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千矿和东鞍山铁矿压滤机性能
⑴ 铁矿石等级如何划分拜托各位大神
一、铁矿石资源等级表 资源等级 企业(或矿区)名称 1、入选露天矿(重点矿山) 一等1、本钢南芬露天矿 2、首胡水厂铁矿 3、鞍钢弓长岭露天矿 二等4、大钢峨口铁矿 5、鞍钢齐大山铁矿 6、邯邢矿山村铁矿 7、包钢公益明铁矿 三等8、马钢南山铁矿凹山采场 9、首钢大石河铁矿裴庄采区 10、鞍钢眼前山铁矿 11、马钢南山铁矿东山采场 12、首钢大石河铁矿柳河峪采区 13、首钢大石河铁矿羊崖山采区 14、首钢大石河铁矿大石河采区 15、唐钢棒磨山铁矿 四等16、唐钢石人沟铁矿 17、重钢太和铁矿 18、首钢大石河铁矿二马采区 19、武钢灵乡铁矿 20、包钢黑脑包铁矿 21、鞍钢大孤山铁矿 22、首钢大石河铁矿杏山采区 23、鞍钢东鞍山铁矿 资源等级 企业名称 五等24、唐钢扁沟铁矿 25、武钢大治铁矿 26、首钢密云铁矿 27、攀矿兰尖铁矿 28、马钢姑山铁矿 29、本钢歪头山铁矿 30、包钢白云铁矿主矿区 31、宣钢近北庄铁矿 六等32、攀矿朱家包包铁矿 33、包钢白云铁矿东矿区 34、海南铁矿北一矿区 35、海南铁矿南矿区 2、入炉地下矿(重点矿山) 二等1、上海梅山铁矿 2、酒钢镜铁山矿 3、邯邢玉泉岭铁矿 三等4、鞍钢弓长岭井下矿 5、邯邢马家脑铁矿 6、邯邢符山铁矿 7、马钢桃冲铁矿 8、武钢程潮铁矿 四等9、邯邢玉石洼铁矿 10、武钢大冶铁矿 资源等级 企业(或矿区)名称 五等11、邯邢西石门铁矿 12、武钢金山店铁矿 13、水钢观音山铁矿 14、鲁中小官庄铁矿 六等15、宣钢庞家保铁矿 3、入炉露天矿(重点矿山)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1、海南铁矿北一矿区 2、海南铁矿枫树下矿区 3、水钢观音山铁矿 4、海南铁矿南矿区 4、入炉地下矿(重点矿山) 二等1、鞍钢弓长岭井下矿 2、鲁中小官庄矿 三等3、马钢桃冲铁矿 四等4、水钢观音山铁矿 5、入选露天矿(非重点矿山) 二等1、江西七宝山铁矿 2、河南东冶铁矿教场矿区 3、福建潘洛铁矿洛阳采区 4、山东涑钢荞麦地东矿区 5、辽宁凌钢保国铁矿 四等6、广西屯秋铁矿龙骨岭矿 7、浙江闲林埠钼铁矿 五等10、安徽钡山铁矿 11、江西铁坑铁矿 12、辽宁北台铁矿 13、湖北邻钢铁矿 14、山东韩旺铁矿 15、江西乌石山铁矿 16、山西临钢尖兵村矿区 六等17、河北承钢黑山铁矿 18、安徽马鞍山矿 19、云南昆钢上厂铁矿 20、安徽黄梅山铁矿厂 21、江西新钢良山矿 22、云南昆钢罗茨铁矿 23、胡南湘东铁矿 24、吉林板石沟铁矿 25、云南昆钢八街铁矿 26、新疆雅满苏铁矿 6、入选露天矿(重点矿山) 三等1、江西乌石山铁矿株岭坳矿区 2、山西二峰山铁矿北山龟矿区 3、黑龙江大西林矿区 四等4、吉林大栗子铁矿 5、河南东治铁矿龙池沟矿区 6、江西乌石山铁矿乌石山矿区 7、山西长钢后慢水沟岭矿 8、河北秦村铁矿 9、云南昆钢八街铁红坡矿区 10、四川泸沽铁矿大顶山矿区 11、山东金岭铁矿召口区 12、山西长钢芦沟矿区 资源等级 企业(或矿区)名称 6、入选地下矿(非重点矿山) 五等13、山西长钢北洛峡矿区 14、河北承钢大庙铁矿 15、吉林通钢板石沟铁矿 16、山东莱钢莱芜铁矿 17、河南安钢李珍铁矿 18、河南安钢杨家庄铁矿 19、吉林大栗子铁矿小栗子矿区 20、山西长钢水沟矿区 21、山东金岭铁矿山区 22、山西临钢尖兵村矿区 23、陕西略钢柳树坪矿区 24、江西良山铁矿太平矿区 25、陕西略钢阁老岭铁矿 26、陕西杨家坝铁矿 27、吉林通钢七道沟铁矿 六等28、浙江漓溶铁矿 29、江苏利国铁矿 30、江苏治山铁矿 31、江苏韦岗铁矿 32、江西良山铁矿良山矿区 33、湖南田湖铁矿 34、云南昆钢东、西矿区 35、湖南湘东铁矿 36、山西临钢塔儿山矿 37、云南昆钢王家滩矿 资源等级 企业(或矿区)名称 7、入炉露天矿(非重点矿山) 二等1、广东大宝山铁矿 三等2、四川沪沽铁矿 3、福建潘洛铁矿潘田采区 4、江西七宝山矿区 四等5、云南昆钢八街铁矿 6、山东黑旺铁矿 8、入炉地下矿(非重点矿山) 三等1、四川沪沽铁矿 2、云南昆钢东、西区 3、吉林通钢大栗子铁矿 4、云南八街铁矿红坡工区 四等5、江西萍钢上珠岭铁矿
⑵ 鞍山市鞍千西路由东向西允许左转弯路口有哪些
你在手机下载网络地图,然后输入路线再查找一目了然,很方便实用网络地图
⑶ 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鞍千路恒大名都属于什么街道
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鞍千路恒大名都就是属于铁东区汪峪街道(现已划归鞍山高新区管委会管理)。
⑷ 铁架山隆起
铁架山隆起,主要是指出露于鞍山市东南的铁架山花岗岩穹隆。最新的资料表明,铁架山花岗岩穹隆是由中太古代的几个花岗岩体(立山、东西鞍山、铁架山)组成的(图2—9)。由于中太古代以后不同时期岩石的覆盖,特别是穹隆的西北侧覆盖面积更广,因此,原始的铁架山穹隆的展布范围尚不清楚。根据1/400万中国航磁图及航磁AT化极上延20km后的航磁异常等值线图分析,鞍山地区有一东西长约80km,南北宽约60km的椭圆形高磁异常体,总面积约4000km2,推测该异常体可能代表铁架山穹隆向深部延伸的边界(图2—10)。这一推测从地质上分析也有一定的根据。目前,已在弓长岭矿区南部发现3100Ma的片麻状花岗岩(万渝生,1993),可视为铁架山花岗岩杂岩的东部延伸。如果将铁架山隆起视为中太古代硅铝壳隆起的分布范围,它的面积可能更大,东部可能延至本溪南芬,北部可延至辽阳、歪头山等地。目前已在歪头山矿区西部发现2900Ma的英云闪长岩的残块,可能代表中太古代硅铝壳隆起后被改造、破坏的碎块。此外,铁架山穹隆的南部,出露范围宽广的辽河群呈北东东向东延至朝鲜半岛的狼林地块,辽河群的基底也可能是中太古代的花岗质杂岩。
图2—9鞍山地区前寒武纪地质图
1—震旦系石英岩;2—辽河群(Pt1);3—鞍山群(Ar4)BIF;4—陈台沟表壳岩(Ar2);5—中生代花岗岩(γ4);6—新太古代花岗岩(
由铁架山杂岩和新太古代鞍山群为主体的太古宙地质体,经过本项目近几年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该区保存了从38亿a至25亿a全太古宙时期的连续地质记录,成为研究中国古大陆太古宙地壳形成与演化的最重要的地区。本节将以本项目的成果为主,结合前人的资料,对该区太古宙地质予以简要论述。详细的文字材料,请查阅专题组有关的论文。
(一)中国最古老的硅铝壳岩石记录
1.中国最古老的硅铝壳岩石——白家坟奥长花岗岩,出露于鞍山市东8km的梨化峪村南白家坟沟,呈北北西向条状体。长约700m,宽约50m,露头面积约0.035km2(图2—11,图版I—1,Ⅰ—2)。该岩石是经过强烈的韧性剪切作用改造的花岗质糜棱岩。糜棱岩的面理产状为60∠65。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良好的糜棱结构,主要由定向排列的斜长石、石英组成的细粒基质,斜长石和少量钾长石成为碎斑。变形拉长的石英亚颗粒呈细纹状平行排列,斜长石碎斑相间于石英亚颗粒条纹间(图版Ⅰ—3)。斜长石英及微斜长石变形双晶纹发育,解理弯曲以及部分石英亚颗粒环绕斜长石残斑生长。副矿物有磷灰石、锆石、磁铁矿等。锆石为良好自形晶,部分具规则的密集环带构造(图版Ⅱ—1,Ⅱ—2)。该岩石受糜棱岩化之后,又受到区域的低温热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斜长石的钠黝帘石化和绢云母化。
