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生活隨比特幣
⑴ 藤野先生這篇文章的線索是什麼
本文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緣起、交往的經過與別後的懷念)為敘事線索,除回憶藤野先生這條明線外,本文還有一條內在的暗線,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作者通過懷念藤野先生,贊揚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性格和正直、熱忱、高尚的品質,回顧了自己在日本求學時期探索救國道路和思想轉變的過程:
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毅然地放棄了跟隨生平最敬愛的老師一一藤野先生學習醫學,擯棄了科學救國的改良主義道路,改為從事文藝運動以喚醒人民群眾起來革命;從而激勵自己要永遠不忘革命的初衷,決心同封建及帝國主義勢力斗爭到底。
(1)藤野先生生活隨比特幣擴展閱讀:
藤野先生的藝術特色:
1、對比手法:
如寫作者滿懷愛國激情尋求救國的道路,而「清國學生」則過著飽食終日、白天逛公園、晚上跳舞的無意義生活,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又如「清國留學生」是中國人,對祖國的前途漠不關心,而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卻熱望把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
這二者也形成鮮明的對比,還有以學生會幹事為代表的日本「愛國青年」妄自尊大,仗勢欺人,而藤野先生卻毫無民族偏見,對弱國留學生熱心教誨,關懷備至,形成了強烈對照。
再有作者離鄉背井,刻苦學習,尋求救國道路,日本仙台醫專學生會幹事造謠生事,損害國家榮譽,也形成強烈對照,這些等等對比手法的運用,都有力地襯託了藤野先生的偉大性格和作者高度的愛國主義思想,豐富和深化了主題思想。
2、白描手法:
在描寫人物方面,作者運用了白描手法。如寫藤野先生時,無論寫他聲調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自我介紹、耐心細致改正魯迅的聽課筆記和解剖圖、看到魯迅成功地進行了解剖實習的高興狀況以及魯迅要離開仙台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都只是簡練的幾筆,沒有粉飾,沒有渲染,但寫得栩栩如生,顯示出人物鮮明的性格。
⑵ 藤野先生讀過《藤野先生》么
讀過
1.
謹憶周樹人君
藤野嚴九郎
因為是多年前的舊事了,所以記憶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確定我從愛知醫學專門學校轉職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後兩年或三年,周樹人君作為第一個從支那來的留學生進入了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因為是留學生,不需要參加入考試,周樹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級生一起聽課。
周君身材不高,臉園園的,看上去人很聰明。記得那時周君的身體就不太好,臉色不是健康的血色。當時我主講人體解剖學,周君上課時雖然非常認真地記筆記,可是從他入學時還不能充分地聽、說日語的情況來看,學習上大概很吃力。
於是我講完課後就留下來,看看周君的筆記,把周君漏記、記錯的地方添改過來。如果是在東京,周君大概會有很多留學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為只有周君一個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並沒有讓人感到他寂寞,只記得他上課時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來當時的記錄的話,就會知道周君的成績,可惜現在什麼記錄也沒留下來。在我的記憶中周君不是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
那時我在仙台的空崛街買了房子,周君雖然也到我家裡來玩過,但已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了。如果過世的妻子還在世的話,或許還可以回憶起一些事情。前年,我的長子藤野達也在福井中學時,主講漢文的管先生對他說「這本書上寫了你父親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麼回事,給我們也講一講那些事情」。於是長子達也借回了周君寫的書讓我看,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譯的。
這以後大概過了半年,管先生來和我會面,也談到了書中所講的那些事情。從管先生那裡,我知道周君回國之後成了優秀的文學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聽說在姬路師范當老師的前田先生也說過周君的一些事情。
讓我再回到前面的話題。周君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總共只學習了一年,以後就看不到他了,現在回憶起來好象當初周君學醫就不是他內心的真正目標。周君臨別時來我家道別,不過我忘記這次最後會面的具體時間了。據說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掛在寓所的牆上,我真感到很高興。可是我已經記不清是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形式把這張照片贈送給周君的了。如果是畢業生的話,我會和他們一起拍紀念照,可是一次也沒和周君一起照過像。周君是怎樣得到我這張照片的呢?說不定是妻子贈送給他的。周君文中寫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寫,我現在也很想看看自己當時的樣子。我雖然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但我所作的只不過是給他添改了一些筆記。因此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我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周君來日本的時候正好是日清戰爭以後。盡管日清戰爭已過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時社會上還有日本人把支那人罵為「梳辮子和尚」,說支那人壞話的風氣。所以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也有這么一夥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當成異己。
少年時代我向福井藩校畢業的野坂先生學習過漢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賢,同時也感到要愛惜來自這個國家的人們。這大概就是我讓周君感到特別親切、特別感激的緣故吧。周君在小說里、或是對他的朋友,都把我稱為恩師,如果我能早些讀到他的這些作品就好了。聽說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聯繫上的話,周君會該有多麼歡喜啊。
可是現在什麼也無濟於事了,真是遺憾。我退休後居住在偏僻的農村裡,對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對文學是個完全不懂的門外漢。前些天從報紙上得知周君魯迅去世的消息,讓我回憶起上面所說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現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沒有孩子?
