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一元论
Ⅰ 如何区分哲学中的一元论与二元论
一元论者认为: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这种哲学称为唯物主义一元论;意识或感觉是世界唯一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物质是由意识感觉出来的,这种哲学称为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者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世界的两个本原,物质与意识并存,不存在派生与被派生、决定与被决定关系,这种哲学称为二元论哲学。这种哲学好象与本人前面讲过的理论有点儿字面上的吻合,实则不然。本人前面讲过的是现阶段地球上具有人类的情况下,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相对关系,这个相对关系就是前面所说的对应关系。而它们之间的绝对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的绝对关系是一种循环变换关系。相对关系是描述宇宙间某个阶段、某个空间、某些数量物质变化的现象,绝对关系是描述整个宇宙空间、时间和全部数量物质变化的现象。
一元论的错误在于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二元论的错误在于物质和意识是世界的两个本原。所谓本原,就是甲变成乙,甲是乙的本原,如果乙再变成甲呢?谁是谁的本原?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这样循环了一圈,哪个是本原?一元论显然不能自圆其说。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两个本原相互之间是如何变换的呢?地球上还没有人的时候那个原在哪里呢?二元论显然更不能自圆其说。
Ⅱ one is all什么意思
一即一切
关于宇宙的一元论──「一即一切(One is All)与「一切即一(All is One),或「宇宙万物皆为同一存在体化育而成的理论是源自于印度教
Ⅲ 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的“一元”是什么意思啊
一元论分为物质一元论和精神一元论,分别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除了一元论之外还有二元论,介于两种对立的一元论之间,往往通过对物质和精神相互作用的认识过程进行分析,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同等重要的,例如康德和马赫的经验主义理论。但是,任何二元论都有自己的倾向,脱离不了物质和精神何者为先的难题,因而都有着自己的哲学立场,他们的学说最终也会被归结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种一元论的体系中。
Ⅳ 万历十五年中的一元宇宙论是什么意思
一元宇宙论是相对于多元宇宙的概念,即宇宙是一个混沌的整体。
而多元宇宙理论提出,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大宇宙系统的一部分,并且被其它宇宙所包围。由于科学家几乎可以确定引力存在于所有的维度和宇宙中,因此他们相信可以使用引力波来探测平行宇宙。
Ⅳ 请问一元论和二元论属于什么范畴理论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元论与二元论(Monism and Dualism)关于对世界本原认识的哲学学说。认为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之为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的称之为二元论。
“一元论”一词系由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C.沃尔夫所创。19世纪末德国动物学家、哲学家E.H.海克尔开始将它作为哲学用语,原意是把基于物种保存原则和进化论的世界观称之为一元论,著有《作为宗教和科学之间的纽带的一元论》。依据人们对世界统一基础的认识不同,一元论又区分为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两大类。唯心主义一元论与唯物主义一元论都承认世界是统一的;但是,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世界统一的基础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两者是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精神,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和唯一本原,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精神的基础上统一;物质只是作为本原的精神的派生物和表现。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本原,一切事物和现象只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精神是物质本原的派生物和表现,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特有机能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在人类探索世界本原的发展过程中,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实践和具体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相联系,且贯穿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信纸的复杂斗争。
唯心主义一元信纸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认为精神或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结为精神或意志的产物。古代唯心主义一元信纸把世界的本原都看作是虚构的精神、或抽象的“数”、或决定一切的“目的”和神秘的“理念”。至后,唯心主义一元论形成许多流派。唯心主义一元论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我的“感觉”、“经验”等等主观精神的产物。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说:“心外无物”;贝克莱说:“物质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是被感知”;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他们都把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是某种精神,把虚构的先于或外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道”、“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等看作是世界的基础。朱熹说:“理在事先”,即在宇宙形成前而独立存在的绝对的“理”产生了物质的“气”,而后演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黑格尔说:“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这种“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表现。他们都把宇宙万物和现象归结为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人类认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历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认为世界是由某一种或某一些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古代中国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古希腊和古鳊亦有类似的思想,哲学家们或者把风、火、水、土等元素看作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或者把“元气”、“原子”看作是构成世界的基质。古代中国的“元气说”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颗粒(原子)和虚空克成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带有直观的性质,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而不是统一的物质性。