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名言
『壹』 什么是多元宇宙
多宇宙(或者称为多世界、平行宇宙)理论,来自于休•埃弗莱特(Hugh Everett III)对量子力学的解释。
首先我不清楚楼主您对量子力学了解的程度,因此我把我的回答扯得长一点。众所周知,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认为观测者对微观世界是有影响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有趣实验是“电子究竟穿越了哪条缝”“量子自杀”“薛定谔的猫”等等。但是把人类意识牵扯到对微观世界的决定上面似乎存在重重哲学上的困难,以至于后来的许多科学家都提出了区别于此的其他解释,其中尤以埃弗莱特的多宇宙理论赢得了众多的支持。
为了你能更好的理解多宇宙解释,我不妨把电子双缝实验叙述的详尽一些。
经典理论看来,在电子双缝干涉的实验中单个电子只通过了一条狭缝,在一条狭缝中穿过的粒子却发生了干涉,我们若想在两道狭缝处都安装上某种仪器,为的是记录下来电子路径或者发出警报,那不就成了?这种仪器又不是复杂而不可制造的。而实际上我们的确可以装上这种仪器。但是,一旦我们试图测定电子究竟通过了哪条缝时,我们永远只会在其中的一处发现电子。两个仪器不会同时响电子是一个粒子,它每次只能通过一条狭缝,奇妙的是,一旦我们展开这种测量的时候,干涉条纹也就消失了。哥本哈根的解释认为人意识的参与导致了电子波函数的坍缩。
(以下内容选自参考资料《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我们无法准确地定义一个“观测者”!一个人和一台照相机之间有什么分别,大家都说不清道不明,于是给“意识”乘隙而入。而把我们逼到不得不去定义什么是“观测者”这一步的,则是那该死的“坍缩”。一个观测者使得波函数坍缩?这似乎就赋予了所谓的观测者一种在宇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享有某种超越基本物理定律的特权,可以创造一些真正奇妙的事情出来。
真的,追本朔源,罪魁祸首就在暧昧的“波函数坍缩”那里了。这似乎像是哥本哈根派的一个魔咒,至今仍然把我们陷在其中不得动弹,而物理学的未来也在它的诅咒下显得一片黯淡。拿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家科特•戈特弗雷德(Kurt Gottfried)的话来说,这个“坍缩”就像是“一个美丽理论上的一道丑陋疤痕”,它云遮雾绕,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每个人都各持己见,为此吵嚷不休。怎样在观测者和非观测者之间划定界限?薛定谔猫的波函数是在我们打开箱子的那一刹那坍缩?还是它要等到光子进入我们的眼睛并在视网膜上激起电脉冲信号?或者它还要再等一会儿,一直到这信号传输到大脑皮层的某处并最终成为一种“精神活动”时才真正坍缩?如果我们在这上面大钻牛角尖的话,前途似乎不太美妙。
那么,有没有办法绕过这所谓的“坍缩”和“观测者”,把智能生物的介入从物理学中一脚踢开,使它重新回到我们所熟悉和热爱的轨道上来呢?让我们重温那个经典的双缝困境:电子是穿过左边的狭缝呢,还是右边的?按照哥本哈根解释,当我们未观测时,它的波函数呈现两种可能的线性叠加。而一旦观测,则在一边出现峰值,波函数“坍缩”了,随机地选择通过了左边或者右边的一条缝。量子世界的随机性在坍缩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要摆脱这一困境,不承认坍缩,那么只有承认波函数从未“选择”左还是右,它始终保持在一个线性叠加的状态,不管是不是进行了观测。可是这又明显与我们的实际经验不符,因为从未有人在现实中观察到同时穿过左和右两条缝的电子,也没有人看见过同时又死又活的猫(半死不活,奄奄一息的倒有不少)。事到如今,我们已经是骑虎难下,进退维谷,哥本哈根的魔咒已经缠住了我们,如果我们不鼓起勇气,作出最惊世骇俗的假设,我们将注定困顿不前。
如果波函数没有坍缩,则它必定保持线性叠加。电子必定是左/右的叠加,但在现实世界中从未观测到这种现象。
有一个狂想可以解除这个可憎的诅咒,虽然它听上去真的很疯狂,但慌不择路,我们已经是nothing to lose。失去的只是桎梏,但说不定赢得的是整个世界呢?
是的!电子即使在观测后仍然处在左/右的叠加,但是,我们的世界也只不过是叠加的一部分!当电子穿过双缝后,处于叠加态的不仅仅是电子,还包括我们整个的世界!也就是说,当电子经过双缝后,出现了两个叠加在一起的世界,在其中的一个世界里电子穿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里,电子则通过了右边!
波函数无需“坍缩”,去随机选择左还是右,事实上两种可能都发生了!只不过它表现为整个世界的叠加:生活在一个世界中的人们发现在他们那里电子通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人们观察到的电子则在右边!量子过程造成了“两个世界”!这就是量子论的“多世界解释”(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简称MWI)。
要更好地了解MWI,不得不从它的创始人,一生颇有传奇色彩的休•埃弗莱特(Hugh Everett III,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叫Hugh Everett,因此他其实是“埃弗莱特三世”)讲起。1930年11月9日,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他著名的文章《论科学与宗教》,他的那句名言至今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两天后,小埃弗莱特就在华盛顿出生了。
埃弗莱特对爱因斯坦怀有深深的崇敬,在他只有12岁的时候,他就写信问在普林斯顿的爱因斯坦一些关于宇宙的问题,而爱因斯坦还真的复信回答了他。当他拿到化学工程的本科学位之后,他也进入了普林斯顿攻读。一开始他进的是数学系,但他很快想方设法转投物理。50年代正是量子论方兴未艾,而哥本哈根解释如日中天,一统天下的时候。埃弗莱特认识了许多在这方面的物理学生,其中包括玻尔的助手Aage Peterson,后者和他讨论了量子论中的观测难题,这激起了埃弗莱特极大的兴趣。他很快接触了约翰•惠勒,惠勒鼓励了他在这方面的思考,到了1954年,埃弗莱特向惠勒提交了两篇论文,多世界理论(有时也被称作“埃弗莱特主义-Everettism”)第一次亮相了。
按照埃弗莱特的看法,波函数从未坍缩,而只是世界和观测者本身进入了叠加状态。当电子穿过双缝后,整个世界,包括我们本身成为了两个独立的叠加,在每一个世界里,电子以一种可能出现。但不幸的是,埃弗莱特用了一个容易误导和引起歧义的词“分裂”(splitting),他打了一个比方,说宇宙像一个阿米巴变形虫,当电子通过双缝后,这个虫子自我裂变,繁殖成为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变形虫。唯一的不同是,一个虫子记得电子从左而过,另一个虫子记得电子从右而过。
