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严矿烛机
⑴ 矿床地质特征
阿希金矿床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可以分为东西两个矿带,其中火山机构西缘矿化带是该矿床最主要的成矿带。矿带总长为1280m,严格受张性断裂F2的控制,总体呈向南西凸出的弧形带状分布。矿带北部走向近南北向,南部走向转为140°,再南渐变为东西向,总体倾向东,倾角60°~80°。矿化带内共圈出7个矿体,其中1号矿体规模最大,占总量的90%以上;东矿化带由3个右型斜列小矿体构成,仅在地表局部揭露,矿化带倾向北东,倾角72°。另外,在西矿带东部的阿恰勒河组底部砾岩中发育有沉积砾岩型金矿化,大部分被上覆阿恰勒河组沉积岩所覆盖,仅在局部地表露头做过追索工作,倾向西南,倾角70°。
(一)矿体地质特征
该矿床由两种成因形成的8个矿体组成,其中火山热液型7个,沉积型1个,各矿体呈近平行排列。1号矿体规模最大,控制长990m,延深450m,最大厚度35m,一般厚11~15m,平均品位5.85×10-6,其资源量占矿床总资源量的90%以上(见图5-1)。
1.形态、规模
1号矿体呈厚大的似板状体,沿走向、倾向都具有膨大、狭缩的波状起伏,局部直立或倒转,上陡下缓,向深部变薄乃至分叉尖灭。矿体南部至43线逐渐尖灭,向北以50°侧伏,上部由阿恰勒河组覆盖。矿体在1410m水平上从南30线至北56线连续存在,最大控制深度达1150m水平。在1300m水平以下矿体出现分叉,不连续(图5-3)。1号矿体又被划分为8个小矿体,其中1-1矿体规模最大,金储量占整个1号矿体的93.9%,其他小矿体,都以5~10m的间距呈条带状分布在1号主矿体的上盘。
图5-3 阿希金矿24勘探线剖面图
2号矿体控制长560m,最大斜深255m,平均厚度3.42m,平均品位6.24×10-6,呈波状起伏的脉状,产状与1号矿体接近。
沉积砾岩型矿体分布在阿恰勒河组与下伏大哈拉军山组的不整合面上,主要受古地形的制约,似层状,厚度变化较大。主要分布在8~64线,长560m,宽275m,倾向30°,倾角15°~30°。单个矿体最大厚度为8.19m,平均3.37m,向北和向东变薄直至尖灭。矿体主要由主矿体的石英脉型矿体以及各种含矿角砾组成,矿体品位变化较大,一般为1×10-6~5×10-6,个别点高达25.83×10-6,平均2.56×10-6。
2.有用组分分布特征
矿体有用组份的分布与矿石类型有关,1号矿体北部16~40线石英脉膨大,矿体有用组分的分布较集中。8线以南主要以蚀变岩型矿石为主,只有当硅化较强或有石英细脉发育时,可达工业品位。1号矿体以石英为中心上盘为蚀变岩,下盘为破碎带角砾岩,下盘破碎带角砾岩型矿石的品位与石英角砾的含量多少紧密相关。石英脉呈带状对称分布,氧化色以褐红色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土黄色和白色,褐红色石英品位最高。其他小支脉矿体主要是以蚀变岩型矿石为主。主要金属矿物为银金矿、黄铁矿、白铁矿、毒砂和褐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等。矿石品位的高低和黄铁绢英岩化、硅化强弱以及石英细脉的发育有关。南矿化带矿体主要是蚀变岩型矿体,后期的碳酸盐脉发育,只有当黄铁绢英岩化、硅化较强及石英细脉发育的地段,其品位达工业要求。
(二)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根据自然类型将矿石分为氧化矿、混合矿和原生矿。氧化矿主要分布在距地表50~70m的深度范围内。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泥渗水性差,故氧化程度较差。氧化石英脉型矿石主要呈褐红色和土黄色,具多孔状、蜂窝状、皮壳-环带状构造;氧化蚀变岩型矿石呈黄褐色,具斑点状、环状构造,两者均具交代残余结构。
根据矿石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等可分为石英脉型、蚀变岩型和角砾岩型。石英脉型矿石在矿体中连续分布,主要由灰白色和烟灰色石英组成,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等呈脉状、星点浸染状分布,矿石结构呈半自形、他形、交代残余等。蚀变岩型矿石主要分布在矿体上、下盘,是由近矿围岩经强烈硅化、绢云母化和粘土化蚀变交代而成,矿化的强弱与硅化交代及叠加石英脉的存在与否有关,金属硫化物呈脉状、星点浸染状。角砾岩型矿石是石英脉型矿石和蚀变岩型矿石经过构造改造挤压破碎后呈角砾状,被断层泥胶结,强烈破碎段黄铁矿等硫化物被挤压磨圆并析出单质硫,主要分布在矿体底板和36~44线间南北向和北北西向断裂交汇处。