图2—27鞍山地区中太古代地壳形成演化模式
(2)在接触带的最底部发现一层断续分布的变质含砾砂岩,具清楚的砂砾岩结构,砾石由石英岩、花岗岩组成、砾石多为浑圆状、半浑圆状,一般为3cm×2cm或4cm×3cm,个别大者呈圆饼状,直径达20~30cm。花岗岩砾石较小,一般为0.5~1cm。胶结物为细小石英、长石碎屑和绢云母、绿泥石。变质砂砾岩可见由砾石和碎屑物组成的变余成分层理。据东鞍山铁矿地测科的同志介绍,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从标高170余米处(原山顶)向下采至40m标高处,都在接触面发现有断续分布的含砾砂岩,或砂砾岩透镜体。根据砂砾岩中砾石浑圆,成分较杂,具成分层理,砾石中有下伏花岗岩的砾石和花岗质碎屑,因此认为东鞍山花岗岩与上覆鞍山群铁建造为沉积不整合接触。
(3)不整合上、下岩层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也表明,不整合面之下的东鞍山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994Ma±8Ma,上覆的鞍山群铁建造年龄为2700Ma左右(据乔广生等,1990);据齐大山矿区角闪质岩石的Sm-Nd年龄结果表明,齐大山铁矿与东鞍山铁矿为同时代产物,下老,上新,为二者不整合提供了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2.东鞍山不整合的地质意义
东鞍山不整合的厘定,为我国北方划分新太古代与中太古代的时限找到了可靠的地质依据。铁架山花岗岩的隆起,表明在中太古代末期,胶辽陆块内已有相当规模的陆壳块体露出水面,并遭受到风化、剥蚀。这些上升的陆壳块体的空间分布直接控制了新太古代岩石的形成和演化。
⑸ 鞍山有几个大铁矿
鞍山有东鞍山、大孤山、齐大山、眼前山、弓长岭等大型铁矿
⑹ 鞍钢集团鞍千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简介:鞍钢集团鞍千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年10月28日在鞍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熊宏启,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铁矿采选(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等。
法定代表人:熊宏启
成立时间:2004-10-28
注册资本:139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21030000507841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千山区齐大山镇
⑺ 中国有哪些铁矿和煤矿
铁矿石资源的分布 中国铁矿资源有两个特点:一是贫矿多,贫矿出储量占总储量的80%;二是多元素共生的复合矿石较多。此外矿体复杂;有些贫铁矿床上部为赤铁矿,下部为磁铁矿。 (1) 东北地区铁矿 东北的确铁矿主要是鞍山矿区,它是目前我国储量开采量最大的矿区,大型矿体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鞍(包括大弧山、樱桃园、东西鞍山、弓长岭等)、本溪(男芬、歪头山、通远堡等),部分矿床分布在吉林省通话附近。鞍山矿区是鞍钢、本钢的主要原料基地。 鞍山矿区矿石的主要特点:除极少富矿外,约占储量的98%为贫矿,含铁量20-40%,平均30%左右。必须经过选矿处理,精选后含铁量可达60%以上。 2)矿石矿物以磁铁矿和赤铁矿为主,部分为假象赤铁矿和半假象赤铁矿。其结构致密坚硬,脉石分布均匀而致密,选矿比较困难,矿石的还原性较差。 3)脉石矿物绝大部分是由石英石组成的,SiO2在40-50%。但本溪通远堡铁矿为自溶性矿石,其碱度(Ca+Mg/SiO2)在1以上。且含锰1.29-7.5%可代替锰矿使用。 4)矿石含S、P杂质很少,本溪男芬铁矿含P很低,是冶炼优质生铁的好原料。 (2)华北地区铁矿 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宣化、迁安和邯郸、邢台地区的武安、矿山村等的地区以及内蒙和山西各地。是首钢、包钢、太钢和邯郸、宣化及阳泉等钢铁厂的原料基地。 迁滦矿区矿石为鞍山式贫磁铁矿,含酸性脉石,S、P杂质少,矿石的可选性好。 邯邢矿区主要是赤铁矿和磁铁矿,矿石含铁量在40%-55%之间,脉石中含有一定的碱性氧化物,部分矿石S高。 ( 3)中南地区铁矿 中南地区铁矿以湖北大冶铁矿为主,其他如湖南的湘潭,河南省的安阳、舞阳,江西和广东省的海南岛等地都有相当规模的储量,这些矿区分别成为武钢、湘钢及本地区各大中型高炉的原料供应基地。 大冶矿区是我国开采最早的矿区之一,主要包括铁山、金山店、成潮、灵乡等矿山,储量比较丰富。矿石主要是铁铜共生矿,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是赤铁矿,其他还有黄铜矿和黄铁矿等。矿石含铁量40-50%,最高的达54-60%。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等,脉石中含SiO28%左右,有一定的溶剂性(CaO/SiO2为0.3左右),矿石含P低,(一般0.027%),含S高且波动很大(0.01-1.2%),并含有Cu(0.2-1.0%)和Co(0.013%-0.025%)等含有色金属。矿石的还原性较差,矿石经烧结、球团造块后入高炉冶炼。 (4)华东地区铁矿 华东地区铁矿产区主要是自安徽省芜湖至江苏南京一带的凹山,南山、姑山、桃冲、梅山、凤凰山等矿山。此外还有山东的金岭镇等地也有相当丰富的铁矿资源储藏,是马鞍山钢铁公司及其他一些钢铁企业原料供应基地。 芜宁矿区铁矿石主要是赤铁矿,其次是磁铁矿,也有部分硫化矿如黄铜矿和黄铁矿。铁矿石品位较高,一部分富矿(含Fe50%-60%)可直接入炉冶炼,一部分贫矿要经选矿精选、烧结造块后供高炉使用。矿石的还原性较好。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磷灰石和金红石等,矿石中含S、P杂质较高(含P一般为0.5%,最高可达1.6%,梅山铁矿含S平均可达2%-3%),矿石有一定的溶剂性(如凹山及梅山的富矿中平均碱度可达0.7-0.9),部分矿石含V,Ti及Cu等有色金属。 (5)其他地区铁矿 除上述各地区铁矿外,我国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各省,如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新疆、宁夏等地都有丰富的不同类型的铁矿资源,分别为攀钢、重钢和昆钢等大中型钢铁厂高炉生产的原料基地 山西被称为" 煤铁之乡"、" 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是山西最大的资源优势,现已探明的煤矿储量为2000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分布在全省90多个县(市、区)内。山西现有大同、宁武、西山、沁水、霍县、河东等六个煤田和浑源、五台、垣曲、平陆、繁峙等五个产煤地。围绕这些煤田和产地,山西已经建起大同、阳泉、西山 、汾西、潞安、晋城、轩岗等七个大型矿务局和霍州中型矿务局以及东山、荫营、小峪、王坪、寨沟、固庄、南庄等八个小统配矿务局,此外还有一个全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露天煤矿。山西全省各县,几乎县县有煤,所以山西的地方、乡镇煤矿多达6000多个。与山西的地下"煤海"相适应,山西煤炭工业设施已经连成一个庞大的网络。山西不仅煤多,而且煤种齐全,其中炼焦煤四种,占全省煤总储量的61%,非炼焦煤四种,伴有其他化学元素的煤60余种。山西的煤质量较高,低灰、低磷、高热量是山西煤的主要特点,因此山西煤适合多种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且煤层厚、埋藏浅、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开采,所以山西煤对外部世界的吸引力很大。山西煤已供应到全国的26个省和12个计划单列市,这就是说,山西的煤几乎辐射全国各地。同时向外出口逐步增大范围,已达亚、美、欧三大洲的23个国家和地区。
⑻ 中朝古大陆太古宙陆壳形成与演化阶段的划分
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于1991年4月15至18日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的第九次工作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太古宙时代的划分问题。通过讨论,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对太古宙时代划分提出了三点初步建议(孙大中,1991):1.太古宙划分为四个代,其年代界线由新到老分别为2500Ma,2800Ma,3200Ma和3600Ma。2.将太古宙的四个代分别命名为始太古代(EROARCHAEAN),>3600Ma,下界年龄未定,古太古代(PALAEOARCHAEAN),3600~3200Ma、中太古代(MESOARCHAEAN),3200~2800Ma;新太古代(NEO-AR-CHAEAN),2800~2500Ma。3.目前对太古宙只划分到代,是否再分纪,暂不考虑。
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的上述建议,反映了近些年来国际地学工作者在太古宙地壳形成与演化阶段的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在讨论太古宙地壳形成与演化时,我们主要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太古宙地壳形成与演化过程是分阶段发展的,每一阶段有各自的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等一系列的相关事件组合。它们在时间上均有连续性,在地区上具有同一性,在同一地区,在相同的连续时间区间内发生的相关地质事件组合的形成过程,代表了一个自然发展阶段,每一发展阶段之间具有明显的时间间隔。这一时间间隔代表前一自然发展阶段的结束,后一自然发展阶段的开始。在确定每一自然发展阶段的起止时标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地质体所提供的地质时间信息量的多少、同位素测年方法的精度,以及地质学家对相关地质事件组合的研究和认识程度。正是由于这些诸因素的影响,地质学家在讨论太古宙地壳形成与演化阶段划分时,常常会有种种不同意见和分歧。因此,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对太古宙时代划分只是作为初步建议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还要通过不断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求完善,使其更接近于地质客观实际。同时,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提出的建议方案,是在对比全球太古宙主要分布区的60个地层时间柱的基础上提出的,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太古宙地壳演化阶段的规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应予以足够重视。
近十年来,中国北方太古宙地质研究进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前寒武系地质工作者在太古宙地质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全面考虑中国北方太古宙地壳演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若干重要的基础材料,为确定不同演化阶段的时限提出了较可靠的同位素年代学依据。目前,我国习惯使用的太古宙二分和三分方案,应根据新的成果进行修改,并逐步同国际建议方案接轨。为此,我们提出了对中国北方太古宙地壳形成与演化的四分建议,具体意见如下。
一、始太古代(>3600Ma)
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将早于3600Ma的岩石划归始太古代,代表性地区的岩石主要为西格陵兰Amitsoq(阿米索克)片麻岩和Isua(依苏亚)沉积变质表壳岩,它们分别记录了始太古时期的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等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始太古代地壳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典型实例。此外,还有加拿大Slave省西部的Acasta(阿卡斯塔)英云闪长质片麻岩(S.A.Bowrig et al.,1991),东南极恩德比的Napier杂岩(J.W.Sheraton et al.,1987)、南非巴布顿绿岩带基底的安特森片麻岩。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提出以3600Ma作为始太古代与古太古代分界年龄的依据是:(1)在全球内已发现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大于3600Ma的地质体,它们分别记录了3600Ma以前的沉积、火山沉积、岩浆、变质和变形等地质事件的演化过程。(2)在南非巴布顿绿岩带发现和确定了巴布顿绿岩带与下伏安特森片麻岩之间的不整合关系。绿岩带底部最大成岩年龄为3537Ma,安德森片麻岩侵位年龄为3640Ma。该不整合的时限限定在3640~3537Ma。因此,以3600Ma作为始太古代与古太古代的分界年龄是合适的,始太古代的下限年龄是多少?这是目前尚在探索的问题。地球上第一个原始陆壳在那儿,它起始于何时?如果认为康普斯顿等在西澳赖依尔山发现的4.2Ga的锆石是地球上最早陆壳岩石形成的残余物,似乎可以将始太古代的下限推至4200Ma,但缺乏必要的地质依据,至今尚未在地球上找到4.2~4.0Ga的地质记录。因此,始太古代的下限至今还难以确定。
