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币圈知识 » 参宇宙而醒吾身修元神而得天地

参宇宙而醒吾身修元神而得天地

发布时间: 2023-06-02 16:57:08

①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全文翻译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全文翻译为: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译文】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译文】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译文】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黄金产在金沙江,玉石出在昆仑山岗。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译文】最锋利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水果里最珍贵的是李子和柰子,蔬菜中最重要的是芥菜和生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译文】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空中飞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译文】苍颉(jié)创制了文字,嫘(léi)祖制作了衣裳。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译文】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是周武王姬发和商王成汤。贤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向大臣们询问治国之道,垂衣拱手,毫不费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功绩彰著。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译文】 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使四方各族人俯首称臣。普天之下都统一成了一个整体,所有的老百姓都服服帖帖地归顺于他的统治。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译文】凤凰在竹林中欢乐的鸣叫,小白马在草场上自由自在地吃着草食。圣君贤王的仁德之治使草木都沾受了恩惠,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译文】人的身体发肤分属于“四大”,一言一动都要符合“五常”。诚敬的想着父母养育之恩,哪里还敢毁坏损伤它。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译文】女子要仰慕那些持身严谨的贞妇洁女,男子要仿效那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弃。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译文】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诚实的话要经得起考验,器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译文】墨子悲叹白丝被染上了杂色,《诗经》赞颂羔羊能始终保持洁白如一。要仰慕圣贤的德行,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圣人。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译文】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译文】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福禄是乐善好施的回报。一尺长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宝贝,而即使是片刻时光也值得珍惜。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译文】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孝顺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译文】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侍候父母让他们感到冬暖夏凉。让自己的德行像兰草那样的清香,像松柏那样的茂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译文】还能延及子孙,像大河川流不息;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仪容举止要沉静安详,言语措辞要稳重,显得从容沉静。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藉甚无竟。

【译文】无论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认真去做,有好的结果更为重要。这是一生荣誉的事业的基础,有此根基,发展就没有止境。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译文】书读好了就能做官,可以行使职权参加国政。周人怀念召伯的德政,召公活着时曾在甘棠树下理政,他过世后老百姓对他更加怀念歌咏。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译文】音乐要根据人们身份的贵贱而有所不同,礼节要根据人们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区别。上下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协调和谐。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译文】在外接受师傅的训诲,在家遵从父母的教导。对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长辈,要像是他们的亲生子女一样。

孔怀兄弟,同气连根。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译文】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因为同受父母血气,如同树枝相连。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译文】仁义、慈爱,对人的恻隐之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抛离。气节、正义、廉洁、谦让这些品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译文】保持内心清静平定,情绪就会安逸舒适,心为外物所动,精神就会疲惫困倦。保持自己天生的善性,愿望就可以得到满足,追求物欲享受,善性就会转移改变。

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

【译文】坚定地保持着高雅情操,好的职位自然就会属于你。中国古代的都城华美壮观,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

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

【译文】洛阳北靠邙山,面临洛水;长安北横渭水,远据泾河。宫殿回环曲折,楼台宫阙凌空欲飞,使人心惊。

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

【译文】宫殿里画着飞禽走兽,还有彩绘的天仙神灵。正殿两边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帐幕对着高高的楹柱。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译文】宫殿里摆着酒席,弹琴吹笙一片欢腾。官员们上下台阶互相祝酒,珠帽转动,像满天的星斗。

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译文】右面通向用以藏书的广内殿,左面到达朝臣休息的承明殿。这里收藏了很多的典籍名著,也集着成群的文武英才。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

【译文】里边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有从汲县魏安厘王冢中发现掘出来的漆写古书,以及汉代鲁恭王在曲阜孔庙墙壁内发现的古文经书。宫延内将相依次排成两列,宫廷外大夫公卿夹道站立。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