惠勒也许意识到了这个用词的不妥,他在论文的空白里写道:“分裂?最好换个词。”但大多数物理学家并不知道他的意见。也许,惠勒应该搞得戏剧化一点,比如写上“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用词,可惜空白太小,写不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埃弗莱特的理论被人们理解成:当电子通过双缝的时候,宇宙神奇地“分裂”成了两个独立的宇宙,在一个里面电子通过左缝,另一个相反。这样一来,宇宙的历史就像一条岔路,每进行一次观测,它就分岔成若干小路,每条路对应于一个可能的结果。而每一条岔路又随着继续观察而进一步分裂,直至无穷。但每一条路都是实在的,只不过它们之间无法相互沟通而已。
假设我们观测双缝实验,发现电子通过了左缝。其实当我们观测的一瞬间,宇宙已经不知不觉地“分裂”了,变成了几乎相同的两个。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叫做“左宇宙”,另外还有一个“右宇宙”,在那里我们将发现电子通过了右缝,但除此之外一切都和我们这个宇宙完全一样。你也许要问:“为什么我在左宇宙里,而不是在右宇宙里?”这种问题显然没什么意义,因为在另一个宇宙中,另一个你或许也在问:“为什么我在右宇宙,而不是左宇宙里?”观测者的地位不再重要,因为无论如何宇宙都会分裂,实际上“所有的结果”都会出现,量子过程所产生的一切可能都对应于相应的一个宇宙,只不过在大多数“蛮荒宇宙”中,没有智能生物来提出问题罢了。
这样一来,薛定谔的猫也不必再为死活问题困扰。只不过是宇宙分裂成了两个,一个有活猫,一个有死猫罢了。对于那个活猫的宇宙,猫是一直活着的,不存在死活叠加的问题。对于死猫的宇宙,猫在分裂的那一刻就实实在在地死了,不要等人们打开箱子才“坍缩”,从而盖棺定论。
从宇宙诞生以来,已经进行过无数次这样的分裂,它的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很快趋于无穷。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宇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它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的宇宙。有些和我们很接近,那是在家谱树上最近刚刚分离出来的,而那些从遥远的古代就同我们分道扬镳的宇宙则可能非常不同。也许在某个宇宙中,小行星并未撞击地球,恐龙仍是世界主宰。在某个宇宙中,埃及艳后克娄帕特拉的鼻子稍短了一点,没有教恺撒和安东尼怦然心动。那些反对历史决定论的“鼻子派历史学家”一定会对后来的发展大感兴趣,看看是不是真的存在历史蝴蝶效应。在某个宇宙中,格鲁希没有在滑铁卢迟到,而希特勒没有在敦刻尔克前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而在更多的宇宙里,因为物理常数的不适合,根本就没有生命和行星的存在。
严格地说,历史和将来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实际上发生了,或者将要发生。只不过它们在另外一些宇宙里,和我们所在的这个没有任何物理接触。这些宇宙和我们的世界互相平行,没有联系,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这些奇妙的宇宙对我们都是没有意义的。多世界理论有时也称为“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理论,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宇宙的“分裂”其实应该算是一种误解,不过直到现在,大多数人,包括许多物理学家仍然是这样理解埃弗莱特的!这样一来,这个理论就显得太大惊小怪了,为了一个小小的电子从左边还是右边通过的问题,我们竟然要兴师动众地牵涉整个宇宙的分裂!许多人对此的评论是“杀鸡用牛刀”。爱因斯坦曾经有一次说:“我不能相信,仅仅是因为看了它一眼,一只老鼠就使得宇宙发生剧烈的改变。”这话他本来是对着哥本哈根派说的,不过的确代表了许多人的想法:用牺牲宇宙的代价来迎合电子的随机选择,未免太不经济廉价,还产生了那么多不可观察的“平行宇宙”的废料。MWI后来最为积极的鼓吹者之一,德克萨斯大学的布莱斯•德威特(Bryce S. DeWitt)在描述他第一次听说MWI的时候说:“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遇到多世界概念时所受到的震动。100个略有缺陷的自我拷贝贝,都在不停地分裂成进一步的拷贝,而最后面目全非。这个想法是很难符合常识的。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精神分裂症……”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接受“意识”,还要比相信“宇宙分裂”来得容易一些!
不难想象,埃弗莱特的MWI在1957年作为博士论文发表后,虽然有惠勒的推荐和修改,在物理界仍然反应冷淡。埃弗莱特曾经在1959年特地飞去哥本哈根见到玻尔,但玻尔根本就不想讨论任何对于量子论新的解释,也不想对此作什么评论,这使他心灰意冷。作为玻尔来说,他当然一生都坚定地维护着哥本哈根理论,对于50年代兴起的一些别的解释,比如玻姆的隐函数理论(我们后面要谈到),他的评论是“这就好比我们希望以后能证明2×2=5一样。”在玻尔临死前的最后的访谈中,他还在批评一些哲学家,声称:“他们不知道它(互补原理)是一种客观描述,而且是唯一可能的客观描述。”
受到冷落的埃弗莱特逐渐退出物理界,他先供职于国防部,后来又成为著名的Lambda公司的创建人之一和主席,这使他很快成为百万富翁。但他的见解——后来被人称为“20世纪隐藏得最深的秘密之一”的——却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直到70年代,德威特重新发掘了他的多世界解释并在物理学家中大力宣传,MWI才开始为人所知,并迅速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如今,这种解释已经拥有大量支持者,坐稳哥本哈根解释之后的第二把交椅,并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为此,埃弗莱特本人曾计划复出,重返物理界去做一些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他不幸在1982年因为心脏病去世了。
在惠勒和德威特所在的德州大学,埃弗莱特是最受尊崇的人之一。当他应邀去做量子论的演讲时,因为他的烟瘾很重,被特别允许吸烟。这是那个礼堂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例外。
在《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作者还用了两个篇幅的内容解释了WMI,我就不一一粘贴了,您有兴趣的话网络上可以所寻到这本书。特别是关于这个理论的前因后果,读完后一定会有一个相当全面的收获。
『贰』 如果你找不到人生意义,那就去探索火星吧 | 人类火星探索之旅
