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挖矿知识 » 撒贝宁讨论家长挖矿

撒贝宁讨论家长挖矿

发布时间: 2023-01-24 16:49:18

『壹』 撒贝宁采访的伊朗王子是谁

撒贝宁采访的伊朗王子是一个来自伊朗的15岁小男孩,他从六岁的时候便跟着自己的父母来到了中国生活。

在参加采访节目的时候,这个男孩丝毫不掩饰自己家里有钱的事实,当撒贝宁问他父母工作的时候,他犹豫了一秒,却还是坦坦荡荡地表示他的父亲是挖矿的,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那个矿就是他父亲自己的。

不仅如此,在他们来到中国生活以后,他的父亲就把那个矿交给了别人来挖,不少的人都在里面找到了好东西,甚至挖到了玉。撒贝宁也调侃说,原来他的身边竟然坐了一个矿主的儿子,但是仅仅是这些,也不足以让网友瞠目结舌。

简介:

《加油!向未来》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科学实验节目,由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制作。每季节目共11期,由撒贝宁担任全三季的主持人,尼格买提担任第二、三季主持人,张腾岳担任第一季外景的主持人。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于2016年7月3日首播,于2016年9月25日收官;《加油!向未来第二季》于2017年7月16日首播,于2017年11月12日收官 ;《加油!向未来第三季》于2018年8月12日首播,于2018年11月18日完结。

『贰』 撒贝宁说:“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你怎么看

个人认为撒贝宁说的很对。特别是农村的父母更是在城里呆不惯,来说说身边的一个例子。

男孩大学毕业后,在深圳混的风生水起,娶妻生子都没用父母操心,事业家庭都稳定后,男孩准备把老家的父母接过来享享清福。父母都是农村人,没有什么文化,县城去的次数都能数的过来。

所以父母是不想去的,奈何儿子儿媳三天两头一个电话,最后儿子亲自回来接两位老人。老两口也只好简单的收拾收拾,带了些家里的特产跟着儿子出发了。

到了深圳,儿子和儿媳特意请了几天假,陪着老人东走走西看看。并告诉他们下楼怎么去附近的公园,附近的超市等等。

几天之后,儿子儿媳都要去上班了,小孙子有保姆带着每天接送上学,老两口却不知道每天应该干点什么了,屋里的电器都不会用,就连家里看的电视到了这竟然也弄不明白。寻思出去走走,可是马路上车来车往的,过马路两个人都是颤颤巍巍。

随后的几天老太太就开始上火了,嘴里起泡,吃不下东西,儿子儿媳急坏了,这时老头说话了,“我们还是回老家吧,在这啥也帮不上忙,啥也不会弄,哪去不敢走,像鸟囚在了笼子里,回老家至少我们可以东家看看,西家走走,没事干点活,这真是呆不住,你们要是真为了我们好,就送我们回去吧!”

儿子哭了,本想着两位老人一辈子任劳任怨的干活,供自己读书,如今自己过的好了,却不能在伺候在身边,满心的自责。可奈何生活就是这样,分离是成长的一部分啊!

隔天,儿子买了机票把老两口送了回来。回到家里的两位老人喜笑颜开,嘴里嘟囔着以后哪也不去了,就在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是啊,我们曾满心欢喜的以为把父母接到身边就是尽孝,可是我们可曾问过他们,他们是否会适应这样的大都市,微信几乎都用不惯的他们会适应城市里的扫码支付,坐车刷卡吗?所以有时候我们以为的并不是父母以为的。如果真想尽孝,那就没事常回家看看吧!

我是 芒薇闲谈, 欢迎交流指导

我把父母接到身边六年,父亲去年秋天安详地走了,给了我尽孝的机会和时间。

从上大学算起常年在外已经三十多年了,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在家待的时间更是用小时计算也少得可怜,理由总是忙!

2014年父亲得了老年性脑萎缩后,走路不稳,说话不清,农村厕所、火炉、火炕、上下水、看病、购物等都不方便,母亲的腿脚也不如从前。

以前一说起进城的事情,他们有很多不去的理由。城里人多、路堵、楼高、噪音大、不认识邻居,语言不通花销大,也怕给儿女添麻烦等托词。做了很多工作,2014年10月2日终于同意搬到城里。他们住我原来的房子,一楼九十八平米,两室两厅一厨两卫。和我家相距1700多米,步行约2500步,用时十五分钟左右。

生活条件改善了,弟弟、妹妹、舅舅、姨姨等亲戚都在城里,也可以随时过来照顾老人聊聊天。他们以前的顾虑都不是问题,带来的好处和方便数不胜数,一家人其乐融融度过了六年。

自从他们来到城里,我几乎每天早上或者晚上抽时间步行过去看看,坐一坐,聊聊天,送点东西,重新找到有父母的感觉,无比幸福。

我好多年养成的饭后看电视、不活动的毛病改了。风雨无阻,遛弯儿散步看老人。一年后,我的脂肪肝从中度成了轻度,血糖降了,体重减了,精神饱满了。顺路买菜买早点,生活质量提高了,夫妻关系好了。当然爱人、儿子的理解和支持是我的后盾。我的生意也顺了,以前出租房子有点收入,父母住了以后觉得明走暗来了。

最最重要的是我把父母接到身边,子欲孝而亲不待古话留给侄女的遗憾,在我这里提前得到了补偿。

父亲走了。进城虽不能让他长生不老,但是在第一次昏迷时,从我接到母亲电话,我通知120到把父亲送入自治区医院急诊室才用了28分钟,82岁寿终正寝,城里医疗条件起了很大作用。

最后一年我每晚和他们作伴,家长里短,朝夕相处,和远离父母的同学比感觉特别奢侈。六年相处时间不长,仔细想一想也不算短。作为儿子,在老人需要的时候搭了把手,终生无憾!

