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论文2000字
A. 元宇宙概念是什么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现在看来,描述的还是超前的未来世界。
2021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罗布乐思(Roblox)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5月,Facebook表示将在5年内转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8月,字节跳动斥巨资收购VR创业公司Pico……,元宇宙无疑成为了科技领域最火爆的概念之一。
准确地说,元宇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经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扩展现实(X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下的概念具化。
相关产业
从企业来看,元宇宙仍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底层技术还是应用场景,与未来的成熟形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这也意味着元宇宙相关产业可拓展的空间巨大。
因此,拥有多重优势的数字科技巨头想要守住市场,数字科技领域初创企业要获得弯道超车的机会,就必须提前布局,甚至加码元宇宙赛道。
B. 元宇宙的最新概念是什么
“元宇宙”的最新概念通常可以描述为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放大角度来看其作为一个“宇宙”,运行规则以及常态化管理并不需要受限于其表现形式。
元宇宙作为后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将极大地改变当前的游戏市场和互联网生态格局。 各大厂商在布局“元宇宙”的同时,或许也在为自己在未来的互联网中争取一席之地。
C.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元宇宙
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需在家中打开网络,即可接受来自全世界的新知识。每个人的朋友圈,甚至周围的朋友都在谈论一个新的话题,它的名字叫作元宇宙。但是,尽管我们很少了解它,我们对它还不太熟悉,但是每个行业都在讨论元宇宙,有些机会主义者也会从中获利。
面对元宇宙,与其说是沉溺,不如说是理性。如今的网络环境下,人们接受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很难分辨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元宇宙在最近变得如此流行,但是我相信,随着一些专业文章或者视频的出现,用户一定会对“源宇宙”这个概念有更深的了解。在人类的未来,我们也期待着更多关于宇宙的新应用。在元宇宙真正受到欢迎的时候,元宇宙才能真正进入我们的生命。咱们静候吧。
D. 什么是元宇宙概念
元宇宙是一个空间维度上虚拟而时间维度上真实的数字世界;从真实性来看,元宇宙中既有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也有虚拟世界的创造物。
从独立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与外部真实世界既紧密相连,又高度独立的平行空间;从连接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把网络、硬件终端和用户囊括进来的一个永续的、广覆盖的虚拟现实系统。
起源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现在看来,描述的还是超前的未来世界。
关于“元宇宙”,比较认可的思想源头是美国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弗诺·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说《真名实姓》中,创造性地构思了一个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
E. 什么是多元宇宙
多宇宙(或者称为多世界、平行宇宙)理论,来自于休•埃弗莱特(Hugh Everett III)对量子力学的解释。
首先我不清楚楼主您对量子力学了解的程度,因此我把我的回答扯得长一点。众所周知,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认为观测者对微观世界是有影响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有趣实验是“电子究竟穿越了哪条缝”“量子自杀”“薛定谔的猫”等等。但是把人类意识牵扯到对微观世界的决定上面似乎存在重重哲学上的困难,以至于后来的许多科学家都提出了区别于此的其他解释,其中尤以埃弗莱特的多宇宙理论赢得了众多的支持。
为了你能更好的理解多宇宙解释,我不妨把电子双缝实验叙述的详尽一些。