【译文】他们每家都有八县以上的封地,还有上千名的侍卫武装。戴着高大帽子的官员们陪着皇帝出游,驾着车马,帽带飘舞着,好不威风。

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译文】他们的子孙世代领受俸禄,奢侈豪富,出门时轻车肥马,春风得意。朝廷还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刻在碑石上流传后世。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译文】周武王磻溪遇吕尚,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王封他为“阿衡”。周成王占领了古奄国曲阜一带地面,要不是周公旦辅政哪里能成?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译文】齐桓公匡正天下诸侯,都打着“帮助弱小”、“拯救危亡”的旗号。汉惠帝做太子时靠绮里季才幸免废黜,商君武丁感梦而得贤相傅说。

俊乂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译文】贤才的勤奋谨慎,换来了百官的各安其位。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赵国、魏国受困于连横。

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译文】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召集诸侯歃血会盟。萧何遵奉汉高祖简约的法律,韩非惨死在他自己所主张的苛刑之下。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译文】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用兵作战最为精通。他们的声威远扬到北方的沙漠,美名和肖像永远流传在千古史册之中。

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译文】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全国各郡在秦并六国后归于统一。五岳以泰山为尊,历代帝王都在云山和亭山主持禅礼。

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

【译文】名关有北疆雁门,要塞有万里长城,驿站有边地鸡田,奇山有天台赤城。赏池赴昆明滇池,观海临河北碣石,看泽去山东巨野,望湖上湖南洞庭。

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译文】中国的土地辽阔遥远,没有穷极,名山奇谷幽深秀丽,气象万千。把农业作为治国的根本,一定要做好播种与收获。

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译文】 一年的农活该开始干起来了,种植着小米和黄米。收获季节,用刚熟的新谷交纳税粮,庄稼种得好的受到表彰和赏赐,种得不好的就要受到处罚。

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

【译文】孟子崇尚朴素,史官子鱼秉性刚直。做人要尽可能合乎中庸的标准,必须勤劳谦逊,谨慎检点,懂得规劝告诫自己。

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

【译文】听人说话要审察其中的道理,看人容貌要看出他的心情。要给人家留下正确高明的忠告或建议,勉励别人谨慎小心地处世立身。

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

【译文】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要反省自身;备受恩宠不要得意忘形,对抗权尊。如果知道有危险耻辱的事快要发生就退隐山林,还可以幸免于祸。

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

【译文】汉代疏广、疏受叔侄见机归隐,有谁逼迫他们辞去官职呢?离君独居,悠闲度日,整天不用多费唇舌,清静无为岂不是好事。

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

【译文】顺应自然,修德积福,永远平安,多么美好。如此心地坦然,方可以昂头迈步,一举一动都像在神圣的庙宇中一样仪表庄重。

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

【译文】衣带穿着整齐端庄,举止从容,高瞻远瞩。这些道理孤陋寡闻就不会明白,只能和愚昧无知的人一样空活一世,让人耻笑。

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译文】说到古书中的语助词,那就是“焉”、“哉”、“乎”、“也”了。

② 生命的奥秘-元神与识神的探索 丹道积精累气以成真

生命的奥秘-元神与识神的探索 丹道积精累气以成真

元神来自无极界,元神灵力极大,具有创造有极物的灵力和能量,可以进出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可以控制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的运动,所以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的玄机能量都不能破坏元神本体,都不能损害元神。元神喜纯好静的特性就是元神主体在无极界的特性。元神控制大脑和生命行为的前提条件是灭掉识神,掌握生命控制权,这需要经过生命修炼才能达到,这就是千年来人类存在生命修炼现象的根本原因。

我们的生命什么是最重要的,主导人的生命又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在我们的显意识背后是否有一个真正主载命运的主人,从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有元神和识神之说。到底什么是元神和识神,这里借用"神"这个词来说明生命构成的深刻性。神,在古文化里是一种人无法认识的可以控制人行为的超自然力量,这里在解说元神和识神的同时也破解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内在机理。

一、元神

元神的来源无极界,是无极界灵质体的分体。

元神来自无极界。在无极界,由于无极质内部没有极性,所以无极质的感觉是灵性感觉。无极质的灵性是没有差别的,灵质的能量和灵力都相同,所以整个无极界虽然具有极高的灵质能量,但是没有势能,所以没有运动,没有声、光、形、色等,寂静不动。无极界的这种特性,使灵质体虽然有极敏的灵性,但是却不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无极界的寂静特性和灵质体的高敏灵性,使每个灵质体的任何一丝灵动,整个无极界所有的灵质体都会感觉到,因此每个灵质体都不会随意发出任何灵动,不可以干扰整个无极界的寂静性。

