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二元的宇宙观
Ⅰ 美术上有哪些主义
1、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现代主义美术流派众多,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等等。
2、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总之,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3、样式主义
意大利16世纪中后期的美术流派,代表著盛期文艺复兴渐趋衰落后出现的追求形式的保守倾向。样式主义时期的艺术并未形成统一的风格,艺术家们各自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如夸张变形的手法,强调细节的修饰,突出个性的表现,反对理性、典雅、优美的原则,强调想像等等。总之,我们把这一时期出现的不同与盛期文艺复兴理性优美原则的艺术,都归为样式主义。
Ⅱ 佛教在心物二元哲学之外提出唯识, 唯识与唯心有不同吗
唯识学的书读的不多,但我以为,唯识的本意是为了说明识的作用功能,为了解释和肯定“识”的价值意义,而不是为了象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说心识怎么造现万物。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是说由这个心化现三界万法,也不是说外界不存在物质世界,而是说三界万法都是由缘起而客观的正常存在的,但只有通过我们的心识作用,才有其意义价值。外境不是不存在,是因为我们对其用心用识了,才被我们认识和继续利用,也才有其存在的意义被发现。哲学概念中的唯心唯物,是指世界的本源,因此佛教的唯识与此没什么关系,说的不是一件事。
Ⅲ 佛教将宇宙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是什么意思
三千大千世界之略称
三千大千世界 梵语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巴利语ti- 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然据正确推定,所谓三千世界实则为十亿个小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实为千百亿个世界,与一般泛称无限世界、宇宙全体之模糊概念实有差距。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每一小世界最下层系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於此世界之中央。
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於须弥山四方,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咸海中,有四个大洲即东胜洲、南胆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及九山八海( 提罗、伊沙陀罗、游乾陀罗、苏达梨舍那、安湿缚竭 、尼民陀罗、毗那多迦、斫迦罗等八山--加上须弥山共九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总为八海),称为一小世界或须弥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色界四禅天之一,此天众生分为大梵天、梵众天、梵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六欲天(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又称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
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①,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其山直上,无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有四天王之宫殿;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拦 、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其间之门、墙、窗、栏、树等,皆为金、银、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居住之处。
参考资料:http://www.foyin.com/foyi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40
回答者:gm151617
Ⅳ 什么是二元世界观西方哲学上的“二元世界观”具体指
世界观也就是宇宙观,在早期形而上学时期的讨论中普遍存在,到了近代以后基本交给了科学家去解释了,哲学对于宇宙的认识基本思维就算暂时的定型了。关于宇宙观的看法一般包括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讨论中,也就是世界的本源讨论,存在的讨论,以及关于宇宙的认识论问题。方法论也是研究宇宙中要进行解答的问题,这些都不是分割的。你的表述很是问题,你对于哲学的整个理解都是不成体系的,语言很随意,对框架应该不是很了解。辩证就是方法论中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主义上的历史观,是把哲学思维运用于研究历史发展问题的结果而已
Ⅳ 心物二元论的心物二元论
(mind-matter alism)-证实了物质的存在后,笛氐便正式建立起他的形上学体系。在其体系里,表面上有三种实体(substance):
/神
-心
物
-在笛氐形上学中,神祇扮演了“傀儡神性”的角色,∴其形上学实际上只是心物二元论的体系。
-在心、物二实体观念之下,笛氐又提出另外两个观念:
/属性(attribute):它指实体的本质(essence)
/心的属性-思想(thinking)
物的属性-广延(extension)
模式(mode):它指倚赖于有限实体而在的东西
/心的模式-认知与意志
物的模式-形状与运动
-依笛氐,心与物是截然二分的东西:心灵是非物质的东西,物质是非心灵的东西,两者互相排斥而又穷尽。
-→心、物沟通或交互作用(mind body interaction)的理论问题:
每每外界有一现象发生,心中必有相应现象随着产生,反之亦然。
e.g.心决定/作用于物,如心意控制举手、投足等动作
物决定/作用于心,如饥寒则苦、饱暖则乐等
如以心、物二元立场来说,∵心物截然不同、互不相干,便无法解答此问题。
-笛氐自己曾以“松果腺”(pineal gland)及半实体的组合(quasi-substantial union)来解答此问题。
Ⅵ 超现实主义的两大流派是什么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达达派之后,法国产生了一个近代艺术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画派——超现实派,此派从达达派发展而来,但事实上要对此两流派的时代作明确区分,则相当困难。因其演变过程并没有明确的在造型艺术上出现。不过,如果因此所把达达派精神与超现实派的本质视为同一,则是一大谬误。达达派虽成为超现实派诞生的温床,但超现实派多少还是承受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的遗产,另外还吸收了新的要素。现在我们谈超现实主义发生之年代,都是根据宣言文字的发表时间作区分,无法在艺术作品上对产生年代作正确说明。
在理论上,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发起者是两位作家,布列顿和阿波利奈尔。超现实一词是诗人阿波利奈尔首用的,原是哲学上的术语,最初称为“超自然主义”,后来才用于绘画上。1924年,布列顿发表了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1928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超现实主义与绘画》其思想的基础是在求取人间想像力的解放。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是:“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 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布列顿又说:“我相信,在表面上被认为矛盾的两个状态,将来是有办法解决的,那便是梦与现实的统一。那可以说是绝对现实的一种,也可以说是超现实的一种。”从这宣言中可以明了超现实主义是追求梦与现实的统一,并且是以人类为对象作为表现的范围。布列顿在文章中要求人们注意那些可能与文学超现实主义有联系的艺术家,其中有马蒂斯、德兰、勃拉克和毕加索。实际上这些画家并不符合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所下的定义:纯粹的心理自动。但他所推祟的另一位画家基里柯则可能是最早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基里柯从1911年到1915年一直住在巴黎,他的画很受阿波利奈尔的赞赏,阿波利奈尔在1918年写的剧本《蒂里西亚的乳房》冠以“超现实主义戏剧”的副标题,最早使用了“超现实主义”这个术语,他对基里柯的看重显然是注意到了基里柯画中那种超验的精神与内心世界的表现。