我国已在辽宁省鞍山市东白家坟沟发现3804Ma的花岗质糜棱岩(刘敦一等,1991、1992)。根据花岗质糜棱岩中锆石特征(良好自形晶、部分晶体具密集的规则环带和包体),以及该岩石保留的变余花岗结构和岩石的主要元素、痕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推测该花岗质糜棱岩的原岩为奥长花岗岩。锆石的U-Pb年龄代表原岩的结晶(或就位)年龄。因此,白家坟奥长花岗质糜棱岩属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岩石是毫无疑义的,它是始太古代一次重要的岩浆活动的代表。同西格陵兰地区始太古代岩石相比,鞍山地区仅发现了同Amitsoq片麻岩相当的花岗质糜棱岩,还未找到同Isua相当的表壳岩。这有待于今后去发现和研究。
如何确定始太古代的上界年龄?由于我国目前尚未找到始太古代与古太古代岩石间的沉积不整合关系,因此,难以对始太古代的上界年龄提出较准确的时标,只能从已知属于古太古代岩石(沉积、岩浆和变质)的时间记录中来限定古太古代的起始年龄,或始太古代的上界年龄。暂作如下讨论:
1.在鞍山陈台沟、冀东黄柏峪已发现古太古代的沉积变质表壳岩(3500~3400Ma)。这些表壳岩,除了原岩为基性火山岩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陆源碎屑岩(石英岩)和少量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钙硅酸盐岩等。这些岩石的沉积过程无疑表明在这些沉积盆地附近已有一定规模的古陆存在,并为它们提供了物质来源。因此可以推断,在冀东、鞍山的古太古代表壳岩形成之前,已有部分始太古代的岩石出露于地表,为划分始太古代与古太古代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2.冀东黄柏峪表壳岩中的铬云母石英岩中的碎屑锆石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1)铬云母石英岩中碎屑锆石的U-Pb年龄几乎全部集中在3700~3800Ma内(刘敦一等,1992),这无疑表明这些碎屑锆石至少是来自3800Ma形成的硅铝质陆壳。(2)铬云母石英岩中的碎屑锆石呈浑圆及半浑圆状,表面具有明显的碰撞坑和断口、裂纹等,表明这些锆石从母岩分离后,经过了一定距离的水下搬运和磨蚀过程,最后赋存在铬云母石英岩中。(3)对铬云母石英岩中碎屑锆石的砂薄片观察发现,部分锆石具有密集的规则环带,普遍含有针状磷灰石包体。这些特征同花岗岩中锆石的内部结构十分相似。因此,可以推测,铬云母石英岩中的碎屑锆石来自3700~3800Ma的花岗岩。已知鞍山白家坟沟花岗质岩石,年龄为3804Ma,它与冀东黄柏峪铬云母石英岩是否有物源上的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3.冀东黄柏峪、鞍山陈台沟沉积表壳岩形成年龄为限定始太古代上界或古太古代下界年龄提供了重要年龄依据。冀东黄柏峪表壳岩的形成年龄为3500Ma(江博明等,1983,1987;黄萱等,1986;乔广生等,1988;刘敦一等,1992)。鞍山陈台沟表壳岩形成年龄,经宋彪等(1993)研究,已测定出侵入于陈台沟表壳岩中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3320Ma,从而限定了陈台沟表壳岩形成的最小年龄必定大于3320Ma。
从以上讨论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中国北方存在3800Ma的古老硅铝质陆壳,它们至少在3500Ma前曾出露于地表,为3500Ma的表壳岩提供了部分物源。这一阶段应代表始太古代与古太古代间的重要转变。黄柏峪、陈台沟两处的古太古代表壳岩的沉积最大年龄应最接近于始太古代的上界年龄。如果参照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提出的建议方案,以3600Ma作为中国北方始太古代与古太古代的分界年龄是可取的。
二、古太古代(3600~3200Ma)
目前在中国北方发现并确定为古太古代的岩石有冀东黄柏峪变质表壳岩、鞍山陈台沟变质表壳岩及陈台沟花岗岩。通过对两处古太古代岩石的岩石组合、原岩性质、变质作用及变形作用的初步研究,它们经历了陆源碎屑沉积及火山沉积的早期成岩阶段,随后又遭受了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直至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的侵位,并包裹这些变质表壳岩。这些地质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化阶段,代表了古太古代时期经历的一系列连续的、相互关联的地质事件组合。将这一连续的地质事件组合从开始至结束的时间区间,划为古太古代阶段是比较合理的。
如何确定古太古代的上、下界线年龄?由于至今尚未找到古太古代与始太古代、中太古代之间的不整合面,因此,难以准确厘定。目前,只能根据沉积事件、变质事件、变形事件及岩浆事件发生的时间信息,以及这些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关系来推断。
1.古太古代下界年龄,根据现有资料,冀东黄柏峪变质基性火山岩成岩年龄为3500Ma(江博明等,1983,1987,黄萱等,1986,乔广生,1988),以及陈台沟表壳岩沉积年龄以3376~3357Ma为依据,至少表明在3500Ma之后中国北方已有沉积岩生成,古太古代的下界不应小于3500Ma。为了同前寒武纪地层分会的建议方案一致,同时也不会因采纳建议方案而产生某些矛盾或不合理之处,将古太古代下界定于3600Ma是可以接受的。