前言:之前,我在 《永恒的折腾》 里思考过,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才是最有效的活法。 带着这股思想,我最近集中地在思考,查阅,很多与延长生命价值的内容与书籍,甚至影音资料。而最近,我看到了一个关于“机器人探索火星15年”的故事,我被这个故事的精神与人触动,特此分享。本文由整理网络资料而成。
故事的起源,美国的火星探索之旅。
美国从二战后的几十年,一直在探索外太空,这一点在我没有深入阅读太空史,我是感受不到其伟大的,直到这几年,我国天问号,各种科技实力追上来之后,我反过头去看美国的外太空历史,我才发现美国人的探索精神,其实很值得学习。
从1961年到1972年,美国通过阿波罗任务实现了六次登月,阿波罗任务也被誉为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项目。对于全体人类而言,成功登月也让我们成为全新的“跨星球”物种。
而很快,美国在成功登陆月球之后,就开始把目标放在了火星。然而,火星探索明显是比月球探索更加艰难的任务。这一点,可以从当时的苏联VS美国的战绩来了解。
从美国航天局NASA统计的人类火星任务列表来看,美国苏联是探索火星最多的国家,而美国也是成功次数最多的国家,但也是失败次数很多的国家。
美国于2001年成功发射了“火星奥德赛”探测器,首次发现火星地表下面存在水冰,这预示着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火星奥德赛”至今仍在进行科学探测并为火星上的着陆任务提供通讯中继,是目前火星探测器里“服役期”最长的一个。
2003年,美国第二代“双胞胎”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相继成功发射。
与第一代火星车相比,第二代火星车性能大大增强,实现了对火星较大范围的移动勘测。
“勇气”号和“机遇”号发现了火星上曾经存在水的证据,也让科学家们获取了对火星历史上水文活动的详细资料。
而也是这段探索故事吸引了我,我特别去了解了下这次火星寻水之旅的来龙去脉。
第一幕:任务艰巨,临危受命
火星是整个太阳系中除地球外最适合开发的星球,人类也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探测,但早期探测的失败率很高,苏联甚至直到解体都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成功。在经历上世纪60-70年代冷战时期的疯狂后,人类火星探测戛然而止,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重新开始。但是很不幸,美国开局的火星观察者号(1992年)失败,俄罗斯开局的火星96号(1996年)也在升空后失败。
直到1996年,美国的全球勘探者号才迎来成功,与它一起前往的还有探路者号着陆器/旅居者号火星车,小小的旅居者号也在1997年成为人类第一辆成功着陆的火星车。相比较只能定点着陆的着陆器,火星车有个巨大的优势:能够移动,这一条就足以说明它们的价值。但它实在太小,仅为10多千克而已,携带的仪器自然不可能拥有复杂功能,仅仅工作了几十天就宣告任务结束。人类迫切需要一个全面、复杂、多功能的火星车登陆火星。
在这种需求下,NASA的火星探测计划就正式立项了火星探测漫游者(Mars Exploration Rover,MER)项目,它包括两个重量为185千克的火星车,MER-A和MER-B,二者完全相同且互为备份。但没想到,1999年美国两个抵达火星的任务再次面对浩劫:大气勘探者号轨道器直接焚毁在火星大气中,极地登陆者号则在距离地表仅40米处坠毁。 在这种情况下,这两辆火星车完成任务的压力可想而知,失败的代价使人类火星探测再次陷入低谷。
第二幕:鼓足勇气,抓住机遇
幸运的是,2001年发射的火星奥德赛号轨道器取得巨大成功,它可以为地面功率较低的火星车提供信号转发,这意味着两辆火星车任务可以在2003年顺利踏上旅程。
因此, 这两辆火星车双胞胎兄弟被最终命名为勇气号(MER-A)和机遇号(MER-B)。 而事实上它们还有两个“堂兄弟”留在地球上用来测试,其中一个和它们的科学仪器、结构、重量几乎一模一样,用来测试各个仪器工作情况;另一个则轻一些、几乎不携带仪器,仅用来模拟火星重力下重量对机体结构的影响。
两个探测器分别在2003年6月10日和7月7日乘坐巨大的三角洲2火箭顺利升空,它们采用了一条长达200余天的漫长霍曼转移轨道前往火星,并在次年1月份先后抵达。
第三幕:死亡七分钟和气囊弹跳
火星降落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火星引力低于地球,存在稀薄大气,但可以像着陆地球一样,使用空气阻力摩擦和进一步降落伞结合的方式减速。由于速度较快,摩擦能产生巨大的热量会不断在探测器表面积累,达到惊人的2100摄氏度(好奇号火星车降落过程)。但是,火星大气也过于稀薄,仅有地球1%不到,它的减速作用有限,所以不可能像地球一样使用降落伞即可完成最终减速。
此外,火星距离地球最近也在5000万千米级别,这已经意味着将近6分钟的往返通讯延迟,实际还要考虑二者自转造成的遮挡,实际时间远大于此。整个登陆过程不可能由地球上人工控制和监测完成, 从探测器开始进入火星大气边缘,到最终火星着陆,只有7分钟左右时间,必须靠自己。 虽然着陆时间短暂,全程却有上千个操作要独立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功亏一篑。例如2016年10月19日,欧空局斯基亚帕雷利号着陆器在执行任务时最后一刻失败,直接撞向火星表面粉身碎骨。否则它的着陆地点亦是机遇号火星车所在的子午线高原,如果成功它们将成为并肩战斗的伙伴。只是结果无比遗憾!
在进行大气减速、降落伞减速后,探测器降落装置必须利用反推火箭工作。但自带反推火箭会导致探测器底部被巨大的燃料箱、发动机、传感器等占据,一旦降落后就会成为死重,非常不适合应该自由移动的火星车执行任务。
最后勇气号和机遇号的选择方案是气囊弹跳方式 : 降落伞脱离后,依然采取火箭反推方案进行减速和悬停确定着陆地点。 不过此时着陆器又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携带有反冲火箭和燃料罐,另一部分则将火星车折叠后牢牢包裹在巨大的气囊中。着陆器确定好着陆区域后,会将气囊弹出并用绳索牢牢吊住,稳步下降命令下达后绳索断裂。气囊在距离火星地表数米处释放,随后在地面经过多次弹跳后稳定下来。巨大气囊内部往往有平衡设备,能保证气囊停止后折叠的火星车跟地面保持正确的姿态,随后气囊打开,火星车缓缓展开并驶出,这个技术在探路者号任务时已经成功验证。
第四幕:龟速移动的火星“车”
为了成为一个可以移动的车,勇气号和机遇号必须装载额外的动力、成像和导航系统,这在定点着陆的任务中是基本不存在的。 两个探测器动力都来自两块背上的太阳能电池板 ,它们采用了当时地球上最为先进的多结太阳能光伏电池、可以吸收并利用太阳多个光谱中的能量,但由于火星表面太阳能远不如地球丰富且大气中布满沙尘,在最好的状态下太阳能仅能提供每天900瓦特小时的能量,不到一度电,平均下来工作效率普遍在半度电水平。
而当火星爆发全球性沙尘暴时,漫天的黄沙会急剧减弱太阳光照且附着在太阳能电池板表面,使得一天的产能仅仅为100瓦特小时的能量,火星车必须进入休眠状态。即便是天气最好、高峰时的900瓦特小时,这些能量仅能让地球上的普通热水器工作半个小时,只能维持一个40瓦的老式灯泡亮一天。 为了充分利用能量、尤其是避免夜晚时没有能量来源,在火星车上还背了两个7千克重的锂电池以储能。
