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與石油
A. 哪裡可以進行比特幣原油交易
原油交易平台很多的,深油所333號會員單位是你最好的選擇,聯系偶分享357063558
B. 為什麼比特幣難成「大器」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和任何實物都不掛鉤,也沒有任何經濟實體願意為它擔保;而且它本身沒有任何實際使用價值,不像黃金,本身是有使用價值的。
美元之所以是世界貨幣,最大原因是因為美國二戰之後耍流氓,規定石油交易必須用美元結算。所以只要世界還需要石油(或者說美國的軍力還撐得住它耍流氓),美元就是堅挺的。
我國人民幣信用的建立是靠和糧食掛鉤來實現的,解放之初,靠著糧食統購統銷,人民幣實現了信用的建立。
當然,現在即使美元和石油脫鉤,人民幣也早早地取消了與糧食的掛鉤,但國家貨幣歸根結底,信用來源於國家政府,它本身其實還是實物的價值符號,本身其實一錢不值。
我們現在來看看比特幣,它包含了勞動---也就是一堆礦工買礦卡礦機耗費的成本、電費、和人工。但它本身只是一連串不可復制的代碼,加密作用可以說其實也是沒有的。所以說沒有什麼使用價值(除非你說洗錢也是使用價值,呵呵)。-----但你想想,這世界上也同樣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但樹葉能當貨幣嗎?而且難道獨一無二的代碼只有比特幣?不啊,各種詐騙專用工具比如維卡幣之類的還不是獨一無二的?只是炒作沒有這個熱罷了。
同時比特幣不和任何實物掛鉤,虛實之間的交易很少而且炒作成分居多,也沒有任何經濟實體願意為比特幣背鍋---確實有些國家允許比特幣交易,但那無疑和「你們民間愛用什麼玩意玩過家家游戲我們管不著」是同樣的態度。但除了自娛自樂的一些組織外,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實體能為比特幣提供擔保。
至於所謂「比特幣無法被監管」「除非關掉所有伺服器」更是笑話,你去問問稍微懂點電腦的人,想監管比特幣容易得很,更何況交易所就那麼幾個,再說中美日其實已經在監視交易平台了。而比特幣所謂「洗錢功能」,卧槽,得有多腦殘才會相信這個,非法的錢這么洗出來還是非法的,哪有這么容易一個「比特幣投資獲利」後交個稅就能洗錢的,這說法也太小瞧各國稅務部門的智商了。
比特幣本身就是一次博傻游戲,和傳銷其實非常類似,參與其中的人都相信總有比自己更傻的人接盤。而目前的一些暴富「神話」更加劇了這種心理,比如「XX當年屯了XXX比特幣,現在發了財」。還有"某人花多少比特幣買了張披薩吃,現在這比特幣能買下海景別墅"之類的傳言非常能蠱惑人心。人一旦有了慾望,就會喪失理智對於現實的判斷。
傳銷如果是1個上家帶三個下線,那理論上發展到23層時世界上所有人在這傳銷組織里,而事實上很少有超過7層的傳銷組織,在那之前基本就被破獲或者自我資金鏈斷裂了。比特幣也一樣,傻子遲早有用完的時候,比特幣玩家左手倒右手的游戲遲早也會玩不下去。
C. 石油幣與比特幣有哪些不同
一個由政府背書的中心化數字貨幣,一個是由全世界節點認可的去中心化加密貨幣
D. 我一直很不明白比特幣的真實價值在哪裡
為什麼選擇黃金作儲備,因為它的一些特性:長期保存沒有損耗,稀缺性,不可能大量的出現,這就保證了黃金的抗通貨的性質,不同於法定貨幣可以由政府或組織進行操控,畢竟黃金的產量在那裡擺著,所以價值穩定恆久,而比特幣也有著黃金的優點,只不過一個是現實中的東西一個是虛擬的,比特幣的產量不是任何一個政府或組織能夠左右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物品它的數量是恆定的,而且大眾都認可的,那麼這個東西就有可能成為貨幣,比如古代的貝殼,銅錢(銅的開采量很低的時候)而紙幣僅僅是上述實體貨幣的一個代表符號,比特幣的優點,不可復制,產量恆定,所以泡沫說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如同什麼叫路一樣,人走的多了就是路,至於是不是國家認可的,只要這個路國家封不住那麼這個路就還會有人走,畢竟這個路方便了人,而認可了的路是要收費的。至於價格的過山車就我的了解有以下幾點吧:1、保護措施的不完善,造成了失竊的風險心裡。2、對一個商品的過度炒作,形成了泡沫3、對現實貨幣的不認可心裡。我不是學經濟了僅僅是我的一些想法而已,歡迎討論核心開發成員埃米爾·塔吉(Amir Taaki)表示:「可以說,比特幣遵循了高德納的發展規律周期(Hype Cycle)。這指的是一種技術從被採用到成熟的理論曲線。這個周期分為技術萌芽期、過熱期、幻覺破滅谷底期、復甦期和生產力成熟期。根據這一理論,比特幣正在走出幻覺破滅谷底期。