给予超现实派最大的启示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精神病心理学教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下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从整体上说,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艺术运动,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还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超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思想领袖布列顿有过学医的经历,他在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后,立即领会到精神分析与达达派的无意识表白之间的关联。精神分析注重对梦想、幻想和幻觉的分析,并把白日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加以诱导。依此而从事于下意识的梦幻的世界的研究,与自然主义相对立,不受理性支配而凭本能与想象,描绘超现实的题材,表现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比现实世界的再现更具重大意义的,想像领域中的梦幻世界。
此派的画家们可举出阿尔普、米罗、艾伦斯待、达利、马松、基里柯、克尔诺、坦基、马格里特 、夏卡尔 等。他们以布列顿的“自动的活动、无意识的自动作用(Automatisme)和梦幻世界的采求”展开创作,部分也受哲学家柏格森(H Bergson)的影响,在思想上企求打破心物二元的宇宙观,建立一元化的形而上学,因此他们任意表现梦与想象,很多奇异的变形与线条令人无法了解。他们的创作活动自由自在的安排在一种时空交错的世界中,毫不受空间与时间的束缚。
但是,如果用布列顿的这种视觉形象来解释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话,还只说明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一种主要风格,即以达利、马格利特、德尔沃为代表的风格。这种风格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它的来源是卢梭、夏加尔、思索尔、基里柯及19世纪的浪漫主义艺术。它企图运用弗洛伊德所下的定义,创造一种不受意识和理性控制的形象。但是其作画的过程实际上与写实画法没什么区别的理性过程,因此这种风格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和古典的超现实主义。另一支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则是以米罗、马宋等人为代表,他们追求作画过程的无意识性,以致在画面上出现纯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终结果总是充满幻觉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因此,它又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或绝对的超现实主义,这一倾向与达达主义者和某些未来主义者所从事的偶然机遇和无意识行为的试验有关联。
自布列顿于1924年发展宣言后,1925年6月在巴黎举办了首次超现实主义画展,参加者包括毕加索、阿尔普和克利等人,他们显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只有恩斯特在他的达达主义的拼贴中首次尝试了具有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1926年超现实主义者组织了超现实主义画廊,1936年和1947年他们先后在伦敦和巴黎举办了重要的展览。曾一度风行欧洲的超现实主义热潮虽于30年代之后渐趋式微,但这一运动并末消失,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因为二次大战前很多此派画家从巴黎到美国,所以超现实派绘画从欧洲影响到新大陆。此外,其影响力扩及戏剧、舞台装饰、摄影、电影、建筑、雕刻等艺术领域。
超现实主义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力求突破合乎逻辑与真实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以展现一种绝对的或超然的真实情景。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其充满幻想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奇特风格,对20世纪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Ⅶ 夏加尔属于什么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注:不能与超级现实主义混为一谈,超级现实主义又称照相主义,是七十年代美国最为流行的一种资产阶级美术流派,和超现实主义不同。
[编辑本段]产生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
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
超现实主义为现代派文学开创了道路。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其影响却十分深远。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参加超现实主义集团的作家有布洛东、苏波、查拉,画家阿尔普、马松等等。属于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贡、保罗·艾吕雅等,由于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后来转向进步的文艺阵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风行一时,出现了所谓"新超现实主义"流派,成为帝国主义御用的宣传工具。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实现主义的代表作。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编辑本段]历史
达达派之后,法国产生了一个近代艺术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画派——超现实派,此派从达达派发展而来,但事实上要对此两流派的时代作明确区分,则相当困难。因其演变过程并没有明确的在造型艺术上出现。不过,如果因此所把达达派精神与超现实派的本质视为同一,则是一大谬误。达达派虽成为超现实派诞生的温床,但超现实派多少还是承受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的遗产,另外还吸收了新的要素。现在我们谈超现实主义发生之年代,都是根据宣言文字的发表时间作区分,无法在艺术作品上对产生年代作正确说明。
在理论上,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发起者是两位作家,布列顿和阿波利奈尔。超现实一词是诗人阿波利奈尔首用的,原是哲学上的术语,最初称为“超自然主义”,后来才用于绘画上。1924年,布列顿发表了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1928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超现实主义与绘画》其思想的基础是在求取人间想像力的解放。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是:“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 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布列顿又说:“我相信,在表面上被认为矛盾的两个状态,将来是有办法解决的,那便是梦与现实的统一。那可以说是绝对现实的一种,也可以说是超现实的一种。”从这宣言中可以明了超现实主义是追求梦与现实的统一,并且是以人类为对象作为表现的范围。布列顿在文章中要求人们注意那些可能与文学超现实主义有联系的艺术家,其中有马蒂斯、德兰、勃拉克和毕加索。实际上这些画家并不符合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所下的定义:纯粹的心理自动。但他所推祟的另一位画家基里柯则可能是最早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基里柯从1911年到1915年一直住在巴黎,他的画很受阿波利奈尔的赞赏,阿波利奈尔在1918年写的剧本《蒂里西亚的乳房》冠以“超现实主义戏剧”的副标题,最早使用了“超现实主义”这个术语,他对基里柯的看重显然是注意到了基里柯画中那种超验的精神与内心世界的表现。
