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万元宇宙
❶ 为什么宇宙中没有万有引力
宇宙中有万有引力,要不卫星就不围着地球转了,地球也不围着太阳转了,太阳也不围着银河系中心转了。
万有引力,是物理学中四大基本力之一(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
❷ 万有引力不适用宇宙爱因斯坦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前段时间的夏至,大家共同迎来了日环食,对于一些小伙伴来说,没有看到日环食是一个比较惋惜的事情,因为暴雨阻挡太阳出现。除了日环食之外,还有日偏食、日全食等等,无论哪一种都被科学家归为日食。在古代的时候,看到日食还以为是神仙要下凡,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限度,慢慢解开了日食出现的原因,和神学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5
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他们的出现奠定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过任何理论都是不确定性,这也不能否认他们的理论是错误的,只能说在一定前提下会有略小偏差。对此你有何看法呢?可以留言互动一下。
❸ 宇宙的直径超过24万亿光年吗
宇宙的直径有多大?距地315亿光年处出现的星系,或许就是答案
无论是人类的文明,还是科学技术,自从诞生那一天起,便一直处于不断的进步之中。特别是人们对于地球和宇宙的了解,则更是在千百年的演变中,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太空望远镜的产生,发生了质的飞跃。
假设我们有一天回到古代,我们跟古人说地球是圆的,说宇宙浩瀚无边,天上的星星都非常大,并且距离我们非常的遥远,估计古人都会将我们当做疯子,这是因为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天上的一切日月星辰也都是地球的一部分,围绕着地球在运转。一直到哥白尼“日心说”的问世,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天文革命,才正式的拉开序幕。
那么,我们目前对于宇宙有哪些了解呢?我们知道宇宙是由一颗奇点爆炸诞生的,并且宇宙中天体无数,包括恒星、行星、小行星、卫星等等,黑洞等神秘天体也都存在于宇宙之中。可以说,几千年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完成了从0到930亿光年的距离,如今,科学家们能够探测到的宇宙半径是465亿光年,不过,这或许只是宇宙的冰山一角。
为何要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我们并不是处于宇宙的中心,我们目前对于宇宙的观测,则是以我们目前所在的位置作为中心进行观测的,很可能宇宙其实并没有边界,宇宙是无限的,也可能宇宙确实存在一定的边界,但是范围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假设其实我们处于宇宙的边缘地带,那么以我们为中心直径930亿光年画一个圈,其实这也不过是在宇宙边缘地带画了一个圈而已。
举个例子,我们拿出一张纸,我们将这张纸叠成三折,然后我们在右边画一个点,围绕着这个点画一个圈,这个点便是地球,这个圈便是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而其实在圆圈以外的白纸上,还有着更加广阔的宇宙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目前,科学家们所发现的距离地球最远的星系是GN-z11,它是一个存在于宇宙诞生初期的星系,距离地球大约315亿光年左右,按理说,它诞生于宇宙的4亿年之前,应该是一个原始星系,并且也应该看起来失去活力了,不过GN-z11却非常的年轻,并且其中不乏很多只诞生了1-2亿年的天体,这也让很多科学家都感到疑惑,一些科学家认为,或许宇宙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简单,很多天体我们没有发现,或许是因为光尚未抵达地球。
人类的科技发展不过区区几百年,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也的确知之甚少,目前,我们的技术还没有办法观测到930亿光年之外的宇宙,但是不代表我们以后就不能观测到,就好像我们一开始观测宇宙的时候,我们也不曾想象宇宙竟然是如此广袤无边一样。所以,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宇宙如果存在边界,那么宇宙的范围很可能在22万亿光年左右,这么看来,我们现在观测到的连一个零头都算不上。大家认为宇宙是否存在边界?你认为宇宙的范围是多少?