考虑到这两个火星车是个高1.5米、宽2.3米、长1.6米、有6个轮子的庞然大物,还要完成复杂的通讯、导航、科研、数据分析处理功能,这点电力就很有限了。这跟大家想象的火星车在火星表面驰骋的场景完全不同,事实上两辆火星车的运动速度是以厘米/秒来计算,它们俩的“飙车”极限速度仅有5厘米/秒,而平均运动速度仅有1厘米/秒。
根据它的自我防护系统,它还要每开10秒就停下来20秒检查地形、避免风险。所以实际上火星车开的效果是:花了10秒钟,往前爬了大概一个人类手掌的长度,然后停下来喘息20秒钟,再继续努力往前爬。
第五幕:价值连城的“超级名车”
火星车还必须携带有大量图像拍照系统以辅助导航和自我轨迹判断,毕竟火星上可没有人帮它们指路,必须自给自足完成。因此, 它们都携带了一个全景相机、导航相机安装在1.5米高的头部,身上还需要携带四个避险相机拍摄前后左右以避免危险, 可谓是标准的“畏首畏尾”。没有办法,毕竟这是个极其精密、造价高达4亿美元的一辆车,经过大致计算,平均下来大概每克的价值就接近15000人民币,这可比一辆用纯黄金(金价大约一克300人民币)做的车贵太多了。
不仅如此,它小小的能量依然要支持与地球的通讯,但显然这个能量太弱了,远远不够直接把信号发回地球。因此 它们的选择方式是依赖其他“前辈”帮忙转发和传递信号:美国的奥德赛号、全球勘探者号、MAVEN、侦察轨道器等都相继为它们提供过数据传输服务。
在解决了动力、导航、通讯等核心问题后,终于到了最重要的方面:科研! 虽然能量有限,两辆火星车依然携带了非常先进且高度集成化的科研仪器,它们基本都安装在火星车前部伸出的机械“手臂”上面。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整个背上几乎都是太阳能电池板,底部又全部是动力系统和结构系统。
在手臂上,既有穆斯堡尔谱仪、阿尔法粒子X射线光谱仪、磁体仪这种能够详细解读岩石和土壤中化学成分的仪器,也有热辐射光谱仪(装于头部)和显微成像仪这种能从远处和微观的近处观察土壤结构图像的设备。当然,为了辅助这些仪器得到研究的样本,还需要一个研磨工具,将岩石粉碎。在使用仪器时,火星车需要停下来,将大部分能量集中在机械臂上,机械臂把带有仪器们的前端缓缓抬到要研究的地方放下,仪器才可以开始工作。
第六幕:火星探测,使命必达
按照计划, 勇气号着陆在古瑟夫陨石撞击坑(Gusev Crater) ,这个170千米宽的超级撞击坑可能隐藏着火星土壤的深层秘密; 机遇号着陆在子午线高原(Meridiani Planum) ,这里曾经被发现存在大量的结晶赤铁矿,这意味着在远古时代这里极有可能是火星巨大的海洋/湖泊所在地。
两个小家伙抵达火星后果然不负众望,为我们带来了海量科研成果,大大补充了“前辈”维京一号/二号、探路者号/旅居者号任务的研究成果。它们进一步分析了火星土壤成分,相比较地球土壤中基本50%是水和空气、5%是有机物、45%是矿物质和金属而言,火星土壤中仅仅有2%的水和空气,而余下的98%都是矿物质和金属。此外,在火星土壤中还首次发现了镍和锌元素,这二者理应来自火星深层内核,这个发现意味着火星表面的土壤可能源自火山喷发而来,也就是火星亿万年前剧烈地质活动时期的产物。
勇气号曾经在一块火星岩石上进行过“深层次”研究,它钻出了一个4.5厘米直径、0.5厘米深的洞,几乎是一个婴儿的手掌般。看似人类可以轻松做到,但对勇气号而言已经着实不易:这是它一动不动钻探了两个小时的结果。经过分析这块石头的基本结构,科学家们发现只有可能水的参与才会形成这些微型纹理和孔洞。
它的“兄弟”机遇号则详细研究了大量类似地球上的玄武岩、表面覆盖了多层不同物质,它还去了一个富含粘土的山丘,以及一个远古湖泊的底部,那里发现了包括赤铁矿(一种铁锈)在内的含水矿物质,它甚至在撞击坑底部观测到了水流淌过后的痕迹,这意味着也许今天火星地下依然可能存在液态水。机遇号也比较幸运遇到了一个来自太空的礼物:它找到了一颗铁镍构成的陨石,也是人类首次在外星球找到陨石。
这些都印证了火星在远古时期拥有温暖潮湿的环境。不过,它们经过研究化学成分后推出结论:火星曾经的海洋和湖泊并不像地球上的水体一样温和,而是绝大部分水体呈现强酸性,并不适合绝大部分地球生命生存。它们的研究远超于此,不过限于篇幅没法全部展开了。
第七幕:我们征服太空,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很难
在勇气号和机遇号出发前往火星前,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纽约标志性的两座世贸大厦轰然倒塌。这次袭击造成近3000人殒命,且相当一部分是参与救援的消防员们,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事后全世界陷入了哀悼的气氛之中,这两个探测器也不例外。但正如它们的名字,代表了人类要越挫越勇的心情,在事后的遗迹清理过程中, 科学家们利用找到的金属材料制作了一个特殊的线缆保护罩,它用来保护岩石粉碎工具。
此外,它们的着陆地点也成为了纪念碑。其中,勇气号的着陆地被叫做“哥伦比亚纪念碑”,这是为了纪念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期间解体的灾难;相应地,机遇号的着陆地被叫做“挑战者纪念碑”,为了纪念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起飞期间解体的灾难。在这两个载入人类史册的航天灾难中,各自有7名宇航员殒命,成为历史之最。
正如肯尼迪总统的名言:“我们选择登陆月球,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很难”。两辆火星车,也肩负着人类的伟大使命。
第八幕:老兵不死,创造奇迹
这两辆火星车的原计划工作时间都是90天左右,科学家们认为90天之后火星空气中的沙尘就会覆盖满太阳能电池板,导致能量过低而无法继续工作。但没想到的是,火星上剧烈的沙尘暴和大风天气却帮了忙,风吹去了盖在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的尘土,让它重新暴露在太阳光的照射之中而获得新生。虽然在2007年火星巨大的沙尘暴中、99%的阳光被沙尘遮蔽了数月而导致这两个兄弟险些任务失败,但它们通过休眠方式在比地球风速快10倍以上的恶劣环境中最终幸存下来,赢得新生。
在这种情况下,勇气号一直坚持工作到2011年3月22日才宣告任务结束,此前它已经经历了轮子故障不能转动、且在2009年时就陷到软土中根本无法动弹,但它依然在那个坑里坚持工作了两年之久直到失联,那里成了它最终的墓地。
而机遇号情况好很多,它曾经也陷进过一片碎石沙地中,不过后来依靠地球上两个“堂兄弟”的各种模拟才最终花了一个半月时间逃离,那一小块地区也因此被重新命名为“地狱沙丘”。从此之后它更加小心,一直工作到2018年年中。
但后期的机遇号也在慢慢老去,每天的机上计算机会不断重启,工作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清空数据存储,它犹如沉沉暮年的老人一样患上了“痴呆症”和“失忆症”,让人惋惜又深感无奈。
勇气号和机遇号虽然移动速度极慢,但超长服役的结果却使它们成为了最优秀的火星车。 勇气号共计工作了2269天,机遇号工作了5000多天。机遇号以平均1厘米/秒速度运动创造了在太空中最远行驶里程的记录,它已经在火星表面行进了45千米以上,早已超过前苏联在1973年发射的月球车二号(Lunokhod 2)在月球表面创造出的39千米的记录。机遇号就好比是龟兔赛跑里的乌龟,虽然慢但一直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
