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零元论
『壹』 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宇宙概念在古代中国它所指称的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战国(前476-前221)末年的尸佼对宇宙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宇”就是包括东西南北四方和上下六合的三维空间,而“宙”就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维时间。东汉时代的张衡(78———139)明确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的无限宇宙概念。与宇宙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天地”,它意指人类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而那些尚观测不到的部分叫做“虚空”或“太虚”。元代的邓牧(1247———1306)认为在无限的虚空中有无限多的天地,“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而已耳”(《伯牙琴》),与300年后欧洲布鲁诺(1548———1600)的宇宙无限论如出一辙。中国古代先哲们还认为,就一个天体来说都是有始有终的,但就无限多的天体构成的系统来说则是无始无终的。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的结构相继出现过三大模型,即盖天模型、浑天模型和宣夜模型。盖天模型把天地的结构设想为一把附着有众天体的左旋大伞笼罩着一个倒扣的静止的大盘子,约在西汉末年成书的《周髀算经》给出一个典型的论述。浑天模型把天看作一个附着有众天体的球壳绕极轴左旋,关于静止在天球中央的地之形状则有地平和地圆两种观点,约成书于晋代的《浑天仪注》以“浑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做比喻。关于天体的运动,这两种模型一致认为恒星随天一起左旋,而对于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则有左旋和右旋之争。宣夜模型抛弃了伞笠或球壳的固体天假设,主张众天体自然漂浮在充满气体的虚空之中。明代哲学家黄道周(1582———1646)为说明岁差还提出过一种地动宇宙模型,在恒星天球内地球和日月五星绕共同的宇宙中心运转,地球的公转周期为23376年。
『贰』 宇宙次元论是什么意思
次元可以理解为宇宙的维数,第十次元空间即使第十维宇宙。
在M-理论中,空间有十一维,但是人们认为其中六七个或七个方向被卷曲成非常小,只留下三个大的几乎平坦的方向。霍金提出了他的宇宙模型,给出了11维空间,认为要描述宇宙,X、Y、Z和T(时间)4个未知数是不够的,要加到11个未知数之后,才能够解释宇宙的很多结构。
根据物理学家的看法还应该有7个维。尽管有这么多的维,但这些维是看不见的,它们自身卷在了一起,被称为压缩的维。为了弄清这种看法,让我们再以蚂蚁为例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将蚂蚁在上面行走的那张纸卷起来,直到卷成一个圆筒形。如果蚂蚁沿着的纸壁走,最后它又会回到出发点,这就是压缩维的一个例子。如果能沿着著名的麦比乌斯带走,也会发生上述现象,当然,它是3维的,但如果沿着它走过,总是会回到出发点的。麦比乌斯带从维的角度讲是压缩的,按照物理学它有3个维,但谁在上面行走,都只能认知人一个维。这就有点像左图上的人:上行或者下行,但永远不会走到尽头。如果蚂蚁不是沿着纸筒弯曲的壁行走,它就永远不会返回到原出发点。这就是二维的例子,沿着它一直走,就不可能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叁』 宇宙无限本原大统一元学是什么啊,怎么没
宇宙的创生
“大爆炸宇宙论”最早于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由奇点经历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演化过程的图像。宇宙在约138.2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能量激荡,并产生光、热。大爆炸后30万年,最初的物质涟漪出现。大爆炸后20亿~30亿年,类星体逐渐形成。大爆炸后100亿年,太阳诞生。38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开始逐渐演化。该理论被认为是迄今最合理的理论。
1.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科学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
①现代宇宙学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
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2.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了哥白尼、赫歇尔、哈勃的从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学已经不再是幽深玄奥的抽象哲学思辩,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科学。
不断膨胀
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科学家发现宇宙中有一种 “暗能量”会产生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相对的,还有“暗物质”有巨大的吸引力。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8^-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直到21世纪初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证据表明,宇宙中可能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远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中气体可能越来越少(并未确定这种过程会减少这种气体。)。以致于不能再产生新的恒星。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形成恒星的气体并不会减少而是转换成其他形态。所以新的恒星可能会一直产生)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10^32年后,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71年后,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但质子是否会衰变还未得到结论,因此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宇宙中的质能会不停的转换。)