❹ 如何理解:宇宙万有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
印度瑜伽行派及我国唯识宗的重要学说。谓一切外在现象都只是心识的变现,而非实存于外。《唯识二十论》云(大正31·74b)∶‘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成唯识论》卷七云(大正31·38c)∶
‘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论曰∶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唯言为遮离识实物,非不离识心所法等。’
此谓诸识自体转变为分别之见分、所分别之相分,离此诸识所变之能、所取,则无任何实我实法,故说一切皆唯识。
又,《转识论》释《唯识三十论颂》之‘是一切法种子识,如此如此造作回转……’,云(大正31·62b)∶
‘谓是一切种子识者,是阿梨耶识,为诸法种子及所余七识种子,及所余七识种子并能生自类无量诸法,故通名一切法种子识也。如此如此者,由此等识能回转造作无量诸法。或转作根,或转作尘,或转作我,或转作识。如此种种不同,唯识所作,云如此造作回转也。或于自于他互相随逐者,于自则转为五阴,或为色阴乃至识阴。于他则转为怨亲中人,种种不同,望自五阴,故称为他。如是自他互相转作,前后不同,故云互相随逐也。种种所作,并皆是识,无别境界。起种种分别等者,一一识中皆具能所,能分别即是识,所分别即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别性,故云起种种分别及所分别也。由如此义,离识之外无别境,但唯有识义成。’
亦即阿梨耶识中,藏诸法种子及余七识种子,此等识能转变造作五根五境等诸法,又此一一之识,具能分别与所分别之义,故唯识义成。
此中,初意明一切种子识变现诸法,即说生变(因能变),后意明诸识自体分生见相二分之果,以成缘虑之义,所谓缘变(果能变),《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云(大正43·317a)∶‘缘名变,即变现义,是果能变。且第八识唯变种子及有根身等,眼等转识,变色等是。此中但言缘,故名变。(中略)若生名变,种子第八识生七识等,并名为变,七识生第八,亦名为变。’
《观心觉梦钞》卷下以‘熏习道理’、‘转变道理’二义诠解‘唯识’义。其文云(大正71·84c)∶
‘云何得知诸法从自心起?答∶义虽无量,取要有二∶(一)熏习道理,(二)转变道理。熏习道理者,有为实法一一皆有能生种子,其种子者皆是自心之所熏也,谓自证分体能熏也,相见二分,用能熏也。见分能熏能缘种子,相分能熏所缘种子。其所缘种,堕所缘境色心万差诸法种子皆悉熏之。谓缘色时,熏色种子,缘心之时,熏心种子,色中种种不同,心中种种差别,一一缘其法,熏其法种子。如是熏习悉是从我自心自体分别势力而所起也。今此种子所生诸法,岂非从我自心起乎?转变道理者,既自体分转成相见,其义如上。一切缘虑法必有所虑解。其所虑解者,即是随应一切诸法。若能虑解定带所缘,岂为缘虑法无转变力乎。此理决然,是故自心自体势力能变现成诸境界也。以上二理可信唯心无境义也。’
书中以生变之义为熏习道理,缘变之义为转变道理。因此可知三界唯识之说依生变之义与缘变之义而得成立。
在唯识学中,所言之识,广摄八识及相应之心所等。故《成唯识论》卷七云(大正31·39c)∶‘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
此谓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遍行等六位五十一种心所为识之相应;见分及相分(十一种色)为心王心所之所变;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是心王心所及色法三者之分位假立;六种无为法为空理所显之真如,亦即心王、心所、色,及不相应行法等四者之实性。此等百法皆不离识,故总立识之名,唯识之说但为遮遣彼愚夫迷执离识外有诸法。如是,以能所分别,成立唯识之义名为虚妄唯识或不净品、方便唯识。反之,初地以上之菩萨悟入唯识之理,证唯识无尘智,存真识,名为真实唯识、净品或正观唯识。
《大乘庄严经论》卷五〈述求品〉(大正31·614c)∶‘由知二无我,为方便故,菩萨于三有中,分别人法皆无有体,是故无我;如是知已,亦非一向都无有体,取一切诸法真实唯识故。’