不过悲剧的是,2018年火星又出现了席卷全球的巨大沙尘暴,机遇号由于能源问题再次陷入沉睡。年底沙尘暴消退后,NASA尝试了800多次联系都未能将其唤醒,最后只得宣布放弃。我们目前已经永远失去了这两个火星车。
第九幕:华丽终章,亦是开始
勇气号和机遇号虽然任务已经结束,但它们的华丽终章并未结束。它们的巨大成功再次掀起人类火星探测的高潮,在此之后有一系列探测器抵达火星并长期工作。
2003年6月,欧洲火星快车轨道器和小猎犬二号着陆器抵达,轨道器至今仍在工作;
2006年3月,美国火星侦察轨道器抵达,至今仍在工作;
2008年5月,美国凤凰号着陆器抵达;
2012年8月,美国好奇号火星车抵达,至今仍在工作;
2014年9月,美国MAVEN大气专家轨道器抵达,至今仍在工作;
2014年9月,印度曼加里安轨道器抵达,至今仍在工作;
2016年10月,欧洲ExoMars轨道器和斯基亚帕雷利着陆器抵达,轨道器至今仍在工作;
2018年11月,美国洞察号着陆器抵达,至今仍在工作;
“核动力”的好奇号火星车,几乎是勇气号/机遇号的5倍大,各方面能力全面升级(图源:NASA)
未来的2020年,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等,都将有新一轮火星探测任务前往火星,火星将迎来最为繁忙的一段时间。毫无疑问,它们的研究成果,将会大大超越勇气号和机遇号。
火星探索之后续,未来的人类获将彻底征服火星
2004 年 1 月,美国当时的总统布什提出了 “新太空计划”: 2020 年前重返月球并建立永久性基地,同时派宇航员登陆火星 ,但他并未公布具体的登陆日期。
2017 年,特朗 普签署 “1 号太空政策指令”,宣布包括重返月球、登陆火星和深入探索太阳系在内的宏大计划。为此,美国重新组建了国家太空委员会,副总统彭斯出任主席。特朗 普也多次在推特上表示,NASA 应直接开展载人探索火星行动,并在未来几个月公布相关计划。
同年,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举行的第 58 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上,美国宇航局前局长迈克尔 · 格里芬声称准备在 2037 年把人类送上火星。但在美国航天局 2020 财年预算请求听证会上,NASA 现任局长吉姆 · 布里登斯廷确认,美国计划在 2033 年将宇航员送上火星,并在火星上生存 2 年。
对于探索火星,想争第一的可并非只有美国宇航局 。SpaceX、波音等各大航天企业也在私底下进行着较量。波音公司负责人丹尼斯 · 米伦堡曾在接受采访时非常明确地表示:“第一个踏上火星的人将乘坐波音飞机飞往那里。”
丹尼斯 · 米伦堡的声明遭到竞争对手 SpaceX 的埃隆 · 马斯克的讽刺。他声称,“波音将在火星登陆竞赛中击败 SpaceX”的评论听起来就像是波音自己在说给自己听,这是在自欺欺人。
当然,对于埃隆 · 马斯克而言,他的梦想可不仅仅是把人类送上火星,他甚至还想改造火星大气,把火星改造成为一颗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马斯克最初是在一档电视节目期间表示,想通过核弹对火星进行加热。而且他并没有开玩笑,2019 年他还在推特上详细公布了这一计划。马斯克还扬言将建造 1000 艘星际飞船用于火星旅行。
虽然马斯克对火星计划充满了期待和信心,但是他曾承认自己可能无法亲自实现火星计划,原因是技术的发展有点差强人意。马斯克曾多次呼吁加速技术研发,他甚至宣称,如果技术成熟的话,他有七成概率会亲自登陆火星。从目前来看,如果不是嘴上说说的话,马斯克的梦想很有可能实现。
可以肯定的是,当 NASA 以火星为目标时,美国的各大私人航天企业并不会把目标仅仅局限于月球,火星竞赛已成必然。
早在 2003 年,为了给载人火星飞行做初步考察准备,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和法国太空局的科学家们在南极洲进行多种 “人类适应太空”实验。这是因为往返火星需要长达 2 年的时间。长时间的与世隔绝、孤独和无助可能冲破宇航员的心理防线,导致他们精神错乱。
为此,美国宇航局专门打造了 HI-SEAS 火星模拟基地。因为专家们认为,如果想真正了解宇航员可能遭遇的心理挑战,唯一的方式就是让他们置身与火星类似的极端环境。经历过模拟测试的人员都深深体验到了宇航员的孤独与寂寞。
在美国宇航局的计划中,并未打算从地球直飞火星,而是以月球基地或者空间站为中继站。当然,这两者都还在准备当中。美国人尚未完成重返月球的目标,因此月球基地也只能是未来的一个梦想。但以月球基地为中继站的想法是深得人心的,因为月球极地存储的水冰完全能够制造未来的火箭燃料。
美国宇航局在 2017 年提出,计划在月球轨道建立一个永久性基地,也就是深空网关。它将作为未来太空探索的训练场地和技术实验场地,旨在为人类登陆火星或其它星球做准备。这个基地就像一个机场,飞往月球表面或火星的飞船可以在此加油、更换零件或者补充补给。
强大的运载火箭是人类前往月球乃至火星的基础,运载火箭是人类摆脱地球引力前往火星的基础,它也是整个人类航天最为重要的基础,它的能力往往决定一个航天企业以及一个国家航天探索能力的上限。
2015 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倾力设计的太空发射系统 SLS 通过了专家审议,意味着人类历史上最庞大、最强大的火箭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SLS 系统是美国航天飞机衍生出来的重型运载火箭。它是美国宇航局的 “深空探测计划”的一部分,未来将肩负载人火星和载人月球任务。SLS 火箭类似于战神 IV 火箭,但其总推力比将超过此前最大的土星五号,它也将成为美国最强大的运载火箭。
2017 年,美国宇航局公布全新一代火星车 “火星 2020”,也就是现在的毅力号火星探测车。不久的将来,这台拥有 23 只 “眼睛”的火星车,将执行火星的全景观测任务。这 23 个相机中,包括 7 个科学相机以及 7 个降落着陆用的辅助相机,以及 9 个工程相机,它们能够帮助火星车避免火星上的障碍物。
从战略意义上来说,美国是想要通过探索火星,扩大并牢牢占据太空探索的领导地位。目前,太空探索领域已经并非美国一家独大,包含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已经崛起并开始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如果说科技是我们全人类的能力边界,那么探索太空,了解宇宙,就是全人类的思想边界。
最近太多关键字聚焦所谓的元宇宙,但是我被华大基因尹烨的一句话触动,他面对人们对元宇宙的热情只说了一句话,“我更关心真宇宙”。
因为所谓的元宇宙再怎么天花乱坠,它都是基于现实世界来创造的,无论你是吧爱因斯坦做成AI跟你对话,还是你把自己复制成8个分身,你都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来实现它。
而这些算法,科技,数学的知识,都是现实物理生物世界里你学会的,元宇宙的边界远比真实宇宙的边界小太多...
