币圈扑克牌周朝辉
1. 未来金融三问
文/肖小跑
面向未来最好的姿势是问问题,问问题最好的态度是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问起——于是有了这篇 “未来金融三问” 。也许不太成熟,但都是我自己想了很久的问题。
1. 最有前(钱)景的地方在哪里?
我入行时的“职场圣经”是Michael Lewis老师的 《说谎者的扑克牌》 。
书中有一段,描述他拿到Salomon Brothers债券销售的offer,第一天去报道时的感觉: “并不像是去上班,而更像是去领彩票奖金” 。
人生第一份工作直接抛给他了一袋子金砖——他的工资是自己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的两倍多。教授年近50,已经站在了自己领域的顶峰;而他24岁,刚摸着山脚的第一块石头。
他的结论是:这个世界没有“公平”。
1985年的华尔街是世界上最有前(钱)景的地方,Salomon Brothers是当年街上最handsome的 boy。后面的几十年里,“金融投行”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弥达斯,点石成金 (弥达斯的触摸,The Midas touch) ,从华尔街到伦敦金融城到香港再到上海,它触到的东西都会变成金子。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个行业依然是金色的——全球金融业界共同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赚钱的一年。2022年也许还有更大的红包。
但“中彩票”的惊喜感已经没有了,《说谎者的扑克牌》、《华尔街之狼》中那些“没有明天”的狂欢消失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中年疲乏感”——明天还要面对没完没了的监管,和经济学家们无时不刻不在提醒我们的“酝酿中大危机”。真正的乐趣已经不在这里了,在“别处”。
为什么曾经的金融业界会有那么巨大的虹吸力?
绝不仅仅是因为赚得多, 更因为它是一台能将“聪明”转化为“金钱”的大机器 。在这里,总有人会因为解决了一个钱的难题、把一个精妙的设计变成现实、或升级成市场 游戏 高阶玩家而变得富有。《大空头》里的MBS、CDS、CDS平方、tranche、高斯定理、奇异期权这些工科天才们的杰作,虽然被贴上了“贪婪”的标签,但谁没有私下偷偷赞叹过“真牛逼”?
但这已经是“过去”了。现在的并购和投行从业者,感觉就是普通打工人。而那台神奇的机器,被搬进了市值2万亿美元的加密业界。曾经投行精英的金手指,长在了币圈、DeFi、web3开发者、和迷因NFT的“钻石手”(diamond hand)上。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嫉妒、FOMO和的抑郁。
所以钱景已经从金融进入了加密行业了吗?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证据在一首唐诗里: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
和“商人”一样, “华尔街皈依者”其实是一个符号 ,无关领域。它代表一类特殊群体,他/她们心跳的动力来自于“波动”——茶叶、菜市场里的大葱、股票、大宗商品、债……当然还有比特币。他/她们有一门“手艺”,能够承受任何波动、能适应任何错综复杂的市场结构。
三十年前,这个群体在大宗商品市场上享受过的所有快乐,啪,现在都没了。蓦然回首,发现快乐的影子嬉笑着,躲进了加密行业。那些在传统市场里,被“低利率”、“监管”、“冷兵器内卷”而废了武功的旧策略,都在这里重获了新生。
比如高频做市:这个在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上近乎寡头的行业,在加密货币领域,羊毛遍地,就一把小手枪就可以“打着枣,吃到饱”。
还有“泡菜溢价”(泡菜溢价——每次牛市,韩国人民对加密货币的强烈需求 ,都会把价格推得比别国高,是为“泡菜溢价”)、期现套利、日间动量、统计套利。
一年又一年,只要人类依然是“单向度”的人,价值评价体系依然是“增长”,前(钱)景就会继续向那些可以用杠杆和衍生品来“套现时间”的地方移动。
结局依然是卷。这便是“单向度人间”的必然归宿。
2. 到底什么才是“价值”?
我们都渴望得到有“价值”的资产,拥有财富。 但“价值”是什么呢?它是真实存在的吗?