E. 石油幣具有哪些職能,比特幣具有哪些職能,以及他們的前景如何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實體貨幣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資金流動需求。虛擬幣是高科技中代替實體貨幣流通的信息流或數據流。虛擬幣與支票和電匯不同,虛擬幣不能通過轉帳,目前只能流通於網路世界,虛擬幣是各網路機購自行放行,沒有形成統一的發行和管理規范。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面流通的網路虛擬幣不下10種,如Q幣、U幣、等,以Q幣為例,使用者超過3億人。據了解,國內互聯網已具備每年幾十億的虛擬幣市場規模,速度增漲較大。 虛擬幣是近幾年剛剛興起的電子貨幣的形式,這種虛擬幣在本質上是一種貨的體現形式,它是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演算法的計算終得到一串數字程序演算法的結果。虛擬幣在本質上也是一種貨幣,可以用於交易。
一個聖誕節,《金融時報》的一名編輯決定給父母買一個特別聖誕的禮物——比特幣。原因很簡單,比特幣在聖誕節前價值第一次超過一萬美元,一年之內上漲了十幾倍,而且歐美的年輕人都在談論比特幣,一個調研發現,美國20到30歲的年輕人中,買過比特幣的人有足足三成,不知道什麼是比特幣肯定會落伍。拿比特幣作為禮物的想法,一方面讓自己也能到幣圈裡試試水,另一方面也能讓老年的父母玩點新鮮玩意兒。
結果,這名買了價值一百美元的比特幣的編輯,在比特幣上躥下跳的那幾天天天盯著交易所的行情,生怕比特幣跳水連帶著自己的禮物也打水漂。在聖誕節的那天,他折騰了半天才幫他老爸把比特幣的電子錢包裝好,把買好的比特幣作為禮物轉給老爸又費了不少周折,轉賬完畢,收到賬單——轉賬費花了30美元,可交易一個小時之後才確認。老爸倒是很開心,新年的時候還特地打電話過來說賬戶里的比特幣已經漲到85塊了。
比特幣是現在最火的加密數字貨幣。要理解什麼是比特幣,我們需要分幾步來解釋。第一,它是加密貨幣,交易很安全,不會被篡改,因為它依靠一種叫做區塊鏈的技術;第二,這種區塊鏈技術就是一種安全記錄交易的分布式總賬,也就是把交易數據分別存儲在所有聯網計算機上的一種技術,因為每筆交易都需要聯網計算機至少一半確認,所以確保了安全性和交易的透明度;第三,因為採用了分布式的區塊鏈技術,比特幣就和我們熟知的人民幣或者美元這樣的法定貨幣不同,它不再由一個國家的央行發行,也沒有國家背後的信用背書,沒有一個中央的權威去決定幣值,也沒有一個中央的交易系統去驗證交易。
《經濟學人》2016年的一篇介紹「區塊鏈」的封面文章《信任機器》,被比特幣圈內人認為是比特幣進入主流人群視野的標志性事件。《經濟學人》的文章就認為,區塊鏈作為一種新興的去中心化的技術,不僅在數字貨幣領域,在供應鏈、醫療、房地產交易等很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的前景。
但是,比特幣從2017年年初的不到1000美元上漲到最高20000美元,這一輪上漲雖然讓它成了家喻戶曉的投資品,但距離成為替代法定貨幣的數字貨幣卻越來越遠了。
如果用貨幣的三個主要職能來衡量,比特幣一項職能也肩負不了。這三個主要智能是價值儲備、流通手段和計價單位。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為什麼。
先來看儲值手段。比特幣的價格一路飆升,最近又經常上演過山車的行情,常常一天內價格上下波動20%到30%,比特幣如果充當價值儲備,這種波動性顯然會讓人神經緊綳:如果去年1月你用比特幣買了一輛小轎車,到了今年一月,同樣數額的比特幣足夠你買最貴的跑車了。
作為流通手段,比特幣也非常弱,而且特別不環保。開頭的例子里,《金融時報》的編輯要轉賬比特幣,竟然需要支付30美元,而且一個多小時才能到賬。這跟微信錢包的免費實時到賬根本沒辦法比,更無法跟現在每秒能處理幾十萬筆的系統媲美。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比特幣設定了每秒只能處理7筆交易的規則,而因為需要至少50%以上的聯網電腦確認,所以每筆交易需要花費275度電。比特幣每年的總用電量足夠北非的小國摩洛哥一個國家使用的。換句話說,以比特幣現有的技術,根本沒辦法滿足全球數字交易的需求。