尽管阿希金矿的矿石类型和成因机制不同,但总体上矿石的结构、构造简单。矿石结构为他形显微微粒结构和他形显微细粒结构,交代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和碎裂、碎斑结构等(图版Ⅵ-1~8)。矿石构造为星点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等。
(三)围岩蚀变
阿希金矿围岩蚀变按成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火山活动过程中火山热液有关的自变质作用,即青磐岩化;另一类是与火山期后成矿热液有关的近矿蚀变作用,包括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近矿热液蚀变矿物组合包括:冰长石-石英组合、绢云母-石英-方解石组合、绢云母-石英-冰长石-方解石组合、绢云母-水白云母-石英-方解石组合、绢云母-次(纤)闪石-水白云母-石英-方解石组合、黄铁矿-绢云母-石英-方解石组合、绢云母-方解石组合。自变质蚀变矿物组合包括:蛇纹石-黄铁矿-绿泥石-方解石组合、绢云母-石英-绿泥石-方解石组合。
硅化:是由富SiO2的含矿热液沿张性构造破碎带上升充填形成石英脉,并强烈交代周围的岩石,硅化过程是金主要的沉淀成矿过程。黄铁绢英岩化:是在富含H2O,S,K,Si热液作用下安山玢岩等原岩被绢云母、石英交代,原岩中暗色矿物(辉石、角闪石)及少量金属矿物在绢英岩化过程中析出的铁与硫结合成星散状黄铁矿。绿泥石化:是蚀变早期产物,由绿泥石交代岩石中的辉石、角闪石和基质中玻璃质而成。碳酸盐化:是蚀变晚期产物,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一起构成石英碳酸盐脉沿断裂构造充填而成。
(四)成矿阶段划分及矿物组合
根据矿石组构、成因和产出特征,1号矿体的矿物生成顺序分为火山期、火山期后热液蚀变期和表生期3个成矿期(李本海等,1994;毋瑞身等,1995;贾斌等,2001a)。火山期后热液蚀变期又分为黄铁矿-绢云母-石英阶段、金-硫化物-石英阶段和碳酸盐-石英-碳酸盐阶段。金矿化主要形成于金-硫化物-石英阶段,由深部含矿热液沿断裂和破碎带的充填交代而成。
第一阶段为隐晶质SiO2(玉髓状)-显微粒状石英-微粒黄铁矿阶段:呈面型,分布较广,所形成的石英脉呈浅灰白色,石英粒度均非常细小,少量以立方体晶形为主的黄铁矿呈稀疏浸染状分布,金品位低。该阶段的形成时限大概为340Ma(Rb-Sr法,李华芹等,1998)。
第二阶段为微细粒石英-黄铁矿-白铁矿(-毒砂)石英脉阶段:是金矿的主成矿阶段。形成了规模大的烟灰色石英脉,含有一定量的多金属硫化物,金属矿物为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白铁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磁黄铁矿、赤铁矿、镜铁矿、褐铁矿、斑铜矿、铜蓝和孔雀石等。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绢云母、白云母、方解石、冰长石、绿泥石、重晶石和玉髓。所形成的石英粒度较第一阶段稍大,黄铁矿为立方体和五角十二面体的自形—半自形晶及他形晶的集合体沿火山角砾边缘或其中的裂隙分布形成细脉状、网环状结构,少数他形晶集合体,白铁矿为板条状自形—半自形晶。该阶段石英脉的形成时间约为312Ma(Rb-Sr法,据李华芹等,1998)。
第三阶段为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呈团块状,分布很局限,此阶段形成少量他形粒状黄铁矿和少量放射状白铁矿,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叠加在前两个成矿阶段所形成的脉体之上。该阶段石英脉的形成时间约为301Ma(Rb-Sr法,据李华芹等,1998)。
