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币圈知识 » 当苏绣遇到元宇宙

当苏绣遇到元宇宙

发布时间: 2022-09-06 03:56:29

A. 苏绣有什么好处

苏绣的历史悠久,建于五代北宋时期的苏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过苏绣经袱,在针法上已能运用平抢铺针和施针,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苏绣实物。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而且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清代苏绣更是盛况苏绣摆件
空前,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加上宫廷的大量需要,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苏绣后来吸收上海"顾绣"以及西洋画的特点,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B. 中国刺绣种类很多,为什么苏绣被称为国绣

苏州地处江南,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沈寿的学生著名艺人金静芬,在继承前辈运针绣艺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发展与创造。代表作品有金陵十二钗等。清初,江苏苏绣一直沿袭顾绣之名,实际上已不全是顾家所制。咸丰、同治(公元1851~1892年)以后,随着宫廷和贵族官僚刺绣服饰的需要,市场大量收购定制顾绣,市面仿作日益增多,到光绪前后,坊间不论何地所产绣品,一律以顾绣相称。此时,江浙各地涌现了一些知名刺绣艺人,如金星月(浙江鄞县人),王嫒(江苏高邮人),卢元素(满人,居江南),赵慧群(江苏昆山人)等。

苏绣当时针法有齐针、抢针等18种之多。故宫博物院现藏成千上万件团花靠垫、座垫、椅披、幛幔之类,其中不少苏绣制品。1959年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织绣图案》一书,可以看出一些苏绣面貌。

解放后,苏绣艺人发扬传统不断创新,名艺人顾文霞、李娥英(均系金静芬学生)等继承了苏绣优良传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技艺更是娴熟,绣品具有新意,并为培养新中国刺绣新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1956年顾文霞的绣作《猫》在英国伦敦的展出,以及她本人在伦敦所作的技术表演,轰动了当时的英伦三岛。 苏绣注重运针变化,目前常用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如乱针绣白求恩大夫)、打点、戳纱、接针、滚针、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从原来常用的10多种增加到目前的四五十种。

C. 苏绣材料去哪儿买

刺绣有很多种类的,不知道你想学习哪一种?中国传统的刺绣:苏。粤。蜀。湘这四种刺绣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如果想要学习这四种最好是找手艺毕竟精湛的老师傅。

所以,如果想要学习这样日常的刺绣,自学欧式刺绣是很合适的了,网上也有非常多的针法教程,看起来很好理解不难。很容易出作品,甚至还可以自己作图来刺绣,独特又有新意又很适合送礼,希望能帮到你,欧式刺绣我也会一些,如果你自学遇到不明白可以问我。

D. 元明时期苏绣技法有哪些创新

元代的苏绣,见诸文献记载的并不多。在苏州博物馆内收藏有元代黄绢刺绣金龙云纹衣边。

这是在苏州盘门外,元末周王张士诚母亲曹氏墓内出土的,有苏绣衣裙残边4件,其上各绣4龙,相向而行,两龙之间有云纹,构图对称,形象生动,针法用接针、缠针、施毛针、刻鳞针、铺针、扎针、正戗针、反戗针、平套针、打籽针,是元代苏绣的精品。

在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元代苏绣《先春四喜图》,此绣轴为深蓝色绢地,用深浅蓝、深浅绿、正红、橙红、赭石、白色丝线绣出图案。对比十分强烈,但是却很雅致。

此绣针法以深浅色彩推晕的戗针为主,花蕊用锁绣的打籽针,喜鹊的身体羽毛用单套针和刻鳞针,喜鹊脚用扎针。这幅作品绣法上的特色是用了“水路”,如相叠的花瓣、交叉的叶片,叶脉的纹理等轮廓均留以白线勾出。

这开启了后世刺绣留白技法的先河。再如梅树干上的斑苔用石绿笔染点渍,水仙根部和坡地草茵也以笔染绘制。

苏绣在明代一度得到飞速发展,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有关,因为在明代,江南已成为全国的丝织手工业中心。这个时期的苏绣是在吸收了顾绣的基础上得到继续发展。

在苏州刺绣研究所收藏有明代苏绣《松鼠葡萄图》,此绣轴为明代露香园顾绣珍品。刻画精细,松鼠动态传神,师法自然,对明代以后刺绣的影响很大。

在明代,苏州城东成为丝织业中心,其郊区的木渎、唯亭、陆墓、横圹、蠡墅等农村,也以刺绣为副业,有“家家养蚕、户户刺绣”之说。

1368年,明朝廷复建苏州织造局于苏州天心桥东。永乐年间设织造府,总管丝织刺绣宫货的采办。

在苏州刺绣研究所收藏有明代苏绣《山鸡白兔图》。此绣轴为明初苏绣精品,以白色斜纹绫作地,用劈丝极细的丝线绣山鸡羽毛和白兔,用针严密,精细传神。衬景如山石花卉半绘半绣,点染有致。

