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低轨卫星
Ⅰ 宇宙航行高低轨什么意思
太空轨道是一个抽象概念。当火箭速度超过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后进入太空,失去动力后,由于没有空气阻力,它仍能按固定的速度飞行。当飞行时产生的离心力相当于地球的地心引力时就会按一定的高度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这个运行轨迹就称为太空轨道。
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高度都能做轨道,但由于一定高度仍有稀薄的空气,会产生阻力,一定的高度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掉下来;再由于离地球越远,地心引力会减弱,就会逃离地球,飞向太空,所以科学家划定了适合使用的区域。
人造地球卫星轨道的确定:卫星在轨道上绕地球卫星主要是由发射时提供的能量,给了卫星相应的速度,这个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轨道的高度,另外卫星也可以携带燃料,在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进行变轨制动,以改变速度的方式改变轨道高度。
人造卫星在轨道上运行的原理:卫星之所以会按即定的轨道运行,主要原理是万有引力提供其绕地球运行的向心力,而这些数据都是提前计算好的。
人造卫星的轨道分类:
低轨道:卫星飞行高度小于1000公里;
中高轨道:卫星飞行高度在1000公里到20000公里之间;
高轨道:卫星飞行高度大于20000公里。
一般低轨道的卫星由于受大气阻力的影响较大,寿命就会比较短。高轨道卫星则寿命较长。地球的自然卫星——月球,已绕地球运行了几十亿年。
就人造地球卫星来说,其轨道按高度分低轨道和高轨道,按地球自转方向分顺行轨道和逆行轨道。这中间有一些特殊意义的轨道,如赤道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对地静止轨道、极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等。
卫星轨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长轴和短轴决定的,而交点角Ω、近地点幅角ω和轨道倾角i则决定轨道在空间的方位。这五个参数称为卫星轨道要素(根数)。有时还加过近地点时刻tp,合称为六要素。有了这六要素,就可知道任何时刻卫星在空间的位置。
高低轨道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一般把离地面几百公里的卫星轨道称为低地球轨道。轨道倾角为零,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这种轨道叫赤道轨道。
轨道高度为35786公里时,卫星的运行周期和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这种轨道叫地球同步轨道;如果地球同步轨道的倾角为零,则卫星正好在地球赤道上空,以与地球自转相同的角速度绕地球飞行,从地面上看,好像是静止的,这种卫星轨道叫对地静止轨道,它是地球同步轨道的特例。对地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轨道倾角为90度时,轨道平面通过地球两极,这种轨道叫极地轨道。如果卫星的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的旋转方向、角速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和角速度相同,则它的轨道叫太阳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为逆行轨道,倾角大于90度。
Ⅱ 算力追求无止境苹果AR/MR设备或搭载双CPU 催生ABF载板海量需求
《科创板日报》(编辑 郑远方), 今日,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再次发布报告,透露苹果AR/MR设备新动向。
苹果这一设备将配备双CPU,分别为4nm、5nm制程,由台积电独家开发;双CPU均使用ABF载板(注:一种半导体IC载板),载板由欣兴独家开发。这也意味着, 苹果AR/MR设备将采用双ABF载板,高于市场与天风国际此前预估的一片。
2023/2024/2025年,苹果AR/MR装备出货量分别有望达300万部、800-1000万部与1500–2000万部,对应ABF载板需求600万片/1600-2000万片/3000-4000万片。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目标10年后AR可取代iPhone,而目前iPhone活跃用户超10亿人。也就是说,未来10年内,苹果至少需要售出10亿台AR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单是苹果AR装备对ABF载板的需求就将超过20亿片。
ABF载板的高需求背后,是运算能力的高要求。 郭明錤指出,其设备运算能力要求与MacBook Pro同等级,显著高于iPhone。而目前VR/AR设备的最大芯片供应商高通主流产品运算能力为手机等级,也就是说, 苹果AR/MR头显运算能力领先对手产品2-3年。
不过,2024-2025年,苹果竞品也将具备PC/Mac等级算力并使用ABF载板,届时有望进一步推升“元宇宙”对ABF载板的需求。
ABF载板持续吃紧 元宇宙又添增量需求
近年来,由于5G/6G、电动 汽车 、低轨卫星、异质集成技术等新兴技术兴起,而高运算性能芯片封装已离不开ABF载板,驱动后者需求激增,过去半年短缺情况愈加恶劣。AMD、英伟达、英特尔也已相继对ABF短缺问题作出警告。如今,元宇宙的高算力需求,为ABF载板打开了又一大增量空间。
此前,市场共识为短缺将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改善,但郭明錤今日给出观点, 由于苹果设备及AMD CPU需求强劲,作为产业龙头的欣兴ABF供应缺口将延至2025-2026年后。
