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岗矿池洋
Ⅰ 大同云冈机场晚上11点有无机场大巴
没有。到8点就是最后一班了
Ⅱ 读完《云冈石窟》有什么感受
大同是一个低调但实力非常的城市,它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又称"煤都"。同时它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拥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大同的历史古迹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到大同旅游,又怎么能错过云冈石窟呢?云冈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武州山南麓,距离市中心大概有16公里的距离,开车大约半小时的时间,也有从市里直达云冈石窟的公交车,交通非常便利。云冈石窟东西绵延约1公里,除了石窟的部分,还有灵岩寺等一些其他的景点。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到了大同,住宿的位置可以选在魏都大道附近,到哪都比较方便。早上起来,找一家面店,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削面或是豆面,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一丝温暖,瞬间激活身体里还在沉睡的细胞。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吃过早饭便可以向云冈石窟出发了,一路向西,依稀可见煤的痕迹,路边那些已经废弃的煤场,道路上因长时间拉煤而留下的黑色,这都是见证大同发展的痕迹。到达云冈石窟,风从耳边呼啸而过,温度也比市里低了一些。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云冈石窟的售票厅入口是一个向下的楼梯,这便是景区的入口。从楼梯旁往里走是售票处,淡季(11约1日——次年3月底)买完票顺着楼梯向下走,我们的石窟之旅也就正式开始了。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冬日里的云冈石窟,大片的景观被白雪覆盖,人流量不大,整个景区都比较静谧。过了检票口,映入眼帘的是昙曜广场,昙曜的雕像伫立在广场的中央。昙曜广场是为了纪念昙曜高僧而建,昙曜高僧是云冈石窟的开创者,云冈石窟的第16窟——第20窟被称为昙曜五窟,也是云冈石窟的早期石窟。站在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好像瞬间周身的寒气就被驱赶了,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竟也暖洋洋的。闭上眼睛仔细聆听,便能听到风吹动惊鸟铃的声音,"叮铃铃"清脆的声响在空旷的环境下格外悦耳。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从昙曜广场继续向西,是一条通往灵岩寺的大道——佛光大道。走过佛光大道好像穿越了一般,大道两侧是"骑象四棱神柱",共有13对,远看气势雄伟,近看尽显神秘。眺望远方,便可以看到灵岩寺,灵岩寺虽然是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描绘的云冈石窟的盛况而新建的仿古建筑,但是从它整体的建筑风格以及巍峨的楼阁,不难看出当时皇家寺院的恢弘和气派。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穿过灵岩寺后便可到达石窟区。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现存洞窟有45个,大小佛像51000余尊,规模宏大,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佛教东传中国后,第一个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缔造而成,具有皇家风范。云冈石窟的开凿分为早期石窟、中期石窟和晚期石窟。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早期石窟就是之前我们说到的昙曜五窟,也就是云冈石窟的第16窟——第20窟。这五个窟均为大像窟,每一个洞窟中的佛像都很高大,有的可达16.8米高。这五窟的主要造像为三世佛,高大的佛像,深邃的眼睛,高挺的鼻子,无不显示出质朴浑厚的风格,是中西融合的典范。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而这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第20窟的大佛,也是我们看到云冈石窟的宣传中出现最多的佛像。它的主像是释迦牟尼,高13.7米,气势恢宏。因为窟前带的坍塌,整个大佛裸露在外,所以又称"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中期石窟是第16窟之前的洞窟,也是云冈石窟开凿的鼎盛时期。这时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发展最兴盛、最稳定的时期,也就是孝文帝时期。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第1、2窟紧密相连,布局基本相同,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组塔庙窟,四壁的佛像风化比较严重。第2窟名为"寒泉洞",因北面的墙壁上有细泉,经窟内流出,所以被称为"石窟寒泉",在明朝时曾被列入大同八大景之一。
第3窟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直到北魏迁都洛阳前都没有建好。这一窟分为前后室,在后室凸出的墙壁西侧刻有三尊大佛,造像十分精美,面貌圆润,衣纹流畅。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第5、6窟是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第5窟内的主尊释迦牟尼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最高的佛像。第6窟是云冈石窟的"第一伟观",窟内有一中心塔柱,高14.4米,围绕着中心柱在周围镌刻着佛传故事,生动形象的描绘了释迦牟尼的一生,宏大的规模,精细的雕刻,是云冈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第7、8窟是云冈石窟开凿最早的双窟。第7窟内北面龛内雕有五尊佛,东南西三面墙壁布满佛龛雕像,形象逼真优美。以交脚像为中心的五尊佛组合在全国石窟中更为罕见。第8窟内东侧为三面八臂的摩醯首罗天,西侧为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造型奇特,是云冈石窟内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第9、10窟是造像布局基本相同,窟内佛像雕刻精美,比例协调。单从外貌来看,这两窟表现的是北魏时期三间殿的建筑形象。