出发点是好的,若是真的接到身边,往往事与愿违,太多矛盾,生活作息,吃住习惯,太多的不合谐,不方便………无形中增添许多麻烦,建议有空闲多陪陪老人,而不是把他们接到身边让他住好,吃好,喝好就孝顺了,陪伴才是最大的孝顺!

我赞成撒贝宁的观点。大部分人年龄越大越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

以我父母为例。我妈家在乡村,家里有个大院子。父母在院子里种了几棵果树,一小片蔬菜,养了几只鸡,一条看门狗。每天的生活就是侍弄蔬菜,喂喂鸡狗,去老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打个牌,或是去小广场跳跳舞,偶尔我们回家聚个餐,日子过得无比惬意。

我姐姐家在外地,有时会接父母去她家住一段时间,最多两周,我妈就得回来。姐姐白天上班,一天不在家,晚上还得辅导孩子学习,没有时间陪伴他们。邻居也不认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另外,姐姐家在南方,东西也吃不惯,外面人说话也听不懂。我妈说在她家住,简直是遭罪,还是自己家好。

这个情况和撒贝宁说的类似,父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过得并不舒心。所谓“叶落归根”,年龄越大,越喜欢呆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孩子如果能够做到常回家看看,那就算孝顺了。

网上曾经热议过一个话题,父母要不要跟孩子住在一起。结论是“一碗汤”的距离最好,具体就是父母在家做好饭菜,送到子女家还没有凉,这样的距离最好。子女想看父母随时可以,父母需要子女,他们很快就能来到身边,如此最好。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父母适应能力强,特别愿意跟着儿女生活,儿女走在哪里就想跟到哪里,他们觉得这样是最幸福的。你如果不让他们跟着,他们会很失落也很痛苦。

有的父母则不然,他们有自己的小天地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在那里过得自由自在。让他到一个陌生城市,不熟悉的环境很难适应,和儿女天天生活在一起难免有些矛盾,心情烦躁不开心。如果是这样的话,应征求他们的意见,来欢迎走欢送,来去自由随心所欲不能强迫,这样就是孝顺父母。

无论父母在不在身边,只要让父母高兴就是最大的孝顺。尽孝要趁早,决不能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后悔。

撒贝宁受过高等教育但没学会做人,他不理解他父母内心想要什么,一只动物有了小孩都会天天和小孩在一起,一会不见孩子都会噢噢叫个不停甚至不吃也不喝,动物如此更不要说人,孩子大了要出去闯世界父母是没办法的,其实父母内心一天也不想离开孩子,只有孩子到老年以后才会有体会,每一次给父母通电话最后挂断的都是孩子,可想父母的心情,家庭条件差出外打工没法和父母在一起,要是条件好一定和父母在一起,有句俗言要儿要女是防老,除非撒贝宁和他父母关系不好,撒贝宁才有这样的体会才会这样说。

我赞同小撒的观点,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后因考学当兵工作等因素在城里安家置业的儿女来说,真不要轻易把父母接到城里来共同生活,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会让农村父母生活的并不幸福,甚至还有些反而很痛苦。

如果不能让父母感觉来城里生活有幸福感,那真就是不孝的表现。

仅拿两个事例来印证小撒的观点吧。

例一:

小王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安了家,自打孩子出生后,为了能让孩子得到照顾,就把父母接到身边。老人来后一门心思照顾孙子,还要负责每天做家务,买菜做饭,一天到晚非常累。小王看到父母如此辛劳就劝媳妇,别总等着吃现成的,下班回家后帮着搭把手,替二老分一忧吧。谁曾想小王媳妇却说,凭什么?结婚时你父母给过一分钱吗?我们买房买车你父母给过一分钱吗?他们现在吃穿用不都是我出钱吗?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媳妇的话深深地刺痛着小王的自尊心,他一面心疼父母的辛劳,一面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经济现状,只能靠着那点工资支撑家。但最不能让他忍受的是媳妇每天总是冷脸子面对公公和婆婆,甚至有时还挑毛病。看着父母每天小心弈弈面对这个儿媳妇时,小王只能暂时性选择隐忍,等到孩子一上小学,终于忍到了头,和媳妇离了婚。

一边是想尽孝心,一边是要顾全自己的小家幸福。当两者都不能兼顾时,不管是从农村来城里的父母,还是儿女都不会有好日子过。

例二:

李老太儿子非常有出息,开着规模挺大的一个公司。儿子为了尽孝心,给老母亲买了一套别墅,可惜老伴没有这个享福的命,在儿子考上大学那年就意外去逝了。儿子为了照顾母亲,便把母亲接到身边。可是小李媳妇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和婆婆正常相处,最后硬是单独买了一套房子和老人分开住了。

李老太每天守着一个空荡荡的家,无尽的孤独让他无法释怀。几次和儿子念叨,想回乡下去,再找一个晚老伴相互照顾,至少还有个人说说话。但是小李却不同意,认为母亲回到乡下去生活质量会下降,不在自己边照应着也不放心。看到儿子如此说,李老太没有再坚持。看到儿子的态度,想找一个晚老伴的想法也只能作罢。

有一天晚上,李老太突然心脏病发作,身边没有人,当儿子次日给母亲打了几次电话没人接时,急忙赶到母亲住处。然而一切都晚了,母亲已经驾鹤西去。小李悲痛万分,他后悔没有同意母亲回乡下的想法,也后悔没有顶住母亲的反对给她找一个保姆好好照料她老人家。

虽然把母亲接到城里,也过上了物质生活丰富的日子,但是老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在孤独中度过晚年,会让老人衰老的更快,尤其是身体有病的老人,如果得不到精心照顾,出意外的可能性很大。

上述两个事例,都是我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两家老人我都见过。真替老人们伤感,对于例一中的老两口最终回到乡下过着田园生活,据说非常幸福,按老人的话讲,我们终于落叶归根,不必再给儿女当累赘了。而后者的李老太却永远也无法按着自己的意愿安享晚年,如果再回头想撒贝宁的话,还真有一番道理。如果你想尽儿女一片孝心,最好倾听父母的意愿,别让老人晚年身陷孤独与痛苦,让他们过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生活,才是真孝。

撒贝宁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今年53岁了,过几年就退休了,如果要强迫我跟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过,我绝对不愿意;我的老家在农村,父母也绝对不愿意跟着我到城里过,他们在农村才幸福,我常回家看看他们就感觉很满意了。

我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我有我自己的生活圈子,如果退休以后跟着自己的孩子在新一线城市成都,我绝对不愿意。

退休以后,我每天和原来的同事一起聊天喝茶,久不久出去 旅游 ,这才是我生活方式,到一个新的地方,没有朋友,明天孩子上班去了,我没有朋友,就闷在100平方米的屋子里,真会闷出病来的。

与儿女们猪在一起,由于代沟,许多事情看不惯,时间长了,必然产生矛盾。

我53岁了,回老家的时候,妈妈总要“教育”我,在工作上要这样要那样,我只能够笑一笑,其实她的说教仍然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总是觉得自己工作重,让父母帮着带他们的孩子,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结语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生活、 娱乐 方式,几十年习惯的地方,过得很滋润。就让老年人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常回家看看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了!

我不赞同撒贝宁所说的这句话。儿女是父母一生的牵挂,从丫丫学语开始到大学毕业,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孩子。孩子参加工作后,父母又要操心孩子的婚事,但父母最想做的就是和孩子呆在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是何等的幸福。

我参加工作的第2年就把父母接到了城里和我们住在一起,到现在快20年了。父母并没有觉得寂寞和孤独,我们也并未因此感到有负担,最重要的一点,我的老婆对公公婆婆都很好,生活在一起这么长的时间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有什么意见分歧,说透了就行了。我很感谢妻子的为人处事,也很感谢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马有垂缰之义,犬有投水之德,人为万物之灵,莫连XX不如?

现在有的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宁愿请保姆都不愿把父母接在身边。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市发展,他们都不愿意把父母接来一起住,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现在生活节奏加快,每天忙里忙外,没有多少时间陪父母,父母到新的城市举目无亲,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亲朋好友,父母同样会感到寂寞和孤独。而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绝大多数父母愿意和孩子住在一起,父母的想法很简单,可以为孩子分担一点家务,还可以为子女照顾小孩,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无穷。而实际上这样的大家庭是很少的,主要是儿子媳妇或女儿女婿的脸难看、门难进导致的。他们觉得父母可能影响了他们的二人世界,有些人把老人当成累赘、废物,其实,老人也是宝。

父母老了,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儿女的陪伴和问候。有的子女以工作忙为由,一年都不给父母打电话,更别提把父母接到子女身边了。我老家的邻居,家里有三个大学生,这三个儿子都从事技术活,生活得还不错,但他们的父母还在老家干农活,并不是因为父母对农村有特殊情怀不愿意进城生活,而是儿子觉得父母可能会连累自己,不愿意把他们接在身边。

每次回老家,看着这两个老年人怪可怜的,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很向往和儿女在一起生活,可哪个儿子愿意接纳他们呢? 可能就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至于是不是孝顺,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撒贝宁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活的自由。我经常和小区一些被自己孩子接到儿女家中的家长聊天,百分之九十的家长,都想早日回自己的家。

他们感到和已成家的儿女在一起生活太难了,有的家长甚至说:“生不如死”。吃饭不随心所欲、睡觉不随心所欲、聊天不随心所欲, 特别是 ,带小孩还要看他们的眼色来带。给小孩买零食,凉了不行、热了不行、甜了不行、辣了也不行。

