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礦場如何偷竊客戶算力
雲算力(雲挖礦)是什麼及挖礦怎麼挖:
一、雲算力(雲挖礦)是什麼
雲算力挖礦是在「雲端」通過算力的租賃實現挖礦的一種模式。它不需要投資者購買昂貴的礦機,也不需要考慮電費、礦場選址、場地租賃、溫度控制、噪音處理以及礦機的維護管理等復雜問題。投資者只需通過雲算力平台選擇相應的挖礦周期和算力大小,即可開始挖礦。
雲算力平台通常會提供一系列服務,包括購買礦機、建造礦場、提供機器位置以及礦場的運營和維護等。這樣,投資者就可以避免直接面對礦機硬體和礦場運營的各種挑戰,從而更加便捷地參與到挖礦活動中來。
二、挖礦怎麼挖
理解算力
算力(也稱哈希率)是比特幣網路處理能力的度量單位,可以理解為計算機(CPU)計算哈希函數輸出的速度。在比特幣網路中,為了安全目的,需要進行密集的數學和加密相關操作。算力的大小直接決定了挖礦的效率。
參與挖礦競賽
比特幣採用了一種叫做PoW(工作量證明)的機制來決定哪個節點有權記賬。每個節點都想記賬,但只有計算能力最強大的節點才能獲得記賬權。因此,挖礦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場數學競賽。系統每次會出一道數學題,只有最快解出這道題目的計算機才能進行記賬,並獲得一個單位的比特幣獎勵。
挖礦獎勵與分配機制
比特幣是限量發行的,總量有且只有2100萬枚。為了模擬黃金的發行速度,比特幣採用了「減半機制」。每產生21萬個區塊(幾乎是每4年),就進行一次減半。最開始獲得一次記賬權,獎勵50個比特幣;隨著時間的推移,獎勵逐漸減半。雖然獎勵越來越少,但比特幣的價值卻越來越大。
從傳統挖礦到雲挖礦的轉變
最初,算力競爭不激烈時,人們可以用CPU挖礦。但隨著競爭的加劇,GPU算力也跟不上了,於是就有了專門的礦機。然而,礦機存在噪音大、耗電量大等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開始將礦機集中管理,形成了礦場。為了進一步降低挖礦門檻,礦池應運而生,它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允許多人合作挖礦,將少量算力合並、聯合運作。
而現在,隨著雲算力挖礦模式的興起,投資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參與到挖礦活動中來。他們只需通過雲算力平台選擇相應的挖礦周期和算力大小,即可開始挖礦。雲算力平台會負責購買礦機、建造礦場、提供機器位置以及礦場的運營和維護等所有工作。
三、雲挖礦的優勢
- 降低門檻:雲挖礦降低了參與者的門檻,使得普通人也能享受到挖礦的紅利。
- 便捷高效:投資者無需購買礦機、尋找礦場、接入礦池等一系列繁瑣操作,只需通過雲算力平台即可開始挖礦。
- 專業管理:雲算力平台通常由專業的團隊進行運營和管理,能夠確保挖礦活動的穩定性和高效性。
四、結論
對於新手小白來講,雲算力挖礦是一種非常友好的低成本入場模式。它避免了直接面對礦機硬體和礦場運營的各種挑戰,使得投資者能夠更加便捷地參與到挖礦活動中來。隨著雲算力挖礦模式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它有望成為未來礦圈的發展趨勢。
⑵ 比特大陸究竟能不能、會不會發動51%算力攻擊
在比特幣世界中,算力的集中化與分散化一直是討論的焦點。隨著比特大陸的崛起,關於其是否有可能或是否會發動51%算力攻擊的問題,引發了不少關注。
比特大陸,以其巨大的礦機銷售量和市場佔有率,成為了算力領域的巨無霸。2017年,比特大陸的總收入達到了25億美元,其中九成來自礦機銷售。這一巨大收入的積累,不僅反映出比特大陸在挖礦行業的影響力,也引發了對51%算力攻擊可能性的探討。51%算力攻擊,意味著攻擊者掌握全網51%的算力,可以對區塊鏈進行修改,甚至重寫歷史。然而,隨著比特大陸算力的下降和市場環境的轉變,其發動51%算力攻擊的現實性受到質疑。
首先,從比特大陸自身的情況來看,其算力已經從41%降至33%,這表明其在市場中的影響力正在減弱。同時,隨著競爭對手7nm礦機的上市和比特幣價格的波動,全網算力難度上升,市場進入寒冬期。盡管比特大陸仍然在挖BCH,其算力也可能因此大漲,甚至可能達到51%算力。然而,這種可能性並非沒有門檻。發動51%算力攻擊不僅需要掌握全網51%的算力,還需要持有相當數量的比特幣,且攻擊鏈必須比原鏈多出兩個區塊,才能確保成功。這種復雜性使得攻擊行動既不簡單也不劃算。
