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虚拟币百科 » CFB虚拟货币

CFB虚拟货币

发布时间: 2022-05-28 08:17:50

❶ cf排位币怎么用

排位币有很多用处,那我先来说说它的获得方式,想要获得排位币当然还是打排位赛,当排位赛没升一级的时候,都会送十个排位币,当然这只是第一种方法,每周都有排位周任务,在周任务里面完成五把排位赛和胜利五把排位赛以及赢十把排位赛都可以获得不少排位币,这也是一种获得排位币的方法当然有时候排位币也会通过活动送。


目前来看排位赛每个赛季的专属武器都是要200-250排位币来购买永久,这些排位赛武器在赛季结束都会下架,所以没有这些武器的小伙伴,可以攒一攒排位币来获得这些武器,那么排位币出来买枪还可以买道具,我个人认为最有用的就是经验了



在排位赛商场下面会发现有很多经验可以用排位币购买,如果想快速升级的话,买这个经验是一个直接升级的办法!



排位赛商场里面还有角色可以购买,运动宝贝兰和夏日灵狐,这两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属性加成,买来试试也可以,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新手的话,买黄金ak47的碎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黄金ak是一把对新手十分友好的武器,我非常推荐小伙伴们去试一试!



当然还有印花和挂饰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那么看了这么多,以上就是我对排位币的使用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当然如果还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私信找我,我都会一一对你解答。

❷ 清朝时一两银子真的有当时的一两重吗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

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

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

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

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

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

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

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

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

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

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

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

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

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

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

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

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

,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

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

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

“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

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

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

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

,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

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

。“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

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

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

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

,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

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

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

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

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

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

。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

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

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

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

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

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

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

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

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

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

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

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

,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

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

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

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

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

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

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

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

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

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

。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

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

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

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

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

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

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

,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

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

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

)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

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

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

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

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

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

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

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

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

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

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

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

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

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

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回答者:gxy017 - 探花 十级 7-6 16:10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不好
50% (0)
相关内容
•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RMB?
• 古时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 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 明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明清 银子
其他回答 共 5 条
一百元!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有介绍过!

参考资料:cctv
回答者:CFBCFB - 秀才 二级 7-6 16:12
1两=1000个钱,3个钱左右1斤米
回答者:V小孩 - 助理 二级 7-6 16:20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❸ 穿越火线中的18000cf币等于多少人民币啊

180元,不过我建议别花你的钞票了,用一般的M4等武器好

虚拟货币名称征集

孩子们的货币……曾经是香烟盒、弹珠球、各种集换卡……
现在8~12的青少年应该是90后和00后了,他们似乎不玩这些了。
快乐卷、欢乐卷应该不错。
=========================================
等级系统你说的太模糊了,如果是社区的等级系统就弄成学校的体制就行了,组长、班长、班主任、年级主任、校长这样的应该可以了。
=========================================
另外,你们公司招游戏策划么?

❺ 鸦片战争时期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

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

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

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

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

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

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

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

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

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

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

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

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

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

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

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

,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

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

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

“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

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

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

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

,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

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

。“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

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

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

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

,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

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

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

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

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

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

。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

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

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

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

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

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

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

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

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

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

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

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

,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

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

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

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

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

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

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

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

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

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

。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

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

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

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

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

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

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

,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

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

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

)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

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

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

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

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

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

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

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

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

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

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

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

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

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

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回答者:gxy017 - 探花 十级 7-6 16:10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不好
50% (0)
相关内容
•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RMB?
• 古时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 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 明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明清 银子
其他回答 共 5 条
一百元!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有介绍过!

参考资料:cctv
回答者:CFBCFB - 秀才 二级 7-6 16:12
1两=1000个钱,3个钱左右1斤米
回答者:V小孩 - 助理 二级 7-6 16:20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谢谢咯,给分吧
不懂可以在线交流
无忍回答,认准这个人

❻ 清代的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

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

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

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

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

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

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

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

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

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

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

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

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

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

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

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

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

,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

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

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

“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

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

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

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

,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

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

。“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

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

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

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

,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

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

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

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

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

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

。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

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

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

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

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

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

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

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

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

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

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

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

,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

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

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

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

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

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

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

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

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

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

。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

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

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

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

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

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

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

,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

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

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

)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

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

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

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

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

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

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

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

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

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

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

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

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

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

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回答者:gxy017 - 探花 十级 7-6 16:10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不好
50% (0)
相关内容
•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RMB?
• 古时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 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 明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明清 银子
其他回答 共 5 条
一百元!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有介绍过!