给予超现实派最大的启示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精神病心理学教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下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从整体上说,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艺术运动,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还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超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思想领袖布列顿有过学医的经历,他在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后,立即领会到精神分析与达达派的无意识表白之间的关联。精神分析注重对梦想、幻想和幻觉的分析,并把白日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加以诱导。依此而从事于下意识的梦幻的世界的研究,与自然主义相对立,不受理性支配而凭本能与想象,描绘超现实的题材,表现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比现实世界的再现更具重大意义的,想像领域中的梦幻世界。
此派的画家们可举出阿尔普、米罗、艾伦斯待、达利、马松、基里柯、克尔诺、坦基、马格里特 、夏卡尔 等。他们以布列顿的“自动的活动、无意识的自动作用(Automatisme)和梦幻世界的采求”展开创作,部分也受哲学家柏格森(H Bergson)的影响,在思想上企求打破心物二元的宇宙观,建立一元化的形而上学,因此他们任意表现梦与想象,很多奇异的变形与线条令人无法了解。他们的创作活动自由自在的安排在一种时空交错的世界中,毫不受空间与时间的束缚。
但是,如果用布列顿的这种视觉形象来解释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话,还只说明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一种主要风格,即以达利、马格利特、德尔沃为代表的风格。这种风格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它的来源是卢梭、夏加尔、思索尔、基里柯及19世纪的浪漫主义艺术。它企图运用弗洛伊德所下的定义,创造一种不受意识和理性控制的形象。但是其作画的过程实际上与写实画法没什么区别的理性过程,因此这种风格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和古典的超现实主义。另一支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则是以米罗、马宋等人为代表,他们追求作画过程的无意识性,以致在画面上出现纯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终结果总是充满幻觉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因此,它又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或绝对的超现实主义,这一倾向与达达主义者和某些未来主义者所从事的偶然机遇和无意识行为的试验有关联。
自布列顿于1924年发展宣言后,1925年6月在巴黎举办了首次超现实主义画展,参加者包括毕加索、阿尔普和克利等人,他们显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只有恩斯特在他的达达主义的拼贴中首次尝试了具有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1926年超现实主义者组织了超现实主义画廊,1936年和1947年他们先后在伦敦和巴黎举办了重要的展览。曾一度风行欧洲的超现实主义热潮虽于30年代之后渐趋式微,但这一运动并末消失,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因为二次大战前很多此派画家从巴黎到美国,所以超现实派绘画从欧洲影响到新大陆。此外,其影响力扩及戏剧、舞台装饰、摄影、电影、建筑、雕刻等艺术领域。
超现实主义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力求突破合乎逻辑与真实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以展现一种绝对的或超然的真实情景。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其充满幻想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奇特风格,对20世纪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和作品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卢梭(H.T.Rousseau)、米罗(joan miro)、达利(salvador dali)、恩斯特(m.ernst)、马格利特(r.magritte)等人。 米罗的创作表现方式是有意的打乱知觉的正常秩序,在直觉式的引导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因此在它的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鸟投石子的人》、《荷兰式家居室内》等。 达利相较与米罗,他采用相反的表现手法。达利认为艺术家要将潜意识的形象精确第纪录下来,所以他采用“具象”,精确地复制非正常逻辑思维产生的幻象,把毫不相干的事物全部组合在一起,使画面中充满戏剧效果,带给人视觉与新心灵的震撼。主要作品有《永恒的记忆》、《内战的预感》等。
[编辑本段]超现实主义文学
超现实主义文学否定现实主义和传统的小说,敌视一切道德传统,认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说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宠儿,是因为它适应了读者要求合乎逻辑地反映生活的追求。它要打破这一切,追求“纯精神的自动反应,力图通过这种反应,以口头的、书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达思维的实际功能。它不受理智的任何监督,不考虑任何美学上或道德方面的后果,将这思维记录下来”。它强调潜意识和梦幻,提倡写“事物的巧合”,倡导“自动写作法”。超现实主义者在咖啡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寻找、搜集人的思维的原始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其代表作是勃勒东1928年发表的小说《娜佳》。20 年代末以后,运动内部发生分裂。1930年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重申了运动的原则:反抗的绝对性、不顺从的彻底性和对规章制度的破坏性。此后运动处于低潮,几乎只剩下勃勒东一个人还在坚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美国时,他这种宣传也没有停止过。1946年勃勒东回法国后,继续办杂志,举办作品展览会,发表广播讲话,又掀起过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浪潮,影响波及欧美许多国家,但其声势已远不及20年代。
超现实主义存在的时间较长,这个流派颇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不少的现代派都受其理论影响并加以发展。
[编辑本段]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承袭了这一创作主张的倡导者安德烈-布菜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一度成为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主要倾向,后来又成为美国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业发行的故事片领域,超现实主义不构成独立的流派,它的影响只见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阿杜-基洛的《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是进行这种研究的典型论著。
