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谈币圈投资
1. 段永平投资思想的40个要点
1:知道自己能力圈有多大或者说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要远远重要过能力圈有多大,这也是人们能看到很多很 " 聪模念明 " 的人投资表现长期不好的原因。当然,这些 " 聪明 " 人会把别人的成功或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于运气或 "accidents",而且他们总是能够很 " 聪明 " 地找到办法让自己认为确实如此。功夫熊猫 1 里说 "there are no accidents" 其实是蛮有道理的。
2:别人同不同意你的观点不会让你的观点变得更正确或更不正确。观点的正确取决于事实,最后的事实。
3:投资和别人怎么看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只要你能看的稍微长远一点就行了。
4:接飞刀容易中招的原因是:人们在接飞刀的时候往往想的是这个股票过去到过什么价,而不是想的这个公司值多少钱。个人认为在买股票的任何时候,总是应该假设自己刚刚从外星来到地球,然后平常心地看这个股票该不该在这个价钱买,包括接飞刀的时候。
5:说了好多遍了哦:right kind of business, right people, right price. 只要有了这三点,长期而言投资结果必然不错。至于怎么看这三点就没人可以简单教了,大概必须自己学的。尤其是前两点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在说股票的时候,说了好多和这三点无关的东西。
6:在真的理解的生意里一个人会选多少回报的?很多人错在选了自己不了解的别人说回报高的,结果是 85% 的人亏钱。如果问这 85% 的 " 投资者 " 选 8% 每年收益还是选择 10% 还是 20% 的,那就有点像某记者问人 " 你幸福吗?"
在真的自己理解的生意里,没道理选回报低的,但前提是真正理解!
每个人都能理解的生意其实就是把钱存银行了。
投资是只有很少人能理解的,所以大多数人还是别碰为好。
7:已经 " 理解 " 的生意就没有 " 估 " 值的问题了吧?应该是个机会成本的问题,所以对每个人不一样。比如一个人有 100 万,同时的选择是放银行、买国库券、或投入到自己了解的生意中,你觉得这个人该怎么估值他了解的生意呢,如果他真的了解的话?
8:其实小额投资者有机会应该去找些看得懂的中小型公司,比较有机会回报高些。跟着大盘股很难有大收获的。
9:如果苹果开始为了生意而不是用户体验时,就该考虑离开了。
10:我只是对索罗斯没兴趣而已,谈不上评论。我对我不擅长的东西都没兴趣,就像很多人对我没兴趣一样。要做到对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没兴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们总是以为自己比实际上要聪明一些。
11:如果买股票买的不是公司的话,那买的是什么?只要抽象到只有一个股东的时候就明白了。
12:问:好的价值观是好公司的必要条件对不?段答:可以这么说。但是,偶尔会看到有些价值观有些问题的公司会因为某些对路的产品厉害一段时间,同时也会看到有很好的价值观的公司出现战略错误而招致灭顶之灾。投资难就难在没有任何公式可循,没有充分的条件可以确定可买的公司。
13:其实有很多公司是几乎可以看到 10 年以后的日子会不好过的,这就叫生意模式。投资中如果能总是避开 10 年后肯定不好的公司,基本上很难表现太差旦耐困。能够 2-4 年找到一个可以买的公司你就发达了,难道你不满意?
