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s星系链虚拟货币
就是类似于吵虚拟货币,只不过换了一个玩法,搞到游戏中来了,前途应该不做,我自己都在玩网易星球,赚了不少。最近有款元链星系的挖矿游戏又出来了,听说收益不错,可以玩玩
❷ 宇宙什么时候形成的现在他大概多少岁它会毁灭吗什么时候毁灭
除了宇宙的半径之外,现在我们还能估计宇宙的年龄。我们前面已经提到,星系的速度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关系是一种比例关系。那么我们用公式表达为v=Hr,其中v表示速度,r表示距离,H就是哈勃常数。H的倒数等于r/v,空间距离除以速度,表示星系从大爆炸开始旅行所持续的时间,因此也就是宇宙的年龄。根据最近进行的测量(这些测量主要是以观测超新星的爆发为基础的),宇宙的年龄远比哈勃最初确定的要长得多,大约为150亿年。
如果我们假设所有星系中最遥远的星系可能在我们的视野所无法企及的地方,从它们诞生之日就一直以爱因斯坦相对论所能允许的最大速度在旅行,那么我们可以对宇宙的半径做出一个近似的计算:半径约为150亿光年,或者说超过公里。面对这么漫长的时间和这么庞大的尺度(也许注定还会无限膨胀),我们只有目瞪口呆。
宇宙究竟年方几何
天文学家推算为130亿—140亿年
新华社华盛顿4月24日电 (记者毛磊)天文学家们24日说,他们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了迄今所发现的银河系中最古老的白矮星,这为确定宇宙年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新推算出的宇宙年龄约为130亿至140亿年。
天文学家们在美国宇航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这些古老白矮星是在位于天蝎星座、距地球7000光年的一个名为M4的球状星团中发现的。分析表明,这些白矮星的年龄约为120亿至130亿年。
白矮星是宇宙中早期恒星燃尽后的产物,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冷却,因而被视为测量宇宙年龄的理想“时钟”。天文学家们比喻说,借助白矮星来估算宇宙的年龄,就好似通过余烬去推测一团炭火是何时熄灭的,原理上比较简单。但问题是白矮星会由于不断冷却而越来越黯淡,这是实际观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
在观测M4球状星团的过程中,“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发挥到了极限。望远镜上的照相机在67天中累计用了8天的曝光时间,才拍摄下迄今最黯淡、温度最低的白矮星照片。这些白矮星光线极其微弱,亮度不及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最暗星体的10亿分之一。
新发现的白矮星前身是宇宙中的第一批恒星。“哈勃”太空望远镜早先的观测结果显示,宇宙中的首批恒星,最早可能是在诞生宇宙的“大爆炸”后不到10亿年间形成的。因此,将这10亿年考虑进去,结合最新的白矮星观测结果,推算出宇宙的年龄应该为130亿年至140亿年之间,这与早先的一些结果基本相符。
此前关于宇宙年龄的推断,主要基于对宇宙膨胀速率的测算。天文学家们指出,白矮星观测提供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独立手段,将有助于验证和核对用其他方法得出的结果。
总有一天会毁灭的 (我胡说) 是……亿年后吧
❸ 宇宙的时间是怎么诞生的
150亿年前宇宙诞生
50亿年前太阳系诞生
40亿年前生命诞生
500万年前人类诞生
400年前人类发现日心说
公元2000年人类进入高度发达文明到目前为止,人类是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智能生命。
根据大爆炸理论
随着时间的前进,在几乎是均匀分布的物质空间中,密度稍微大一点儿的区域通过引力作用吸引附近的物质,从而变得密度更大,并形成今天的气体云(gas cloud)、恒星、星系和其他天文学观测到的结构。具体过程决定于宇宙物质的形式和数量,其中形式可能有三种:冷暗物质、热暗物质和重子物质(baryonic matter)。
证据
一般来说,大爆炸宇宙学理论有三个观测基础:
1. 星系红移为基础的哈勃膨胀;
2. 宇宙微波背景的细致测量;
3. 轻物质丰度(参见大爆炸核合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
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疑点和问题,其中有些随着观测和理论的不断完善得到了解决,而成为了历史,但也有一些问题至今没有圆满解决,诸如环形尖点问题(Cuspy halo problem)、冷暗物质的矮星系问题(dwarf galaxy problem)等。有些人认为这些问题并不是大爆炸理论的致命问题,通过大爆炸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得到解决。
这意味着怎样的未来
在发现暗能量之前,宇宙学家认为宇宙有两种未来。如果宇宙物质密度(density)超过临界密度(critical density),宇宙会在膨胀到最大体积之后收缩,在收缩过程中,宇宙的密度和温度都会再次升高,最后终结于同爆炸开始相似的状态——一个致密致热的小球。或者如果宇宙物质密度等于或者小于临界密度,膨胀会逐渐减速,但永远不会停止。造星运动会随宇宙密度减小而逐渐停止,而宇宙的温度会趋近于绝对零度。黑洞被气化,宇宙的熵会增加到极点,再也不会有有组织的能量形式产生,这叫做热寂说(heat death)。如果质子衰变(proton decay)存在,宇宙最后甚至连氢原子这种最基本最多的重子物质都会消失,而只剩下辐射。
但现在在发现加速膨胀宇宙(accelerated expansion )之后,人们有了新的推测:现今可观测的宇宙将离开我们的视野(event horizon)而同我们失去联系,最终结果还不清楚。Lambda-CDM model宇宙模型认为宇宙的暗能量以宇宙常数形式存在,并提出只有诸如星系等重力支配系统的物质会聚集,从而同样推出宇宙膨胀和冷却到最后将是热寂说。对暗能量的其他解释,例如幻影能量理论(phantom energy)则认为星系群甚至星系都会在大分离过程中被“撕”开
哲学和宗教意义
哲学上,有一些对大爆炸理论诠释完全主观和超越科学。一些诠释企图解释大爆炸的原因(第一因),被自然主义的哲学家批评为现代的世界起源神话。一些人相信大爆炸理论支持传统的世界起源观点,譬如在创世记所载的,另一些人认为所有大爆炸理论都与传统观点不合。
大爆炸理论本身是纯粹的科学理论,不与宗教关连。一些基本教义派的诠释与大爆炸理论所描述的宇宙历史不相符合,但较接近于自由派的诠释则没有冲突
以下是不同宗教对大爆炸理论的诠释
* 道教的《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的语句。这可以解释为“道”即宇宙,开始于“一”个奇异点,之后生出正反物质(“二”),从而产生了构成万物的质子、电子和中子。 万物都是由于正反粒子相互作用而通过大爆炸的形式产生的。
