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堕落
『壹』 2021 年有哪些火起来的网络用语
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②逆行者;③飒;④后浪;⑤神兽;⑥直播带货;⑦双循环;⑧打工人;⑨内卷;⑩凡尔赛文学。
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 最火网络新词
1《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我国之所以在抗疫战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指导准则。
逆行者
逆行,指反着众人的方向而行,不走寻常路;逆行者,指由于职责和信念所系,在发生重大危险时不顾个人安危,迎难而上,去拯救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人。
飒
现在流行的“飒”,特指帅气利落、潇洒清爽,多用于女性。据统计,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中约有50%是女性,护士中女性超过90%。用“飒”来形容她们,是全国人民对女性同胞最崇高的致敬!如今,“飒!”“真飒!”“又美又飒!”已成为人们赞美奋战在各行各业各自岗位上女性同胞的常用语,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后浪
源于“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当前流行的“后浪”,大致是指我们的90后、00后。这一代人多为独生子女,曾让人觉得“不着调”“太叛逆”,但面对新冠疫情,他们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后浪”承担起了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已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希望一代”。
神兽
神异之兽,本指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的动物。2020年上半年,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孩子们在家上网课。这些孩子活泼可爱,但许多人调皮捣蛋,还智商超群,出格之事时有发生。家长们心力交瘁,盼望疫情早日平复,学校早日复课,尽快让“神兽归笼”。“神兽”便成为疫情期间居家上网课的孩子的代称。
直播带货
即通过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线上展示、导购、销售的新型商品交易形式,是“新一代电子商务模式”。据媒体报道,疫情严重的美国日前也开启了“直播带货”模式。“直播带货”已成为广为人知的流行语,进入大众视野。
双循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做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打工人
打工人,原本多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通常为外来务工人员。在流传
『贰』 躺平是什么意思
年前,一些报刊的编辑部组织专家评选出了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或网络流行语,双减、碳达峰碳中和、野性消费、破防、鸡娃、躺平、元宇宙、卷/内卷、躺平、破防、cmo(负面情绪)、yyds(永远的神)、社恐/社牛等被多次收录到不同版本的“十大”之中。
今天我们选取其中部分“热词”,来聊聊它们背后蕴藏的心理问题,并请心理专家为大家提供应对之策。
躺平:
本质是对抗焦虑和压力
“躺平”指一种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
其实许多喊着躺平的年轻人,并未真正“躺平”,他们只是在用自嘲的方式反抗当今巨大的生活压力、高度的“内卷”竞争。
“躺平族”其实从未相信“躺平”能“赢”,今天的“躺平”只不过是为明天更好地奋斗而养精蓄锐,大家生活、工作都有目标,只是通过外在形式上的“丧”——“什么都不想干”、“干脆躺平算了”来放松紧绷的精神。
心理学上,类似这种应对压力的态度,叫“防御性悲观主义”,这类人“凡事先往坏处想”,把悲观当成是一种管理焦虑的策略,往往通过运用“降低期望”“防灾演练”等做法,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防患未然之上,来消除心中的慌乱不安,并预防危机的发生;故意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有可能会变糟的事情上,并以此为动力来努力做到更好。这也是一种成功的应对策略。
建议:“要花卷儿,不要内卷;要躺赢,不要躺平。”这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送给2021届毕业生的一句话。试着用两种方法缓解压力或许比“躺平”更有用:
——掌控感。不要非等到自己认为的完美时间、掌握了所有技能,才开始行动,即使做得不够好,但随着事情的推进发展,你还可以及时改进。
——与合作伙伴一起应对。增强与他人互动、彼此相互支持帮助,比如生活中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一起骑行、跑步,或者参与救助流浪小动物、关注环保的公益组织等,在团体的合作互动中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伙伴的关注支持,这都有利于焦虑的缓解。
