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币圈知识 » 桃花源记与元宇宙

桃花源记与元宇宙

发布时间: 2022-03-07 03:55:53

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什么著作的“序”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所作,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原文节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1)桃花源记与元宇宙扩展阅读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Ⅱ 桃花源记恐怖版。。。。。。。。。。。。。。。。。。全的

整理出两个版本

版本一:

大家都知道,渔人报告太守后太守的人却没找到桃花源,而刘子骥也无缘无故病死了,这是为什么?听吾一一道来。
桃花源里的人曾说他们祖先是秦末来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后文说他们不知道外面有汉,魏晋,这表面上是说明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可你们就没想过:他们之中为什么没人到外面看一看呢?答案就是,他们离开不了这里。
有人问,离开不了和不知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关系。首先前面已经说了:出入的洞口是完全能出去的,可他们不出去只有一个原因: 他们根本无法离开这里,因为他们早死了。
可以这样说:渔人来到了所谓的桃花源,实际上他是来到了一个古墓,里面所谓的人,只是殉葬的可怜人而已。渔人进去没多久就被里面的毒气弄晕了,他大难不死。不过他却在昏迷中做了个关于这里是个美好地方的梦,他在半昏半醒中为了维持生命之后吃了一些泥土之类的来维持生命,但却幻想成是所谓的设酒杀鸡做食。直到几天后,他彻底醒来才赶紧逃离——假如再这这样他可能会被毒气毒死。
逃离后,他由于一直在昏迷和半昏半醒中,所以他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向往美好的本性让他把他美好的梦当成了真相。
太守知道后,马上派人去看情况,可当他知道这是一座古墓时,他吓呆了,但他依然派人进去里面找宝物,可是毒气只是其中一个,里面还有各种机关暗器,进去的那批人基本死光。无奈之下,太守只好封了墓门。并封锁消息声称没找到。
那个叫刘子骥的人为什么突然死?也是诡异的,首先他刚准备前往就死了,说明有人注意到了他,而正好就是太守注意到了他,太守马上派人下毒害死了刘子骥,再谎称是病死的,让更多那些想揭穿这个秘密的人害怕。所以遂无问津者。
刘子骥死了,其他那些想去的人想必也不会有好下场,更不用说那个渔人和跟着太守的那些部下了!

(作业多吧@黑加仑汽水)


版本二:

其实渔人来到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桃花源 而是来到了一片古代的墓地 并不是无凭无据的 阡陌最早的意思是坟墓的意思。

古文中的鸡犬 可以用来比作 野兽 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遍地都是坟墓 远处时不时的可以听见野兽的叫声。

这是为什么会用往来的行人 请注意这个“种”字 填埋 男女的衣服都像“外面”世界的人。

渔人知道自己可能看见不该看见的东西了 但是却要装作一副正常的样子 大惊后便装平静的问 那些“人” 一些问题 希望能早日离开。

那些“人”没有想放走他的意思 便把他留了下来 鸡和上文一样 代指野兽 但是作者没有继续写后文了。

也许他们的来历就是战乱时被杀死的孤魂野鬼 这里以前是个县城 结果现在却是这幅模样。

文中的此人 正是后文要提的一个人 太守!

到了晚上 渔人开始害怕了 (为什么渔人这几天不会自己逃跑) 大家记住前文中 渔人是不小心才到了这个 地方的 想跑 可没那么简单。

当他平安的度过了几日以后 觉得安心了。于是,就想要离开这个地方。

里面的人并没有用委婉的语气说,不要和别人提这个地方,像是命令,并且没有给理由。仔细揣,还是挺可怕的。

出去以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并且做下了标记。也许正有一个人在渔人背后看着他,擦拭这他做的标记。

来到郡下 报告了太守…… 这个地方 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太守和其他人包括渔人,来到桃花林寻找着标记。但是标记已经消失了,一群人迷路了。后文没有继续写下去,可想而知,太守杀掉了知道这件事情的所有人。