其次,比特大陸的態度和策略也影響著其發動51%算力攻擊的可能性。吳忌寒多次強調,比特大陸並不打算將BCH切換為BTC網路,同時強調客戶有權選擇是否將算力指向比特大陸的礦池,這種受客戶監督的模式使得比特大陸在實際操作中難以進行惡意活動。此外,從經濟角度來看,發動51%算力攻擊並不劃算。一旦比特幣系統被攻破,比特幣的價值將大幅下跌,比特大陸持有的比特幣也難以從中獲利。
最後,從比特幣系統本身的設計來看,即使51%算力攻擊成功,系統也不會完全受制於攻擊者。攻擊者只能更改自己的交易信息,拿回付出的錢。社區可以通過發布補丁和多次確認來防止雙花,確保系統安全。比特幣系統走到今天,牽涉多方利益,沒有人願意看到其被摧毀。
綜上所述,盡管比特大陸擁有強大的算力,但發動51%算力攻擊的現實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比特幣世界追求的是去中心化和分散化的算力分布,這不僅是技術發展的趨勢,也是保障系統安全和穩定性的關鍵。未來,隨著7nm礦機的退出市場和晶元巨頭的加入,比特大陸的王冠將面臨更大的挑戰。無論比特大陸是否會發起51%算力攻擊,其對比特幣行業的影響已不容忽視。比特幣永不會死亡,其生命力在於不斷演進的創新和技術發展。
⑶ 比特幣如何挖掘
比特幣的挖掘主要通過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利用計算機算力進行哈希碰撞,以競爭方式將新區塊添加到區塊鏈上。以下是挖掘比特幣的幾種主要方式:
- 獨立挖礦:個人使用自己的計算機資源進行比特幣挖礦,可以通過獨立軟體或者專業礦機進行。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你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挖礦收益,無需與其他挖礦者共享。但缺點是,由於全球挖礦者的競爭,獨自挖礦的成本變得非常高。
- 礦池挖礦:多個礦工將計算資源集中在一起,共同挖掘比特幣。礦池將礦工的算力進行合並,然後按照貢獻度分配獎勵。這種方式可以減少獨立挖礦所需的成本和時間,提高獲得獎勵的穩定性。
- 雲挖礦:通過在雲端租賃算力來進行挖礦。用戶可通過第三方雲挖礦服務提供商租用一定的算力,這種方式無需購買和維護礦機,可以快速開始挖礦,具有靈活的選擇性。但需要對挖礦服務提供商的信譽進行評估,以確保挖礦獎勵的安全性。
在開始挖礦之前,你需要准備一些必要的工具和設施,包括選擇適合的挖礦硬體、安裝和配置挖礦軟體、創建一個比特幣錢包以存儲挖到的比特幣,以及確保有穩定的電力供應和適當的散熱系統。
此外,挖礦過程中還需要考慮一些關鍵因素,如電費成本、法律法規的遵守以及網路安全問題。比特幣挖礦是一個資源密集型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因此電費成本是挖礦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於加密貨幣挖礦的法律法規有所不同,挖礦前需要了解並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最後,網路安全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需要保障挖礦設備的網路安全防護措施到位,避免遭受黑客攻擊和數據泄露等風險。
總的來說,比特幣挖礦是一個復雜且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術背景的過程。在選擇挖礦方式時,應根據自身條件和市場情況做出明智的決策。
⑷ 手機能挖比特幣嗎能用手機挖的是騙人的嗎怎麼區分
手機不能直接挖比特幣,聲稱可以用手機挖比特幣的往往是騙局。以下是關於這一問題的詳細解答:
手機不能直接挖比特幣:
- 算力限制:目前的手機算力遠遠達不到挖比特幣所需的水平。比特幣的挖礦過程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而手機的計算能力遠遠不足以完成這一任務。