又,《转识论》亦载(大正31·62b)∶
‘立唯识义,意本为遣境遣心。今境界既无,唯识又泯,即是说唯识义成也。此即净品。烦恼及境界并皆无故。(中略)立唯识乃一往遣境留心,卒终为论,遣境为欲空心,是其正意。是故境识俱泯,是其义成。此境识俱泯,即是实性,实性即是阿摩罗识。’
◎附一∶法舫《唯识史观及其哲学》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摘录)
释唯识∶‘唯’是独义、仅有义、不离义、简持义。次言‘识’者,‘识’是心识,或意识。言‘唯识’者,(1)以自然界非自然界一切法的作用,心识的作用独胜,所以说唯识。(2)以万有诸法的一切存在,都是假有的,只有心识才是实有的,所以说唯识。(3)以一切法的生起和存在、消灭等一切现象,都不能离开心识的关系,所以说唯识。(4)因为外在的境界相,原本不是实有的,而众生执为实有的,故必须简除这实有的‘执’。内在的心识体性作用,又都是实有的,但众生驰求外境,不知内心的实有,故怎须持取此心识之‘有’。所以说唯识。
复次,言唯识者,如经中常这样说∶‘万法唯识’,或云∶‘三界唯心所作’。什么是万法?怎样是唯识?万法即宇宙万有,也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佛教所谓‘法’这一字,包括得很广,不但心思所及言语所至皆是法,就是心言所不到的也是法。一切法总有两种∶一是有为法,二是无为法;或云有漏法与无漏法。此二种法总摄一切法。这一切法都是不离心识关系的,所以说唯识。现在再引经论来说明∶
(1)《百法明门论》说∶《百法明门论》是说明万法唯识的一个好例。如论云∶‘经云∶“佛言一切法无我”。云何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法,三者色法,四者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这就是五位百法。如表∶
┌心法—————八———┐
├心所有法———五十一—┼有为法——事相┐
五位┼色法—————十一——┤ ├不离
百法├不相应行法——二十四—┘ │心识
└无为法————六————无为法——理性┘
这一切法怎样称为唯识?《百法明门论》云∶‘一切最胜故,心所应故,二所变现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故。’这五句就是说明唯识的。第一句即指心法,心法在一切法中是最殊胜的,最有力量的,因为心法能给他法影响,有主动的支配之力,又有自在义,所以说明最胜。第二句是指心所法,心所是属于心王的心理作用,与心识相应的,当然心是主体,心所是心的附属了。第三句是说明色法(物质外境),是心王与心所变现,所以色法是无实体的。第四句是指不相应行法,是由心识心所和色法,彼此差别作用上所现起的,故是假法。如时间、空间、数量、尺度、得失、生灭相、文字相等。前四句明现实的,第五句即是明理性的无为法。无为也非离有为法,别有其体,乃是有为法所显示的真理,故也是唯识。心王心所法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一切心理现象。色法不相应行法,即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无为法的理性是哲学家的境界。总之,万法的事相与理性,皆不离心识而有,故曰唯识。‘不离’即科学说的‘关系’。在各种关系中又只有心识最胜,万有皆不离此最胜的心识,所以说唯识。
(2)依《解深密经》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所缘’就是观察的意思。佛说眼等八识心心所法,所察的一切对象,都是唯识之所变现起来的。‘所缘’即所了别或所分别的解释。分别与了别略有不同∶分别对境界有简别义,了别对境界有认识义。‘唯识之所现’,现有二义∶(1)现起义,(2)变现义。凡物皆刹那变,由变而现。变在初刹那,现在第二刹那,不变决不现,或者说变现同时。如谷种子变现芽叶花果等。眼等所缘的种种境界,通通以心识为主缘而变现起来的。龙树《大乘二十论》云∶‘心如工画师,画作夜叉相,自画己自怖……。’这也说明万法唯心所现的意思。