阿希金矿原生矿石的矿物组成基本一致,目前已经发现有40余种,其中包括锆石、榍石、尖晶石、金红石和磷灰石等原岩残留的副矿物(毋瑞身等,1995)。据李本海等(1994)的研究,阿希金矿1号矿体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有银金矿、含银自然金、黄铁矿、白铁矿、毒砂、褐铁矿,次要金属矿物为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黝铜矿,有微量的自然金、磁黄铁矿、浓红银矿、硫锑铜银矿、锡银矿、锡铅矿、锡方铅矿、锌铜矿、自然锌、蓝辉铜矿、斑铜矿、铜蓝、蓝铜矿、角银矿、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金红石、石榴石和白钛矿等。主要的金矿物为自然金和银金矿。
主要的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绢云母、水白云母,其次为方解石、白云石和斜长石,还含有少量的铁白云石、白云母、绿泥石、重晶石、磷灰石和冰长石等。
⑵ 围岩蚀变作用研究
在西昆仑北部地区的铅锌成矿区带内,沉积建造以晚古生代含有蒸发石膏盐类的碳酸盐岩和白云质碳酸盐岩为特征,碳酸盐岩含矿层位为下石炭统卡拉巴西塔克组和下石炭统和什拉甫组,中泥盆统克孜勒陶组。含矿层位一般处于碎屑岩向碳酸盐岩过渡带,更多是靠近碳酸盐岩一侧,这些碳酸盐岩具有易淋失空洞、性脆、易破碎的物理特性和易于交代的活泼化学特性,有利于成矿元素的沉淀和富集。
无论是在塔木矿区,还是卡兰古矿区,都可以见到白云石化围岩蚀变与矿化关系较密切。凡矿化地段,一般都有白云石化现象存在。很纯的白云岩或很纯的灰岩中没有矿化或矿化微弱。这可以用许靖华(1969)和Siegenthaler(1973)所描述的蒸发泵机制来解释:一方面,塔木矿区含矿建造中的石膏假晶和重晶石的析出,提供了强烈海相蒸发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塔木、卡兰古矿区的碳和氧同位素属于重同位素也提供了海相蒸发作用的证据。由于塔木、卡兰古地区当时为比较干燥的浅海-滨海-海滩潮坪环境。蒸发作用造成地表缺水,形成高盐度和高Mg/Ca比,并有石膏假晶和一些重晶石矿物结晶析出,地下热卤水很快地向上移动,弥补由于蒸发作用所造成的水含量空缺。高盐度卤水在向上运移过程中,不仅交代了流经的泥灰质沉积物,形成白云石化岩石,还由于交代作用的发生,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卤水中的成矿物质Pb、Zn发生富集、沉淀。
高盐度卤水与区内沉积物之间的交代反应式为:
2CaCO3+Mg2+→CaMg(CO3)2+Ca2+
西昆仑地区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与成矿远景预测
经白云蚀变的岩石具有更高的孔隙率。白云石交代方解石组分时,一方面表现为Mg2+与Ca2+的置换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白云石晶体的逐渐增长。其核心问题是Mg2+的来源,仅靠压实作用由下伏或周边沉积物中排挤出的地层水中的Mg2+形成一定规模的层(块)状白云岩是很困难的,必须有其它的Mg2+来源。
(1)调整-压实排挤流白云石化作用模式。Mg2+和部分CO2-3 主要来自沉积物孔隙中封存的富镁海水,粘土矿物转化作用的发生析出一定数量的Mg2+、CO2-3;碳酸盐钙沉积物中的高镁方解石质以及部分文石质生物骨壳,灰泥因发生矿物转化伴随Mg2+的析出等,上述多种来源的富镁压实排挤流体进入碳酸钙沉积物后,在埋藏成岩环境的较高温度作用下,足以引起强烈的白云石化,这种Mg2+多来源的白云石化作用称为调整-压实排挤流白云石化作用。它能否完善进行,除了需有充分的Mg2+、CO2-3 离子外,压实排挤流体的运动速度、白云石化溶液的化学性质、沉积物中的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孔渗性及孔隙系统的连通性等都有重要制约作用。C.F.Mansfield(1986)和 A.Gunatilakaet(1985)等指出:碳酸盐沉积物中产生尿素的细菌和尿酸发酵细菌能使白云石形成。I.A.Mirsal和Zankl(1985)也曾指出:某些有机化合物(如Fe(II)鳌合物等)也可以加速白云石化作用,由此可知,在浅埋藏成岩环境中,特别是埋深不大,温度<80°时,细菌活动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这种环境明显地有利于白云石化作用的发生,使细碎屑碳酸盐钙沉积物转变为粗粉晶及细晶结构为主的糖粒状白云岩。
