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Ⅰ 虚拟货币的发展对我国现实货币需求产生影响吗
比如QQ币,网游中的银两等等都是虚拟货币。往往现实中的货币可以直接转换成虚拟货币,虚拟货币虽不能直接转换成现实的货币,但是仍然可以通过网友私下的交易,转换成现实中的货币。 货币是由国家统一发行的,但是虚拟货币是由个别运营商自己发行并且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它的发行量。当这种出于运营商个人的商业利益发行的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的兑换流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广,并部分地取代现实货币购买市场上的商品或劳务时,就等于增加了现实货币供给量。 目前看来,虚拟货币有越来越盛之势,部分虚拟货币已经演变成具有一般货币所具有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特征,因此容易对现实中的通用货币产生冲击,从而影响到正常的金融秩序。
Ⅱ 影响货币供求的因素有哪些
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的货币供求解释通货膨胀表示流通中货币过量增长。结果一是物价水平上涨,二是单位货币贬值。什么因素决定货币价值?回答是供求关系。假定货币供给被中央银行决定。决定真实货币需求量因素之一交易动机;名义货币需求与物价正相关。由于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存在反向关系,所以名义货币需求与货币价值存在反向关系。经济含义:物价上升时,人们仍需要利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如果实际交换物品和劳务数量不变,或变动幅度小于物价上升幅度,人们对名义货币需求量会上升。交易方程式之一交易方程式(equationofexchange)用一个定义式表达货币与价格之间联系。钱会被花掉,并且钱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被多次换手,换手次数代表货币流通快慢。利用宏观数据可以计算一国经济中流通的货币一年内购买物品和劳务的平均换手次数,称作货币流通速度(velocityofcirculation),表示一年内一个国家货币存量被用于购买经济中的产出量的平均次数
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角度
1.全社会商品和劳务的总量. 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越大,对货币的需要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2.市场商品供求结构变化。商品供给一方面决定于产出的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又受制于人们对它的需求,只有真正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供给,才会产生真实的货币需求。商品供求结构在经常发生变化,因而货币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颚?
3.价格水平。对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支付总是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进行的,价格水平越高,需要的货币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4.收入的分配结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需求实际上是各部门因对其所分配到的社会产品或收入进行支配的需要而发生的。。收入在各部门分配的结构,必然决定货币总需求中各部分需求的比重或结构。颚?
5.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单位货币所实现或完成的交易量就越多,完成一定的交易量所需要的货币就越少;反之,货币流通速度越慢,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颚?
6.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 信用制度和信用工具越发达,对货币的需要量将越少。
7.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及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运输状况等客观因素。如:人口密集地区,货币需求量就大,人口的就业水平提高,货币需求就会增加;生产周期长的部门占整个产业部门的比重大,资金周转慢,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大;社会分工越细,进入市场的中间产品越多,经营单位也越多,货币需求就越大;交通、通讯等技术条件越好、货币支付所需的时间越短,货币周转速度越快,对货币的需要量就越少,等等。
(二) 微观角度
1.收入水平。家庭和个人一定时期内的收入水平,机关、团体的收入水平、企业的收入水平是决定他们为各种交易和财富贮藏,为各种营业活动开销而持有货币的首要因素。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高,以货币形式保有资产总量也就越多。
2.收入的分配结构。在收入量既定时,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同,将影响持币者的消费与储蓄行为,由此对交易和贮藏的货币需求发生一定影响。如:一个家庭或个人,原来以工薪为主要收入来源,后又加进了额外劳动报酬等其他收入,使其收入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可能使他原来的货币需求数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如减少用于购置商品的货币需求,增价加用于预防或投资谋利的货币需求等;又如:一个企业的收入分配中,当改变了原有的上交税金、支付职员报酬、支付股息、提高公积金等各部分比例后,其货币需求也受到相应的影响。
3.价格水平及其变动。这一般是市场供求状态的反映,即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趋于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越于下降。这种市场供求状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人们的预期而产生的。如:商品供应短缺,会使人们产生物价上涨预期,要求以实物代替货币,用于贮藏的货币需求减少。颚?