(3)依《唯识义章》说∶‘成唯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现象(色法),分位差别(不相应),及彼空理所显(无为法)。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言。唯言但遮(止)愚夫所执实我实法。’
复依三性说∶《义章》又云∶‘彼愚夫等,由虚妄心,周遍颠倒,定执离识实有我法种种差别;说此唯识,唯言即遮彼等此遍计执,是谓遣虚,识言即我法识变,因缘假有,事实如此。依他而起,及彼假有空性真理,圆成实性,是二于事及理,皆正有故,是谓存实。’
◎附二∶印顺《唯识学探源》上编第二章第一节
唯识的定义,‘即是识’、‘不离识’,论师们有不同的解释。究竟唯有什么识?有的说是八识,有的说是阿赖耶,有的说唯是真心。这些,都是唯识思想的一个侧向,是唯识学的一流。偏执一个定义,这是一论一派的唯识学者。本人的态度,是想在复杂的唯识思想中,发见主流与共义,廓清宗派的偏执。所以先从大乘唯识学中,指出几个不同观点的解说,再去考察它与原始佛教的关系。这不同方面的解说,都是唯识学,是唯识学的多方面的开展;唯识学,也可说是几个思潮的合流。
大乘唯识思想,大概可以归纳为五类∶
(1)《华严经》〈十地品〉第六地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
一心,瑜伽派是把它解说做阿赖耶识的。但在某一系学者,不承认赖耶唯心论,以为这只是简别外道的世间由自在天所造;‘唯一心作’,还不出业感的范围。但由心造业而感得三界的果报,虽不就是唯心论,但未尝不是促成唯识的有力思想。这可以称为‘由心所造’的唯识。
(2)《解深密经》卷三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中略)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经说凡是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并没有一种所谓客观独立存在的本质。当我们心识现前的时候,心上必然的现起一种境界相。因了错误的认识与执着,觉得它是离心存在的外境。实际上,那所认识的境相,只是自心现起的影子。唯是自心所现,所以叫做唯识。这种唯识思想,是立足在认识论上,从能知所知的关系上探发出来,是考虑所知的真相而发现的,这可以称为‘即心所现’的唯识。
(3)《解深密经》卷一说∶‘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中略)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名相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中略)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
本经,说明我们的身体和我们内心的认识活动,都依一切种子心识所含藏的种子而渐渐的开展出来。它是依胎生学的见地,说明众生的入胎,在胎中渐渐的发达,与现起认识的作用。这些,既是从藏在心识中的种子所生起,也就有唯识的意义。这可以称为‘因心所生’的唯识。
(4)《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说∶‘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中略)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长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平常讲唯识,多以阿赖耶为依止,为说明的出发点。但阿赖耶的产生,一方面是依如来藏心,另方面是依无始来的虚妄习气。在这真相的如来藏,与业相的虚妄习气相互交织之下,才成立其为阿赖耶。因此,从一切法依阿赖耶而生的方面看,是杂染诸法的所依;另一方面看,也就是迷悟关键所在。迷、悟、染、净,都依藏心而有,所以也就是唯识。这杂染的习气,反映到清净的如来藏心,因而成为阿赖耶识,现起一切的虚妄相。这可以称为‘映心所显’的唯识。
(5)《阿毗达磨大乘经》说∶‘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中略)四者,成就三种胜解随转妙智。何等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得胜解力,诸义显现。(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三)已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
