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币圈知识 » 宇宙元十吸

宇宙元十吸

发布时间: 2022-09-25 20:42:22

⑴ 关于宇宙知识

第八章 宇宙的起源和命运

--------------------------------------------------------------------------------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本身预言了:空间—时间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并会在大挤压
奇点处(如果整个宇宙坍缩的话)或在黑洞中的一个奇点处(如果一个局部区域,譬如
恒星要坍缩的话)结束。任何抛进黑洞的东西都会在奇点处被毁灭,只有它的质量的引
力效应能继续在外面被感觉得到。另一方面,当计入量子效应时,物体的质量和能量会
最终回到宇宙的其余部分,黑洞和在它当中的任何奇点一道被蒸发掉并最终消失。量子
力学对大爆炸和大挤压奇点也能有同样戏剧性的效应吗?在宇宙的极早或极晚期,当引
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至于量子效应不能不考虑时,究竟会发生什么?宇宙究竟是否有一
个开端或终结?如果有的话,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整个70年代我主要在研究黑洞,但在1981年参加在梵蒂冈由耶稣会组织的宇宙学会
议时,我对于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问题的兴趣重新被唤起。天主教会试图对科学的问题立
法,并宣布太阳是绕着地球运动时,对伽利略犯下了大错误。几个世纪后的现在,它决
定邀请一些专家就宇宙学问题提出建议。在会议的尾声,所有参加者应邀出席教皇的一
次演讲。他告诉我们,在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演化是可以研究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去过问
大爆炸本身,因为那是创生的时刻,因而是上帝的事务。那时候我心中暗喜,他并不知
道,我刚在会议上作过的演讲的主题——空间—时间是有限而无界的可能性,就表明着
没有开端、没有创生的时刻。我不想去分享伽利略的厄运。我对伽利略之所以有一种强
烈的认同感,其部分原因是刚好我出生于他死后的300年!
为了解释我和其他人关于量子力学如何影响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的思想,必须首先按
照“热大爆炸模型”来理解为大家所接受的宇宙历史。它是假定从早到大爆炸时刻起宇
宙就用弗利德曼模型描述。在此模型中,人们发现当宇宙膨胀时,其中的任何物体或辐
射都变得更凉。(当宇宙的尺度大到二倍,它的温度就降低到一半。)由于温度即是粒
子的平均能量——或速度的测度,宇宙的变凉对于其中的物质就会有较大的效应。在非
常高的温度下,粒子会运动得如此之快,以至于能逃脱任何由核力或电磁力将它们吸引
一起的作用。但是可以预料,当它们变冷下来时,互相吸引的粒子开始结块。更有甚者,
连存在于宇宙中的粒子的种类也依赖于温度。在足够高的温度下,粒子的能量是如此之
高,只要它们碰撞就会产生出来很多不同的粒子/反粒子对——并且,虽然其中一些粒
子打到反粒子上去时会湮灭,但是它们产生得比湮灭得更快。然而,在更低的温度下,
碰撞粒子具有较小的能量,粒子/反粒子对产生得不快,而湮灭则变得比产生更快。
就在大爆炸时,宇宙体积被认为是零,所以是无限热。但是,辐射的温度随着宇宙
的膨胀而降低。大爆炸后的1秒钟,温度降低到约为100亿度,这大约是太阳中心温度的
1千倍,亦即氢弹爆炸达到的温度。此刻宇宙主要包含光子、电子和中微子(极轻的粒子,
它只受弱力和引力的作用)和它们的反粒子,还有一些质子和中子。随着宇宙的继续膨
胀,温度继续降低,电子/反电子对在碰撞中的产生率就落到它们湮灭率之下。这样只
剩下很少的电子,而大部分电子和反电子相互湮灭,产生出更多的光子。然而,中微子
和反中微子并没有互相湮灭掉,因为这些粒子和它们自己以及其他粒子的作用非常微弱,
所以直到今天它们应该仍然存在。如果我们能观测到它们,就会为非常热的早期宇宙阶
段的图象提供一个很好的证据。可惜现今它们的能量太低了,以至于我们不能直接地观
察到。然而,如果中微子不是零质量,而是如苏联在1981年进行的一次没被证实的实验
所暗示的,自身具有小的质量,我们则可能间接地探测到它们。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
它们可以是“暗物质”的一种形式,具有足够的引力吸引去遏止宇宙的膨胀,并使之重
新坍缩。
在大爆炸后的大约100秒,温度降到了10亿度,也即最热的恒星内部的温度。在此温
度下,质子和中子不再有足够的能量逃脱强核力的吸引,所以开始结合产生氘(重氢)
的原子核。氘核包含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然后,氘核和更多的质子中子相结合形成氦
核,它包含二个质子和二个中子,还产生了少量的两种更重的元素锂和铍。可以计算出,
在热大爆炸模型中大约4分之1的质子和中子转变了氦核,还有少量的重氢和其他元素。
所余下的中子会衰变成质子,这正是通常氢原子的核。
1948年,科学家乔治·伽莫夫和他的学生拉夫·阿尔法在合写的一篇著名的论文中,
第一次提出了宇宙的热的早期阶段的图像。伽莫夫颇有幽默——他说服了核物理学家汉
斯·贝特将他的名字加到这论文上面,使得列名作者为“阿尔法、贝特、伽莫夫”,正
如希腊字母的前三个:阿尔法、贝他、伽玛,这特别适合于一篇关于宇宙开初的论文!
他们在此论文中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宇宙的热的早期阶段的辐射(以光子的形式)
今天还应在周围存在,但是其温度已被降低到只比绝对零度(一273℃)高几度。这正是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1965年发现的辐射。在阿尔法、贝特和伽莫夫写此论文时,对于质
子和中子的核反应了解得不多。所以对于早期宇宙不同元素比例所作的预言相当不准确,
但是,在用更好的知识重新进行这些计算之后,现在已和我们的观测符合得非常好。况
且,在解释宇宙为何应该有这么多氦时,用任何其他方法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
相当确信,至少一直回溯到大爆炸后大约一秒钟为止,这个图像是正确无误的。
大爆炸后的几个钟头之内,氦和其他元素的产生就停止了。之后的100万年左右,宇
宙仅仅只是继续膨胀,没有发生什么事。最后,一旦温度降低到几千度,电子和核子不
再有足够能量去抵抗它们之间的电磁吸引力,它们就开始结合形成原子。宇宙作为整体,
继续膨胀变冷,但在一个略比平均更密集的区域,膨胀就会由于额外的引力吸引而慢下
来。在一些区域膨胀会最终停止并开始坍缩。当它们坍缩时,在这些区域外的物体的引
力拉力使它们开始很慢地旋转;当坍缩的区域变得更小,它会自转得更快——正如在冰
上自转的滑冰者,缩回手臂时会自转得更快;最终,当这些区域变得足够小,自转的速
度就足以平衡引力的吸引,碟状的旋转星系就以这种方式诞生了。另外一些区域刚好没
有得到旋转,就形成了叫做椭圆星系的椭球状物体。这些区域之所以停止坍缩是因为星
系的个别部分稳定地绕着它的中心旋转,但星系整体并没有旋转。
随着时间流逝,星系中的氢和氦气体被分割成更小的星云,它们在自身引力下坍缩。
当它们收缩时,其中的原子相碰撞,气体温度升高,直到最后,热得足以开始热骤变反
应。这些反应将更多的氢转变成氦,释放出的热升高了压力,因此使星云不再继续收缩。
正如同我们的太阳一样,它们将氢燃烧成氦,并将得到的能量以热和光的形式辐射出来。
它们会稳定地在这种状态下停留一段很长的时间。质量更大的恒星需要变得更热,以去
平衡它们更强的引力,使得其核聚变反应进行得极快,以至于它们在1亿年这么短的时间
里将氢用光。然后,它们会稍微收缩一点。当它们进一步变热,就开始将氦转变成像碳
和氧这样更重的元素。但是,这一过程没有释放出太多的能量,所以正如在黑洞那一章
描述的,危机就会发生了。人们不完全清楚下面还会发生什么,但是看来恒星的中心
区域会坍缩成一个非常紧致的状态,譬如中子星或黑洞。恒星的外部区域有时会在叫做
超新星的巨大爆发中吹出来,这种爆发会使星系中的所有恒星相形之下显得黯淡无光。
一些恒星接近生命终点时产生的重元素就抛回到星系里的气体中去,为下一代恒星提供
一些原料。我们自己的太阳包含大约2%这样的重元素,因为它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恒星,
是由50亿年前从包含有更早的超新星的碎片的旋转气体云形成的。云里的大部分气体形