4.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银行存款利率、债券利率、股票收益率等金融资产收益率的存在,使持有货币产生了机会成本,利率和各种资产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就越不划算,因而会减少货币需求;反之,货币需求会增加。颚?
5.心理和习惯等因素。如人们的消费倾向上升时,对应于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就会上升;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习惯于运用支票账户来完成其收付活动时,货币周转速度就会提高,货币需求量就会减少。参考资料:《货币银行学》
影响货币乘数的变量在弗里德曼——施瓦茨的分析中简化为两个:存款准备金比率(D/R)和存款与通货的比率(D/C)。由方程式可看出决定货币存量的三个因素即是H、D/R和D/C,他们称之为“货币存量的大致的决定因素”。
从基础货币来看,它是非银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它们之所以还被称为高能货币,是因为一定量的这样的货币被银行作为准备金而持有后可引致数倍的存款货币。弗里德曼——施瓦兹认为高能货币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能随时转化为(或被用作)存款准备金,不具备这一特征就不是高能货币。
弗里德曼——施瓦兹利用上述分析方法,检验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高能货币量的变化是广义货币存量长期性变化和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D/R比率和D/C比率的变化对金融危机条件下的货币运动有着决定性影响,同时D/C比率的变化还对货币存量长期缓慢的周期性变化起重要作用。
Ⅲ 电子货币发行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环境中的电子货币、电子结算技术对银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通过电子结算技术对货币需求和供给的影响,使电子货币直接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为此,有必要加深对电子货币的认识。
一、现阶段电子货币蕴涵的货币职能 就现阶段而言,大多数电子货币是以即有的实体货币(现金或存款)为基础存在的具备“价值尺度”和“价值保存”职能,且电子货币与实体货币之间能以1 :1比率交换这一前提条件而成立的。而作为支付手段,大多数电子货币又不能脱离现金或存款,是用电子化方法传递、转移,以清偿债权债务实现结算。因此,现阶段电子货币的职能及其影响,实质是电子货币与现金和存款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流行的电子货币主要有4种类型。
1、储值卡型电子货币。一般以磁卡或IC卡形式出现,其发行主体除了商业银行之外,还有电信部门(普通电话卡、IC电话卡)、IC企业(上网卡)、商业零售企业(各类消费卡)、政府机关(内部消费IC卡)和学校(校园IC卡)等。发行主体在预收客户资金后,发行等值储值卡,使储值卡成为独立于银行存款之外新的“存款帐户”。同时,储值卡在客户消费时以扣减方式支付费用,也就相当于存款帐户支付货币。储值卡中的存款目前尚未在中央银行征存准备金之列,因此,储值卡可使现金和活期储蓄需求减少。
2、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公司等发行主体发行的贷记卡或准贷记卡。可在发行主体规定的信用额度内贷款消费,之后于规定时间还款。信用卡的普及使用可扩大消费信贷,影响货币供给量。
3、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主要有借记卡、电子支票等,用于对银行存款以电子化方式支取现金、转帐结算、划拨资金。该类电子化支付方法的普及使用能减少消费者往返于银行的费用,致使现金需求余额减少,并可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
4、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使用的且将代表货币价值的二进制数据保管在微机终端硬盘内的电子现金;一种是将货币价值保存在IC卡内并可脱离银行支付系统流通的电子钱包。该类电子货币具备现金的匿名性,可用于个人间支付、并可多次转手等特性,是以代替实体现金为目的而开发的。该类电子货币的扩大使用,能影响到通货的发行机制、减少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缩减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等。二、电子货币产生的货币创造 基于上述电子货币的普及应用,并因电子货币代替现金或存款而无需担负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义务这一前提条件,势必对货币供求关系产生影响。一方面,随着电子货币数量和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预测货币发行和流通的变化量更加困难,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量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传统银行与电子货币发行主体在资产业务的内容与运营方面的差异程度难以掌握,并对发行主体的信用保证功能、对等资金保全功能、系统稳定功能等产生安全性影响。同时,电子货币普及使用的扩大,将促使货币交易的无限上升,并导致货币创造的无限上升。对于有存款产生的货币创造,中央银行可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控制货币供给。当货币当局决定提高法定准备率时,一定比率的存款就会从商业银行流向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当降低法定准备率时,则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最终扩大货币供给量。