传说,苏州城里有一家姓唐的人家,据说是唐伯虎的后人。这家主人唐小凤是位画家,唐小凤的夫人也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画家,但她比唐小凤多门技艺,就是从小跟着母亲学做苏绣,人们称她唐绣娘。

当年唐伯虎是有名的吴门画派四君子之一,他和沈周等大画家在苏州一带很有名气。唐伯虎晚年购买一处园子取名“桃花坞”,他在这里画画写诗,但是,唐伯虎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财富,只是把自己的绘画技艺传给了后人。所以作为唐伯虎的后人唐小凤一家就只有靠卖画度日。

由于时代在变,明代人们对刺绣装饰品的需求超过了绘画,因此,唐绣娘的刺绣生意很好。那时家家挂刺绣,是一种时尚。

有一天,一位南京的商人来到苏州,找到唐绣娘,想让绣娘绣一幅唐伯虎的山水画,然后,他想把这幅刺绣捐给祠堂。临走的时候,这个商人给了唐绣娘10两银子做定金,并说一月后来取。

这位南京商人走后,唐绣娘就跑到丈夫房里,她说:“我当时碍着面子,怕辱没祖宗的名声,就答应下来了,可我那里绣过唐伯虎的画呢!”

唐小凤听后说:“是啊,这唐伯虎的画连我这个传人都画不到他的境界,你能绣好吗?这不是让祖宗丢脸吗!”

唐绣娘听后说:“要不咱把这生意给退了吧!”

唐小凤忽然想起上海露香园有一位刺绣能手韩希孟,他与韩希孟的丈夫是好友,不如去拜她为师,把顾绣手艺学会,就能把唐伯虎的画绣好。

唐小凤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唐绣娘,唐绣娘立即同意。

唐小凤就带着唐绣娘来到上海露香园,拜见了韩希孟。当韩希孟得知唐绣娘是唐伯虎的后人时,便答应收她为徒。

唐绣娘在上海露香园跟韩希孟学习顾绣技法,然后回到苏州,开始绣唐伯虎的山水画。唐绣娘以针作笔,成功地绣制了唐伯虎的山水画。

那位南京的商人看后,大加赞誉,给了她一大笔钱。从此,唐绣娘在苏州出了名,前来买她绣画的人络绎不绝。

在顾绣的发展中,韩希孟最为杰出。据说她所绣的山水、人物、花鸟达到了“无不精妙”的程度。后来,故宫博物院陈列有韩希孟的《宋元名迹册》十余帧,其中的《洗马图》《白鹿图》《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皆为精品。

其实,韩希孟创立“画绣”阶段是顾绣发展的初期,绣品多为家庭女红,世称“韩媛绣”,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后来顾名世的曾孙女顾玉兰,因家道中落,遂设帐授徒,将家传秘绣技艺传于外姓。

在当时,在苏州城中四乡许多妇女都来学习顾绣,形成了一定规模,故有“百里之地无寒女”之说。那时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们争相购藏顾绣珍品,使得顾绣身价陡增。

顾绣在明代曾风靡天下,大有“无绣不姓顾”的势头,后来,以韩希孟为代表的顾绣传世绣品,文化艺术内涵颇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馆所收藏。所以明代苏绣受顾绣的影响很大,得益于顾绣的技法,为后来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E. 苏绣4丝与2丝的区别

苏绣4丝与2丝的区别是:4丝比2丝要粗一些,2丝更难绣。

苏绣是汉族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苏绣的特点:

苏州刺绣在江南地区一直都是当地女孩一生中所表达的情感,那些刺绣用的工具代表的都是他们当地的女孩。在江南地区这些苏州刺绣代表还有一种情感就是代表他们当地女孩的忠贞爱情。

现在的人们都会给这些的苏州刺绣一些称谓,针王画,还有一个就是巧夺天工。这些称谓推动了苏州刺绣的发展,这个苏州刺绣已经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能与书画艺术决一方雄。

在艺术领域中独霸一方。苏州刺绣是当代的艺术珍品,在艺术界不是随便就能与其他艺术相比的。苏州刺绣是艺术中的“霸王花”。

F. 苏绣还有哪些表现形式

到了汉代,苏绣除了一般的绣品外,还出现了一种苏绣屏风。苏绣屏风分小屏风、大屏风两大类,小屏风一般置于桌面,尺寸娇小,因此又称“台屏”,大屏风则特指落于地面,俗称“地屏”,“地屏”规格尺寸相对于“台屏”大得多,多用于家庭装饰。苏绣屏风的做工相当精致,细腻不乏雄伟气魄,款式以“双面绣”居多。在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曾经在建于三国时期的苏州瑞光塔,出土过苏绣的经袱。在针法上已能运用平抢铺针和旋针,这就说明了苏绣在秦汉三国时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了。