* 佛教中宇宙的概念没有起始点。但是大爆炸理论并不与其观念相矛盾,因为在大爆炸理论基础上可以假设一个永恒的宇宙,例如不少禅宗哲学家对脉动宇宙(oscillating universe)特别感兴趣。
* 一些伊斯兰教学者认为《古兰经》关于宇宙起源问题的内容与大爆炸理论相符合:“不相信的人不是看到在我们分开天堂和地球之前,它们是相连并一起被创造出来吗?”(Do not the unbelievers see that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were joined together as one unit of creation, before We clove them asunder?)(21章30节)而且古兰经还描述了一个膨胀的宇宙:“我们用能力(power)建造天堂,我们也正在扩大(expand)它。” (The heaven, We have built it with power. And verily, We are expanding it)(51章47节)。在古兰经里还发现有同宇宙大收缩以及脉动宇宙向符合的经文:“如同我们开始创造天堂一样,当有一天我们像卷起书卷一样卷起天堂的时候,我们会再造它。这是一个承诺,一定会这样的* 一些基督教教会,包括罗马天主教教会(Roman Catholic Church)已经接受大爆炸理论,把它作为哲学上宇宙起源的一种描述。庇护十二世教皇(Pope Pius XII)对推广大爆炸理论很热心,尽管当时的理论并不完善。
* 宇宙学模型(英文)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A4%A7%E7%88%86%E7%82%B8%E7%90%86%E8%AE%BA"
150亿年前
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它是现代宇宙系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
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宇宙学
大爆炸宇宙学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与其它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冷到热,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很大的爆发。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能统一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1、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3、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又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4、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大约为3K。这一结果无论在定性上或者定量上都与大爆炸理论的预言相符。但是,在星系的起源和各向同性分布等方面,大爆炸宇宙学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困难问题。
宇宙自然选择学说简介
为什么宇宙会是我们观测到的这副样子?为什么它具有目前已测知的那些基本常数值?80年代初,在宇宙创生大爆炸框架下发展了目前最流行的暴胀宇宙模型:宇宙在大爆炸后不到1秒的时间里膨胀了大约10-30倍,大约和橘子一般大小,然后开始以较稳定的膨胀速率,直到现在,大约150亿年,成为目前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疙瘩”逐步形成了星系、恒星以及生命。这个模型暴胀期的长短是个关键。若稍短,物质为充分散开,原生宇宙就有重新坍缩为起点;若稍长,原生宇宙的物质则过于分散,形不成星系和恒星,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生命和人类。因此出现了暴胀为何如此精确的问题,按照现行的物理学基本定律,大爆炸产生的宇宙其“自然尺寸”应该只有亚原子大小,即普克郎长度10 ^-35量级,而这样的宇宙是短命的。前苏联科学家林德提出“自我增殖的宇宙”概念——“最有可能的是,我们正在研究的宇宙是由早期的若干宇宙所形成的。”1987年霍金进一步提出了“婴儿宇宙”模型,两个大宇宙通过一个细“管子”连接起来,这个细管子称为“虫洞”,大宇宙为母宇宙,可能存在着从母宇宙分岔出去的另一端是自由的虫洞,这样的管子成为子宇宙、婴儿宇宙。就是说除了我们生存的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着众多的由虫洞连接起来的其他宇宙。1992年,萨莫林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宇宙自然选择学说。母宇宙是空间闭合的,犹如一个黑洞,该黑洞在生存了一段时间后坍缩为一个奇点,奇点又会反弹爆炸膨胀为新的下一代宇宙。这个学说的要点是,子宇宙中的物理常数较之母宇宙的物理常数会有小的、或强或弱的随机变异,新生的婴儿宇宙在再次坍缩成奇点前能膨胀到几倍普克郎长度大小,随机变异的物理常数有可能允许小小的暴胀,子宇宙可变的较大,当它足够大时,可分隔为两个或更多的不同区域,每个区域又坍缩为一个新的奇点,新奇点又触发下一代的子宇宙,如此时代相传,有的小宇宙重又坍缩,有的具有某些基本常数值的宇宙能更有效的产生许多黑洞,从而较具有其他某些基本常数值的宇宙留下更多的后代,借用生物进化论的术语,它们是被“自然选择”下来的,经“选择”作用,产生越来越多的黑洞,也就形成了更多的宇宙。如果宇宙确是由以前的宇宙世代经过这种“自然选择”而产生的话,那么应该预期我们生存在其中的宇宙会具有所观测到的样子并正好具有目前测知的基本常数值。这个学说的另一要点是关于恒星的存在。在许多情况下,恒星是黑洞的前身。在气体和尘埃云中,恒星仍在形成。在碳尘埃微粒表面进行着的化学反应使气体冷却并促使气云坍缩。但碳尘埃粒子是从那里来的呢?斯莫林指出碳元素是由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这一情况只有在质子的质量稍大于中子的质量时才会发生,如果两者质量之差比氦核的结合能大的多,则质子和中子不可能粘在一起形成氦核,没有氦,聚变反应链在第一阶段便终止了,根本形不成更重的元素,从而使恒星将少得多,自然也不会有多少黑洞,因此在任何一个宇宙中,若其中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相差较大,将只能产生很少的宇宙,也就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了。
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它是现代宇宙系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
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宇宙学