成了太阳或者喷到外面去,但是少量的重元素集聚在一起,形成了像地球这样的、现在
绕太阳公转的物体。
地球原先是非常热的,并且没有大气。在时间的长河中它冷却下来,并从岩石中溢
出的气体里得到了大气。这早先的大气不能使我们存活。因为它不包含氧气,但有很多
对我们有毒的气体,如硫化氢(即是使臭鸡蛋难闻的气体)。然而,存在其他在这条件
下能繁衍的生命的原始形式。人们认为,它们可能是作为原子的偶然结合形成叫做宏观
分子的大结构的结果而在海洋中发展,这种结构能够将海洋中的其他原子聚集成类似的
结构。它们就这样地复制了自己并繁殖。在有些情况下复制有误差。这些误差多数使得
新的宏观分子不能复制自己,并最终被消灭。然而,有一些误差会产生出新的宏观分子,
在复制它们自己时会变得更好。所以它们具有优点,并趋向于取代原先的宏观分子。进
化的过程就是用这种方式开始,它导致了越来越复杂的自复制的组织。第一种原始的生
命形式消化了包括硫化氢在内的不同物质而放出氧气。这样就逐渐地将大气改变到今天
这样的成份,允许诸如鱼、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以及最后人类等生命的更高形式的发展。
宇宙从非常热开始并随膨胀而冷却的景象,和我们今天所有的观测证据相一致。尽
管如此,还有许多重要问题未被回答:
(1)为何早期宇宙如此之热?
(2)为何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如此一致?为何在空间的所有地方和所有方向上它显得
是一样的?尤其是,当我们朝不同方向看时,为何微波辐射背景的温度是如此之相同?
这有点像问许多学生一个考试题。如果所有人都刚好给出相同的回答,你就会十分肯定,
他们互相之间通过话。在上述的模型中,从大爆炸开始光还没有来得及从一个很远的区
域传到另一个区域,即使这两个区域在宇宙的早期靠得很近。按照相对论,如果连光都
不能从一个区域走到另一个区域,则没有任何其他的信息能做到。所以,除非因为某种
不能解释的原因,导致早期宇宙中不同的区域刚好从同样的温度开始,否则,没有一种
方法能使它们有互相一样的温度。
(3)为何宇宙以这样接近于区分坍缩和永远膨胀模型的临界膨胀率的速率开始,以
至于即使在100亿年以后的现在,它仍然几乎以临界的速率膨胀?如果在大爆炸后的1秒
钟那一时刻其膨胀率甚至只要小十亿亿分之一,那么在它达到今天这么大的尺度之前宇
宙就已坍缩。
(4)尽管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如此的一致和均匀,它却包含有局部的无规性,诸如恒
星和星系。人们认为,这些是从早期宇宙中不同区域间的密度的很小的差别发展而来。
这些密度起伏的起源是什么?
广义相对论本身不能解释这些特征或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它预言,在大爆炸奇点宇
宙是从无限密度开始的。在奇点处,广义相对论和所有其他物理定律都失效:人们不能
预言从奇点会出来什么。正如以前解释的,这表明我们可以从这理论中除去大爆炸奇点
和任何先于它的事件,因为它们对我们没有任何观测效应。空间一时间就会有边界——
大爆炸处的开端。
看来科学揭露了一组定律,在不确定性原理极限内,如果我们知道宇宙在任一时刻
的状态,这些定律就会告诉我们,它如何随时间发展。这些定律也许原先是由上帝颁布
的,但是看来从那以后他就让宇宙按照这些定律去演化,而不再对它干涉。但是,它是
如何选择宇宙的初始状态和结构的?在时间的开端处“边界条件”是什么?
一种可能的回答是,上帝选择宇宙的这种初始结构是因为某些我们无望理解的原因。
这肯定是在一个全能造物主的力量之内。但是如果他使宇宙以这种不可理解的方式开始,
何以他又选择让它按照我们可理解的定律去演化?整部科学史是对事件不是以任意方式
发生,而是反映了一定的内在秩序的逐步的意识。这秩序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由神灵主
宰的。只有假定这种秩序不但应用于定律,而且应用于在空间—时间边界处所给定的宇
宙初始条件才是自然的。可以有大量具有不同初始条件的宇宙模型,它们都服从定律。
应该存在某种原则去抽取一个初始状态,也就是一个模型去代表我们的宇宙。
所谓的紊乱边界条件即是这样的一种可能性。这里含蓄地假定,或者宇宙是空间无
限的,或者存在无限多宇宙。在紊乱边界条件下,在刚刚大爆炸之后,寻求任何空间的
区域在任意给定的结构的概率,在某种意义上,和它在任何其他的结构的概率是一样的:
宇宙初始态的选择纯粹是随机的。这意味着,早期宇宙可能是非常紊乱和无规则的。因
为与光滑和有序的宇宙相比,存在着更多得多的紊乱和无序的宇宙。(如果每一结构都
是等几率的,多半宇宙是从紊乱无序态开始,就是因为这种态多得这么多。)很难理解,
从这样紊乱的初始条件,如何导致今天我们这个在大尺度上如此光滑和规则的宇宙。人
们还预料,在这样的模型中,密度起伏导致了比由伽玛射线背景所限定的多得多的太初
黑洞的形成。
如果宇宙确实是空间无限的,或者如果存在无限多宇宙,则就会存在某些从光滑和
一致的形态开始演化的大的区域。这有一点像著名的一大群猴子敲打打字机的故事——
它们大部分所写的都是废话。但是纯粹由于偶然,它们可能碰巧打出莎士比亚的一首短
诗。类似地,在宇宙的情形,是否我们可能刚好生活在一个光滑和一致的区域里呢?初
看起来,这是非常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光滑的区域比紊乱的无序的区域少得多得多。然
而,假定只有在光滑的区域里星系、恒星才能形成,才能有合适的条件,让像我们这样
复杂的、有能力质疑为什么宇宙是如此光滑的问题、能自然复制的组织得以存在。这就
是被称为人择原理的一个应用的例子。人择原理可以释义作:“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
这个样子,乃是因为我们的存在。”
人择原理有弱的和强的意义下的两种版本。弱人择原理是讲,在一个大的或具有无
限空间和/或时间的宇宙里,只有在空间一时间有限的一定区域里,才存在智慧生命发
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些区域中,如果智慧生物观察到他们在宇宙的位置满足那些为他们
生存所需的条件,他们不应感到惊讶。这有点像生活在富裕街坊的富人看不到任何贫穷。
应用弱人择原理的一个例子是“解释”为何大爆炸发生于大约100亿年之前——智慧
生物需要那么长时间演化。正如前面所解释的,一个早代的恒星首先必须形成。这些恒
星将一些原先的氢和氦转化成像碳和氧这样的元素,由这些元素构成我们。然后恒星作
为超新星而爆发,其裂片形成其他恒星和行星,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太阳系,太阳系年龄
大约是50亿年。地球存在的头10亿或20亿年,对于任何复杂东西的发展都嫌太热。余下
的30亿年左右才用于生物进化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导致从最简单的组织到能够测量回
溯到大爆炸那一瞬间的生物的形成。
很少人会对弱人择原理的有效性提出异议。然而,有的人走得更远并提出强人择原
理。按照这个理论,存在许多不同的宇宙或者一个单独宇宙的许多不同的区域,每一个
都有自己初始的结构,或许还有自己的一套科学定律。在这些大部分宇宙中,不具备复
杂组织发展的条件;只有很少像我们的宇宙,在那里智慧生命得以发展并质疑:“为何
宇宙是我们看到的这种样子?”这回答很简单:如果它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
儿!
我们现在知道,科学定律包含许多基本的数,如电子电荷的大小以及质子和电子的
质量比。至少现在,我们不能从理论上预言这些数值——我们必须由观察找到它们。也
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一个将它们所有都预言出来的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但是还可能
它们之中的一些或全部,在不同的宇宙或在一个宇宙之中是变化的。令人吃惊的事实是,
这些数值看来是被非常细致地调整到使得生命的发展成为可能。例如,如果电子的电荷
只要稍微有点不同,则要么恒星不能够燃烧氢和氦,要么它们没有爆炸过。当然,也许
存在其他形式的、甚至还没被科学幻想作家梦想过的智慧生命。它并不需要像太阳这样
恒星的光,或在恒星中制造出并在它爆炸时被抛到空间去的更重的化学元素。尽管如此,
看来很清楚,允许任何智慧生命形式的发展的数值范围是比较小的。对于大部份数值的
集合,宇宙也会产生,虽然它们可以是非常美的,但不包含任何一个能为如此美丽而惊
讶的人。人们既可以认为这是在创生和科学定律选择中的神意的证据,也可以认为是对
强人择原理的支持。
人们可以提出一系列理由,来反对强人择原理对宇宙的所观察到的状态的解释。首