总之,人老了能动还是和老伴相依为命最好。

『叁』 撒贝宁主持的一档节目,嘉宾是很多位家长,好像是撒贝宁提问家长之类的,请问这个节目叫啥

这个节目叫《考不好没关系》

《考不好没关系》节目模式:每期节目有21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域文化的素人家庭参与其中,通过主持人的现场催化,呈现12期不一样的精彩内容,引发不同的话题讨论,更深度的聚焦亲子关系、教育话题。

《考不好没关系》节目内涵:参与节目的孩子与父亲将互换身份,父亲答题、孩子观战,在紧张有趣的考试答题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



(3)撒贝宁讨论家长挖矿扩展阅读:

《考不好没关系》节目介绍:

《考不好没关系》是由西瓜视频出品、全网首播,今日头条联合播出的原创观察答题秀。节目以当下小学真实试题为题库,老爸全真模拟小学考试答题。

孩子考前辅导老爸,观察老爸答题考试,助力老爸在考场取胜;节目打破传统答题格局,全程真实记录,在紧张刺激答题的氛围中,完成老爸和孩子身份互换的学习成长体验秀。

节目由张绍刚和撒贝宁交叉担任主考官,武汉大学教师陈铭、北大博士生导师刘颖、南京师范大学郦波老师接连担任教师监考官,更有明星监考官叶一茜、田亮、应采儿等助力;

通过节目引发受众对于目前家庭教育的思考,提倡家长对孩子的理解宽容,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用一场考试“换”醒理解。

『肆』 撒贝宁主持的一档节目,嘉宾是很多位家长,好像是撒贝宁提问家长之类的,请问这个节目叫啥

这个节目叫《考不好没关系》

《考不好没关系》节目模式:每期节目有21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域文化的素人家庭参与其中,通过主持人的现场催化,呈现12期不一样的精彩内容,引发不同的话题讨论,更深度的聚焦亲子关系、教育话题。

《考不好没关系》节目内涵:参与节目的孩子与父亲将互换身份,父亲答题、孩子观战,在紧张有趣的考试答题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



(4)撒贝宁讨论家长挖矿扩展阅读:

《考不好没关系》节目介绍:

《考不好没关系》是由西瓜视频出品、全网首播,今日头条联合播出的原创观察答题秀。节目以当下小学真实试题为题库,老爸全真模拟小学考试答题。

孩子考前辅导老爸,观察老爸答题考试,助力老爸在考场取胜;节目打破传统答题格局,全程真实记录,在紧张刺激答题的氛围中,完成老爸和孩子身份互换的学习成长体验秀。

节目由张绍刚和撒贝宁交叉担任主考官,武汉大学教师陈铭、北大博士生导师刘颖、南京师范大学郦波老师接连担任教师监考官,更有明星监考官叶一茜、田亮、应采儿等助力;

通过节目引发受众对于目前家庭教育的思考,提倡家长对孩子的理解宽容,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用一场考试“换”醒理解。

『伍』 撒贝宁首谈饭桌礼仪,幼时因夹错菜被家长揍,网友听闻直呼好严格,咋回事

央视在自己的社交帐号上上传了一段撒贝宁与众主持人在户外吃饭,聊起自己儿时经历的视频,其中关于撒贝宁的家庭教育引起不少网友的讨论。

萨贝宁家的餐桌礼仪挺严格的,绝对包括不浪费食物。萨贝宁一次参加节目的时候,萨贝宁直接把的剩菜倒进了他的碗里,因为他看到了的剩菜,他还说你不能给我吃,所以我不反感,但是不要浪费食物!这种节目可以呼吁大家珍惜食物。难怪萨贝宁这么受大家欢迎。他的所作所为完全不合理。你怎么想呢?

『陆』 撒贝宁综艺首谈家庭,他的育儿观念是怎样的呢

他的育儿观念是照顾孩子细心周到,不要让孩子磕磕碰碰受到伤害。身为中国人撒贝宁育儿观念和大家没有什么两样,就像多数中国家庭一样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孩子跌倒要立刻扶起哄孩子开心, 更不能让孩子吃脏东西或者是玩不干净物品,所以虽然他身为知名主持人在育儿观念这方面和大家并没什么两样像极了中国家庭 。

撒贝宁育儿观念和他老婆的育儿观念是截然相反 ,所以他们常常因为孩子的事情而争吵。但是我个人更赞同撒贝宁老婆育儿观念,对孩子适当放手有利于锻炼孩子更加坚强和随机应变能力,不会过多衣依赖家长和别人帮助。现在很多家庭对孩子呵护备至 ,为了哄孩子开心压根不管孩子是否做的对都会举手赞成,这让他们养成失宠而骄喜爱欺负人的个性,这种教育方式严重危害孩子身心健康让他们三观不正。