大爆炸宇宙学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与其它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冷到热,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很大的爆发。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能统一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1、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3、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又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4、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大约为3K。这一结果无论在定性上或者定量上都与大爆炸理论的预言相符。但是,在星系的起源和各向同性分布等方面,大爆炸宇宙学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困难问题。
宇宙自然选择学说简介
为什么宇宙会是我们观测到的这副样子?为什么它具有目前已测知的那些基本常数值?80年代初,在宇宙创生大爆炸框架下发展了目前最流行的暴胀宇宙模型:宇宙在大爆炸后不到1秒的时间里膨胀了大约10-30倍,大约和橘子一般大小,然后开始以较稳定的膨胀速率,直到现在,大约150亿年,成为目前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疙瘩”逐步形成了星系、恒星以及生命。这个模型暴胀期的长短是个关键。若稍短,物质为充分散开,原生宇宙就有重新坍缩为起点;若稍长,原生宇宙的物质则过于分散,形不成星系和恒星,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生命和人类。因此出现了暴胀为何如此精确的问题,按照现行的物理学基本定律,大爆炸产生的宇宙其“自然尺寸”应该只有亚原子大小,即普克郎长度10 ^-35量级,而这样的宇宙是短命的。前苏联科学家林德提出“自我增殖的宇宙”概念——“最有可能的是,我们正在研究的宇宙是由早期的若干宇宙所形成的。”1987年霍金进一步提出了“婴儿宇宙”模型,两个大宇宙通过一个细“管子”连接起来,这个细管子称为“虫洞”,大宇宙为母宇宙,可能存在着从母宇宙分岔出去的另一端是自由的虫洞,这样的管子成为子宇宙、婴儿宇宙。就是说除了我们生存的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着众多的由虫洞连接起来的其他宇宙。1992年,萨莫林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宇宙自然选择学说。母宇宙是空间闭合的,犹如一个黑洞,该黑洞在生存了一段时间后坍缩为一个奇点,奇点又会反弹爆炸膨胀为新的下一代宇宙。这个学说的要点是,子宇宙中的物理常数较之母宇宙的物理常数会有小的、或强或弱的随机变异,新生的婴儿宇宙在再次坍缩成奇点前能膨胀到几倍普克郎长度大小,随机变异的物理常数有可能允许小小的暴胀,子宇宙可变的较大,当它足够大时,可分隔为两个或更多的不同区域,每个区域又坍缩为一个新的奇点,新奇点又触发下一代的子宇宙,如此时代相传,有的小宇宙重又坍缩,有的具有某些基本常数值的宇宙能更有效的产生许多黑洞,从而较具有其他某些基本常数值的宇宙留下更多的后代,借用生物进化论的术语,它们是被“自然选择”下来的,经“选择”作用,产生越来越多的黑洞,也就形成了更多的宇宙。如果宇宙确是由以前的宇宙世代经过这种“自然选择”而产生的话,那么应该预期我们生存在其中的宇宙会具有所观测到的样子并正好具有目前测知的基本常数值。这个学说的另一要点是关于恒星的存在。在许多情况下,恒星是黑洞的前身。在气体和尘埃云中,恒星仍在形成。在碳尘埃微粒表面进行着的化学反应使气体冷却并促使气云坍缩。但碳尘埃粒子是从那里来的呢?斯莫林指出碳元素是由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这一情况只有在质子的质量稍大于中子的质量时才会发生,如果两者质量之差比氦核的结合能大的多,则质子和中子不可能粘在一起形成氦核,没有氦,聚变反应链在第一阶段便终止了,根本形不成更重的元素,从而使恒星将少得多,自然也不会有多少黑洞,因此在任何一个宇宙中,若其中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相差较大,将只能产生很少的宇宙,也就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了。 150亿年前宇宙诞生
❹ 宇宙毁灭的问题.
宇宙的毁灭是指宇宙现在的组成结果和物质形态发生变化,但是物质本身和空间是永远存在的,难道你能使物质变没了???别让科学取笑你
❺ EOS是怎样的虚拟货币
EOS:EOS可以理解为Enterprise Operation System,即为商用分布式应用设计的一款区块链操作系统。EOS是EOS软件引入的一种新的区块链架构,旨在实现分布式应用的性能扩展。注意,它并不是像比特币和以太坊那样是货币,而是基于EOS软件项目之上发布的代币,被称为区块链3.0。
EOS的主要特点如下:
1.EOS有点类似于微软的windows平台,通过创建一个对开发者友好的区块链底层平台,支持多个应用同时运行,为开发dAPP提供底层的模板。
2.EOS通过并行链和DPOS的方式解决了延迟和数据吞吐量的难题,EOS是每秒可以上千级别的处理量,而比特币每秒7笔左右,以太坊是每秒30-40笔;
3.EOS是没有手续费的,普通受众群体更广泛。EOS上开发dApp,需要用到的网络和计算资源是按照开发者拥有的EOS的比例分配的。当你拥有了EOS的话,就相当于拥有了计算机资源,随着DAPP的开发,你可以将手里的EOS租赁给别人使用,单从这一点来说EOS也具有广泛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你拥有了EOS,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套房租给别人收房租,或者说拥有了一块地租给别人建房。数字货币交易所“币汇”。
发展前景
通过对EOS更深入的了解,EOS是相当有投资价值的,首先ETH做为最初推出智能合约的,在ETH上运行智能合约,不是免费的,且取决于你的gas,如果一旦gas耗尽,合约也就停止了,据使用过的人说,ETH交易平台运行慢且卡,并且很贵,但是EOS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EOS上运行合约,取决于你的EOS的数量,你拥有的EOS越多的话,可租赁的就越多,随着继续发展,价格也会越昂贵;其次EOS上开发DAPP是很简单的,不需要自己写很多的模块,因为本身EOS就为开发者搭建了底层模块,其提供一个平台,大大降低了开发的门槛;再次,做为一个普通投资者,拥有了EOS就相当于拥有了地皮房产,可以用来出租,赚取资金,当随着DAPP的开发,用户量的增加,价格的增加势不可当。
❻ 关于区块链行业的相关术语有哪些
1、实用令牌实用程序令牌是一种实用令牌,可充当使用特定服务的权利。
术语用法示例
实用程序令牌以使用服务为前提。