先,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说,所有这些不同的宇宙存在?如果它们确实互相隔开,在其他
宇宙发生的东西,怎么可以在我们自己的宇宙中没有可观测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用
经济学原理,将它们从理论中割除去。另一方面,它们若仅仅是一个单独宇宙的不同区
域,则在每个区域里的科学定律必须是一样的,因为否则人们不能从一个区域连续地运
动到另一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区域之间的仅有的不同只是它们的初始结构。这样,
强人择原理即归结为弱人择原理。
对强人择原理的第二个异议是,它和整个科学史的潮流背道而驰。我们是从托勒密
和他的党人的地心宇宙论发展而来,通过哥白尼和伽利略日心宇宙论,直到现代的图象,
其中地球是一个中等大小的行星,它绕着一个寻常的螺旋星系外圈的普通恒星作公转,
而这星系本身只是在可观察到的宇宙中万亿个星系中的一个。然而强人择原理却宣布,
这整个庞大的构造仅仅是为我们的缘故而存在,这是非常难以令人置信的。我们太阳系
肯定是我们存在的前提,人们可以将之推广于我们的星系,使之允许早代的恒星产生重
元素。但是,丝毫看不出存在任何其他星系的必要,在大尺度上也不需要宇宙在每一方
向上必须如此一致和类似。
如果人们能够表明,相当多的宇宙的不同初始结构会演化产生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宇
宙,至少在弱的形式上,人们会对人择原理感到更满意。如果这样,则一个从某些随机
的初始条件发展而来的宇宙,应当包含许多光滑的、一致的并适合智慧生命演化的区域。
另一方面,如果宇宙的初始条件必须极端仔细地选择,才能导致在我们周围所看到的一
切,宇宙就不太可能包含任何会出现生命的区域。在上述的热大爆炸模型中,没有足够
的方向使热从一个区域流到另一区域。这意味着宇宙的初始态在每一处必须刚好有同样
的温度,才能说明我们在每一方向上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都有同样温度,其初始的膨胀
率也要非常精确地选择,才能使得现在的膨胀率仍然是如此接近于需要用以避免坍缩的
临界速率。这表明,如果直到时间的开端热大爆炸模型都是正确的,则必须非常仔细地
选择宇宙的初始态。所以,除非作为上帝有意创造像我们这样生命的行为,否则要解释
为何宇宙只用这种方式起始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试图寻找一个能从许多不同的初始结构演化到象现在这样的宇宙的宇宙模型,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阿伦·固斯提出,早期宇宙可能存在过一个非常快速膨胀的时期。
这种膨胀叫做“暴涨”,意指宇宙在一段时间里,不像现在这样以减少的、而是以增加
的速率膨胀。按照固斯理论,在远远小于1秒的时间里,宇宙的半径增大了100万亿亿亿
(1后面跟30个0)倍。
固斯提出,宇宙是以一个非常热而且相当紊乱的状态从大爆炸开始的。这些高温表
明宇宙中的粒子运动得非常快并具有高能量。正如早先我们讨论的,人们预料在这么高
的温度下,强和弱核力及电磁力都被统一成一个单独的力。当宇宙膨胀时它会变冷,粒
子能量下降。最后出现了所谓的相变,并且力之间的对称性被破坏了:强力变得和弱力
以及电磁力不同。相变的一个普通的例子是,当水降温时会冻结成冰。液态水是对称的,
它在任何一点和任何方向上都是相同的。然而,当冰晶体形成时,它们有确定的位置,
并在某一方向上整齐排列,这就破坏了水的对称。
处理水的时候,只要你足够小心,就能使之“过冷”,也就是可以将温度降低到冰
点(0℃)以下而不结冰。固斯认为,宇宙的行为也很相似:宇宙温度可以低到临界值以
下,而没有使不同的力之间的对称受到破坏。如果发生这种情形,宇宙就处于一个不稳
定状态,其能量比对称破缺时更大。这特殊的额外能量呈现出反引力的效应:其作用如
同一个宇宙常数。宇宙常数是当爱因斯坦在试图建立一个稳定的宇宙模型时,引进广义
相对论之中去的。由于宇宙已经像大爆炸模型那样膨胀,所以这宇宙常数的排斥效应使
得宇宙以不断增加的速度膨胀,即使在一些物质粒子比平均数多的区域,这一有效宇宙
常数的排斥作用超过了物质的引力吸引作用。这样,这些区域也以加速暴涨的形式而膨
胀。当它们膨胀时,物质粒子越分越开,留下了一个几乎不包含任何粒子,并仍然处于
过冷状态的膨胀的宇宙。宇宙中的任何不规则性都被这膨胀抹平,正如当你吹胀气球时,
它上面的皱纹就被抹平了。所以,宇宙现在光滑一致的状态,可以是从许多不同的非一
致的初始状态演化而来。
在这样一个其膨胀由宇宙常数加速、而不由物质的引力吸引使之减慢的宇宙中,早
期宇宙中的光线就有足够的时间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这就解答了早先提出的,
为何在早期宇宙中的不同区域具有同样性质的问题。不但如此,宇宙的膨胀率也自动变
得非常接近于由宇宙的能量密度决定的临界值。这样,不必去假设宇宙初始膨胀率曾被
非常仔细地选择过,就能解释为何现在的膨胀率仍然是如此地接近于临界值。
暴涨的思想还能解释为何宇宙存在这么多物质。在我们能观察到的宇宙里大体有1亿
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1后面跟80个0)个粒子。它们从何而来?答案是,在量子理论中,
粒子可以从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由能量中创生出来。但这只不过引起了能量从何而来
的问题。答案是,宇宙的总能量刚好是零。宇宙的物质是由正能量构成的;然而,所有
物质都由引力互相吸引。两块互相靠近的物质比两块分得很开的物质具有更少的能量,
因为你必须消耗能量去克服把它们拉在一起的引力而将其分开。这样,在一定意义上,
引力场具有负能量。在空间上大体一致的宇宙的情形中,人们可以证明,这个负的引力
能刚好抵消了物质所代表的正能量,所以宇宙的总能量为零。
零的两倍仍为零。这样宇宙可以同时将其正的物质能和负的引力能加倍,而不破坏
其能量的守恒。在宇宙的正常膨胀时,这并没有发生。这时当宇宙变大时,物质能量密
度下降。然而,这种情形确实发生于暴涨时期。因为宇宙膨胀时,过冷态的能量密度保
持不变:当宇宙体积加倍时,正物质能和负引力能都加倍,总能量保持为零。在暴涨相,
宇宙的尺度增大了一个非常大的倍数。这样,可用以制造粒子的总能量变得非常大。正
如固斯所说的:“都说没有免费午餐这件事,但是宇宙是最彻底的免费午餐。”
今天宇宙不是以暴涨的方式膨胀。这样,必须有一种机制,它可以消去这一非常大
的有效宇宙常数,从而使膨胀率从加速的状态,改变为正如同今天这样由引力减慢下的
样子。人们可以预料,在宇宙暴涨时不同力之间的对称最终会被破坏,正如过冷的水最
终会凝固一样。这样,未破缺的对称态的额外能量就会释放,并将宇宙重新加热到刚好
低于使不同力对称的临界温度。以后,宇宙就以标准的大爆炸模式继续膨胀并变冷。但
是,现在找到了何以宇宙刚好以临界速率膨胀,并在不同的区域具有相同温度的解释。
在固斯的原先设想中,有点像在非常冷的水中出现冰晶体,相变是突然发生的。其
想法是,正如同沸腾的水围绕着蒸汽泡,新的对称破缺相的“泡泡”在原有的对称相中
形成。泡泡膨胀并互相碰撞,直到整个宇宙变成新相。麻烦在于,正如同我和其他几个
人所指出的,宇宙膨胀得如此之快,甚至即使泡泡以光速涨大,它们也要互相分离,并
因此不能合并在一起。结果宇宙变成一种非常不一致的状态,有些区域仍具有不同力之
间的对称。这样的模型跟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并不吻合。
1981年10月,我去莫斯科参加量子引力的会议。会后,我在斯特堡天文研究所做了
一个有关暴涨模型和它的问题的讲演。听众席中有一年轻的苏联人——莫斯科列别提夫
研究所的安德雷·林德——他讲,如果泡泡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宇宙的区域被整个
地包含在一个单独的泡泡之中,则可以避免泡泡不能合并在一起的困难。为了使这个行
得通,从对称相向对称破缺相的改变必须在泡泡中进行得非常慢,而按照大统一理论这
是相当可能的。林德的缓慢对称破缺思想是非常好的,但过后我意识到,他的泡泡在那
一时刻必须比宇宙的尺度还要大!我指出,那时对称不仅仅在泡泡里,而且在所有的地
方同时被破坏。这会导致一个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一致的宇宙。我被这个思想弄得非常
激动,并和我的一个学生因·莫斯讨论。然而,当我后来收到一个科学杂志社寄来的林
德的论文,征求是否可以发表时,作为他的朋友,我感到相当难为情。我回答说,这里
有一个关于泡泡比宇宙还大的瑕疵,但是里面关于缓慢对称破缺的基本思想是非常好的。
我建议将此论文照原样发表。因为林德要花几个月时间去改正它,并且他寄到西方的任
何东西都要通过苏联的