『柒』 放学别走挖矿是哪期

第九期。
撒贝宁我们都知道,是一名很优秀的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撒贝宁主持的《今日说法》,记得那时候,小编每天中午在吃饭的时候都会和父母一起看这个节目。撒贝宁也算是多才多艺,才华也很出众,撒贝宁近些年来参加过很多综艺节目,撒贝宁曾主持过一档《放学别走》的综艺节目,是专门针对00后群体观点表达的青春期脱口秀节目,来参加节目的主角都是12-16岁的中学生。
小男孩很淡定的说道,我妈妈是做生意的,是卖波斯地毯的,希望能够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承到中国这这一边,而且还表示,波斯地毯平均一平米卖6万美元,这回答又再一次让撒贝宁受到了“暴击”,而小男孩继续说道,波斯地毯是卖的丝绸材质的,家里放的是二十平米!,果然,有钱人的世界就是不一样,家里有矿就是不一样。

『捌』 撒贝宁说:“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你怎么看

个人认为撒贝宁说的很对。特别是农村的父母更是在城里呆不惯,来说说身边的一个例子。

男孩大学毕业后,在深圳混的风生水起,娶妻生子都没用父母操心,事业家庭都稳定后,男孩准备把老家的父母接过来享享清福。父母都是农村人,没有什么文化,县城去的次数都能数的过来。

所以父母是不想去的,奈何儿子儿媳三天两头一个电话,最后儿子亲自回来接两位老人。老两口也只好简单的收拾收拾,带了些家里的特产跟着儿子出发了。

到了深圳,儿子和儿媳特意请了几天假,陪着老人东走走西看看。并告诉他们下楼怎么去附近的公园,附近的超市等等。

几天之后,儿子儿媳都要去上班了,小孙子有保姆带着每天接送上学,老两口却不知道每天应该干点什么了,屋里的电器都不会用,就连家里看的电视到了这竟然也弄不明白。寻思出去走走,可是马路上车来车往的,过马路两个人都是颤颤巍巍。

随后的几天老太太就开始上火了,嘴里起泡,吃不下东西,儿子儿媳急坏了,这时老头说话了,“我们还是回老家吧,在这啥也帮不上忙,啥也不会弄,哪去不敢走,像鸟囚在了笼子里,回老家至少我们可以东家看看,西家走走,没事干点活,这真是呆不住,你们要是真为了我们好,就送我们回去吧!”

儿子哭了,本想着两位老人一辈子任劳任怨的干活,供自己读书,如今自己过的好了,却不能在伺候在身边,满心的自责。可奈何生活就是这样,分离是成长的一部分啊!

隔天,儿子买了机票把老两口送了回来。回到家里的两位老人喜笑颜开,嘴里嘟囔着以后哪也不去了,就在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是啊,我们曾满心欢喜的以为把父母接到身边就是尽孝,可是我们可曾问过他们,他们是否会适应这样的大都市,微信几乎都用不惯的他们会适应城市里的扫码支付,坐车刷卡吗?所以有时候我们以为的并不是父母以为的。如果真想尽孝,那就没事常回家看看吧!

我是 芒薇闲谈, 欢迎交流指导

我把父母接到身边六年,父亲去年秋天安详地走了,给了我尽孝的机会和时间。

从上大学算起常年在外已经三十多年了,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在家待的时间更是用小时计算也少得可怜,理由总是忙!

2014年父亲得了老年性脑萎缩后,走路不稳,说话不清,农村厕所、火炉、火炕、上下水、看病、购物等都不方便,母亲的腿脚也不如从前。

以前一说起进城的事情,他们有很多不去的理由。城里人多、路堵、楼高、噪音大、不认识邻居,语言不通花销大,也怕给儿女添麻烦等托词。做了很多工作,2014年10月2日终于同意搬到城里。他们住我原来的房子,一楼九十八平米,两室两厅一厨两卫。和我家相距1700多米,步行约2500步,用时十五分钟左右。

生活条件改善了,弟弟、妹妹、舅舅、姨姨等亲戚都在城里,也可以随时过来照顾老人聊聊天。他们以前的顾虑都不是问题,带来的好处和方便数不胜数,一家人其乐融融度过了六年。

自从他们来到城里,我几乎每天早上或者晚上抽时间步行过去看看,坐一坐,聊聊天,送点东西,重新找到有父母的感觉,无比幸福。

我好多年养成的饭后看电视、不活动的毛病改了。风雨无阻,遛弯儿散步看老人。一年后,我的脂肪肝从中度成了轻度,血糖降了,体重减了,精神饱满了。顺路买菜买早点,生活质量提高了,夫妻关系好了。当然爱人、儿子的理解和支持是我的后盾。我的生意也顺了,以前出租房子有点收入,父母住了以后觉得明走暗来了。

最最重要的是我把父母接到身边,子欲孝而亲不待古话留给侄女的遗憾,在我这里提前得到了补偿。

父亲走了。进城虽不能让他长生不老,但是在第一次昏迷时,从我接到母亲电话,我通知120到把父亲送入自治区医院急诊室才用了28分钟,82岁寿终正寝,城里医疗条件起了很大作用。

最后一年我每晚和他们作伴,家长里短,朝夕相处,和远离父母的同学比感觉特别奢侈。六年相处时间不长,仔细想一想也不算短。作为儿子,在老人需要的时候搭了把手,终生无憾!

出发点是好的,若是真的接到身边,往往事与愿违,太多矛盾,生活作息,吃住习惯,太多的不合谐,不方便………无形中增添许多麻烦,建议有空闲多陪陪老人,而不是把他们接到身边让他住好,吃好,喝好就孝顺了,陪伴才是最大的孝顺!