14:毛估估不是这个意思!你这个毛估估的说法有点像在赌场里说下把该出大了。
毛估估的意思是当你认为至少值 20 块的时候我可以用 12 块买(当然 13、14 其实也可以)。
最重要的是:假设这家公司是非上市公司,市值这个价钱你买不?关于会被人收购的想法和 "buy high,sell higher" 的想法无异,早晚要吃苦头的。也许很多人已经吃过苦头了,只是不思悔改而已。
15:不能为 " 有没有可能 " 这种事去投资,但投机是可亩岁以的。投机在我看来有点像在赌场玩,不能下重注,所以也不可能赢大钱。投资的概念就是可以下重手,没有很高的把握(比如 90% 左右)就不应该出手。
16:由于生意模式还没看懂,就没办法定价,所以还没打算买。个人认为买股票和这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是没关系的,所谓 IPO 价格的一半就是便宜的说法没什么道理。
17:人们很喜爱用一年的回报率来衡量,但大资金的年回报率是没机会特别高的,比如巴菲特的 BRK,但小资金却往往有机会有高比例的回报,比如周围的朋友中总会经常总会有某个人当年回报据说有 40%、50% 甚至更高的(就像一起去赌场的朋友中,第一天出来时总有个别人是兴高采烈的一样)千万别以为这些人已经比巴菲特厉害了。
偶尔会听到有人说某只股票至少会涨 10 倍,所以计划放 10% 进去等等。如果他真相信这只股票会涨 10 倍,什么理由他让只放 10% 呢?
18:窄义的做空指的是裸做空,就是借股票先卖,希望掉下来后买回来还。
" 不做空、不用 margin、不做不懂的东西 " 里的 " 不做空 " 指的是窄意的做空。
我说做空的时候指的都是窄意的做空,就是裸做空。
巴菲特说过欢迎有人来做空 BRK。
一般来讲,真正的好公司都是欢迎别人来做空的(至少是不怕)。
怕人来做空的公司到底在怕什么呢?
当然,借钱的生意有点怕,比如银行,在某些情况下会因此造成恐慌从而导致挤兑,最后甚至导致破产的。
对我想买的股票而言,最希望的就是有人在大把做空了,不然很难有好价钱;同时,当我想卖股票时,一般大概也都是卖给空头了,因为空头是扛不住的,只有空头在买股票时是不计较价值的,当他们需要逃的时候,他们没有机会考虑什么价钱逃比较好。
要知道空头在 cover 时为什么不计较价值(价钱),可以参考一下 " 保时捷增持逼死空头,大众汽车成做空者坟墓 "。
记得早年有个非常着名的股市恐慌也是因为空头回补一家铁路公司的股票而去卖其他股票造成的(忘了叫啥了)。
19: 企业文化一般是由创始人建立的,一般非常难改变(雅虎以前企业文化和杨致远有很大关系。)当然,时间长有可能改变,比如惠普;还有就是 CEO 强的也有可能改变企业文化,比如现在雅虎的 CEO 就在试图做这件事。以前看到的 CEO 上任(不光是雅虎),一般都是在经营策略上拿出个方案,这种办法往往行不通,因为这种方案往往是少数人憋出来的,不是大家的愿景。靓女 Mayer 上来想改的是企业文化,我觉得这是最慢但唯一有机会救雅虎的办法。
20: 企业文化就是要做正确的事情,但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了才会有绩效。(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
21: 虽然道理上来讲买公司就是买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但我自己从来还没认真想过什么折现率是 " 合理 " 的。在能看得清未来的公司范围内(实在是少的可怜哈),我总是希望选未来相对(投入)回报好的。我认为无论如何不该选跑不过国债利率的(随便设个数字 5%),但能跑过黄金的(大约 10% 上下)就非常理想了。
22: 具体不知道这笔投资未来会赚多少钱。只是在买入的时候,估值的有个要求的回报率或者叫做折现率去比较其他的机会成本。特别说明一下,我这里所说的预期回报指的是一般常见的年回报率相关的说法。
23: 讲点自己对回报预期的看法;首先说明,本人从来不预设回报预期,因为对本人而言投资回报本来就和自己的预期无关。我对投资的认识是过程比结果重要,或者说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过程对了,结果自然会好;第二,长期而言,跑过银行存款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然就是啥忙了;第三,从保值的角度看,长期而言投资回报至少要做到能保住购买力不变才叫不亏,也许用黄金来衡量会有点意思。
24: 这段是老巴的:一只能数到十的马是只了不起的马,却不是了不起的数学家,同样的一家能够合理运用资金的纺织公司是一家了不起的纺织公司,但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企业。-- 巴菲特