聲稱可以用手機挖比特幣的往往是騙局:
- 雲算力騙局:一些宣傳手機可以挖比特幣的APP,實際上是讓用戶購買所謂的「雲算力」。這種雲算力並不是真正的雲端挖礦,而是商家通過包裝後出售的一種挖礦模式。用戶購買後,實際上是在平台上購買了算力,等待收益的產生。然而,這種模式存在很大的風險,因為用戶無法直接控制或驗證礦機的真實運作情況。
- 虛假宣傳:一些不法分子可能會利用人們對比特幣挖礦的好奇心和貪婪心理,進行虛假宣傳,騙取錢財。
如何區分真假:
- 了解挖礦原理:首先,要了解比特幣挖礦的基本原理和所需的計算資源,以便能夠判斷聲稱可以用手機挖比特幣的說法是否合理。
- 謹慎購買算力:對於聲稱提供雲算力的平台,要進行深入的調查和了解。查看其資質、信譽、歷史記錄等信息,以判斷其是否可靠。
- 警惕高收益承諾:如果某個平台或APP承諾可以輕松獲得高收益,那麼很可能存在騙局。比特幣挖礦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的過程,不可能輕松獲得高收益。
- 咨詢專業人士:在做出決定之前,可以咨詢一些比特幣挖礦領域的專業人士或機構,以獲取更准確的建議和信息。
總之,手機不能直接挖比特幣,聲稱可以用手機挖比特幣的往往是騙局。在參與比特幣挖礦或購買相關服務時,要保持警惕,進行充分的調查和了解。
⑸ 挖礦算力如何計算
幣是如何「挖」出來的
汪壽陽表示,近年來,比特幣因其高利潤,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礦工」去「挖礦」。而「挖礦」需要使用計算機作為「礦機」來執行特定演算法進行計算,並競爭區塊播報權。獲得播報權的礦工可以獲得比特幣作為獎勵。在計算的過程中,比特幣全網會消耗大量的電力能源和算力。
武漢大學電器學院教授張俊指出,比特幣的演算法是求解哈希函數,就是你給一串代碼,它會生成另一串隨機代碼。互聯網中的所有計算機都可以去尋找此代碼,誰找到此代碼,就會產生一個區塊,隨即得到一個比特幣,這個過程就是人們常說的「挖礦」。
「比特幣網路每10分鍾會產生一道數學問題,交給參與處理區塊的計算機(即『礦機』)來求解。最早解出答案的『礦機』將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獎勵。」張俊舉例說,1台電腦和100台電腦分別「挖礦」,前者一次算一個隨機代碼,後者一次算100個隨機代碼,那肯定是並行的量越多挖到的比特幣越多。投機者為了利益,就會購買大量的礦機進行大規模的「挖礦」,自然會產生能源的巨大浪費。
其實不光中國,比特幣的高耗能特性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歐洲央行稱,加密資產「過高的碳足跡令人擔憂」。比爾·蓋茨此前在語音社交平台Clubhouse做客時表示,比特幣在每筆交易過程中消耗的電量,超過人類已知的任何一種支付方式。
「挖礦」影響「碳中和」的實現
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2019年比特幣「挖礦」消耗50至70兆瓦時,大致相當於如瑞士般體量國家的消耗量(每年消耗63太瓦時)。Cambridge Bitcoi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dex(劍橋比特幣電力消費指數)實時數據則更使人憂心,截至北京時間5月17日,比特幣總能源消耗43.89-482.43兆瓦時(TWh)之間,均統計約為140.25兆瓦時,這個數字超過了瑞典2019年全年的耗電量(131.8太瓦時)。
汪壽陽研究團隊利用比特幣區塊鏈碳排放模型,追蹤了中國比特幣區塊鏈運營的碳排放流量。根據當前的比特幣「挖礦」潮流,他們預測比特幣區塊鏈運營的能耗會在2024年達到約297萬億瓦時的峰值,並將產生約1.305億公噸的碳排放。這個數值超過了捷克、卡達等國的全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
「比特幣是『高碳』產業。這與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顯然格格不入。」汪壽陽表示,去年在中國『挖礦』產生了6900萬噸二氧化碳,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