人类三大起源问题,将是我们人类永恒探索之谜题: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意识起源。
而探索宇宙,了解自身,其实都是我们探究这伟大课题的重要方向。
『叁』 源于智慧的性感
神探夏洛克里有这么一句名言,头脑,是性感的新潮流。《生活大爆炸》里也有类似的表述,聪明才是真正的性感。尹烨,华大基因的CEO,一个有智慧的男人,无疑拥有这样的性感。
开始真正关注他,是偶然一次在视频号刷到一个他在《圆桌派》第五季做嘉宾的视频,他在里面说的一段话让我久久回味,当我们离开世界的时候,希望你既经历物性的神奇,也经历过人性的可爱,你用你无私的人性克服自私的基因性,同时感谢菌群的帮助。因为这段话,我完整地看完了他在《圆桌派》做客的视频。当然,在节目中,他还密集地输出了其他智慧的话语,比如,人类进步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感叹于他竟有如此深厚的知识储备,古今中外,融会贯通,例证名言,信手拈来,并且恰当好处。
今天,在混沌的学堂,继续听他的分享,关于演化、认知、人性和向善。
关于演化思维在个人发展中的应用,是个体的“一专多能”,增加系统的鲁棒性,说白了就是,皮实,耐操。在强调T型思维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取长补短,而是扬长避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容易学的东西就是容易学,当把最宝贵的时间放在特别容易学的东西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获得最佳竞争优势。生命以负熵维持——埃尔温*薛定谔。负熵就是做功,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做功就是两件事,一是读书,二是运动。正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所说的那样,你必须用力奔跑,才能使自己留在原地。怎么过今天,就怎么过今生,因为未来是现在的积分。例外是唯一的不例外,不确定是唯一的确定,这是演化思维在复杂世界里的关键点。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收获成功。
人对世界的了解永远局限在当前的“眼”中,更可况,常常眼见不一定为实。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 不知吾狂耳。不变的是未知圈永远大于已知圈。可变的是已知圈的面积。当我们认知到自己的愚昧时,就不算糟。如《道德经》所言,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我们应当学会自知、自谦甚至是自嘲。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一直端着,很累。要承认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日拱一卒,循序渐进,每一天只和昨天的自己比,一寸精进,一寸惊喜。
对于人性,我们的本性是扩张,是占有,是攫取,是抢夺,这是人性当中的兽性。匮乏导致人类的扩张,但不可欲求不满,欲求不满就会陷入拜金教、拜物教的陷阱。人常常将不好的归为兽性,好的归为人性,但实际上恰恰是人才能干出“非人”的事,因为只有人掌握着如此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我们现在最怕的就是我们有太多的“太监”了,毫无血性,对上级,他当狗,对下级,他做狼,跟同级,他当鬼,这样的阴阳人不被待见。守脑如玉,在人工智能时代尤为重要。当下火热的元宇宙,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三体》作者刘慈欣有这样一段话,元宇宙将导致人类走向死路。人类的未来,要么是走向星际文明,要么就是常年沉迷在VR的虚拟世界中。如果人类在走向太空文明以前就实现了高度逼真的VR世界,这将是一场灾难,因为那不过是新时代的奶头乐。
当企业或者组织到达一定规模时,我们要分钱、分权和分事,让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或者目的,这也是顺应了人性的需求。企业创始人格局的天花板就决定了组织的规模,这个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就决定了这个组织的未来。好的人都不是找来的,好的人是召来的,这个召是感召的召。
人性中有兽性的一面,但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关键是因为人类的真利他,人是在物性当中升华出了善和爱。人的利他是真利他,生物的利他绝大部分是基因之间的合作。比如为正义而死、为同胞而死、为真理而死。正所谓推己及人,已欲立则立人,已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欲者,亦施于人。作为一个人来讲,就是不断地要用我们无私的人性去抑制自私的基因性。人类集体建立了一种道德标准、公序良俗、法律底线、伦理底线和文化底线。道先高一丈:不是为了称霸,而是让好人有话语权。不变的是因果,可变的是发心。
严复用五年的时间写完了《天演论》,也许我们可以花5个小时就读完,这可是我们是占了多大的便宜。那些古今中外,文人巨匠的呕心沥血的经典著作,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如此的易得,又如此的难得。易得的入手,难得是入脑、入心。而我们恰恰需要这些,去成为一个有智慧的、能独立思考的并且善良的人。
『肆』 什么叫宇宙
1、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的叫宇宙。
『伍』 元宇宙观后感8篇
元宇宙观后感篇1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放映了《宇宙与人》这部影片,这部影片是一部科普教育片,生源卜动形象的讲述了宇宙的演老裂早变和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对宇宙奥秘进行探索的过程。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所以说运动是绝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宇宙的万物,大至一个星体,小至一粒尘埃,都是由原子所组成的,只不过是在原子的数目上的差异。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构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究竟有没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构成这个宇宙,至今科学尚未发现。但可以相信,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终究有一天,科学必将揭示整个宇宙的奥秘。
宇宙选择了地球作为生命的载体,供给地球源源不断的光和热,供给生命生存所必需的水,时刻不停绕着地球转动的月球给了生命的运动规律,还有那些为我们阻挡外来行星入侵的地球行星,种种条件促使了生命的诞生。生命的出现带来了意识,这使得地球不再仅仅是个物质球体,而变为了物质与意识共存的球体。如果这个世界只存在物质,而没有一个更高级的形式去意识到这个物质世界,那么这个世界的存在将毫无意义。
在人类出现之前,恐龙曾统治世界,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物种最终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也许这也说明了必将有更高级的生命来统治世界。之后人类便出现了,接着人类学会了运用自然规律,学会了耕种,学会了把自然的改造为适合人类的,人类的智慧就这样不断地被开发。地球也慢慢的按照人类的意志被改造的越来越生机勃勃。人类已然学会了趋利避害,也许恐龙灭亡的悲剧绝不会在人类身上上演。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人类在改造地球、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地球环境,并且促使着这个自然向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转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已经让人类吃够苦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去遏制这个势头,恐怕将来毁灭地球的,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人类自己了。就像影片中说的“宇侍雀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
地球是美丽的是神奇的,它承载生命和希望;地球是脆弱的,我们不节制的开发和破坏终将毁灭它。我们应该感谢地球,珍惜地球,它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
不得不说,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但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个奇迹,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创造出了人类去反思这个宇宙,这也许就是哲学的真正根源所在。
元宇宙观后感篇2
宇宙,这个名词给人以浩渺、空旷的时空之感,其中深藏着物质运动的伟大力量;
人类,至今为止唯一发现的拥有生命的国度,挑剔地选择了地球这颗行星,生根发芽,繁育发展。
数千年前,人类的思想开始脱离混沌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宇宙,开始对生命的起源充满好奇。宇宙究竟是什么,宇宙与人又有什么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限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人类只能借助于天空飞翔的鸟来幻想宇宙。而事实是,这种愿望终于在400多年前得到了实现。人类的眼睛真的延长了,望远镜给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可以说超过一切其它单件的工具,因为没有它,就没有可能了解天体的基本运动,就没有可能在天体的观察中得到的牛顿定律,也就没有以这个定律为基础的现代工业社会。于是,我们的生活就从此日新月异。
关于宇宙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大爆炸说。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 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历程。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 。宇宙间的气态物质,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虽然大爆炸说广为大家所接受,但科学是在不断向前的,最近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几张照片又让天文学家们开始对这一学说产生诸多疑问。宇宙形成的真正原因,还是一个谜团,等着一代代的科学家们去探索,去改进。我们应该抱着怀疑的态度,只有在不断的争论中,真理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许多人又会有这样的疑问,人类的生命又是怎么起源的呢?