2.古太古代上界年龄,在未找到古太古代与中太古代间的不整合面之前,通常以古太古代变质变形和岩浆事件来限定古太古代的上界。目前,已在冀东黄柏峪、辽宁鞍山陈台沟、辽阳弓长岭等地发现有英云闪长岩和花岗岩,其中以陈台沟一带的花岗岩规模最大,它是古太古代晚期一次重要的岩浆事件。它们都侵位于或包裹了与它相邻的古太古代变质表壳岩。它们的侵位年龄都在3300Ma左右。另外,在陈台沟还见一细粒花岗岩脉侵入于陈台沟黑云斜长片麻岩之中,明显切穿片麻岩的片麻理;同时,该岩脉侵位后又遭受到明显的变形作用,使岩脉发生褶曲。该岩脉的锆石U-Pb年龄为3334Ma,表明陈台沟表壳岩变质作用及主期变形作用结束时间应在3334Ma以前,为限定古太古代上界年龄提供了又一佐证。其次,我们还可以从中太古代岩石的成岩及变质年龄来限定古太古代上界年龄。目前,已在冀东迁西岩群、辽北小莱河斜长角闪岩、吉南白山镇岩群、山东沂水岩群中均测定出2900~3000Ma的变质年龄,推测古太古代表壳岩的沉积时间应大于3000Ma。以上讨论表明,古太古代上界年龄可在3300~3000Ma年间选择。如果认为3300Ma陈台沟花岗岩代表古太古代最晚期的岩浆事件的话,古太古代的上界应小于或接近于3300Ma左右。因此,目前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以3200Ma作为古太古代上界和中太古代下界的建议是可以接受的。
三、中太古代(3200~2800Ma)
中太古代地质体在中国北方分布较广,但多是零星分布。已知大于2800Ma的变质岩群或杂岩有冀东迁西群,辽北至吉南的龙岗岩群、白山镇岩群,山东中部的沂水岩群、东部的部分胶东岩群。这些岩群大都在3000Ma前经历了早期沉积和火山沉积成岩阶段,之后又经过了麻粒岩相或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和强烈的变形作用。它们代表了中太古代早期阶段地质演化历史。以鞍山铁架山花岗岩杂岩(锆石U-Pb年龄2900~3100Ma)为代表的中太古代中晚期的酸性岩浆活动,为限定中太古代上界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这些中太古代地质体的分布区内,从中太古代的表壳岩的沉积或火山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直至强烈的酸性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地质事件组合,并以此同中太古代以前和以后的地质演化阶段而区分,作为讨论中国北方中太古代上、下界线的重要依据。
1.中太古代下界。中太古代的下界也就是古太古代的上界,在上面讨论古太古代上界时已有叙述,在此不重复。暂以3200Ma作为分界年龄是可行的。今后应从中太古代变质岩群的原岩生成年龄的研究方面多做工作。目前所测得的中太古代岩群的同位素年龄,由于它们经受了强烈的变质、变形改造,所得的年龄大都代表变质作用高峰或构造主期阶段的年龄,它们原岩形成年龄应大于3000Ma,或接近于3200Ma。
2.中太古代上界。正确确定中太古代上界年龄的最理想的证据是,寻找中太古代岩石与上覆新太古代早期沉积物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进而分别测定不整合面上下岩石的年龄。笔者等在鞍山市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新厘定的东鞍山不整合面,为确定中国北方中太古代上界与新太古代底界的时限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对象和地质依据。东鞍山铁矿采矿场南部东鞍山花岗岩被鞍山群条带状铁建造沉积不整合覆盖,铁建造的底部有断续分布的变质砾岩和含砾变质砂岩,砾石有下覆东鞍山花岗岩和外来石英岩等。砾岩和砂岩的胶结物大多为长英质碎屑。砾岩之下为花岗岩,受到轻微的风化和剥蚀作用(关于不整合面的详细情况,可见本书有关章节)。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不整合面之下的东鞍山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994Ma±8Ma(Nutman and Song,1993)。钟富道(1986)曾测得同东鞍山花岗岩为同期的铁架山花岗岩的全岩Rb-Sr和Pb-Pb年龄为2860Ma左右。不整合面之上的铁建造,虽未直接测得其年龄,但与东鞍山铁矿为同一时代的鞍山齐大山铁矿角闪质岩石的全岩Sm-Nd年龄为2729Ma(乔广生等,1990)。据此可以限定东鞍山不整合面的时代应在2994~2729Ma之间。一般认为,花岗岩中的锆石代表花岗岩成岩或侵位年龄。因此,东鞍山花岗岩的2994Ma只代表该岩体的就位年龄,而不代表该岩体抬升至地表的时间。因此,确定不整合面的下限年龄还应取该区铁架山花岗岩的全岩Rb-Sr年龄。可以推测,在铁架山花岗岩抬升至地表而开始遭受到剥蚀的年龄为2800Ma。进而可以认为,东鞍山不整合面的时限应在2860~2729Ma间。这一结果,同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提出的2800Ma作为中太古代与新太古代分界年龄是比较吻合的。
四、新太古代(2800~2500Ma)
新太古代岩群和花岗岩杂岩在中国北方广泛分布,成为太古宙陆壳主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地质资料表明,中朝古大陆的主体在新太古代末期已基本形成,许多重大地质事件的地质记录保存尚好,为较全面、合理确定新太古代的地质演化时限提供了较好的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方面的证据。
1.新太古代下界
在中朝古大陆的不同构造单元(详见本章第三节),代表新太古代不同构造环境的表壳岩广泛出现。这些不同环境、不同成因的表壳岩的初始形成时间,应代表新太古代的下界时限。通过有关的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尽管它们具有不同成因,形成于不同环境,但都形成于大致相同的时期。以晋冀陆块内的阜平群为例,它是一套以正常沉积方式为主的古大陆边缘的沉积岩系,其底部岩层的沉积年龄,经多种方法(锆石U-Pb,全岩Rb-Sr及Sm-Nd)研究,大致限定在2800Ma左右(刘敦一等,1984;伍家善等,1989;张宗清等,1991)。又如胶辽陆块西南缘的泰山岩群的同位素年代的研究结果,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全岩Sm-Nd年龄为2840Ma±160Ma和2740Ma±74Ma(江博明等,1988)。采自泰山岩群柳杭组的变质中酸性火山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为2788Ma
2.新太古代上界
新太古代上界年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限定:
(1)新太古代岩层与上覆古元古代岩层的不整合面形成时间