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士发现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对列技巧使它成为超现实主义最理想的表现手段。这一观点始终流行在反传统的影片制作者中间,并被不断付诸实践。 超现实主义电影公然反对叙事体。
通常认为,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但更受到重视的则是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前者是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梦境r后者则是对性欲和爱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性欲和高潮,暴力和渎神,以及怪异幽默,是超现实主义电影用来与传统电影形式抗衡的题材。影片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用自由的电影形式,来激发观众潜在心底最深处的冲动。布努艾尔曾宣称《一条安达鲁狗》是“向谋杀热情地呼唤”。西方的电影研究家们一致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布努埃尔转而拍摄故事片后仍不时在他的作品中隐现•在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超现宴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玛耶-德连和肯尼斯-安格尔•在故事片领域里,西方电影研究家倾向于把对变态心理、潜在的性冲动、无理性行为等的描写归结为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表现。因此,象希区柯克的一系列影片:《爱德华大夫》(1945年)、《眩晕》 f1958年)、《西北偏北》(1959年)、《精神变态者》(1962年)和《群鸟》 f1963年),马克斯三兄弟的狂乱喜剧片,以及塞缪尔-富勒、约瑟夫-冯.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阐明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影响的典型例证。
[编辑本段]超现实主义色彩
如果说现实主义处理色彩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力求发挥色彩的表意作用的话,那么,超现实主义色彩处理则十分强调主观色彩的运用,只求色彩的表意功能,不再考虑色彩处理的 真实性,超现实主义起源于西方现代派电影。被称为西方现代派电影创始人的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在他拍摄的影片《红色沙漠》中,红色、黄色和蓝色是重要的表意色彩,他把工厂的厂房刷成红色和黄色,把树也刷成红色。红色和黄色在西方象征着动荡和恐惧,这里的红色和黄色构成的环境,暗喻现代工业文明正在摧毁着人类。烟囱冒出的黄色烟雾暗示有毒。女主人公朱莉亚娜居住的房间涂上蓝色,暗示神精病患者---朱莉亚娜看到的世界是冷寞无情的,她无法和外界和家人沟通,她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崩溃。绿色是象征生命的色彩,在影片中很少看到绿色,暗示被现代工业污染的现代世界一切生命都受利危胁,甚至不能存活。这部影片的色彩处理是超理实主义的,色彩不再是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而是依照作者的主观意愿把色彩作为独立的表意手段。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39616.html?wtp=tt
Ⅷ 訾鹏的相关文章
王易罡 著
訾鹏是出生在80年代的艺术家,他成长在百废待兴且又令人兴奋的年代,那时有着太多的人文“关怀”和对文化艺术的热情与执著。而在他有记忆的时候,中国已进入到乡镇转型期,随着麦当劳、肯德基悄然地改变着青年一代的饮食习惯,可口可乐、油炸薯条、汉堡已然成为他们所乐道的快速食品。而就在这速食快餐的背后,更深层次上的,则是西方文化对青年一代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当我们改变原有了的集权意识及个人崇拜的同时,也逐渐地迷失了自己的信仰及思想的方向。一切原有的传统道德及文化的标准,在今天已失去了往日的效力,这使我们的思维与判断产生了种种的矛盾与困惑。
在訾鹏的性格中,似乎有一种天生就是为艺术而生存的秉赋,十几年的艺术学习生活,使他具备了深厚的绘画基础与准确的表达能力。执著、内在、善于思考、勤奋刻苦与坚持不懈,都是他性格中的重要特征。在他的思想深处,既保留着对传统的思念,又有着对现代新鲜事物的敏感;喜欢接触与探索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却又不是简单地随波逐流般的认同,他通常对各种事物始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思想观念要时刻面对新与旧 、传统与现代的抉择,故此他常常处在这种相互对立,割裂而又难以调和的矛盾之中。他的焦躁与对客观事实的怀疑及不确定,便成为了他性格中主要的内在倾向。因而,他不由自主地选择了一种比较接近“超现实”主义一路的表现方法。
我们今天的文化似乎已进入到了享乐、快餐、浅层的时代,从“选秀”到“超女”、“快男”,一切都在速成,我们的文化在充满娱乐性、消遣性的同时,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浮躁。当然事情也会有进步的另一面,即增强了的人民的普选意识。人们开始知道自己可以在某些平台大述自己的观点,来为自己的态度寻找到释放的出口。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确也能够暂时地麻痹人们的意识,平息了我们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种种情绪。我们的文化,今天又好像总是在被影响着的。在西方的强势文化的催促下,我们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定式并相应的调整自己。在传统还没学好的时候就得进入现代,现代刚刚起步就到了后现代,前殖民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就开始了后殖民,我们似乎仅是西方文化大舞台中的配料和过客而已。
然而,什么才是我们今天的文化?是看似美味的汉堡,还是具有挑逗性的性感内衣?蓝天、鲜花、高跟鞋、长筒袜、飘逸的长发……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毫无逻辑的形象,都在跳动着并拥挤在同一个平面中向我们涌来,冲击着我们那些老旧的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思绪。如果把这些现象综合在一起,它们便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具有“超现实”意味的景观。在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创造力衰竭之后,“叙事”描述便成了今天绘画的一个重要的借口。由于道德信仰的不确定性及文化脉络的断层,形成一种黑白模糊与是非颠倒的无厘头现象,解构了历史与自身的文化。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上来看,它又是民主性反强权意识形态,反精英文化的,有着某种进步意义。
绘画风格