详细说明
您可以结算商品和餐食的价格,而不是现金,也可以通过拥有云存储来访问它。对于实用程序令牌,不需要审核报告的分类。
公共链是具有高度“公共性”的区块链,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参与网络。
术语用法示例
作为调解区块链之间数据交换的基础设施项目,将建立一种在公共区块链上交换数据的机制。
详细说明
在用于记录加密资产(虚拟货币)交易信息的区块链中,这是一种机制,用于由未指定数量的参与者在没有特定管理实体的情况下共识建立交易信息。防止伪造交易信息是非常安全的,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计算,因此它的缺点是,在有很多参与者的情况下,完成交易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7、可伸缩性问题可伸缩性问题是指延迟事务处理的“可扩展性”问题。
术语用法示例
飙升的汽油价格突出了以太坊的可扩展性问题。
详细说明
由于区块链的性质,由于可在一个块中写入的交易数据量有限,因此处理延迟。汇款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这会导致更高的交易费用。比特币是诞生的第一个加密货币,已经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问题,但是解决该问题的努力已得到实施,例如利用闪电网络等其他技术并开发新的区块链。
8、GAS费用GAS费用是以太坊区块链上的(网络)交易费用。
术语用法示例
本周,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尽管有少量汇款,但仍有多起高额天然气账单被支付的案例。
详细说明
用户指定金额的GAS费用是次要奖励。虚拟货币以太坊(ETH)用于付款。由于首先要处理费用较高的交易,因此GAS费用可能会随着交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9、流动性采矿(流动性采矿)考虑到提供流动性(货币对),流动性挖掘是指除利息外还授予治理令牌,以吸引那些执行收益率制衡的人。
术语用法示例
流动性开采正在加速收益丰厚。
详细说明
在流动性挖掘中,通过将特定资产存储在流动性池中并提供交易者可以买卖的流动性,可以将当时的掉期费作为收入获得。这些流动性挖掘源于最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Uniswap”,并且诞生了许多流动性挖掘合同,例如Curve Finance和Balancer。
10、DeFi(分布式金融)DeFi(去中心化金融)是指利用区块链并且在没有中央管理员的情况下提供的金融服务或系统。
术语用法示例
自2020年6月以来,DeFi市场发展迅猛。
详细说明
“分散式金融”的缩写。DeFi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发行稳定的硬币,借出货币和加密货币交易所。许多平台使用以太坊区块链。
11、PoS(权益证明)PoS是一种共识算法,可让您根据自己拥有的虚拟货币的百分比(权益)批准和生成新区块的权利。
术语用法示例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表示,将ETH的共识算法从PoW迁移到PoS将改善安全性和扩展性。
详细说明
权益证明的缩写。还可以考虑虚拟货币的持有期。它诞生于“工作量证明(PoW)”共识算法的替代方案,该算法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来批准交易并消耗大量能量。如果批准,您可以收到新发行的虚拟货币作为奖励。
12、dAppsdApp是使用开源区块链开发的应用。
术语用法示例
韩国最大的三星电子应用商店“ Galaxy Store”已开始使用Tron的区块链处理dApp。
详细说明
“分散的应用程序”的缩写,在日语中称为“分散的应用程序”。一个主要功能是没有集中式管理员。最受欢迎的是以太坊区块链,正在开发诸如游戏和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之类的应用程序。
❼ 虚拟货币排名
1、BTC:数字黄金
2、 ETH:智能合约和电子现金
3、 BCH:比特币克隆版
4、 XRP:企业转账网络
5、 LTC:更快版本的比特币
6、 DASH:隐私性更强的比特币克隆版
7、 NEO:中国版以太坊
8、 NEM:新经运动数字资产
9、 XMR:匿名数字现金
10、ETC:以太坊克隆版
11、IOTA:物联网转账
12、QTUM:智能合约
13、OMG:银行业、汇款、交易所
14、ZEC:匿名数字现金
15、BCC:类似麦道夫的投资基金
16、LISK:用JAVA编写的分布式APP
17、ADA:分层的数字现金和智能合约
18、TETHER:1美元
19、XLM:数字现金的IOU
20、EOS:在WEBASSEMBLY上的分布式APP
21、HSR:区块链交换器
22、WAVES:分布式交易所和众筹
23、STRATIS:C语言版本的分布式APP
24、KMD:分布式ICO
25、ARK:区块链交换器
26、ETN:克隆版门罗币
27、BCN:匿名版数字现金
28、STEEM:用代币投票的REDDIT
29、ARDR:可以生成区块链的母链
30、BNB:抵偿币安交易费
31、AUGUR:分布式预测市场
32、PPT:区块链的票据金融系统
33、DCR:拥有自主管理机制的比特币
34、PAY:数字货币支付卡
35、MAID:出租硬盘空间
36、BITCOINDARK:克隆版XZC
37、BTS:分布式交易所
38、GNT:出租计算机计算能力
39、PIVX:不会通货膨胀的克隆版DASH
40、GAS:支付NEO的转账费
41、TRX:APP内支付
42、VTC:克隆版比特币
43、MONA:日本版狗狗币
44、FCT:分布式数据记录
45、BAT:分布式广告网络
46、SALT:基于数字货币的抵押网络
47、KNC:分布式交易所
48、DOGE:可爱版比特币克隆币
49、DGD:由公司管理的黄金数字货币化
50、WTC:物联网区块链
51、韭庄BCBOT
❽ 很长的翻译
一楼的太快了,结果把我累个半死
译文:
星系,由无数类似于太阳的星星组成,是太空中照亮即使是最遥远地带的指示灯。但是不是所有的星系都相同。他们有完全不同的形态和完全不同的特性;他们或大或小,年老或者年轻,是红色或是蓝色,规整的或是混乱的,发光的或是暗淡的,粉尘状的或是气体状的,旋转的或是静止的,圆形的或是盘形的,他们或者与世隔绝或者群居。换句话说,宇宙是一个丰富多彩、互不相同的星系动物园。接近一个世纪以来,天文学家一直在讨论如何给星系分类,它们之间是怎在联系在一起的等问题试图解开星系是由何而来的这类重大问题。
埃德温•哈伯 早在上个世纪将星系划分成两大类。我们把形似橄榄球(美式足球)的叫做“椭圆星系”,把漩涡状的星系叫做“螺旋星系”。80多年后,这两种主要形式与星系构成和发展之间是怎样产生联系的仍然是科学家们讨论的主要辩题。其中一种形式发展成为另一种了吗?在理论模拟上天文学家已经发现将螺旋星系合并会产生椭圆星系,一个椭圆星系在它的生命期内通过合生会变成螺旋星系。在太空中由地球上和空中最先进望远镜拍摄的真实星系的照片显示出这一过程确实是在发生了。但是合并的频率是怎样的?他们真有如此重要吗?每个星系在其生命期内都要经过这一根本性转变吗?