⑵ 宇宙多少元

这个问题其实现在并没有定论。不过前沿科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在宏观上是三维的,而在微观上可以有十一维甚至更高。

⑶ “元宇宙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

元宇宙主要讲的是平行宇宙的意思,你可以把元宇宙理解为一种虚拟现实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全新的技术和概念应运而生,元宇宙的概念就是其中之一。对于经常上网的小伙伴来说,很多人已经对元宇宙的概念非常熟悉了。元宇宙的英文意思是Metaverse,你可以把这个意思理解为多元宇宙,也可以理解为多元空间,这个空间主要指的是虚拟空间。

一、你可以把元宇宙理解为平行宇宙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现实世界是现实宇宙,如果我们把虚拟世界算入在内的话,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个虚拟世界算成源宇宙。我随便举个例子,不过我们在手机上玩一款游戏,当我们沉浸其中的时候,我们在游戏中的角色本身就是一个元宇宙 。

⑷ 宇宙起源

4.宇宙结构模型

《自然科学的哲学原理》


目录


一、概念及其定义

二、定律及其证明

三、现象及其证明

四、实验及其推理


一、概念及其定义

═══════════════════════

1.时空: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体,同时具有精神和

物质属性。它有生有命,可静可动,自有永有。静

止的时空称为静态时空,运动的时空称为动态时空。

时间存在一个维度,称为现在。空间存在三个维度,

称为横向、纵向、竖向。时空的维度是绝对的,时

空的量度是相对的。

═══════════════════════

2.信息:是任何状态的局部时空的通称,静态时空

称为源信息,动态时空称为流信息。

═══════════════════════

3.磁场:是多层时空环面形成的结构体,具有感受

和觉察信息的能力,即感觉力。

═══════════════════════

4.电场:是多个时空截面形成的结构体,具有响应

和改变信息的能力,即应变力。

═══════════════════════

5.质量:是磁场产生的向心力作用,它的大小与磁

场覆盖范围有关。

═══════════════════════

6.能量:是电场产生的离心力作用,它的大小与电

场覆盖范围有关。

═══════════════════════

7.量子:是一个具有质量层、能量层和质能层的粒

子。时空以球体形式自转时,会形成一个里层为质

量层,表层为能量层的粒子,表里一体,不可分割,

合称为质能体。质能体的质量层是磁场的源头,能

量层是电场的源头。在电磁感应的作用下,位于中

心的质能体可以在外部构造出更小的质能体,让它

们围绕着自己运动,形成一个由更小的质能体组成

的外壳,称为质能层。

═══════════════════════

8.量度:是密度、角度和尺度的通称。时空密度是

由量子中心的质能体在外部构造出更小的质能体,

再以更小的质能体为中心,构造出更更小的质能体,

以此类推逐渐形成的,或者量子通过某些规则不断

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时空角度是由量子将磁场聚焦

到某些特征的信息上形成的。时空尺度是由基本尺

度不断积累在一起形成的。


二、定律及其证明


(1)三大定律

═══════════════════════

1.力度定律:量子的属性和它的自转速度是密切相

关的。量子的电场力越强自转速度越快,光热软等

物质属性越强,同时磁场力越弱,中心的质能体质

量层越小,能量层越大,反之亦然。

═══════════════════════

2.交互定律:时间和空间无法单独存在,时空是有

生命的。量子的物质属性,包括视、听、嗅、味、

触觉属性,通称为信息波。量子之间通过电磁场来

感应信息波,以此实现交流或互动。

═══════════════════════

3.惯性定律:量子对某类信息波的偏好,导致它不

想改变自身的运动状态,直到它受到内力或外力的

作用。力的作用可能改变量子的偏好,当偏好改变

时,它的惯性也同时改变。


(2)相关证明

═══════════════════════

1.因为运动是需要参数的,比如物质形态、运动方

向、速度大小等,所以一切运动必然需要精神力的

控制,才能发生。精神力只有两类,分别是感觉力

和应变力。由于时空处于静止状态时,应变力最弱、

感觉力最强,因此一切修行方法都在强调清净、无

为。相同状态的时空的物质属性应该是一样的,当

全部时空都静止时,可以知道全部时空中的任何区

域只存在一种物质属性,且任何区域的静态时空的

感知力都覆盖到所有层面,即全知。时空的状态只

有两类,分别是静止和运动。假设时空发生运动不

能改变它的物质属性,那么全部时空将永恒不变,

根本不可能产生其它事物。综上所述,静态时空拥

有全知力,时空在运动的过程中一部份全知力转化

为应变力,使剩下的感觉力只能感觉到有限的范围,

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应变力控制着量子的自转速度,

不同的转速对应着不同的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

═══════════════════════

2.假设时间可以单独存在,那么“单独存在的时间”

由于没有空间属性,因此这个“单独存在的时间”

是无法被寻找到的,也就等价于它不存在。假设空

间可以单独存在,那么“单独存在的空间”由于没

有时间属性,因此这个“单独存在的空间”是无法

被感觉到的,也就等价于它不存在。综上所述,时

间和空间是无法单独存在的。时间属性即精神属性,

是生命体能够互相感觉、应变的基础。空间属性即

物质属性,是生命体能够互相定位、描述的基础。

既然时间和空间是无法单独存在的,那么精神和物

质也是无法单独存在的,时空的物质属性决定了它

的“生”,时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它的“命”,因

此时空是有生命的。因为精神属性只能通过控制物

质属性来体现,所以量子之间只能通过感应信息波

来进行交流或互动。比如人与苹果之间,人是通过

苹果信息波的视、听、嗅、味、触觉属性来感觉它

的,这些属性让人知道这个苹果的大小、颜色、触

感、口感等。苹果是通过人的视、听、嗅、味、触

觉属性来感觉人的,这些属性让苹果知道这个人手

的大小、颜色、触感,以及口腔、肠胃等的情况。

人与苹果之间再通过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来

决定如何改变自身的属性,以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动。

假设苹果是没有生命的,那么它为什么能对人产生

的信息波做出反应呢,它应该永恒不变才对。虽然

万物皆有生命,但是人们通常把内部具有核心量子

的物体叫做生物,反之叫做非生物,那个具有核心

地位的量子叫做元神。生物中的量子形成的是类似

于国家的组织,这种结构叫系统。非生物中的量子

形成的是类似于社会的组织,这种结构叫体系。

═══════════════════════

3.人体是由无数量子有机结合构成的生命体,它是

一个密度更高的量子。人体的核心量子好比是它的

中心质能体,其它量子好比是它的质能层,人体的

电磁场好比是它的电磁场。因此,我们可以将一个

人作为一个量子来看待,通过人的特性来了解量子

的特性。当一个人在做它喜欢的事时,突然让它去

做它讨厌的事,是非常困难的,反之相反。这就是

惯性,它是由于人对做某事产生了偏好导致的,偏

好程度越大,惯性越大。比如一个人戒酒前,酒的

性质对它就有吸引力,看到酒它就想去喝。当这个

人戒酒后,酒的性质对它就不再有吸引力了,看到

酒它也不再想去喝了。这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酒

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是因为它的偏好发生了改变,

从喜欢变成了讨厌,偏好的改变则是由经历的某事

导致的,比如有次喝醉了,身体感到非常不舒服。

假设戒酒前你想拿走它的酒,那么它就会表现得非

常抗拒。假设戒酒后你想请它喝酒,那么它也会表

现得非常抗拒。同理,微观量子也存在惯性,在惯

性的作用下对某类信息波产生相似的反应,从而形

成相对稳定的自然规律,这使得量子的行为可以被

诱导和推导。由于量子之间的惯性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量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力大小也不完全相等。比