元神的主体是无极界的灵质体,元神的任何感觉,元神的主体都能感觉到。元神喜纯好静的特性就是元神主体在无极界的特性。元神作为无极界灵质体的分体,可以在宇宙中运动,可以感觉宇宙空间中丰富的物质特性以及物质运动的千变万化,元神主体在无极界也能感觉到,这种感觉即不会干扰无极界的寂静性,又可以使灵质主体享受到高灵性生存的乐趣,这是元神从主体分离出来在宇宙中生存的根本意义。

宇宙是有极物构成的,元神灵力极大,具有创造有极物的灵力和能量,可以进出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可以控制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的运动,所以任何宇宙空间和有极物的玄机能量都不能破坏元神本体,都不能损害元神。但是,元神也不能独立在宇宙空间中活动,因为元神一动就会发出灵力,元神的强大灵力会破坏宇宙空间和有极物体的运动玄机。因此,元神要在宇宙中活动,就必须居住在元神自制的特殊有极玄机体中,这种玄机体可以锁住元神的灵力,这样元神在宇宙中活动才不会破坏宇宙空间的玄机。另一方面,元神如果曝露在宇宙空间中,空间的玄机使空间中的物质产生强烈的运动,元神在这种物质运动的冲涮中会受不了,因为元神本质上是喜纯好静的,所以也要呆在有极物玄机体中才能安神。在一般情况下,元神是居住在具有活性的生命体内,元神可以借用生命体的活动性在宇宙空间中活动。

二、识神

识神是在身体大脑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体。生命体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不断地用身体(包括肌肤和神经)和感官接收天地间各种事物的信息能量,包括风云、光影、阴晴、冷暖和声音,在人类生命体中还会不断接受人文事物,特别是大量地接受知识和生活教导,在大脑里积累了很多知识信息和事物信息。大脑具有特殊的生物性信息加工功能,大离功能与信息能量之间产生能量旋机,形成大脑思维,不断复制、演化、创造和提炼新的信息,使大脑内的信息迅速膨胀,信息能量也随之增大,形成信息能量场,具有能量感应性。这种感应性不断增强,又产生在大脑中,最终与大脑机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体功能的意识体,这就是识神。

识神是由大脑机能和大脑储存的信息能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大脑机能,有什么样的信息能量储存,就衍生出什么样的识神。动物有动物的识神,人类有人类的识神。人类的大脑机能比动物的大脑机能的生物性能更强更好,所以能吸收的信息能量比动物吸收的种类多、信息量更大,所衍生识神的生物性更高级,识神的意识性和意识力更强。但是,识神无论怎么强,都受到大脑机能和储存信息的制约,人的思想会千差万别,也不会产生超出大脑机能的思维能力,不会产生超越所储存知识信息以外的思维能力,所以人的思想必然局限在大脑机能和所储存的

知识范围内。识神与大脑机能混成,是生命体的有机构成,人的情感、欲望等都与识神密切相关,都在识神的作用和控制下发生,所以人的识神具有情感和欲望的因素。当人的大脑机能受到损坏时,识神就会随之受到损坏;当人脑储存的知识信息发生系统紊乱时,识神同样会发生意识紊乱。这两种情况是造成人的精神和行为状态异常的根源。当人的生命终结时,大脑机能丧失,人的识神也同时毁灭。

三、元神与识神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元神只进入人体中。人体的识神产生在大脑中,它能够以意识力控制大脑机能,从而控制身体行为。元神来自于身体之外,是高能灵体,比识神的意识力强大。但是,识神是大脑机能与知识信息合成的,当识神的意识力非常强大时,大脑机能和身体行为完全由识神控制,元神与大脑无法沟通,发挥不了灵性作用。由于元神是高灵意识体,具有灵性,而识神只是意识体,没有灵性,当大脑完全被识神控制时,思维就缺乏灵性。有时候识神活动太累歇息一会儿时,元神得以接触大脑信息并控制大脑,就会发出灵性意识,这就是人们感受到的"灵感"。