近几年来,一批西方的天文学家发表了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断。他们认为,宇宙既没有“诞生”之日,也没有终结之时,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中进行运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由此否定了“上帝”的第一推动。
加速膨胀
一个科学家小组使用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空间望远镜进行的最新测量显示,宇宙的膨胀速度约为46英里(74公里)每秒·每百万秒差距(更精确的数值为:74.3 ± 2.1 (km/s)/Mpc)。
诺贝尔奖获得者布莱恩·施密特指出:“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空间正在加大。“
2011年,布莱恩·施密特和他的同事因利用“超新星”作为“宇宙探测器”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研究之初,他们的想法是测量宇宙的膨胀速度如何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减缓,而最终的发现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事实证明,宇宙的膨胀速度越来越快。他解释道:“我们观察物体远离我们的速度,就像多普勒雷达采用多普勒频移来定位、测量一样。我们测量距离以及这些动作划分的距离,从而计算出宇宙的膨胀速度。我们的测量方法就是观察遥远的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做同样的测量,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通过比较过去与现在测量的不同距离,我们得知现在宇宙的膨胀速度比以往快很多。“[30]
这意味着百亿年后的未来,绚烂的星空用肉眼再难观测到,黑夜将一片空寂,大概1000亿年之后,除了银河系,所有星系都将相距遥远各自飘离,人们看到的宇宙将空无一物。
宇宙的结局
如果宇宙无限膨胀下去,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指出,能量从非均匀分布到均匀分布的那种变化过程,适用于宇宙间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给定物体中有一个基于其总能量与温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这个物理量取名为“熵”,孤立系统中的“熵”永远趋于增大。但在宇宙中总会有高“熵”和低“熵”的区域,不可能出现绝对均匀的状态。所以,那种认为由于“熵”水平的不断升高而达到最大值时,宇宙就会进入一片死寂的永恒状态,最终“热寂”而亡的结局。
个别科学家有一个假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瑟夫·利肯在美国科学促进会2013年年会上表示:我们生活的宇宙并不稳定,科学界一直希望推算宇宙的长期稳定性,但这需要获得希格斯玻色子和其他亚原子粒子的精确质量,最近的发现提供了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显示数百亿年后将有一场灾难——“一个被认为会成为‘替代宇宙’的小空泡将在某处出现,随后逐渐膨胀并最终将我们破坏”。他认为,小空泡将以光速膨胀。
『肆』 宇宙全息论真是改变了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它说的内容太让人震撼了,真是匪夷所思!请问它说的是事实吗
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凡相互对应的部位较之非相互对应的部位,在物质、结构、能量、信息、精神与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较大。在潜态信息上,子系包含着系统的全部信息,系统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显态信息上,子系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
宇宙全息论的基本原理是:从潜显信息总和上看,任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
通俗地说,一切事物都具有时空四维全息性;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过程与小过程、时间与空间,都存在着相互全息的对应关系;每一部分中都包含着其它部分,同时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之中;物质普遍具有记忆性,事物总是力图按照自己记忆中存在的模式来复制新事物;全息是有差别的全息。[1-2]
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连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基本不变的。因为在一个没有分离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观念会瓦解,时间与三维空间就像电视监视器中的鱼,只是一种更深秩序的投影。这种更深的现实是一种超级的全像式幻象,过去,时下,未来都共同存在于其中。
换句话说,Pribram相信,头脑本身就是一个全像摄影相片。
Pribram的理论也解释了人类头脑如何能在那么小的空间中储藏那么多的记忆。曾经有人估计人类头脑在人的一生中能够记忆约一百亿位元(bits)的资料。
相似的,除了其他功能之外,全像摄影也具有惊人的资料储存容量——只要改变两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许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范过,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块底片上可以储存一百亿位元的资料(大约是五套大英网络全书)。
『伍』 宇宙学问题,宇宙的能量为零吗