第11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东面墙壁上的题记,是云冈石窟内存有的最早的铭记,字体采用魏体,体现了北魏时期的书法风格。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第12窟是"音乐窟",窟内雕像手持管弦,或弹或吹,造型各异,生动形象。他们手中所持古典乐器十分珍贵。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第13窟正中是一尊弥勒佛像,高13.5米,佛像胳膊下方雕有一托臂力士,二者巧妙的融为一体,体现了北魏匠人的超群想象力。
第14窟整体较小,但窟内的雕刻内容却极为珍贵。西面墙壁下层的佛龛内,雕刻的是"请饭香土"维摩经变故事。
第15窟是比较奇特的一种窟形,窟内是以千佛造像为主,又称"千佛洞"。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中期石窟是积极创新改革的时期,汉化趋势发展迅速,此时的雕刻更加精细,内容繁复,风格更加的汉化,石窟艺术中国化也是在这时掀起并完成的。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晚期石窟是第21窟——第45窟,此时孝文帝已经迁都洛阳,这些石窟大多是一些达官显贵所开凿,多为中、小型石窟。虽然不是官方开凿,但造像也大多为弥勒和释迦。佛像菩萨的形象更加的清瘦,这就是北魏推行"汉化"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样式,对中国石窟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云冈石窟》:一部讲述民族融合历史进程的恢宏巨著
站在高处向南边远望,会看到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建筑,它由拱形建筑交错排列而成,远眺好像此起彼伏的波浪,在房顶上立着三个字——博物馆。整个博物馆里面讲述了北魏时期的辉煌历史,以及云冈石窟的建造过程,阐述了石窟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展列着北魏时期的一些文物。
Ⅲ 云冈石窟到五台山怎么坐车
如果你想省钱的话从云岗走到外面的三叉路口做3路车(1元)到终点站,然后做28路车到新南站(1元),到新南站后进站买票到应县,到了应县就离五台山不远了,基本就有直接去五台山的车了``或者直接在大同市里打车过去比较奢侈``
Ⅳ 按游览顺序写景的作文写云冈石窟的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当一首《感恩的心》响彻大左南北之时,也不免会获得心灵的感动,情感的慰藉。
是啊,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将会发现许多,珍惜许多。
感谢阳光,因为它给我凉爽:感谢绿叶,因为它给我生机;感谢星空,因为它给我遐想,我还感谢苦难的命运,是苦难给了我磨练,给了我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
感谢亲情,它是阳光下最令人感动的真爱。看看父母期盼的双眼,听听他们暖暖的叮嘱,想想他们孜孜不倦的教诲,我们才会更加感谢他们,更加珍惜这份亲情,更加懂得“谁言寸草心”的这份情怀。谁不知父母是棵大树,为小树遮风避雨,阻挡烈日,当小树逐渐长大,大树便会拨开一片天空,欣喜地看着小树茁壮成长,这是一片无私的奉献,是蓝天的情怀。有这样的亲情,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它吗?感谢它,珍惜它,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所拥有的。
感谢友谊,它是人与人之间难得的一份情感。相遇难,相知更难。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与朋友有缘,才能携手在同一片晴空下,我们游戏,我们玩耍,我们谈古论今,我们开怀大笑。身处困境时,他向你伸了援助的双手;痉悲伤时,他向你送来诙谐幽默的故事;失败受挫时,他又送来安慰鼓励的温暖话语。有这样的友谊,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它吗?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收获更多真挚的友谊。
Ⅳ 云冈石窟的雕刻艺术丰富,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是病句吗
石窟寺雕刻艺术,一般简称为石窟艺术。这里所讲的石窟,是指在河畔山崖等处开凿出来的佛教寺庙。我国佛教石窟造像在三国两晋时随佛教的广泛传播而盛行,隋唐时与日俱增,一直持续到13世纪,这时期是中国造像艺术的黄金时代。石窟艺术包括石雕、泥彩塑和壁画等内容,从今天遗存的窟群看,其风格可分三个时期:早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期历隋唐,晚期是晚唐至两宋,而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是沿着由西而东的路线进行的,西起新疆,中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复从四川到云南、广西,可谓遍布华夏。
就现在所知,我国石窟分布在西起昆仑,东至东海,南抵吴越,北达幽燕的广大的区域内。按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将全国石窟划分为新疆、中原北方和南方三大地区。
新疆地区。主要分布在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其集中的地点又可归结为三个小区:1、古龟兹区,在今库车、拜城一带。主要石窟有拜城境内的克孜尔石窟,库车境内的克孜尔朵哈、库木吐喇和森木塞姆石窟;2、古焉耆区,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一带;3、古高昌区,在今吐鲁番一带,主要石窟有吐峪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