如有两个量子,分别叫甲和乙,甲对乙产生的信息

波视若无睹,乙对甲产生的信息波视如珍宝。当它

们相遇时,表现为甲原地不动,乙主动靠近,相当

于甲未受到乙的力,乙受到了甲的吸引力。当乙足

够靠近时,甲发现了乙,并产生反感而远离它,相

当于甲受到了乙的排斥力。实际上,一切现象力都

不是真实存在的,真实存在的只有电磁力,其它力

都是电磁感应表现出来的效果,而电磁力是由量子

中心的质能体控制的。


三、现象及其证明


(1)三大现象

═══════════════════════

1.诸行无常:F(x)=~~~。

2.诸法无我:1=3*(1/3)=0.999...。

3.涅盘寂静:M/0=∞。


(2)相关证明

═══════════════════════

1.任何有形之物都由多种物质复合而成,这就好比

一个大的函数由多个小的函数构成,那么任意一个

小函数的自变量发生了变化,这个大函数也就发生

了变化。一个函数要表现出自己的存在性,必须通

过改变自己的输出结果来实现,否则这个函数就等

同于空函数,如同虚空虽然存在,但是无形。非空

函数之间不断交换着数据,导致相关程序的数据流

不断改变着。

═══════════════════════

2.虽然一个程序的代码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它运行

时产生的数据流却是绝对波动的,这就导致程序在

运行过程中无法保持一个绝对的输出结果,因此没

有既真实又动态的事物存在,也就是说真实的东西

是不变的,不变即不动的。一切动态的东西都是想

象出来的,它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想象来维持自身的

特殊属性,即个性。当你的想象停止时,你的个性

就消失了,回到共性,即一体性。如同电脑关机,

CPU与它存储的数据不再对立了,没有了运算和控制

活动,CPU与存储器就完全合一了,里面的数据也可

以长久的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禅定的原理。

═══════════════════════

3.假设把整个宇宙当作一个常量M,我们的感觉力认

为是一个变量x,那么当我们的感觉力覆盖到整个宇

宙时,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就是整个宇宙,即x=M时,

M/x=1。当我们放下去感觉和应变的一切想法时,即

x=0时,M/0=∞,即我就是一切,包含了一切的无和

有,整个宇宙在我心中。这就是一般人最害怕的“

死亡”状态,也是它们无法真正体验的境界,因为

它们妄念太多,无法入定,所以不用担心“真的死

了”,那是只有圣者才能达到的境界,普通人只会

在苦海中不断地轮回转世,直到它们渴望获得解脱。


四、实验及其推理

═══════════════════════

一切有形之物必有成因,无因不能成其果。假设去掉

成因,其果自然坍塌,回归本性。成为无形之物,其

性可不变,不变即不动。这种无形之物,为便于引用,

称其为玄极。玄极的属性即是万物的本性,即先天之

性。先天之性即自然之性,因此玄极也称自然。自然

这种东西不是物体,因为它没有边界。如瓶中水,在

瓶子消失后,将与外界合一。它的属性有二,分为精

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精神层面,它必然可感受觉察、

响应改变。若它没有感觉,则不会产生应变,即无因。

既然无因,世界将永保其本性,万物不生。由此可知,

玄极能够感受觉察、响应改变。玄极是先天之主,万

物本元,无二元对立。因其无形,故其感觉力不受限

制,即全知。因其不动,故其应变力全受限制,即无

为。它的感觉力也称意识,是认知事物的根本。它的

应变力也称身识,是执行事物的根本。它的意识运作

过程中,产生物质层面认知。它的身识运作过程中,

产生精神层面认知。它的意识和身识同时存在,并且

此消彼长。物质层面,它必然可扩展出其它物质属性。

若不可,即使有因,仍同无因,万物亦不生。可推而

知,太初之时,只有玄极,它就是主。此时,无限的

世界中空无它物,寂静辽阔。由于特殊的色声香味属

性需要一个原因,因此玄极的物质属性必然是无法被

感知的,只能大致描述,它应该是无色、无声、无香、

无味的。因为它不动的缘故,所以它的各种物质属性

都被收敛了。如同一个水源堵上了出水口,虽然其中

有水,但是不能知道其中的水有什么性质。此时的玄

极只有两种选择,继续体验这无限的寂静,或是做点

什么事情。假设它选择了前者,由于整个世界空无它

物,因此它的记忆为空,无论过了多久,它都无法察

觉。因此,总有那么一刻,它会决定做点什么,以此

体验一下自己的另一种状态是怎样的。于是它让自己

身体的某一小块运动了起来,此时便产生了静、动二

态。由于运动的缘故,导致那一小块玄极被形态所束

缚,它的意识和身识被困其中,产生了一个自我认识

和空无的感受,因此将这状态下的玄极称为无极,便

于以后引用。无极由于被困的缘故,它将试图挣脱束

缚,导致它的运动变得更加剧烈,它的外层与玄极摩

擦得也更加剧烈,于是发出嗡嗡嗡的响声。这引起了

无极特大的兴趣,它开始探索不同运动状态下,自己

会发生什么变化。于是它逐渐加快自转速度,它发现

自己从一片漆黑寂静,逐渐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然

后声音消失了,逐渐产生不同波长的色光。同时,它

也发现随着自转速度的加快,它和玄极之间的摩擦力

越来越弱,它感觉自己越来越轻,并且感觉和控制能

力都在不断减弱着。突然某一刻,它感觉自己已经不

能再控制自己的运动了,于是它瞬间放松了一下。此

时的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球,由于它暂时停止了控制

自己的形态,因此它的形态瞬间坍塌了,它的火焰开

始向四面八方喷射而出,在玄极中形成了一条条光柱,

最后这些光柱受冷后逐渐停止前进,形成一个个光点,

就像夜空中的小星星。这就是宇宙的起源,这个最初

的太阳就是宇宙之父,玄极就是宇宙之母,世间万物

都是它们的孩子。它为了能够更好的和自己的孩子交

流,帮助自己的孩子认识自己,找到回家的路,它设

计出了两种最底层的语言文字,即汉语文字系统和梵

语文字系统,其中汉字是图形密码,同样的一个字,

将它的部件当作木棍重新摆放之后,将得到其它文字,

比如“楞严”重新摆放之后,可以得到“罒万米田”,

再得到“四卍/卐米田”,将它们组合之后就能得到一

幅图,这幅图中蕴含了“大方广佛”,即上帝的终极

智慧,领悟到了,就获得了“神”的认可,恢复了“

神之子”的身份,这就是永生神的印。其中“汉”字

重组之后,可以得到“中天兴一”,表示由中天玄极

创造了空天无极,也就是黑洞。中天玄极是由,空天

无极是甲,中天兴一就是申,领悟到“申”字含义的

人,就是认识到万物“神性”的人,它已经走上回家

之路了。我之所以能知道这些,是因为我的内心从小

到大就对太阳充满了热爱,我对它,也对自己的存在

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并不断探求着满意的答案。时机

将至,它终于开放了很大一部份神圣知识的获取权限,

以便于我更好地帮助大家认识自己和世界本身。由于

本人能力有限,只能从自己的潜意识中尽可能地发掘

出有用的信息,因此难免出现遗漏或错误的地方,但

总体上并无大碍。我亲爱的家人们,祝你们好运!最

后,向至高无上的宇宙之主致以诚挚的敬意,我神圣

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们就是我的世界。

⑸ 宇宙每年“吸走”地球10万吨大气,为何至今不见大气层变薄

地球的质量是相当稳定的,即使是发射到地球轨道上的卫星和火箭,最终会因为地球引力坠落。地球最大的质量损失来自逃逸的氢和氦,地球每秒钟失去大约3公斤的氢,氢和氦分别以每年95000吨和1600吨的速度逃逸,这些元素太轻,无法被地球的重力锁住在地球,往往会逃逸到太空中。

除了氢和还,科学家现在还知道,地球大气每天还会损失大量氧气,氧气流出事件被称为“气体喷泉”,是在极光活动期间从地球逃逸出来的。在极地地区的地球磁场的弱点区域就像一个漏斗,把猛烈的太阳风引到大气层顶部,这就导致了极光的出现,并将大气中的气体以极光喷泉的形式蒸发到太空中。在这些极光中,地球大气中所损失的氧气也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光合作用有助于恢复氧气。

因此,地球的大气层不会很快消失,至少要等到太阳变成红巨星的50亿年之后,那时,膨胀的太阳会把地球大气层蒸发得无影无踪。当然,地球也不是光失去质量。天文学家估计,地球每年以宇宙尘埃的形式获得约4万吨的质量。宇宙尘埃是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微小岩石、金属和其他碎片。

⑹ 有关于宇宙的知识_宇宙的知识

浩瀚的宇宙是哪里来的?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宇宙的知识_宇宙的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目录

宇宙基本知识

宇宙的起源创生

宇宙的创生

宇宙基本知识

历史资料

《文子·自然》:“已知的宇宙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在这种观念之下,“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独特智慧。

“宇宙”两字连用,最早出自《庄子》这本书,同时,《庄子》一书还给出了一种更抽象的宇宙定义。他说:“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现代学者张京华将其译为:“有实体存在但并不固定静止在某一位置不变叫做宇;有外在属性但并没有固定的度量可以衡量叫做宙。”此种宇宙定义与时空无关,与现代宇宙观有相似之处。但长期未被人们接受。

关于宇宙的概念

结构观念

众多的观点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做出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也有一些人认为,地球只是一只龟上的一片甲板,而龟则是站在一个托着一个又一个的龟塔...