菩萨因内心定慧的实践,一切境界都可以随心转变,或者不起一切。境界既可以随心而转,就可因此推论到一切境界的没有自体。如外境有离心独立的本质,那决不能因心的观想而改变。这是从佛弟子止观的体验而推论到的,可以称为‘随心所变’的唯识。
这五项思想,起初是逐渐的引发,各别的深入研究;等到思想的反流与综合,就走上唯识学的阶段,也才有真正的唯识学。后代的唯识学派,虽然都在融贯这五项思想,但不无偏重的发挥,因此成为思想不同的学派。
◎附三∶印顺《唯识学探源》下编第四章(摘录)
唯识,有认识论上的唯识,有本体论上的唯识。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即是识的影像,这是认识论上的唯识。至于宇宙人生的本体,是否唯识,却还有问题。有人虽主张认识中的一切,只是主观心识的影像,但对认识背后的东西,却以为是不可知,或者以为是有心有物的。假使说心是万有的本体,一切从此出,又归结到这里,那就是本体论上的唯识了。这本体论的唯识,在认识上,却不妨成立客观的世界。佛教的唯识,当然是出发于认识论,又达到本体论的。到了本体的唯识论,又觉得所认识的有它相对的客观性,这才又转到认识论上不离识的唯识了。部派佛教里,没有本体论上的唯识学,认识上的唯识无境,却已相当的完成。
唯识思想的成熟,主要是佛弟子们依着止观实践,而获得随心自在的事实证明。理论上,从非断非常的业感缘起的探讨下,展开了细心、细蕴、真我的思想,能为因性的种习随逐的思想。因大众、分别说、譬喻师的建立业因业果在心心所法的关系,心与种习结成非一非异的融合,完成唯识思想的一面。
任何学派,没有不承认我们认识的不正确,没有见到真理的全面,或者根本没有认识。佛教的生死轮回,就是建立在一切错误中的根本错误上——无明。它障碍了真智的显现,蒙蔽歪曲了事理的真相,使我们在虚妄的认识下,颠倒造业,流转生死。所以要解脱生死,就要看透我们的根本妄执。在这点上着力,才能突破生死的罥索,得到解脱。要知道什么是错误的认识,就要研究到我们究竟认识些什么?这些不是真相,那真相又是什么?在这样的要求下,认识论就发达起来,引出了妄识乱现的思想,外境无实的思想,这又完成唯识学的另一面。等到这细心、种子,与无境的思想融合,唯识学也正式完成。(中略)
瑜伽派,认为凡是有漏心识所认识的,都是假说自性,都不能离却名言相。像有部的客观存在的青相,是必然要反对的。没有名言识的力量,决不能知道它是青是色。它与经部一样的,在假说自性的背后,建立离言自性。这一一法的依它离言自性,是必有的,不然就是恶取空。一切境界,都不离心识名言的势力,这虽已达到了认识论上的唯识,但隐在认识背后的离言自性,经部说是十八界,瑜伽派也承认它是缘起因果,也不见得就是心罢!似乎也没有充分理由,证实它就是虚妄分别的心心所。〈真实义品〉成立离言自性,引用小乘共许的教典,我不知它比经部高超了多少!
在认识论上,达到境不成实的思想;在因果相续的缘起论上,达到了细心持种能生一切的见解。彼此结合起来,这依它离言自性,就是心中种子所变现的,它就是心,这是真实。等到拦入认识界,它就出现了别体能取所的现象,这是不真实的。‘实无外境,唯有内识’的唯识论,宣告成立。
◎附四∶霍韬晦〈唯识五义〉(摘录)
唯识问题过去讨论极多,传统的解释,‘识’代表主体,因此唯识即是唯心,例如中国唯识宗的代表人物窥基(632~682)就是以‘“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唯识述记序〉)来规定。这一个观点,影响中国佛学界千余年,其实,‘识’的原义,在唯识学里是有不同用法的。
首先,传统观点是采取一种宇宙论的立场,把客观上的一切法收归主体,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已成一流行讲法。但实质上,这种心、识观念是未经判别的。三界唯心的讲法原出《华严经》〈十地品〉∶‘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另外在〈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中又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这也很近于万法唯识的思想。问题是∶此心是直接的生起万法,抑经过阿赖耶识的曲折而收摄万法?则有待于理性研寻。结果,由于问题的重点不同,结论亦异∶着重主体之通于理想世界,为成佛问题铺路的是如来藏缘起说;着重主体之通于现实世界,为现实上的一切法立根源的是赖耶缘起说。前者所提出的主体是超越主体,后者所提出的是经验主体,所以唯心、唯识从宇宙论的观点看来,亦有两个立场。
