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虚拟货币提供服务
1. 支付机构不能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吗
近日央行营业管理部下发《关于开展为非法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支付服务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辖内各法人支付机构自文件发布之日起在本单位及分支机构开展自查整改工作,严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支付通道用于虚拟货币交易。各单位应于1月20日将自查情况、已采取措施等上报营业管理部。
这并非监管部门首次对虚拟货币交易进行限制。去年监管部门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中曾明确指出,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代币发行融资交易相关的业务。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直接或间接为代币发行融资和“虚拟货币”提供账户开立、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产品或服务,不得承保与代币和“虚拟货币”相关的保险业务或将代币和“虚拟货币”纳入保险责任范围。
2. 四大行支持的虚拟货币有哪些
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并未支持任何一种虚拟货币。
在2013年年底央行等五部委联合下发比特币风险通知,通知中明确把比特币定义为成了一种特殊的互联网商品,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可以自由的买卖。但否定了其货币属性,现阶段,任何金融机构不得提供比特币相关的服务。
这些规定同样适用于;莱特币、瑞泰币、狗狗币等一些数字加密货币。
3. 哈尔滨工商银行虚拟货币支付怎么回事
这应该是一个虚假信息。哈尔滨工商银行是不可能使用虚拟货币进行支付的,更不会开展虚拟货币的相关业务。
2013年年底央行等五部委联合下发比特币风险通知,在通知中明确把比特币定义为一种特殊的互联网商品。现阶段,比特币不能且不应该用于支付。各金融机构不得提供比特币相关的服务。
瑞泰币、莱特币、狗狗币等山寨币作为比特币的小弟也同样适用,所以这是一个虚假信息,只不过是直销团队的谎言。
4. 支付机构严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是真的吗
1月19日消息,据传,央行营业管理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开展为非法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支付服务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辖内各法人支付机构严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支付通道用于虚拟货币交易。
根据网传《通知》内容显示,各法人支付机构自文件发布之日起在本单位及分支机构开展自查整改工作,严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服务,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支付通道用于虚拟货币交易。同时,《通知》要求,各单位应加强日常交易监测,对于发现的虚拟货币交易,应及时关闭有关交易主体的支付通道,并妥善处理待结算资金,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
此外,《通知》在最后指出,各单位应于2018年1月20日将自查情况、已采取措施等上报营业管理部。
5. icc虚拟货币是和中国银行合作吗
无稽之谈,典型的传销话语。
2013年年底央行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比特币风险通知中明确把比特币定义为一种特殊的互联网商品,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现可以自由的买卖。现阶段,比特币不是货币,比特币不能且应该改用于支付,禁止各金融机构提供比特币相关的服务。在2014年,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纷纷中断和交易平台的合作。
因此,ICC虚拟货币和中国银行也做纯属子虚乌有的事情,疑似一个传销骗局,慎重投资。目前打着比特币的幌子进行传销诈骗的活动数不胜数。作为一个投资者要多学习一些关于虚拟货币的知识,不要轻信虚拟货币造富神话。目前,比较知名的虚拟货币有比特币、莱特币、福源币、狗狗币等等,但这些币也总是被传销所利用。
6. 提供虚拟货币交易服务涉嫌违法,什么才是虚拟货币交易服务
近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发声抵制虚拟货币炒作,并认为提供虚拟货币交易服务涉嫌违法,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至于什么是虚拟货币交易服务,其实非常简单,只要符合给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业务、兑换业务、买卖业务,为虚拟货币交易所、交易商提供引流、客户识别以及信息展示等,都属于虚拟货币交易服务。
总的来说,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主要包括以上两点。而且在我看来,一旦打击了虚拟货币交易服务,那么可以说是打蛇打七寸,整个币圈可能都会为之崩盘。
7. 如果以区块链为支持的虚拟货币成为法定货币,中央银行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央行数字货币对支付、货币政策的影响
关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不断推进将带来的影响,今年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相关人士讨论。姚前在3月份发表的《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影响》、《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体系的优化及其发行设计》两篇文章中,王信在7月份的研讨会上均有相关表述。互链脉搏将他们提出的影响,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支付体系
姚前指出,在支付方面,央行数字货币为银行间支付清算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引入央行数字货币之后,央行无需坚持传统模式,即私人部门提供支付服务、央行提供价值担保。基于央行数字货币,支付无需依赖第三方服务,从而扩大了现有法定货币的支付网络。央行数字货币克服了纸币的缺陷:通过收取管理费,可以实现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负利率目标;基于可追踪性,能够进行反洗钱、反逃税等;发行、交易、贮藏的成本大大降低。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在其文章《数字货币辨析》中,有提到“支付即结算”是法定数字货币的显著特征,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实现可控匿名的点对点交易,具备了先进高效、便捷、货款即时两清的优势,信息流、资金流天生合一,无需后台异步清算、结算与对账,通过加密签名转换即可实现前台点对点价值转移和隐私保护。
二、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