虽说多家厂商已就ABF展开扩产,但产能释放仍需时日,且上游关键材料ABF基膜产能增速较低限制ABF载板产能释放,叠加下游芯片封装面积增大趋势下ABF良率降低,或许还需谨慎看待未来产能扩张。
正如兴森 科技 此前在调研中所说,“IC载板行业本来就是少数者的 游戏 ”。IC载板在核心参数上要求更为严苛,密度、技术要求普遍高于普通PCB板。同时,行业在技术、资金、客户等多方面存在壁垒,新玩家入局难度较大。
据《科创板日报》不完全整理,A股中:
兴森 科技 明确表示,ABF载板是未来战略方向,也是未来计划的另一重点投资领域;
深南电路是国内IC载板龙头,此前媒体曾报道公司砸重金拟打入ABF载板市场;
Ⅲ 2022年科技发展趋势
2021年,元宇宙,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多项 科技 成果取得瞩目成就,有的引起了产业变革,有的则为推动人类进步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特别是在疫情之下, 科技 发展和进步越来越成为人类凝聚共识、形成有效合力的关键举措,在此背景下,2022年,多家智库机构陆续对世界 科技 的发展趋势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新材料,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具体如下: 阿里达摩院预测, AI for Scienc, 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硅光芯片,量子计算,绿色能源AI,柔性感知机器人,高精度医疗导航,隐私计算,星地计算,云网端融合,XR互联网等领域将成为2022年 科技 发展新趋势。 腾讯研究院则认为,云原生,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普适化,空天地一体化组网,数字孪生, 扩展威胁检测与响应(XDR),元宇宙设备( XR/VR/AR ),能源互联网,服务机器人,星地协同智能化等领域 将于今年迎来加速发展的新机遇 。 网络研究院 发布 的2022 年 科技 趋势预测了 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将逐渐实用化, AI for Science,基于AI的生物计算,隐私计算技术,量子计算,自动驾驶,航天智能化,虚拟现实智能交互,绿色AI,普惠AI服务和产品。 泰伯智库预测,2022年我国十大 科技 趋势主要为 科技 平权,元宇宙设备(XR/VR/AR),物理世界虚拟化,空天新基建(低轨卫星商业化),自动驾驶,数据感知能力,硅光芯片,国产数据库,云计算,数据安全等。 《 科技 智囊》编辑部预测,虚实结合的元宇宙,3D打印,量子计算,虚拟数字人,脑机接口,"动物基“的人造肉,人工智能,热泵等新能源技术,VR健身,云网融合等技术将成为2022年的新趋势。 此外,国外的麻省理工 科技 评论也发表了2022年十大突破性技术的报告,其范围涵盖了能源、计算机科学、生物医药,物理科学等多个领域,主要为新冠口服药,疟疾疫苗,AI蛋白质折叠,新冠变异追踪,长时电网储能电池,除碳工厂,实用型核聚变反应堆,AI数据生成,终结密码等新型 科技 领域。 综上,我们发现国内外智库在量子计算,虚拟现实智能交互,人工智能(AI+)等 科技 领域的发展有相对一致的判断,但在生物医药、云平台,空天基建,双碳等领域的前景有着不同见解。Ⅳ 6G有望在2030年实现商用 未来3
随着5G商用的大规模部署,全球业界已开启对下一代移动通信(6G)的 探索 研究。3月22日,在未来移动通信论坛主办的“第二届全球6G技术大会—6G愿景与技术需求论坛”上,专家普遍预测,6G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
对于未来的应用场景,业内专家认为,6G的应用将远超通信范畴,除了弥补5G规模化应用的不足,能够打造一个更立体、更强大的“空天地一体”网络,还将推动万物互联等既有场景进一步成熟,拓展全息通信、多维感官互联、智慧感知、元宇宙等新应用场景。未来3-5年将成为6G潜在关键技术的窗口期,需要加快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使其能在商用期间付诸于实际部署。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6G发展。今年1月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储备,加大6G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积极参与推动6G国际标准化工作。
会上专家普遍预测,6G将在2025年左右启动相应标准化工作,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 相比5G,6G的内涵将远超通信范畴,可以提供极致性能,并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取得重大飞跃。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表示, 6G的通信指标相比5G将有10-100倍提升,将实现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
从1-4G到5G再到6G是从“线”到“面”再到“体”的提升。张平介绍,1G-4G追求的是单纯的通信速率,5G在大规模基于通信和可靠性、时延方面提出了要求,是“面”的提升;未来6G是“体”的提升,将拓展通信空间,实现地面与卫星通信集成、空天地海一体化,6G将走向人机物灵充分联合、虚拟结合、智慧涌现的泛在智简网络,除了要增强传统技术,还要再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的技术研究,包括AI辅助的信号处理、量子通信赋能6G、通信感知一体化、智能反射面等技术。
