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分析报告元宇宙
『壹』 求:腾讯战略管理思想与品牌策略研究相关文章
腾讯多元化之险:全面开战不如退而深耕良田
作者: 日期:2005-10-1
凭借即时通讯工具QQ起家的腾讯6岁了,它潜行已久的多元化战略直到最近才在业界公开。人们在一夜之间发现马化腾的“野心”原来是如此之大:全力排挤MSN、叫板丁磊和陈天桥、暗战eBay和淘宝、觊觎网络试水搜索、兴建门户追赶新浪。
全面开战的腾讯能获得胜利吗?其实,腾讯根本不用冒多元化战略的风险,应当踏踏实实立足于现有的战略定位,深入挖掘核心业务的潜力,从而构建核心竞争力。
2005年9月12日,腾讯发布了专门为QQ用户设计开发的C2C电子商务拍卖网——拍拍网。从目前提供的业务类型来看,腾讯基本上提供了互联网所有热门的业务,其业务线从核心的即时通讯到传统的门户网站,还包括良好现金流的网络游戏和互动语音,以及时髦的博客和在线电视。马化腾毫不隐瞒其“野心”。
多元化竞争风险高
马化腾现在的竞争对手已不仅仅是微软的MSN Messenger等即时通讯,而是各个领域的专业公司。在电信增值业务领域,由于监管和竞争等原因,腾讯需要考虑各种竞争风险因素。例如,由于腾讯提供的“161移动聊天”大大依赖于运营商的关系,在今年初被取消分成后,腾讯估计每月净利润减少400万元。今年上半年腾讯净利润增长30.04%,主要原因是腾讯采用了一定的会计技巧,把一大笔应收款记录在本季度。
腾讯1999年“偶然”推出即时通讯应用(当时其名称是OICQ,后因知识产权问题而主动改为QQ)时,以其兄弟ICQ为标杆成为其早期的运营战略。当时中国互联网业还没经历美国互联网业的疯狂,美国互联网业已迅速进入冷冻期,腾讯连把自己卖给一个“大”互联网企业的机会都没有——中国当时根本没有大的互联网企业,而国外互联网企业在国内受到严格监管。
拜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所赐,也得益于身处中国南部富饶的广东省,腾讯利用广东高度发达的移动通信技术,提供“无线QQ”,并凭借良好的收费机制而日进斗金。但从2004年起,电信运营商针对无线增值业务领域出现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开始推出各种监管机制,各大互联网企业的无线增值业务大受影响,腾讯也不例外。
从外部看来,腾讯可能是在2003年中国互联网开始转暖时思考如何开拓其他业务类型。由于网络游戏的盈利性较好,腾讯首先进入了网游领域,稍后又进入了门户网站领域——这是腾讯有意识打造平台战略的标志。
腾讯的多元化战略真正开始“发烧”,首推9月12日推出的C2C网站。这是马化腾押的一个非常大的 “宝”。此时,马化腾已不掩盖其野心,他要进入所有赚钱的领域——博客、IPTV等。
冲刺纳市的梦想驱动
腾讯之所以想进入热门领域,其最大驱动力可能是纳斯达克。不过,马化腾进入这些领域时,可能不知不觉迈进了多元化的“陷阱”,这使得腾讯的核心业务IM(即时通讯)变成了“im”(impossible mission,不可完成的任务)。
由于面临监管等多方面的原因,腾讯一度没有直接面对媒体的习惯。但自从盛大和网络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如何利用媒体树立良好形象已成为腾讯的首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香港资本市场对中国互联网的冷落,可能会促使腾讯寻求美国资本市场寻找帮助。
从媒体报道来看,马化腾是一个内敛的人,他不太喜欢张扬。但是,面对盛大和网络先后在纳斯达克获得巨额融资,马化腾不得不挑战自我的腼腆。
从腾讯最近两年的业务收入结构趋势可以看出,互联网增值业务和移动与电信增值业务是其重要的“现金牛”。尽管移动与电信增值业务受到监管和竞争的影响,但未来的潜力应该是巨大的。
C2C不能拯救腾讯
从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来看,符合美国投资者的思路的股票较受追捧。号称“中国Google”的网络已被证明其潜力远远被高估。最近其股票承销商摩根士丹利也表示网络股票至少被高估了几倍,从一个层面上来看,仅仅模仿美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一定能保证其发展顺利。
C2C是一个最具美国特色的业务类型,考虑到中国互联网用户基数的庞大,受到不少投资人的追捧,但其潜在的风险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如果腾讯只是想借助纳斯达克的概念实现上市梦想,C2C可能会助其一臂之力,但其长期来看并不能让经营者真正获益,这也许只是让前期投资者顺利退市的一个方法。
