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资智通鉴
A. 资治通鉴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啊(赶着要啊)
《资治通鉴》独创了中国历史文献编篡学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充分体现了司马光通达宏博的文献观和方法论,其独树一帜的文献编纂方法,科学独到的编纂体例,求实考信的治史思想,为后世留下了不尽的启迪和借鉴.它通篇网罗繁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未,史家绝唱.是研究文学、文献学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B. 资治通鉴是怎样被后人保存下来的
资治通鉴在不同的时期被人们刻印了不同的版本,从而保存了下来。但是其中还是有残缺的。《资治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最好的版本。
版本:
宋本
1.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由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下绍兴府余姚县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后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诸种版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这一版本。
2. 清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认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园群书经眼录》认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号为景祐本者。
明刊本
1.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兴文署原版归入南雍,历朝多次修补。
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并版本。
3. 元刻明修补本:明天启刻本,陈仁锡评阅,附刻刘恕《外纪》、胡三省《辨误》、薛应旆《宋元通鉴》与《甲子会要》,陈仁锡序;陈仁锡评阅本,明天启六年白口本,附薛应旆《宋元通鉴》,有墨印眉批朱笔圈点。
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兴文署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修补本。
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
3. 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该版本附毕沅《续资治通鉴》。
民国刊本
1. 民国元年:涵芬楼铅印本。附《通鉴释文》十二卷。
2.百衲本:书题作《百衲本宋本资治通鉴》,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影印本。
3. 上海国学整理社刊本。
4. 影印宋刻本,《四部丛刊》初编,民国十八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备要》,民国二十五年铅印。
《资治通鉴》的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助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它是由“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得名。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C. 《资治通鉴》哪个版本的最好
历代《资治通鉴》的版本 (一)宋本: 1、 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由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下绍兴府余姚县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后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诸种版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这一版本。 2、 清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认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园群书经眼录》认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号为景祐本者。 (二)明刊本: 1、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兴文署原版归入南雍,历朝多次修补。 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并版本 3、 元刻明修补本:明天启刻本,陈仁锡评阅,附刻刘恕《外纪》、胡三省《辨误》、薛应旆《宋元通鉴》与《甲子会要》,陈仁锡序;陈仁锡评阅本,明天启六年白口本,附薛应旆《宋元通鉴》,有墨印眉批朱笔圈点。 (三)清刻本: 1、 胡克家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兴文署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修补本。 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 3、 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该版本附毕沅《续资治通鉴》。 (四)民国刊本: 1、 民国元年:涵芬楼铅印本。附《通鉴释文》十二卷。 2、 百衲本:书题作《百衲本宋本资治通鉴》,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影印本。 3、 上海国学整理社刊本。 4、 影印宋刻本,《四部丛刊》初编,民国十八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备要》,民国二十五年铅印。 注: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的注本最为人称道,现为最通行版本。白话版推荐:柏杨版--白话译本资治通鉴
D. 资治通鉴有多少内容、书有厚和薄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作品版本编辑宋本1.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由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下绍兴府余姚县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后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诸种版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这一版本。2. 清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认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园群书经眼录》认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号为景祐本者。明刊本1.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兴文署原版归入南雍,历朝多次修补。资治通鉴 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并版本。3. 元刻明修补本:明天启刻本,陈仁锡评阅,附刻刘恕《外纪》、胡三省《辨误》、薛应旆《宋元通鉴》与《甲子会要》,陈仁锡序;陈仁锡评阅本,明天启六年白口本,附薛应旆《宋元通鉴》,有墨印眉批朱笔圈点。清刻本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兴文署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修补本。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3. 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该版本附毕沅《续资治通鉴》。民国刊本资治通鉴 1. 民国元年:涵芬楼铅印本。附《通鉴释文》十二卷。2.百衲本:书题作《百衲本宋本资治通鉴》,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影印本。3. 上海国学整理社刊本。4. 影印宋刻本,《四部丛刊》初编,民国十八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备要》,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注: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的注本最为人称道,现为最通行版本。翻译本(台湾)黄锦鋐等译《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8年,没有古人的夹注)沈志华、张宏儒主编《资治通鉴文白对照》(中华书局出版,2009年)链接还有更详细的内容,http://ke..com/link?url=-CowfKu2xQBlktFyITeE4VKAkgeRn__
E. 怎么样看《资治通鉴》才能收获最大
《资治通鉴》是文史类读书人的必读书,其价值自不必赘述。但是,这样一部大书,该怎样去读呢?