经典理论看来,在电子双缝干涉的实验中单个电子只通过了一条狭缝,在一条狭缝中穿过的粒子却发生了干涉,我们若想在两道狭缝处都安装上某种仪器,为的是记录下来电子路径或者发出警报,那不就成了?这种仪器又不是复杂而不可制造的。而实际上我们的确可以装上这种仪器。但是,一旦我们试图测定电子究竟通过了哪条缝时,我们永远只会在其中的一处发现电子。两个仪器不会同时响电子是一个粒子,它每次只能通过一条狭缝,奇妙的是,一旦我们展开这种测量的时候,干涉条纹也就消失了。哥本哈根的解释认为人意识的参与导致了电子波函数的坍缩。
(以下内容选自参考资料《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我们无法准确地定义一个“观测者”!一个人和一台照相机之间有什么分别,大家都说不清道不明,于是给“意识”乘隙而入。而把我们逼到不得不去定义什么是“观测者”这一步的,则是那该死的“坍缩”。一个观测者使得波函数坍缩?这似乎就赋予了所谓的观测者一种在宇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享有某种超越基本物理定律的特权,可以创造一些真正奇妙的事情出来。
真的,追本朔源,罪魁祸首就在暧昧的“波函数坍缩”那里了。这似乎像是哥本哈根派的一个魔咒,至今仍然把我们陷在其中不得动弹,而物理学的未来也在它的诅咒下显得一片黯淡。拿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家科特•戈特弗雷德(Kurt Gottfried)的话来说,这个“坍缩”就像是“一个美丽理论上的一道丑陋疤痕”,它云遮雾绕,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每个人都各持己见,为此吵嚷不休。怎样在观测者和非观测者之间划定界限?薛定谔猫的波函数是在我们打开箱子的那一刹那坍缩?还是它要等到光子进入我们的眼睛并在视网膜上激起电脉冲信号?或者它还要再等一会儿,一直到这信号传输到大脑皮层的某处并最终成为一种“精神活动”时才真正坍缩?如果我们在这上面大钻牛角尖的话,前途似乎不太美妙。
那么,有没有办法绕过这所谓的“坍缩”和“观测者”,把智能生物的介入从物理学中一脚踢开,使它重新回到我们所熟悉和热爱的轨道上来呢?让我们重温那个经典的双缝困境:电子是穿过左边的狭缝呢,还是右边的?按照哥本哈根解释,当我们未观测时,它的波函数呈现两种可能的线性叠加。而一旦观测,则在一边出现峰值,波函数“坍缩”了,随机地选择通过了左边或者右边的一条缝。量子世界的随机性在坍缩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要摆脱这一困境,不承认坍缩,那么只有承认波函数从未“选择”左还是右,它始终保持在一个线性叠加的状态,不管是不是进行了观测。可是这又明显与我们的实际经验不符,因为从未有人在现实中观察到同时穿过左和右两条缝的电子,也没有人看见过同时又死又活的猫(半死不活,奄奄一息的倒有不少)。事到如今,我们已经是骑虎难下,进退维谷,哥本哈根的魔咒已经缠住了我们,如果我们不鼓起勇气,作出最惊世骇俗的假设,我们将注定困顿不前。
如果波函数没有坍缩,则它必定保持线性叠加。电子必定是左/右的叠加,但在现实世界中从未观测到这种现象。
有一个狂想可以解除这个可憎的诅咒,虽然它听上去真的很疯狂,但慌不择路,我们已经是nothing to lose。失去的只是桎梏,但说不定赢得的是整个世界呢?
是的!电子即使在观测后仍然处在左/右的叠加,但是,我们的世界也只不过是叠加的一部分!当电子穿过双缝后,处于叠加态的不仅仅是电子,还包括我们整个的世界!也就是说,当电子经过双缝后,出现了两个叠加在一起的世界,在其中的一个世界里电子穿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里,电子则通过了右边!
波函数无需“坍缩”,去随机选择左还是右,事实上两种可能都发生了!只不过它表现为整个世界的叠加:生活在一个世界中的人们发现在他们那里电子通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人们观察到的电子则在右边!量子过程造成了“两个世界”!这就是量子论的“多世界解释”(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简称MWI)。
要更好地了解MWI,不得不从它的创始人,一生颇有传奇色彩的休•埃弗莱特(Hugh Everett III,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叫Hugh Everett,因此他其实是“埃弗莱特三世”)讲起。1930年11月9日,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他著名的文章《论科学与宗教》,他的那句名言至今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两天后,小埃弗莱特就在华盛顿出生了。
埃弗莱特对爱因斯坦怀有深深的崇敬,在他只有12岁的时候,他就写信问在普林斯顿的爱因斯坦一些关于宇宙的问题,而爱因斯坦还真的复信回答了他。当他拿到化学工程的本科学位之后,他也进入了普林斯顿攻读。一开始他进的是数学系,但他很快想方设法转投物理。50年代正是量子论方兴未艾,而哥本哈根解释如日中天,一统天下的时候。埃弗莱特认识了许多在这方面的物理学生,其中包括玻尔的助手Aage Peterson,后者和他讨论了量子论中的观测难题,这激起了埃弗莱特极大的兴趣。他很快接触了约翰•惠勒,惠勒鼓励了他在这方面的思考,到了1954年,埃弗莱特向惠勒提交了两篇论文,多世界理论(有时也被称作“埃弗莱特主义-Everettism”)第一次亮相了。