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指出, 未来3-5年将成为6G潜在关键技术的窗口期,是抢占通信领域技术制高点和培育产业基础的关键。 例如以无人车和无人机为基础的无人化物流,以数字孪生车间为新形态的设计、制造和检修体系,以沉浸式交互为主的远程作业和质检等诸多新业态都需要6G与制造业同步设计,产业成熟度对齐,跨领域知识融合,以嵌入式分布式智能为立足点,实现工业互联网的再升级。
对于未来6G的网络部署,华为无线技术实验室技术专家王俊表示,6G将整合已有的地面网络和包括低轨卫星通信在内的非地面网络,提供全球覆盖,为不发达的地区提供更好的网络连接。
王俊提醒,随着发射成本的降低,大型的超低轨卫星 星座 通信很可能是6G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会实现比地面更低的时延,弥补无线通信基站的覆盖范围的不足,大大提高通信网络部署能力,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虽然6G有望在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但业内有观点认为5G技术尚未真正普及,6G落地言之尚早,需求端不足将成为6G技术全面推广的绊脚石。究竟6G将以何种方式与我们见面,业内众说纷纭。
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认为,6G终端的愿景是提供链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将起到三个作用:第一是构建数字世界的神经末梢,第二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交互的媒介,第三是数字世界服务的入口。
在王俊看来, 6G将进一步发展出超越通信的能力。除了把增强宽带、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和海量机器互联的5G三大场景进一步推向成熟,6G还将新增人工智能和感知两大应用场景 ,通过大规模AI部署,将分布式的智能体连接起来,提供参数的交互、分布式学习与推理等多种AI服务,也将拓展人的感官,提供沉浸式的体验,衍生出海量的应用。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未来研究院院长崔春风指出,通过泛在的智能和感知技术,未来6G会支持更多细分的应用场景,比如发展交互式全息,全息物体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类似实体之间的直接交互;通过全身传感器收集身体数据虚拟出一个数字孪生人;在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出触觉、味觉的通感互联;元宇宙将进一步成为可能,实现真实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打造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全新世界。
但实现如此丰富的应用场景,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比如时延方面小于1毫秒左右,峰值的速率达到Tbps以上,定位准确性达到厘米级的精度。崔春风强调,目前还需要加强传统通信领域和交叉学科领域的融合创新和技术突破。
“6G的愿景和潜在技术很多,现在一年的流量在6G时代将是每天的流量。”中国电信首席专家、贝尔实验室院士毕奇提到,如何将真正有商业价值的6G愿景甄别出来,加快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使其能在6G期间付诸于实际部署,将是未来几年科研的重要任务。
中国电信研究院移动与终端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庆扬也强调,对于目前的ToC业务面临瓶颈,不光要提升6G速率,还需要深入研究用户需求,去感知用户所处的环境和内心,使其获得沉浸式、身临其境的体验。只有实现感知的深入和体验的输出,6G才有可能在ToC方面取得比较大的突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Ⅳ 6G强于5G网络100倍,预计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
6G强于5G网络100倍,预计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
6G强于5G网络100倍,预计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以移动通信行业为代表的产学研界举办了第二届“全球6G技术大会”,成为全球6G发展的重要论坛。6G强于5G网络100倍,预计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
6G强于5G网络100倍,预计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1
踩着“使用一代,建设一代,研发一代”的发展节奏,以移动通信产业为代表的产学研各界,已从初期对6G天马行空式的畅想、讨论和研究中,渐渐梳理出更为清晰、有针对性的推进思路。
3月22日-3月24日召开的第二届“全球6G技术大会”,将成为全球6G发展重要论道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指出,作为面向2030年之后的智能网联基础设施重要支撑技术,传统的追求覆盖、带宽、延迟等单项技术指标跃升的道路已不适合,6G必须探索和开辟技术性能、成本投入、能源消耗、安全可靠、持续高效等多目标可持续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6G将走向人机物灵联结的智简网络
在昨日举行的全球6G技术大会“6G愿景与技术需求”圆桌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发表演讲。
