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边圈一周圆环
『壹』 ,遇到莫名古币有一个像古币一样的铜板,中间有圆孔,接着是十二干支的字然后有一圈古典花边
占卜用钱(是可<乱>+"花钱"的一种)
12星年...因是古文,所以给记性不好的江湖术士专用...(=近代"出猫纸")
现可到广东华林寺外收$5一个,古品像50左右可收(批发价)
『贰』 古钱币分哪几个种类
元朝钱币大朝通宝 中统元宝 至元通宝 圣元通宝 元贞通宝
大德通宝 圣大通宝 至大元宝 大元通宝 大元国宝
皇庆元宝 延祜元宝 延祜通宝 至治元宝 至治通宝
泰定通宝 泰定元宝 致和元宝 天历元宝 至顺元宝
至顺通宝 元统元宝 元统通宝 至元通宝 至元元宝
至正通宝 穆清铜宝 龙凤通宝 天启通宝 天定通宝
大义通宝 天统通宝 天统元宝 天佑通宝
汉朝钱币:
三株 五株 四株
六泉(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千)
十布(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
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
三国两晋南北朝钱币:
五株(直百),左读五株 太平百钱 大泉五百 大泉当千
大泉五千 大泉二千 凉造新泉 大明四株 两株
永光 景和 公平五株 平当五株 太各五株
五行大布 永通万国 太清丰乐
『叁』 我有一个古币 康熙通宝 背上角有个圈,圈里有个金字.有谁知道怎么回事啊
你的这枚康熙通宝如果是真品,应该是康熙时期的刻花钱。是为了纪念而铸造的。因为看不到图片。无法估价。
『肆』 古钱币的知识谁能教我一些
古钱名词解释
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
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
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钱体叫做肉。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古钱的钱文与形制:
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雕母和铁母:
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些。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
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现将融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这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传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畴,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生坑品和熟坑品:
古钱带有出土锈色称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称新生坑;出土时间较久,尚带锈片残迹称老生坑,或称熟坑。
生坑品也有伪品,那时后代人伪造前代的古钱,我们鉴别生坑钱的真伪主要是观察钱币的文字、锈色。因为钱币上的字多为著名书法家所写,而伪造者学些的字有其形而无其神,有时文字与钱币形制也不同,虽然铜锈是真的,钱币也是假的。 铜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特殊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回脱落。
通宝、元宝和重宝:
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元宝”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制的。这两种钱可以说是一种占领货币。大历年间曾铸有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当时钱价很低,铜价却很高。因此官铸也不精良。以后还有天福元宝、淳化元宝、圣宋元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等。
“重宝”也是铜币的一种名称,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乾元元年铸的“乾元重宝”。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的背面的外廓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流传下来的很多,特别是小平钱,仅次于开元钱。朝鲜曾铸造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二字,这是朝鲜最早的钱币。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飞鸟或云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后有南汉“钱亨重宝”,北宋“庆历重宝”,“崇宁重宝”,清“咸丰重宝”、“光绪重宝”等等。
记号钱、蚁鼻钱与鬼脸钱:
记号钱,就是面、背部有特殊记号的钱币。比如钱面钱背有星纹、月纹等等。象乾元重宝,有瑞雀纹的价值990元。宋咸淳元宝,有小平和折二两种,背文从元字到八字,这表示铸币的年代,八年的咸淳钱是宋最后一次铸币,九年、十年大概都没有铸币,以后的前幼帝、端宗和后幼帝也没有铸币。
朱元璋早期铸造多种大中通宝钱,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五、当十, 并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鼓铸,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凡发现当三以上的大钱背文有北平、鄂、京、桂等字样的古币,就要留神鉴别,真币每枚价值千元以上,皆属珍品。
世俗所称的蚁鼻钱,是铜贝的高级形态。钱币学家认为蚁鼻钱是楚国的货币,因为大多出土于南方,而且文字是阴文,和中原的货币不同。蚁鼻钱的形状是正面凸起,背面平。按照钱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许多种。最普通的是所谓鬼脸钱,因为钱身为椭圆形,而且上面有的阴文,看起来的确象人的脸。其次是各六朱,因为上面的文字好像是各六朱三字的连写,同时又象一只蚂蚁,加上鬼脸上的高鼻子,于是就有了蚁鼻钱这个名称。这两种钱最多见。
其余几种蚁鼻钱,即铜贝铭文作“全”字者,均很少见。解放后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鲁南都不断发现蚁鼻钱。普通鼻钱传世较多,几乎没有伪品,但出土少的“全”字币,就应留神有否做伪痕迹。
钱: 原与“鎛”同为古代农具,跟“划”相通,呈铲状。春秋战国间物物相易时,金属农具“钱”即被当作重要财产作为交换流通物;继而便出现具有货币功能的原始大铲钱,后又称“布”( 即“鎛 ”之通假;古时钱鎛混称犹今之锹铲混用。 ) 战国末至秦,各式货币虽统一为“内方外圆”状态,但“钱”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至今仍为通用货币之统称。