另外,如果不出意外,美国投资者肯定会在网络的投资中吸取深刻教训。因为依赖本地搜索打出好牌的Google已让网络深刻认识到什么叫技术实力和创新,缺乏技术积累和创新战略的网络并不能像微软那样轻松采用跟随战略而推出本地地图搜索业务。
马化腾也许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推出C2C网站的同时,表明绝对不会去打价格战——当然,利润并不丰厚的腾讯也可能没足够实力打价格战。C2C网站目前在中国看来是一个烧钱的业务,只是中国互联网不断升温掩盖了该业务的实质。
在中国经营互联网业务,不仅是业务和服务需要本地化,竞争战略也需要本地化。进入能构建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领域,这就是本地化的竞争战略。
缺少话语权的乙方
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分析报告《中国互联网》指出,中国的无线增值业务将是所有最具潜力的领域中最具增长空间的。“无线增值业务是被忽视的机会,虽然存在一些监管方面的忧虑,但进入门槛在提高,而且这一领域正在复苏。”
近几年不愉快的经历显然让马化腾备受挫折。在跟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合作的过程中,不管腾讯如何强大,它毕竟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乙方”。搜狐也曾面对这种尴尬,张朝阳在接受了中国移动的罚款后,不得不表示“将不断与中国移动进行沟通”。
马化腾需要看到的是,目前进入中国移动增值业务领域的公司越来越多,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正如中国移动一位高管所描述的,任何互联网的东西,只要跟移动通信挂上钩,就可以获得利润。事实上,腾讯也是在2000年提供“无线QQ”后才不断获得利润的。
目前,除了电子商务领域,中国互联网企业能获得利润的商业模式屈指可数,搜索引擎可能是一个。即便是前些年盛行的收费电子邮箱,也由于Google推出好用且免费的千兆级电子邮箱,收费的21CN和263被迫转型,微软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把Hotmail“免费”下去。
C2C在美国获得了较深入的发展,但在中国,首先获得发展的是B2B。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国情所造成的。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中国人的消费者习惯也大大限制了在线交易的可能。一般情况下,中国人深受“假货”和“欺骗”的影响,对于不能亲自使用的产品,绝对不敢贸然掏钱。这也许部分解释了C2C在国内迟迟发展不起来的缘故。
无线增值业务被低估
有着垄断巨头占据的无线增值业务领域则与众不同。电信运营商具有维护诚信的义务,依附于该领域的各种商业模式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由于无线增值业务发展初期任其自流,导致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这使得一些获得既得利益的企业一时不能转换思路,以“脚”来投票,这本身是不理智的行为。
虽然腾讯没放弃无线增值业务领域,但它明显已不把该领域作为其核心战略型业务。不过,正如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报告所说,谁能把握无线增值业务这个被忽视的机会,就将会给中国互联网企业一次力量对比重组的机会。
事实上,腾讯根本不用冒多元化战略的风险。它应当踏踏实实立足于现有的战略定位,通过核心业务获取竞争优势,从而构建核心竞争力。这才是腾讯应当采取的战略。
[作者系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盛博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附:)
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的竞争战略
互联网业的精英们找到互联网业的盈利方法后,纷纷进入即时通讯这个具有较高客户黏度的杀手级应用市场。不过,即时通讯天然具有高进入门坎(entry barrier)的特点,大大抑制了后进入者对在位者的挑战。