25:说苹果:其实,最简单的办法是看懂这个生意,然后决定一个可以接受的价钱,然后 buy to keep。比如苹果,我个人观点,这个生意是可以到每股 80-100 的每股年盈利,然后还可以至少维持或继续增长相当长的时间(比如 5 到 10 或更长),然后的结论就是 300 块很便宜,400 块很便宜,其实 500 块也很便宜。现在 600 块便宜不?好像依然便宜。但是,如果没办法得出苹果未来的盈利能力,什么价买起来都晕。
26:如果一个人要买一家公司却又不知道一家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至少会是多少,那这个人买的是什么呢(假如是家非上市公司会更容易明白)。这里不考虑其他因素并购,比如技术并购等。"至少"很重要,表示这是个思维方式。用公式的都是蒙人的,没有例外。
27:所谓价值投资者的买卖都是和价值有关,比如卖的时候和成本是无关的。会卖是师傅的骨子里实际上考虑的是市场价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想这么做的人自然是非常关注市场对这个股票的态度而不是专注在企业的生意上。猜测而已。总而言之,真正理解的公司,买和卖的决定其实是差不多难度的。
28:股票或公司是有时间价值的,这就是 " 折现 " 的魅力。比如我觉得苹果早晚是 1000 块的股票,但可能需要 3 年,如果今天有人愿意 800 块买我可能就愿意卖了。但如果当年我觉得网易是个 50 块以上甚至 100 块的股票(在有限时间比如 10 年内),如果有人出 10 块钱买(假设当时市值是 5 块)我也是不肯卖的。
29:未来现金流的 " 折现 ",你把 " 折现 " 两字忽略掉那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我告诉你苹果有一天会到每股 10 万块,但要一万年,你买不? 再次强调:未来现金流折现指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想用公式的请到学校去用哈。
30:简单讲,一个人是不是价值投资者和其说自己是不是没啥关系,区别在其关心公司本身的程度。有些不碰股票的人其实也可以是最好的价值投资者,因为他们懂价值投资最精髓的东西 - 不懂不碰,而且长期而言,他们的投资回报比股市上 85% 的人都好,因为他们没在股票上亏钱。
31:如果说宗教情怀指的是信仰,信仰指的是要 " 做对的事情 "," 做对的事情 " 就是明知错的事情就不做的话,我同意这个说法。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如此厉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坚持不做他认为不对的事情。要坚持这点其实非常不容易,因为往往 " 不对的事情 " 往往是有短期诱惑的。
32: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投机的心,所以才需要信仰。我对信仰的理解就是 " 做对的事情 ",或者说知道是 " 不对的事情 " 就别做了。人们热爱做 " 不对的事情 " 是因为这类事情往往有短期诱惑。
33:经常看到人们对平均每年 15%+ 的回报灰常不屑,不是很理解,似乎他们一出手就应该是 5 倍 10 倍啥的。平常年景的说法很有趣,因为对我而言每年都是平常年景。
34:" 买自己一眼就看懂得生意的公司往往都不错 " 这句话很有悟性哦。老巴也讲过,伟大的生意一般只要一个 paragraph 就可以说得很清楚。
35:诺基亚是典型的成功是失败之母的典范,失误绝对一箩筐。补充一下:有时候必须决策时不决策也是重大决策失误。
36:某段时期经营和股价回报不错未必就一定是价值投资。不过我相信他们投的时候的思路绝对是价值投资的思路。再说价值投资也不一定就挣钱(价值投资也会犯错),只是长期而言挣钱的概率高而已。
37:学习巴菲特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远离股市。
38:a. 喜爱钱不是什么过错。最重要得是 " 取之有道 "。我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非常羞于谈 " 钱 " 字,连经营企业时都尽可能避免 " 钱 ",当然总是可以找到别的词代替,比如资金、收入等等。
b. 说明学校里是很难学到投资的,哪怕是金融专业的研究生也可以是七窍只通了六窍。
c. 说明在吃了很多亏后,不断悟的人最后会悟到 " 道 " 的。
d. 上道了不等于到了目的地,知道对的事情离能把事情做对可能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好消息是,只要上道了,快点慢点其实没啥关系,早晚你都会到罗马的,if you really believe that.
