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A. 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辨证地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影响因素肯定是不一样的
美国这种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利率也市场化了,可能预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像日本,客观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其货币政策效果不会好
中国目前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央行的作用会比较明显,但也不能忽视商业银行自身行为对政策效力的影响,比如现在惜贷就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力
希望采纳
B. 金融学中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需的时间。
2、货币流通速度
3、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1、数量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 。
(1)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减速小于物价回落;经济增长加速大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加速,同时物价下降 。
(2)yt + 1 / yt <; Pt + 1 / Pt
(3)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被物价上涨所抵消,物价回落的正效应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所抵消 。
2、时间效应
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内部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
中间时滞: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金融机构根据央行的意图改变信用条件的时间过程
外部时滞:
(1)微观决策时滞;
(2)作用时滞
(2)虚拟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扩展阅读
金融创新对三大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业务)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1、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中央银行通常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或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需,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另一种手段。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再贴现率的调整;
(2)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金融创新对这两项内容都产生了影响,二者共同作用,削弱了再贴现政策的效果。
3、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活动来扩大或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是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直接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或使商业银行信用扩张,
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资金过多时,则卖出有价证券,使信用规模收缩,货币供应量减少。
C.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
ACD
这题应该理解成: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其中,B影响的是财政政策,E是结果不是原因。
值得指出的是,楼上的回答解释了流动偏好,却没有说明流动偏好陷进,后者才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关键。
流动偏好陷进:是指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货币政策无法使利率继续下降。
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主要在于它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不明显。就像拉扯的缰绳,在经济列车行驶过快时,可以拉住车,但无法在经济迟缓时,推动经济列车向前。
D. 影响货币政策效力的因素有哪些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影响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需的时间;
2、货币流通速度;
3、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应答时间:2021-06-2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E. 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包括货币政策时滞和货币流通速度,详情如下:
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需的时间。
2、货币流通速度
3、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F.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
阿里巴巴和淘宝创始人 马云 说,你不做电子商务,五年后,你肯定后悔,我们相信马云,因此很多人都做了,你还在犹豫什么呢?
做兼职还是在网上开个淘宝店比较划算
没有开过网店的朋友们,不用担心,我免费教你们开店,
不会装修店铺的朋友们,不用担心,我免费给你们装修,
不知道怎么让生意做好的朋友们,不用担心,我免费交给你们,
只三天就有十多家淘宝店加盟,他在做,他也在做,他还在做,为什么你不做,
开店、装修、上货、营销一整套方案全部免费交给你,你还能犹豫和怀疑什么呢?
现在你不做,不用五年,你肯定后悔,因为现在是电子信息的时代。
G. 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贸易、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外汇储备过多和外汇占款剧增,由此导致国内货币供应的非受控性增加和扩张效应,使央行为实现物价稳定和汇率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实施的紧缩性质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
国内资本市场如股市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金的流动,使银行的流动性资金流入股市,而央行的货币政策所依赖的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都是依靠银行系统的,银行系统资金向资本市场的分流也就弱化了银行系统在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执行货币政策中的作用。此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本身也会影响投资、消费,也会吸引国际资金,从而,也会对通货膨胀、汇率等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造成冲击,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
美国经济的衰弱与美国的持续降息,中国的持续加息,使中美利差倒挂程度加剧,以及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剧,使大量美元资金寻找流入中国的途径,从而造成对人民币币值稳定这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冲击。
还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央行执行货币政策或多或少是垄断的,而不是依靠市场的,因此,我想央行在制定和实施我国货币政策时或多或少会有些主观因素在里面吧,而不是靠市场要求去做,因为,根据市场规则去实现一个政策目标,比如实现物价稳定,通常要付出经济增长放慢、失业增加等沉重代价的,而央行所采取的方法可能更折中一些吧,然而,这也往往造成政策有效性不足的问题。
希望采纳
H.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哪些因素制约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虽然我国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说是有效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呢?据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时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收缩。从前金融机构是贷款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机构,现在则是贷款权限上收,以至于绝大部分县支行甚至地市行几乎没有放款的权利。银行信贷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贷款上的“农转非”,资金上的“乡养城”,县域经济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贷款的激励机制,而约束条件苛刻。在我国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强有力的传导渠道,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际紧缩效应。还有就是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尽管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剥离了部分政策性业务,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国剥离了13900亿元不良资产,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 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
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专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争贷款的“倒逼机制”,刺激央行多发基础货币以满足资金需求,这十分不利于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直接借款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而中央银行难以对冲其影响,导致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使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响。1993年以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央行独立性得到提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央行独立性不够的问题。比如1993年下半年政府统一集中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权;在1994年对央行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货币发行权、基准利率的调节权等等都集中到总行,取消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民银行的地位;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国银监会。这一系列措施使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还不发达,所以央行的货币操作依然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外部时滞问题