就訾鹏的绘画风格来讲,他的作品是和“超现实”主义绘画有关的。在绘画的观点上,基本上是以“达达主义”之后所形成的“超现实”主义的绘画观念为基础,同时又结合着美国文化中的艳俗因素,共同形成了一种带有“超现实”特征的当代绘画艺术。在传统的“超现实”主义观念中,核心问题是对二战后的传统道德与文化理想所产生的怀疑。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采取一种非理性方式来组织画面,用非逻辑与无序的手法,把文化历史资源与当时的特定文化符号组织在一个时空交错、互不相干的画面之中。同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说和关于“潜意识及梦的解析”的观点与哲学家伯格森(H Bergson)的部分思想因素,即在观念上打破心物二元的宇宙观,建立一元化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从而形成了一种物体与物体相对静止并且割裂的画面形象。这些均为“超现实”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比较典型的艺术家有达利 、基里科、马格利特、夏加尔等。他们的作品都有效地运用这一原理,表达了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在他们看来,只有放弃对于现实客观物象的描写,才有希望更加真实客观起来。而只有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才是真正客观的真实。离开了内心的真实,一切都不是真正的真实。于是他们把梦境与幻觉,作为了绘画的基本元素。这种“超现实”的传统,无论是从观念上或是画面组织原则上,在訾鹏的作品中都有着相应的继承。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美国的艳俗文化及艺术家杰夫·昆斯对訾鹏的影响。昆斯的作品是在美国消费过剩的文化情境中形成的创作基础,同样也是来源于“超现实”的观念。但他不是在创造深刻的观念而是把毫不相关的物体组合,将大量现成品如广告、商标、大众生活消费品进行复制,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揭示资产阶级浮华的生活与虚假的欲望。他常会用一些俗不可耐的现成品及大型的性爱图片来挑战传统的隐私性,把高雅与低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种艳俗文化。其中昆斯对现成品的选择多为性及性娱乐的形象,同时对公共政治进行反讽,成为他主要的心理诉求。在这一点上,杰夫·昆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虽然在后现代文化中,延续了“达达”以后的“超现实”的观念,但却又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今天的社会已不再是思想的社会,消费、娱乐几乎成了人们生活的中心,原有的鲜明的精神指向已被艳俗的大众娱乐心理所取代。
如何面对今天消费社会及大众传媒的影响?如何在图像资讯的世界中得到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这成了一个新鲜的话题。訾鹏也同样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看到,在他的《海底世界》中,大面积的蓝色背景下,漂浮着一个带红领巾的少年。少年的身后是一连串的女性内衣裤,这表现了一种对性以及对欲望的暗示,是青春的焦虑。画面下方的长城、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圆明园遗址等形象,则是集权与意志力的象征。他试图通过这种近似“超现实”的手法,把一种生存与理想的困惑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作品中所用的色彩,全部控制在色相纯度上的对比关系之中,使画面散发出一种原始冶艳的力量。在构图上,基本延续了“超现实”主义的组织原则。但在这里,訾鹏则更加强调了相互关联性与其中的文化政治的隐喻性。漂浮的人让我们很容易地想起夏加尔《在城镇上方》中的构图。记得马列维奇有一句话,“如果支撑我们的地球消失了,那时我们才会感觉到空间的延伸。”而在另一幅作品《游乐场》中,被提高了的色彩明度更增强了画面的艳俗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消费主义与商业文化对绘画艺术的影响。他采用了大的S形的构图来强化画面的动感因素,从而也体现出欢快享乐的力量。汉堡、薯条、冰淇淋等快餐速食不仅仅只是改变着我们的味觉及饮食习惯,也在改变着我们对传统餐饮文化的观念,西方文化无不从衣食住行等诸多的生活细节之处,使我们的以往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由于画面本身的观念性的需求,訾鹏在这里去除了绘画性,强调没有笔触的平面感。这种方法对于一个长期浸淫在传统绘画学习研究中的艺术家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它意味着你需要放弃以往旧的视觉经验,转而直接去面对大众传媒及商业消费文化特征。而这种文化是现实的,活生生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精彩的蜕变,从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对答当代生活与文化的表达方式。
由于今天的生活之纷乱,我们的文化里有许多是与现代及传统相悖且矛盾着的。新与旧并存,雅与俗并存,传统的与现代的并存,宗法制与人权民主并存,这些几乎涵盖了訾鹏作品中的全部问题,不仅是他内心深处的矛盾,同样也是我们对现实生存状况的忧虑。在他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艳俗的成分,但这种艳俗与杰夫·昆斯又有很大不同。昆斯的文明基础是在西方社会整体完成了现代文明普及之后,所进行的对现代文明与体制的反驳,对现代传统精英文化及生存竞技的约定俗成的挑战。而在訾鹏的作品当中,对约定俗成的传统的批判方式,是中国式的,是温和的,是赞美与反讽共存,是肯定与否定共存的,就其特有的审美方式来看,它含有雅的成分比例是相当大的,在这里他又不自觉地传承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趣味。
由于今天的现实生活的转变,使得文化艺术很难再担负起沉重的责任与使命。艺术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是对大众与传媒文化的认同。而相对的在这种图像泛滥的世俗及虚拟的世界中,还能够独立地提出自己对现实及历史的思考确是非常不易的。訾鹏应该就是这样的艺术家。故此,在他的个人画展之前,仅嘱以小文与他共同商榷,并衷心地预祝他展览成功。 梁耀雄 著
一位欣赏家如何能够走进訾鹏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理解、表达出他最新玉系列迸发出的热情中感觉到的视觉刺激呢?生气勃勃、超现实主义、矛盾、有趣……这些仅仅能简单表达出一些像我这样的欣赏家与收藏家对訾鹏和他充满活力的艺术作品的肯定。他的每件艺术品都是一种视觉刺激,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和理解艺术家的嗜好,这多么诗意,多么奇妙。
当我第一次偶然看到訾鹏作品时,我被这位天才画家的创造力所折服,他的个性充斥在他的作品中。訾鹏以自己的艺术风格冲破了学术的桎梏、摆脱了学术上以往的经验。这位艺术家正在一个新的主义中探索,这个新主义,完全可以由他自己的风格作为标志。我猜想,他的新艺术语言是挑衅而又愉快的,是我们感官上的视觉盛宴。通过他对创作材料独特的使用风格,他创造的作品有力地融合了他的想象力和个性的精华,吸引我们以更深入的思维来观察事物,还向我们揭示了美的多面性及无限丰富的艺术——訾鹏的唯物超现实主义世界。
訾鹏选用玉,这款具有象征意义经雕琢的自然宝石资源作为他的“材料缪斯”。我仔细端详他最新创作的画作,寻找其中能与我产生强烈共鸣的艺术内涵,我突然完全被吸附进他新的富有挑衅性想象力的意境中。最初,乍看主体是我们所熟悉Jeff Koons的标志性的狗,一个汉堡包,Damien Hirst的骷髅头,一个佛雕像,一个冰淇淋锥等东西,但这些图案内并存的是訾鹏过人之处的艺术天赋。他的作品带领我们拥抱和体验玉的平衡、和谐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效果。他用油画颜料捕捉奇妙玉石超现实光彩的天赋,与他把中国传统艺术与宝石交织在一起丰富的想象力,来挑战我们去打开新的视角并放眼惊奇-艺术内的艺术。在仔细鉴赏每幅以玉石为主题的中国画后,我被他娴熟生动的笔触和保留了他自己的概念、秉性、情感和个性的中国水墨画中的张力迷住了。
訾鹏目 前的作品不仅使鉴赏家一而再、再而三甚至多次地去欣赏,而且能够让我们充满惊喜地发现他独特的技术和艺术家卓识的直觉操纵着视角和现实主义。他通过材料和无生命的物体带着纯真和生动的想象力,挑战并嘲笑着我们去接受不可能的“现实”。
所以我再次试问:一个欣赏家如何能够走进訾鹏的世界?答案如此简单。艺术家以玉极富象征性的力量向我们发出衷心的邀请,邀请您与他一起遨游他的唯物超现实主义世界,所以请允许让我动员所有人都接受他的邀请,这肯定会是一场属于我们视觉的饕餮盛宴。
Ⅸ 什么是二元时空观
可以参考以下资料,来解决你的疑惑
人类对时空认识的探讨
摘要:人类对时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天方地圆,后来有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又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建立了在混沌分形理论基础上的时空观,近年又出现了在“光速改变”(VSL)理论基础上的新时空观,而建立在“超弦理论”基础上的多维时空更让人感到人类对时空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又难以定论的话题。
关键词:天方地圆 绝对时空 相对时空 混沌分形 光速改变 超弦理论 多维时空