这种状况不能一概而论!孝顺的儿女找到了孝顺的媳妇和女婿!这样的话!把父母接过来那是一种享受和幸福。反之就不一样了!

撒贝宁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今年53岁了,过几年就退休了,如果要强迫我跟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过,我绝对不愿意;我的老家在农村,父母也绝对不愿意跟着我到城里过,他们在农村才幸福,我常回家看看他们就感觉很满意了。

我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我有我自己的生活圈子,如果退休以后跟着自己的孩子在新一线城市成都,我绝对不愿意。

退休以后,我每天和原来的同事一起聊天喝茶,久不久出去 旅游 ,这才是我生活方式,到一个新的地方,没有朋友,明天孩子上班去了,我没有朋友,就闷在100平方米的屋子里,真会闷出病来的。

与儿女们猪在一起,由于代沟,许多事情看不惯,时间长了,必然产生矛盾。

我53岁了,回老家的时候,妈妈总要“教育”我,在工作上要这样要那样,我只能够笑一笑,其实她的说教仍然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总是觉得自己工作重,让父母帮着带他们的孩子,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结语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生活、 娱乐 方式,几十年习惯的地方,过得很滋润。就让老年人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常回家看看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了!

我赞成撒贝宁的观点。大部分人年龄越大越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

以我父母为例。我妈家在乡村,家里有个大院子。父母在院子里种了几棵果树,一小片蔬菜,养了几只鸡,一条看门狗。每天的生活就是侍弄蔬菜,喂喂鸡狗,去老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打个牌,或是去小广场跳跳舞,偶尔我们回家聚个餐,日子过得无比惬意。

我姐姐家在外地,有时会接父母去她家住一段时间,最多两周,我妈就得回来。姐姐白天上班,一天不在家,晚上还得辅导孩子学习,没有时间陪伴他们。邻居也不认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另外,姐姐家在南方,东西也吃不惯,外面人说话也听不懂。我妈说在她家住,简直是遭罪,还是自己家好。

这个情况和撒贝宁说的类似,父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过得并不舒心。所谓“叶落归根”,年龄越大,越喜欢呆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孩子如果能够做到常回家看看,那就算孝顺了。

网上曾经热议过一个话题,父母要不要跟孩子住在一起。结论是“一碗汤”的距离最好,具体就是父母在家做好饭菜,送到子女家还没有凉,这样的距离最好。子女想看父母随时可以,父母需要子女,他们很快就能来到身边,如此最好。

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的父母子女愿意住在一起,并且生活的很幸福,那也是好事一桩。孝顺孝顺,要孝先顺,您同意我的观点吗?欢迎留言讨论!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父母适应能力强,特别愿意跟着儿女生活,儿女走在哪里就想跟到哪里,他们觉得这样是最幸福的。你如果不让他们跟着,他们会很失落也很痛苦。

有的父母则不然,他们有自己的小天地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在那里过得自由自在。让他到一个陌生城市,不熟悉的环境很难适应,和儿女天天生活在一起难免有些矛盾,心情烦躁不开心。如果是这样的话,应征求他们的意见,来欢迎走欢送,来去自由随心所欲不能强迫,这样就是孝顺父母。

无论父母在不在身边,只要让父母高兴就是最大的孝顺。尽孝要趁早,决不能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后悔。

撒贝宁受过高等教育但没学会做人,他不理解他父母内心想要什么,一只动物有了小孩都会天天和小孩在一起,一会不见孩子都会噢噢叫个不停甚至不吃也不喝,动物如此更不要说人,孩子大了要出去闯世界父母是没办法的,其实父母内心一天也不想离开孩子,只有孩子到老年以后才会有体会,每一次给父母通电话最后挂断的都是孩子,可想父母的心情,家庭条件差出外打工没法和父母在一起,要是条件好一定和父母在一起,有句俗言要儿要女是防老,除非撒贝宁和他父母关系不好,撒贝宁才有这样的体会才会这样说。

不要被明星的个人观点混淆视听,对于撒贝宁来讲是有道理,因为他是公众人物,在北京有足够的条件,让父母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他的工作太忙,看似把父母接到了身边,实际上还是跟父母咫尺天涯,没时间陪伴,反倒让父母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比以前更加孤单,站在他的角度上来看,也许有对的一面,但也不是全对。

大家都是普通人,从各方面讲,都不可能与撒贝宁划等号,这就注定了普通人与公众人物或其它特殊群体,在对待“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这个观点的理解不同,就拿我来说说吧。

我今年61岁,姑娘在深圳安家15年了,两口都是合资企业高管,有很不错的收入,2017年,姑娘在离她家仅半小时车程的惠州,给双方老人各买了一套二居室,希望我和亲家都搬到离她不远的地方生活,这几年除了冬天,我们两口子偶尔会过去小住一两个月,其它时间很少过去,从这一点上来讲,我有认同撒贝宁这句话的一面,以下,我来谈谈对这个观点的另外几种看法。