❾ 在未来,我们的银河系将与哪个星系合并
数亿年后,由于仙女座星系和银河系的合并,地球的夜空将会改变。
艺术家的概念图,描绘了银河系和比邻的仙女座星系即将发生的合并中的一幕。合并将在接下来的几十亿年中展开。本图模拟了37.5亿年后的地球夜空中,仙女座星系占据了整个视野,并以潮汐引力使银河扭曲变形。图片来源:美国航天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美国空间望远镜研究所Z.勒维与凡·德·马烈( Z. Levay and R. van der Marel, STScI)/ T. 哈拉斯(T. Hallas)/ A.梅林格(A. Mellinger)
小结:几十亿年后,我们所在的银河系预期将与仙女座星系合并。最新数据显示,两个星系外部边缘可能已经碰触在一起了。本文以图片和视频展示了即将到来的合并,以及今后70亿年地球夜空中仙女座星系的模样。
❿ 宇宙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
大爆炸理论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重定向自大爆炸)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致热的奇点膨胀到现在的状态的。大爆炸理论是宇宙物理学(physical cosmology)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是在大约140亿年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状态演变而来的。本理论产生于观测到的哈勃定律下星系远离的速度,同时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弗里德曼模型(Friedmann model),宇宙空间可能膨胀。延伸(Extrapolate)(数学上同插值(intepolation)相反)到过去,这些观测结果显示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状态膨胀而来。在这个起始状态中,宇宙的物质和能量的温度和密度极高。至于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广义相对论认为有一个引力奇点(gravitational singularity),但物理学家对此意见并不统一。
大爆炸一词在狭义上是指宇宙形成最初一段时间所经历的剧烈变化,这段时间通过计算大概在距今137亿(1.37 × 1010)年前;但在广义上指当今流行的揭示宇宙起源和膨胀的理论。这一理论的直接推论是我们今天所处的宇宙同昨天或者明天的宇宙不同。根据这一理论,乔治·盖莫夫(George Gamow)在1948年预测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1960年代,这一辐射被探测到,有力地支持了大爆炸理论,从而否定了另一个比较流行的稳恒态宇宙理论(steady state theory)。
目录 [隐藏]
1 发展历史
2 理论
3 证据
3.1 哈勃定律和宇宙膨胀
3.2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3.3 原始物质丰度
3.4 星系演变和分布
4 疑点和反对意见
5 这意味着怎样的未来?
6 哲学和宗教意义
7 外部链接
[编辑]
发展历史
大爆炸理论是通过实验观测和理论推导发展的,在实验观测方面,1910年代,维斯特·斯里弗尔(Vesto Slipher)和卡尔·韦海姆·怀兹(Carl Wilhelm Wirtz)证实了大多数旋涡星云正在退离地球,不过他们并没有因此联想到这对宇宙学意味着什么,也不认为发现的星云其实是银河系外的其他星系。同时在理论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成功建立并推出没有稳定态宇宙。通过度量张量(metric tensor)描述的宇宙不是膨胀就是收缩,爱因斯坦认为他自己解错了,并加入了一个宇宙学常数(cosmological constant)来进行改正。第一个不使用宇宙学常数,而真正认真将广义相对论运用到宇宙学中的是亚历山大·弗里德曼(Alexander Friedmann),他的方程所描述的宇宙称为Friedmann-Lemaître-Robertson-Walker宇宙,时间是1922年。1927年,比利时天主教牧师Georges Lemaître独立推导出Friedmann-Lemaître-Robertson-Walker方程,并在螺旋星云后退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宇宙是从一个“初级原子”“爆炸”而来的—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大爆炸。
1929年,爱德文·哈勃为Lemaître的理论提供了实验条件。哈勃证明这些旋涡星云其实是星系,并通过观测仙王座δ(Cepheid variable)的星体测算出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他发现,星系远离地球的速度同它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刚好成正比,这就是所谓哈勃定律。根据宇宙学的原理,当观测足够大的空间时,没有特殊方向和特殊点,因此哈勃定律说明宇宙在膨胀。这一观点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可能性:一种是由Lemaître提出,乔治·盖莫夫(George Gamow)支持和完善的大爆炸理论;另一种则是霍伊尔(Fred Hoyle)的稳恒态宇宙模型(steady state model)。在稳恒态宇宙模型里,新物质在星系远离留下的空间中不断产生,从而宇宙基本不变化。其实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出于讽刺Lemaître的大爆炸理论的,最开始是在1949年通过BBC广播节目形式传播的,论文《物质的自然》(The Nature of Things)发表于1950年。