在中朝古大陆内,古元古代岩层沉积不整合覆盖于新太古代岩层之上,已由许多中国地质学家指出。如太行山的五台群与阜平群、赞皇群的不整合面,吕梁山区的吕梁群与界河口群的不整合面,辽东地区辽河群与鞍山群的不整合面,胶东地区粉子山群与胶东岩群的不整合面,冀东地区青龙河群与双山子群的不整合面,河南蒿山地区嵩山群与登封群不整合面,内蒙古二道凹群与乌拉山群不整合面,这些不整合面几乎遍及中朝古大陆的东、西、南、北。详细地研究这些不整合面形成时间,是确定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分界时限的最好依据。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这些众多的不整合面的形成时间的同位素年龄的研究还很不够,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但是,从全区来看,这些不整合面之上古元古代岩层的沉积时间大都在2500~2300Ma间,已为中国地质学家公认。如果以太行山区五台群底部板峪口组不整合沉积覆盖在侵入阜平群之上的龙泉关片麻岩的兰子山花岗岩的锆石U-Pb一致线年龄为依据,这一不整合面形成的时间应在2560Ma之后(刘敦一等,1984;伍家善等,1989;田永清等,1991)。
(2)新太古代岩群的变质年龄
目前,对中朝古大陆新太古代变质岩用不同测试方法(锆石U-Pb、全岩Rb-Sr、全岩Sm-Nd、全岩Pb-Pb、角闪石39Ar-40Ar)测试的数百件年龄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2600~2500Ma为一明显的集中期(董申保等,1987),代表中朝古大陆新太古代变质岩的变质作用高峰期。区域变质作用常常同区域构造运动是相伴而生的,变质作用的高峰也常常是构造变形的强烈活动期,区域的退变质作用与地壳的抬升,回返互为因果。因此,将新太古代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结束时间作为新太古代上界是合适的。
(3)新太古代花岗质岩浆活动从高潮到结束的时间
在新太古代中晚期,以TTG和花岗岩为主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岩浆杂岩带。这些杂岩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在空间的展布,记录了新太古代陆壳的增生和拼合过程。最引人瞩目的是分布于胶辽陆块西侧边缘的巨型岩浆杂岩带(伍家善等,1991)。根据大量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和不同岩石的相互关系(江博明等,1988;刘敦一等,1990;徐惠芬等,1992;曹国权等,1996),该岩浆杂岩带的形成时代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以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为主,伴有辉长岩、石英闪长岩,它们的侵位时间主要为2700~2500Ma;晚期以二长花岗岩和钾质花岗岩为主,侵位时间大多在2500Ma左右。秦皇岛、鲁西的钾质花岗岩的侵位时间可延续到2400Ma左右。我们认为,钾质花岗岩主要形成于陆-陆碰撞后期,属于后构造岩浆事件。如果以钾质花岗岩的最终侵位时间作为古元古代的上界,将会把不整合于新太古代之上的部分古元古代沉积岩层(2500~2400Ma)划归新太古代,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以岩浆杂岩的高峰期2500Ma为界,则可以避免这一矛盾,并且与全区古元古代与新太古代间的沉积不整合面的形成时间,以及全区区域变质作用结束时间均较一致。
我们认为,从不整合面的时限、区域变质作用及构造岩浆热事件的高峰来看,以2500Ma作为新太古代的上界是可行的,也同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提出的建议方案一致。
我们在讨论中朝古大陆太古宙陆壳形成与演化阶段时,从总体上试图同地科联前寒武纪分会的建议方案接轨,但是在确定某些界限的时限时常常遇到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其中,感到最难的问题是古太古代的下限时间的确定。这是因为至今为止,在中朝古大陆内还未发现古太古代岩层与中太古代岩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缺乏古太古代与中太古代存在明显的构造界面的地质依据。这是需要今后去重点进行研究的。此外,目前对中朝古大陆前寒武纪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问题,已有许多地质学家提出过不同的划分意见。笔者只是作为一家之言,提出来供同行们讨论、批评,以促进这一重大地质问题的深入研究。
⑼ 鞍钢集团公司矿山资产都有哪些
东鞍山铁矿、大亚山铁矿、大孤山山铁矿三座大型露天铁矿;东大山选矿厂、大孤山选矿厂、大型选矿厂和东鞍山烧结厂;大连石灰石矿、大连石灰石新矿、瓦房子铁矿和三座大型辅助矿山以及包括研究所、设计院
⑽ 辽宁省3个矿业公司调研报告
辽宁省是我国矿业比较发达的省份,这里,许多矿山建设早,现代化程度比较高。2006年7月,我对该省的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矿业公司(以下简称鞍钢矿业公司)、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铁法煤业公司)和红透山铜矿3家矿业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报告简述如下。
(一)3家矿业公司的基本情况
(1)鞍钢矿业公司是鞍钢的主要铁矿生产基地,是集采矿、选矿、烧结、机械制造、电力修造和建筑安装等行业为一体的国有大型矿山企业,属于鞍钢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截至2005年末,拥有4座大型铁矿山、4个大型选矿厂、1条烧结矿生产线、1条活性炭生产线、4个辅料矿山,以及矿山研究、设计、矿山机械、运输设备修造、动力、矿山建设等相关辅助产业,其中主体生产厂矿8个(表4-1)。
表4-1 鞍钢矿业公司生产规模
(2)铁法煤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2002年8月实施了债转股,是一个以煤炭生产为主,集煤层气开发利用、建筑安装、机械制造加工、建材、电力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煤业集团前身——铁法矿务局始建于1958年。矿区由铁法、康平、康北3个煤田组成,其中生产矿井8对,核定生产能力为2265万吨,实际生产能力已达2100万吨以上。截至2005年末,集团公司总资产93.5亿元,资产负债率46.37%。在册职工总数4.4万人,另有集体职工1.8万人(表4-2)。
表4-2 铁法煤业公司生产规模