在美国即时通讯市场,主要是美国在线的ICQ和微软的MSN Messenger占据市场主要份额。而在中国,腾讯的QQ占据了绝对市场领导地位的75%。即时通讯软件之所以能给拥有者较大的安全感,主要原因是即时通讯的互动性强,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明显,而且即时通讯的内容本身是由使用者自行产生,对应用提供者要求不高。
即时通讯竞争的法则是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这也是构建进入门坎的核心。不过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来,平台化(platform)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法宝。目前,微软不断把MSN Messenger构建到MSN的平台上,这个平台不仅有即时通讯工具,还有MSN所提供的网络知识(Encarta)、搜索(MSN Search)及其他增值服务。
从竞争战略的角度看来,即时通讯仍具有一些短处。即时通讯能得到广泛应用,免费提供可能是其根本原因,盈利却成为所有运营即时通讯的企业所面对的问题。在美国,即时通讯并没实现自身的盈利,更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独立运营即时通讯而获得市场领导地位。原来独立运营的ICQ,由于资金捉襟见肘,在1999年被美国在线收入囊中。目前处于美国即时通讯市场主导地位的MSN Messenger,也成为微软MSN战略平台的一个重要棋子。
在中国,除了腾讯和微软在提供即时通讯应用,中国的三大门户均提供即时通讯应用服务,例如新浪通过收购即时通讯专业公司UC进入了即时通讯市场。笔者认为,除了微软深刻理解了即时通讯的经济原理,包括腾讯在内的其他企业仍未学会把即时通讯市场领先地位整合到其“平台战略”中去,而平台战略恰恰是企业成功的秘诀。
平台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经济学所体现的“网络外部性”。其根本原理是不断增加的客户基数,可以使客户网络的价值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非常容易理解QQ从几年前不受重视到近几年备受追捧的现象。
不过,对于腾讯来说,如何应用网络外部性的经济特征,可能不仅仅是把QQ延展到QQ.com和网络游戏等,它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贰』 摩根士丹利近两年的收入来源跟组成是什么样的
http://www.morganstanleychina.com/index.html 大摩的详细业绩报告
『叁』 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哪个厉害
摩根大通比摩根士丹利更厉害,摩根大通也就是JP MORGAN CHASE,是由原JP摩根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而成。是覆盖业务范围很全的金融集团!摩根斯坦利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投资银行。从规模上来说的话,摩根大通还是比摩根斯坦利要狠许多的!
而且,摩根大通是商业银行,摩根士丹利是投行,都属于美国最大的财团属于摩根财团的。 显然摩根大通的资产大于摩根士丹利,不过不同性质的,而且属于同一财团的,也没啥好比较哪个规模大的。至于这次美国次贷危机,投行损失大些,第三季度,摩根士丹利已经亏损,而摩根大通依然赢利。上世纪30年代JP摩根和摩根斯坦利分家之后,JP摩根基本没有涉足投行,摩根斯坦利一直坚持做,很多年都是投行领域第一,虽然现在第一的宝座被高盛抢走,但还是名列前茅,所以人称大摩。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美国分业经营的管制开始放开,JP摩根这样的商业银行才开始重新涉足投行业务,起步比较晚,行内名气也不如高盛、摩根斯坦利。所以在投行中,JP摩根称为小摩。
最后,摩根士丹利是投资银行,由于它进入中国较早,别称大摩。摩根大通是商业银行,跟摩根士丹利以前都是摩根财团的。但是当时美国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做投资银行的业务,因此投行部分离,成立了摩根士丹利。 商业银行部分就是摩根大通了。但是现在法律又开始放开了,因此摩根大通也有投行业务了。两家都是美国的顶级金融机构,号称大摩(摩根士丹利)和小摩(摩根大通),但也都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摩根士丹利本来是美国数一数二的投行,这次危机后已经排到第三名甚至更差的位置;摩根大通是JP摩根与大通银行合并而成的,横跨银行、投行两个领域,这次危机后虽然收到一定的损失,但由于花旗、雷曼兄弟等金融机构损失更加惨重,在美国金融业的排名反而有所上升,大约出于美国全部金融机构前三名的位置。