之后的许多年,这两种理论并立,但观测事实开始支持一个演变子热密状态的宇宙。1965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使人们认为大爆炸理论是宇宙起源和演变最好的理论。1970年以前,很多宇宙学家认为宇宙可能在膨胀以前先收缩,这样可以避免从弗里德曼模型推出一个无限致密的“荒谬”的奇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Richard Tolman的脉动宇宙模型(oscillating universe)。1960年代末,史蒂芬·霍金等人证明这个假设行不通,因为奇异点是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直接和重要推论。之后大多数宇宙物理学家开始接受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宇宙在时间上是有限的。但是,由于对于量子引力规律缺乏认识,现在还不能断定这个奇异点到底是真正集合意义上的无限小点,还是物理收缩过程可以无限进行下去,从而间接达到宇宙在时间上无限。
现在宇宙物理学的几乎所有研究都与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关,或者是它的延伸,或者是进一步解释,例如大爆炸理论下星系如何产生,大爆炸时发生的物理过程,以及用大爆炸理论解释新观测结果等。90年代后期和二十一世纪初,由于望远镜技术的发展和人造探测器收集到大量数据,大爆炸理论又有了新的巨大突破。大爆炸时期宇宙的情况和数据可以计算得更加精确,并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宇宙的膨胀在加速。(参看:暗能量(dark energy)。)
[编辑]
理论
大爆炸理论测算出宇宙的年龄是137±2亿年,这一计算是通过对Ia型超新星的观测,对宇宙背景辐射强度的测量,以及对星系相关函数(correlation function)的测量得出的。这三个独立测算所得到的结果一致,从而被认为是所谓更详细描述宇宙中星系性质的Lambda-CDM model的强有力证据。早期的宇宙充满了同源同性的物质,其温度压强能量都极高。随着膨胀和冷却,宇宙物质经历了相变,这种相变与蒸气冷却时的凝结过程和水的凝固过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发生在更基本的粒子层面上。
普朗克时期(Planck epoch)之后大约10 − 35秒,相转变引起宇宙产生指数级增长,称为暴胀(cosmic inflation)。之后暴胀停止,此时宇宙的物质形式是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gluon plasma)(同时也具有其他粒子,例如可能含有最近实验发现的夸克-胶子液体(quark-gluon liquid)),这些物质的运动都符合相对论。宇宙继续在空间上膨胀,温度继续下降。在某一温度下,一种至今未知的所谓重子相变(baryogenesis)的相变产生,夸克和胶子组成重子,就是质子和中子,同时还在物质和反物质之间产生了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已经被实验证实。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更多无对称的相变发生,形成了现在的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之后,一些质子和中子结合,组成氘和氦的原子核,这个过程叫做大爆炸核合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随着宇宙的冷却,物质不再依照相对论理论运动,而静止质量的能量密度以引力形式存在,并超过辐射形式的能量密度。在大约30万年之后,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为原子(主要是氢原子),而物质通过脱耦(decouple)发出辐射并在宇宙空间中相对自由的传播,这就是今天德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随着时间的前进,在几乎是均匀分布的物质空间中,密度稍微大一点儿的区域通过引力作用吸引附近的物质,从而变得密度更大,并形成今天的气体云(gas cloud)、恒星、星系和其他天文学观测到的结构。具体过程决定于宇宙物质的形式和数量,其中形式可能有三种:冷暗物质、热暗物质和重子物质(baryonic matter)。
[编辑]
证据
一般来说,大爆炸宇宙学理论有三个观测基础:
星系红移为基础的哈勃膨胀;
宇宙微波背景的细致测量;
轻物质丰度(参见大爆炸核合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
另外,观测到的宇宙大尺度结构(large-scale structure of the cosmos)的相关函数(correlation function)符合标准大爆炸理论。
[编辑]
哈勃定律和宇宙膨胀
参见哈勃定律。
[编辑]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参见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编辑]
原始物质丰度
参见大爆炸核合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 )。
[编辑]
星系演变和分布
参见宇宙大尺度结构。
[编辑]
疑点和反对意见
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疑点和问题,其中有些随着观测和理论的不断完善得到了解决,而成为了历史,但也有一些问题至今没有圆满解决,诸如环形尖点问题(Cuspy halo problem)、冷暗物质的矮星系问题(dwarf galaxy problem)等。有些人认为这些问题并不是大爆炸理论的致命问题,通过大爆炸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得到解决。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疑点和问题有:
视野问题(horizon problem);
均匀度问题(flatness problem);
磁单极问题(Magnetic monopoles);
重子不对称(Baryon asymmetry);
球状星云的年龄(Globular cluster age);
暗物质;
暗能量。
[编辑]
这意味着怎样的未来?