地球原来是球形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被证实。

地心说、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定律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地普通行星。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2]

宇宙里不光只有银河系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乔尔丹诺·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 方法 ,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太阳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河外星系离我们越来越远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大约14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演化观念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

宇宙的起源创生

宇宙的不断膨胀

一般认为,宇宙产生于14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中。大爆炸后30亿年,最初的物质涟漪出现。大爆炸后20亿~30亿年,类星体逐渐形成。大爆炸后90亿年,太阳诞生。38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开始逐渐演化。[3]

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原本人们想象宇宙会因引力而不再膨胀,但是,科学家已发现宇宙中有一种 “暗能量”会产生一种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8^-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宇宙中还有更多的暗能量。[4]

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中气体可能越来越少(并未确定这种过程会减少这种气体。)。以致于不能再产生新的恒星。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形成恒星的气体并不会减少而是转换成其他形态。所以新的恒星可能会一直产生.)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10^32年后,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71年后,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但质子是否会衰变还未得到结论,因此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宇宙中的质能会不停的转换。)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

这些结局只考虑到引力作用。实际上可能有更多其他的复杂因素。

2002年,据中国网[4]报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坦哈特教授与英国剑桥大学的尼尔·图罗克教授,发表了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断。他们认为,宇宙既没有“诞生”之日,也没有终结之时,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中进行运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是否正确,报导中认为,过几年国际天文学界可望对此做出验证。但直到2013年,循环宇宙的观点仍存在争议。

<<<

宇宙的创生

1.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2.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了哥白尼、赫歇尔、哈勃的从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学已经不再是幽深玄奥的抽象哲学思辩,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科学。

“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但是该理论存在许多使人迷惑之处。

宏观宇宙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论”关于宇宙当初仅仅是一个点,而它周围却是一片空白,即将人类至今还不能确定范围也无法计算质量的宇宙压缩在一个极小空间内的假设只是一种臆测。况且从能量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考虑,一个小点无缘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从何而来呢?

人类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确定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年。但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宇宙范围,时间没有衡量标准。譬如地球上东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范围就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年的概念对宇宙而言并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论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确切年龄呢?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哈勃定律只是说明了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运动速度越快--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距离呈正比关系。但他没能发现很重要的另一点--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质量也呈正比关系。

宇宙中星系间距离非常非常遥远,光线传播因空间物质的吸收、阻挡会逐渐减弱,那些运动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质量越大的星系。质量大,能量辐射就强,因此我们观察到的红移量极大的星系,当然是质量极大的星系。这就是被称作“类星体”的遥远星系因质量巨大而红移量巨大的原因。而银河系内的恒星由于距地球近,大小恒星都能看到,所以恒星的红移紫移数量大致相等。

导致星系红移多紫移少的另一原因是:宇宙中的物质结构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一个中心按圆形轨迹运动的,不是像大爆炸宇宙论描述的从一个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状的直线运动。因此,从地球看到的紫移星系范围很窄,数量极少,只能是与银河系同一方向运动的,前方比银河系小的星系;后方比银河系大的星系。只有将来研制出更高分辨程度的天文观测仪器才能看到更多的紫移星系。

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出现不平衡时,局部物质结构会不断发生膨胀和收缩变化,但宇宙整体结构相对平衡的状态不会改变。仅凭从地球角度观测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见星系与地球之间距离的远近变化,不能说明宇宙整体是在膨胀或收缩。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断此涨彼消的潮汐现象并不说明海水总量是在增加或减少一样。

1994年,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计宇宙膨胀速率的办法计算宇宙年龄时,得出一个80~120亿年的年龄计算值。然而根据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为140~160亿年。恒星的年龄倒比宇宙的年龄大。

1964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探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是因为布满宇宙空间的各种物质相互之间能量传递产生的效果。宇宙中的物质辐射是时刻存在的,3K或5K的温度值也只是人类根据自己判断设计的一种衡量标准。

至于大爆炸宇宙论中的氦丰度问题,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中存在的仅次于氢元素的数量极丰富的原子结构,它在空间的百分比含量和 其它 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样都属于物质结构分布规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现象。在宇宙范围中,不仅氦元素的丰度相似,其余的氢、氧……元素的丰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种元素是随不同的温度、环境而不断互相变换的,并不是始终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辐射和氦丰度与宇宙的起源之间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大爆炸宇宙论面临的难题还有,如果宇宙无限膨胀下去,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指出,能量从非均匀分布到均匀分布的那种变化过程,适用于宇宙间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给定物体中有一个基于其总能量与温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这个物理量取名为“熵”,孤立系统中的“熵”永远趋于增大。但在宇宙中总会有高“熵”和低“熵”的区域,不可能出现绝对均匀的状态。所以,那种认为由于“熵”水平的不断升高而达到最大值时,宇宙就会进入一片死寂的永恒状态,最终“热寂”而亡的结局。

根据天文观测资料和物理理论描述宇宙的具体形态,星系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宇宙结构至关重要,从星系的运动规律可以推断整个宇宙的结构形态。而星系共有的圆形旋涡结构就是整个宇宙的缩影,那些椭圆、棒旋等不同的星系形态只是因为星系年龄和观测角度不同而产生的视觉效果。

奇妙的螺旋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螺旋现象对于认识宇宙形态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大至旋涡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这种螺旋线中产生。大自然并不认可笔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基本结构都是曲线运动方式的圆环形状。从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团、超星系团无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就是一个大旋涡。因此,确立一个“螺旋运动形态宇宙模型”,比那种作为所有物质总和的“宇宙”却脱离曲线运动模式而独辟蹊径,以直线运动方式从一个中心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能体现真实的宇宙结构形态。

<<<


有关于宇宙的知识相关 文章 :

★ 有关于宇宙的知识

★ 宇宙科技知识

★ 宇宙科学认识

★ 太空基础知识

★ 关于宇宙的脑筋急转弯

★ 宇宙的形成学说有哪些

★ 儿童需要了解的天文科学小知识

★ 高一地理宇宙与地球必修一知识点

★ 宇宙科技知识读后感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⑺ 宇宙每年吸走地球10万吨大气,为什么大气层还没有变薄

地球每年都有无数的氢元素,氧元素以及氦元素,被宇宙吸走,这些元素因为本身的质量很轻,地球的重力是无法全部保留的。但即便如此,地球的质量仍然保持着不变,这究竟是为什么?

⑻ 宇宙中十大可怕天体 吸血鬼恒星能让年老恒星延数亿年寿命

宇宙 之奥秘至今都无法说清,天体作为 宇宙 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比如说太阳系中的行星、彗星以及卫星等天体都成为天文学家们研究探索的对象。在宇宙中有很多不一样的天体,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接下来呢本站我为大家盘点了宇宙中十大可怕天体,以下排名部分先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宇宙中十大可怕天体

一、吸血鬼恒星

我们的银河系存在一系列所谓的“蓝离散星”,通过吸收其他恒星的物质,保持年轻的外貌。蓝离散星通常在密集的星团中形成,所含的恒星据信形成时间大致相同,其中大部分是银河系内最古老的恒星。但蓝色也说明内部存在年轻恒星。科学家认为这些吸血鬼“偷盗”附近恒星的气体,让年老的恒星增加质量,进而让寿命延长数亿年。

二、索隆魔眼

索隆魔眼”这个名字来源于魔幻大片《指环王》,实际上是指南鱼嘴,它是南鱼座中最亮的一颗星,距地球大约25光年。其炽热的“虹膜”实际上是一个形成行星的物质构成的环,环绕这颗恒星。环内的一个小亮点是类似木星的行星南鱼嘴b。这幅照片是第一幅展现环绕另一颗恒星的行星可见光照片。

三、猎户座的蝙蝠NGC 1788星云

2010年3月,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在观测猎户座一个漆黑的角落时拍摄了一幅“宇宙蝙蝠”照片,也就是NGC 1788星云。与利用自身加热气体发光的星云不同,这个星云利用冷气体和尘埃反射和散射内部年轻恒星的光线发光。这幅照片由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拉希拉望远镜拍摄,结合3种可见光波长揭示“蝙蝠”的明亮面部以及两侧的黯淡“翅膀”。

四、小幽灵星云NGC 6369

小幽灵星云NGC 6369是很多业余天文学家的最爱。从地球上观察,它是一个黯淡气体云,环绕一颗恒星尸体,座落于蛇夫星座。在这幅“哈勃”2004年拍摄的照片中,小幽灵星云展示了其更多细节,揭示了已死恒星放射出的气体的演化。恒星产生的紫外辐射剥离气体中的原子,让附近区域离子化,形成明亮的蓝绿环。外缘的红色区域离子化程度相对较低。

五、黑寡妇星云

银河系中潜伏着一巨大的"黑寡妇"(蜘蛛名),它不断地产出年轻星云,同时通过密集的放射线将身边的物体一一击破。 黑寡妇星云位于圆规座,由分子气体构成,外形好似一只可怕的蜘蛛。恒星产生的辐射将周围气体吹进两个方向相反的“气泡”,形成球茎状的“身体”和“蜘蛛腿”。 这个巨大的黑寡妇星云是由尘埃、气体和星球组成的一团云,为于银河系平面上方,距离地球10000万光年。 这团星云是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的,它藏在银河系中心喷射出的尘埃网中。