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当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这种市场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因传递媒介行为的日渐理性,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再像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对经济的影响那样剧烈,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迅速。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在启动经济中作用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四)货币市场的残缺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础平台,也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层次低,市场容量有限,市场规模较小,货币市场功能残缺,货币市场运行效率较低。这些缺陷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主要表现在:第一,交易主体单一。只准商业银行及部分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等进入市场,而绝大部分有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却不能进入市场,从而形成“单边市场”。第二,交易工具单一。以票据市场为例,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上流通的票据有9成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业承兑汇票,其它诸如银行本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短期企业债券,保险单等交易工具几乎为零。第三,我国货币市场发展层次较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严重分割, 风险防范能力差,从而使市场的流动性较差,互动性较弱,交易不活跃,经常处于低速低效运行状态。第五,货币市场各子市场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东部发展较快,规模较大,而西部发展较慢,规模较小。货币市场业务主要集中在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其他子市场规模都较小,有的甚至为空白(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市场)。正是我国货币市场存在上述种种弊端,所以才导致我国的货币市场长期低速低效运行,货币市场功能残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应用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从而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I. 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挥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间过程。
(1)货币政策时滞的构成
①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它又分为两个阶段:a.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距,称为认识时滞;b.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判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②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主要取决于客观的经济与金融条件。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
市场时滞两个阶段:a.操作时滞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对中间目标发生作用的时距;b.市场时滞是指从中间目标发生反应到其对最终目标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
(2)时滞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一般说来,时滞短,则政策见效快,也便于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但相对来说,时滞长短对政策效果的影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时滞是否稳定可预测。如果时滞不稳定,难以预测,那么,即使货币政策措施是正确的,出台的时机也合适,但货币政策可能会在错误的时点上生效,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2.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如果不稳定,难以预测,则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仅可能被削弱,而且货币政策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根源。这是因为,社会总需求从流量上看,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支出总量,它等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难于预测的波动不定的量,那么,即使中央银行能完全按照预定的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也难以使总需求和GDP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当一项政策措施出台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而且很少有时滞。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具有抵消性作用的对策,货币当局的政策可能归于无效。不过,实际情况是,公众的预测即使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的发挥也有个过程,因此,货币政策仍会部分有效。
4.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1)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一项既定的货币政策出台后,要保持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在这段时间内,如果经济出现某些始料不及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又难以作出相应调整时,就可能出现货币政策效果下降甚至失效的情况。
(2)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压力。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影响到一些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的既得利益,这些主体会作出强烈反应,形成压力,迫使货币政策调整。
J. 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时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收缩。从前金融机构是贷款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机构,现在则是贷款权限上收,以至于绝大部分县支行甚至地市行几乎没有放款的权利。银行信贷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贷款上的“农转非”,资金上的“乡养城”,县域经济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贷款的激励机制,而约束条件苛刻。在我国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强有力的传导渠道,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际紧缩效应。还有就是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尽管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剥离了部分政策性业务,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国剥离了13900亿元不良资产,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 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
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专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争贷款的“倒逼机制”,刺激央行多发基础货币以满足资金需求,这十分不利于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直接借款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而中央银行难以对冲其影响,导致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使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响。1993年以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央行独立性得到提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央行独立性不够的问题。比如1993年下半年政府统一集中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权;在1994年对央行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货币发行权、基准利率的调节权等等都集中到总行,取消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民银行的地位;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国银监会。这一系列措施使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还不发达,所以央行的货币操作依然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外部时滞问题
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当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这种市场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因传递媒介行为的日渐理性,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再像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对经济的影响那样剧烈,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迅速。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在启动经济中作用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四)货币市场的残缺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础平台,也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层次低,市场容量有限,市场规模较小,货币市场功能残缺,货币市场运行效率较低。这些缺陷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主要表现在:第一,交易主体单一。只准商业银行及部分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等进入市场,而绝大部分有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却不能进入市场,从而形成“单边市场”。第二,交易工具单一。以票据市场为例,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上流通的票据有9成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业承兑汇票,其它诸如银行本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短期企业债券,保险单等交易工具几乎为零。第三,我国货币市场发展层次较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严重分割, 风险防范能力差,从而使市场的流动性较差,互动性较弱,交易不活跃,经常处于低速低效运行状态。第五,货币市场各子市场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东部发展较快,规模较大,而西部发展较慢,规模较小。货币市场业务主要集中在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其他子市场规模都较小,有的甚至为空白(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市场)。正是我国货币市场存在上述种种弊端,所以才导致我国的货币市场长期低速低效运行,货币市场功能残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应用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从而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