这位童鞋,E=MC^2这个公式我们都知道。我们宇宙中的正反电子的能量是完全抵消的,所以我们可以不管。其实现在宇宙的能量≤1,也就是宇宙常数Ω。我们知道,根据GUT理论,宇宙终将大冷却(或大撕裂),就是因为这个接近1的Ω,和暴涨没有关系。还有你必须明确这是核聚变还是核裂变。
『陆』 “零宇宙”论提出,人类看见的所有都是假象吗
自人类研究宇宙以来,宇宙大爆炸的观点一直被人们所接受与认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科学家们的更深入观测,宇宙大爆炸似乎被否认了,甚至有些科学家提出“零宇宙”的观点,并认为人类所见所闻都是假象,都是不存在的,而我们人类或许只是虚拟系统中的一个或一串数据,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吧。
计算机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系统数据了,一般而言,我们都是要输入一些指令,这些数据才能够运转起来的,如果说我们是数据,那么我们就应该像机器人一样了,没有思想,没有七情六欲,但是事实相反,我们的思想都是独立的,属于个人的,我们想做一件事,必定会深思熟虑才会做出决定,而不是由某个的指令才可以做决定,这就说明了我们人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人,而我们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而不是所谓的虚拟世界。
『柒』 宇宙次元论中的三元一体什么意思啊
三元,在道教教义中原指宇宙生成的本原和道教经典产生的源流,隋唐以后又衍化
为道教神仙和道教主要节日的名称,延续至今。
道家著作原无“三元”之说,但是古历法家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年、月、日之始,称
三元日,因为此日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此“元”当系开始之意。古术数
家以六十年为一甲子,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一百八十
年为“天地一变”之周始,合称“三元”,此“元”又是单元之意。早期道教太平道
有“三统”神学思想,称:“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
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
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
疑矣。”其时尚无三元之说。《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引《典略》称五斗米道“请
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
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也未将三官和三元联系在一起。
大约在北周末年成书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中,“三元”一词才见著录。该书卷
二十七《上清神符品》引《洞真三元玉检布经》称,受佩“三元玄坛玉检紫文”之人,
佩身九年,就有可能“乘三元之軿,上升三元之官”。该经收入《道藏》洞玄部本文
类,全称《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该经所称“三元”,指的是天、仙、地,即上元
玉检检天大录、中元玉检检仙真书、下元玉检检地玉文。附有《三元内存招真降灵上法》,
其内存之神为“太素元君”以及她的三个女儿,紫素元君、黄素元君、白素元君,三女
神又合称为“三素元君”。故上清派的“三元”并非指天地水三官。《无上秘要》卷
五十二有《三元斋品》,认为从道之人“生长流俗,五神诤竞,尘深罪秽,永不自觉,
与罪同长,山海弥积,前生至今,不知缘来,凡以几劫,逮及今日,罪结天地,在何簿
目,为三官执举,拘逮地役,虽自修厉而无感彻,真灵不降,众魔所伐,致思念不专,
五神飞越,常恐一旦归命幽壑,弥沦万劫,终天无拔”,因此必须以三元大庆吉日,
“清斋烧香,首谢前身及得今日积行,所犯天所不原、地所不赦、神所不哀、鬼所不放
亿罪兆过”。据此,南北朝时期已开始将“三官”和“三元”联系在一起。
唐初编成的《艺文类聚》卷四“七月十五”条称:“道经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
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
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清膳饮
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
众苦,得还人中。”《艺文类聚》所称道经乃《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
《道藏》收入洞玄部本文类。该经有题解和注释,作者不详。注称:“三元者,元,本
也。但以上三官为万物之行本,故曰三元。”题解称:“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
录,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
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
检勾。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在《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中,叙述更细,称天官有三宫三府三十六曹,地官有三宫三府四十二曹,水官有三宫三
府四十二曹,三官共有九宫九府一百二十曹,专司记载人的生死和功过,“责役考对,
年月日限,无有差错”。该经还称:“人身中亦有三宫六府百二十关节,三万六千神。
人身行恶,身神亦奏之三官;
人身行善,则度其仙名。生死罪福,莫不先由身神影响相应乎自然也。”这就将
天神和人身之神联系起来,成为对于人的善恶行为的监察系统。
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箓》卷五十六《元气论》称:
“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人亦法之,号为三焦、三
丹田,以养身形,以生神气。”将人体的三丹田称为“三元”是道教内丹术的说法。
《参同契》称“含精养神,通德三元”。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俞琰注“三元”为“上中下
之三田也”。宋曾慥编撰的《道枢》卷三十有《三元篇》,其“三元”所指“上元者,
首以上属焉;中元者,首之下脐之上属焉;下元者,脐之下腰之上属焉”。“人有三元,
三元塞则六气乱矣”;“三元之中,中元其最尊者也”;“上气入既足,若动而不动于