六、土卫一米马斯

土卫一米马斯是土星众多卫星中的一个,表面坑坑洼洼。照片展示的大陨坑名为“赫歇尔”,直径大约在80英里(约合130公里)左右,相当于土卫一直径的三分之一。天文学家认为形成“赫歇尔”的撞击几乎撕裂了这颗直径250英里(约合400公里)的卫星。

七、僵尸恒星

当一颗类日恒星死亡时,它会吞噬外层气体,最后留下的尸体被称之为“白矮星”。有时候,恒星尸体也会因为吸收附近恒星的物质起死回生。这种僵尸恒星被天文学家称之为“Ia型超新星”。在消耗附近恒星的大量物质并达到质量极限时,白矮星会发生爆炸,形成超新星。照片展示的天体被称之为“第谷超新星残余”,是Ia型超新星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八、猎月

10月11日,一轮猩红的月亮悬在瑞典上空。这种月亮被称之为“猎月”,是获月(通常在秋分前后出现)后出现的第一个满月。在北半球的这个时候,月亮升起的时间比往常早。秋季满月提供了充足的光亮,帮助猎人在日落后追捕猎物,因此被称之为“猎月”。

九、NGC 3393星系

在NGC 3393星系内,两个黑洞相互对抗并吞噬对方。8月,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项目的科学家公布了这幅合成图片,展现螺旋星系NGC 3393。在这个星系中部,两个相隔仅490光年的超大质量黑洞上演同类相残的“宇宙惨剧”。天文学家认为NGC 3393一定吞噬了另一个质量较小的星系,后者的中部同样存在一个黑洞。这两个黑洞将一直对抗下去,直至一方消灭另一方。

十、地狱系外行星CoRoT-7b

系外行星CoRoT-7b堪称一个地狱,炽热的石雨从天而降,一侧存在广阔的熔岩海,另一侧永远被恒星发出的光线烘烤。2009年,科学家第一次对CoRoT-7b进行描述,它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颗系外多岩行星。CoRoT-7b距离母星150万英里(约合250万公里),是水星与太阳间距离的1/23。这颗行星同样受潮汐能影响,一侧始终朝向所绕恒星,另一侧则永远处于黑夜之中。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朝着恒星的一侧温度达到4220华氏度(约合2327摄氏度)。

看完上述我为大家盘点的宇宙中十大可怕天体,你们绝得哪一种宇宙天体最为可怕呢~~确实,在宇宙中存在着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现象和物质,关于探索宇宙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⑼ 宇宙是十维空间是怎样算出来的