泉: 古音与“钱”通。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将“钱”称“泉”。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后,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正式以“泉”代“钱”,更铸“货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此后三国孙吴之“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永通泉货”等,“泉”作“钱”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后世文人更因“泉”较“钱”字风雅淡泊。故尤喜称“钱”为“泉”。
面: 钱的正面简称。即铸有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如“半面”、“开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
背: 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钱背变化较多:光平无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汉的“半两”、“五铢”即多光背。唐宋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址、记年、记值等文字。如开元通宝背“⌒”者称月纹,背“荆”字者示荆州铸造;南宋嘉定通宝背文“同仁”系记同安监嘉定二年造;明代天启通宝大钱背文“十·一两”表示值当十、重一两;清雍正通宝背满文“”则表明宝苏局铸制。元代“至元通宝”大钱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种文字组成,就尤为奇异了。
比轮----东晋时沿用东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小平钱----直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钱----当两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钱----当三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其余如折四,折五钱,均依次上推)
大钱----(1).大面值的钱及大型钱的统称.(2).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乃与剪凿小钱相对而言.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贯----一千钱称一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竹木条也称贯.
缗----同贯,一千钱称缗.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
面----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钱币之背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符号,图形的总称,又称幕文.
穿----指钱身之孔,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广穿----指钱孔较大者.
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内郭----指钱孔四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好郭.
广郭----指内郭较宽者.
狭郭----指内郭较狭者.
重郭----指二重内郭.
决文----指钱身方孔之一角或数角尖出者.
四决文----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称"四决".
栗角----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
四出文----是指钱身方孔四角又阳文延伸至外郭者,又称四处,四道。
外郭----指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外缘,外轮,肉郭,边郭。
宽缘----外郭较宽,又称宽轮,宽边。
狭缘----外郭较狭,又称狭轮,狭边,细缘。
重轮----指二重外郭。
额轮----指外郭外高内低,多见于王莽钱。
削边----指外郭向外斜削,正与额轮相反。
磨边钱----指磨去外郭边缘之钱。
肉----指钱币的内外郭之间五文字图案部分。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日----指钱背之凸起圆圈,又称日文。
月----指钱面,背之凸起圆弧,又称月文,甲文,月痕。圆弧向上称为仰月,向下称为偃月。
星----指钱面,背之凸起圆点,又称星文。
圈星----指钱背下凹之之圆圈。
孕星----指钱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钱背无文,又称素背,光幕,素幕。
合背----指误用二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有钱文。
合面----指误用二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
直读----钱文的顺序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也称顺读,对读。
旋读----钱文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又称环读。
左读----指钱文从左向右读。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离郭----指钱文远离内郭。
接郭----指钱文均与内郭相连。
隔轮----指钱文远离外郭不相连接。
连轮----指钱文与外郭相连。
深字----指钱文特别深峻。
隐起文----指钱文高低粗细不一。
聚头----指钱文之首均对内郭,又称聚首。
并足----指钱文之首均对外郭。
雕母----用铜,锡,铅,牙,骨,木等材料雕刻而成的钱币模型,又称祖钱。
母钱----翻铸时作模之钱,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成。
铁母----指铸造铁钱之母钱,本身铜质。
铁范钱----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
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
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各省作为标准的样钱,也可作母钱用。
进呈样钱----地方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
剪凿样钱----剪边钱与延环钱的总称。即将一枚圆钱剪凿成内外二枚。
剪边钱----被剪凿去外圈之钱。又称对文。
『伍』 清代铜币 各价值多少
单个价格1-10元。
很难简单地说“大清铜币”是否值钱!