元神随胎儿一起来到世间,封闭在身体内,不能直接接触事物,也不懂事物属性,需要身体通过各种方式在大脑中储存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元神才能对这些知识和信息作出灵性判断。但是,大脑在积累知识和信息时又会产生识神,因此在识神没有形成前是元神在控制大脑,由于知识和信息太少而出现行为盲然,表现为行为幼稚,在知识和信息积累起来后识神又形成了,阻碍甚至控制了元神与大脑的沟通,表现为意识加强了,但是灵性减弱甚至丧失了。这就是元神会迷失的根本原因,我们看到的书呆子正是缺乏灵性的典型的识神行为。

识神会产生和控制人的情感和欲望,当人的情感和欲望很强烈时,识神会被玄晕,严重时会丧失识神的意识和理性。元神在识神控制大脑和生命行为时,对情感和欲望没有控制力。当元神恢复对大脑和生命行为的控制时,元神有能力控制情感和欲望。但是,元神控制大脑和生命行为的前提条件是灭掉识神,掌握生命控制权,这需要经过生命修炼才能达到,这就是千年来人类存在生命修炼现象的根本原因。

丹道积精累气以成真

丹道功夫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四大阶段。炼精化气阶段细分亦有三小段:积精累气为初侯,关开窍展为中侯,筑基炼己为三侯。三段炼精化气功夫各具特点,修丹功者不可不明,若修行之初得法,则可登堂入室,日进千里。修行得法的前提,自然是理清法明,故对精化气中积精累气的理论作一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精,是生命的基础,秉受于先天,与生俱来,为生命的起源。人体之精分为三部分: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生殖之精,构成人体之本质的部分,为先天之精;维持生命活动的,为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由饮食之精华与胸中宗气结合而来,周流一身,归于脏腑。脏腑神气充盈,则归藏于肾,肾中后天之精由肾间动气作用,化为先天元气,转而为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冲动,有两种结果:其时若以丹道功夫加以风火调炼,则化为先天元气;若未加调炼,则转而为生殖之精,可繁衍后代。丹家谓之顺则成人,逆则成仙。此为炼精化气之理论。

《黄庭经》云:“积精累气以成真”。有两个方面意思:一个是积精,一个是累气。精足不断地化为气,气足不断地化为精,二者相互促进。《金仙证论》云:“仙道炼元精为丹”。又云:“夫精,为万物之美,即养身立命之至宝”。道出了元精的重要性。所以说在积精累气的过程中,积精才是基础,而累气则是结果。故修行之初,当以积精为关键。故《黄庭经》云:“保守尔精可长活。”

后天之精乃重浊之物,不是丹功中的药物,先天之精才是修行的基础。积精累气是积累先天元精。先天元精,无形无象,它的积累是以后天之精的积累为基

础的。修行者多喜回光返照,周身精气聚于丹田,一旦冲关而出,大损元气。故古人有言:白日补之,不觉其有余,一旦损之,便觉其不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保守已经获得的一份精气比通过修行获得十份精气而不知保守更有现实意义。

那么,如何保精呢,《养真集》云:“无欲静极,则谷神不死,谷神不死,则元牝立矣,元牝立则真精固,真精固则永无走失之患。”可见,其诀无非是清静无为而己。其具体方法,需从饮食、睡眠、思维及行住坐卧各方面加以调节,而这种修炼外的调节,实际上是广义的修炼,涉及到了“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的范畴,即今人所言的气功生活化。其内容可从沙弥戒、比丘戒中获得,恕不细言。

夫精之物,运则常,退守则灾。积精累气之初侯中,积精是基础,但仅积精是不够的,需把所积之精化而为气,才能逆修成真。精何以化气呢,肾间动气为生命根本,凡人依肾间动气之力自然转化阴精为气以供生命之需,然凡人之肾间动气力弱,所以生命力弱。修丹道功夫者,想化精为气,唯需加强肾间动气之力,而加强之法,唯风火调炼一途。