物理学和现代高科技经过百年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是物理学仍然面临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终生没有解决的统一理论至今没有解决,另外弦理论还需要完善,宇宙大爆炸学说对普朗克时间[宇宙诞生的0.(42个零)1秒前]和黑洞的无奈,还有一些重大物理实验和所观察的现象无法用现有理论进行解读。伴随着新世纪到来物理学所面对的也和百年前一样是层层迷雾,超越爱因斯坦理论的物理学理论有可能出现。人类对时空的认识是一部不断发现、纠正、完善和挑战前人理论成果的科学。下面笔者从天方地圆的平直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以及建立在超弦理论基础上的多维时空理论进行简介和探讨如下。
一、古老“天圆地方”的平直时空观
人类至产生以来,就可望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对时空观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就有盘古开天,清则上升为天。浊则下沉为地之说,他们认为天方地圆。因大神共工撞倒不周山撑天柱,所以天倾西北,地倾东南,则有日月星晨从东方升起,西方降落。人类从产生时起就不断地研究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了解宇宙,了解天气的变化,想知道风雨雪雷电是怎样产生的,一年四季如何变化,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天与地本来是个巨大的空间,激发了我们的无限的想象和兴趣,可在封建社会,人们一直认为他们生活的在绝对平面上,地球是平的。有人称之这一时期宇宙定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国人称之为勾股定理),既a2+b2 = c2,“毕达哥斯拉定理不仅在数学上的美是合理的,同时通过近代对它的研究还产生了著名的费马定理。费马定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才被证明。 a2+b2 = c2不仅具有几何的美,更反映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美的认识。它是一种平面思维的时空观。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一个重大的完美的定理。”(转至朱伟勇 朱海松《热抽象》P7)
近代由于航海发达等因素,人们看到远处出现的船不是简单的由小到大,而是好像从远处海平面以下钻出来一样,于是人们开始对海平面是否真的平,地球是否真是无限大的平面开始的怀疑,由于对地球形状的各种猜测,其中毕达哥达斯从球形是最完美的几何体的观点出发,认为大地是球形的,太阳、月亮和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思想。他认为地球沿着一个球面围绕着空间一个固定的“中央火”转动,另一侧有一个“对地星”与之平衡。这个“中央火”是人类永远看不见的。他认为天上发光体必然有十个,这十个天体到中央火之间的距离同音节之间有同样的比例关系,以保持星球的和谐,从而奏出天体的音乐。这使人想起了目前的超弦理论。(参考朱伟勇 朱海松《热抽象》P5)。
二、以“经典力学”为理论基础的绝对时空观
希腊人用几何方法来解释行星的运动,公元2世纪时出现的托勒密地心体系就是这些学说的代表。这个体系统治了十四个世纪之久,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日心体系的出现,到了17世纪以惯性系为基础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的出现。于是有了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的建立,也有了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绝对时空观念。牛顿认为绝对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地流逝,与任何外界无关。绝对空间就其本质而言是与任何外界无关的,它从不运动,并且永远不变。认为空间是立体的,OX、OY、OZ构成三维立体的空间,而且他把空间和时间分割开来,空间对时间没有明确定义,而是一个自然流动的均匀变化轴。经典时空认为同时的绝对性,时间间隔的绝对性,空间距离的绝对性,质量的不变性。所以时间、长度和质量这三个基本物理量在经典力学中都与参考系(观察者)的运动无关。
3.以“光速不变”为理论基础上的相对论时空观
1905年,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5篇文章中,狭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根据这一理论,“时间或空间因时因地而异,会发生膨胀或收缴”。后来这个理论发展成为一种用来解释宇宙现象的引力理论,既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两条基本假设是:一是相对性原理。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二是光速不变原理,不管是有哪个惯性参考系中,测得真空中的光速都相同。
关于“同时的相对性原理”的说明要从“爱因斯坦的奶牛梦”说起,爱因斯坦在青少年时做了一个很特别的梦,其梦境如下,在一个风景如画的牧场上有许多奶牛在带电的栅栏附近懒散的吃着草。当农夫给栅栏通上电时,农夫看到三头牛依次跳起来,而站在对面的爱因斯坦却看到三头牛一起跳起来。(参考《比光速还快》/P11¬¬¬¬---P8/乔奥.马古悠(Joăo Magueijo)著)那么在以上现象中,农夫和爱因斯坦谁错了?答案是谁都没错,这就是相对性原理。如图1所示,当在A位置的农夫合上电源开关起,电流以光速向奶牛的方向运动,当B牛受到电击跳起的景象回到农夫眼前所用总的时间为: 其中C为光速,同理农夫看到C位置的牛跳起距开关合上的时间为: ;农夫看到D位置的牛跳起距开关合上的时间为 。由于三头牛距农夫的距离不同,所以对农夫来说三头并不是同时跳起的。对于在农夫对面的观察者E来说,由于光和电传播的速度相同,因此,他看到的是三头牛同时跳起,对于同一类事件,由于观察者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其发生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是相对性原理。爱因斯坦认为宇宙中不会有绝对静止的场所,从而否定了牛顿的绝对坐标,他认为任何惯性系(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系统)都与静止场所(坐标)没有区别。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之一“相对性原理”。而狭义相对论的另一个基础就是“光速不变原理”,既使观测者或光源在移动,光对于观测者总是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行进。
相对论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认为时间并不是绝对的,高速运动(接近光速)的物体,时间流速变慢,用公式 表示。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若飞船以接近光速向前飞行,在飞船中有一束光由A射向B,根据相对性原理,在飞行过程中,飞船上的人观测到的光运动的时间为: ,既相对于飞船上的观测者光走的是直线;而在飞船外看到飞船运动的观测者来说,这条光线是由A射向D,光线运动所用的时间是: ;显然由于SAD≻SAB=SCD,则有t2≻t1,也就是说对于飞船外的观测者来说,相对于飞船内的观测者,光线运动的时间变长了。
相对论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认为高速运动物体(接近光速),空间(长度)将发生收缩。用公式 表示。其基本原理如图3所示,在A处的观测者首先看到飞船的船头C,而此时的船尾在E处,当观测者的目光看到船尾时,船尾已经运动到了D点,而此时船头运动到了C点,这样对观测者来说,他看到的飞船长度只是SCD长度,而不是飞船的原来SCE的长度,飞船在运动方向上被压缩了。
狭义相对论的一个令惊奇的预言就是宇宙间任何物体运动都有一个速度上限,这个上限就是光速。也就是说无论用多么先进和技术对物体怎样加速,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物体被加速时,其质量增大,所以物体越接近光速,加速就越困难,根据公式 可知,要想使物体达到光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我们仅通过光子在运动时有质量,在静止时没有质量就可见一斑。质量和能量是一会事,用公式 ,既用很小的质量转化为非常大的能量,这也是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关键点。