一、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生活,要看父母处在哪个年龄段

以撒贝宁现在状况,他的观点是对的,只是把父母接到身边的时间关口没把握好,撒贝宁今年45岁,正常情况下,他父母应该50年后,和我的年龄相差10岁左右,那么,就两代人的年龄关系,我们来分析一下。

1、无论是公众人物撒贝宁,还是我们普通人老百姓,30到50岁这个年龄阶段,是人生的高光时段,这个年龄段的人承受着人生当中最巨大的压力,没错,我们形容生活的艰难,往往都用“上有老,下有小”来概括,这20年当中,孩子要上学、要结婚,供房供车,赡养父母,还要为自己的晚年养老打基础,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拿出自己100%的精力,去拼搏去创造。

说句天地良心的话,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工作与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子女身上,人的精力和爱是有限的,顾了这头,那头自然就轻了,所以,这个年龄阶段的子女,一般都会把对父母的爱,往子女上倾斜,而忽视父母的存在。

2、我在以往的文章里不止一次提到,60到70岁左右的老年人,是人生旅程中最幸福快乐的末班车,老一辈人已凋零不再,子女早就成家立业各自安好,正是享受晚年生活的黄金10年,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几十年了,身边有无数的亲朋友好友,这时候你把父母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无论从饮食习惯,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失去了过往交集的朋友,医疗医保也不方便,关键是很多70岁以内的老年人,身体和精神层面还充满了活力。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孩子们在深圳买了房让我们过去住,物质条件比我们老家还要好一些,头几天的新鲜劲过了后,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逛,总显得六神无主,一点归属感都没有,想想家里的闺蜜和同事们,在一起跳广场舞,打麻将就归心似箭,所以孩子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把父母接到身边,对于他们是成就了孝心,但父母心里或许并不领这份情。

我们家对门的邻居也是如此,他才55岁就被儿子接到上海生活,刚开始欢天喜地地把家里的房子也买了,开着儿子给他买的宝马X6,把上海周边的每个景点都玩了个够,还是不到一年就厌倦了这样的日子,在上海刚过完一个春节就打道回府了。

二、什么时候把老人接到身边才是孝顺呢?

用撒贝宁的话来讲:“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这句话的确有硬伤,他出发点是好的,但忽略了老人的年龄(我不知道他父母多大),或是父母的身体状态,为人父母应该都有这样的情结,那就是,为了儿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直到身体渐渐衰老,也不愿意连累子女,所以,当儿女们自己为了事业都忙不过来的时候,正是父母身体条件尚好,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的年龄,这个阶段是不需要儿女们精心照料的年龄。

相反,两代人长时间在一个空间里生活,时间久了,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虽然撒贝宁所说的不孝顺有点夸张,但有可能真的违背了父母意愿,反而降低了父母的生活品质,到头来得不偿失。

我认为:当儿女接近退休的年龄,自己的子女已长大成人,工作和生意都能放手的时候。父母的身体状态日落西山,自理能力一天比一天差了,此时,才是把从母接到身边最适当的时机,那才是真正的孝顺。

写在最后:

我所在的小区住着一位姓张的老人,现在70多岁吧,老人早年是本地京剧团的演员,他女儿是北京演视圈著名的制片人,代表作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潜伏、等大家熟知的电视剧,女儿十多年前,就有心把父母接到北京去养老,那时候她父母身体还蛮健壮,身边有一大堆情趣相投的票友,就委婉地推辞了女儿的孝心,女儿不忘慈乌反哺,给父母在老家添置了一套近300多平的房子,前后院子里种满了鲜花和果树,老两口自己种种菜,养养花草,来了兴趣就招票友们吊吊嗓子,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与神仙般快乐自在,但凡有空,女儿一家就带着外孙回来,让父母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邻居们问张老爷子:“干嘛不去北京的姑娘家享福啊?”

老爷子说:“我和她妈都不想挪地方,姑娘说了,等我们老得不想动,要么把我们接过去,要么她就退休回来陪咱们”。

好了,最后还是回到题主的问题,我是这样看待的:

无论如何,把从母接到自己的身边,起始初心是大孝,但每家老人的年龄不同, 健康 状况不同,自己的工作条件也不同,最好还是先征求父母的愿意,把握好什么时候该接老人到身边,什么时候不该把父母接到身边。我觉得张老爷子的女儿就做得很好,这份孝顺值得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我不赞同撒贝宁所说的这句话。儿女是父母一生的牵挂,从丫丫学语开始到大学毕业,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孩子。孩子参加工作后,父母又要操心孩子的婚事,但父母最想做的就是和孩子呆在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是何等的幸福。

我参加工作的第2年就把父母接到了城里和我们住在一起,到现在快20年了。父母并没有觉得寂寞和孤独,我们也并未因此感到有负担,最重要的一点,我的老婆对公公婆婆都很好,生活在一起这么长的时间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有什么意见分歧,说透了就行了。我很感谢妻子的为人处事,也很感谢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马有垂缰之义,犬有投水之德,人为万物之灵,莫连XX不如?