按照埃弗莱特的看法,波函数从未坍缩,而只是世界和观测者本身进入了叠加状态。当电子穿过双缝后,整个世界,包括我们本身成为了两个独立的叠加,在每一个世界里,电子以一种可能出现。但不幸的是,埃弗莱特用了一个容易误导和引起歧义的词“分裂”(splitting),他打了一个比方,说宇宙像一个阿米巴变形虫,当电子通过双缝后,这个虫子自我裂变,繁殖成为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变形虫。唯一的不同是,一个虫子记得电子从左而过,另一个虫子记得电子从右而过。
惠勒也许意识到了这个用词的不妥,他在论文的空白里写道:“分裂?最好换个词。”但大多数物理学家并不知道他的意见。也许,惠勒应该搞得戏剧化一点,比如写上“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用词,可惜空白太小,写不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埃弗莱特的理论被人们理解成:当电子通过双缝的时候,宇宙神奇地“分裂”成了两个独立的宇宙,在一个里面电子通过左缝,另一个相反。这样一来,宇宙的历史就像一条岔路,每进行一次观测,它就分岔成若干小路,每条路对应于一个可能的结果。而每一条岔路又随着继续观察而进一步分裂,直至无穷。但每一条路都是实在的,只不过它们之间无法相互沟通而已。
假设我们观测双缝实验,发现电子通过了左缝。其实当我们观测的一瞬间,宇宙已经不知不觉地“分裂”了,变成了几乎相同的两个。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叫做“左宇宙”,另外还有一个“右宇宙”,在那里我们将发现电子通过了右缝,但除此之外一切都和我们这个宇宙完全一样。你也许要问:“为什么我在左宇宙里,而不是在右宇宙里?”这种问题显然没什么意义,因为在另一个宇宙中,另一个你或许也在问:“为什么我在右宇宙,而不是左宇宙里?”观测者的地位不再重要,因为无论如何宇宙都会分裂,实际上“所有的结果”都会出现,量子过程所产生的一切可能都对应于相应的一个宇宙,只不过在大多数“蛮荒宇宙”中,没有智能生物来提出问题罢了。
这样一来,薛定谔的猫也不必再为死活问题困扰。只不过是宇宙分裂成了两个,一个有活猫,一个有死猫罢了。对于那个活猫的宇宙,猫是一直活着的,不存在死活叠加的问题。对于死猫的宇宙,猫在分裂的那一刻就实实在在地死了,不要等人们打开箱子才“坍缩”,从而盖棺定论。
从宇宙诞生以来,已经进行过无数次这样的分裂,它的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很快趋于无穷。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宇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它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的宇宙。有些和我们很接近,那是在家谱树上最近刚刚分离出来的,而那些从遥远的古代就同我们分道扬镳的宇宙则可能非常不同。也许在某个宇宙中,小行星并未撞击地球,恐龙仍是世界主宰。在某个宇宙中,埃及艳后克娄帕特拉的鼻子稍短了一点,没有教恺撒和安东尼怦然心动。那些反对历史决定论的“鼻子派历史学家”一定会对后来的发展大感兴趣,看看是不是真的存在历史蝴蝶效应。在某个宇宙中,格鲁希没有在滑铁卢迟到,而希特勒没有在敦刻尔克前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而在更多的宇宙里,因为物理常数的不适合,根本就没有生命和行星的存在。
严格地说,历史和将来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实际上发生了,或者将要发生。只不过它们在另外一些宇宙里,和我们所在的这个没有任何物理接触。这些宇宙和我们的世界互相平行,没有联系,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这些奇妙的宇宙对我们都是没有意义的。多世界理论有时也称为“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理论,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宇宙的“分裂”其实应该算是一种误解,不过直到现在,大多数人,包括许多物理学家仍然是这样理解埃弗莱特的!这样一来,这个理论就显得太大惊小怪了,为了一个小小的电子从左边还是右边通过的问题,我们竟然要兴师动众地牵涉整个宇宙的分裂!许多人对此的评论是“杀鸡用牛刀”。爱因斯坦曾经有一次说:“我不能相信,仅仅是因为看了它一眼,一只老鼠就使得宇宙发生剧烈的改变。”这话他本来是对着哥本哈根派说的,不过的确代表了许多人的想法:用牺牲宇宙的代价来迎合电子的随机选择,未免太不经济廉价,还产生了那么多不可观察的“平行宇宙”的废料。MWI后来最为积极的鼓吹者之一,德克萨斯大学的布莱斯•德威特(Bryce S. DeWitt)在描述他第一次听说MWI的时候说:“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遇到多世界概念时所受到的震动。100个略有缺陷的自我拷贝贝,都在不停地分裂成进一步的拷贝,而最后面目全非。这个想法是很难符合常识的。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精神分裂症……”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接受“意识”,还要比相信“宇宙分裂”来得容易一些!