(2)有机质参与的压实排流白云石化作用模式。随渐进埋藏成岩作用的发展,沉积物将进入中-深埋藏成岩环境,成岩作用的演化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晚成岩阶段,有机质参与的压实排流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发生于中一深埋藏成岩环境。在该晚成岩阶段早期,成岩环境为中埋藏,有机质处于由未成熟向成熟演化,有机酸丰度剧增,引起溶蚀作用,主要产生溶模孔隙,以及颗粒边缘和晶体边缘的早期溶蚀;同时,沉积物孔隙中除原有孔隙水外,又因有机质的裂解脱羧作用形成了小分子量的烃类,H2S、H2O和CO2等物质进入高镁孔隙流体中,将继续形成有利于白云石化作用发生的微环境,其温度范围可在80~120℃中存在(Sapgster D.F.,1994)。这时,由于温度和埋深(较之浅埋藏成岩环境)有所增加,孔隙流体的流动较慢,在孔隙中停留的时间较长,因而白云石化的交代、次生加大和重结晶作用比较充分,从而导致细-中晶白云岩的形成。到晚成岩阶段晚期,成岩环境为深埋藏除了继续遭受上期各种成岩作用的改造外,又一期新的白云石化作用出现了。一方面是对敏感性较差的组分和未被交代的残余沉积物组分继续完善和完成白云石的交代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已白云石化的组分进一步发生重结晶作用和次生加大作用,因此,该期形成的白云岩具粗晶、巨晶结构。
在深埋藏成岩环境的晚成岩作用阶段的后期,残余孔隙水已剩不多,压实排挤流已不明显,这时新的富Mg2+流体的来源主要靠由同沉积断裂补给。借助这些断裂通道,处于深部的富镁热水及后来的热盐水先后向上运移进入碳酸钙沉积物或已白云石化岩石中,与沿此裂隙通道下渗的浅部地层淡水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混合孔隙水,不仅使Mg2+、Ca2+活度比大大增加,而且还为孔隙水的来源开阔了一条富镁溶液补给的新途径,从而为新一期白云石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综上所述,对区内铅锌矿床的成矿机制作如下概括:
西昆仑地区铅锌矿床,主要赋存于上古生界泥盆-石炭系中,矿石和近矿蚀变围岩的稀土配分模式相似,同时矿床的分布严格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具后成矿床特征。同位素测试结果和区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下部的下古生界地层之中。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地热场改变形成地下热水,地下热水循环,将金属运移上升至上古生界中聚集而成矿。即铅锌矿质来自深部地层,经燕山-喜马拉雅期大规模的推覆和褶皱作用,使深层卤水中的矿质活化并向上迁移,在迁移过程中,由于与油田卤水的混合,导致了成矿物质(铅锌)的大量沉淀,这时晚古生代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正是上部覆盖面积广而深度又适宜的部位,因此,提供了对矿质沉淀有利的温压条件;加之围岩化学性质对沉淀有利,故使矿床多在晚古生代地层中定位。
(1)成岩-黄铁矿形成阶段的成矿。晚古生代沉积建造中的固体沉积物在压缩时可产生一定数量的水,这些水大部分在浅埋过程中就会被排放出来,成岩压实水的温度和化学性质会随深埋的增加和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解而不断变化。一般,初期的成岩压实水为
(2)闪锌矿-方铅矿晶间孔隙充填交代阶段的成矿。“薄膜渗滤效应”使深度越大的地层含盐度越高,同时化学成分演变为Na-Ca-Cl型,地热驱使深层热卤水主要沿同生断裂向上下形成环流;同时,由于重力和构造应力的驱动作用,富含成矿物质的油田卤水向盆地边缘不断运移,它与深层卤水的混合,使成矿物质不断沉淀。初期表现为MgCl2交代CaCO3而产生白云石化,当热液中Zn2+、Pb2+达到一定浓度或岩石孔隙中的Pb、S达到一定的蒸气压时,便发生铅锌硫化物沉淀的反应,这可表示为:
(Pb.Zn)Cl2(液体)+H2S(气体)→ZnS或PbS↓+Cl-+2H+
(3)闪锌矿-方铅矿深部岩溶充填阶段的成矿。前一成矿阶段的铅锌硫化物大量沉淀的同时,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 H+浓度增加,可促使白云岩溶解:2 H++2MgCO3=2Mg2++2(HCO)-。除此之外,还有自盆地边缘向下渗透的含大量3
综上所述,巨厚的沉积物中,同生沉积水与地表水混合、溶解、蒸发后获得卤素形成热卤水,将此地层中的Pb、Zn等重金属溶滤出来,演变为含矿热卤水溶液,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在燕山-喜马拉雅期大规模的推覆和褶皱作用下,深层卤水向上运移过程中不断萃取基底地层中的Pb、Zn等重金属,并与富含成矿物质的油田卤水发生混合,使Pb、Zn等重金属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发生沉淀,形成为工业矿床(体)。
⑶ 有机酸对矿物溶蚀作用模拟实验
许多学者通过模拟实验探索了有机酸对矿物的溶蚀作用,如黄福堂等[17]根据大庆地区地层水中有机酸组成(乙酸占总有机酸的90%以上,丙酸占5%,草酸和其他酸含量很低;阴离子中,HCO-3、CO2-3含量较高,为500~8000mg/L),分别采用乙酸、丙酸、草酸和碳酸作溶剂,对(石英长石)砂岩进行溶蚀实验。实验条件为80℃,10MPa,酸浓度5000mg/L。结果如下:
(1)不同类型有机酸对砂岩物性的影响
乙酸对岩石孔隙度的影响较大,孔隙度平均增幅1.65%;其次是草酸,平均增幅为1.22%;碳酸平均增幅为0.96%;丙酸最少为0.78%。
在21块样品中,有20块样品的渗透率有明显增加。其中16块K≤1×10-3μm2样品,平均增加了0.24×10-3~0.39×10-3μm2。1×10-3μm2<K≤10×10-3μm2有1块,实验前渗透率为8.66×10-3μm2,实验后为74.2×10-3μm2,渗透率增加了65.54×10-3μm2。10×10-3μm2<K<100×10-3μm2有3块样品,实验前分别为33.9×10-3μm2、29.5×10-3μm2和27.6×10-3μm2,实验后分别为136.1×10-3μm2、112.5×10-3μm2和90.4×10-3μm2,从中可以看出,有机酸对高渗透率样品的影响程度大于低渗透率的。其影响程度是:草酸>乙酸>碳酸>丙酸。
有机酸对岩石孔隙分布也有影响,对孔隙半径平均值影响最大的是乙酸,为1066μm;影响最小的是碳酸,为0.018μm。从渗透率上看,峰值变化最大的是乙酸,为19.191%,碳酸的峰值降低(表6-9)。
表6-9 不同类型有机酸对长石砂岩孔隙分布的影响
图6-3 不同浓度乙酸对岩心孔隙度影响
(2)不同浓度乙酸对砂岩物性的影响
随着乙酸浓度增大,孔隙度明显增高(实验液pH值为4.6~5.0),说明矿物的溶蚀程度与乙酸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图6-3)。
在15个实验样品中,中高渗透率样品有8块渗透率明显增大。在低渗透率样品7块中,渗透率增高的有5块,降低的1块,无变化的1块;低渗透率(<1×10-3μm2)样品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大有增高趋势,但增大变化趋势不明显;中高渗透率岩心样品渗透率变化值随浓度降低而明显降低。
随着乙酸浓度的升高,平均孔隙半径变化值增加(表6-10)。
表6-10 不同浓度乙酸对岩心孔隙分布的影响
(3)不同温度下乙酸对砂岩物性的影响
在不同实验温度下,20块样品的孔隙度都有所增加,在100℃、80℃、60℃、40℃下分别平均增加了0.914%、0.843%、0.658%和0.613%。
在不同实验温度下,12块岩心渗透率都变大,中高渗透率样品变化大于低渗透率样品。在100℃、80℃、60℃、40℃时,中高渗透率平均分别增高为23.8×10-3μm2、14.13×10-3μm2、6.60×10-3μm2和3.77×10-3μm2。低渗透率样品块数较少,100℃、80℃、60℃各1块,分别增高了1.85×10-3μm2、0.07×10-3μm2和0.12×10-3μm2。
