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比特幣問答 » 比特幣前生

比特幣前生

發布時間: 2025-07-03 15:00:01

1. 《精通比特幣》攻讀首篇

幣乎真的是一個好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面還有無限的想像力可以發揮,進入幣圈跌跌撞撞也有一年的時間了,關於區塊鏈的一些基礎概念也都懂一些,但是不深入,很久之前也有一個想法,想好好的讀一讀關於比特幣或者區塊鏈的書籍,特別想讀的是《精通比特幣》,因為這本書被無數大佬,大咖們推薦過,但是害怕這本書太過技術,就一直沒敢行動,這也是給自己找的一個借口吧。

有幸在幣乎看到宰飛同學發起了幣乎讀書營,感覺是一個好的機會,一是可以認識很多朋友,二是也可以逼自己一把,所以義不容辭的加入了。

在《精通比特幣第二版》序言中寫道:送你一把打開區塊鏈世界大門的鑰匙,我知道這是一本好書,要想真的在區塊鏈的世界裡暢游,這本書應該是最適合的了。

這本書一共有12章,可以說把比特幣的前生今世、里里外外都說的十分的透徹了,在開篇之前是術語解釋,個人覺得這是很難啃,而且很難消化的一部分,但是為了能更好的理解區塊鏈世界,我不得不慢慢的細嚼慢咽,因為這是基礎。

第一章介紹了什麼是比特幣,比特幣是構成數字貨幣生態系統基礎的概念和技術的集合。比特幣與傳統的貨幣不同,它完全是虛擬的,但它可以和傳統貨幣一樣解決多重支付的問題,傳統的紙幣的特點是一塊錢只能花在一個地方,不存在多重支付的問題,而比特幣應用加密技術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比特幣有四個創新,分別是:1.去中心化的對等網路(比特幣協議);2.公共交易總帳(區塊鏈);3.獨立交易確認和貨幣發行的一套規則(共識規則)4.實現有效的區塊鏈全球去中心化共識的機制(工作量證明演算法)。

比特幣的這四種優勢是所有區塊鏈項目的底層技術,這四種技術優勢的組合,讓無數喜歡區塊鏈的人們做了無數思想實驗,卻不能窮盡。

這本書我還在攻讀中,未來我還會和大家分享更多的關於區塊鏈想法,因為區塊鏈讓我興奮,偉大的變革正在發生,而我不想錯過!!

2. 比特幣是怎麼會事怎樣產生的有什麼作用

下面的內容是來自:http://bitcoin.org/zh_CN/about

歷史背景

比特幣是第一批實現「加密貨幣」概念的貨幣之一。1998年,Wei Dai在cypherpunks郵件列表中首次闡述了「加密貨幣」這個概念。構建於貨幣的基本概念之上——在給定的國家或經濟體內通行的,用於支付商品、服務和償還債務的物品或任何形式的記錄,比特幣更是一種新的貨幣形態,其設計初衷融入了不依賴於中央權威機構,採用加密學原理控制貨幣發行和交易等思想。
2009年,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 化名)在cryptography郵件列表中發表了第一個比特幣規范及其概念證明。2010年年底,中本聰聲稱他已經轉到其他事務上去了,離開了這個項目。這位比特幣的締造者從未透露過他的真實身份,只是將他的發明留給了這個世界。時至今日,比特幣發明的源起和動機仍然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故事。
2010年以來,眾多開發者致力於這個項目,比特幣社區很快成長起來。2011年6月至7月之間,比特幣突然得到了媒體的關注,從而導致大規模的買入。由此產生的泡沫導致整個2011年下半年比特幣的價格持續下跌。之後,比特幣的價格又逐漸緩緩地回升到2011年的高度。
為了規范、保護和促進比特幣的發展,比特幣基金會於2012年9月27日創建。如今,伴隨著日漸增多的比特幣用戶,比特幣經濟正在快速發展。

技術特徵

任何像比特幣一樣的網路都具有以下幾點基本特徵:
比特幣可以在網路的任意節點之間轉移。
交易具有不可逆轉性。
塊鏈的使用,避免了雙重消費的發生。
交易在幾秒鍾內就會傳播出去, 並在10到60分鍾內通過驗證。
交易的處理和貨幣的發行都是通過挖礦來統一執行的。
無論是否在線都能隨時接收比特幣。