『肆』 全球第二大富豪马斯克!财富的背后是如何积累的
财富的背后是靠时间一点一点的积累的,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更是难以想象。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马斯克的净资产升至1280亿美元,超越比尔·盖茨,跃升成为全球第二大富豪,仅次于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截至美股收盘,特斯拉涨幅回落至6.58%报521.85美元,总市值为4946亿美元。微软微跌0.13%报210.11美元,总市值为1.59万亿美元。这些年来比尔盖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逐渐脱离了微软的经营管理层,当前的微软已经不再由比尔盖茨执掌,而是由职业经理人来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到比尔盖茨本身的财富在其逐渐退居幕后之后的增长是相对放缓的,再加上比尔盖茨这些年都在下大力气做慈善,所以其花出去非常多的钱了。
『伍』 摩根士丹利的业务概况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主要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企业融资和协助客户通过发行股票和/或债券筹集资金、并购咨询及房地产金融服务;销售及买卖股票和债券;证券研究;直接投资部;私人财富管理;及资产管理。 1、股票
摩根士丹利属下的股票销售及交易部门积极地确保股票的流动性,并向全球各地客户提供专业的分析意见。公司无可比拟的全球新股发行分销能力和在股票销售及交易方面的专业实力,为业内所公认。作为股票衍生产品市场的领导者,公司不断推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与专业产品,以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
2、债券
公司的债券部(或称固定收益证券部)在每日易手数十亿美元计的24小时国际债券市场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瞬息万变的债市中,全球产品组为客户设计、构建和执行各种组合策略以实现他们的投资目标。此外,摩根士丹利也提供利率和货币掉期以及其他衍生产品的交易服务。
3、外汇
公司庞大的全球投资者客户群体已使摩根士丹利成功跻身世界一流的外汇交易商行列。通过分布全球的6个外汇交易中心,公司为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包括主要和新兴市场货币的即期、远期、期权和期货交易。
4、股票金融服务
摩根士丹利向管理部分最成功的大型对冲基金的资金经理,提供专业的全球产品和服务。公司有能力作为代表对冲基金的所有执行经纪人的一级经纪商,提供综合、融资、清算和每日交易报告的服务。
5、商品交易
摩根士丹利为全球能源和金属市场的主要参与商,为客户提供石油、天然气、电力、基本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实际商品交易及相关衍生产品交易服务。自1982年以来,公司在为客户创建风险管理战略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6、投资银行
在与公司企业、机构和各国政府携手合作的基础上,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家为客户的融资需求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摩根士丹利银行家与客户分享具有针对性的行业、地区和产品专业知识;成功地为最具挑战性的发行设计和执行创新的融资方案,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摩根士丹利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
7、企业咨询服务