上述3家公司,除铁法煤业公司外,税后利润都在20%左右,而且比较稳定。铁法煤业公司由于资源本身禀赋较差,长期亏损,如今不仅扭亏为盈,且有相当高的利润,收益的增长也是很可观的。据了解,这些赢利主要来源于矿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中鞍钢铁精矿,由2003年年初每吨262元上涨到2005年的560元,增幅达到11%;烧结矿由2003年每吨343元上涨到2005年的650元,增幅达到88%;煤矿均价,2003年为138/元吨,2005年为248/元吨,上涨80%;铜矿均价,由原来的15000/元吨上涨到现在的60000/元吨,增幅达到300%。这次矿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需求增加造成的,这就为利润的增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利润增加,又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实力,致使多方受益。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加大了企业的投入。铁法煤业公司2003~2005年在生产上的投入总额分别为2.81亿元、3.16亿元、3.97亿元(合计9.9亿元),安全投入总额分别为6525万元、8196万元、23836万元(合计38557亿元)。这是多年所少有的。鞍钢矿业公司2003年以来,投入3000万元相继进行了大孤山铁矿、东鞍山铁矿、眼前山铁矿的补充勘探和砬子山铁矿的勘探工作,部分工作尚未完全结束,估计资源储量将增加2亿吨以上。2004年鞍钢矿业公司收购西鞍山铁矿5家采矿权,将其作为后备矿山。2005年与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签订黑石砬子铁矿探矿权转让协议,拟作为后备矿山的接续资源。红透山铜矿先后投入819万元、1087万元进行技术改造,预计可收回矿产储量15万吨,效益达1800余万元。
其次,使广大的企业职工受益。2003~2005年,鞍钢矿业公司职工年均收入由13000元增加到18000元;铁法煤业职工年均收入由15969元增加到25054元,都是建矿以来职工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再次,国家受益。3家矿业公司上缴的税金,2003年是66736万元,2004年是12935万元,2005年是130913万元,3年增加96%。此外,矿产资源补偿费也逐年有所增加。
除了上述收益外,矿业公司的领导和广大职工珍惜矿产资源意识的提高更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
(四)矿业公司珍惜资源的意识已转化为行动
据了解,矿业公司珍惜矿产资源的动力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中长期的经济利益;来源于广大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持续稳定就业的期望。这些动力已经形成了有效的机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鞍钢矿业公司的铁矿开采主要是露采,回收率可以达到95%以上,几乎没有什么损失。铁法煤业公司所采储量大多数属于薄煤层,但是开采损失率仍然不高,2003年为39%,2004年为28%,2005年29%。红透山铜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采矿贫化率在20%~26%,损失率在12%~14%,供矿铜品位在1.2%~1.3%;而2006年上半年,供铜品位达到1.56%,回采率达到97%,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在开采过程中加强管理,主要措施是强化损失矿量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目前,红透山在损失矿量的计算中将其分为3个部分:采下损失、未采下损失和核销矿量。其中未采下损失又分为正常损失(设计损失)和非正常损失(由于安全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对这些损失,分别通过落实指标和落实责任加以实施。同时强化了残矿回收的管理,收到良好效果。
(2)在选矿过程中加强管理。通过优选浮选改选,完善锌浮选工艺,使锌的回收率提高15%;通过应用聚氨酯筛网保证精度,以碎代磨,提高了磨矿效率;通过脱水流程改造减少了金属流量;通过陶瓷过滤机取代折带过滤机减少了精矿损失;通过地沟及其设施的改造,最大限度地回收地沟矿石。
(3)在冶炼过程中加强管理。包括严格控制鼓风炉渣含铜损失,降低鼓风炉炉渣里的含铜量;研制开发并利用“电收尘”,使资源得以合理利用;采用塑料、编织袋沾结铜精矿,减少铜精矿的损失等。
(4)充分利用尾矿回收矿产资源。红透山铜矿有3个尾矿库,存尾矿共370万吨。在企业发现尾矿中含硫达3%~7%时,在1993年和1996年分别在选场至井下之间、尾矿库至井下之间,建立了两个选硫厂,实现了尾矿进入井下充填之前的再选硫,最多年份可回收硫含量3万吨,年创产值400余万元。早在1997年,该企业就投入了部分工作,进行了系统采样,查定了各种贵金属、稀有金属的含量,编制了图件和报告,为尾矿利用打下了基础。
上述珍惜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事例说明,企业的作用是最重要的。有人说,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构成了合理利用矿产的障碍,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被调查的这3家矿业公司都是独立自主的企业,都是以追求赢利为目的,但他们并没有急功近利、采富弃贫、采大弃小;相反,红透山铜矿还在矿产品价格较高时期多开采成本较高的窄脉矿,留下富矿、厚脉矿在价格低迷时开采。铁法煤业公司的生产能力已达到2300万吨/年,但他们始终把开采量控制在2100万吨左右,并没有因为价格高而突击增加产量。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把企业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的长远利益同国家对矿产资源管理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五)需要思考的问题
(1)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取得太少。鞍钢矿业公司2005年总产值为55亿元,利润7.8亿元,上缴的资源补偿费仅为1000万元左右。从理论上说,矿产资源补偿费代表的是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益,而这个权益不到位,在矿产品大幅涨价的情况下矛盾日益突出。对此,我们既没有及时地补救,又缺少必要的认识,实在是管理上的失误。
(2)政府收取矿业权价款的理论依据模糊不清。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矿业权价款包括两个方面来源:一是国家的投入形成的;二是显性的级差收益形成的。可是现在地方政府扩大范围,对企业用自己资本形成的矿业权也要由政府实施“有偿化”。比如红透山铜矿,原来国家无偿提供的资源——984万吨铜矿储量早已用完,现在保有的958万吨铜矿储量完全是企业自身的投入形成的,而且投入费用已经进入矿产品成本。如今对它实行“有偿”,实在是“取之无道”。因为红透山铜矿虽然是国家所有,但国有资本一经进入企业,就成为法人财产,出资者是不能任意收回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与前一个问题密切相关的,即资源补偿费不到位,用矿业权价款补救。但这样的补救,长此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即弱化了所有权,造成法律上的混乱。