参考资料:cctv
回答者:CFBCFB - 秀才 二级 7-6 16:12
1两=1000个钱,3个钱左右1斤米
回答者:V小孩 - 助理 二级 7-6 16:20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❼ 清朝时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

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

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

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

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

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

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

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

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

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

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

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

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

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

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

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

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

,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

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

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

“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

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

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

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

,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

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

。“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

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

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

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

,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

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

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

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

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

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

。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

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

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

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

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

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

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

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

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

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

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

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

,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

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

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

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

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

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

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

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

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

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

。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

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

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

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

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

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

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

,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

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

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

)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

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

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

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

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

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

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

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

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

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

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

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

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

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

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回答者:gxy017 - 探花 十级 7-6 16:10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不好
50% (0)
相关内容
•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RMB?
• 古时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 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 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 明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明清 银子
其他回答 共 5 条
一百元!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有介绍过!

参考资料:cctv
回答者:CFBCFB - 秀才 二级 7-6 16:12
1两=1000个钱,3个钱左右1斤米
回答者:V小孩 - 助理 二级 7-6 16:20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❽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地角cad等于角币af问三角形cf是等要三角形吗ce与沸f和四边

BE=DF,AE=CF 能得到AB=CD 三角形 AEB和CFD是等腰三角形.
AE平行CF 得到角AED=角CFB 所以角AEB=角CFD
因为AEB和CFD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
因为角ABD=角CDB 所以AB平行CD 又因为AB=CD 所以ABCD是平行四边形 根据两边平行切相等得出.
所以AD平行BC

❾ 500巴西币能换多少人民币

1、500巴西雷亚尔=989.9人民币元
2、货币兑换比例:
1巴西雷亚尔=1.9798人民币元
1人民币元=0.5051巴西雷亚尔
3、巴西流通货币(1994年7月1日开始使用)币值换算 :1雷亚尔=100分(辅币名称)。

汇率引自和讯网:(2015年7月4日16:22)http://forex.hexun.com/rmbhl/#zkRate

❿ 一块钱硬币哪一年的最有收藏价值

2000年一元硬币分为牡丹版和菊花版,牡丹版(即9*年的那种图案)是当作收藏品发行的,直接装帧出售的,因此普通市面上是见不到的(如果有幸在市面上“捡”到那就赶紧留着,单枚大概值100元左右)。另一种是菊花版(即0*年的那种图案),这种是普通发行,但据说是挺少的,不过我有20多枚,你那3枚估计也是这种。另外有些人说1996年的一元也少,我集好几年才找到20多枚,但是也有人说很多,(但至少在我这确实挺少)。这主要是硬币流通的区域差异造成的。国家每年分配给各省的数量是不同的。另外还有就是长城币,8*年的那种,那种币我不太了解。楼主,选我的吧,打字比较累啊,哈哈。

热点内容
区块链币圈一级 发布:2025-05-16 14:23:51 浏览:299
比特币一开始怎么买 发布:2025-05-16 14:12:48 浏览:267
数字货币哈希查询 发布:2025-05-16 13:55:07 浏览:799
比特币价合约格今日行情 发布:2025-05-16 13:53:36 浏览:834
doge小狗视频 发布:2025-05-16 13:53:33 浏览:147
星展比特币 发布:2025-05-16 13:41:07 浏览:711
s9矿机挖比特币计算公式 发布:2025-05-16 13:27:10 浏览:879
币圈合约开多少倍杠杆合适 发布:2025-05-16 13:24:23 浏览:368
货车去深圳会展中心路线 发布:2025-05-16 13:13:26 浏览:869
以太坊矿池计划满01提币 发布:2025-05-16 13:04:14 浏览: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