打擊「挖礦」行為,中國在行動
顯然,一些地方已經注意到「挖礦」給當地環境和生態帶來的嚴重破壞,開始多措並舉全面清理關停虛擬「挖礦」項目。
內蒙古自治區繼今年3月10日明確「全面清理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2021年4月底前全部退出」之後,5月18日自治區能耗雙控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發布《關於設立虛擬貨幣「挖礦」企業舉報平台的公告》,全面受理關於虛擬貨幣「挖礦」企業問題信訪舉報。5月25日,自治區發改委又起草了《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堅決打擊懲戒虛擬貨幣「挖礦」行為八項措施(徵求意見稿)》,包括對存在虛擬貨幣「挖礦」行為的相關企業及有關人員,按有關規定納入失信黑名單等。
此外,針對近期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活動有所反彈的現象,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等相關協會聯合發布公告,開展法定貨幣與虛擬貨幣兌換及虛擬貨幣之間的兌換業務,違反有關法律法規並涉嫌犯罪。5月21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的第五十一次會議明確提出,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趙磊建議,一方面,地方政府可通過控制用電、提高稅收、限制用地等手段推動存量「挖礦」企業盡快退出;另一方面,加大對虛擬貨幣非法交易活動的打擊力度,提高非法參與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或為之提供支持服務的機構、平台的違法成本,增加監管的威懾力。同時,應進一步繼續推動虛擬貨幣炒作的風險提示與風險防範宣傳工作。
「四問比特幣」之一:監管為何接踵而至 炒幣風險有多大?
⑹ 礦機挖幣是騙局嗎
礦機挖幣不是騙局,能成為騙局的是礦機和礦池,通過誇大礦機的算力騙取投資者購買,也就是說只要選擇正規的礦機和礦池,那麼,礦機挖幣就不是騙局,首先挖礦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比如說比特幣挖礦機,裡面部署了挖比特幣的演算法,是用來挖比特幣的,挖礦機的算力越高,挖到比特幣的數量越多。
現在挖幣的小平台有很多,花幾百元就可以注冊一個網站弄一套制度就可以開始了,等加入的人多了,投入的錢多了,到一定時候平台就會卷錢跑人。 挖礦機一般都是騙人的特別是要充值VIP會員才能提現的,或者說一天賺一兩百的,這些都是假的。 比特幣用家用的普通電腦配置是達不到比特幣礦機的要求的。挖一天的電費成本都難賺回來。
拓展資料:
1、 算力暴漲: 算力暴漲是挖礦投資最大的風險,算力增加導致挖礦難度增加,導致收益減少,但由於自由市場中,無法避免競爭,算力增加的風險是可以被接受的。
2、 幣價下跌: 當幣價下跌到一定程度時,挖礦的產出收益小於產生的電費時,就會出現虧損。不過根據測算,電費 5 毛,幣價 6000 以下才可能虧本,現在的幣價接近 40000.除非有特殊原因短期內幣價下跌到 6000 的可能微乎其微。比如監管。
3、 系統風險: 系統風險在比特幣這個裡面非常常見,最常見的當屬於分叉。分叉會導致幣價下跌,挖礦收益銳減。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分叉反而讓礦工收益,分叉出來的競爭幣也需要礦工的算力來完成鑄幣和交易的過程,為了爭取更多的礦工,競爭幣會提供更多的區塊獎勵及手續費來吸引礦工。風險反而成就了礦工。
4、政策風險: 早期13年的《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到如今的《七部委聯合公告》都昭示了數字貨幣的政策風險,目前國內的政策並不明朗,但比特幣是世界的,所以大部分的礦場都認為風險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