这件事情就要无人问津时,刘子骥,文中特地提到了 高尚士 也许是当时太守那波人,无缘无故消失在桃花林里,被后人记录下来了。

未果? 寻病终! 其实已经到了 但是…… 最后这件是就像诅咒一样 传遍大街小巷 最后到了陶渊明耳朵里

最后这个不守信用渔人 怎么样了? 问陶渊明吧 处处的桃花已经能说明一切了

众所周知陶渊明一生独爱菊 为什么背景却是于菊花完全不同的桃花呢? 也许 陶渊明隐居前……

(李毅吧@so滚吧winner)


Ⅲ 求《桃花源记》和《滕王阁序》~~~~~~

陶渊明《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滕王阁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是不是这样两个?

Ⅳ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哪些让人冒汗,细思极恐的细节

网友们对《桃花源记》各种细思极恐版的解说,有人说渔夫进入的一座古墓,桃花运的人早已死于战乱,还有一种是他进入的是另一时空,也有人说渔夫带太守进去了桃花运,并对这里进行了掠夺,刘子骥去找的时候看到的一片尸骨,所以被吓病了。

看到这里,小雨也是汗毛一栗,真佩服网友们的脑洞,今天小雨就给大家分析一下,陶渊明先生到底想表达什么?

而桃花源就是最好的地方,但桃花源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所以即使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有多么向往这种地方,甚至想去过隐居的生活,都不可能有一片这样的净土,既然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那可能就只能去往天国了。

Ⅳ 《桃花源记》写的是真是假

比陶渊明稍后的年代有本叫《续齐谐记》的书,记载东晋人许彦挑着鹅笼赶路,碰到一个书生要求搭便车,偌大一个人钻进鹅笼,居然不觉得挤。坐下来休息时,书生从嘴巴里吐出一桌宴席,又吐出一个女朋友,书生睡着,女朋友又吐出自己的奸夫,女的睡着,奸夫又吐出自己的二奶,到最后,又一层一层地吞回去。 这个游戏简直像俄罗斯套娃,说明东晋人眼中的空间是可以伸缩的。而那位书生给挑鹅人许彦留下一个铜盆,是东汉初年的。东汉人跟东晋人同行,这时间也是可以伸缩的。 是不是东晋人也意识到宇宙空间真的有虫洞?无从得知,但至少说明东晋人的时空观念已是富有弹性的,陶渊明想出个桃花源来,真是不成敬意,小意思而已。 时空想象有多大,艺术就能走多远,是陶渊明用艺术思维在穿越。 设想2: 刻意选择在太元年间 物质上做不到穿越,但精神上可以穿越。孔夫子干过,他时不时说自己穿越到周朝初年,与周公举行会谈;《庄子》说周穆王静坐之间到了西王母那里,还听了音乐演奏大会。所谓穿越,就是与古人神交。 陶渊明穿越的具体时空是哪里?我们别忽视了文中一条很重要的线索:“晋太元中”。这是穿越的时空点。陶渊明为何将穿越的飞船降落在这里?太元年间就是东晋孝武皇帝的年号,那其实是一个比较美好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取消了按田产收税的规定,而是规定王公以下每人收三斛米,而且服役的人可以不交税,少交税确实是件让人开心的事;在这个年代,东晋取得了淝水大捷,那年,陶渊明19岁。 而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时代呢?公元421年,他所效忠的东晋已是历史名词,刘宋建立。这其实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年代,但是陶渊明对它很失望。我们看看公元419年郑鲜之对大将军刘裕的劝谏:“诸州大水,民食寡乏,三吴群盗攻没诸县,皆由困于征役故也。”南方洪水,老百姓没得吃,那些攻打州县的草寇,都是因为不堪徭役形成的。 人对现状失望,很容易产生穿越的心理,陶渊明把自己熟悉的太元年间稍微修改一下,盖一个“桃花源”的章,一部穿越小说就这么形成了。 这是一个美好而平易的理想。桃花源没有蓝月山谷那样的雪山、湖泊和深林,只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的景色在江南和岭南的丘陵地带很常见,山丘当中一块平地,有田地,有交通,有灌溉水系,有房舍鸡犬而已。当然,其中的人们很快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老人是百岁老人了,快活才寿命长。为什么快活?因为不交农业税。《桃花源诗》里面有一句:“秋熟靡王税”。秋熟的时候只管享受丰收的喜悦,不用担心农业税。这个场面极有可能是他年轻时所见江南的修改版。 答案: 为“穿越”之乐舍弃职场 陶渊明喜欢穿越。一点凉风就可以成为他穿越的工具,“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就来那么一点风,居然让陶先生穿越到上古时期的羲皇时代。所谓羲皇时代,就是那个人人可以和狮子老虎做朋友,吃饱了没事到处晃荡,可以和树上小鸟说悄悄话的美好和谐时代。他不解音乐,却准备一张无弦琴,喝醉了,就抚弄“以寄其意”,寄的什么意?就是穿越之意。他喝高了,就叫旁人走开:“我醉欲眠,卿可去。”我要穿越到理想世界去也,麻烦您走开点。 陶渊明穿越的工具很多:书,琴,酒,幻想。他经常沉湎在这种穿越到桃源的境界中。“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悠然之中,他用穿越的虚景美化眼前的实景,“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一次又一次地到了桃源的境界。这很妨碍他做官,你想想,一个老是出神穿越到桃花源去的人,上级怎么会喜欢呢?老是在大堆文件中忙乎的公务员,怎么有时间去“穿越”呢?所以,陶渊明选择隐居。 那时喜欢精神穿越的还不止陶先生一个,与他几乎同时代的隐者宗柄,把游历过的好山好水都画在家中墙壁上,然后对着山水画弹琴,他的目的就在于“卧以游之……抚琴动操,欲令群山皆响”。对着画面想象旅游,让音乐搅动山水,这是空间上的穿越。