39:段总粗估 amzn:假设一切都按照 amzn 的设想发展,10 年后真的做到了 5000 亿美金营业额,按 3% 纯利计算,那就是 150 亿。如果给他 12 倍 pe,那就是 1800 亿市值,按 6% 折现到今天就是 1005 亿,刚好是今天的市值。呵呵,所有假设都是毛估估的哈,但没找到 amzn 这个价是个好投资的感觉,所以暂时不看了。不过,如果 amzn 市值是 100 亿或 200 亿的话,或许很值得研究。
40:所谓价值投资者追求的是价值,与其是否热门无关。所有真正好公司都有热门的那一天。最关键是平常心去看一家公司到底价值何在,不要理市场的冷热。
2. 段永平第六次加仓腾讯引发争议,他此前有过哪些投资
段永平曾经最著名的投资包括有投资网易、拖车租赁公司以及美国电器巨头GE,通过投资网易赚了将近1亿多美元,而也正是凭借如此名列胡润富豪榜,然后又以3.5美元的价格买进拖车租赁公司的股票,日后这家公司的股票直接上涨到了100美元以上,同时还投资过美国电器巨头GE,通过这家公司也赚到了上亿美元。
通过以上相关内容,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段永平确实是一位非常厉害的投资者,而且也有这种资本去做这些投资,除了这一次抄底腾讯股票之外,还在很多领域都有相应投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于段永平非常重视,毕竟能看一下这些厉害人物的投资方式,对自己也有启发。
3. 段永平:懂投资的真正含义,是懂得不投不懂的东西
儿时的段永平是学“毛选”积极分子,复读一年考上大学,好不容易端上铁饭碗,没多久就连带着北京户口一起砸掉,南下进了一个破旧电子厂做厂长;一手把厂子带大,却辞职创立步步高,步步高成了,他又搞全员持股,员工没钱不要紧,借钱给他们,还钱靠分红,赔钱不用还;公司蒸蒸日上,段永平却交棒给陈永明、沈炜、黄一禾。
不想干就不干,这就是段永平。
此前读到一篇谈鲁迅的文章中,有一个观点,说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便是在当下中体验永恒,西方文化则是在永恒中体验当下。我对此深以为然,段永平的本分,指引着OPPO、vivo甚至拼多多做当下对的事情,并且努力把事情做对;乔布斯、马斯克、贝佐斯们,则用在当年看似遥远的智能手机、电动车和载人航天,通过梦想驱动现实。价值观无关对错,毕竟没有人能确定我们的终点。
年初,团结出版社出了一本《段永平传》,雪球则将他的问答集结成册,出版《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前者虽未获主角首肯,不过却答复粉丝“可以当故事书看看”,后者取自公开发言,自然都是雀手段永平所思所想。
读书就是这样,千万别指望靠一本书囊括一个人,我从这两本书中摘取一些片段,随机聊聊,搞不准倒有些新奇的收获。
做对的事情,枯毁把事情做对
1、对的事情往往和能长久有关系,投资上尤其如此。所谓不对的事情,其实并不总是很容易判断的,有些事情相对比较容易判别,比如不骗人;有些不那么容易,比如是不是该早睡早起。
2、有很多觉得不对的事情,都是通过长期的思考和别人以及自己的经验教训得来的,比如我们公司不为别的公司代工。所谓要做对的事情,实际上是通过不做不对的事情来实现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有stop doing list,意思就是“不做不对的事情”,或者是立刻停止做那些不对的事情。
3、也许每个人或公司都应该要积累自己的stop doing list,如果能尽量不做不对的事情,同时又努力地把事情做对,长时间(10 年20 年)后的区别是巨大的。
4、Stop doing list不是一个技巧或者公式,而是思维方式:Stop doing list没有捷径,如果发现错了,就要立刻停止,因为这个时候成本是最小的。很多人放不下眼前的诱惑,30年后还在那,错了一定要停,要抵抗住短期的诱惑。
5、把事情做对。看上去比较容易理解,但其实也没有看上去那么容易。把事情做对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中间会犯很多的错误。如何坚持做对的事情,为了把事情做对,过程当中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6、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其实是没有办法避免犯错误的,比如打高尔夫的人,是没有办法避免偶尔把球打下水的,能做的仅仅是如何能降低犯错误的概率。厉害是攒出来的,OPPO跟苹果比,我们在做对的事情上是一样的,但是在把事情做对上可能有些差距,但我们有积累,我们比大多数公司厉害。