中原北方地区即新疆以东,黄河流域以北,至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石窟数量多,内容多样,是中国石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又可分为四个小区:1、河西区,指甘肃黄河以西各县的石窟,如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玉门昌马窟,酒泉文殊山石窟和武威天梯山石窟等;2、甘肃黄河以东地区,主要有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庆阳平定川石窟和庆阳南北石窟寺;3、陕西区,主要有彬县大佛寺石窟,耀县药王洞石窟,富县石泓寺石窟,黄陵万佛寺石窟,延安万佛洞石窟和志丹县城台石窟等,陕西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之地;4、晋豫及其以东区,主要包括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义县万佛堂石窟,渑池鸿庆寺石窟,济南黄花岩石窟,安阳宝山石窟,益都云门山与驼山石窟,内蒙巴林左旗洞山石窟,前后昭庙石窟,鄂托克旗百眼石窟,平顺宝顶寺石窟等。
南方地区,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这个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分布也比较分散,除个别地点外,摩崖龛雕像多于开洞窟造像。主要有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杭州西湖附近窟龛,新昌宝相寺大像和广元皇泽寺、千佛崖窟龛,以及大足龙岗山石窟、佛湾石窟,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等。
这些石窟造像中,最著名的有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四川大足石刻。
大同云冈石窟 坐落在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峡谷北岸的断崖上。它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分成东、中、西三区共45个。此外还有许多小型洞窟,共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1万余尊。主要造像是昙曜王造像,是北魏前期的代表作品,这尊造像躯体伟岸,气魄深厚,已成为云冈石窟的象征。昙曜王造像的风格仍有着犍陀罗式、中印度样式和西域样式的气息。云冈石窟是中国北方地区开凿年代较早,又是以北魏石窟群为主体的石窟,为中国石窟造像的早期代表,因此,它对周围各地区石窟有很大影响。与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窟”。
洛阳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城南13公里的伊水两岸,南北长约一公里许,现存窟龛2100多个,其中大型窟29个,造像10万多尊,题记碑刻3600多件,佛塔50多座。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的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等朝代都继续有所雕凿。龙门石窟的开窟造像可分北朝和隋唐五代两个时期。造像连续时间最长、造像规模最大、题材内容最丰富的时期是唐朝。这时的造像佛像仪态端庄,雍容安详,菩萨神态潇洒飘逸,风格已接近南方汉民族的审美形态了。龙门石窟的特点是洞窟多、雕像多、题记多,堪称河洛瑰宝,中原一绝。
敦煌莫高窟 包括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以莫高窟为主。莫高窟位于敦煌县东南约25公里的鸣沙山。据史记载,始建于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经过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1600余年的不断开凿,方才建成了留传至今的巨大窟群,在莫高窟的数百石窟中,共有造像2400余尊,大的高达16米以上,小的仅有几厘米。隋唐时期是莫高窟的全盛时期,现在留存下来的隋唐时期洞窟多达300多个,占洞窟总数60%以上。其中隋代达七八十个,比以前200年开窟总数还多一倍,可见隋时佛教兴盛情况。隋唐时期,尤其到初唐盛世,莫高窟壁画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划时代的变化。这时壁画的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泽绚丽。各类人物造型、敷彩晕染、线描技巧等,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隋唐时代的敦煌彩塑代表着中国彩塑造像的最高成就。隋代以来,佛像的塑造手法向写实化的方向发展,脱俗的气氛有所淡化。唐代的彩塑菩萨被表现为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造型富丽典雅,体现了唐代的时代精神。
在西夏、元近300年间,莫高窟虽处在衰微时期,新开窟较少,但修建、重修活动一直未断。这时期莫高窟修建洞窟约80多个,其中有70余个是旧洞窟,其壁画(局部或全部)在西夏时被重新描绘,因而遗存的西夏壁画数量十分可观。敦煌莫高窟遗存除了洞窟、塑像、壁画外,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藏经洞及其文书。这个藏经洞是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由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的,这个洞编号为17洞。洞中藏有大量写经、文书和文物,共计约五万余件。
四川大足石刻和乐山大佛 “安史之乱”后,佛教艺术中心渐从洛阳、长安向南方转移,四川遂成为佛教造像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其中大足北山石刻造像技法灵活多变,标志中国造像技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大足石刻在题材上有明显变化,菩萨造像数量很多,其风格含着更多的世俗成分,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我国佛教题材的石雕造像,除了石窟而外,单体石雕也有很突出的成就,而乐山大佛可谓佛雕之最。乐山大佛刻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大佛是利用凌云山栖鸾峰断崖开凿成的一尊弥勒坐佛,所以,又称之为凌云大佛。大佛始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近90年。佛像顶上覆盖有13层重楼。名曰“大像阁”,改名为“天宁阁”,明朝末年毁坏。大佛头部与山顶齐,脚踏大江,从头顶到脚底的高度为58.85米。仅头上的发髻就有1200多个。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石刻佛像。“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雍容大度,气魄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