绝大多数“大清铜币”没有太大的价值,但价值在几百几千元也为数不少。如宣统三年“度支部”发行的“大清铜币”一厘、五厘、一分、二分,都有在 5、6 千元以上。至于铜元大十珍之一的“粤”字“大清铜币”二十文,价值更是在万元上下了。
清代机制铜圆的铸造始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铸造流通时间尽管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时期全国共有十七省二十局开机铸造铜圆。十七二十局先后铸造的当十铜圆,各不相同,版式繁多。仅以明显区别划分,其版式亦有数百种之多。如以细微区别划分,其版式当在千种以上。故当代铜圆收藏爱好者每每以搜寻不同版式铜圆为最大乐事,如笔者之流,酷爱铜圆收藏,偶有新版式铜圆发现,则欣喜若狂。但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面对版式各异的近代铜圆,则往往不知该如何着手收藏。笔者收藏铜圆十余载,摸索出一点铜圆收藏由简至繁的方法。特撰此文,与诸位初入门的同好交流.
清代机制铜圆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清代末期开机铸造铜圆的十七省二十局,无一不铸造当十铜圆,而二文、五文、二十文铜圆则仅有部分省局铸造。故本文所列铜圆收藏方法,仅就当十铜圆而
言。
一、以铸造地不同为区别,进行收藏。 清代机制铜圆的铸造由广东伊始,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两广总督德寿与前总督李鸿章奏准仿香港铜仙铸造机制铜圆。机制铜圆较之方孔铜钱铸造精良,市商乐用,流通顺畅。次年,清政府即谕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许仿铸。尔后,全国各地纷纷开机铸造铜圆。故当十铜圆的铸造地各异,这是区分不同当十铜圆的最明显特征。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首先便可以从此处着手,按照当十铜圆的不同铸造地,进行收藏。
清代当十铜圆主要分为两大类:1、“光绪元宝”;2、“大清铜币”。“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计有:1、中央户部;2、北洋;3、吉林;4、奉天;5、清江;6、浙江;7、江南;8、广东;9、山东;10、福建;11、湖南;12、湖北;13、四川;14、江西;15、河南;16、江苏;17、安徽;18、广西;19、新疆。其中,广西“光绪元宝”当十铜圆,现今存世仅数枚而已,自然无法收集。“新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存世极少,极不易得。所以,现在收藏清代当十铜圆,一般以集齐十七省局为准。广西“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则根本不去奢望。在余下的十七省局中,吉林,奉天两省所铸铜圆,现存世相对较少,余皆多见。
“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共有二十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中央镌刻阴文或阳文省名简称。计有:1、中央户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云;10、滇;11、川滇;12、赣;13、闽;14、粤;15、浙;16、苏;17、淮;18、皖;19、东;20、宁。其中,吉字最少;川滇、云字次之;滇、赣、苏、浙、东字再次之;余皆多见。
初入门的铜圆收藏者在集全上述三十七枚不同地区当十铜圆之后,则可在此基础上注意各地省局名书写镌刻的不同之处,进行大版式的分门别类收藏。在“光绪元宝”当十铜圆中,福建省造铜圆有仅在其上缘书写“福建官局造”者,亦有在左右加镌“闽关”二字者。山东省造铜圆有将省名书写在上缘者,俗称“上山东”;亦有将省名分列于左右者,俗称“横山东”。四川省造铜圆有在其上缘书写“四川省造”者,亦有书写“四川官局造”者。四川省造铜圆上的省名,还有大字“四川”、小字“四川”之分;江西省造铜圆亦有大字“江西”、小字“江西”之分。“大清铜币”中,苏字、宁字有阴文、阳文之分。吉字、淮字、云字、皖字亦有大小之分。这种差别非常明显,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容易区分,可以逐一进行收藏。