到了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苏绣除了一般的日常绣品不断增加外,苏绣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加普遍了。不但居室陈设屏风,就连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边侧都设有小型屏风。这类屏风通常为三扇,屏框间用钮连接,人坐席上,将屏风打开,左、右和后面各一扇。

在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列女传图》中,就可以看到当时使用屏风的情景。图中屏为3扇,描绘通景山水。这种3扇屏风,无须另安底座,只需打开一扇,便可直立。这时的苏绣屏风,除起陈设作用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起遮蔽挡风作用。

在南北朝时期,这类屏风开始向高、大发展,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折叠屏风的特点主要在于轻巧灵便,独扇屏风却不然,它形体宽大且重,还必须有较重的竖向木座支撑,否则不能直立。由于稳重,它在室内陈设中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

在隋唐五代时期,十分盛行苏绣书画屏风,在当时的史书及绘画作品中都有许多记载。当时,有的屏风双面有图,可以随意陈设。单面就不然,只能靠墙陈设。这种连屏还不受数量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加。

在苏州博物馆内收藏的《五代紫绛绢刺绣宝相睡莲经帙》,是在苏州云严寺虎丘塔出土的。经帙正中绣有一大朵莲花,花瓣用散套针,针脚匀齐,针线丝理向叶心汇集,叶边扣线为双勾。

花枝用接针,圆转自如,两针衔接处不露针脚。莲瓣用金黄色丝线大面积满铺,再配淡绿浅蓝莲叶、绿色缠枝。色调淡雅秀丽。

宋代时,苏州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

在隋唐五代时期,十分盛行苏绣书画屏风,在当时的史书及绘画作品中都有许多记载。当时,有的屏风双面有图,可以随意陈设。单面就不然,只能靠墙陈设。这种连屏还不受数量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加。

在苏州博物馆内收藏的《五代紫绛绢刺绣宝相睡莲经帙》,是在苏州云严寺虎丘塔出土的。经帙正中绣有一大朵莲花,花瓣用散套针,针脚匀齐,针线丝理向叶心汇集,叶边扣线为双勾。

花枝用接针,圆转自如,两针衔接处不露针脚。莲瓣用金黄色丝线大面积满铺,再配淡绿浅蓝莲叶、绿色缠枝。色调淡雅秀丽。

宋代时,苏州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

据有关记载,当时苏州有一条“绣线巷”,集中了不少专门为刺绣制作花线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种色泽的花线,加上每色区分各种深浅层次,合计达700种之多,真是万紫千红各色俱全了。

在苏州一带,专门有一种称作“绣娘”的职业,从事富裕人家女儿的刺绣教习。她们不仅要刺绣自己的嫁妆,并且要制作很多带有刺绣的工艺品,如荷包、汗巾之类,以便出嫁时送给男方的亲友。因此,绣花也就成为衡量新娘心灵手巧的一个标准。

在宋代,苏绣屏风很多。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高会学琴图》中的屏风和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像中的屏风属同一类型。宽边框,全身素面,不作任何装饰,裙板镂出壶门洞,两侧有站牙抵夹,底座与屏框一木连做。从画面看,都是室外使用的场面。

苏绣屏风的使用情况在宋代墓葬中也有所表现。河南禹县宋墓壁画《对坐图》是描绘墓主人夫妇俩生前对坐饮茶的情景。两人分坐在靠背椅上,身后有屏风遮蔽。这样的陈设形式,主要是为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屏风形体不大,独扇,从画面人物的比例看,高度与站立的人大体相同。

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罗汉图》中的屏风为3扇,中扇稍大,边扇稍窄,并向前折成一定角度,呈为“八”字形,可以自行直立。

这类苏绣屏风实物资料,还有山西大同晋祠彩塑中的圣母像。圣母端坐凤纹宝座上,身后立海水纹三屏风。屏风正扇宽大,两边扇稍窄并微向前收,呈“八”字形。

G. 苏绣和发绣有什么不同.

发绣是按照刺绣的原理,运用头发光、滑、细、柔的特性,以及黑、白、灰、黄、棕的自然色差,以发代线绣制绣品。

发绣和刺绣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朱启钤《女红传征略》记载:"宋有孝女周氏,法名贞观,六岁而孤,年十三又丧母,痛无以报,遂结茅洛塘,于佛前矢心精进,刺舌血书《妙法莲华经》七万字,手擘发而绣之,历二十三年而竣。"这部发绣的经书历经四百余年,至明代时首卷亡佚,后有钱塘某宦侧室补绣之。又据叶燮《俞大家墓志》载,这部《妙法莲华经》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补绣的首卷再次亡佚,海宁贞女俞颖应洛塘比丘尼的请求,又一次作了补绣。