风火调炼,亦是不假他力,只教凝神入气穴,心息相依而已。神入气穴,心息相依,自然呼吸之吹嘘,引动先天之气机,往来无穷,肾间动气得以强化。

凡夫与修丹道者同样依据肾间动气化精为气,然而何以同途异归,结果泾渭分明呢,人食五谷化为阴精,不曾锻炼,大部份转为欲念,难归正途,只有少部份假肾间动气之力化而为气以维系生命。而修丹道功夫则不然,要把所有阴精化之为气,必须以文火温养,凝神气穴,神又不可泛驰于外,息又不可断续无嘘,神息之相炼,动静之相依,以自然之呼吸,引动先天气机,以丹田自然呼吸之气,吹动其中真火,水在上火在下,水得火自然化而为气,其气上腾薰蒸传透一身之关窍,流通百脉,烧得里头鬼哭狼嚎,将阴精炼尽,阴魔消散矣。阴精所化之元气,其气混入一身之气,此气再合先天之气,然后先天之气再从窍内发出而为药。功夫至此,则积精累气已初步告成。

积精累气乃丹道有成之关键

在丹功修炼中,用的是先天精气神,乃无形无象之物;后天有形有象之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均弃置不用。所谓“用之不可见,见之不可用”,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丹功修炼的重点,也是难点、关键。因为丹道修炼之精气神均不是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而是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的。在修炼中要掌握积精累气之法,就必须有“捉雾拿云”的手段,“于恍惚中求,杳冥内寻,庶几近焉”。此乃丹道有成之关键,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从细微之处入手,日积月累,自然增长

古今凡修炼有成之人,均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少到多,从微至著,日积月累而成。《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其关键之处,就是要抓住气机微动之时,随采随炼,随时积累,久则成真矣。有人对于微阳初动,漠不关心,认为无足轻重,任其丧失。而不知“一星之火,可以焚山,一涓之水,可以成渠”。所以总要人看穿此道,处处提防、在在保护,日积月累,长久坚持,自可由量到质而生变化矣。

《道德经》在论述难易、大小时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黄元吉注释云:“夫易为难之基,故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细为大之本,故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况道为万事万物之根,可不由易而难、自细而大乎,不然进之锐者,退之必速矣。又安望几于神化之域哉,”“是以古之圣人,知道有由阶,学有由进,不思远大之图,惟期切近之旨,淘汰渣滓,涵养本源。如水之浸灌草木,自然日变月化,不见其长而日长,所以自微之著,由粗之精,从有为有事中,而至无为无事”。故“圣人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矣”。不为大而能成其大,皆由于从细小之事入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自然变化矣。所以结论就是“惟有坚固耐烦,矢以恒久不息之心,庶几易者易而难者亦易,细者细而大者亦细耳”。

《道德经》在六十四章中又进一步阐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均是讲的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这个原理运用于丹功修炼,就是当一阳初动之时,其机甚微,不宜采取,及至二阳、三阳“神凝气聚,真精自动,浩浩如潮生,溶溶似冰泮。要堵自微而著,由小到大,自近及远,以至进火退符,河车搬运,阳铅再生,阴汞交合,时烹时炼,渐结渐凝,神圆气壮,药熟丹圆,皆自玄关一动始也”。所以炼丹就其始基言之,实由一汞一铅,点滴积累而成。在修炼中忽视细小精气的积累,则圆明之金丹就无法炼成了。

二、筑基阶段的精气积累

筑基一词是丹经的比喻,如修房造屋,必先筑基,使基础稳固、结构坚实,然后才能竖柱安梁,砌砖盖瓦。炼内丹也是同样的道理。丹法以身为基,在内丹入手修炼中,必须将此身体条件补足,符合初步的练功要求,然后才能进入正式的练功阶段。

这里讲的身体条件,主要是指人身的精、气、神三大生命要素而言,丹经称为三宝。丹道功夫中所称的炼丹,实质就是炼此三宝。翁象川注《悟真篇》云:“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荣卫一身,莫大于此。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实际上,筑基阶段的任务,就这么三个:一是保精气神三宝圆满无亏;二是补三宝充盈旺盛;三是炼三宝凝化成重返青春的源泉——内丹。所以说内炼的基础,就是炼精气神的凝化。炼丹所用的精气神三宝本系一个整体,三者不能截然分开。但筑基阶段为修补功夫,精为丹基,神为主宰;气为动力。而此段需要补足的常常是元精,所以保精、补精、调精都是为了打好基础。然后精气补足、互相调和、转化合凝,达到精满、气足、神旺,即开始炼精化的功夫了。