(3)鞍钢矿业公司占有的铁矿石储量太多,可能形成垄断。根据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安排,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对鞍钢需要的铁矿储量给予了特殊支持。它本已保有284690万吨储量,是过去无偿取得的;通过有偿取得471680万吨储量,两者之和为756370万吨,而它已经采出的仅为53828万吨储量。剩余的储量,按照现在的生产年产规模,足够开采10年,这显然是资源占有量太大,在未来很可能形成区域性的垄断,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改革走向。
(4)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权益在哪个环节实现,需要深入研究。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矿产资源法的规定,矿业资源所有权权益的实现,都是在矿产品销售环节,这是有道理的:第一,只有在这个环节,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得到确认;第二,只有在这个环节,企业才容易承担,无需大量资金垫付。但是,现在地方政府以矿业权价款名义收取的资源所有者的权益,都要一次性支付,这就产生了企业难以承受的财务费用(银行利息)。据鞍钢矿业公司反映,他们向政府购买的胡家庙子铁矿要6年内支付3亿元价款,使用期限是30年。这等于现在就要为30年后的矿产储量支付价款。这种支付方式,如果年利按6%计算,使得他们每年要承担1000余万元的财务费用。
(5)矿产资源利用率是高还是低,要作具体分析。长期以来,矿产资源利用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我国矿产资源损失浪费严重。可是,这三个矿业公司,就见到的情况而言,其存量资源利用程度远远高于国家的规定。例如,鞍钢矿业公司把含铁量为20%的赤铁矿都开采了,而过去它是开采表外的。又如,红透山铜矿用编织袋沾取丢失的矿渣,用扫帚清扫坑道的矿粉,都是自觉的行动。所以,我们对矿产资源利用现状应当重新认识。
(六)认识和建议
(1)要对矿产资源及矿业的作用有全面认识。它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少有四种效应:①增加财富效益。由于矿产资源的净价值是矿产品销售收入减去各种投入及平均利润之后的净剩余,所以谁开发它,谁就在当地绝对增加了财富。②经济增长效应。矿产开发所形成的工业总产值可以直接增加当地的GDP的发展速度。这3家矿业公司,在2005年即创造16亿元的产值,比2004年增长20%。③财政收入效应。2005年,这三家矿业公司共提供税金15.7亿元。④提供就业效应。2005年,这3家矿业公司的在岗职工为68000人。应当从这些角度来理解各级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关心,并将其引导到加强矿业长远发展的方向上来。
(2)要针对矿业存在级差收益的特点强化其管理和服务。矿业是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产业,而矿产资源的禀赋从来就是不均衡的,加之地理位置的差异,其产地收益不仅存在着水平级差(不同地区间),而且存在垂直级差(矿区内开发的不同阶段)。对这些级差在这次调研中我们深有感触。因此,在矿产资源管理上不能凭借“一时一地”来决定矿业政策,要针对这种级差收益,鼓励开发劣等资源,调节开发优等资源,达到全面合理利用国内资源的目的。
(3)要把矿产勘查还给矿业。矿产开发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不同于一般产业对原材料的依赖。它主要是一次供给多年使用,一旦异地接续,则原有大部分设置形同废物。这种依赖激发了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接续的超常关注,犹如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关心。这一点我们在调研这三家公司时深有感触,进而意识到,如果把商业性矿产勘查全部还给矿业,政府只作必要的宏观调节,岂不是更好吗?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4)要把矿产资源管理扩展到对矿业的管理。从这3家矿业公司来看,矿业作为以生产矿产品为主的产业,其链条长短不一。链条最长的是铜矿,一直做到冶炼;最短的是煤矿,一出坑口就是商品。对矿业的管理,就是要负责矿业生产的全过程,因为矿业生产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合理利用资源的问题、资源的保护问题。但是,我们强调要管理矿业,并不是要求政府去具体管理矿业生产的每一个过程,而是把管理的力度作用到管理的主体上,即矿山企业,使其主动构建节约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机制,培育珍惜矿产资源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使用矿产资源的企业在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中的能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政策,而不是政府自己直接去管理,越管越细。
(5)要正确评估地质工作的作用。地质工作在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勘查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它可以提早或延缓矿产资源的发现,增加或减少矿产资源的储量,但不能创造矿产资源。辽宁省的矿产资源实践证明,尽管有将近2万人的专业地质队伍找矿,但是,30年来在有色金属矿、煤矿等大宗矿产勘查上,基本没有大的突破,以致原有的8座有色矿山已关闭7家,只剩下红透山一家,而且其资源还是矿山自己找到的。这个事实说明,地质工作必须尊重地质规律和经济规律。地质规律就是在生成矿产的地方才能找到矿产;经济规律就是找矿是有成本约束的,超出矿山企业难以承受的找矿成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行不通的。我们加强地质工作,必须尊重这两个规律,不能认为只要加大地质工作的投入,就能解决矿产资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