二、以铸造年代不同为区别,进行收藏。 清代铸造机制铜圆讫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始,至1911年(宣统三年)止,历时十余年。1900年广东开铸铜圆之后,清政府谕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铸时,并未规定统一的格式。全国各地皆自行开模铸造,各行其是。因此,大多未曾镌刻纪年,仅江南、江苏、奉天三省,除铸造无纪年当十铜圆之外,另铸造了数种干支纪年铜圆。其中,江南铸有壬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癸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甲辰(光绪三十年,1904年)、乙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种年号当十铜圆;江苏铸有壬寅、癸卯两种年号当十铜圆;奉天铸有癸卯、甲辰、乙巳、丙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种年号当十铜圆。 1906年,清政府下令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铜币”,并颁布统一的祖模,命各地仿铸。故全国共二十个省局铸造的“大清铜币”,尽皆镌铸干支年号,无一例外。现存世的清代“大清铜币”当十,共发现乙巳、丙午、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戊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己酉(宣统元年,1909年)、辛丑(宣统三年,1911年)六种年号。各省局铸造不同年号“大清铜币”的情况如下:1、乙巳,铸此年号者,仅中央户部(无铭文)及奉(奉天)两局;2、丙午,铸此年号者达十八局之多,计有中央、粤(广东)、闽(福建)、直(直隶)、湘(湖南)、鄂(湖北)、川(四川)、川滇(康藏)、滇(云南)、云(云南)、赣(江西)、汴(河南)、苏(江苏)、浙(浙江)、皖(安徽)、东(山东)、宁(江南)、淮(清江)等;3、丁未,铸此年号者五局,为中央、粤、宁、奉、汴等;4、戊申,铸此年号者仅粤、宁两局;5、己酉,铸此年号者较多,计有中央、粤、闽、鄂、皖、川、汴、吉、奉等九局;6、辛丑,它局皆未铸造,独汴(河南)一局铸此年号。
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在按局名集齐十七省二十局当十铜圆之后,则可以按年号收藏每一局所铸造的铜圆。这是清代当十铜圆收藏必须首先进行的最基本的两个步骤,只有完成了按局名按年号的收藏,才能进一步进行较细区别的版别收藏。
三、以铸造工艺及铸币材质不同为区别,进行收藏。 当十铜圆的铸造工艺的不同,型制大小厚薄的不同,也是区别当十铜圆版别的重要之处。清代当十铜圆一般为光边,但是 也有少数省局铸有齿边当十铜圆 。亦有极个别的省局铸造了大于常品,或厚于常品的当十铜圆。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在拣选铜圆时,应当注意其是否齿边,是否超厚、超大。如有厚度,直径超过普通常品者,以及齿边者,则应视为不同版别而入藏。
清代末期中央政府尽管明文规定铸造铜圆的材质为“铜九五铅四锡一”的红铜,而且,大多省局铸造的当十铜圆是合乎规定的红铜圆,但是,仍有部分省局铸造了含铜量仅占七成的黄铜圆。现已在存世的当十铜圆中发现,四川、奉天、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北洋、山东、河南、福建等省局铸造的黄铜圆。其中,奉天造当十铜圆绝大部分是黄铜质,红铜者极少。四川、湖南、浙江三省造黄铜圆,现存世相对较多,尚不难觅。其余省局铸造的黄铜质当十铜圆,存世极其罕少,现今已可遇而不可求。