在筑基阶段,怎样进行精气积累呢,

1(凝神返照、微阳勤生。柳华阳在《金仙证论》中讲到药产之效验时说:“效验非暂时可得,至真之道,在乎逐日凝神返照之工纯熟而后有来之机缄。夫或一月元关显露或数月丹田无音,迟早各殊。而贵乎微阳勤生,不失调药之功夫,则药产自有验矣”。这里的关键是逐日凝神返照之工不辍,微阳积累,长期坚持,则药产自有验矣。

2(心静气动,积累精气。柳华阳在总说中讲到调药时,就说过:“性能虚静,尘念不生,则真机自动。动者,非心动,是之动也。气机既然发动,则当静以应之。一动一静,不失机缄,是谓调药,是谓交合。行乎造化,性命双修,是谓真旨妙用矣。”《道乡集》也讲:“静至于极,自有动机。此机车动,我仍主静。我主于静,彼必愈动,彼愈动而我愈静。此即初步工夫积累动之要诀”。

气动与心静,是互相联系的。气之所以动,就是从心之虚静中转化而来的。故心愈静而气愈动。在行功中采取气愈动而心愈静之调法,则可以静促动,动以还静,动静互化,相辅相成。故此法为积累动气之要诀。

3(勒关招摄,返调积累。气动之久,愈益旺盛,后则转化为元精。元精生时,有真气流向生殖器,产生欲举之感。此时就得用招摄之法返调之。行功中要以正念为主,神以宰之,使精不下流。然后再起呼吸之气以收摄元精回气穴。这就叫“勒阳关、调外药”之法。

在运用中要注意:先以神宰其气,然后再以神驭气以招摄归炉。这就要在阳气初生之时,用真意从阴中跷迎元精归炉。一般吸七、八次阳物即倒,多则十几次,甚至二、三十次,但必须以外肾倒下为止。黄元吉讲:“务要外阳外囊收缩尽净,庶可以生真气焉。”

4(混合交媾,产生真种。平时元气潜藏气穴,修持中静定之久,产生气动

举”,故曰“情”。此时应“将我静中之真意之机,元气动而为元精,外肾欲“

凝入于命宫,时来时凝,久则天机发动,不觉命宫产出真精”,故曰:“下种”。此种是下在先天气动之时,使神气交合,以后才有药产之机。柳华阳讲:“真种因神气而生,神气若不交,安得有真种乎,”所以“真种”是神气交媾的产物,但产生过程中,须从混沌立基。朱元育讲“要觅先天真种子,须从混沌立根基。”混沌是神入气中、交媾混合之意。由于两不相离,互相依恋,纽结不散,故神在气中,气包神外,神气同炉而炼,神火化精还。因元精不能自熔,必用元神熔之。神溶则气化,此气就是先天气,是神气交媾中产出的真种,也就是“小药”。如此“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久则由小药积累而成大药了。

三、阳气自动与周天运炼

伍冲虚在讲到阳气自动与周天运炼时讲:“运此周天,积累动气,以完先天纯阳真。故凡一动则一炼而周。使机之动而复动者,则炼而复炼,周而复周。积之不过百日则精不漏而返气矣。”古人云:百日筑基,是指此炼精化之大概而言,而且那是对一日内十二时均处于练功状态来讲的。若平常人,练功时间不多,则非百日或者一年可以完成的。有的甚至三年、五年也不一定能完成基成不漏的任务。不过只要你坚持修炼总会有进步的。所以一次气动,运一次周天之数。已完足一周则真精、真归复于命根而愈旺其生长发动之机。不过这个增补积累均是在气穴之内进行的,而不显露于外。