不管你的财富成分是什么,它们的“价值”映射在你心中,大概率都是价格标签上那一串“数字”。 你拥有资产的“价值”,只是电子屏幕上显示的数字。
“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对它拳打脚踢;但你仍然可以“讨论”它,用它来衡量现实世界存在的意义。
哲学中的 “唯名论”(normalist)有分教:概念不是“真实存在”,只是谈论“真实存在”时用的“符号”和“标签”——除了便于逻辑推理,它其实什么也不是。 而我们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人”可以相信、思考、和讨论虚构的概念,也能自己“构建”出一个世界。
“价值”也只是一个符号。你坚信的“价值”,其实是人类自己的“构建”出来的。
太抽象了。好在币圈这个神奇的地方,经常可以给你莫名其妙的启发。
去年最火的剧是《鱿鱼 游戏 》。跟着它一起爆红的,还有一款叫做 SQUID(鱿鱼币) 的项目。去年10月开始,它的价格一周内飙升了23万倍;然后在一个月后光速归零。
鱿鱼币是个骗局。虽然这又是一场对韭菜智商的侮辱,但其中的“反跌”设计,却奇怪地让我明白了“价值”这件事的本质:
鱿鱼币的经济模型中有一个 “反跌”(anti-mping) 的设计。买它不难,但是“卖”需要满足一些条件:
一句话总结:这是一款“买了就卖不出去的”东西。
此设计的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要把“卖”这个动作扼杀在摇篮中——当“买压”远远大于“卖压”,一周飙升23万倍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这个案例让我此起彼伏。 “买压大于卖压” 这句话太熟悉了。不管您持有什么品类的“价值”——房子、股票、还是比特币,每当它们价签上的数字增加时,一定会有专家解读:价格上涨是因为“买家比卖家多”。
这其实是一句很正确的废话: 因为“买家比卖家多”和“涨了”是一个意思。
每个交易发生时,这笔交易中都只有一个(成交的)买家和一个(成交的)卖家。所以理论上,在某一个价格上的“买家”永远不会多于“卖家”。而如果一个卖家都没有,交易根本不会发生,也就不会有价格。
所以“买家多于卖家”的意思是:由于看到了某种“价值”,想 “拥有它”的热情更高,有更多的人愿意出价得到它——这曾经是岁月静好的时代里,我们默认的常识。
而鱿鱼币却像灭霸一样,生生地把“卖家”的人数消灭掉了一半,强制要求“买入”的数量永远多于“卖出”——于是“价值”这件事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数字 游戏 :
只要所有人都“买”某个东西,然后齐心协力“hold”住这个东西不卖,让“买入”的数量永远多于“卖出”,它的价格就一定会上涨,我们就一定会发财——而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不管是jpeg文件、GameStop一样的垃圾股票、还是狗币,都和“价值”、“上涨”、“发财”没有关系。
于是一个新的价值理论出现了。或者应该说是一种“ 新常识”和信念 ——这种信念的名字是“钻石手(diamond hand)”,“HODL”,以及上一篇文章(《里拉“荣誉谋杀”》)提到的(3,3)博弈最优解。
只是有一个逻辑上的小问题:如果不卖,这些”价值“就会永远留在“纸面”上。一旦试图变现,从“hold”阵营到了“卖”的阵营,“价值”就有可能会崩溃。
当然,除非这个东西已经有了规模效应。如果你在10年前用100美元买了一大堆比特币,十年后的今天卖掉一两个就可以实现财富,且“卖两个比特币”的动作对其当前价格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比特币就变成了一种价值存储。
仔细想想,世界上大部分“价值”似乎都是这么诞生的。“只能买不能卖”——可以被解读为骗局,也可以被解读为“需求”。而需求就是价值。
3. 货币体系的灵魂拷问
最后一问是来自王玮老师的 货币灵魂三问 (节目全文):
信用货币体系,尤其是”央行—商业银行”二元货币体系是人类 社会 迄今为止最合理的模型。如果颠覆掉它,用任何其他模型都回答不好三个问题。我们必须有一个“信用创造”机制,否则会陷入比通胀更悲惨的境地。
我都同意。只是: 我们是不是还要往前看?
人类 社会 已经经历过的、以及它未来将经历的东西也许是不同的。我们已经经历过一个必须利用信用货币体系来实现人类富足、保持基本物质生活水平无忧的时代。过去几十年,信用货币体系确实使地球上几十亿人口实现了物质生活保障,以至于新冠这么多年,大家大概率还是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甚至到了大概率不会再出现生存问题的阶段。
如果人类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再往后,我们还需要这么大的信用程度来支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吗?或者,我们已经实现了 历史 阶段性目标, 下个阶段是不是不再需要信用乘数来支持发展,而是倒过来,换成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发展模式?