由于电子货币产生的货币创造,在目前尚不存在作为“制动器”的法定准备率前提下,电子货币发行部门能否扩大信贷规模,而如果电子货币发行主体持续扩大信贷规模,又是否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必须关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1、支付准备问题。由于电子货币发行中收取的对等资金(现金或存款)目前尚未向中央银行交纳存款准备金。因此,发行主体为了应付客户的支付和取现需求,必需以现金或存款的形式持有一定数量的支付准备金,这样,就可适当限制货币供应量的上升。
2、现金漏损问题。在电子货币产生的货币创造过程中,客户持有的电子货币中的一部分会变换成为现金或存款,从电子货币发行部门流出,出现“漏损”资金。这样,就使得电子货币在扩大贷款资金上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从而或多或少抑制了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3,贷款需求有限性问题。实现货币创造,不仅需要有“贷方”,还必须有接受各种贷款的“借方”。对于电子货币发行主体而言,不可能永远存在“优良性”放贷机会。电子货币发行部门对应的“贷款需求曲线”与传统银行贷款需求相同,贷款需求受利率制约随利率上升而下降,因此,贷款需求是有限的、可控的。
4,贷款供给中成本问题。电子货币发行主体在提供信用贷款时,与传统银行贷款一样必须审查借款方的资信状况,花费相应成本。同时,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贷款供给曲线”也与传统银行的贷款供给相同,成本随贷款供给增加而上升。因此,电子货币即可产生货币创造,也可导致通货膨胀,但会受到制约被限制在一定程度。三、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信用卡是电子货币的主要类型之一,是目前世界范围普及率最高的一种电子货币,也是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用于零售业务的首选品种。因此,信用卡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且形成对金融政策的影响,进而,形成对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
以信用卡为例,根据凯恩斯关于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消费者之所以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最具流动性、灵活性。而与其他支付手段相比,信用卡的最大特征是提供消费信用,消费者在预定的限额内无须担保可自由借贷,有助于增长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一般而言,制约流动性偏好可以推高储蓄,助长流动性偏好则可降低储蓄,并有实证分析说明:在信用卡等消费信用普及的国家中宏观储蓄率比消费信用不普及的国家低。当经济主体处于受流动性制约状态时,金融政策通过收缩或扩大流动性,可以影响经济主体在不同时间段的资源分配。由于信用卡特殊的消费信用功能及其使用的方便性(如网上交易只需输入加密的信用卡号和口令或者IP号即可实时支付),当普及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会缓解对流动性的制约,直接调节货币供给量,对制约流动性的金融政策起到削弱作用。
又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个人持有货币的动机除了完成当期交易外,另一动机是用来预防意料不到的需求,即预防动机。信用卡的另一重要特征:可以随时提供消费信用,即在预定时间集中结算,这样就可以削弱对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降低个人持有货币的不确切性,致使基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减少。中央银行通过对这种货币需求减少的调节,可使货币流通速度上升。即储值卡和信用卡在全社会的广泛普及使用,导致基础货币以及MI等狭义货币的流通速度大幅上升。
以上实证说明,当电子货币的发行数量和使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足以影响消费者对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以致影响一个国家整体的货币需求量、货币供给量和现有的货币政策体系。四、扩大消费信贷推动经济增长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中,以Internet构成的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使金融机构提供的网上电子支付服务虚拟化和无国籍化,网络消费者通过无需跨出国境,既可直接利用外国服务商提供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也可用实时处理方式,从外国发行机构直接获取电子货币,还能享受外国机构发行的信用卡消费信贷服务。