7、从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的角度讲,投资里做对的事情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生意,就是买公司未来的净现金流折现,这点其实不用看书,懂了就懂了,不懂看啥书帮助都不会太大。
8、从把事情做对的角度看,投资就是要看懂公司的生意,有些书也许是可以顷败嫌帮助你看懂一些生意的。老巴的股东信是涵盖了两者的,如果反复看还是没帮助的话,别的书估计帮助也不大。我本人是没看过啥书的,但做过企业对理解企业有很大帮助。
9、我现在已经不在一线了,所以没有参与决策,做与不做(小家电)都和我没关系,这其实是一个发现错了就马上停的好例子,不然大家现在看到的可能就是OPPO豆浆机而不是手机了,我知道当时停小家电是有几个亿损失的,今天看来决策是真对啊!这也是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取决于我们不做的那些事情,简单但非常不容易。
段永平有一个阶段最爱谈的就是“本分”和“平常心”。本分指“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平常心则指类似佛家“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的心态,二者相辅相成,后者是境界,前者是标准。
作为段的信徒,缔造了OPPO、vivo的陈永明、沈炜与拼多多的黄铮,对本分的理解却不同。步步高当年信奉不搞多元化、不跨国经营、全员持股等措施,都是段永平认为的本分,是做对的事,OV此后的战略也如出一辙。因此可以说,段永平、OV的本分是自我审视的工具。
当拼多多美股上市时,拒绝因超募上浮发行价,这是本分;在此前的舆论事件的员工遭遇也是本分。段永平说本分是检视自己的工具,总是拿“本分”当“照妖镜”去照别人是不妥的。对拼多多来说,本分则升级成了对内审视的强大工具。
“本分”更多是选择。当你弱小无助、地位卑微,本分是一种选择;当有一天你的能力和地位水涨船高,本分也是种选择。因此我们能看到段永平选择急流勇退的佳话,也看惯了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没有一如既往的本分,当然也就不要提平常心了。
什么是价值投资?
10、区分所谓是不是价值投资,最重要就在于投资者是不是再买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事实上我的确见到很多人买股票的理由,很多时候都和未来现金流无关,但却和别的东西有关,比如市场怎么看,比如打新股一定赚钱,比如重组的概念。我有时会面带微笑看看CNBC的节目,那些主持人经常满嘴说着专业名词,但不知道为什么,说了这么多年,也不知道他们自己在说啥。
11、认为A股只是在博傻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其实A股中最后真正赚大钱的还是那些价值投资者,和别的任何市场一样。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长期而言没价值的股票是不被“填权”的,填了也会回归本原,A股和美股的差别可能是系统性风险大一点而已。
12、我投资没犯过错误,投机犯过错误,网络的时候被夹空了,亏了1到2亿美金,然后在那时会错失很多机会。一定要先看商业模式,理解企业怎么挣钱。95%的人投资都是专注在市场上,这就是不懂投资,一定要专注在生意上,公司是要挣钱的。
13、我在乎利润、成本这这些数据里面,到底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要知道真实反映的东西是什么,而且要把数据连续几个季度甚至几年来看。跟踪一家公司久了,就知道他是在说谎还是在讲真话。好多公司看起来很赚钱,现金流却一直在减少,那就危险了。
14、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儿利润,还是不投的好。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
15、投资不是比赛,厉害不厉害是很难定义。人们对投资“厉害”与否,往往喜欢用某短时间的回报比例还衡量,但这不科学,因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短期回报,比如下面几个例子:
能力圈:懂投资的人回报未必能一直比市场好,尤其是有时候能力圈内没得可投时;
Margin:有些用margin甚至是用很多margin的人,是有可能在某些赌对的时段内表现很好的,但出来混一定会还的;