这要归功于我们拥有一颗叫太阳的恒星。可以说太阳的光辉对地球的生命是最根本的,阳光在地球表面已经掠过了40多亿年,今天的生态就是纯粹阳光的塑造,这种塑造使得地球拥有了一个长达40亿年的生命链。现在,我们可以精确地知道,这颗价值非凡的发光体非常的巨大,它的直径相当于110个地球,它的表面是6000度的高温,经过一亿五千万公里空间的传输,地球只得到它的光辉的5亿分之一,但仅仅这个零头却恰恰让我们受用无穷。
人类非常羡慕太阳的这种核能,但是却以破坏性的举动宣告了我们对这种能源的掌控,这就是氢弹。一朵这样的核聚变云能轻易地抹平一座几百万人的城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这样宝贵的能源资源不能用于毁灭人类文明,而应该去造福大众。这里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约束温度极高的核反应。由于地球上任何物质都不能承受热核反应所需要的1000万度以上的高温,于是人们试验用能量约束能量,用强磁场来悬浮聚变的核能。目前,许多国家都有了自己的核电站,核源造福百姓的愿望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但我们对核能源的利用率尚处于较低的阶段,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只要我们好好利用太阳给我们的启示,相信我们不会坐吃山空的,能源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开始逐渐变得自大傲慢起来。我们开始肆意地破坏环境,开始无所顾忌地改造宇宙赐予我们的一切。我们认为我们所得到的都是理所当然,殊不知,既然太阳可以孕育一个星球,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毁灭一个星球。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只会让我们自食其果,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的话,我们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宇宙不止只有我们地球一个行星。
从人类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简单的图形记录自己的生活,到创造辉煌的史前文明,最后穿越宗教的黑暗,迎来科学的曙光,只用了几万年。今天,人类更加强大,这种强大连人类自己都为之振奋。的确,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人与宇宙只有和谐相处,我们才会走得更远,会得到宇宙更多的眷顾。
元宇宙观后感篇3
上周的马克思课,教师让我们观看了一部科教片《宇宙与人》。在将近一个小时里,我经过这部科教片第一次真正地了解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这个星系,这个浩瀚无垠的宇宙。虽然这些了解都是很浅层的,可是却让我掌握了一些关于宇宙包括物种起源的基础知识。身为一个人类,一个大学生,也许这些有关宇宙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业,生活没有任何帮忙,可是我还是觉得自我很有必要拥有这方面的知识,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人生观,世界观。
比如,在科教片中介绍到陆地物种起源于海洋物种的时候,曾说到,那些古老的海洋生物,它们之中大无畏的勇敢者爬上了陆地,勇往直前,最终就进化成了各种陆地生物,人类就是其中某些勇敢者的后代,所以人类的身体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其实,之前有关勇敢的励志故事或者励志名言,可是还是远不如这句“人类的身体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来得有感染力。勇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所以我们要激发这种天性,去应对那些横亘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不愧对那些造就了我们的勇敢者的馈赠。
行星,恒星,宇宙的生命长度都是动辄以亿年来计,而人的生命长度最多可是区区百多年,相比而言,人的生命长度能够忽略不计。虽然,人类的生命长度是有极限的,可是生命的宽度却没有人明白它的极限所在。所以,我们人类所该追求的不是如何延长生命的长度,而是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拓宽生命的宽度。生命的价值不在其长度,而在其面积。所谓生命的面积,在我看来,是指其对这个社会或者这个社会的某个组成部分所产生的影响。当然,所谓的影响必然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
人类在这个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是极其渺小的存在,但我们的出现却是宇宙的馈赠。我们应当珍惜,珍惜我们的生命,珍惜孕育生命的地球。
元宇宙观后感篇4
前几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科教片《宇宙与人》,看完以后,有很深的触动,写写自己的感想。
根据现代人类的推测,宇宙起源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爆炸后宇宙在不停的膨胀,不断的变化,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中的变化、发展是相符合。在浩瀚的宇宙中,有无穷多个类似于我们银河系的星系,而在银河系当中,又有数不尽的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就单单太阳系,又有八大行星,若干卫星,地球只是行星中普通的一个。
太阳表面温度是6000度,其中心达1500 万度,之所以有这样的高温,是因为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剧烈的核聚变。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是我们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但是太阳内部的氢原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核聚变的进行,太阳内部氢原子的数量不断减少,其剩余的氢原子大概还够消耗40多亿年。当氢原子消耗完以后,会发生另一种新的聚变,由氦原子核聚变形成碳原子核,这时候发生的聚变会产生更大的能量,释放出更多的光和热。慢慢的,大概90亿年过后,太阳会变成白矮星,不再发光发热。
我们很不幸,太阳已经燃烧到了中年,它不可能无穷尽的一直向我们提供能量;我们又是很幸运的,起码我们还有剩下的40亿年时光去探索其他的星球,去发现其他的居住地。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原理又是相通的。
宇宙那么大,宇宙中的星系、星球不计其数,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仅仅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体现了马克思哲学上的偶然性。但是,生命会在地球这颗星球上出现有其必然的原因,适当的日地距离,才形成了地球上适宜的气候条件,各种综合的条件组合到一起,就有了形成生命的必然条件,因此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现,又是马克思哲学必然性的体现。
人世间最奇妙的东西大概就是生命了,各种最初的、简简单单的化学因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化合物,经过不断的组合,竟然形成了最简单的生命,自然界的神奇魔力不得不让人惊叹。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陆的变迁,各种有生命的生物也在不断的进化,一些落后的物种不断的被淘汰,有优势的物种不断进化下来,从最初的海洋单细胞生命,到多细胞,再到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经历了成千上万的年演变,才到智能人类,这体现了宇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物也是不断进步的。
相比于整个宇宙的历史,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是选择碌碌无为还是选择充满追求,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时刻不忘的问题。前者的命运,如同一颗宇宙尘埃,在生命终结的一刹那,将无声无息地消沉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人应该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每一秒的时间,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暂的生命在瞬息之间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元宇宙观后感篇5
周日的下午,窗外是一个雾霾天,坐在宿舍看完这部《宇宙与人》,渺小和伟大这两种感受居然同时涌上心头。
宇宙,这个概念实在是太大,现在人类也只是对宇宙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已。站在宇宙的角度上来看,地球文明,甚至连太阳系都不值一提,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更不用说了。但是不知是宇宙对人类的偏爱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种种对人类有利条件一个个相继产生了。在银河系中我们的太阳远离超新星,在太阳系中我们的地球距离太阳也是处于适中位置,自身的热核和旋转阻隔了太阳风对地球表面生命的杀戮,再加上地球上水资源丰富,生命在海洋中艰难生存了下来,在4亿年前的某一天,一个海洋生物踏上了陆地,从此生命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进化,人最终这个最伟大的物种终于出现了。生命是渺小的,但居然也是如此伟大。