这是人类在古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世界本质认识的初始阶段。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关于民办的本质和本原的认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发展提示了自然界中形态各异的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进一步分解为原子。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表明,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已达到原子这一层次。人们误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构成各种特质的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可再分割,亦不能相互转化。于是,人们得出结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被归结于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这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是一个历史进步,但是,它存在着很大的缺陷:(1)它看不到原子的层次、状态、本质的质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原子不可究尽性,把复杂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简单的粒子(原子)在量的组成上的不同。(2)它把自然科学发展所达到的对原子这一物质层次的认识误认为是对物质的最终层次的认识,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3)它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形态,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把自然科学领域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而为一,不了解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区别与联系,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4)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度哲学既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亦同历史上不彻底的唯物主义有原则区别,它在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上坚持了完整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人类认识史的经验结晶。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人类在认识现实世界的广度与深度进不断提示的一切具体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系统事实,天体演化(天体力学、天体化学、天体物理学)和关于物质构造的理论,质量、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定律,生命起源、本质和生命进化的理论,人类起源的理论和人类发展史,都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上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无数物质形态构成的永恒实在的统一体。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除了千差万别的无数物质形态之外,根本不存在神秘的东西和造物主。现实世界是无限复杂多样的,统一的基础就是它的物质性。
二元论徘徊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之间,企图调和两者的根本对立。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理念和事物,即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他认为感性的具体事物不是真实的存在,在物质世界之外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独立的、真实存在的理念世界;变化不定的具体事物相对地具有某种性质,是由于模仿成分有离开个体事物而绝对存在的理念,如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有美本身,即美理念:全部理念构成一个常住不变的理念世界,存在于事物之外,理念被柏拉图夸大成了脱离具体事物的独立的实体。公元3世纪,波斯人摩尼创立的摩尼教,提出“二宗三际论”。该教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善与光明、恶与黑暗,组成两个王国,分别由大明尊神和魔王等所属五类魔(浓雾、熄火、恶风、毒水、黑暗即黑暗分子或元素)主宰。初际,两个王国相互对峙而存在。中际,魔王等黑暗力量侵入光明王国,大明神召唤使者善母创造了人类始祖的形式——原人,双方展开一系列斗争。后际,光明战胜黑暗,天地人伦从创造到劫灭而复归于初际的过程,“真妄归根,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各暗,两宗各复,两者交归”。这是典型的二元神论。近代西方哲学创始人之一R.笛卡尔认为有两个实体:灵魂和形体。他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题,认为“我”的本质是思想,即灵魂,是认识的主体,是精神实体;我会怀疑,我的存在是不完满的、有限的,但心中有一个最完满的上帝的观念,所以说上帝存在。上帝创造了“形体”,又把“形体”的观念放到我心中,那么“形体”也就是真实可靠的实体。笛卡尔肯定了灵魂和形体是世界上彼此独立存在的两个不同的实体,灵魂的本质在于思想,形体的本质在于广延,两者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笛卡尔在说明物质和精神的来源时,不得不承认上帝是“绝对的实体”,无论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都得依赖上帝,最终倒向了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无论何种表现形式,本质是共同的: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条基本的哲学路线之外,二元论不能形成第三条路线——中间路线。二元论肯定独立的精神世界的存在,同唯心主义相联系;又肯定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包含了某种唯物主义的因素。但是,在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上,二元论把精神说成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力量,把物质说成是消极的、受精神支配的东西,并把那种使精神与物质结合起来的力量看成是高于一切的神的力量。归根到底,二元论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认识世界和履行世界,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Ⅵ 一元论,二元论或多元论哪个更符合实际世界
我个人更坚持二元论 很明显 除了肉体之外 灵魂的东西主导了整个世界 灵魂是有能动性的 肉体只是灵魂的寄存体 人的能动性是基于灵魂存在的
Ⅶ 什么是“一元论宇宙观”