把握性:巴菲特说,他的投资一般是在他认为有95%把握时才出手(我觉得也许没那么高),但实际上很多人60%把握就出手了(或者更低,他们一脚深一脚浅的),可能10000个60%出手的人力总能在某个时段找到回报特别好的,但未必就是因为这些人很厉害;
用功程度:所谓懂投资的真正含义,我个人理解其实是懂得不投不懂的东西,但投资回报的好坏,其实是取决于投资人能否找到自己懂的好的投资标的,这就需要很用功才能经常找到好的目标(巴菲特的标准是一年一个),像我这种等待苹果掉头上的人,4年能找到一个就很不错。
价值投资在中国也有几个代表人物,比如高瓴资本的张磊,喜马拉雅资本的李录,以及巴菲特的中国信徒段永平,其他如但斌、林园等人物,也都宣称是价值投资的信徒。
但究竟什么是价值投资?张磊在《价值》中说,价值投资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高瓴要完成从发现价值到创造价值的进化。也就是说,相较于单纯的一级或二级投资,高瓴横跨一二级市场的核心优势,重点是创造新的价值。
李录则综合了格雷厄姆与巴菲特的经验,认为通过投资可以帮助公司接近真实价值,增长内在价值,最后分享投资回报。
机构化运作的张磊、李录向公众阐述的更多是理念,单打独斗的段永平则不吝于分享自己的实操,比如今年二次抄底腾讯,又如他也不否认自己也有投机的爱好,“just for fun”。
有人说巴菲特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拥有的财富,而在于他年轻时候想明白了很多事,并用一生来坚守。因此关于投资的方法论,只要长期是赚钱的,都有参考意义,更重要的则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什么时候卖股票
16、我有个理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就是“我已经赚钱了”。买的时候也一样,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当做你买的理由。
17、我判断的标准就是价值,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8、9年的道理。我最早买网易平均价在1块左右(相当于2010年0.25美元),大部分卖的价钱大约在30-35美元,在持有的这8-9年中,我可能每天都会被卖价所诱惑,我卖的理由是需要换GE和Yahoo。
18、事实上,网易涨20-30倍时我们还追加了一些,能够拿得住,最重要原因还是对公司及其业务的了解,还有就是平常心了,不要去想买入的成本,把焦点放在能理解的未来现金流上。前面买的低再买就有心理障碍了,最重要的还是理性吧,假使你今天刚刚冬眠结束,想起来看看有啥可以投资的,然后再决定,卖的时候也差不多是这感觉。
19、我理解“不卖”指的是绝对好股,长线持有一定是买对好股的前提下,很多人往往在被套时才想起长线来,本来打算拿10天,结果因为亏钱而改拿10年,这种决定往往会让人亏更多。
20、所以投资其实和短期市场没关系,所以没有谁比谁更聪明的问题,但每个人了解的东西不一样,我认为投机就是认为自己可以比市场快一步。如果一个投机者认为市场比自己聪明的话,从一开始就不会介入进来了。当然,最后大部分证实了确实是市场更聪明。
21、当年找到投资标的,贵或者便宜都是从未来10年或更远的角度看的。比如,如果你觉得一家公司未来肯定会完蛋,那么现在什么价格都是贵的。同样,我也接受“树长不到天上去”,但为什么觉得涨了很多的公司,就不能再投资了呢?这是两个完全没关系的东西。
22、几年前有个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聊到该不该卖某公司,什么价钱卖的问题。我说这个看着早晚为0的公司,什么价卖都是好价钱吧?尽量避开哪些看起来10年后日子会不好过的公司很重要,偶尔错失一些机会不会伤害到你的。
23、记住老巴那句话:不打算拿10年的股票为什么要拿10天呢?我就是想通了这句话,才把我手里的UNG全部亏本卖了,如果当时不卖的话,到现在为止每股要多亏6、7块钱,总数大概要亏超过1亿了。当然还有一句话是我自己的:发现错误要尽快改,不管多大的代价都可能是最小的代价。
24、如果你在坑里,至少别再往下挖了,产品完全没差异化的公司,将来早晚会出问题,航空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
2018年高瓴卖掉京东股票时,张磊被指责“扔掉了价值投资的面具”,我对这点非常疑惑,似乎很多人对价值投资抱有一种嘲笑似的敌意,价值投资就是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卖掉股票吗?