四、以币背龙型图案不同为区别,进行收藏。 清代当十铜圆铸造之初,清政府并没有对铜圆的纹饰图案,作严格的规定。因此,各省局所铸铜圆尽管其币背皆采用龙型图案,但龙型各异,种类繁多。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在按铸地省局名,按年号,按材质分门别类收藏当十铜圆时,尚容易分辨,而按龙图区分,则相对比较困难。所以,首先必须从币背龙图明显区别之处着手。现存于世的清代当十铜圆,其币背龙图有多种,形状差别较大,即使是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亦能明显区别。但是,必须注意,以币背龙图不同为区别收藏当十铜圆,应当是在同一铸地的基础上进行收藏。即按同一省局在不同时期铸造的当十铜圆,所具有的不同背龙图案,进行收藏。
清代末期,不少的省局分别铸造了多种背龙图案的当十铜圆,尤其是在“光绪元宝”当十铜圆中,这种现象相当突出。如湖北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圆,即有大蟠龙、小蟠龙、特大龙、水龙、坐龙、珠圈水龙、珠圈坐龙等多种背龙图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为整顿圜法,下令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铜币”,并由中央统一颁发祖模。故“大清铜币”的背龙图案相对比较统一,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区别。如“鄂”铭“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则有“部颁大清龙”与“湖北大清龙”之分;“湘”铭“大清铜币”,也有“部颁大清龙”、“乙字龙”、“驼背龙”、“扫帚龙”之分。初入门的铜圆收藏爱好者的收藏活动,当进入到按背龙图案收藏当十铜圆时,最好手里有一本铜圆类收藏图谱。在对版式繁多的清代当十铜圆,不是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按图索骥,仍然是必须的。
当初入门的铜圆收藏者,已经完全熟悉清代各省局的各类龙型图案之后,便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收藏,更仔细地区分同一省局铸造,同一类型龙图当十铜圆的较小版式。一般来说对当十铜圆背龙图案小版式的区分,主要是看龙头(大头龙、小头龙、葫芦头)、龙尾(大尾龙、细尾龙、七尾龙、八尾龙)、龙角(角内弯、角外弯)、龙爪(四爪、五爪、龙爪下单宝、龙爪上下双宝)、龙珠(大龙珠、小龙珠、龙珠三火焰、龙珠五火焰)、龙刺(龙刺朝上、龙刺朝下),以及龙身周围祥云(大祥云、小祥云、云团多寡)等等细微处的不同。由于现今铜圆图谱拓制及印刷的关系,铜圆的细小差别不容易看清楚。所以,此时更重要的是必须进行铜圆与铜圆的比较。以最普通,最常见的版式为基础,通过比较,拣选出与其不同的版式入藏。
五、以中花,边花,珠圈及字体差异等为区别,进行收藏。 清代末期各省局铸造铜圆时,由于模具损毁的原因,往往频繁修模换模,因此,不少省局铸造的铜圆,即使是同一省局,同一类型的铜圆,也存在着差异。如中花,即有五瓣花、六瓣花、芙蓉花之分,还有中圆环、中金钱、中满文等等;边花,即有十字花、五瓣花、五点星、五角星、米字星等等;珠圈有大小之分,满文、英文也有大小之分;字体亦有书写及笔划不同等等。铜圆收藏爱好者对当十铜圆的收藏到了这种程度,则已经不是初入门的,而是具有了相当的铜圆收藏经验。随着对清代当十铜圆各种大版式熟悉程度的增加,对小版式的区别亦会相应的逐渐熟练。以文饰,字体及龙纹细微处等差别,划分出的当十铜圆小版式,相当繁多。铜圆收藏爱好者对当十铜圆细小版式的拣选收藏,最好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收藏当十铜圆的大小版式,多看多比较是必须的。收藏铜圆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搜寻自己所没有的版式。有兴趣收藏铜圆的初入门的爱好者,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去刻意收集较稀少的错版,合背,合面等等,而是从普通版式开始收藏。这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收藏的角度来看,都是可取的.
『陆』 古币边缘有圈,背面有太极图和十二生肖,这是什么
古币边缘有圈,背面有太极图和十二生肖,真品是“八卦十二生肖花钱”品种!