所以凡遇有真气自动之时,就要炼之以完一周天。若一天不炼则真气就不会长旺,甚至会萎缩退化。总之要遇阳气自生之时“取回以补阳,令满足耳”。因此,当气动之时要用招摄返调之法,用后天呼吸将阳收回“归于气根,以薰蒸补助。若无呼吸,不能调和。若无薰蒸,不能补助。及至呼吸薰蒸,周天一周,则阳气得补复纯静矣。”然后俟其静而自动,又得阳发动之机,则又可补助也。总是要补,但必求其再生之时而得再补之机。若无气动之机,是不能增补的。

四、丹田为储存精气之处所

丹田是结丹之田,它的位置在脐与肾之间即冲脉与带脉交叉处形成十字,加上外廓,酷似田字,故称丹田。它的实际位置,就在腰部正中。丹经所谓:“前对脐轮后对肾,中间有个真金鼎”,即此是也。

它的作用:在筑基时,为守中之处,利于入静、得气。炼精化气时,则为大鼎炉之炉,是藏药之处,修持者将采取的外药积蓄于丹田之中,所以它是聚神合气、储存神气之所。外药入炉后与元神会合凝结,进行反复烹炼,也就是“产真种”的过程,真种产生后,神凝气合,归于下炉,结而为丹。伍冲虚讲:“阳精盛满,是长生之本根。由其归于丹田而后可得满。满而守于此中,则不亏而得长生。暂守暂得,久守久得。”因“阳精凝聚又结丹者,谓之不死之基。守在丹田,即可不死。”《心印经》云:“存其神而守其,又象伏龟,故名神龟。龟含水中,有气曰神。人之根蒂俱在此处。”神守其“不复泄漏,则真常住。所以不死。有真足,则无可死之理。”天皇真人云:“气不散则命不亡,命不亡则形不灭也。”

外药有三百六十次周天,也就需要三百六十次储存,而丹田即为储存、凝聚之处。外药是丹母的原料,必须积累已足并与元神会合、凝结,经反复烹炼之后,内药才开始自生。内药生,外药即转化为真,在丹田以旧迎新,互相结合,通过烹炼,开始成形,无质生质,久则成大药也。

大药即阳精化气之金丹。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也是从丹田气穴中产生的。开始因无形之气微,故附外形而为用。即阳冲动阳关而有阳举之象。此气微弱,故称小药。及至以后积精累气多而满足之时,化气而成金丹,则曰大药。实只是有形之真如火珠,是从无人有之物。黄帝曰赤水玄珠,又曰真一之水、黄芽、真铅,皆是指丹田中所生之真气,因积累多而成自有之形。所以不附外形而唯生于内。即只有“我神觉之,可知可见者。”内动、内运、内知、内见之内丹即此也。

阳盛而内可见形。然气何以有形,此非形质也。乃有“似火热之形”也。古云:丹田火热、两肾汤煎,不过形容丹田之火珠也。有此形才能出神而变化有形,为身外之身。此即无中生有、采之而后生之大药也。大药存于丹田,必用七日之采工而后得。此时就会见:丹田火炽、两肾汤煎、耳后风生、脑后鹫鸣、眼吐金光,身涌鼻搐之景。此得大药之兆,六根震动之象也。

五、精气神满足之主要标志

在炼精阶段,精之所以能满者,则是由于补助也。伍冲虚讲:“补精时,必遇精生于先天之真时。即用火以薰蒸,薰蒸即补也。补到化气,无精可生,便知实满。”此为日内之事也。“精自满,窍自闭,大药一到,淫根自缩,同于童子。从欲不可得,何用思欲,世所称返老还童者是也。”其特点即阴缩如蚂蝗。若精窍不自闭,淫根不缩如童子,不出现马阴藏相,则不得谓之精满。达到了这一步工夫,精满不思欲,即得长生之小果。

其次,在先补精之时,有神与之配合,因已补得神气俱旺。及所化之真归于元海则坎实也。渐以坎实点离虚,虚得实而皆实,实则不饥,何用思食,十月胎圆中,皆不食。一月减食,三月辟谷,四月后绝火食,不吃人间烟火,故曰气满不思食。如气满犹食,则是定力不够,不得谓之气满。