段永平持有网易近10年,大赚一笔后最终也是卖掉完事;巴菲特去年买了航空股,又匆匆清仓。俗话讲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因此何时止盈、止损,是价值投资最关键的环节。
关于判断卖出的时机,张磊、段永平、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可能不尽相同,不过显然价格都不在他们做出判断的条件之列。即买入与价格有关,卖出与价格无关。
长长的坡,厚厚的雪
25、对的生意、对的人、对的价钱,Price没那么重要,生意和人最重要。好的生意就是长期能产生很多净现金流的模式,文化跟创始人有很大关系。
26、什么公司是长在长长的坡上,滚着厚厚的雪呢?我举我看着像的。
27、苹果是吧?三星、OPPO、vivo和华为这类公司,似乎也都在长长的坡上,但雪没那么厚,不过这些公司还是要感谢苹果,因为苹果雪也不算太薄。
28、当然,那些追求“性价比”的公司,大多数是在为自己的低价找借口,恐怕是既没有长长的坡,也没有厚厚的雪,长寿公司大概不太强调这个概念,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好货不便宜。
29、茅台当然是,虽然偶尔会损失一点点雪。网易也应该算, 游戏 做成这个样子,有谁不玩儿 游戏 呢?腾讯、谷歌也应该算。
30、Amazon?当然是长长的坡,但上面的雪不太厚,不然怎么能亏20年?京东不会比Amazon好的。阿里也应该算吧,虽然我很钦佩马云,但有些业务早已超出我这种退出江湖人的理解范围了。现在我对Amazon认识有些改变,觉得这个企公司企业文化和生意模式都很厉害,但也不知道应该值多少钱,看不懂就不碰了。
31、这里长长的坡不光指行业,也包括企业本身能否长跑,所以企业文化很重要。我喜欢阿里和谷歌主要是认为他们企业文化很好,在变化快的世界里往往有优势。我投腾讯和Facebook没找任何内部高管聊,虽然我也认识腾讯高管(球友)。我的标准很简单:好的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加上合理价钱。
32、2020年7月清空了Facebook,算是赚了不少。由于自己不用FB的任何东西,所以对其理解一直没有达到很透彻的程度。对近一段时间,抖音就把他吓成这个样子,说明还是有弱点的,卖出也符合“对自己不够了解的公司,涨也想卖跌也想卖”的情况。
“长坡厚雪”,巴菲特用滚雪球来比喻复利的价值,作为巴菲特的中国信徒,段永平对这个比喻也十分认同,经常被他用来点评市面上的股票。
关于段永平点评的水平与对错,诸位看官自行判断,不过我从这些看似随性的判断中发现,之所以段永平在网络的口碑不断发酵,除了对“中庸”这一文化的认同外,“真实、不装”这种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的表达,可能是更直接的原因。
在2019年时,段永平对当时阿里巴巴的“二选一”政策发表了看法,用脚投票卖出股票;此前对Amazon持负面看法,后来者主动坦陈自己看错了,但依然看不懂。
作为OPPO、vivo的精神领袖,面对自家对手苹果,不仅不吝于赞赏苹果的伟大,更直接持有苹果股票。此类的言论当然还有不少,这种不用屁股决定脑袋、言行一致的人设,在当下企业家人人自危的舆论环境中实属难得,受到欢迎也就无可厚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