张平表示,从1G-4G,主要是人与人间的通信,是通信速率的线性提升;5G是面的提升,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间的通信;6G 将拓展通信空间,使地面与卫星通信集成,实现“海陆空”一体化。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6G改变世界。”张平表示,6G的通信指标相比5G将有10-100倍提升,也将实现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
6G将实现数字孪生、智慧泛在,未来的应用场景包括:全息交互、虚拟旅行、沉浸式社交等。
对于6G潜在的关键技术上,张平认为,一方面是传统技术增强,比如太赫兹、可见光等;另一方面是创新技术,比如量子通信、AI赋能等。
“6G将走向人机物灵联结的智简网络。”张平最后总结说,人机物灵中的灵是指灵境网,也就是中国版元宇宙。
当卫星网络加入成为普遍期待
6G从需求到标准,正在按照既定的步伐前行。业界普遍预测,6G将在2030年左右商用。
中国电信首席专家毕奇说:“愿望是好的,接下来怎么将真正有商业价值的愿景甄别出来,加快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使其能在6G期间付诸实际部署,是未来几年科研的重要任务。”
对于6G,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洪伟的看法是,最革命性的进步将是中低轨卫星网络与地面后5G网络的融合。人类将第一次实现无线通信网络对整个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甚至部分外层空间的全覆盖,从而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信息互联。
对于6G广覆盖的期待,马斯克的低轨卫星“星链”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目前马斯克的‘星链’是通过卫星锅接收和发射信号,目标用户群与移动通信大不相同。”毕奇指出,6G能否突破链路损耗及商业模式难题,把星链在6G期间连到手机而不需卫星锅型天线,以及有多少6G用户,愿意承担卫星服务的费用,目前挑战仍然很大。
中兴通讯首席科学家向际鹰亦表示:“卫星通讯是地面网络的重要补充,在稀疏场景下具有性价比优势,提供普遍服务,但它不能替代地面网络,在密集地区,其容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未来,我们希望天基网络在关键技术上和地面网络在大的技术体系是融合协同的。”
6G竞争风起云涌
术研发工作启动会,正式启动6G研发工作。今年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储备,加大6G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积极参与推动6G 国际标准化工作。
国际上,2020年2月,国际电信联盟召开第34次国际电信联盟工作组会议,正式启动6G的研究工作,明确了2023年底前国际电信联盟6G 早期研究的时间表。
美国的苹果、谷歌、微软等11家公司于2020年宣布成立6G联盟;欧盟已启动为期3年的6G 基础技术研究项目。
日本官民联盟准备在6月向国际会议提交6G国际标准草案。日本希望能够在6G网络技术发展争取更多主导权,并且在技术规范制定方面有更多话语权,以优势地位推进技术开发,共同为未来的6G无线通信提出技术要求。
此外,英国、芬兰和韩国也开展了6G技术的研发,期望在未来的全球6G技术标准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韩夏曾表示,未来6G业务将呈现出沉浸化、智慧化、全域化等新发展趋势,形成沉浸式云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联、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数字孪生、全域覆盖等业务应用,最终将助力人类社会实现“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美好愿景。
6G强于5G网络100倍,预计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2
3月22日至24日,以移动通信行业为代表的产学研界举办了第二届“全球6G技术大会”,成为全球6G发展的重要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江兴指出,作为2030年后智能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技术,追求覆盖、带宽、时延等单一技术指标跨越的传统路径已不适用。
6G必须探索和开拓多目标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范式,如技术性能、成本投资、能源消耗、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效率。
据报道,6G正在按照既定的步伐从需求向标准迈进。业内普遍预测,6G将在2030年左右上市。
对于6G,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洪伟认为,最具革命性的进展将是LEO卫星网络和地面5g后网络的集成。
人类将首次实现无线通信网络在整个地球表面、近地空间乃至部分外层空间的全覆盖,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信息互联。
中兴首席科学家项继英也表示,卫星通信是地面网络的重要补充。它在稀疏场景中具有成本效益优势,并提供通用服务,但不能取代地面网络。
在人口稠密地区,其产能远远达不到要求。未来,我们希望天基网络和地面网络的关键技术能够在一个大的技术体系中得到整合和协调。
根据之前的相关预测,6G的网络速度可以达到1000gbps,延迟小于100US(即0.1ms),速度是5g网络的50倍,延迟仅为后者的十分之一。它在峰值速率、延迟、流量密度、连接密度、移动性、频谱效率和定位能力等方面远优于5g。
6G强于5G网络100倍,预计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3
随着5G网络建设加快推进,相关应用开始遍地开花,深入到千行百业。按照移动通信产业“使用一代,建设一代,研发一代”的发展节奏,全球业界已开启对下一代移动通信(6G)的探索研究。