在发现暗能量之前,宇宙学家认为宇宙有两种未来。如果宇宙物质密度(density)超过临界密度(critical density),宇宙会在膨胀到最大体积之后收缩,在收缩过程中,宇宙的密度和温度都会再次升高,最后终结于同爆炸开始相似的状态——一个致密致热的小球。或者如果宇宙物质密度等于或者小于临界密度,膨胀会逐渐减速,但永远不会停止。造星运动会随宇宙密度减小而逐渐停止,而宇宙的温度会趋近于绝对零度。黑洞被气化,宇宙的熵会增加到极点,再也不会有有组织的能量形式产生,这叫做热寂说(heat death)。如果质子衰变(proton decay)存在,宇宙最后甚至连氢原子这种最基本最多的重子物质都会消失,而只剩下辐射。
但现在在发现加速膨胀宇宙(accelerated expansion )之后,人们有了新的推测:现今可观测的宇宙将离开我们的视野(event horizon)而同我们失去联系,最终结果还不清楚。Lambda-CDM model宇宙模型认为宇宙的暗能量以宇宙常数形式存在,并提出只有诸如星系等重力支配系统的物质会聚集,从而同样推出宇宙膨胀和冷却到最后将是热寂说。对暗能量的其他解释,例如幻影能量理论(phantom energy)则认为星系群甚至星系都会在大分离过程中被“撕”开。
参见宇宙最终归宿(Ultimate fate of the universe)
[编辑]
哲学和宗教意义
哲学上,有一些对大爆炸理论诠释完全主观和超越科学。一些诠释企图解释大爆炸的原因(第一因),被自然主义的哲学家批评为现代的世界起源神话。一些人相信大爆炸理论支持传统的世界起源观点,譬如在创世记所载的,另一些人认为所有大爆炸理论都与传统观点不合。
大爆炸理论本身是纯粹的科学理论,不与宗教关连。一些基本教义派的诠释与大爆炸理论所描述的宇宙历史不相符合,但较接近于自由派的诠释则没有冲突。
以下是不同宗教对大爆炸理论的诠释:
道教的《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的语句。这可以解释为“道”即宇宙,开始于“一”个奇异点,之后生出正反物质(“二”),从而产生了构成万物的质子、电子和中子。 万物都是由于正反粒子相互作用而通过大爆炸的形式产生的。
佛教中宇宙的概念没有起始点。但是大爆炸理论并不与其观念相矛盾,因为在大爆炸理论基础上可以假设一个永恒的宇宙,例如不少禅宗哲学家对脉动宇宙(oscillating universe)特别感兴趣。
一些伊斯兰教学者认为《古兰经》关于宇宙起源问题的内容与大爆炸理论相符合:“不相信的人不是看到在我们分开天堂和地球之前,它们是相连并一起被创造出来吗?”(Do not the unbelievers see that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were joined together as one unit of creation, before We clove them asunder?)(21章30节)而且古兰经还描述了一个膨胀的宇宙:“我们用能力(power)建造天堂,我们也正在扩大(expand)它。”(The heaven, We have built it with power. And verily, We are expanding it)(51章47节)。在古兰经里还发现有同宇宙大收缩以及脉动宇宙向符合的经文:“如同我们开始创造天堂一样,当有一天我们像卷起书卷一样卷起天堂的时候,我们会再造它。这是一个承诺,一定会这样的。”(On the day when We will roll up the heavens like the rolling up of the scroll for writings, as We originated the first creation, (so) We shall reproce it; a promise (binding on Us); surely We will bring it about.)(21章104节)
一些基督教教会,包括罗马天主教教会(Roman Catholic Church)已经接受大爆炸理论,把它作为哲学上宇宙起源的一种描述。庇护十二世教皇(Pope Pius XII)对推广大爆炸理论很热心,尽管当时的理论并不完善。
[编辑]
外部链接
宇宙学模型(英文)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A4%A7%E7%88%86%E7%82%B8%E7%90%86%E8%AE%BA"
页面分类: 宇宙学 | 天体物理学 | 20世纪 | 21世纪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342667.html?fr=qrl3
宇宙的起源
本世纪,有两种"宇宙模型"比较有影响。一是稳态理论,一是大爆炸理论。20年代后期,爱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发现了红移现象,说明宇宙正在膨胀。60年代中期,阿尔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两个发现给大爆炸理论以有力的支持。现在,大爆炸理论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至少是在120~150亿年以前,宇宙及空间本身由这个点爆炸形成。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了哥白尼、赫歇尔、哈勃的从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学已经不再是幽深玄奥的抽象哲学思辨,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科学。
目前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但是该理论存在许多使人迷惑之处。
宏观宇宙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论”关于宇宙当初仅仅是一个点,而它周围却是一片空白,即将人类至今还不能确定范围也无法计算质量的宇宙压缩在一个极小空间内的假设只是一种臆测。况且从能量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考虑,一个小点无缘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从何而来呢?
人类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确定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年。但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宇宙范围,时间没有衡量标准。譬如地球上东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范围就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年的概念对宇宙而言并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论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确切年龄呢?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哈勃定律只是说明了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运动速度越快--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距离呈正比关系。但他没能发现很重要的另一点--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质量也呈正比关系。
宇宙中星系间距离非常非常遥远,光线传播因空间物质的吸收、阻挡会逐渐减弱,那些运动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质量越大的星系。质量大,能量辐射就强,因此我们观察到的红移量极大的星系,当然是质量极大的星系。这就是被称作“类星体”的遥远星系因质量巨大而红移量巨大的原因。另外那些质量小、能量辐射弱的星系(除极少数距银河系很近的星系,如大、小麦哲伦星系外)则很难观察到,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星系大多呈红移。而银河系内的恒星由于距地球近,大小恒星都能看到,所以恒星的红移紫移数量大致相等。
导致星系红移多紫移少的另一原因是:宇宙中的物质结构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一个中心按圆形轨迹运动的,不是像大爆炸宇宙论描述的从一个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状的直线运动。因此,从地球看到的紫移星系范围很窄,数量极少,只能是与银河系同一方向运动的,前方比银河系小的星系;后方比银河系大的星系。只有将来研制出更高分辨程度的天文观测仪器才能看到更多的紫移星系。
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出现不平衡时,局部物质结构会不断发生膨胀和收缩变化,但宇宙整体结构相对平衡的状态不会改变。仅凭从地球角度观测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见星系与地球之间距离的远近变化,不能说明宇宙整体是在膨胀或收缩。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断此涨彼消的潮汐现象并不说明海水总量是在增加或减少一样。
1994年,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计宇宙膨胀速率的办法计算宇宙年龄时,得出一个80~120亿年的年龄计算值。然而根据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为140~160亿年。恒星的年龄倒比宇宙的年龄大。