最後,作為計價單位,如果比特幣廣為流通的話也會有問題。比如,如果你的住房貸款是用比特幣來計價,那麼過去一年房價沒漲多少,你的債務如果換成人民幣的話可能已經漲了十幾倍。沒有穩定幣值,比特幣根本沒有辦法支撐稍微復雜一點的金融交易。
那為什麼比特幣還能如此暴漲?原因其實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FOMO,也就是For Fear of Missing Out的縮寫,意思是「生怕錯過了」。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生怕錯過了這次發財機會的心理,如果身邊的人炒比特幣一下子成為億萬富翁的故事流傳開來,會有越來越多人因為賺錢效應而去買幣。歷史上這樣快速吹起泡沫的例子特別多,如果很多投資者購買一種缺乏流動性的資產,價格就可能翻倍的上漲。
但是FOMO歸FOMO,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有巨大的潛能,這也是為什麼《經濟學人》稱之為「信用機器」的原因。
有人把區塊鏈譽為未來的互聯網。但問題在於,前文提到的區塊鏈在各個領域內的應用,其實都是可以用中心化的資料庫來完成,區塊鏈並沒有帶來技術上的先進,甚至在現階段交易的速度和頻次都有瓶頸。那為什麼還要這么做?答案還是在「去中心化」這一概念之上。中心化意味著所有數據都放在一個核心的資料庫,當這個資料庫越來越大,它所面臨的安全隱患也會越來越大。同樣,對於每一個個體而言,如果數據集中在一個中心也給了這個中心極大的權力,那如何保證這種權力不被濫用呢?區塊鏈技術,是「去中心」技術的代表。去中心化,顧名思義,就是不再有一個核心,不再有一個發號施令擁有權威的中心,而是一種分散的方式,每個參與者都平等的組織新模式。
所以,推動區塊鏈應用的背後推手其實是希望能夠在核心和大眾,也就是中心與去中心之間達成某種平衡。中心化還有可能導致的一個問題是平台主導會遏制競爭,就好像我們現在的數字經濟已經被FAANG和BAT所主導了一樣。美國是Facebook, 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網飛(Netflix)和谷歌(Google),中國的BAT更不用解釋。而區塊鏈所主導的去中心的模型,恰恰能鼓勵去創建新的競爭性的市場。
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很多專家都希望藉助區塊鏈上數據的透明與不易篡改的特性,以及其所帶有的智能合約的特點,把更多流程自動化——比如達到某個約定的條件就完成某種交易,同時對這一流程也可以審計。區塊鏈的這一特性在一些政府腐敗、缺乏規則的市場尤其有效,這也是為什麼在一些拉美國家已經有了基於區塊鏈的房地產交易應用。
回看比特幣以及爆炸式增長卻問題多多的ICO(首次代幣發行)的市場。無論是專家還是業內人士都在熱議一個詞——tokenize,也即是在鏈上增加一個token(代幣)的意義。比特幣的狂熱告訴我們FOMO的財富效應有多驚人。但是也有專家認為,加上代幣的區塊鏈可以更好地激勵參與者去發現公有鏈上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讓基於區塊鏈的應用更高效。
最後,比特幣雖然現在已經成為被資金追捧的「黑馬資產」,但是加密數字貨幣的興起仍然應該引發思考,讓人們去追問到底什麼是錢,錢又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如果錢是基於某種故事讓越來越多人認為有價值的信用,那麼下一代加密數字貨幣或許可能開啟很多其他的可能。你看,這不,飽受通貨膨脹侵擾的委內瑞拉不就發行了「石油幣」么?希望這種號稱每一枚石油幣與每一桶原油直接掛鉤的石油幣不會像金圓券那樣信用破滅得那麼快。畢竟委內瑞拉有的是石油,區塊鏈自己也帶有不那麼容易篡改的信用。
F. 哪裡可以用做比特幣黃金,比特幣原油交易
香港有一家可以讓比特幣和黃金直接交易的交易所,但比特幣和原油直接交易的就沒有了,至少國內沒有,之前聽說過國外好像有一家。但是,利用比特幣進行原油貿易的結算的呼聲是越來越高,成本低、跨地域性。
G. 原油,黃金和比特幣 為什麼美國總是贏家
不一定,現在咱們國家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