摩根士丹利向世界各地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策略和金融活动咨询服务。公司的顾问专家专门协助客户在股票和债券市场融资,并就合并、收购和重组向客户提供意见。房地产金融、证券化产品和在公开市场融资是摩根士丹利的专长。
8、证券包销
客户的股票及/或债券发行由摩根士丹利全球资本市场部负责构思、组织和销售。公司也参与包销公开上市或私募配售的高收益债券和市政府债券发行,并利用先进的证券化发行技术把债务和其他金融资产转换成证券。
9、机构性企业营销
公司专业的机构性企业营销团队与企业携手合作,为企业联系机构投资者,并协助机构投资者联系企业。机构性企业营销充份利用摩根士丹利过去几十年在全球资本市场累积的经验、洞察力和已建立的关系网络。凭借强大的后援实力,通过举办各类型论坛、包括财务路演、投资者考察团、午餐会和会议等,公司的团队致力于把企业客户的现有和潜在股东联系起来,提供具增值效益的投资者关系服务。
10、房地产金融
摩根士丹利房地产(Morgan Stanley Realty)向全球房地产公司和投资者提供一系列领域广泛的融资、咨询和投资服务。其对房地产行业长久以来的无间断支持,在华尔街无出其右。办事处遍及全球各地的摩根士丹利房地产由三个环球综合业务单位组成,专注负责公司房地产业务的不同领域:投资银行、直接投资和证券化产品。
服务领域广泛,向客户提供客观的专业意见并凭其无人能及的创新发行结构实力,协助客户进入全球资金市场集资,从而成功实现客户的企业融资和投资的目标。摩根士丹利房地产投资银行部开发、发展和保持与全球房地产客户的业务关系。该部门在各类房地产资本市场、上市及非上市股票、有抵押债务、无抵押债务、及可转换投资产品市场上均为市场领导者。
他们富有创意和丰富的咨询经验涵盖各交易范畴,包括筹资、合并、收购、重组、组合/资产出售和资本重组摩根士丹利针对亚洲市场建立了两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摩根士丹利全球3号房地产基金】和【摩根士丹利全球4号房地产基金】,其中的50%资金全部投入到中国,特别是上海和广东等大城市。他们让海外的“中国买办”充当铺路石,在GDP增长作为主要的政绩考核指标的状况下,很轻而易举的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并且依靠当地的放房地产公司作为平台,取得联合开发的平台,取得开发项目的权利,然后再将中国公司的买过来,在控股之后操纵房地产的定价和运作。摩根史丹利在中国已经成为“融资-招商-开发-运营”这一产业链的龙头角色
2007年,摩根士丹利又在全球募集了42亿美元建立摩根士丹利【全球5号房地产基金】。这次,该基金又将50%的资金投入中国市场,在该基金的哄抬下,大量资金所有者,包括中央企业也争先恐后的进入房地产市场,造成各地帝王频现。摩根士丹利的模式是:融资(其实就是拿投资者的钱)--》利用中国的“联合开发平台”--》控股“联合开发平台”--》注资--》利用舆论哄抬房价--》他们利用可以利用的工具,忽而唱衰,忽而捧杀中国房地产市场,其目的只有一个,获利。 1、私人财富管理
摩根士丹利私人财富管理部是一支专门为拥有高资产净值的个人、家庭及控制巨额可投资资产的信托基金提供理财建议和投资管理解决方案的咨询顾问团队。公司的私人财富管理专家向客户们提供设计精密、度身定制的财务解决方案,并让他们也能享受到一般只提供给大公司、金融机构和政府的摩根士丹利的资源。
2、直接投资部
摩根士丹利直接投资部负责对经营性企业做长期的投资业务,现管理大约共100亿美元的资金。这笔资金来自于摩根士丹利、公司员工及其它机构与个人投资者。自80年代中期至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投资了100多家公司。公司的投资理念是对业绩优秀的企业做长期的投资。公司通常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而是通过董事会层面与管理层充分沟通配合,并有效地利用摩根士丹利在全球的资源及金融专识以帮助公司所投资的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摩根士丹利致力于与最优秀的管理队伍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提升投资企业的自身价值,使其拥有者及参与者都从中受益,并为企业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摩根士丹利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进入中国,并于1993年开始在中国进行长期直接投资业务。