恍惚之间,自然结成寄于气海,故中元注于下元之珠,元气斯定矣。中元者,阳也,雄
也;下元者,阴也,雌也”;“中元守乎下元,左白右黑,合而为一”;“外气不入,
内气不出,与天地同和,其寿无涯焉”。张伯端《悟真篇》卷上有“四象五行全籍土,
三元八卦岂离壬”句,董德宁注称:“三元者,三才也,其在天为日月星之三光,在地
为水火土之三要,在人为精气神之三物也。”这就将内丹修炼同道教教义中的宇宙生成
理论联系在一起了。现代道教著名学者陈撄宁还在《黄庭经讲义》中称“三元”为元精、
元气、元神。
另据《云笈七箓》卷三《道教三洞宗元》,“三元”又有宇宙和道教经籍起源的意
思,称“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
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
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三元中又分别化生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
三君分别居于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禹余天,太清境大赤天。此三君各为道教教主,即
三洞之尊神。“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
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由此衍生
出道教三洞系统以及包括其中的各种道教经籍。
『捌』 宇宙胚种论的内容是什么
宇宙胚种论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物来自别的星球或宇宙的“胚种”,它们可以通过光压或陨石而到达地球。此种看法在19世纪颇为流行,至今还有少数科学家坚持。例如,英国分子学家克里克等人,根据地球生物有统一的遗传密码以及稀有元素钼(Mo)在酶系中有特殊重要作用等事实,推测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是由数十亿年前某富含钼的文明星球的胚种发展而来。又如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根据某些细菌在高温、干燥或强辐射等条件下亦能生存的事实,也坚信“宇宙胚种”能通过种种恶劣环境而到达地球,并认为某些碳质球粒陨石实际上含有焦化的细菌和孢子。“宇宙胚种论”目前还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退一步说,此说即使能成立,也没有解决最早的“胚种”(生命)是怎样起源的问题。
『玖』 宇宙全息论的运用
Bohm 不是唯一的认为宇宙是一个全像摄影式幻象的研究者。在脑部研究的领域中,史坦福大学的脑神经学家Karl Pribram也分别独立地相信现实的全像式本质。Pribram研究脑部如何储存记忆,因而被全像式结构模型所吸引。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记忆的储存不是单独地限于特定的区域,而是分散于整个脑部。
在1920年代的一连串历史性的实验中,脑部科学家Karl Lashley发现不管老鼠脑部的什么部位被割除,都不会影响它的记忆,它仍旧能表现手术前所学到的复杂技能。唯一的问题是没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这种奇怪的“整体存在于每一部份”的记忆储存本质。
然后在1960年代,Pribram 接触到全像摄影的观念,知道他发现了脑神经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解释。Pribram相信记忆不是记录在脑神经细胞中,或一群细胞中,而是以神经脉冲的图案横跨整个脑部,就像雷射绕射的图案遍布整个全像摄影的底片上。
换句话说,Pribram相信,头脑本身就是一个全像摄影相片。
Pribram的理论也解释了人类头脑如何能在那么小的空间中储藏那么多的记忆。曾经有人估计人类头脑在人的一生中能够记忆约一百亿位元(bits)的资料。
相似的,除了其他功能之外,全像摄影也具有惊人的资料储存容量——只要改变两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许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范过,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块底片上可以储存一百亿位元的资料(大约是五套大英网络全书)。 如果脑部是根据全像摄影的原理来操作,就比较能了解人那特殊的能力,能迅速从那庞大的记忆仓库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资料的能力。
如果一个朋友要你告诉他,当他说“斑马”这个字时,你会想到什么。你不需要笨 拙地搜寻某种巨大的脑部字母档案才能得到一个答案。相反地,一些联想,如“条纹”“马”和“非洲野生动物”等词语会立刻跳入你的脑中。
的确,人类思考过程的一项最惊人的特征是,每一件资料都似乎与其他所有资料相互连接——这也是全像摄影幻象的另一项基本特性。因为全像摄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与其他部份交互关连着,这也许是大自然交互关连系统的最终极例子。 在Pribram的全像式脑部模型的启发下,记忆的储存不只是脑部科学唯一稍获解答的谜。另一项谜题是脑部如何翻译它从感官所得到的大量波动(光波,声波,等等),使之成为人们知觉的具体世界。
记录与解读波动正是全像摄影最擅长的。正如全像摄影像是某种镜头,某种传译的工具,能把显然无意义的波动图案转变为连贯的影像。Pribram相信脑部也有一个镜头,使用全像式原理来数据式地把经由感官收到的波动,转变为人们内在知觉的世界。有大量的证据显示,脑部是使用全像式原理来进行操作。事实上,Pribram的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脑神经学家的支持。 阿根廷籍的意大利脑神经研究者Hugo Zucarelli,在近一段时间把全像式模型应用到听觉的世界中。他迷惑于人脑在即使只有一只耳朵有听觉的情况下,也能够不用转头就侦测出声音的来源方向。
Zucarelli发现全像式原理可以解释这种能力。Zucarelli也发展出全像式音响的科技,一种录音的技术,能够几乎真实无误地重新复制出声音现象。Pribram相信我们的脑部根据外在波动的输入,以数学方式建立出“坚硬”的现实。这种想法也得到许多实验上的支持。实验发 现,人们感官对于波动的敏感度要比先前所认为的远为强烈。
例如,研究者发现人的视觉对声波也很敏感,嗅觉是与眼下称为oamic的波动有关,而甚至人体内的细胞也对很广大范围的波动敏感。如此的发现使人们推论,只有在全像式的知觉领域中,这种波动才能被整理归类为正常的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