(心理咨询师-何林蔚)
Emo:
适度自恋缓解负面情绪
emo 的全称是 Emotional Hardcore ,意思是情绪上来了。一般主要指一些负面情绪,如悲伤/伤春悲秋、抑郁、失望等,在深夜容易被激发。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当情绪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适当的负面情绪能让自己更好的向前走,但若过度emo,易让人崩溃,若一直处于一个极度沮丧的状态,只会让自己陷入彷徨与怀疑。
建议:推荐三个负面情绪的解决方法:
——学会适度的自恋。有时适度的自恋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让人幸福感爆棚,感到生活充实自在。因此在生活中要多寻找自己的优点,多肯定自我。
——用看书、跑步转移负面情绪。当自己产生负面情绪时,可以进行思维阻断训练,如进行看书、跑步、听音乐等行动来转移注意力,从而达到阻断负面情绪的效果。
——用“疑惑十字符”多角度思考。它是一个四象限坐标轴,横轴的左端指“生活中的失败”,右端指“生活中的成功”,纵轴的上端指“有很多缺点和错误”,底部指“没有任何缺点和错误”。遇事时,可以全面通盘考虑,多角度、全面理解事实,适当量化各种因素,把它们放入坐标轴内,找到正向积极的一面。
(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郭田荣)
鸡娃:
给自己和孩子多点“糖”
近年来,升学竞争十分激烈,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大量补习,“努力拼搏”。这种近乎疯狂的养育方式被调侃为是在“给孩子打鸡血”,简称“鸡娃”。
家长“鸡娃”的原因主要是两种,一是攀比心理,不少父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会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攀比。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所以不必在意起跑线。教育的目的是充实自己,不是碾压别人。眼界决定境界,如果心里只有比较,眼里只有竞争,那么一辈子都会无法自拔。其次,对孩子要求过高其实是父母自己过度期待的内化与投射。不少家长潜意识里将孩子当成是自己的成绩单,将个人价值与孩子联系在一起,把孩子看作梦想的延续。
建议:多给自己和孩子加点“糖”。
——学会给自己“糖”。那些活得过度焦虑的妈妈往往最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好妈妈”:自己的生活消费总是捡最便宜的,为孩子上辅导班却一掷千金,在鸡娃这件事上尽职尽责。要改变这种理念,学会做一个“懒妈妈”、快乐而非完美的妈妈。不要包办孩子的事情,妈妈都值得及时去满足自己,买个花,喝杯奶茶,享有独自的时光或者是学习课程等等。只有妈妈滋养了自己,才有力量和好心情带给家人。
——多给孩子加点“糖”。每个孩子都有他的成长规律和节奏,孩子每天的生活需要有点“糖”。这个糖有可能是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喜悦,有可能是课外阅读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也有可能是爸爸妈妈一起做某件事情带来的温馨感。虽然这些不能获得更高分数,但这种感受却会落在孩子的心里,滋养孩子一生。
(心理咨询师-茗荷)
野性消费:
留意感官营销等消费陷阱
野性消费是指不受约束的消费。
毋庸置疑,“买买买”是可带来幸福感的,不论是冲动消费的一时快感,还是精打细算的勤俭持家,金钱无论是从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充当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在消费时,不能盲目,避免陷入商家“圈套”。消费心理学认为,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并非是理性的,而是常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很多心理规律和现象,比如感官营销:声音、光线、气味等都会影响购物行为;心理账户;人们会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等。
建议:消费之前尽量保持理性,以自己的真正需求为出发点,杜绝“买买买”成瘾,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购物前做明确的购物清单,并严格执行。用几天时间给自己想买的东西分类后,再决定是否要买:我想要但我不需要的;我可能需要的;我真的需要的。
——转移注意力。 让自己更忙一些,减少逛街和浏览购物平台的时间。
——养成记账的习惯。经常统计最近的花费,并客观分析其合理性。也可以找一个成熟、克制力强的小伙伴时刻监督自己。
——改掉睡前购物的习惯。购物确实能缓解某时刻的焦虑情绪,但不建议在睡前保持亢奋的购物状态,影响正常作息。因为不论是哪种情绪,睡前剧烈的脑力活动已经使大脑处于工作和兴奋的状态。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张海生)
来源/大众卫生报
编辑/廖芸卿
审签/乔虹
监制/席淑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