迄今,公司已在中国对多家成功的企业进行了投资,并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协助。在国内的投资企业包括平安保险、南孚电池、蒙牛乳业、恒安国际、永乐家电、山水水泥、百丽国际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在国内乃至全球同行业中业绩最优秀的佼佼者。通过公司的投资,不仅能使这些企业获得充裕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摩根士丹利的全球资源为这些企业的长远发展献力献策,帮助它们快速、全方位与国际接轨,并争取通过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利用全球资本谋求在发展上更上一层楼,成为真正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企业。
3、机构投资管理
公司提供种类齐全的美国和全球债券、股票以及不同资产类别的基金以供机构投资者选择,并为他们特别设计资产配置策略以满足其多元化的投资需求。
4、股票研究部
摩根士丹利股票研究团队在行业最杰出表现评选中一直名列前茅。该团队分析经济形势、市场、行业和公司数据,以提高客户全球投资组合的回报并协助公司企业制定战略方针。
5、债券
公司的全球债券(或称固定收益证券)研究团队通过对投资级和非投资级债务、衍生产品、商业按揭及有抵押证券进行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协助客户抓住机遇,实现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陆』 高分,关于摩根士丹利,求专业金融人士解答。
http://bbs.yingjiesheng.com/index.php?gid=841
这个网站里面有很丰富的应聘资料,你可以参考参考,但是可以很明确的说,要不是有牛人的实力,或坚实的社会背景,进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柒』 摩根士丹利:未来10年电动汽车或降至每辆5000美元
目前已经有一些超低价格的电动汽车在美国以外的地方销售。比如五菱的宏光MINI,售价约合4500美元,法国汽车制造商雪铁龙在欧洲销售的Ami微型电动汽车售价约合6600美元。
摩根士丹利预计,至少在未来10年,随着汽车制造商实现更高的产量、简化生产流程并改进汽车设计,电动汽车的价格将持续下降。他们表示,电动汽车所需的零部件数量最终可能会从目前的约1万个减少到100个甚至更少。
『捌』 哪里可以找到高盛或摩根士丹利的期货分析报告
高盛和摩根就是神吗?美国的银行现在破产成疯,相信别人的评论,不如自己努力学会分析。金融市场里,别人都是靠不住 的。
我在期货里3年多,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玖』 摩根士丹利的最新动态
摩根士丹利“失计”Facebook
对于深陷FacebookIPO定价风波的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而言,“天堂与地狱,只有一步之遥”这句话或许是对其当下尴尬处境最贴切的描述。
从力夺Facebook上市主承销权,到在最後时刻定出高于发行价区间的38美元,再到挂牌後不到一周股价便跌破发行价,大摩在此次IPO中的定价策略,不仅引发投资者的批评和质疑,亦令自身面临数十亿美元的“浮亏”,更引来了监管机构的讯问传票。
Facebook主导在过去的大型科技股公司IPO大戏中,一直只有两个主要玩家:大摩和高盛。为了获得这单生意,大摩和高盛都使出浑身解数,其高管频频向Facebook具体负责交易的CFO大卫·伊博斯曼和COO桑德伯格示好。高盛曾经在这场赛跑中一度领先,但在其私下与客户的提前交易被曝光之後,遭到了SEC的调查,高盛在最後一刻失去了主承销商的地位,大摩接棒。这种接替也付出了代价。根据业界惯例,在上市过程中,投行一般会抽取总募集金额的5%至6%作为承销费用,即使大型交易最低也达到2%至3%。但在激烈的竞争之下,Facebook此次承销费用低至1%,堪称史上最低。这种激烈竞争的态势也让Facebook成为主导这次发行的最强势的一方。
就在Facebook上市前的一天,大摩CEO詹姆斯·戈尔曼(James Gorman)与Facebook CFO大卫·伊博斯曼(David Ebersman)就IPO价格区间召开了高级别的电话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们面临着重要的抉择,是保持原定发行区间,为首日上涨提供更多的空间,还是尽力提高发行价为Facebook赢得更好的价格?