“中国有望在2030年左右实现6G商用。”3月22日,第二届全球6G技术大会正式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在6G愿景与技术需求论坛上预测说。
6G在路上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6G改变世界。
“6G将走向人机物灵充分联结、虚实结合、智慧涌现的泛在至简网络。”张平指出,其中的“灵”是指灵境网,即中国版元宇宙。6G和至简无线网络将有力支持数字孪生,数字孪生也将进一步为至简网络演进提供持续的自主内生优化。
张平解释说,4G前移动通信追求的是通信速率,而5G对通信和可靠性、时延方面提出了要求,未来6G将拓展通信空间,实现地面与卫星通信集成、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指标相比5G将有10-100倍提升,将实现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走向人机物灵充分联合、虚拟结合、智慧涌现的泛在智简网络。
在场景上,张平认为,6G将实现数字孪生、智慧泛在,未来的应用场景包括全息交互、虚拟旅行,沉浸式社交等,而对于6G潜在关键技术,一方面是传统技术增强,如太赫兹、可见光等;另一方面是创新技术,如量子通信、AI赋能等。
张平介绍,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已启动6G研究,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布局科研项目等措施,加速6G创新技术研发。
欧盟提出相对清晰的规划路线图,在2020年三季度完成了6G产学研框架项目;芬兰发布了6G白皮书《面向6G泛在无线智能的驱动与主要研究挑战》,对于6G愿景和技术应用进行了系统性展望;韩国政府提出“引领6G商业化”目标,计划2028年实现全球第一个6G商业用;
日本发布B5G推进战略目标2025年完成6G基础技术研究,2030年商用;美国也从2018年开始6G研究,前期研究包括对6G芯片的研究,并在空天海地一体化通信特别是卫星互联网通信开展研究实践。
“中国高度重视6G发展,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先后成立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IMT2030(6G)推进组,扎实推进6G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张平说。
6G改变世界
面向2030年及未来,6G网络将助力实现真实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构建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全新世界。
“6G‘数字孪生、智慧泛在’,是大家的美好愿景。”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绿色通信研究中心主任崔春风认为,6G的典型用例包括全息交互、数字孪生人、通感互联、智能交通、智慧生产以及元宇宙等,这些应用对6G网络提出更高要求:一是极致的能力,二是软件定义的分布式网络,三是全域覆盖,四是智慧泛在,五是内生安全。
“对运营商而言,我们希望实现数字孪生运营、零触碰、自动化运维的'网络,在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并且能够‘自生自灭自演进’。” 崔春风说。
中兴通讯无线研究院射频系统高级工程师彭琳同样认为,6G时代将诞生新的服务模式,比如沉浸式的云XR的体验、全息通讯、数字孪生新业态等,将进一步扩展到AI的互联网,感知互联网,迈入万物智联的6G时代。
“6G的愿景和能力需求,驱动着行业进一步开发空口资源。比如,挖掘新的频谱资源,以及向更高的毫米波以及太赫兹的频段迈进。”彭琳说。
在华为无线技术实验室技术专家王俊看来,6G将进一步发展超越通信的能力,在5G三大应用场景基础上,扩展人工智能和通信感知两大应用场景。
6G如何融合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王俊指出,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是典型的下行通道,将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AI能力,通过AR/VR等沉浸式体验传递给用户;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是典型的上升通道,主要应用全场景感知和面向机器学习的大数据采集,增强数字世界中大模型的完善程度和能力。
“在此过程中,6G将融合连接、感知和AI能力,成为关键的桥梁。”王俊说。
探索技术路径
目前,IMT-2030(6G)愿景研究已经形成的共识,包括:沉浸式云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联、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数字孪生、普惠智能、全域覆盖等新型应用。
为满足未来6G更加丰富的业务应用以及极致的性能需求,需要在探索新型网络架构的基础上,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当前,全球业界对6G关键技术仍在探索中,并提出了一些潜在的关键技术方向以及新型网络技术。
东南大学教授许威认为,未来的6G技术发展趋势,是在更多的频段、更宽的带宽以及更深的维度进行更广泛的覆盖,最终实现速率更快、传输更稳定,以及更双碳化、更智能化的智能网络的融合体。
“中国电信认为,内生外拓,绿色泛在是6G网络的总体愿景,并以此打造和谐发展的新引擎。”中国电信研究院移动通信研究所所长王庆扬表示,将来的IMT2030是内生智能与安全、外拓感知与体验,构建人、机、物智慧互联的新型系统,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引擎。