宇宙观—— http://ke..com/view/18446.htm 补充: 宇宙观 社会成员关于社会及其制度的一种总体性观点! 宇宙观,又称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的世界观以不尽相同。——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宇宙观,就是物质的时空观。物质是所谓宇宙世界的唯一主人,即唯一存在实体。空间是由物质的存在而相对存在的,其本质就是无或没有。物质本身是空间的有型形态,一定物质本身之外就是相对空间,或它物。时间就是物质的存在,即物质存在的度量谓之时间。相对论中的时间不过是时钟时间,是人为的用以度量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因而具有在不同物质环境中的变化特征。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形成的不同世界观,主要还是人们的不同社会地位所至,并不能否定物质与时空的基本问题。——集先哲思想的总结。 http://ke..com/view/18446.htm 补充: 一元论 词语:一元论 读音:yī yuán lùn 释义: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主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例句:殷谦《棒喝时代》:“我们时代的一些作家都有一种普遍倾向,即在文化选择上都是一元论者,在认识论上也多是唯物主义者;在生存原则上更是崇尚你死我活或非此即彼的冲突和对立。” 详细解释: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一元论”一词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C.沃尔夫创造的。19世纪末德国动物学家、哲学家E.H.海克尔开始将它作为哲学用语。他把基于物种保存原则和进化论的世界观称作一元论,并著有《作为宗教和科学之间的纽带的一元论》一书,还创立了“一元论者协会”。 一元论有两大类: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所有的唯物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因而他们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不彻底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了完整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通俗地说,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 延伸:医学上的“一元论” 在临床工作中,即将疾病的多种现象以一个主要诊断来概括。 http://ke..com/view/50599.htm 补充: 一元论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一元論(Monism)是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的哲學學說,乃本體論的分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唯心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中性一元論認為,物質或精神皆為唯一實在者的我們觀測到或認為的性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在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中,只有唯物辯證法的一元論才科學地論證和全面地貫徹了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的觀點。此外,基督教中的一神論亦是一元論的例子。 [编辑] 參見 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一元论 二元論 多元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0%E5%85%83%E8%AE%BA
Ⅷ 二元论与一元论
嗯,外行人是肯定不知道关键点,会疑惑的。其实很简单,我提示你下吧,完全明白你得学认识论。
你也知道“元”指的是世界的本源,几元就是有几个本源的意思。凡是多元论,都是通过他们的见解或推导得出的,确实无疑,就是有那些本源,不是说他们也非要那么多。比如笛卡尔的二元论,他就推导出那么多,他也想把二元统一起来,可惜办不到。
为什么非把多元统一成一元呢。很简单,我们研究哲学,就是希望找到一个能合理解释宇宙高度抽象世界一切的东西,那东西就是本源嘛。问题来了,如果这东西不是一个,现在有多个了,我们就没办法解释世界万物到底是哪来的,甚至没办法找到随意两样东西是如何在同一个世界的证据了,你想是这个道理吗?不是一元,两个不同“元”的东西,就没道理统一在一个世界里了啊!因为这个“元”是在哲学研究的世界最终极的东西啊,明白?
因而,多数哲学家就算是多元论者,也是千方百计要把多元统一为一元的,否则,多元论必然导致不可知论的结果,既然世界是不可知的,我们的活动就等于是与世界背道而驰,还成天研究个什么。你看过希腊神话希绪弗斯的故事吗?人类就相当于这货了。总的来说,现在哲学界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世界到底一元还是多元,大家就老证出多元来。多元又要导致毛病,就从不同角度要让他统一。西方哲学里做这个工作第一个最伟大的哲学家叫斯宾诺莎,其实他的观点类似于我国老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你感兴趣慢慢学吧,我只能提示这么多了。
Ⅸ 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
一元论(Monism)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马原哲学学说,是本体论的分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唯物辩证法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
二元论:
1、认为多样性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彼此独立、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的哲学学说。这种学说的典型形式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17世纪提出的“心物二元论”,即世界存在着两个实体,一个是只有广延而不能思维的“物质实体”,另一个是只能思维而不具广延的“精神实体”,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各自独立存在和发展,谁也不影响和决定谁。
2、任何将宇宙或某种东西分为两个独立部分的观点。如古波斯摩尼教的善一恶二元论,柏拉图的理念—事物二元论,康德的本体—现象二元论,以及有些伦理学所认为的在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缩小差别的二元论。
(9)宇宙一元论扩展阅读:
一元论有两大类: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唯物辩证法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凡肯定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物质,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的,属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精神,主张精神为第一性,物质的第二性的,属唯心主义一元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Ⅹ 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
一元论: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凡肯定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的,属唯物主义一元论;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的,属唯心主义一元论;凡认为物质或精神统一为另一实在者,是其性质的不同表现,属中性一元论.
二元论把世界本源归结为两种互不干涉的本源的哲学学说。人类哲学史上持有这种学说的人很少,最著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但一般哲学史研究还是把柏拉图放在唯心主义范畴研究)和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至少不完全能)认识这个世界,这是很多科学家,无神论者的哲学观。比如当代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都是不可知论者,一般中国大陆哲学研究者将不可知论视作唯心主义认识论来批判。但实际上“不可知论”的合理性谁也不能否认,由于器官结构和其它认识局限性,人类在很多问题注定是无知的。因此不可知论者一般都否认“先知先觉”的存在(当然中国人对此有抵触情绪),是近代自然权利论的重要哲学依据,为人类思想进步的贡献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