再次所谓神满,即纯阳无阴之谓。古仙谓分阴未尽则不仙。如有一分阴在,即有一分昏沉睡魔。十二时中,灵光不自觉照,神如何得满,故不可谓之神满。伍冲虚讲:“必使神住定,亦随之而住定,神俱定。”从入定之日起“即能不睡,

昼夜常觉,惺惺不昧。十二时中,无一时不入定,亦无一时不在定。如是,十月

之间,方得神满不睡。既无睡,又何思,到此心无生灭,息无出入,已成阳神。”

出阳神即出色界,到无色界矣。不存知见,而全归于无为,则入炼神还虚之境了。

③ 元神的修出

作为道家文化的精髓,我想不但只是对道之理的各种阐述,那是可见可查可知的一部分是属于阳的;其主要的则是属于阴的一部分,它是包括技术性传承在内的修炼实践过程。万物负阴而抱阳,我们所能抱住的,是道之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靠谈先圣的书就一定能得道。由于修炼实践过程本身也是阴阳所构,先修得道的师父的口传心授是基础是阴的一面;自己修炼的过程把握是明显易知是阳的一面。因此我们如果走一条与万物之象相反的修行道路,明理可不执着于理,重修炼但以师导为主,那我们的技术性可能才会有把握。
未悟须凭言说,悟来言说皆非。
对于道的体悟,当你没有顿彻之前是离不开道理的说明的,说明的结果可能就是导你入阴。因为人的本心是背道而驰的。悟彻以后看待一切的说理,均有其缺陷的一面。“说”总不能空,“说”总只能入有形,有形的说教就象筏子度人过河,上了筏子不等于就到了目的地。这个筏子终究被遗弃此人方能超登彼岸,若一味乘筏浏览,守而不弃,终究会架不住风浪的来临而变利为害。
谈到修炼元神的技术可能,其根据主要是人身本体就是一个和谐的小宇宙开放巨系统,人体自身的阴阳全备,五行相生,唯一能打破这种和谐的因素就是人的本心,唯一能促进这种和谐升华的也是人的本心。这就象古人所说的:“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先后”“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流”。人本身具备佛性然而识心生垢,明镜蒙昏,见性者还当从识心下手修起。
这种和谐和升华就是利用人身具备的开放系统中的精华--诸神,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其打通和维持与大的宇宙--天地间有一个永久的通道--外丹的形成。这个通道提供给人体一个能量供给,比较起常人来,修炼出通道的人就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当然此处所说的“取”和“用”都不是本心所为,而是圣人所云“无为”之治。治的是整个人体有形的一面。现代练功人中出现的自然“辟谷”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人在修炼中出现的自然不想吃东西,但精神却越来越好,时间长的可达数年之久。经过科学实验记载证实的也有几百天的情况。这种不食而能生存下去的现象在医学上是解释不通的。由于医学对于人体能源的来龙去脉是封闭性的分析,而“辟谷”造成的结果却是开放性的。人是可以排开食物的渠道而直接从宇宙间获得能源的。
当然人为的“辟谷”与自然状态的“辟谷”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尽管看起来是被动的,其实质却是主动的,因为领先的是自我潜在意识--神的作用;前者看起来是主动的,实质却容易导致人走到被动的一面去。因为人心对于整个身体的状态和其需要不可能全知无遗,顾此失彼就是被动的开始。“无为”治人体有形的一面是古人倡导的修炼方法。

热点内容
元宇宙的投资案例 发布:2025-07-09 01:23:00 浏览:443
可以去售楼中心问租房的事吗 发布:2025-07-09 01:17:25 浏览:632
元宇宙游戏贴吧 发布:2025-07-09 01:12:26 浏览:210
nba2k20合约耗尽了怎么办 发布:2025-07-09 00:57:52 浏览:714
图形卡矿机 发布:2025-07-09 00:56:15 浏览:241
元宇宙的代币现在的价格 发布:2025-07-09 00:54:46 浏览:66
区块链360路由器无货 发布:2025-07-09 00:13:27 浏览:606
比特币24日价格 发布:2025-07-09 00:13:07 浏览:761
防抽水eth 发布:2025-07-08 23:57:07 浏览:485
央行数字货币是什么概念 发布:2025-07-08 23:36:28 浏览: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