不难想象,埃弗莱特的MWI在1957年作为博士论文发表后,虽然有惠勒的推荐和修改,在物理界仍然反应冷淡。埃弗莱特曾经在1959年特地飞去哥本哈根见到玻尔,但玻尔根本就不想讨论任何对于量子论新的解释,也不想对此作什么评论,这使他心灰意冷。作为玻尔来说,他当然一生都坚定地维护着哥本哈根理论,对于50年代兴起的一些别的解释,比如玻姆的隐函数理论(我们后面要谈到),他的评论是“这就好比我们希望以后能证明2×2=5一样。”在玻尔临死前的最后的访谈中,他还在批评一些哲学家,声称:“他们不知道它(互补原理)是一种客观描述,而且是唯一可能的客观描述。”
受到冷落的埃弗莱特逐渐退出物理界,他先供职于国防部,后来又成为著名的Lambda公司的创建人之一和主席,这使他很快成为百万富翁。但他的见解——后来被人称为“20世纪隐藏得最深的秘密之一”的——却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直到70年代,德威特重新发掘了他的多世界解释并在物理学家中大力宣传,MWI才开始为人所知,并迅速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如今,这种解释已经拥有大量支持者,坐稳哥本哈根解释之后的第二把交椅,并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为此,埃弗莱特本人曾计划复出,重返物理界去做一些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他不幸在1982年因为心脏病去世了。
在惠勒和德威特所在的德州大学,埃弗莱特是最受尊崇的人之一。当他应邀去做量子论的演讲时,因为他的烟瘾很重,被特别允许吸烟。这是那个礼堂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例外。
在《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作者还用了两个篇幅的内容解释了WMI,我就不一一粘贴了,您有兴趣的话网络上可以所寻到这本书。特别是关于这个理论的前因后果,读完后一定会有一个相当全面的收获。
F. “元宇宙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
元宇宙主要讲的是平行宇宙的意思,你可以把元宇宙理解为一种虚拟现实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全新的技术和概念应运而生,元宇宙的概念就是其中之一。对于经常上网的小伙伴来说,很多人已经对元宇宙的概念非常熟悉了。元宇宙的英文意思是Metaverse,你可以把这个意思理解为多元宇宙,也可以理解为多元空间,这个空间主要指的是虚拟空间。
一、你可以把元宇宙理解为平行宇宙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现实世界是现实宇宙,如果我们把虚拟世界算入在内的话,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个虚拟世界算成源宇宙。我随便举个例子,不过我们在手机上玩一款游戏,当我们沉浸其中的时候,我们在游戏中的角色本身就是一个元宇宙 。
G. 什么是元宇宙
准确地说,元宇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经典概念的重生。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大师尼尔·斯蒂芬森在其小说《雪崩》中这样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今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罗布乐思(Roblox)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5月,Facebook表示将在5年内转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8月,字节跳动斥巨资收购VR创业公司Pico……今年,元宇宙无疑成为了科技领域最火爆的概念之一。
那么,元宇宙到底是什么?为何各大数字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元宇宙?我国元宇宙产业又该如何布局与发展?