综上所述爱因斯坦关于同时的相对性、运动的时钟变慢、运动的空间收缩和运动的质量变大这四个观点已经彻底颠覆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而爱因斯坦在把狭义相对论加以发展,将引力也纳入考虑之中建立起来的广义相对论引入的四个原理让我们对时空有了新的认识。其广义相对性原理如下:一是等效原理既在加速运动的场所观测出现的惯性力在本质上与引力没有区别,如在下落的箱子中,引力被惯性力完全抵消,引力滑失,这就是等效原理。二是引力使光线弯曲,因为光在运动时有质量,所以也受到万有引力作用,因此光线在地球或太阳附近发生了弯曲,这可以通过日全食时对隐藏在太阳后面星体的观测得到证明。黑洞也是光线弯曲或受到引力作用的一个证明。三是引力使空间发生弯曲,质量大的天体使光线弯曲,光在空间弯曲的部分也是直线行进,其结果就是在大质量的天体附近空间发生了弯曲,或者说整个宇宙是一个卷曲的空间。四是引力使时间流动变慢,引力越强,时间流动的越慢,在引力特别强的黑洞附近的天体,离它越近,时间流动越慢。如果行进到黑洞视界,时间甚到会停止。与狭义相对论不同的是,在引力强的地点,时间流动不是相对变慢,而是必然变慢,这一点在全球定位系统的运行中,已经得到了证明,且科学家们如果不去修正由于引力变化引起的时钟效益,卫星系统定位就不会在准确了。
四、以“混沌分形”为理论基础上的新时空观
自然界中大部分不是有序的,平衡的,而是处于无序的、非平衡的和随机的状态之中,它存在着无数的无序状态。在非线性世界里随机性和复杂性是其主要特征。但在表现之下还存在着某种自然规律。混沌分形理论以新的手段来处理这些难题,透过扑朔迷离的无序混乱现象和不规则形态,提示隐匿在复杂系统内部的规律,以及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
大物理学家约翰•惠勒(黑洞的命名者)说过,将来一个人如果不能熟悉混沌与分形,他就不能被认为是科学上的文化人。分形理论是美国科学家曼德勃罗(B•B•Mandel brot)1975年第一次提出“分形Fractal” 作为一个集合提出来的。分形理论的建立和迅速发展,涉及到几乎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形从字面上来说,分形是极其零碎而复杂的,但又有自相似和自仿性,它们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变幻莫测的云彩、雄浑壮阔的地貌、弯转曲折的海岸线、生物神经网络、不断分叉的树枝、江河及支流的走向网络等等。面对这些事物与现象,传统科学显得束手无策,而分形理论却大显身手,成为研究这些复杂事物的有力武器。所谓分形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棵树,如折其一主干、分枝、小杈,你会发现它们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小树杈很像大树的模型,大树又像小树的放大;又如江河的三角洲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从地图上、飞机上、地面上看到从大到江河、小到小溪及细流,其分支形态与三角地带的几何形状成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如人体从大到动脉、静脉、小到毛细血管、其走向和分支形态都有同样的相似之处,这就是大自然让我们见到的分形理论。我国的一句名言“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说一个人如果能治理好一个家庭,就能治理国家,也能平天下,这是分形理论在社会学上的体现;而“一叶知秋、一芽知春”也是分形理论的早期应用。就连《三国演义》的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是分形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应用。综上所述,分形理论是我们对时空观的一次重新的认识。
关于混沌的探索早在二十世纪初许多科学家在研究三体问题中就提出来了,我们知道运用牛顿力学很容易计算出二体运动的轨道,而太阳、地球、月球这三个天体之间共同的运动规律到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解释,这就是所谓三体问题,也是混沌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开始。因为在这个问题中包含许多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的、原始的、直觉的、创新的东西在里面。这需要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新理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类从新认识自然和时空的理论混沌学出现了。“蝴蠂效应”作为研究混沌问题的著名例子,已经成为许多了解混沌学的一个窗口。“蝴蠂效应”是说明在已经建立的轨道上,在微小的干扰下,运动轨道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描述混沌的复杂性系统的极端敏感性,洛沦兹打了个比喻,在南半球某地一只蝴蝶的偶然扇动翅膀所引起的小气流,几个星期后可能变成席卷北半球的一场龙卷风。“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列主义”就是引起中国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蝴蠂效应”。而一棵马蹄钉跌倒一个王子,一个王子输掉了一场战争、一场战争失掉了一个王国,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世界,这就是历史发展中的“蝴蠂效应”。混沌学研究的是无序中的有序,许多现象既使遵循严格的确定性的规律,但大体上仍然是无法预测的,混沌事件在不同的时间标度下表现的相似的变化模式,这与分形在空间标度下表现的相似性十分相似,混沌主要讨论非线性动力系统的不稳、发散的过程,但系统在相空间总是收敛于一定的吸引子,这与分形的生成过程十分相似。混沌学与分形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的进步,并向传统的数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由于混沌理论的不确定性,和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和无序中的有序,难免让人想起中国的易经、外国的星象术和一些宗教活动及预测等是否可以归纳为人们经过几千年的探索所解决问题的一种混沌现象呢?而在扑朔迷离的宇宙学中,人们只想用现有普遍的规律解释所观测到的天文现象,而最新的研究在宇宙中有许多我们不可知和难以解释的现象,如2003年10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迈克.•布朗(Mike Brown)等科学家发现的新天体能否算做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在海王星外为什会有大角度倾角轨道天体,在海王星外发现的大约1000多棵行星运动有什么样的规律,在宇宙学中还多少现象也许只能用混沌和分形理论去探索和解释。
五、建立在“光速改变”(VSL)新理论基础上的时空观
伴随着新世纪到来,物理学所面对的也和百年前一样是层层迷雾,超越爱因斯坦学说的物理学理论有可能出现。而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乔奥.马古悠(Joăo Magueijo)提出的VSL理论(varying speed of light “光速改变”理论)是近年来出现的解读宇宙寘实本质的一个不凡的疯狂点子,因为他向爱因斯坦理论的核心发起了挑战。VSL理论是:光速在早期宇宙比现在快,这么假设的话,至少部分宇宙问题不需要暴胀理论就可以解释,事实上在运用光速改变理论解决宇宙之谜时,宇宙几乎在告诉我们,光在以前行进得较快,而最基本的物理学理论似乎必须构建在比相对论更宽的结构上。让人兴奋的是近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利用稀土元素镨的硅酸晶体,制造出一个“超级光陷阱”。成功将光束“冻住”一秒钟,既然光束能被冻住,那不就是从实验否定了光速是不可改变的理论,证明光速是可以改变的。 按VSL理论里,光速不仅会随宇宙演化而变化,也会在不同空间发生变化,在接近行星与恒星时,这种效应几乎察觉不到,但是靠近黑洞时会有更剧烈的事清发生,研究方程表明,在视界时光速本身可能变为零。根据保守的VSL理论,如同狭义相对论里,光速应是个速限,只是可能会随地点不同而相异,你的速度永远必须比当地的C小,所以当速度极限降到零时,你将遇上终极红灯,你必须停在VSL黑洞的视界前。在悬崖边,你的自杀企图将初被阻止。VSL黑洞会封闭防止灾难。无论我们如何定义时间,这些时钟在靠近黑洞时会滴答的不一样,然而生物过程本身便具有电磁本质,也就是说人们老化的速度事实上便是极佳的电子时钟。我们发现在接近黑洞时,我们会老化的更快,不是因为爱因斯坦所说的时间延滞效应所造成,而是因为电磁作用的发生速度更快所致。因此当我们接近一个VSL黑洞时,心跳会加速,老化也会更快,或者倒过来说,当我们以自己生命的步调来测量,会看到自己朝向视界的运动变慢了。也就是说,就我们来看,接近视界要花上永恒的时间,然而若是C维持恒常,则可能只有一秒闪过而已。在VSL之下,视界更近,但是也是更难达到。VSL黑洞的视界就像是无穷远的目标,像太空无法触及的边缘,界限之后存在着奇妙的永恒。