综上所述,烃源岩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能够生成大量的有机羧酸、碳酸和硫化氢。其中,硫化氢酸性最强,有机羧酸次之(但生成量最大),碳酸酸性最弱。这些有机酸对包括火成岩在内的许多岩石具有较强的溶蚀作用,使之产生大量次生孔隙。
⑷ 上海蜡烛还能买到吗
可以去香烛店买蜡烛。
蜡烛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色的,在中国代表喜庆,可用于婚礼、生日、庆典和宴会;另一种是白色的,在中国代表庄重肃穆,可用于白事,在西式教堂内用白色蜡烛敬奉神灵。白色蜡烛又叫矿烛,可用于照明。
⑸ 矿烛是由石蜡制成的,从一支燃着的矿烛可以观察
矿烛是由石蜡制成的。从一支燃着的矿烛可以观察到很多现象,请你根据下列提供的项目仔细观察矿烛的燃烧,并填空。(l)矿烛的顶端熔化成___液态___态;
(2)熔化的___石蜡___沿着矿烛周围淌下;
(3)熔化的石蜡在下淌过程中又__凝固____起来。
(4)烛芯上吸有熔化的__石蜡____;
(5)原来白色的烛芯在火焰中变成___红色____色;
(6)烛焰从内往外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三部分焰的颜色是_不_____的(相同、不同),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烛芯附近的火焰中,ls~2s后取出,发现处在外焰的部分___最先___(最先、最后)炭化,说明外焰温度___最高___(最高、最低)。
⑹ 微生物菌种保藏的方法有哪些
菌种的优劣是食用菌生产成败的关键。菌种是国家重要的生物资源,也是微生物工厂首要的生产资料。由于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因此微生物菌种特别需要妥善保藏。世界各国对微生物菌种都很重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专门设立了菌种的保藏机构,为各生产单位收藏和供应各种优良菌种。当然就具体的生产单位而言,大量的生产用菌种还得靠自己来生产和保藏。
菌种保藏的目的:是使优良菌种经过较长时间后,仍能保持菌种的优良性状、生活能力及纯度,降低菌种的衰亡速度,确保菌种的纯一,防止杂菌污染及绝种。
保藏菌种的方法: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不少保藏菌种的经验,常用的保藏方法有:斜面低温保藏法、液体石蜡保藏法、砂土管保藏法、滤纸片保藏法、谷粒保藏法等。常用保藏菌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斜面低温保藏法这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保藏方法。首先将菌种在适宜的斜面培养基(一般PDA)上培养成熟后,选择菌丝生长粗壮,边缘保存。一般保存温度4~6℃,除草菇和银耳菌种外(10~15℃),此方法对其他食用菌都适宜,一般菌种可保藏2~4个月,所以需定时移接。此法保藏虽然方便,但是保藏时间短,需经常转管,也很容易发生衰退变异现象。因此,不能用作长期保藏,最好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保藏。
另外,为了减少保藏期间培养基水分蒸发,琼脂最好加到2.5%。为防止菌种在保藏过程中产酸分的积累,应加入0.2%的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等缓冲盐类,同时,培养成熟后,最好将棉塞管口外剪平,并用矿蜡封或换以无菌木塞,这样做也可以减少培养基水分的散失,延长保存时间。
在农村如果没有冰箱,可采用土法保藏。即把保藏用的斜面菌种换上无菌橡皮塞,并用矿烛蜡封后密闭的广口瓶中,悬入井底保藏。(2)贮藏室保藏法原种和栽培种一般只在贮藏室短期保藏,贮藏室温度0~10℃为好。室内应清洁、干燥、无光,应经常检查温度和湿度,以降低其生活力,减少变异退化,防止杂菌污染,避免过早出菇。温度越高,保存的时间越短。
⑺ 矿烛色是什么色啊
蜡烛也被称为矿烛。这个颜色也就是石蜡的颜色,近似于半透明的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