作为一个科幻迷和刘慈欣的忠实读者,宇宙和人总是显得那么不可分割。如果宇宙没有人类,那该会是多么单调而乏味(不过不排除我们会作为另一个智能物种存在),而人类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在宇宙中创造着神奇。登月,空间站等等这些创举就是发生在一百年之内,而太阳留给人类的时间足足有40亿年,我想人类肯定能走出太阳系,走出银河系,说不定还真能见到“三体人”,当然这些我是见不到了,很是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看到影片结尾一个人沿着时空隧道奔跑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来其实我早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看过这部电影,难怪影片中中国还在研究核电站,冥王星还没踢出太阳系大行星之列。至于影片中提到的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迷,前几日正好在economist上面看到一篇文章《kingdomcome》,上面提到中国正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也许很快历史中的这一空白将被填补。
元宇宙观后感篇6
作为20xx年的科教大片,很多人应该都看过《宇宙与人》,因为当时似乎是作为破除伪科学的任务来进行的,基本所有单位和学校都会组织大家观看。我看过两遍,父母单位组织时看过,学校组织时又看了一遍。
也许大家一直对科教片从来就没有什么好感,但《宇宙与人》确实让我耳目一新。一方面因为影片运用了大量三维动画(长达45分钟),把宇宙和很多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现出来;在15分钟内的真实画面中,编导也煞费苦心,选用了许多色彩艳丽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而且大多采用快镜头的拍摄方法,与三维动画相结合,让人从宇宙的角度看待岁月的流逝、空间的转移,给人一种时空感、沧桑感。
另一方面,影片中也饱含了作者自己的情感表达,处处体现着一种宇宙与人的关系,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宇宙孕育了地球,地球孕育了人类。在宇宙中,像地球这样刚好具备产生生命所有条件的星球是十分稀少的,至今能确切肯定的也只有地球。而在地球上数以万计的生命中,又只有人类进化出了智能。经过了几十亿年的发展变化,现在的地球正处于最稳定的运转时期,是最适合居住的:大气层挡住了有害的射线,让温暖的`阳光抚摸大地;月亮经过长期的公转,减慢了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每天都有24个小时,正如影片中所说“月亮给了我们足够做美梦的时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舒适、祥和的时期。作为智能生物,人类是伟大的;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是幸运的。
还记得这样一组画面:当影片快要结束时,所有的生物,从原始到现代,按时间渐次出现在一级一级的阶梯上。阶梯不断旋转,镜头不断升高,在音乐缓缓达到高潮时,人出现在了阶梯最宽的顶层,傲首生灵,眺望前方。顿时让人感到一种心潮的激昂、热血的沸腾,这是一种人类的自豪、生命的骄傲。这种感觉并不是人类随意主宰地球的权利,而是珍惜生命、爱护地球的责任与使命。“morepower, more responsibilities”,这也是作者想要通过影片告诉我们的。
其实,科教片、记录片可以算是很好的电影题材,虽然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令人窒息的绚丽特效,但其内容的丰富是无可比拟的。近年来的题材如《故宫》、《圆明园》等,无不以自己磅礴厚重的历史底蕴征服观众,看似缓慢的节奏和娓娓道来,却带领我们在宏伟的时空中穿梭。
也许《宇宙与人》的创作初衷并不是与伪科学作战,仅仅是作者自己的创作流露。但特定的时期赋予了它这个意义,正如影片播放前加上了一个宣传破除封建迷信的短片一样,但也一定程度上为历来就缺乏商业宣传和炒作的科教类电影推波助澜了一把。无论如何,《宇宙与人》还是值得一看的:人因为宇宙而生存繁衍,宇宙因为人而更加精彩。
元宇宙观后感篇7
高中的时候,政治教师就说过“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哲学观点。我真的想不明白天空中飞扬的尘埃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按我的观点,如果硬要把我们人类和尘埃来上关系,那就是,尘埃对我们的健康有影响。无机界又怎样和丰富多彩的有机界拉上关系呢,实在令人费解。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自从人类发现了这种叫基因的机构之后,就能够相信,哪怕是尘埃,只要经过异常精致的编排,就能缔造出生命这样高级物质形态,并且,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它就能演化出质能。”一句多么蕴含科学哲理的话啊。再看看影片,我们明白宇宙的开端并不是那么的丰富,而是极端的单调,仅有氢元素和极少量的氦元素。我们都明白,没有重元素的参与,我们的这个生物大世界肯定不会这样丰富多样!而这些重元素必定就是靠氢、氦两种元素演化而来。所以,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说的俗一点,他们就像有同样的祖先。当然,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并不能只是追溯到它们都是有氢、氦演化而来的。但这恰好能说明“哪怕是尘埃,只要经过异常精致的编排,就能缔造出生命这样高级物质形态,并且,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它就能演化出质能。”所以,我们人类和尘埃的联系并不只是限制于“尘埃对我们的健康有害”。同样,无机界和有机界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我们清楚,万物由氢、氦演化而来,无机发展到有机,过程是那样的漫长。这个世界,不会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研究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我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此刻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有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是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就尘埃与基因的联系而言,我们能够去尝试演化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相信,联系必定有可取的一面,我们得好好利用那种本质联系,为我们这个生物世界,为我们的宇宙发展供给加速剂。
元宇宙观后感篇8
上周,我们在课堂上观看了一部科教片《宇宙与人》。在经历了一个小时的视觉洗礼后,我感慨万千,从中也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星光灿烂的宇宙和智慧的人类。
宇宙,星光灿烂,其中深藏着物质运动的伟大力量。它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宇宙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规律不断地自发演化,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150亿年前,宇宙诞生于一个大爆炸中。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在它的瞬间的膨胀中,温度开始下降,能量演化出物质。大爆炸和引力的抗衡,使物质和谐地分布在宇宙的各个角落。现在的宇宙像气球一样还在不断地膨胀,不断地演变,不断地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在浩瀚宇宙的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目前,人类看到的宇宙依然是很有限的,我们唯一所知道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太阳系。也就是宇宙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它们不可认识。因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50亿年前,太阳系诞生。太阳是我们拥有的一颗恒星。它的原子核燃烧出来的光辉对地球的生命是最根本的。讲到生命,应该说,生命的诞生是宇宙的伟大创举。特别是人类的诞生,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人类的出现,可以说是最终实现了宇宙的物质向精神的飞越。通过500万年的进化和演变,目前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快速节奏的现代文明之中。作为智能生命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展示出更优秀的生存风采,正是这种不断趋于完善的智能文明的社会结构,使人类赢得了整个星球,并且正进入对地球以外空间的开发时代。人类已经飞向其它星球。
今天,人类对宇宙已经看得更远,理解得更深刻。这种理解使我们已经能够认识宇宙作为一个整体的物质运动,并且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我们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比起整个宇宙的历史,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是选择碌碌无为还是选择充满追求,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时刻不忘的问题。显然,人应该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人生充满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我们的地球。充满追求,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暂的生命在瞬息之间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我们相信,一个还拥有40亿年太阳光辉的智能生命,将不会辜负如此厚爱我们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