王信提到,央行货币的数字化有助于优化央行货币支付功能,提高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成为一种计息资产,满足持有者对安全资产的储备需求,也可成为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还可成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姚前也指出,基于合理的机制设计,央行数字货币不仅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中性”,而且可成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数字货币具有时间依存、部门依存、贷款利率依存和经济状态依存四大特性。因此,央行能够减少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防止货币流通在实体经济之外,提高基准利率对贷款利率影响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以及进行逆周期调控。
三、保持金融稳定
姚前在文章《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体系的优化及其发型设计》中指出,央行数字货币在金融稳定方面,可以通过增加银行存款向央行数字货币转化的摩擦和成本,避免 “狭义银行” 影响。
8. 三协会发文称:提供虚拟货币交易服务涉嫌非法,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说明现在官方并不支持虚拟货币,也从侧面证实这种货币毫无价值。
9. 银行员工可以参与虚拟货币吗
虚拟货币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这个和你的职业不存在任何的关系的。央行明确把比特币定义为成了一种特殊的互联网商品,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可以自由的买卖。但否定了其货币属性,现阶段比特币不能且不应该作为货币使用,各金融机构也不得提供比特币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瑞泰币、莱特币、微盟币、狗狗币、以太坊等数字货币作为比特币的小弟也同样适用。因此,银行员工是可以参与其中的。
10. 虚拟货币合法吗
虚拟货币是指非真实的货币,虚拟货币本质上只具有商品属性,不具备货币属性。目前全世界发行有上百种数字货币,目前流行的数字货币有:比特币、莱特币、无限币等。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的通知、公告,虚拟货币不是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公民投资和交易虚拟货币不受法律保护,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中指出比特币具有没有集中发行方、总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和匿名性等四个主要特点。虽然比特币被称为“货币”,但由于其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从性质上看,比特币应当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现阶段,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以比特币为产品或服务定价,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买卖比特币,不得承保与比特币相关的保险业务或将比特币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其他与比特币相关的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比特币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服务;接受比特币或以比特币作为支付结算工具;开展比特币与人民币及外币的兑换服务;开展比特币的储存、托管、抵押等业务;发行与比特币相关的金融产品;将比特币作为信托、基金等投资的投资标的等。
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 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对当时盛兴的“代币发行融资”行为予以规制。明确了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因此,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
2018 年 8 月 24 日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指出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实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
2021年5月18日,针对虚拟货币价格暴涨暴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有所反弹的客观形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发布《 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重申了虚拟货币只具有商品属性,不具备货币属性的本质,并且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滋生非法跨境转移资产、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风险,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再次要求有关机构不得开展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业务。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17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其中新增的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是我国民法第一次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民事权利,归入民法保护范围。这也就意味着,尽管国家对金融领域的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予以严厉打击禁止,但是由于比特币又具备虚拟财产的属性。因此,司法实践中部分案例对于以比特币作为商品或财产而产生的契约式纠纷,法律仍予以了保护。
所以大家要正确认识货币、正确看待虚拟商品和虚拟货币、理性投资、合理控制投资风险、维护自身财产安全。
【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
一、正确认识比特币的属性
比特币具有没有集中发行方、总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和匿名性等四个主要特点。虽然比特币被称为“货币”,但由于其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从性质上看,比特币应当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二、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
现阶段,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以比特币为产品或服务定价,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买卖比特币,不得承保与比特币相关的保险业务或将比特币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其他与比特币相关的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比特币登记、交易、清算、结算等服务;接受比特币或以比特币作为支付结算工具;开展比特币与人民币及外币的兑换服务;开展比特币的储存、托管、抵押等业务;发行与比特币相关的金融产品;将比特币作为信托、基金等投资的投资标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