发绣发刻结合的作品《寒山寺》 苏州刺绣研究所

从上述记载可知,发绣至少在宋代已自有之。及至明代,苏州刺绣进入重要发展阶段,除了社会对日用绣品需求增多外,嘉靖年间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出现,对苏绣艺术品题材的拓展和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与苏绣并存的发绣,同样向"画绣"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据《竹个丛钞》载,明代邢慈静善墨花,"有发绣大士像极工,谓于色丝之外另辟蹊径,时人诧为针神"。著名艺人夏永,字明远,用发绣成滕王阁、黄鹤楼图,细如蚊睫,侔于鬼工。《丝绣笔记》中谈到,"日本收藏的夏永发绣册页《界画楼阁》,绣工极精。影印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这些记载,堪见明代发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时,发绣已作为一种艺术绣种,在苏州地区广泛流传,一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吴江杨卯君和女儿沈关关,擅长绣佛,他们用发代线,绣成的佛像"有过江人以不与题词为恨之鉴"。吴县钱蕙,以发绣大士像及宫装美人,"不减龙眠白描"。当时的发绣虽说题材较为狭隘,但这些善发绣者本来便是苏绣能手,其技艺水平则是无与伦比的。

发绣《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解放后,苏州在恢复传统苏绣技艺的同时,也对濒临灭绝的发绣作了新的探索和尝试。经过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即今苏州刺绣研究所)艺人们的努力,1958年,一幅《屈原像》和一幅《迦陵填词图》脱颖而出,次年便在全国农业展览会妇女馆展出,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接着,苏州刺绣研究所又制作成功了具有故事情节的发绣《长生殿》,1963年到香港展出,引起轰动,港埠各大报刊竞相报道,与会人士为这幅作品所展现的精湛技艺惊叹不已。

发绣的制作过程,和用丝线为材料的刺绣大同小异,但在针法上受到限制,一般多用切针、接针、滚针和缠针。传统的发绣也往往选择同一种颜色的头发来绣制,色彩比较单调,作品显示出的是白描的效果。如今,苏绣艺人能利用头发的色差来表现画面色彩,或以晕色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明暗,这种作品的艺术语言较之传统之作则显然丰富得多了。更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4 月,苏州刺绣研究所把发绣和发刻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绣制成了一幅双面发绣台屏《寒山寺》。这幅作品宽30厘米、高24厘米,薄薄的尼龙绡上,用黑、赭、赭黄、金黄、棕红、银灰等色的头发,绣制出了大殿、回廊、钟楼、宝鼎等,重重叠叠,雄伟壮观;苍柏、古松、红枫、垂柳等参差其间,充分表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美丽秋景。最为奇特的是,碑厅中只有黄豆般大小的碑上,两面各嵌有4根4毫米长的头发,通过放大60倍的显微镜,可以清晰地看到头发上面镌刻着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从而使观赏者从精细中更见精细,趣味中又添趣味。1995年5月,苏州刺绣研究所又完成了一幅长5.4米,宽0.65米的大型发绣《康熙南巡图》第五卷"苏州段",其中有房屋近千间,舟楫百余艘,近二千个人物,堪称目前国内最大的发绣作品。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苏绣即苏州刺绣 ,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 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H. 李易峰官宣新身份,媒体镜头前淡定穿针,新身份有何特殊之处

李易峰参加《潮起中国非遗焕新夜》活动,不仅在媒体镜头前淡定穿针,同时还官宣了一个新身份:苏绣非遗守护人。新身份与以往商业品牌代言人不同,新身份特殊之处在于“守护”二字。因为明星本身没有非遗的手艺,所以他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而他们主要职责是与匠心非遗传承人跨界集结,守护非遗传承人的技艺,用自身的影响力来助力技艺传承,让大众可以通过明星效应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新身份更侧重于公益属性,没有多少商业成分在里面。明星成为非遗守护人,某种程度说来就是在做对社会有正能量影响的好事。

非遗守护人这种新身份对于明星来说,是一种特别的殊荣,也是官方认可明星影响力的一种表现。

热点内容
shib什么时候出来的 发布:2025-08-29 03:29:37 浏览:880
比特币中挂单交易中的几个英文词组 发布:2025-08-29 03:29:04 浏览:87
合约书该怎么写 发布:2025-08-29 03:18:20 浏览:332
货币合约账户怎么开通 发布:2025-08-29 03:18:19 浏览:847
盗刷btc 发布:2025-08-29 03:17:12 浏览:139
莱特币官网怎么不更新 发布:2025-08-29 03:08:25 浏览:181
Btc微型矿机是啥 发布:2025-08-29 02:58:22 浏览:899
淘宝竞争力指数怎么算 发布:2025-08-29 02:52:43 浏览:633
doge币官网价格 发布:2025-08-29 02:40:50 浏览:842
区块链进入生活了 发布:2025-08-29 02:29:30 浏览: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