深切弔唁把我這些微不足道的親切當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靈,同時祈禱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2.《藤野先生》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寫於廈門大學。
藤野嚴九郎(日語原文:藤野厳九郎;假名:ふじの げんくろ;羅馬字:Fujino Kenkurō;1874年7月11日-1945年8月11日)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恆三郎說)40年前,也就是魯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記者拿來了一張魯迅逝世時的照片給我叔父嚴九郎看。這時,我叔父才知道魯迅逝世的消息,當時,嚴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張照片舉過頭頂,然後提筆寫了「謹憶周樹人君」,由此可見,藤野嚴九郎對魯迅的敬慕之情多麼深切! (摘自《心隨東棹憶華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報》)
⑶ 藤野先生的有關資料
周樹人君的時候是中日戰爭之後,又過了相當的年數,很可悲的是,當時日本人還罵中國人做豬頭三。在有這惡罵風氣的時候,所以同級生之中也有這樣的一群,動不動就對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時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過漢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國的先賢,同時總存著應該看重中國人的心情,這在周君就以為是特別親切和難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說里和友人之間把我當作恩師談著,我要是早讀到該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還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該多麼喜歡啊!
(摘自藤野嚴九郎《謹憶周樹人君》)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恆三郎說)40年前,也就是魯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記者拿來了一張魯迅逝世時的照片給我叔父嚴九郎看。這時,我叔父才知道魯迅逝世的消息,當時,嚴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張照片舉過頭頂,然後提筆寫了「謹憶周樹人君」,由此可見,藤野嚴九郎對魯迅的敬慕之情多麼深切!
(摘自《心隨東棹憶華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報》)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積極參加反清愛國活動,在《自題小像》詩中發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兩年後棄醫從文,想從改變國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東京開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和其他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並寫《人的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論文。
1908年從章太炎學《說文解字》,並加入光復會。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國……
(摘自《中國現代文學手冊》) 藤野嚴九郎生於日本福井縣,世代為醫,藤野嚴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醫生。
他生於1874年7月1日,9歲時父親亡故,由大哥二哥撫養。嚴九郎排行老三。他在讀小學時,同時跟酒井藩校教師野坂先生學習過漢學。1892年4月,從福井學校中途退學,進入愛知醫學校,1896年10月畢業,留校作解剖學教師奈良坂的助手。1897年5月,得到醫生開業證明書。同年7月後,在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學習解剖學一年。1901年10月,藤野應聘到仙台醫專任解剖學講師,其時藤野剛剛滿27歲。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擔任一年級的解剖學理論。他還擔任二年級的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一年級的專業課只有解剖學,一年級的正副班主任大體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擔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圍很廣,據當時仙台醫專規定,諸如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的管理教導、出席情況、考試成績的統計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負責。
1904年7月6日,即大約魯迅到仙台前兩個月,藤野由講師升為教授。
藤野生活樸素,當時教授上課,來回都坐人力車,而藤野則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離仙台醫專有步行三五分鍾的距離。魯迅離開仙台前曾到他家去過,他送給魯迅一張照片,背面寫上:「惜別藤野謹呈周君。」魯迅為了安慰藤野,曾故意說:「我想去學生物學,先生教給我的學問,也還是有用的。」據說後來藤野跟侄子藤野恆三郎說過:「周君是個好學生……但不是當醫生的人。看來是為研究生物學才學生理學和解剖學的。」恆三郎說,聽藤野先生的口氣,他是相信了魯迅分別時為安慰他而說的想學生物學的話。
1911年,東北帝國大學成立,1912年仙台醫專並入,成為東北帝大醫學部,所有校舍、教職員、學生原班未動。1915年決定成立東北帝國大學醫科大學,藤野因學歷不夠,被迫於6月底提出「請求免職」,7月1日降為臨時講師,8月9日被解除講師職務。
藤野因生活關系,認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東京三井公司的慈善醫院就業。1919年回故鄉自立診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歲。 魯迅的孫子周令飛和魯迅的恩師「藤野先生」藤野嚴九郎的孫子藤野幸彌,2009年9月24日相約在魯迅曾經工作過的廈門大學會面,參加日本東北大學和北京魯迅紀念館共同在廈門主辦的「中日視野下的魯迅」國際學術研討會。兩人還將於當晚展開現場對話,就「魯迅與藤野、中國與日本」進行廣泛交流。