1964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探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是因为布满宇宙空间的各种物质相互之间能量传递产生的效果。宇宙中的物质辐射是时刻存在的,3K或5K的温度值也只是人类根据自己判断设计的一种衡量标准。这种能量辐射现象只能说明宇宙中的物质由于引力作用,在大尺度空间整体分布的相对均匀性和星际空间里确实存在大量我们目前还观测不到的“暗物质”。
至于大爆炸宇宙论中的氦丰度问题,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中存在的仅次于氢元素的数量极丰富的原子结构,它在空间的百分比含量和其它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样都属于物质结构分布规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现象。在宇宙大尺度范围中,不仅氦元素的丰度相似,其余的氢、氧……元素的丰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种元素是随不同的温度、环境而不断互相变换的,并不是始终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辐射和氦丰度与宇宙的起源之间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大爆炸宇宙论面临的难题还有,如果宇宙无限膨胀下去,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指出,能量从非均匀分布到均匀分布的那种变化过程,适用于宇宙间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给定物体中有一个基于其总能量与温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这个物理量取名为“熵”,孤立系统中的“熵”永远趋于增大。但在宇宙中总会有高“熵”和低“熵”的区域,不可能出现绝对均匀的状态。所以,那种认为由于“熵”水平的不断升高而达到最大值时,宇宙就会进入一片死寂的永恒状态,最终“热寂”而亡的结局,是把我们现在可观测到的一部分宇宙范围当作整个宇宙的误识。
根据天文观测资料和物理理论描述宇宙的具体形态,星系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宇宙结构至关重要,从星系的运动规律可以推断整个宇宙的结构形态。而星系共有的圆形旋涡结构就是整个宇宙的缩影,那些椭圆、棒旋等不同的星系形态只是因为星系年龄和观测角度不同而产生的视觉效果。
奇妙的螺旋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螺旋现象对于认识宇宙形态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大至旋涡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这种螺旋线中产生。大自然并不认可笔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基本结构都是曲线运动方式的圆环形状。从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团、超星系团无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就是一个大旋涡。因此,确立一个“螺旋运动形态宇宙模型”,比那种作为所有物质总和的“宇宙”却脱离曲线运动模式而独辟蹊径,以直线运动方式从一个中心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能体现真实的宇宙结构形
还有一点,大爆炸是循环的,有科学家声称:宇宙现在的膨胀达到极点时将又发生一场大爆炸。如同黑洞的形成过程一样,宇宙将变成一个高密度、小体积的球体。缩小到一定程度后,将再次发生大爆炸。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宇宙的能量并没有消亡。但是,却没有人能解释,大爆炸每次循环时间、空间、分子结构等等,都是像上次一样(几百几千亿年以后,又有太阳系,又有地球,又有中国,又有你),还是重新排列(光凭空可以弯曲——|||)
宇宙起源的问题有点像这个古老的问题: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换句话说,就是何物创生宇宙,又是何物创生该物呢?也许宇宙,或者创生它的东西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时间,并不需要被创生。直到不久之前,科学家们还一直试图回避这样的问题,觉得它们与其说是属于科学,不如说是属于形而上学或宗教的问题,然而,人们在过去几年发现,科学定律甚至在宇宙的开端也是成立的。在那种情形下,宇宙可以是自足的,并由科学定律所完全确定。
关于宇宙是否并如何启始的争论贯穿了整个记载的历史。基本上存在两个思想学派。许多早期的传统,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认为宇宙是相当近的过去创生的。(十七世纪时邬谢尔主教算出宇宙诞生的日期是公元前4004年,这个数目是由把在旧约圣经中人物的年龄加起来而得到的。)承认人类在文化和技术上的明显进化,是近代出现的支持上述思想的一个事实。我们记得那种业绩的首创者或者这种技术的发展者。可以如此这般地进行论证,即我们不可能存在了那许久;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应比目前更加先进才对。事实上,圣经的创世日期和上次冰河期结束相差不多,而这似乎正是现代人类首次出现的时候。
另一方面,还有诸如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些人,他们不喜欢宇宙有个开端的思想。他们觉得这意味着神意的干涉。他们宁愿相信宇宙已经存在了并将继续存在无限久。某种不朽的东西比某种必须被创生的东西更加完美。他们对上述有关人类进步的诘难的回答是:周期性洪水或者其他自然灾难重复地使人类回到起始状态。
两种学派都认为,宇宙在根本上随时间不变。它要么以现在形式创生,要么以今天的样子维持了无限久。这是一种自然的信念,由于人类生命——整个有记载的历史是如此之短暂,宇宙在此期间从未显著地改变过。在一个稳定不变的宇宙的框架中,它是否已经存在了无限久或者是在有限久的过去诞生的问题,实在是一种形而上学或宗教的问题:任何一种理论都对此作解释。1781年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写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也是非常模糊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他在这部著作中得出结论,存在同样有效的论证分别用以支持宇宙有一个开端或者宇宙没有开端的信仰。正如他的书名所提示的,他是简单地基于推理得出结论,换句话说,就是根本不管宇宙的观测。毕竟也是,在一个不变的宇宙中,有什么可供观测的呢?
然而在十九世纪,证据开始逐渐积累起来,它表明地球戏及宇宙拭其他部分事实上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地学家们意识到岩石以及其中的化石的形成需要花费几亿甚至几十亿年的时间。这比创生论者计算的地球年龄长得太多了。由德国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破尔兹曼提出的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宇宙中的无序度的总量(它是由称为熵的量所测量的)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正如有关人类进步的论证,它暗示只能运行了有限的时间,否则的话,它现在应已退化到一种完全无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万物都牌相同的温度下。
稳恒宇宙思想所遭遇到的另外困难是,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宇宙中的每一颗恒星必须相互吸引。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怎么能维持相互间恒定距离,并且静止地停在那里呢?
牛顿晓得这个问题。在一封致当时一位主要哲学家里查德·本特里的信中,他同意这样的观点,即有限的一群恒星不可能静止不动,它们全部会落某个中心点。然而,他论断道,一个无限的恒星集合不会落到一起,由于不存在任何可供它们落去的中心点。这种论证是人们在谈论无限系统时会遭遇到的陷阱的一个例子。用不同的方法将从宇宙的其余的无限数目的恒星作用到每颗恒星的力加起来,会对恒星是否维持恒常距离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们现在知道,其正确的步骤是考虑恒星的有限区域,然后加上在该区域之外大致均匀分布的更多恒星。恒星的有限区域会落到一起,而按照牛顿定律,在该区域外加上更多的恒星不能阻止其坍缩。这样,一个恒星的无限集合不能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如果它们在某一时刻不在作相对运动,它们之间的吸引力会引起它们开始朝相互方向落去。另一种情形是,它们可能正在相互离开,而引力使这种退行速度降低。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29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