在经验立场之中所提出的阿赖耶识,其实亦是一个形上学的概念。唯识家为了交代现实上的一切法的来源,于是认定阿赖耶识的构造是一个种子识,它摄持一切种子,待缘而起现行。这一个过程,即名之曰识转化(vij-n~a^naparina^ma,旧译‘识变’),即由识中种子化为对象。唯识家用这一个观念来交代客观存在问题,把客观存在都收入识的活动世界中,所以说唯识(vijn~a^nama^tra)。这一个‘识’字的用法,是扣紧主体讲的。
但是,种子既外化为对象,则在处理客观存在的问题上,这一个对象便有很重要的位置。唯识家特别将之名为vijn~apti——此字玄奘未能正视其价值,仍译之为‘识’,这就与代表主体意义的识(vijn~a^na)相混。也许,玄奘从宇宙论观点,认为vijn~apti的存在没有本体意义,它只是一个过程,所以可以略过(不过玄奘有时亦将之译为‘了别’,但‘了别’的概念只能说明识的活动,对客观存在问题仍不能交代)。然而,在佛教思想史上,这一个概念的提出却是特具意义。因为在唯识之前,印度流行实在论者的思想,如数论、胜论、弥曼差、尼耶也,及小乘佛教里面的说一切有部、经部等,都是同一进路。他们认为现象上的一切法推源到最后应有独立本体,否则现象上的存在没有根据,于是分别提出大种(ma-ha^bhu^ta,构成物质现象的基本成素,如地水火风之类)、极微(parama^n!u,物质的原子)等观念,以至有独立存在意义的心、心所法来。及中观学派兴起,破除一切法之自性,即本体观念,而归于空,于是进入绝对主义的思想,对现象上的法采取消解方式而不给予安立。唯识学派认为∶这样做对于众生的实践不能提供通路,因为把握真实是应该从经验对象开始反省的,所以必须先肯定这一层存在。问题是∶唯识学派从认知主体出发,不愿意接受实在论者的本体观念,认为客体不能离主体而独立。主要的理由,是这样的一个本体不能成为认知对象(即无‘所缘’义)。关于这一点,陈那(Digna^ga,约西元六世纪初)在《观所缘缘论》中有很清楚的剖示。他指出客体存在应有两条件∶(1)它是一个存在(即‘缘’义);(2)它是一个对象(即‘所缘’义)。实在论者的本体充其量只有‘缘’义,但无‘所缘’义,所以缺乏知识论上的保证。由此唯识学派转向观念主义,把实在论者的本体勾消,认为客观存在其实只是一种表相,称为vijn~apti(拙著《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一书中曾译为‘表别’,意义不够明朗,宜改正)。一切法都不过是表相状态的存在;简言之,就是‘唯表’(vijn~aptima^tnata^)。这一个‘表’字,是扣紧对象讲的,与上文所说的‘识’不同。事实上,唯识学派的开山大师世亲(Vasubandhu,约西元五世纪)的两本主要作品∶《二十唯识论》(Vim%s/a!tika^vijn~apti-ma^trata^siddhi)、《三十唯识颂》(Trim%s/i-ka^vijn~aptima^trata^siddhi),原题用的就是‘唯表’。玄奘全部译为‘唯识’,便把问题的重心转移了。
固然,从唯表进一步是必须谈唯识的,因为把实在论者的本体勾消之后,表相从何而有呢?这是必须归结为主体提供的。《解深密经》说∶‘识所缘唯识所现’(〈分别瑜伽品〉),所以唯识家进一步提出识转化,这是从知识论的问题转为存有论及宇宙论的问题。传统所说的唯识意义在此。从历史观点看,唯识理论源出修瑜伽实践的人,在印度原名瑜伽行派(Yoga^ca^ra),则这种观念主义的进路当与其禅定的体验有关,上文所引的《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就是指导禅定的文献。不过,回到理论体系的问题,一切表相由识所提供,从现实经验说,对象是有不同内容的,例如颜色、冷热、香臭、形状、大小等,如果将之分解为表相,则这许多不同的表相如何从同一的识中产生出来呢?为了有恰当的交代,唯识学派于是进一步分解识的世界,发现主体至少有三重不同性质的转化,而且从其提供的各种不同表相的能力上说,这个主体开列为八,这就构成八识系统。