“6G技术的创新发展,也因此应该以绿色节能为基本原则,提升系统的能量效率,实施生态运营;与此同时,还要考虑6G技术如何赋能千行百业,助力各行业深化数字化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王庆扬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毛军发指出,6G要在3个维度对5G实现质的提升,即更多连接、更广覆盖、更大带宽,前两者可以通过补充基站数量等方式实现连接与覆盖不足的缺陷,然而面向6G的大带宽需求,唯有毫米波太赫兹技术才能实现目标。
与会专家在6G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论坛上也表示,尽管现阶段6G毫米波太赫兹技术的发展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但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和高频器件产业的持续发展,毫米波和太赫兹将凭借其丰富的频率带宽资源等天然优势,与其他低频段网络融合组网,广泛应用于多维度多尺度通信场景,做为未来6G通信的重要支撑技术。
“6G网络必须成为智能的、分布式的、可伸缩的程序平台,使其能够满足不断增加的应用需求。”英特尔实验室、IEEE Fellow Rath Vannithamby指出,5G和AI正在改变无线网络,推动着无线的分布式智能发展,6G网络需要将通信、技术、AI实现无缝集成,来实现统一体验质量(QoE)。“目前,关于智能网络分布式集成技术的研究需要交叉学科的学术研究,进行协同设计。”
Ⅵ 2022年,通信行业有哪些看点
看点1:5G专网
2021年,是5G toB的发展元年。这一年,在政府的巨额资金支持下,在运营商和厂商的资源堆积下,各个行业都扶持了大量的5G标杆应用,例如5G工厂、5G码头、5G矿山等。
2022年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些标杆项目进行低成本复制。
也就是说,如果国家不再砸钱,5G是否能靠自己的本事,活下去。运营商和厂商,从“重点保障单个项目”,到“普遍支撑N个项目”,是否还能搞得定。
5G toB的进一步推进,引发了人们对5G专网的关注。5G公网建设达到初步目标,专网是否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其实,我们国家对专网的政策比较严格,对频谱资源控制得很紧,对于企业来说,自主建网基本上没有空间。而且,专网的技术门槛太高,建设和维护成本也高。所以,除了电力、石油、铁路等国有企业之外,大部分企业建设专网的动力和意愿并不强烈。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5G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时延和带宽,真正有需求的场景并不是很多。如果是自己掏钱建5G专网,大部分企业都会仔细掂量利弊。
我个人觉得,想要发展专网,仅靠资金扶持是不够的。还是要多考虑在政策、技术和频谱方面,能有所松绑,让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权。我们不是为了5G建设专网,而是为了数字化转型建设专网。与其过于强调5G在专网中的角色,不如更多关注园区全光网络以及云网融合接入的重要性,通过云业务来带动用户对网的需求,刺激专网的建设。
看点2: 毫米波的政策走向
还有1个月,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作为通信人,这届冬奥会,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毫米波的亮相和应用。
毫米波这个技术争议很大,很多人将其上升到政治层面。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中国同样是毫米波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没有必要对一项技术进行排斥。
毫米波作为一项移动通信技术,其实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不堪。速率和覆盖是天平的两端,在不同的场景,各自有各自的优势。毫米波的技术优势就是大容量、大带宽、低时延和精准定位。
冬奥会8K直播、VR/AR直播,是毫米波展示自我的一个机会。如果毫米波在冬奥会现场表现出色,不排除会加速毫米波在国内的测试进展,并进一步影响毫米波发展政策,包括商用频谱的划分。
看点3:R16的商用
2020年3GPP R16标准就冻结了,但真正技术落地,是2022年。R16的芯片、终端,2022年批量上市。所以,今年我们需要关注一下R16到底会给5G现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R16的性能指标,是否会带来显著的体验升级。
与此同时,我们往前看,关注R17冻结,R18启动。5G-Advanced转眼间就来了,到底有什么新花样,我们需要好好研究。RedCap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技术,作为青春版的5G,它是否会对NB-IoT等物联网技术造成影响?
目前这个时代,通信技术发展就是唯3GPP马首是瞻。3GPP Rxx的走向,就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紧跟Rxx,大概率不会走错路。但是,3GPP的一统天下,扼杀了通信技术的创新,形成了巨头对技术的专利垄断,新兴企业“造反”的难度越来越大,新型通信技术出现的概率越来越低。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看点4: 芯片和模组的价格走势
2021年到处都在“缺芯”,这个局面2022年很可能还会持续。
在这个大背景下,通信泛终端芯片的价格,没有如大家预期的明显下降。尤其是5G芯片的价格,仍然很贵。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加速,物联网应用爆发,另一方面芯片和模组的价格下不来,这是有问题的。