现在有的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宁愿请保姆都不愿把父母接在身边。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市发展,他们都不愿意把父母接来一起住,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现在生活节奏加快,每天忙里忙外,没有多少时间陪父母,父母到新的城市举目无亲,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亲朋好友,父母同样会感到寂寞和孤独。而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绝大多数父母愿意和孩子住在一起,父母的想法很简单,可以为孩子分担一点家务,还可以为子女照顾小孩,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无穷。而实际上这样的大家庭是很少的,主要是儿子媳妇或女儿女婿的脸难看、门难进导致的。他们觉得父母可能影响了他们的二人世界,有些人把老人当成累赘、废物,其实,老人也是宝。

父母老了,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儿女的陪伴和问候。有的子女以工作忙为由,一年都不给父母打电话,更别提把父母接到子女身边了。我老家的邻居,家里有三个大学生,这三个儿子都从事技术活,生活得还不错,但他们的父母还在老家干农活,并不是因为父母对农村有特殊情怀不愿意进城生活,而是儿子觉得父母可能会连累自己,不愿意把他们接在身边。

每次回老家,看着这两个老年人怪可怜的,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很向往和儿女在一起生活,可哪个儿子愿意接纳他们呢? 可能就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至于是不是孝顺,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玖』 撒贝宁和富二代聊天,富二代说:我家地毯就要几百万

贝宁可谓是娱乐圈的“段子手”,自从离开央视以后,撒贝宁就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不管是主持节目还是综艺,他的风趣幽默都能让人捧腹大笑。但是他也可以很正经地主持哦,《开讲啦》是一档研究青少年的节目,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教育意义。

撒贝宁作为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自然是要面对很多不一样的孩子的。在某期节目中,就邀请到了一位来自伊朗的富二代。这名孩子说,自己6岁的时候就来了中国,现在家住上海。他说自己的爸爸是“挖矿的”,但不是自己挖,是有矿给别人挖,撒贝宁说道:“原来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个矿主的儿子!”小男孩炫耀说:“我们现在还挖到玉了!”撒贝宁:“我不想跟富二代聊天......”

男孩又说起,自己的妈妈是做地毯生意的,波斯地毯很有名,把我们的文化传承给中国这边。“毕竟我们都是朋友,对吧,价格都好谈!”男孩的谈吐就像一个小大人一般,不愧是贵族的小孩呀!

小男孩还开始谈起了生意:“我们一平米的售价在6万美元左右。”撒贝宁惊呼道:“6万??是什么材质的?”男孩说是金丝绸地毯,我家放的是20平米的!这可把在场的人都给惊到了,撒贝宁更是直接不想聊了,感受到了来自金钱的暴击!

网友看完这段视频纷纷评论道:
“这孩子长大不得了,也是生意经!”
“700多万地毯……所有财产都不够买他家一张地毯!真是……什么人会买他家地毯呢?马云王健林有木有买?”
“可惜了我们老祖宗的丝绸技艺,现在让这帮外来者能把丝绸买成这个价!”
“土豪和贵族就是不一样,小伙子谈吐,逻辑思维,答辩能力,都是很厉害的,只是坐姿不好,但不能以偏概全,如果真的像评论里的人说他太傲慢之类的,有个小细节,就是小萨开玩笑说不跟他聊在地上画圈圈,小伙子还懂得过去扶小萨继续话题,这个情商可不是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的。”

『拾』 放学别走王子是哪一期

《放学别走》是芒果TV自制的全国首档关注00后青少年的脱口秀节目,撒贝宁担任主持人,2017年在芒果TV独家播出。这档节目每期会抽取三个“大人物”来发声,表达青少年对于社会议题的态度,同时还有七位固定的智囊团来交换意见,最后说出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态度宣言。其中波斯王子是在第二期上台

《放学别走》这个节目将目光聚焦在00后身上,请的“大人物”也都在14到16岁之间,大家畅所欲言的发表着自己对于不同社会热点的看法,让成年人听见孩子的意见。这档节目不仅让大家轻松快乐的讨论话题,更是聚焦00后面对的真实问题,像是未成年追星、二次元文化、与父母的沟通、还有校园暴力,每个问题都由00后自己提出自己探讨,撒贝宁主要就是起在旁引导的作用,不同于说教,撒贝宁用幽默搞笑的言语,寓教于乐,不仅能将问题剖析透彻,更是将主题升华。

总体来说这档综艺是十分值得一看的综艺,无论你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想要了解或是解决的问题。

热点内容
雪球数字货币交易所app 发布:2025-05-17 22:02:08 浏览:392
直播doge 发布:2025-05-17 22:02:08 浏览:896
区块链技术要不要学 发布:2025-05-17 21:48:50 浏览:838
误点了移动5g合约套餐怎么办 发布:2025-05-17 21:34:54 浏览:305
元宇宙商业项目 发布:2025-05-17 21:16:50 浏览:917
比特儿网提现XRP地址名称是什么 发布:2025-05-17 20:55:29 浏览:399
rx560d挖坑算力 发布:2025-05-17 20:40:17 浏览:447
挖比特币矿机视频 发布:2025-05-17 20:33:58 浏览:607
买药可以去医保中心报销吗 发布:2025-05-17 20:33:54 浏览:823
挖矿显示本地算力为0 发布:2025-05-17 20:33:49 浏览: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