『柒』 古钱正面有太平天子四个字,反面是百岁去而的四方银币,请问是什么朝代的
西汉,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云南博物馆藏。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壳,产生于原始氏族时期,由于贝壳不容易得到,又产生了用各种材料仿制的贝,如蚌壳贝,兽骨贝、玉贝等,到了商代,青铜也被铸造成贝壳状的小货币开始流通,成为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铜仿币。
从商代到春秋,铜仿贝和海贝、蚌贝、骨贝都在同时使用。铜仿贝的形状跟海贝差不多,一面隆起,一面凹陷,中间有一道纵向的沟槽,沟槽有直有曲,直的叫“直沟”,曲的叫“月亮沟”,在沟槽两侧边缘还有横向的齿纹。
战国时期,齐、赵、燕三个大的诸侯国铸行了一种刀币,是仿古代文具削刀而制,因当时未发明纸,字写在竹简之上,削刀即用于削竹片和削错字,是当时文化人的标准配备,刀币上亦有二到四字。
这些刀币、布币币制不同,各国间的贸易结算十分不便,故秦国统一中国之后,废除列国货币,而以秦国的方孔圆钱为统一法定货币。这种币正面有两字,自右向左为“半两”,是记钱币重量的。外圆内方,中间为方孔,便于用绳线穿串。
秦代半两是十二铢,但实重并不足十二铢,到了西汉仍仿照秦半两铸币,但更加名不副实。到汉武帝时,决定铸名实相符的钱,钱名也按实际重量确定,汉武帝确立了“五铢”作钱名,并在钱边缘加一圈凸起的边,由于五铢钱铸造得精致规整,大小合适,外又有边圈,久用后很光滑,所以深受欢迎。直到隋代,各朝一直用五铢钱作钱名。
东汉末年,铜钱流通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剪凿线,也就是把足分量的五铢钱剪凿成钱芯和外圈,变成了两个钱来用。这种现象源于当时一些人私下铸钱,偷工减料,五铢钱越铸越小,名为五铢实不足两铢,那些手持足分量五铢钱的人自然觉得吃亏,便想出这一招来对付,把当时和前朝的足量五铢钱,能凿即凿,此后,各朝遇到有劣币减重出现时,也出现这种情况。
王莽篡汉后,也对币制做了很大改动,恢复了已停用很久的布币和刀币,在刀币上加了个方孔圆钱,并铸上名称和价值,这些货币的面值比以前都大得多,如一刀平五千,另有一种“国宝金匮直万”则要当一万,这种大额货币的铸造造成后世很多皇帝仿效,以搜刮民财。王莽铸的钱在文字笔画上有一定创新,上粗下细,被后世称为“悬针书”。
三国时刘备铸有“直百五铢”,大小和东汉五铢钱一样,却当一百个五铢钱使用。此后的直百钱更小,用这种办法,刘备很快就聚敛了一笔财富。吴国孙权则采用加大铜钱直径至3-4厘米,同时将面值放大到五百。
至隋朝建立,仍铸五铢钱,但重量已很标准,轮廓较宽,五铢前也不加年号,“五”字为篆书,交叉的两笔一种为直,称直股,一种为曲,称曲股。
唐朝时,李渊改钱称为通宝,并在前边冠以“开元”二字,即开元通宝,前后行用了280余年。
到了宋代,货币经济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铸钱数目及种类都很多,现存的古钱币中,80%以上都是两宋钱币。当时,皇帝常常亲自书写钱文,称为御书钱。
元朝时期,仿汉族年号铸有“至大通宝”,又用蒙古文字八思巴文铸有“大元通宝”,晚期铸钱名“至正通宝”,钱面为汉文,钱背面有一八思巴文,记数或记地支。
明代朱元璋仍用年号作钱名,为“洪武通宝”,并命各省自铸,且必须在钱背上加铸各省的简称,以杜绝一些省份偷工减料。
清代时,曾有为康熙祝寿而铸的“康熙通宝”罗汉钱,意为祝康熙像罗汉一样长寿,主要是在钱的文字上作了一点改动,熙和通字比正常流通的钱币中的两字各少一竖、一点,太平天国时,咸丰为解决钱荒,仿前人铸大钱,引得物价飞涨,只得停铸,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经朝廷许可,从英国进口机器和工具,在广州制作铜钱和银元,铜钱仍叫“光绪通宝”,但在钱背上用满文记有“宝广”,同时用汉文记有“库平一钱”,记钱的重量。
辛亥革命胜利后,曾有福建、云南铸有“民国通宝”和“福建通宝”,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后也铸有带飞龙图案和洪宪年号的铜币,这三种铜币都成了短命货币。
『捌』 我有一枚古钱币,方孔,周围一圈梅花瓣,正面四个字,背面很多小字
是民国铜币,最好上图..
『玖』 ·我有个古币 康熙通宝 背面上角有个圈,圈里有个金字.有谁知道怎么回事啊
你的应该是刻花钱,就是后人刻上去的花纹或文字,刻花钱比一般的钱要贵个几倍
『拾』 朋友偶得一枚圆形古币,直径六厘米左右,正面:四川铜币,铜币两字是繁体字,背面:边缘一圈小圆环,有绿
四川军政府造大汉铜币,6厘米应该是当制钱一百文的。分为民国元年二年三年三种,价格差不了太多,平均三五十一个。按你说的锈太大了,价格更低,十块左右。如果是银币的话,价格5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