日本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田尻和宏先生與一大批國內外著名魯迅研究專家、高校教授、學者和北京、上海、紹興等地魯迅紀念館的科研代表,群賢畢至,圍繞「魯迅與日本」、「魯迅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性別視角下的魯迅」等議題,進行為期三天的學術、交流活動。
魯迅於1926年九月至1927年1月,曾在廈門大學擔任國文系教授、國學研究教授,其筆下回憶恩師藤野嚴九郎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正是在廈大執教期間創作而成。日本東北大學的前身就是魯迅曾就讀過的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魯迅曾生活過的這兩所大學,首次聯袂舉辦有關魯迅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旨在深入研討魯迅在日本東北大學和廈門大學的生活、思想變化,以此深入研究魯迅與中日兩國文化的關系。
魯迅的孫子周現為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主任,「藤野先生」之孫藤野幸彌則是日本神奈川縣農業共濟組合支所長,兩人的聚首,是魯迅家族和藤野家族第三代人的首次對話。
據了解,在本次國際學術會議舉辦期間,日本東北大學還在廈大舉辦了「魯迅在仙台」圖片展,共展出各種珍貴圖片一百五十多張,其中,魯迅在仙台醫專教室所觀看的幻燈片(十五張)、以及藤野先生為魯迅親自批改的「醫學筆記」影印件,是這次展覽的核心內容。
⑷ 魯迅闊別藤野先生後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對藤野先生言說要去學動物學方面,其實是對這位自己尊敬老師的安慰之言。那時的魯迅已經對拯救國民靈魂的重要甚於身體的療救有了明確的認識,所以放棄了先前的醫學救國,即科學救國的道路,而是轉而向文學的世界中去尋找可以拯救國人靈魂,啟迪民智的方法,即用文藝去喚起國人愚昧的精神,延著這條思路先前走,魯迅在1906年離開仙台之後,到了東京,一方面通過丸善書店大量郵購德文書籍,廣發閱讀西方自然科學、文學作品、哲學、美學書籍,一方面開始文學創作,1907-1908年的文言論文《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和未完成的《破惡聲論》是魯迅在日本留學時期文學創作的第二個高峰(第一個高峰是在弘文書院學習日語時期,所從事的翻譯活動)。這幾篇論文,標志著魯迅留日時期思想走向具有自我個性的選擇確立,其中「精神」與「個人」的重要,是與魯迅在五四時期以至以後的文學創作相聯系的,「精神」發展到五四時期演變成「生命」意識。
⑸ 《藤野先生》記述了魯迅在日本( )學醫的生活,其中匿名性事件和看電影事件使他產生了( )的想法。
仙台 學醫治療中國人的肉體是不能救麻木不仁的中國人的,而是要在思想上解救國人
⑹ 藤野先生和作者在一起生活有哪幾件事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著重選寫了他的四個典型事例.
從四個方面來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
(1)寫藤野先生檢查並從頭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講義.表現了先生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
(2)寫藤野先生指出「我」繪的解剖圖中的錯誤.表現了先生熱情關心,嚴格要求的工作作風.
(3)寫藤野先生為「我」不信鬼神,敢於解剖屍體而感到高興和放心.表現了先生的正直無私,直摯誠懇的工作精神.
(4)寫先生向「我」詢問,了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表現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實事求是的精神.
這四件事,(1)(2)兩件是詳寫,(3)(4)兩件是略寫.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的記敘,贊頌了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為什麼要滿腔熱情地教育魯迅的原因.
請採納~
⑺ 藤野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
藤野先生是一位辛勤治學、具有誨人不倦的精神的老師,他正直、熱忱、高尚,沒有民族偏見。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作者通過懷念藤野先生,贊揚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性格和正直、熱忱、高尚的品質,回顧了自己在日本求學時期探索救國道路和思想轉變的過程:
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毅然地放棄了跟隨生平最敬愛的老師一一藤野先生學習醫學,擯棄了科學救國的改良主義道路,改為從事文藝運動以喚醒人民群眾起來革命;從而激勵自己要永遠不忘革命的初衷,決心同封建及帝國主義勢力斗爭到底。
(7)藤野先生生活隨比特幣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1、對比手法:如寫作者滿懷愛國激情尋求救國的道路,而「清國學生」則過著飽食終日、白天逛公園、晚上跳舞的無意義生活,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
又如「清國留學生」是中國人,對祖國的前途漠不關心,而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卻熱望把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這二者也形成鮮明的對比,還有以學生會幹事為代表的日本「愛國青年」妄自尊大,仗勢欺人,而藤野先生卻毫無民族偏見,對弱國留學生熱心教誨,關懷備至,形成了強烈對照。
2、白描手法:在描寫人物方面,作者運用了白描手法。如寫藤野先生時,無論寫他聲調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自我介紹、耐心細致改正魯迅的聽課筆記和解剖圖、看到魯迅成功地進行了解剖實習的高興狀況以及魯迅要離開仙台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都只是簡練的幾筆,沒有粉飾,沒有渲染,但寫得栩栩如生,顯示出人物鮮明的性格。
⑻ 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講述了他在日本留學時的生活,在這段經歷中發生了他一生中重要的轉變:
棄醫從文~~~~ 初二的時候學過
⑼ 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講述了他在日本留學時的生活,在這段經歷中發生了他一生中重要的轉變:
是的,這段時間,正是魯迅思考自己民族前途命運和自己一生道路的轉折點。也就是這個時候,他意識到醫治一人不如醫治一國之理想,醫治一人只能救一個人,而醫治一國理想卻能救千千萬萬的人。因此毅然決定棄醫從文,立志要從思想的深處給國人做手術,要喚醒國人的民族意識,根除國人的愚昧無知。他認為只有這樣,才是拯救中華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