VSL理论更惊人的理论意义在于当C可能在时间我空间里改变之后,又可能出现一个“快速道路”,建立在VSL场理论和宇宙弦的形式出现,沿着这些弦的方向光速可能会更高,在靠近弦之处的光速会变得更大,仿佛是一个超光速覆盖包含宇宙弦,这会创造一个走廊,具有一个极端高的速度极限延伸到宇宙,而这正是太空旅行所企求的一条快车道。但这甚至比快车道更好!沿VSL宇宙弦,时间仍然延滞效应,但是唯有当旅行者的速度相比于光速时(在这个理论里意味关C当地值),这种效应才会变得明显,既然沿着一个VSL宇宙弦时,C值可能会更高,所以可能在已经是很高的速度移动时,却仍然比C的当地值慢得多,因此时间延滞将可忽略。所以人类可以沿着快速道路超速移动,探索宇宙最遥远角落,但仍然比当地光速慢的多,他将能够避开“双子佯谬”的效应,在他返回时还是跟自己的孪生兄弟一般年纪。他不仅能够在有生之年拜访远方的星系,也可以在同代人有生之年返回家园。VSL理论将会改变我们对自己在宇宙中的看法,也会改变我们对于外星生命接触的期望。
六、建立在“超弦理论”基础上的多维时空
目前,有一新的理论认为,在亚原子的世界里,也就是在极度小的超微空间中的基本粒子不在是我现实中能够观察到的粒子,所谓基本粒子的存在只是一种微小振动的弦在微观世界的表现,这就象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弦乐器中的一根普通的弦,它能奏出多种美妙的音乐。而在超微观世界中,正是有许多我们用现代任何仪器都无法观察到的弦的振动,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微观基本粒子大家庭。超弦理论认为世界是多维的,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三维空间,或加上时间轴的四维时空中,而按其理论推导,应当还存在六维甚至是十维时空,让人不解的是,按照这种多维时空理论,通过数学的方法不难推导出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理论不再是天才的爱因斯坦的假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而是通过严谨的数学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在建立弦理论基础的多维时空理论下,把宇宙中的四种基本的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和万有引力)得到了统一,困惑物理学界多年的大统一理论在这个多维的超时空理论基础上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超弦理论和多维时空理论虽然完美和令人着谜,由于需要巨大的人类近几个世纪都不可能获得的能量(1028电子伏,是我们现在加速器可获得最大能量的1015倍),因此,这种理论属人类似乎永远难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的理论。这一理论能否长期存在下去也许就只有上帝才知道。
说到多维时空,我们不得不从一维世界讲起,这里我们假如存在一个“直线国”,那里生活的人,他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直线这样的一维时空里,他们只能生活在直线上,在他们的国度里根本没有平面这个概念,假如有一天,有一个直线国的人突然离开了直线,于是在他们的国度里就很难理解,这个人为什么会突然消失,这对直线这个一维空间的人是不能理解的,这就是一维世界。二维世界应当只是一个平面,假如有这样一个“平面国”,那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只有平面的概念,对他们我们完全可以画地为牢,只要你用笔画一个圈,他们就永远无法离开这个圈,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向上这个概念,假如有一个球经过他们的世界,那他们也只能看到一个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的圆,最后,变成一个点后消失,至于球从那里来,最后消失到什地方,那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三维世界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认为空间是绝对的,对于他们来说,四维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存在的,这就象前面说过的牛顿绝对时空观,他把时间和空间割裂开来,认为空间是绝对的,时间是均匀流淌和永恒不变的。爱因斯坦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建立了空间,时间组成的四维时空,他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那么,存不存在五维时空呢?从数学的角度,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德国数学家黎曼超越了欧几里几何学,提出了四维空间的概念,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被后人称之为黎曼几何学,为统一物理学所有定律做好了理论准备。二十世纪,多维理论又一次成为科学界的热门话题,有科学家重新提出了多维时空的理念,并进行了有效的计算,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美妙的质能方程,就是通过数学的早期弦理论推导出来的,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大自然之奇妙。
近来,弦理论已经成为物理学界一个热门话题,物理学家们认为。宇宙中不但存在五维时空,还存在六维甚至是十维时空,在早期的宇宙中,处于一个绝对真空中的奇点,此时存在一个十维时空,但十维时空是不稳定的,于是产生了我们这个宇宙的创生,在宇宙创生时期,十维时空断裂为四维时空和六维时空,六维时空收缩为无限小的奇点,四维时空处于宇宙的大爆炸阶段,于是有了现在我们这个暴胀的宇宙,倡导十维时空学说的科学家们认为我们这个宇宙在爆炸中创生,将来会变成收缩中的宇宙,并再次收缩为一个奇点,然后在重复宇宙创生的一幕,这就是宇宙的未来。多维时空理论能够很好的把爱因斯坦终没能解决的大统一理论进行完美的解释,并统一了人类目前所认识的自然界的四种相互作用力。《时间简史》作者,物理学家霍金认为宇宙最终要用量子理论来解释,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是众多平行宇宙中的一个,对于宇宙就像是飘在空中的众多肥皂泡一样,每个肥皂泡都是一个宇宙,各个肥皂泡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这就是霍金近来提出的新的宇宙观,他认为我们只不过是生活在多维平行宇宙中的一个,如果有可能在两个宇宙之间打开一个洞,也就是所为的蛀洞,那么人类通过这个蛀洞就可以实现超越时空的旅行。
七、超越时空的外层空间的三类文明
在结束本文之前,让我们在了解一下前苏联天文学家卡尔谢夫(Nikolai Kardashev)曾经以下面方式对人类未来文明进行分类。他认为:一类文明控制了整个行星上的能源的那种文明。这种文明能够控制气候,阻止地震,在地壳中采矿,以及在海洋中收割。这种文明已经完成了其在太阳系的探险。二类文明是控制太阳本身能量的文明,并不意味着被动地获取太阳能。这种文明可以开采太阳能。这种文明的能量需求如此之巨大,它直接消耗太阳能量来驱动机器。这种文明将开始局部恒星系统的殖民化。三类文明是控制整个星系能量的文明。就能源而言,它控制数十亿个星系统的能量。它可能掌握了爱因斯坦方程组,能够随意操纵时空。也许这种对未来文明的分类是错误的,但他确实就能量方面对物理定律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我们人类科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只走过了短短的几百年的历史,目前,还没有具备第一类文明的条件,人类在距走进第一类文明还有许多的路要走,还有许多风险。如核危机,现在人类所储存的核武器已经足够毁灭几次地球上的现代文明,假如某个人类狂人发动核战争,那地球将在核冬天中走向荒漠,也许今天的火星就是明天地球的命运。现在伴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环境变的越来越脆弱,而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和现代建筑的增多,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将越来越少,地球将成为钢筋水泥组成的城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使这看似强大的人类将变得空前脆弱,任何人类预想到的或预想不到的、自然的、人为的突发事件都可能使这个蓝色星球处于极度危险之中甚至是毁灭。最后笔者衷心的祝愿人类能够珍惜环境、珍惜和平、珍惜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祝愿人类平安的走向高明文明和高度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