“凤凰”变“草鸡”Facebook上市首日巨大的交易量,甚至使得纳斯达克的交易系统都不能承受,因而开盘过程两次延迟,显示其受热潮追捧。不过,在短暂上涨之後,Facebook迅速开始下跌,至收盘前已经几度突破发行价。据媒体报导,为了维持股价,大摩不得不在最後二十分钟花掉数十亿美元扫掉所有在38美元以上的出货。
就在大摩CEO同意Facebook上调招股价格的同时,一份由大摩分析师撰写的报告却在大摩的机构用户中悄悄流传。这份报告提示了一个关于Facebook的风险点,即手机用户在访问Facebook的用户中占比越来越大。而针对这部分用户,Facebook最主要的盈利来源横幅广告并不对其产生作用。因此这份报告将对Facebook2012年的盈利预期由每股51美分下调至48美分。
预料之中的“意外”发生了。Facebook上市首日未能迎来预料中的大涨,在随後两个交易日又不断下跌并跌破发行价,继而引爆了散户的强烈质疑。公众纷纷质疑,Facebook通过大摩向机构透露这一负面信息而不向公众投资者公开,有内幕交易的嫌疑。投行及分析师是否遵循了萨班斯法案所规定的防火墙也广受质疑。
对于这些指控,大摩仅以“我们遵守了相关规定”作为回应。对于他们来说,法律诉讼肯定并非最大的问题,为了遵守协议护盘而砸进的数十亿美元才是其真正关心的重点。截至5月25日收盘前,Facebook的股价在32美元上下。这意味着大摩为护盘砸进的数十亿美元已经有了浮亏。
耐人寻味的是,帮助对冲基金成功实现卖空操作的,正是不少投行的证券经纪部门,这其中亦不乏高盛、摩根大通等Facebook承销商的身影。
不过在此次Facebook的IPO过程中,高盛和摩根大通这两家承销商却对对冲基金借出股票的申请采取了颇为积极的态度,这也使得对冲基金完全不必担心“无法借到股票”的问题,并在上市首日就密集展开做空操作。据估计,在Facebook上市首日,至少四分之一的交易是属于卖空交易。而在上市後的第四个交易日,这一比例则超过30%。值得一提的是,作为Facebook的主承销商,大摩至今并未参与对冲基金做空Facebook股票的操作 。
『拾』 超6万人感染,病毒重创欧美车企!国产品牌花式复工的背后...
61518!
这是世卫组织14日公布的,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不到两周,这场最初在中国爆发的疫情,便迅速蔓延至全球。
欧洲疫情的风暴中心的意大利,由此前宣布的在11个地区实施的“封城令”,范围扩至全国。而位于意大利的主要车企、供应商都紧急关闭工厂。
意大利最大车企FCA集团(菲亚特克莱斯勒)宣布,将采取暂时关停工厂等措施,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而著名意大利超跑品牌兰博基尼,也宣布暂时停产。
湖北省部分重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分布情况(图源:盖世汽车)
早在1月29日,博世集团就曾警告称,博世的供应链很依赖中国,“我们需要等待事态的发展。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博世的全球供应链将会中断”。
安波福日前则表示,这场疫情已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减少1.5亿至2亿美元,营业利润更是减少6000万至8000万美元,远远高于预期。
近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发展壮大。来自国际贸易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生产的零部件占比已超过日系车企的30%,韩国也接近这个数据;欧美车企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近20年来翻了三番,上升到20%。
虽然,在核心零部件领域方面,仍与美、日、德有所差距,但仍挤占了一大部分市场。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总产值达到38455亿元,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为551.2亿美元,占全部汽车产品出口比例的75%以上。有研究机构估计,2019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将达到4.3万亿元,出口金额有望突破600亿美元。
这也是为何即便中国零部件企业在世界排行中仅占第四,此次因疫情停工停产的情况下,却仍然制约着大多数的国际车企。也由此可见,中国市场在主流车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新冠肺炎在欧美、日韩等地的蔓延,跨国车企在这些地区的生产、销售将面临很大考验。
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市场逐渐恢复正常,以及国家层面和各省市陆续出台的相关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在下半年乃至整个2020年,汽车行业或将呈现出一种新现象:全球汽车营收将会主要依靠中国市场,中国也将会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
正如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所说,疫情发生后,一些外贸企业在售订单履约难,因此部分订单产生转移,这是贸易投资领域的正常现象。正常市场机制正在逐步恢复,欢迎各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开展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
“中国始终是全球企业的投资热土。当前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再次证明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投资避险的最佳区域。”
写在最后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行业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未触及低谷,但按照疫情的发展趋势,欧美、日韩等国家未来几周内很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爆发,这将对全球汽车产业提出挑战。
不过,这或许也是一个信号,正如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所说:汽车行业的大拐点已经到来,当前如同钢铁业大调整时代的起步时期,钢铁行业的今天就是汽车业的明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