元宇宙目前尚无公认定义
准确地说,元宇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经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扩展现实(X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下的概念具化。
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大师尼尔·斯蒂芬森在其小说《雪崩》中这样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当然,核心概念缺乏公认的定义是前沿科技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元宇宙虽然备受各方关注和期待,但同样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回归概念本质,可以认为元宇宙是在传统网络空间基础上,伴随多种数字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构建形成的既映射于、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同时,元宇宙并非一个简单的虚拟空间,而是把网络、硬件终端和用户囊括进一个永续的、广覆盖的虚拟现实系统之中,系统中既有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也有虚拟世界的创造物。
当前,关于元宇宙的一切都还在争论中,从不同视角去分析会得到差异性极大的结论,但元宇宙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则已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
其基本特征包括:沉浸式体验,低延迟和拟真感让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虚拟化分身,现实世界的用户将在数字世界中拥有一个或多个ID身份;开放式创造,用户通过终端进入数字世界,可利用海量资源展开创造活动;强社交属性,现实社交关系链将在数字世界发生转移和重组;稳定化系统,具有安全、稳定、有序的经济运行系统。
H. 假如真的有一天,宇宙真的要毁灭了,那我们该怎么办
宇宙寿命还有240亿年
新华社专电 美国科学家日前发表论文介绍说,宇宙至少还能“活”240亿年,比他们原先预计的要长。
科学家们利用哈勃望远镜的观察,计算宇宙中的暗能量,得出了上述新结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安德雷·林德领导的研究小组之前曾经称,他们研究预计,宇宙的寿命将还有1
10亿年。
但科学家介绍说,最近哈勃望远镜观察到了一些超新星,它们离我们远去的速度比以前观察到的超新星更快,这意味着宇宙膨胀速度比我们预计的更快。根据这些新发现,林德等发表新论文认为,宇宙目前只度过了其生命的三分之一,它还能存在240亿年左右。
科学家解释说,他们根据暗物质理论建立了一个估计宇宙年龄的模型。根据该模型,宇宙最终将坍塌,并从而算出了宇宙的寿命。不过鉴于人类迄今尚未直接观察到暗物质,也不清楚宇宙膨胀速度如何变化,因此上述结论只是在假设之上的理论结算
宇宙毁灭还早,你等得到吗???????
量子力学多宇宙体系
本世纪50年代初,年轻的物理学硕土研究生休· 埃弗里特在研究一些比量子力学本身更为奇异的量子 力学的推论时,第—次提出了令人信服的多宇宙体系 可能存在的理论。这个被所有严肃物理学家接受的理 论认为,人们永远无法确定无疑地对原子和亚原予粒 子的运动进行预测,比如,你只能推断某个电子在千分 之一秒后大概会在哪里,但是它也很可能会跑到别的 地方。
这一 重要的不确定性使我们掌握了亚原子世界的 一些基本特性,而这恰好是物理学家们近几十年来— 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例如,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 斯·玻尔认为:在你通过测量行为将某个粒子的位置确 定下来之前,这个粒子确实可以同时处于几个位置。他 认为,测量行为本身迫使这个粒子选择其中的一个位 置,这个位置超越了所有其他的位置。
但是埃弗里特却有另一种想法:他认为,在你将这 个电子的位置确定下来的同时,世界会分裂成许多宇 宙。在每个宇宙中,这个电子都有一个不同的位置—— 而且所有这些每一个都同样真实的世界会继续发展变 化并拥有其自己的未来。根据这个所谓的量子力学的 多世界诠释,宇宙的多产性已经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程 度,因为宇宙中的每一个粒子在每一瞬间都会产生许 多新的宇宙——而在下一个瞬间,每一个新宇宙又会 再次分裂。但是有许多物理学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令 人信服的观点。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正在平行发展 的宇宙的数量将远远超出我们的计算能力。
但是,这一理论完全是一种假设,因为我们目前还 想象不出任何可以使我们与这—多宇宙体系中的任何 一个字宙进行接触的方式。因此,虽然我们每—个人都 可能会随着我们体内粒子的分裂和再分裂而产生无数 的平行“自我”,但是我们了解其他“自我”发展历史的 机会绝对为零——所以判断埃弗里特对量子力学所做 的这种解释是否正确的机会也同样为零。
广义相对论多宇宙体系