Ⅵ 《桃花源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译文如下: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哪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Ⅶ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什么后人说这是一个鬼故事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并不确定是否真实存在,尤其是后来有人去寻桃花源却凭空消失了。而且根据桃花源记中的描述,有些细节方面却是细极思恐。

比如在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如果不是人为种植的这个桃花林,那就是幻化出来的,怎么可能在几百步之内都没有其他的树木呢,而且还打理的如此之规律,像桃花阵一样。

而桃花源记结尾也是一大疑点,为什么非要说南阳刘子骥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呢。为什么刘子骥会因为寻找桃花源得病死了呢。

这些谜团都预示着桃花源的不寻常之处,很有可能就是虚无缥缈的鬼怪之所。

Ⅷ 《桃花源记》是什么体裁

散文。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其特点为: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8)桃花源记与元宇宙扩展阅读

常见文学体裁:

1、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2、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3、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4、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5、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6、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7、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Ⅸ <桃花源记>和<饮酒诗(结庐在人境)>的具体成篇时间,谁先谁后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饮酒诗(结庐在人境)>作于公元416年左右

Ⅹ 《桃花源记》最恐怖的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热点内容
怎样去白云区政务服务中心 发布:2025-05-20 14:49:20 浏览:634
迈克尔发行数字货币 发布:2025-05-20 14:48:07 浏览:191
eth588参数 发布:2025-05-20 14:47:44 浏览:47
吴山客运集散中心有去乌镇的车吗 发布:2025-05-20 14:39:27 浏览:52
eth挖矿软件用哪个好 发布:2025-05-20 14:35:05 浏览:920
迪芙尼数字货币 发布:2025-05-20 14:34:07 浏览:173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作用 发布:2025-05-20 14:32:34 浏览:668
南美数字货币 发布:2025-05-20 14:27:53 浏览:511
整顿数字货币交易所最新消息 发布:2025-05-20 13:43:51 浏览:5
区块链用于数字版权 发布:2025-05-20 13:41:44 浏览: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