可以先读柴徳赓先生的《资治通鉴介绍》。
《介绍》是本小册子,性质为面向初学者的普及读物。这是一九六三年柴徳赓先生的讲课记录稿,讲得深入浅出,非八十年代以来很多堂堂的“通鉴学”著作可比。读此书时有亲炙传授的感觉,师承传授所授受的治学方法本质就是一些读书的经验体会,这一般在哪里都找不到,故而格外值得珍视。
其中第九节正是“怎样读《通鉴》”。概述如下。
一、基本方法:
首先,“不是翻书,而是念书,就是一句一句地念。”〔是念,而非看〕而不能一行行地看。
念的过程中要点〔现在的标点本其实也可以照样点的,况且标点本的正文和胡注都有个别错误〕,重要或感兴趣的内容要圈〔可用划线代替〕。
念的过程中,心要闲,多思考。不能赶任务。
二、手头准备好工具书:
《二十史闰朔表》〔此表汉太初前那段是错误的,可参用《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
《通鉴地理今释》、《地名大辞典》、《中国地图集》〔今天可以偷懒了,用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甚至可以用2CD的电子版,查询效率会提高很多〕
《辞源》
三、整体起码要读三遍:
第一遍:一句一句点完,加眉批标题。〔这样自然放慢了速度,读时就仔细,且有概况有理解,读得扎实〕要十目一行,不能一目十行。
第二遍:查正史(主要是列传)核对资料。核对中理解《通鉴》的书法,同时对历史了解得更丰富全面。
第三遍:对《通鉴》有自己的心得,有议论。
钞卡片,为了整理保存资料方便,且加深理解。〔钞书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不单为了整理资料,同时也是对重要段落的精读。钞书实为最精的精读,甚至有过于背诵之处。看是一行行看,念则是一句句念,钞乃是一字字钞,很多精微之处往往在钞写中有所发现领悟。〕
以上就是我对《介绍》第九节的概括。
柴先生出于陈垣先生门下。精读重要典籍,查溯史料来源,这都是陈垣先生对后学大力提倡的治学入门方法。
为什么读第一遍不要去过多思考议论呢?陈垣先生说:“读书少的人,好发议论。”以我的经验,当日读第一遍时也加了些评点考据,现在再看,多是浅薄可笑的,自以为创见的地方,往往是出于孤陋寡闻或是误会了文意导致的。
陈垣先生谈查证前人著作说:“一、看其根据是否正确:版本异同、记载先后、征引繁简;二、看其引证是否充分;三、看其叙述有无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数目、官名;四、看其判断是否正确。”这可以作为参考。
F. 资治通鉴中讲了哪几个朝代的历史
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1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G. <<资治通鉴>> 历代版本有哪些
历代《资治通鉴》的版本
(一)宋本:
1、 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由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下绍兴府余姚县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后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诸种版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这一版本。
2、 清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认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园群书经眼录》认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号为景祐本者。
(二)明刊本:
1、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兴文署原版归入南雍,历朝多次修补。
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并版本
3、 元刻明修补本:明天启刻本,陈仁锡评阅,附刻刘恕《外纪》、胡三省《辨误》、薛应旆《宋元通鉴》与《甲子会要》,陈仁锡序;陈仁锡评阅本,明天启六年白口本,附薛应旆《宋元通鉴》,有墨印眉批朱笔圈点。
(三)清刻本:
1、 胡克家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兴文署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修补本。
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
3、 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该版本附毕沅《续资治通鉴》。
(四)民国刊本:
1、 民国元年:涵芬楼铅印本。附《通鉴释文》十二卷。
2、 百衲本:书题作《百衲本宋本资治通鉴》,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影印本。
3、 上海国学整理社刊本。
4、 影印宋刻本,《四部丛刊》初编,民国十八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备要》,民国二十五年铅印。
注: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的注本最为人称道,现为最通行版本。
H. 《资治通鉴》有哪些版本哪一本最好
摘要 目前来看中华书局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