几个芯片厂商里面,华为因为被制裁,现在退而求其次,追求较低制程(28nm)的芯片的稳定供货。这种制程,虽然5G手机终端不够用,但至少能保证基站、数通、光通信主设备的需求。
另一家国内厂商紫光展锐,经过多年积累,已经陆续开始输出产品成果。展锐不像华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终端。从长期角度来看,国内产业链应该加大扶持力度,让更多的终端企业用一下展锐,有人用才会变得更好,保护好这个独苗。展锐自己也要小心被盯上,时间还是很紧迫的。
2022年,国内芯片模组的出货量只会越来越大,Cat.1、NB-IoT都有很大的增长潜力。2G、3G加速退网,物联网市场份额会有一个大的洗牌。成本决定了洗牌后的市场格局。
同样面临成本问题的,还有高速光模块。
传输骨干网方面,绕不开的话题就是400G。400G,说来说去就是成本和价格。
骨干网的容量扩增没有停止脚步,云计算刺激下的数据中心数量增长,也是越来越快。这些都对高速光模块有强烈的需求。2026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45亿美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高速光模块的价格,和5G芯片的价格一样,下降缓慢。当年1G、10G光模块价格飞速下降的局面,不复存在。
全球经济的整体形势,决定了资源价格的上涨,也决定最终产品价格的上涨。价格上涨,就意味着运营商CAPEX的居高不下。最终,成本还是会转嫁到用户身上。
这一轮行情下来,到底谁会受益,谁会受罪,只能让时间告诉我们答案。
看点5: 千兆光接入和F5G
国内光接入基础设施的发展,极为迅速。十余年的时间,我们一路从1M到8M,10M、20M、50M、100M、200M、500M。如今,很多家庭已经迈入了千兆(1000M)时代。
在千兆快速普及的同时,运营商已经在致力于推动50G-PON的标准推进。
50G-PON带来的用户端接入速度,是5Gbps。其实,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和5G一样,人们也不知道这么高的网速,除了资费的增长之外,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能用到这么高网速的,只有VR/AR和未来的全息视频。从目前国内民众对元宇宙的反感来看,沉浸式的数字世界体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家庭网速的标准带宽,估计200Mbps是一个门槛,再高的话,用户体验没有太大区别。
除了家庭宽带接入之外,企业商用办公光纤接入的需求,应引起运营商的充分重视。
商用光接入的成本太高,上行速率太低,没有外网IP,都是痛点。
在企业上云的大背景下,用户对解决这些痛点的需求,逐渐超过了对单纯下载速率的需求。运营商是否可以放弃一些利益,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方便和体验升级?
看点6: 车联网
2021年,受整个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影响,人们对车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爱屋及乌,车联网、自动驾驶、无人驾驶,也被公众和资本重点关注。华为、小米相继杀入这个领域,更是刺激了关注的进一步升级。
其实,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车联网尤其是车路协同,取得的进展并不算是特别显著。
车联网需要进行的投入很大,在技术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进行广泛建设的可能性很小。大部分地方,都还是以示范区小规模试验为主。
现在行业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开始提“封闭或半封闭”环境的车联网。
说白了,就是园区内部的无人驾驶和车路协同。对于城市规模和公共高速的车联网,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在封闭或半封闭做好试验,再进行规模推广,从安全角度来说更为稳妥。我个人觉得,如果可以建设更多全封闭的无人驾驶高速公路,相信也会对技术的验证和成熟有更大帮助。
看点7: 频谱政策
2022年,一拖再拖的广电5G将正式迎来放号。以广电的能力,即便放号,也不会对现有的市场份额造成影响。值得关注的是,移动借助700M,是否会进一步对电信和联通的竞争优势。
700M广电移动合作,最大的受益者是移动。
电信和联通对频谱进一步共享的诉求,一直没有停止。两家运营商对700M垂涎已久,始终在争取政策上的支持。
从宏观来说,频谱资源共享对电信和联通是有利的。中国移动的实力比中国联通和电信加起来都强,基站数量也是最多的。进一步共享的话,会刺激市场竞争,对市场份额最大的运营商形成压力。
除了700M之外,高频频段(尤其是毫米波频段)的分配,将是运营商争夺的重点。频谱共享政策,最有可能影响国内的市场格局。
看点8:小基站
5G宏站建设已经到了一个门槛,2022年开始,5G会重点进行室内基站的建设。
这就意味着,小基站的市场机会逐渐显现。
说到小基站,大家一直都在关注的Open RAN,到底能有多少市场?目前,全球Open RAN基站的发展,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用的运营商还是不多。主流运营商基本上以观望为主。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对Open RAN的态度直接决定了Open RAN的命运。我个人觉得,Open RAN大规模用于公共移动通信市场的条件还是不太成熟,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运营商来说,运维责任等方面太难界定了,能耗方面也不是很放心。估计会小范围试用,或者在专网进行试用,然后再决定下一步是否批量使用。
有消息称,小基站的集采将会在上半年举行。不知道谁会在这个大蛋糕中受益。
看点9:安全
2021年,全球通信网络并不太平。
6月份,全美网络故障;10月份,FACEBOOK遭遇史上最严重的断网;11月份,甘肃某运营商大规模网络故障;近期,西安一码通的频繁宕机……这些都在时刻提醒我们,网络安全稳定,我们还面临极大的威胁,有很多工作要走。