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时代,一般只谈六识。用六识来说明转化,只能提供感官经验与思维世界的表相,唯识学派认为这是不完备的。首先,不能交代自我观念的产生,其次,不能说宛实人生与过去世的关联,盖若整个世界都是识转化,但为什么转出此世界而非彼世界?转出此人生而非彼人生?是必须有理由的。佛教主张业论,以业来连贯,但中间的过转情形如何,争论极多。唯识学派面对这些问题,结果提出以末那识(manas)说明前者,而以阿赖耶识说明后者。换言之,末那识是自我意识,通过它的转化活动,提供自我观念,阿赖耶识则是轮回主体,及世界存在的根源,通过它的活动,转化出个体生命及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这样,和前六识合起来,就有了三重转化(严格言,前六识各自活动,应共有八种转化。不过前六识的转化主要是解决经验对象问题,所以可以平列为一重)。在《唯识三十颂》中,即分别名为异熟转化(阿赖耶识转化)、思量转化(末那识转化,‘思量’是就末那识对自我观念的念念执着言),和表境转化(前六识转化,旧译‘了别境识’)。
不过,转化虽有三重,从八识的存在关系上说,前七识均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根本依(亦称因缘依,因为赖耶摄持一切种子,表相的生起须以种子为因缘),所以表相呈现之后,仍然还落在阿赖耶识之中。一舒一卷,都不外为阿赖耶识的世界。问题是站在经验立场,我们尚不能亲证此识转化的情形(此即圆成实自性),我们只能依经验所得,起分别活动来套客体,结果永远对客体有执,此即遍计所执自性。所以唯识家说,我们在未获得无分别智之前,是不可能真知一切唯表相的。
◎附五∶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九章第二节(摘录)
要论述唯识思想的同异,有几点是应该先确认的。
(一)唯识学是以《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十七地论》为根本的∶十七地中,以‘五识身地’、‘意地’为先,表示了一切以心识为主的佛法。关于‘心意识’,如《瑜伽师地论》卷一说(大正30·280b)∶‘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唯识学的主要内容,如心、意、识——八识;种子与熏习;转依∶〈本地分〉都已明白的说到。论是弥勒(Maitreya)所传,是唯识学所公认的。
(二)唯识学是在发展中完成的∶如种子(bi^ja),《瑜伽论》说因有七义;《摄大乘论》精简为种子六义,所熏四义;《成唯识论》更增立能熏四义。如成立阿赖耶(a^laya)识,〈摄决择分〉以八相来证明;《摄大乘论》说得严密些;《成唯识论》引(阿含)经,又以十理成立非有阿赖耶不可。又如恒行意,《瑜伽论》点到为止;《摄大乘论》成立非别有末那(manas)不可;《成唯识论》说得更详细。唯识学,是瑜伽行者以修验——唯识所现的信念,与‘一类经为量者’的细心受熏持种说,合流而形成的;由浑而划,由简而详,是论师们论究的成就。
(三)无著与世亲,有异义与新义的成立∶如无着的《大乘庄严经论》,依《瑜伽》〈本地分〉,立本有与新熏所成——二类无漏种子;《摄大乘论》却依〈摄决择分〉,立‘出世心……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无漏种子新熏说。如《大乘庄严经论》,随顺经部(Sautra^ntika),心所是心的分位差别;但《摄大乘论》等,又说心与心所相应了。《瑜伽论》等都说有五色根,而世亲的《唯识二十论》,为了成立(认识论的)一切唯识,别立新义∶‘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这是说‘似色现识’——如眼识‘从自种子’生,名自种子为‘眼处’了。陈那(Din%na^ga)《观所缘缘论》也说∶‘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论师们对唯识义的阐明,可能有不同的异义。即使是为‘本论’作释,有相当见地的论师们,不一定依文作释,总是决择、会通(甚至修改原文),使论义更精确、更圆满的。所以论究唯识,唯识的不同派系,应从论师的依据不同,思想不同去理解!