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真的需要一种“点对点”的、信息和价值完全绑定的货币体系?
下个阶段最理想的货币体系虽然还没出现,但至少知道现在的货币体系是有问题的——这个世界需要多少钱?明显是太多了。
我们已经习惯了“线性”思维,觉得一次只能有一个世界、一种形态。如果当下的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某种巨大问题,它才会迭代成为另一种更好的“新形态”。然后接着再往前迭代。
但是如果现实和虚拟世界开始“并行发展”呢?会不会在信用货币发展的同时,有另外一种“自下而上”的形态同时发展?
在我有生之年,“现实世界”大概率依然会干预到“虚拟世界”。元宇宙到底长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现实人类 社会 ”里,一定可以找到镜子。
— End —
2. 黄渤导演的《一出好戏》,讲的是区块链中权力的游戏
不想当导演的歌手不是好演员。作为电影圈的模范演员,自从黄渤打算当导演开始,他的作品值得期待。没想到,在电影院看过后,一个“荒岛求生”的简单故事,居然被渤哥讲出了人性的高度。
公司团建,结果被一场大海啸冲上荒岛。在岛上的140多天中,总共出现了三个不同文明程度的社会模式,我掐指一算这跟区块链的演进完美匹配!其中:
导游兼任司机小王(王宝强),代表 矿圈 ;
公司老板张总(于和伟),代表 币圈 ;
职场底层的马进(黄渤)和他的远方表弟(张艺兴),代表 链圈 ;
在这个荒岛上,大家利益争斗的是“怎么活下来”、“应该听谁的”,而在区块链的权力游戏中,争夺的只有一点:谁代表未来。
矿圈小王:多劳多得,才是王道
在所有人刚到岛上时,就展示了生活在都市温室里的白领们,饥寒交迫、信心崩溃的状态。就连原来应该成为领袖的公司老板张总,也一脸惨白,不知所措。
反观原本只是底层服务人员的司机兼导游王宝强,因为当过兵,能找到淡水、会爬树、有野外生存经验,还带大家找到了最初根据地——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山洞,迅速被用脚投票的群众们选为领袖。
同时,他也给这个野外生存队伍定下了第一条规则: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就连刺头马进和老板张总,也被惩罚去抓了十五条鱼。当上领导,那个象征底层的“小”字也被拿掉,坐在北极熊的王座上,曾经的司机兼导游成了“王”。
而在矿圈,算力资源就代表了荒岛上第一层社会的生产力。不管你之前是马总、牛总还是驴总,在算力资源面前,现实世界原有的层级关系都被打破,谁能更快速地进行记账,谁就是矿圈的王者。
是的,就算在“多劳多得”这样平等的前提面前,也有王者。旧的层级关系被打破了,也还会建立起新的层级关系。标榜“去中心化”的矿圈,随着算力的不断加速,也开始形成了资源的中心化垄断。一个人,用一台电脑挖矿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正如在电影当中,原本应该领导所有人生存的王,通过暴力压迫,指挥别人劳动,然后和投靠他的保安、助理、网红坐享其成。
币圈张总:谁发币,谁就占据主动
在区块链不是人人都会挖矿,在荒岛也不是人人都擅长抓鱼。
养尊处优的老板张总,就是那种天生不会抓鱼的人。如果荒岛上一直都处在解决“肚子问题”的阶段,那么张总永远都不会翻身。但对脑子活络的人,老天似乎总是会给他更多的出路。
在荒岛的另一边,张总和他的亲信们发现了一艘轮船的残骸,里面物资十分丰富:不仅有食品、蜡烛、肥皂等生活用品,还有野外生存急需的渔网和石油等工具。生产力进步了,生活水平自然也提高了。
但张总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为了稳定秩序并带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他还制造了“货币”:两副岛上仅有的扑克牌,用扑克牌上的点数作为交易的面值。而作为发币平台的他,不用暴力,不用劳动,就直接垄断岛上的一切事物的价值。
通过张总的例子,我们也能够看到,为什么各种区块链项目为何这么执着于发币。表面上,平台发币是提供一个便于流通交易的共识媒介。但ICO被禁的今天,任何一个发币平台无不想通过发币的方式,将这些现实世界一文不值的“扑克牌”,兑换成ETH、比特币,甚至是法币。
更别说在去年94时被禁的ICO募资,就是简单直接的将一串虚拟数字兑换成钱。但这串数字没有基础价值吗?有,绝对有。流量、资金、共识应该成为它们的基础价值。如果说区块链这座荒岛上只有“两副扑克牌”,那么所有生产出来的物资都会为他背书。
可是往往发币平台,发币就跟股票发行似的。发49%,自己还留51%。谁能管住这些庄家,不把这些扑克牌灌水到币圈。在《一出好戏》里,当张艺兴手拿4个红桃2质问张总时,张总毫无愧色: “规矩是我定的!你们怎么跟我玩儿啊?”