經濟規則

整個比特幣網路共同執行以下規則:
比特幣發行總量約為2100萬。
一個比特幣可以拆分到小數點後8位,總共約為 21×1014 個貨幣單位。
交易成本非常低,大多數都是免費的。

統計數據

比特幣網路已經連續無間斷運行超過48個月。在過去的一年裡,比特幣的安全特性引人注目,發展顯著。截止到2013年4月:
最長的塊鏈擁有超過 232,000 個塊。
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式計算網路之一,擁有超過65萬億次散列每秒的運算能力。
每天有50,000筆交易成交,交易總額高達幾百萬美元。
流通中的比特幣總值超過13億美元。
在協議中僅有一次重大的安全事件,已於2010年8月解決。

其它資料可參考:
網路:http://ke..com/view/5784548.htm
比特幣官網:http://bitcoin.org/zh_CN/

3. 關於銀行的秘密——《香帥金融學講義》讀書筆記

上個周末跟幾位朋友談到養老金問題,想起來香帥老師的《金融學講義》還沒有讀完,就把它添加到第2季度的書單里。計劃大概一個周讀一章,這個周讀了第2章「銀行:現代經濟社會的血管」。發現自己雖然號稱喜歡經濟話題,但其實只是看了個熱鬧,鸚鵡學舌了一些自己根本就不理解的概念和觀點。而香帥老師把底層的邏輯講得非常清楚,學習到了這些知識,再遇到具體的狀態,能不能將這些知識靈活運用,還需要慢慢練習。

再說說讀這一章的感受,帶著計劃讀,不會看幾頁就停下來,而是會一口氣讀完,竟然用了將近2個小時(34頁),感覺上與不做計劃讀相比效率更高,再整理一遍,印象更深。相對來說,學得更扎實一些。

發現自己不能一段時間只讀一本書,需要幾本不同的書同時進行。這一周還開始讀了《西南聯大文化課》和《吳軍閱讀與寫作》兩本書,都剛開了個頭。

銀行,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說,在歷史上,寺廟、客棧、布莊、葯鋪都充當過銀行的角色。為什麼他們也可以充當銀行?這一章講了銀行的前生今世,告訴我們他們跟現代銀行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搭建起了社會的信用網路。

歐洲民族國家的演化依賴於統治者,商人和銀行家之間的夥伴關系。從文藝復興開始,到16世紀之後的大航海時代,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接著是荷蘭和英國,憑借最先進的資本市場和中央銀行體系,成就了全球霸主的偉業。

直到15 、16世紀,歐美居民對國家的概念還很淡漠。銀行信貸體系和國家治理緊密聯系在一起,對於現代意義上「國家、公民、政府」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

從人類400年的近代史來看, 銀行信貸體系是現代經濟運行的基礎,它就像一個城市的地下管道工程一樣,不一定時時可見,但卻支撐著整個城市的循環和呼吸。

難怪哈伯和凱羅米里斯感慨說「國家創造了銀行,銀行創造了國家」。

法定貨幣是現代貨幣的靈魂,意味著現代貨幣是由國家賦予銀行(比如中央銀行)某種特許權力而發行的,支持貨幣的關鍵是國家信用。

1944年通過布雷頓森林會議確定了美元的全球霸權地位。到1971年美元跟黃金脫鉤,開啟了信用貨幣時代。

數字貨幣,如比特幣在很多場景下都能完成貨幣的計價、支付,甚至價值儲藏功能,但也正因為它是去中心化、去銀行化的,在國家仍然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組織形式的大背景下,比特幣要取代各國央行發行的法定貨幣,可能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銀行體系在現代經濟運行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國家經常通過銀行體系來調控整個社會的信用規模和經濟冷熱。其中,存款准備金制度和基準利率是兩個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存款准備金制度主要涉及資金的量,而基準利率調整的是資金的價格,通過量和價兩個維度的調節,國家也因此擁有了調控信用規模和經濟冷熱的能力。

這兩個工具的具體作用,我很喜歡書里的這樣一個比喻:

存款准備金率的微小變化,通過銀行體系的循環,會引起社會信貸規模的巨大變化。所以調節存款准備金率,就像控制水庫閘門一樣,會影響全社會的信用規模。

如果說存款准備金率是用來調節資金量的,那麼基準利率則是調節資金價格的。在農業生產中,如果用水成本太高,農民可能就寧可讓土地荒蕪。如果水量充足且價格低廉,農民可能就願意多開墾一些荒地,多種一些莊稼。

同樣的道理, 降低基準利率(降息)就是降低資金使用成本、刺激經濟,而提高基準利率(加息)則是要抑制投資消費行為,給經濟降溫。

日本20世紀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美國2008年的次貸危機都和過度降息刺激經濟的政策有密切關系。

調節基準利率,就是通過調節資金價格,影響人們的投資消費意願,從而達到調控經濟的目的。這個邏輯本身是自洽的,而銀行體系具有杠桿效應,一旦利率調整幅度過大,市場預期被徹底扭轉,就可能在相反的方向上形成反饋效應:比如加息的力度過大,經濟容易收縮過猛,引起「旱災」;降息尺度寬了,又可能導致「大水漫灌」,產生資產泡沫。所以,加息、降息的力度和節奏很難把握。

中央銀行是絕對的系統中樞。它管控著貨幣發行的閘門,更是市場的最後貸款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之一竟然是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 大蕭條之所以從美國蔓延到英國,德國,最終升級為世界大戰。是因為中央銀行沒有作為市場的最後貸款人發揮作用。同樣是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實際上比1929年的大蕭條還嚴重,但是全球主要央行果斷協同救市,積極充當「最後貸款人」,很快阻止了危機的蔓延。

之前幾乎人人都用的余額寶就是一隻貨幣基金。其實到2019年7月,我國114家金融機構一共推出了730隻貨幣基金,總規模差不多達到了7.74萬億元。

貨幣基金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仍然實施利率管制。根據Q條例,活期存款沒利息,定期存款的利息則設有上限,所以老百姓的儲蓄意願非常低。

從1978年到1999年,美國貨幣基金占存款的比例從1%直線上升到63%。一大半美國老百姓都去買貨幣基金,不在銀行存錢了,這正是 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銀行存款大搬家,史稱「金融脫媒」。

中國並沒有像美國一樣發生銀行存款大搬家的情形。2013年至今,居民的儲蓄存款總額一直是上升的。截至2019年6月,我國貨幣基金僅占存款總額的3%左右,在整個中國金融體系裡還只是滄海一粟。

從收益的角度來看,貨幣基金收益率主要取決於銀行間貨幣市場的利率。

換句話說,想知道什麼時候買貨幣基金更好,只要看銀行間貨幣市場利率什麼時候更高就行了。

銀行間貨幣市場利率的變動主要受宏觀經濟環境和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市面上資金流動性充沛,銀行間貨幣市場的利率就下降;反之,市面上資金流動性緊張,銀行間貨幣市場的利率就上漲。

很多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銀行只是一個通道,銀行往往會收取1%~2%的通道費用,對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則沒有監管義務,如果融資計劃失敗,銀行是不負有保本責任的。

資管新規以後,銀行就沒有固定收益的保本理財產品。

一般人要怎麼判斷某個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度呢? 總結而言,有以下幾種技術和策略。

很多內容都是摘抄,很多概念和比喻可以不時地拿出來分析當下的某一個現象,也算是「學習」中「習」的部分。

熱點內容
2017年幣圈大火的山寨幣 發布:2025-07-03 22:24:35 瀏覽:870
USDT以太鏈上哪些交易所 發布:2025-07-03 22:17:12 瀏覽:838
幣圈6月回暖 發布:2025-07-03 22:12:41 瀏覽:928
門羅幣vs比特比 發布:2025-07-03 22:12:29 瀏覽:182
移動怎麼取消話費合約 發布:2025-07-03 21:52:55 瀏覽:383
比特幣暴跌股市 發布:2025-07-03 21:47:12 瀏覽:159
優酷合約包怎麼用 發布:2025-07-03 21:40:54 瀏覽:112
比特幣對帶寬要求 發布:2025-07-03 21:40:03 瀏覽:812
以太坊在次分叉 發布:2025-07-03 21:37:31 瀏覽:805
比特幣擴展相關新聞 發布:2025-07-03 21:36:00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