第二种类型的多宇宙体系,看起来也像第一种多 宇宙体系一样没有多少可以确定的因素。这种类型的 多宇宙体系的理论依据并不是量子力学,而是20世纪 物理学研究领域的另外—项具有革命意义的成果——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认为,质量极大或密 度极高的物体可以使时空结构延长。如果我们能够找 到密度接近无穷大的物质(比如黑洞),这种延长就可 以变成一条裂缝。
这种时空裂缝被称为虫蚀洞,从理论上来说,人们 也许可以将它作为—条捷径,通过它到达宇宙中距离 我们非常遥远的另—个地方。但是根据斯蒂芬霍金在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观点,虫蚀洞也有可能使我们完 全脱离我们生活的宇宙,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生的“小宇宙”,这个“小宇宙”诞生后会自行膨胀和发展,并形成自己独立的时空分支。
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现在我们应该以万亿为单位来计算这样的“小宇宙”的数量,因为据认为 我们生活的宇亩中存在数以万计的黑洞。而且这些“小宇宙”还只是自然产生的一部分;原则上“小宇宙”也有 可能通过人工方法制造出来。本世纪80年代末,麻省 理工学院物理学家艾伦·古思提出,人类也许可以在实 验室中利用几磅重的物质创造出一个“小宇宙”,方法 是将这几磅重的物质压缩到与黑洞相当的密度。
在未来的100年时间里,我们是不会掌握这种技 术的——甚至有可能在未来10亿年时间里我们还是 无法做到这—点。但是,—个足够先进的文明也许有能力掌握创造“小宇宙”的复杂技术——甚至还有可能在科学博览会上出售制造“小宇宙”的成套工具。不幸 的是,容纳这样一个宇宙的新时空将由于黑洞瓶颈(它会破坏任何从其中穿过的东西)的存在而同我们的宇宙永远割裂开来,因此这种新时空将像量子论的多世 界诠释的那些时空—样永远无法被人们发现。
“涡轮增压”多宇宙体系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多宇宙体系,而且这次人类有可能会发现它的存在——尽管这种可能性受条件因素的影响很大。
自1965年以来,天文学家已经 掌握了许多有力的证据证明宇宙始 于创世大爆炸,自那时起所有的东西一直都在向外扩 张。但是在本世纪70年代和8O年代初,美俄两国的物 理学家(包括古思在内)认识到,在宇宙刚刚诞生的的 候控制着宇宙的强大能量场也许对宇宙的扩张产生过 涡轮增压作用,这种作用迫使宇宙急速“爆裂”——或 者称为“膨胀”——其速度是光速的许多倍(光速上限 不能被在宇宙中运动的物体打破,但是宇宙本身却不 受这—普遍的速度极限的制约)。
到目前为止,我们谈论 的还只是一个宇宙——尽 管这个宇宙比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一小块(跨度只有 300亿光年)要大得多。但是后来,包括移居海外的俄 国人安德烈. 林德在内的许多科学家意识到这种膨胀 的可伸缩性比任何人以前想象的都要大,甚至在正常 宇宙中亚原子粒子大小的区域内也有可能纯粹由于偶 然的原因而出现高强度能量场(强度相当严宇宙形成 初期的能量场)。
因此,我们的宇宙也许是在一个早就存在的宇宙中形成的不断膨胀的“泡泡”,我们可以将这个早就存在的宇宙更好地称为元宇宙。同我们的宇宙一样,其他 类似的“泡泡”也可以很容易地形成。
但是如果膨胀产生的“泡泡”可以在—个早就存 在的元宙宇中扩展开来,那么、它也有可能突然从我们 生活的宇宙中冒出来。我们的宇宙也许—直都在萌生 新的宇宙,事实上这些越吹越大的“泡泡”可以膨胀到 不可思议的程度,而且它们可以沿着各自的前进道路 发展变化。这些新宇宙中的自然法则和物理现象也许 同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举两个例子来说,也许 这些宇宙中的引力非常强大以至于它们几乎立刻就发 生了塌缩,或者引力非常微弱以至于恒星永远无法形 成。接下来、它们可能又会生出其地的宇宙,因而自己 也变成元宇宙,宇亩可以在这样的元宇宙中以一种 无穷无尽的方式不断地萌生出新的宇宙。
I. 什么是“元宇宙”,“元宇宙”真的是个骗局吗
“元宇宙”并不是骗局,指的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虚拟空间,换句话来说,就是真实的数字虚拟世界。
“元宇宙”是非常热门的话题,许多商业巨头纷纷加入相关的领域,纷纷开始加入 “元宇宙”的行业。这么一个看似虚幻的世界,只要假以时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实现“元宇宙”场景出现。
一、“元宇宙”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虚拟的空间
“元宇宙”是一个由许多个新技术组合而成的新型网络空间和社会形态,利用数字技术产生的现实世界的镜像,将区块链技术创建出一个经济体系,把虚幻和现实相结合,并允许所有用户对其内容进行编辑。“元宇宙”这个词最先出现在斯蒂芬森的一本科幻小说《雪崩》当中,小说中描述了一个与现关世界平行的另一个数字世界,每个现实世界的人在这个数字世界中都有另一个虚拟的自己。
总结
“元宇宙”不仅不是骗局,并且推动着互联网发展,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数字化时代的奇妙。人们只要戴上设备就可以进入虚拟的空间跟同事来一场社交,甚至可以利用“元宇宙”来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从此人类将成为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两栖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