技术在飞速进步,但网络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坚不可摧。
2022年,我们将迎来奥运会、二十大等重要事件,网络的安全稳定极为重要。通信网络一直在强调“原生安全”,感觉离得还是有点遥远。
希望今年网络能够少出事、不出事,大家平平安安,少一些通信人背锅。
看点10:新技术
通信技术基础理论无法突破的局面,2022年不会有改变。
在6G到来之前,无线空口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超表面技术和太赫兹技术,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会发展成熟。
新技术的话,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低轨大带宽卫星通信、AI与传统通信的融合。
低轨大带宽卫星通信这几年很火,带头就是马斯克的星链。我们不可能用星链,所以一定会发展自己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
目前,中国卫通等国家队在这方面进展迅速,覆盖范围逐渐从民航航线,扩展到一带一路和航海主要航线。
国内民营卫星企业的发展阻力很大。卫星这个东西对技术和资金要求太高,一般的企业玩不起,也容易玩死。
卫星是地面通信系统的有效补充。平时可能看不出来,一旦有事,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发展卫星通信,形成于地面5G的有效结合,最终促成空天一体化,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再说说AI。
AI与传统通信的融合,重点在于性能挖潜、智能运维和降能耗。
性能挖潜,其实就是借助AI赋能无线算法,例如高阶调制,或者Massive MIMO波束跟踪。这块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智能运维。目前通信网络过于复杂,传统人工维护的方式不可持续。在特定场景下适当引入AI,将有效降低网络的运维工作量和难度。
我们距离全智能自治网络还有很大距离,但场景的智能化,已经看到了不少曙光。
能效是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也符合国家战略,相信会是AI落地最主要的领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算力网络。
今年,运营商越来越关注算力网络。其实,算力网络就是云网融合的延伸。云和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算力和联接力最终都是合为一体。
作为传统通信领域的从业者,面对这个大势,要有自己的认知。
始终围绕着传统网络转,最终是死路一条。趁着现在联接力还是一些话语权,应该趁机渗透算力领域,在包括边缘计算等方向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将自己转型为算力算法工程师,企业则转型为算力企业。
运营商高层看得还是比较清楚的,想方设法在摆脱管道的定位,积极谋求成为数字基础设施提供商,兼方案提供商、内容提供商。运营商大力建设的IDC,还有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就是为了在toB领域成为企业数字化的合作伙伴,避免被设备商架空。
好了,以上就是小枣君对2022年通信行业10大看点的点评。个人意见和看法,不一定准确,欢迎大家拍砖!
说实话,2022年,最大的关注点还是在于疫情。希望疫情能够尽快结束,整个世界恢复到正常的轨道。我们的人生已经被偷走了两年,实在是不想再被偷走一年了。
对吧?
Ⅶ starl币涨了多少倍了
STARL币价飙涨10倍(0.0000012美元/枚涨至0.000013美元/枚),市值最高约为1.3亿美元。相比较于另一款元宇宙游戏MANA(Decentraland)12亿美元市值来说,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进入8月来,STARL币价有所回落,现报价约为0.000007美元/枚。
拓展资料
1.基于区块链的元宇宙游戏Starr于2021年8月4日至5日出售了游戏中的第一批卫星。这次拍卖是以竞争性拍卖的形式进行的。经过24小时的拍卖,18颗卫星的总交易价格约为175万美元,或eth653。其中,一颗以创始人沃夫命名的卫星拍摄了6.942亿颗恒星(约517000美元)。 这个数字不禁让我们想起马斯克在6月24日的推特上说,Starlink的用户已经达到69420,这也是马斯克的幸运数字。我不知道买家是否与马斯克有无数的联系,但它确实有世界首富的名声,出价300多万元买下了一颗看不见、摸不到的虚拟数字卫星。 STARL取自SpaceX推出的Starlink星链计划的前五个字母,是一款基于以太链的元宇宙星空游戏,结合了时下热门的NFT和元宇宙概念,计划在太空中打造一个全新的庞大世界。 STARL代币总发行量为10万亿枚,无私募,无预挖,没有给创始人分配额外的代币,在添加了Uniswap中最初的流动性后,创作者WOOF燃烧了私钥,锁定了流动池。
2.本次拍卖的斯塔尔元空间卫星有三种类型,即3颗GEO、5颗MEO和10颗Leo,对应于现实中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中轨道地球卫星和低轨道地球卫星。其中,geo的数量最少,也是最珍贵的,这也是整个拍卖的焦点。两颗最昂贵的卫星分别为517000美元和36000美元,几乎占所有卫星交易量的一半。 据了解,卫星(state)在斯塔尔元宇宙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可转让的虚拟房地产,类似于分散地中的土地。卫星可以用斯塔尔代币创建、购买和出售,而且每颗斯塔尔卫星都是唯一的。在未来,斯塔尔卫星的所有者可以通过抵押代币、租赁展示板和在空间站提供土地来赚取收入。可以说,starl上线仅一个月就投资数十万美元在卫星上的持有者,对starl的前景是极其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