在币圈也是如此,谁发币,谁就占据主动。
链圈马进:看技术怎么制造未来!
同样是流落荒岛,黄渤饰演的马进有着更深的绝望和苦恼。身负巨债,想要实现财富自由的他,上一秒刚得知自己买的彩票中了六千万,下一秒就被大海啸冲到荒岛上重新成了一条咸鱼。
这一幕像极了那些在币圈里,上一秒币价冲上顶峰,下一秒就跌入谷底的韭菜。虽然带着主角光环,但不管是在小王的矿圈,还是张总的币圈,他都是女神珊珊眼中的loser。(珊珊由舒淇饰演,在电影里真的是美呆了。)
活在财富自由梦想当中的他,正如张艺兴口中说的: 以 前就算是一坨屎,只要是冻上了,没人咬破,那就是冰淇凌。
在彩票兑换截止前的90天里,他挣扎过,努力过,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六千万变成一张废纸。最终,老天帮他兑了一回奖。天降的海鱼,让他成了岛上最富足的资源所有者。如果他就此坐吃山空,没工具、没扑克又劳动力不足的他,最后还是活成loser。
但他明白自己拥有的优势:技术。他开始用硬通货“鱼”来换,岛上所有人认为没用的东西,在他看来:“只要是这个岛上再也生不出来的东西,全是宝贝!”然后凭借张艺兴的修车技术,他们打造了现代工业革命的神器:一台手摇发电机。
在这台手摇发电机制造的灯光中,面对争斗的人们,黄渤成了上帝;充过电的手机,岛上居民们看着爸爸、妈妈、女儿的照片和视频,生活拥有了希望,未来再一次光明。凭借技术的力量,黄渤成了荒岛上新的王者。
如今,区块链之所以火爆全球,表面上是币圈财富吹出的绚烂泡沫,但其价值基础还是在于人们对于技术的信仰。我们见识过了蒸汽机、电力和互联网是如何改变这个世界,制造出微软、脸书、阿里、腾讯这样的商业帝国,对于区块链这样的未来技术,没有任何人想要错过。
因为区块链这项技术,点对点的精准将减少信息偏差,匿名性带来的隐私安全,不可更改意味着可追溯,更别说全网共识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任何一个优点在区块链无国界的全球视野里里放大,你想象下从70亿人那里赚1分钱是种什么感觉。
所有水流汇聚的地方,是海洋。
初级社会,比的是先发优势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场生产力革命都间隔着好几百年。但在《一出好戏》中,社会更迭是以天来计算的。也正是在这样小体量的初级社会中,像渔网、小型发电机这样的小工具,才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以及社会地位的急速转换。金字塔的层级结构越小,就越容易爬上顶峰。
如今,虽然矿圈走向资源垄断,币圈也进入资本流量话事的时代,但在链圈,甚至是2017年下半年才刚刚兴起的区块链媒体行业,以及很多有待开发的区块链应用模式,仍就处于初级社会当中。
国外知名金融可视化网站 How Much ,曾发布一张数字加密货币泡沫与其他金融泡沫的可视化图形对比图。其中,数字加密货币的2940亿美元的市值,只是一个小点。
对比币圈,2011-2015年进场的人,经过一番优胜劣汰之后,已经产生了很多精英大佬,比如吴忌寒、李笑来、赵长鹏、宝二爷、帅初等等,成为很多人投资区块链的风向标。许多人都在感慨现在进场已经太晚,但真的很晚吗?
也许只是因为在这个初级社会的时机来临时,没有站在风口上。不仅没有王宝强的武力,没有张总的手段,没有张艺兴的技术,甚至没有马进的勇气,成为在这三个层级的社会里,被“填饱肚子”所牵动的无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