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一元论宇宙观
1. 什么是“一元论宇宙观”
宇宙观—— http://ke..com/view/18446.htm 补充: 宇宙观 社会成员关于社会及其制度的一种总体性观点! 宇宙观,又称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的世界观以不尽相同。——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宇宙观,就是物质的时空观。物质是所谓宇宙世界的唯一主人,即唯一存在实体。空间是由物质的存在而相对存在的,其本质就是无或没有。物质本身是空间的有型形态,一定物质本身之外就是相对空间,或它物。时间就是物质的存在,即物质存在的度量谓之时间。相对论中的时间不过是时钟时间,是人为的用以度量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因而具有在不同物质环境中的变化特征。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形成的不同世界观,主要还是人们的不同社会地位所至,并不能否定物质与时空的基本问题。——集先哲思想的总结。 http://ke..com/view/18446.htm 补充: 一元论 词语:一元论 读音:yī yuán lùn 释义: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主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例句:殷谦《棒喝时代》:“我们时代的一些作家都有一种普遍倾向,即在文化选择上都是一元论者,在认识论上也多是唯物主义者;在生存原则上更是崇尚你死我活或非此即彼的冲突和对立。” 详细解释: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一元论”一词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C.沃尔夫创造的。19世纪末德国动物学家、哲学家E.H.海克尔开始将它作为哲学用语。他把基于物种保存原则和进化论的世界观称作一元论,并著有《作为宗教和科学之间的纽带的一元论》一书,还创立了“一元论者协会”。 一元论有两大类: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所有的唯物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因而他们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不彻底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了完整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通俗地说,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 延伸:医学上的“一元论” 在临床工作中,即将疾病的多种现象以一个主要诊断来概括。 http://ke..com/view/50599.htm 补充: 一元论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一元論(Monism)是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的哲學學說,乃本體論的分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唯心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中性一元論認為,物質或精神皆為唯一實在者的我們觀測到或認為的性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在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中,只有唯物辯證法的一元論才科學地論證和全面地貫徹了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的觀點。此外,基督教中的一神論亦是一元論的例子。 [编辑] 參見 维基词典上的词义解释: 一元论 二元論 多元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0%E5%85%83%E8%AE%BA
2. 什么是心物一元论
【一元论】
英语 Monism。凡以唯一原理说明宇宙全体之见解,称为一元论。即谓宇宙世界之根本为一,而宇宙万事万物皆源于此一元。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而称,故称一元论。二元论者主张神与世界、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等的绝对对立;一元论则谓一切皆由一根本原理所生成,故无所谓神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之对立。印度思想界即依一元论之说,而产生不同论派,如吠陀哲学即谓宇宙之本质为梵(梵Brahman);个人主体之本质为我(梵a^tman ),此两原理同为一体,即‘梵我一如’。宇宙万有最后乃归于此绝对之梵与我。欲表现此一元论之本质内容实非易事,故有实在(梵sat ,有)、精神(梵cit,知)、至福(梵a^nanda,欢喜)等说法产生。然此种绝对本质之一元论,却难以解释各种现象界之发生,如物质自然界、苦、恶等人间界诸现象。判定精神原理(梵purus!a ,神我)与物质原理(梵prakr!ti ,自性)对立之二元论,即为解决此类问题而应运出现者。此外,尚有六师外道唯物一元论等说。以上诸论,皆有其矛盾处,佛教为解决此一症结,遂肯定其态度及立场,即:一概否定一切精神、物质、神、或形而上学说之固定原理。小乘佛教将构成各类现象界之要素(法)加以分类,而有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之说;成为多元论之一者。大乘佛教则加以综合,而称之为真如、法性、实相、佛性、如来藏、唯心、一念等,故为一元论。至若诸现象界之根本,则视为无明与阿赖耶识。此无明等与真如之关系,曾被论诤。大抵言之,佛教于一元、二元、多元等概念未尝视为固定之实体原理,而以‘无自性’统视之。此为佛陀所持宇宙观之基本态度。
3. 王充"气一元论"哲学基本内容有哪些方面
1、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气"有"阴气"和"阳气",有有形和无形,人、物的生都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由"气"这个物质性的元素出发,《论衡》指出:"天乃玉石之类"的无知的东西,万物的生长是"自然之化"。天地、万物和人,都是由同一的充塞于宇宙中的气形成,而且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所以,"外若有为,内实自然"。
2、人与天地、万物不同的是"知饥知寒","见五谷可食之,取而令之;见丝麻可衣,取而食之"。所以,人和五谷不是上天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气"的"自然之化"。
3、《论衡》书首先从宇宙观上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天",还世界的物质性面貌。不过,《论衡》书中所描述的宇宙观,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天地合气,物偶自生也","及其成与不熟,偶自然也"(《论衡·物势》篇)。所以,这种宇宙观只能是人能利用自然,辅助"自然之化",但终究不得不听命于自然力的支配。这是古代唯物主义的最大缺陷。
4、反对"天人感应",批判神学观点。《论衡》书针对这种荒唐之言指出:"薏苡"、"燕卵"根本不能生人,龙与人也不是同类,"不相与合者,异类故也"。"天地之间,异类之物相与交接,未之有也","何则?异类殊性,情欲不相得也"(《论衡·奇怪》篇)。所以,要同类的东西才能交合。人都是由父母生的,帝王亦不例外,所谓"圣人更禀气于天",乃是"虚妄之言",不足相信。既然天、人、物三者不是同类,不能相合,那么与"符瑞"也就毫不相干了。
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天自然无为"
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他认为万物是由于物质性的"气",自然运动而生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间的相胜是因为各种生物筋力的强弱、气势的优劣和动作的巧便不同,并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么有意志能祸福的人格神。
(二)"天不能故生人"
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物也;物,亦物也",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他发扬了荀子?quot;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说:"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
(三)神灭无鬼
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
(四)今胜于古
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他认为汉比过去进步,汉在"百代之上",因为汉在"百代"之后。这种见解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