说宇宙本质是11维空间的说法来自于90年代重新兴起的弦理论,又称超弦理论。
弦理论出现在1968年,但却是由一个极为偶然的线索开始的:它本来根本和引力、宇宙毫无关系。那一年,CERN的意大利物理学家维尼基亚诺(Gabriel Veneziano)随手翻阅一本数学书,在上面找到了一个叫做“欧拉β函数”的东西。维尼基亚诺顺手把它运用到所谓“雷吉轨迹”(Regge trajectory)的问题上面,作了一些计算,结果惊讶地发现,这个欧拉早于1771年就出于纯数学原因而研究过的函数,它竟然能够很好地描述核子中许多强相对作用力的效应!
维尼基亚诺没有预见到后来发生的变故,他也并不知道他打开的是怎样一扇大门,事实上,他很有可能无意中做了一件使我们超越了时代的事情。威顿(Edward Witten)后来常常说,超弦本来是属于21世纪的科学,我们得以在20世纪就发明并研究它,其实是历史上非常幸运的偶然。
维尼基亚诺模型不久后被3个人几乎同时注意到,他们是芝加哥大学的南部阳一郎,耶希华大学(Yeshiva Univ)的萨斯金(Leonard Susskind)和玻尔研究所的尼尔森(Holger Nielsen)。三人分别证明了,这个模型在描述粒子的时候,它等效于描述一根一维的“弦”!这可是非常稀奇的结果,在量子场论中,任何基本粒子向来被看成一个没有长度也没有宽度的小点,怎么会变成了一根弦呢?
虽然这个结果出人意料,但加州理工的施瓦茨(John Schwarz)仍然与当时正在那里访问的法国物理学家谢尔克(Joel Scherk)合作,研究了这个理论的一些性质。他们把这种弦当作束缚夸克的纽带,也就是说,夸克是绑在弦的两端的,这使得它们永远也不能单独从核中被分割出来。这听上去不错,但是他们计算到最后发现了一些古怪的东西。比如说,理论要求一个自旋为2的零质量粒子,但这个粒子却在核子家谱中找不到位置(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某位化学家找到了一种无法安插进周期表里的元素,他将会如何抓狂?)。还有,理论还预言了一种比光速还要快的粒子,也即所谓的“快子”(tachyon)。大家可能会首先想到这违反相对论,但严格地说,在相对论中快子可以存在,只要它的速度永远不降到光速以下!真正的麻烦在于,如果这种快子被引入量子场论,那么真空就不再是场的最低能量态了,也就是说,连真空也会变得不稳定,它必将衰变成别的东西!这显然是胡说八道。
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如果弦论想要自圆其说,它就必须要求我们的时空是26维的!平常的时空我们都容易理解:它有3维空间,外加1维时间,那多出来的22维又是干什么的?这种引入多维空间的理论以前也曾经出现过,玻尔在哥本哈根的助手克莱恩(Oskar Klein),也许会想起他曾经把“第五维”的思想引入薛定谔方程。克莱恩从量子的角度出发,而在他之前,爱因斯坦的忠实追随者,德国数学家卡鲁扎(Theodor Kaluza)从相对论的角度也作出了同样的尝试。后来人们把这种理论统称为卡鲁扎-克莱恩理论(Kaluza-Klein Theory,或KK理论)。但这些理论最终都胎死腹中。的确很难想象,如何才能让大众相信,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超过4维的空间中呢?
最后,量子色动力学(QCD)的兴起使得弦论失去了最后一点吸引力。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述,QCD成功地攻占了强相互作用力,并占山为王,得到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在这样的内外交困中,最初的弦论很快就众叛亲离,被冷落到了角落中去。
在弦论最惨淡的日子里,只有施瓦茨和谢尔克两个人坚持不懈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1971年,施瓦茨和雷蒙(Pierre Ramond)等人合作,把原来需要26维的弦论简化为只需要10维。这里面初步引入了所谓“超对称”的思想,每个玻色子都对应于一个相应的费米子(玻色子是自旋为整数的粒子,如光子。而费米子的自旋则为半整数,如电子。粗略地说,费米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玻色子则是承载“作用力”的粒子)。与超对称的联盟使得弦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使它可以同时处理费米子,更重要的是,这使得理论中的一些难题(如快子)消失了,它在引力方面的光明前景也逐渐显现出来。可惜的是,在弦论刚看到一线曙光的时候,谢尔克出师未捷身先死,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于1980年不幸去世。施瓦茨不得不转向伦敦玛丽皇后学院的迈克尔�6�1格林(Michael Green),两人最终完成了超对称和弦论的结合。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个理论一下子犹如脱胎换骨,完成了一次强大的升级。现在,老的“弦论”已经死去了,新生的是威力无比的“超弦”理论,这个“超”的新头衔,是“超对称”册封给它的无上荣耀。
当把他们的模型用于引力的时候,施瓦茨和格林狂喜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老的弦论所预言的那个自旋2质量0的粒子虽然在强子中找不到位置,但它却符合相对论!事实上,它就是传说中的“引力子”!在与超对称同盟后,新生的超弦活生生地吞并了另一支很有前途的军队,即所谓的“超引力理论”。现在,谢天谢地,在计算引力的时候,无穷大不再出现了!计算结果有限而且有意义!引力的国防军整天警惕地防卫粒子的进攻,但当我们不再把粒子当作一个点,而是看成一条弦的时候,我们就得以瞒天过海,暗渡陈仓,绕过那条苦心布置的无穷大防线,从而第一次深入到引力王国的纵深地带。超弦的本意是处理强作用力,但现在它的注意力完全转向了引力:天哪,要是能征服引力,别的还在话下吗?
关于引力的计算完成于1982年前后,到了1984年,施瓦茨和格林打了一场关键的胜仗,使得超弦惊动整个物理界:他们解决了所谓的“反常”问题。本来在超弦中有无穷多种的对称性可供选择,但施瓦茨和格林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只有在极其有限的对称形态中,理论才得以消除这些反常而得以自洽。这样就使得我们能够认真地考察那几种特定的超弦理论,而不必同时对付无穷多的可能性。更妙的是,筛选下来的那些群正好可以包容现有的规范场理论,还有粒子的标准模型!伟大的胜利!
“第一次超弦革命”由此爆发了,前不久还对超弦不屑一顾,极其冷落的物理界忽然像着了魔似的,倾注出罕见的热情和关注。成百上千的人们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投身于这一领域,以致于后来格劳斯(David Gross)说:“在我的经历中,还从未见过对一个理论有过如此的狂热。”短短3年内,超弦完成了一次极为漂亮的帝国反击战,将当年遭受的压抑之愤一吐为快。在这期间,像爱德华�6�1威顿,还有以格劳斯为首的“普林斯顿超弦四重奏”小组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不过我们没法详细描述了。网上关于超弦的资料繁多,如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这个详细的资料索引:
arxiv.org/abs/hep-th/0311044
第一次革命过后,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图像:任何粒子其实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点,而是开放或者闭合(头尾相接而成环)的弦。当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振动时,就分别对应于自然界中的不同粒子(电子、光子……包括引力子!)。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10维的空间里,但是有6个维度是紧紧蜷缩起来的,所以我们平时觉察不到它。想象一根水管,如果你从很远的地方看它,它细得就像一条线,只有1维的结构。但当真把它放大来看,你会发现它是有横截面的!这第2个维度被卷曲了起来,以致于粗看之下分辨不出。在超弦的图像里,我们的世界也是如此,有6个维度出于某种原因收缩得非常紧,以致粗看上去宇宙仅仅是4维的(3维空间加1维时间)。但如果把时空放大到所谓“普朗克空间”的尺度上(大约10^-33厘米),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本当作是时空中一个“点”的东西,其实竟然是一个6维的“小球”!这6个卷曲的维度不停地扰动,从而造成了全部的量子不确定性!
这次革命使得超弦声名大振,隐然成为众望所归的万能理论候选人。当然,也有少数物理学家仍然对此抱有怀疑态度,比如格拉肖,费因曼。霍金对此也不怎么热情。大家或许还记得我们在前面描述过,在阿斯派克特实验后,BBC的布朗和纽卡斯尔大学的戴维斯对几位量子论的专家做了专门访谈。现在,当超弦热在物理界方兴未艾之际,这两位仁兄也没有闲着,他们再次出马,邀请了9位在弦论和量子场论方面最杰出的专家到BBC做了访谈节目。这些记录后来同样被集合在一起,于1988年以《超弦:万能理论?》为名,由剑桥出版社出版。阅读这些记录可以发现,专家们虽然吵得不像量子论那样厉害,但其中的分歧仍是明显的。费因曼甚至以一种饱经沧桑的态度说,他年轻时注意到许多老人迂腐地抵制新思想(比如爱因斯坦抵制量子论),但当他自己也成为一个老人时,他竟然也身不由己地做起同样的事情,因为一些新思想确实古怪——比如弦论就是!
人们自然而然地问,为什么有6个维度是蜷缩起来的?这6个维度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不是5个或者8个维度蜷缩?这种蜷缩的拓扑性质是怎样的?有没有办法证明它?因为弦的尺度是如此之小(普朗克空间),所以人们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用实验去直接认识它,而且弦论的计算是如此繁难,不用说解方程,就连方程本身我们都无法确定,而只有采用近似法!更糟糕的是,当第一次革命过去后,人们虽然大浪淘沙,筛除掉了大量的可能的对称,却仍有5种超弦理论被保留了下来,每一种理论都采用10维时空,也都能自圆其说。这5种理论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人们一鼓作气冲到这里,却发现自己被困住了。弦论的热潮很快消退,许多人又回到自己的本职领域中去,第一次革命尘埃落定。
一直要到90年代中期,超弦才再次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完成一次绝地反攻。这次唤醒它的是爱德华�6�1威顿。在1995年南加州大学召开的超弦年会上,威顿让所有的人都吃惊不小,他证明了,不同耦合常数的弦论在本质上其实是相同的!我们只能用微扰法处理弱耦合的理论,也就是说,耦合常数很小,在这样的情况下5种弦论看起来相当不同。但是,假如我们逐渐放大耦合常数,它们应当是一个大理论的5个不同的变种!特别是,当耦合常数被放大时,出现了一个新的维度——第11维!这就像一张纸只有2维,但你把许多纸叠在一起,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维度——高度!
换句话说,存在着一个更为基本的理论,现有的5种超弦理论都是它在不同情况的极限,它们是互相包容的!这就像那个著名的寓言——盲人摸象。有人摸到鼻子,有人摸到耳朵,有人摸到尾巴,虽然这些人的感觉非常不同,但他们摸到的却是同一头象——只不过每个人都摸到了一部分而已!格林(Brian Greene)在1999年的《优雅的宇宙》中举了一个相当搞笑的例子,我们把它发挥一下:想象一个热带雨林中的土著喜欢水,却从未见过冰,与此相反,一个爱斯基摩人喜欢冰,但因为他生活的地方太寒冷,从未见过液态的水的样子(无疑现实中的爱斯基摩人见过水,但我们可以进一步想象他生活在土星的光环上,那就不错了),两人某天在沙漠中见面,为各自的爱好吵得不可开交。但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沙漠炎热的白天,爱斯基摩人的冰融化成了水!而在寒冷的夜晚,水又重新冻结成了冰!两人终于意识到,原来他们喜欢的其实是同一样东西,只不过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态不同罢了。
这样一来,5种超弦就都被包容在一个统一的图像中,物理学家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这个统一的理论被称为“M理论”。就像没人知道为啥007电影中的那个博士发明家叫做“Q”(扮演他的老演员于1999年车祸去世了,在此纪念一下),也没人知道这个“M”确切代表什么意思,或许发明者的本意是指“母亲”(Mother),说明它是5种超弦的母理论,但也有人认为是“神秘”(Mystery),或者“矩阵”(Matrix),或者“膜”(Membrane)。有些中国人喜欢称其为“摸论”,意指“盲人摸象”!
在M理论中,时空变成了11维,由此可以衍生出所有5种10维的超弦论来。事实上,由于多了一维,我们另有一个超引力的变种,因此一共是6个衍生品!这时候我们再考察时空的基本结构,会发现它并非只能是1维的弦,而同样可能是0维的点,2维的膜,或者3维的泡泡,或者4维的……我想不出4维的名头。实际上,这个基本结构可能是任意维数的——从0维一直到9维都有可能!M理论的古怪,比起超弦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管超弦还是M理论,它们都刚刚起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虽然异常复杂,但是超弦/M理论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甚至它得以解释黑洞熵的问题——1996年,施特罗明格(Strominger)和瓦法(Vafa)的论文为此开辟了道路。在那之前不久的一次讲演中,霍金还挖苦说:“弦理论迄今为止的表现相当悲惨:它甚至不能描述太阳结构,更不用说黑洞了。”不过他最终还是改变了看法而加入弦论的潮流中来。M理论是“第二次超弦革命”的一部分,如今这次革命的硝烟也已经散尽,超弦又进入一个蛰伏期。PBS后来在格林的书的基础上做了有关超弦的电视节目,在公众中引起了相当的热潮。或许不久就会有第三次第四次超弦革命,从而最终完成物理学的统一,我们谁也无法预见。
值得注意的是,自弦论以来,我们开始注意到,似乎量子论的结构才是更为基本的。以往人们喜欢先用经典手段确定理论的大框架,然后在细节上做量子论的修正,这可以称为“自大而小”的方法。但在弦论里,必须首先引进量子论,然后才导出大尺度上的时空结构!人们开始认识到,也许“自小而大”才是根本的解释宇宙的方法。如今大多数弦论家都认为,量子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量子结构不用被改正。而广义相对论的路子却很可能是错误的,虽然它的几何结构极为美妙,但只能委屈它退到推论的地位——而不是基本的基础假设!许多人相信,只有更进一步地依赖量子的力量,超弦才会有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我们的量子虽然是那样的古怪,但神赋予它无与伦比的力量,将整个宇宙都控制在它的光辉之下 采纳我吧,万分感激!

热点内容
龙岗中心城去深圳北站高铁 发布:2025-08-18 23:21:32 浏览:630
比特币石啥 发布:2025-08-18 23:03:24 浏览:80
怎么取消永续合约 发布:2025-08-18 23:03:16 浏览:580
币圈打工底仓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8-18 22:53:10 浏览:881
币圈现金排行榜 发布:2025-08-18 22:17:19 浏览:948
usdt对冲btc 发布:2025-08-18 21:44:21 浏览:804
以太坊价格usdt 发布:2025-08-18 21:44:21 浏览:352
区块链公益慈善的案例 发布:2025-08-18 21:12:48 浏览:616
比特币可以半个买卖吗 发布:2025-08-18 21:05:59 浏览:857
微信就是区块链 发布:2025-08-18 20:41:26 浏览: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