说到‘唯识’,梵语有二。(1)vijn~a^na-ma^trata^∶vijn~a^na,是眼识、耳识等识。(2)vi-jn~apti-ma^trata^∶《大乘庄严经论》以来,到《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都使用这一术语;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以
❺ 300万元人民币够不够造火箭和宇宙飞船把航天员送入太空
不够。差得太远。连个零头都不够。
制造一枚火箭,再加上一个简单的空间站(只能绕地球飞,不能离开地球到宇宙中去,所以不算宇宙飞船),再加上燃料、发射费用、测控费用、运行费用等,至少需要数千万元人民币。
各国发射的火箭有大有小有远程火箭,有中程低轨火箭等,在材料上,人工上花费上不一样。
比较一下。
美国的各种火箭,宇宙神,德尔塔,一枚火箭都是1.4亿美元起步到2亿美元不等,总发射费用可以高达4.3亿美元。
俄罗斯的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射一次9000万美元到1亿美元上下,俄罗斯联盟2.1B发射费用也达1.4亿美元。
日本的H2A火箭也是相当贵,1.7亿美元到2亿美元之间。
欧洲发射一枚火箭费用可达达到3一4亿美元。
我们的火箭发射是相当便宜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一次,应该花费在7000万美元到8000万美元之间。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小型卫星运载火箭制造成本非常低,价值约1.5亿卢比(约合1500万元人民币)。
美国的私人航天发射公司SpaceX公司生产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猎鹰-9 Block5,能够先实现10次重复回收发射,未来实现100次重复。首次发射成本为6200万美元,重复利用后,第2次发射的成本就降低为约4600万,而第3次至第10次成本基本稳定在3500万美元上下,这个价格是目前全球最低的。
中国航天三江公司在武汉研发了一种低成本火箭,叫“快舟”火箭。这种火箭平均发射成本为每公斤2万美元。后期的 “快舟”11号火箭“快递费”有望降至1万美元/公斤。也就是7万元人民币/公斤。
但以上都是发射卫星的制造和发射成本。宇宙飞船(空间站)要比卫星复杂得多,也重得多。中国的“天宫一号”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一个最简单的空间站)重量就超过8吨。
就算按照1公斤7万的最低成本算,制造并发射一个空间站的费用也要达到近6亿元人民币。
❻ 万元宇宙需要花钱吗
不需要的。
元宇宙是虚拟时空间的集合,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元宇宙是通过数字化形态承载的与人类社会并行的平行宇宙,借由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 和互联网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❼ 直径至少有23万亿光年,整个不可观测的宇宙有多大
你可能会说,可观测宇宙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甚至连地球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研究不可观测宇宙的意义何在?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么你对理论研究之美太无知了!(至少因为有很多科学家:你研究地球,我研究行星,他研究恒星,她研究星系,他们有不同的专业,不是所有的都在同一个领域)。
科学:宇宙诞生于138.17亿年前的大爆炸中。可观测的宇宙充满了物质、反物质和辐射,并以一种超热、超密度的状态存在,但在膨胀和冷却。直到今天,包含人类可观测宇宙的体积的半径已经扩大到460亿光年(也被称为哈勃体积(±误差)),而今天到达我们眼前的第一道光线也符合可以测量的极限。但是还有什么呢?那不可观测的宇宙呢?
人类可以测量大爆炸138亿年后的今天,宇宙的温度,通过观察那个炙热、稠密、早期状态的残留物。今天,它出现在光谱的微波部分,称为宇宙微波背景(CMB),并具有与2.725K黑体辐射相同的特征,这使得很容易确认这些观测结果与我们的大爆炸模型的预测一致。
太阳的实际光线(黄色曲线(左))和完美黑体(灰色)表明,太阳更多是由于其光球的厚度产生了一系列的黑体;右边是由COBE卫星测量到的宇宙微波背景(CMB)的真正完美黑体。请注意,右边的误差条惊人地达到了400。理论与观测的一致具有历史意义。图片:Wikimedia Commons用户学校(L);COBE/FIRAS, NASA / jpl -加州理工学院(右)
我们也知道,随着宇宙膨胀,辐射是如何转化成能量的。光子的能量与波长的倒数成正比。大爆炸产生的光子,当宇宙大小只有现在的一半时能量是现在的两倍,当宇宙大小是现在的10%时能量是现在的10倍。如果我们回到宇宙只有今天0.092%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宇宙的温度是现在的1089倍
❽ 既然宇宙存在“万有引力”,科学家为啥还说宇宙在膨胀
我们都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的力(广义相对论里面引力不再是力,是时空弯曲的体现),当两个物体质量很大时,“万有引力”就会非常大,比如两个天体之间的引力。但是既然万物都存在“万有引力”,为啥科学家说整个宇宙在不断膨胀?难道引力不会把宇宙中的天体相互吸引到一起吗?就算吸引不到一起,也不应该膨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