近年来,我国已实施了8次降低银行利率,扩大消费信用等一系列货币政策,目的在于降低储蓄,刺激消费,抑制通缩,拉动经济增长,但效果并不明显。目前,全国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0万多亿元。在连续降息,并未赶出“笼中虎”进入消费领域的情况下,若在推动和加速信用卡的普及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货币政策刺激消费的积极效应。因此,随着金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间金融直接竞争趋势的形成,就必须增强支付网络的国际竞争力,尽早占领国内信用卡市场。特别是目前我国信用卡已形成发卡5万亿张市场规模的前提下,各银行机构应创新手段,在银行卡的发展上下功夫。一是以提高卡质量为中必,重点抓好信息集中,再造业务流程,实现银行卡业务向集约化运营模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建立国际化标准的银行业务操作流程,在客户服务、业务运营、风险管理、产品开发、营销推广等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三是增加科技含量,开拓针对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网上支付的信用卡,并增加新的服务功能,如电子帐户、电子信用评估等。四是加大信用卡发行业务的拓展力度,建立多元化的信用卡营销渠道,迅速增加发卡量;并强化基础建设,科学高效地强化信用风险管理。以促进社会消费扩张,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金融协调、快速发展。
Ⅳ 虚拟货币对电子商务有什么影响
虚拟货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如下:
虚拟货币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虚拟货币的网络安全问题;
虚拟世界中的“通货膨胀”等。
Ⅳ 简述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制度、金融发展水平、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也会有所差别。现阶段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1、收入
在市场经济中,各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最初都是以货币形式获得的,其支出也都要以货币支付。一般来说,收入提高,说明社会财富增多,支出也会相应扩大,因而需要更多的货币量来满足商品交易。
2、价格
从本质上看,货币需求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在商品和劳务量既定的条件下,价格越高,用于商品和劳务交易的货币需求也必然增多。
3、利率
由于利率的高低决定了人们持币机会成本的大小,利率越高,持币成本越大,人们就不愿持有货币而愿意购买生息资产以获得高额利息收益,因
而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减少;利率越低,持币成本越小,人们则愿意手持货币而减少了购买生息资产的欲望,货币需求就会增加。
4、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转手次数。动态地考察,一定时期的货币总需求就是货币的总流量,而货币总流量是货币平均存量与速度的乘积。在用来交易的商品与劳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速度的加快会减少现实的货币需求量。反之,货币速度的减慢则必然增加现实的货币需求量。
5、金融资产选择
各种金融资产与货币需求之间有替代性。所以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安全性、流动性、以及公众的资产多样化选择,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减都有作用。
6、其他因素
如体制变化,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变化、财政收支引起的政府货币需求的变化、信用发展状况、金融服务技术与水平,甚至民族特性、生活习惯等都影响我国的货币需求。
Ⅵ 虚拟货币对传统经济的影响
如果虚拟货币和传统货币能双向自由兑换,则必然会冲击到传统经济。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洗黑钱,货币政策的执行与调控等。
Ⅶ 讨论数字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仅仅只是替代纸钞和铸币,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电子现金,对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影响都不大。在传统的货币发行中,流通中现金其实也是央行对公众的直接负债,只是由于技术限制和成本方面的考虑,央行通过商业银行来发行现金。随着技术的进步,央行通过数字货币形式直接将货币发行至个人和企业账户成为可能。电子现金流转仍然通过央行和金融机构再至企业和个人,在货币制造渠道、流转环节、功能上与纸币完全相同。
电子现金流转仍然通过央行和金融机构再至企业和个人,在货币创造渠道、流转环节、功能上与纸币完全相同,没有脱离传统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电子现金的主要功能在于便利交易支付。
考虑到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发展已经极大地便利了交易支付,电子现金对货币交易需求的影响有限,对货币政策的总体影响不显著。电子现金在多大程度上被公众接受,取决于其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