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比特幣問答 » 比特幣分叉幣的價值

比特幣分叉幣的價值

發布時間: 2021-07-06 06:17:05

比特幣分叉對普通用戶有什麼影響

比特幣分叉對普通用戶影響不大,普通用戶也不關心比特幣是不是要分叉。
比特幣分叉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硬分叉,一種是軟分叉。
硬分叉主要支持者是中國比特幣社區以及比特幣耶穌、Gavin等大佬。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擴容派,堅持大區塊,主鏈不擴容其它免談。硬分叉有分裂比特幣的風險,但一旦分裂主鏈必將殺死小鏈幣。
軟分叉的主要支持者是core團隊和背後的bs公司,主鏈1m不變,把主鏈的功能分散到側鏈。這會把比特幣發展成一種比較好的結算系統,但是主鏈會慢慢的被邊緣化。有人質疑這是為了殺死比特幣,為某些公司謀福利。

㈡ 什麼是比特幣分叉

比特幣中一個區塊的容量就是1M(兆位元組)吧。而一筆交易是250到500位元組之間。

按照這種演算法,那麼一個區塊大約包含的4 194.3(筆)交易。

比特幣中一個區塊確認的時間是10分鍾,那麼一個區塊每秒能處理的7個交易,可能有時候連7筆都達不到。

這樣會造成一什麼後果呢?

比特幣的分叉分為硬分叉和軟分叉。

硬分叉是:指比特幣的區塊格式或交易格式發生改變時,未升級的節點拒絕驗證已經升級的節點生產出的區塊。

已經升級的節點可以驗證未升級節點生產出的區塊,大家各自延續自己認為正確的鏈,所以分成兩條鏈。

什麼是軟分叉呢?

軟分叉是指比特幣交易的數據結構發生改變時,

未升級的節點可以驗證已經升級的節點生產出的區塊,

而且已經升級的節點也可以驗證未升級的節點生產出的區塊。

㈢ 什麼是分叉幣

分叉幣,顧名思義,來源於區塊鏈中「分叉」的概念。早期對於比特幣的分叉,是針對比特幣的區塊擴容問題產生的妥協方案。
分叉意味著對比特幣的一次不完全升級,升級後,部分未升級的節點拒絕驗證已經升級的節點生產出的區塊,不過已經升級的節點可以驗證未升級節點生產出的區塊,從而分出了兩條鏈。
現在市場上山寨幣泛濫,實際上就是一些分叉幣。
典型的分叉幣操作是:通過宣布分叉幣,為每個用戶按1:1的比例贈送特殊的新「分叉幣」「糖果」。
在用戶普遍獲得分叉後的新幣之後,自然會產生交易需求,這時可以引導輿論,以龐大的用戶數量和交易需求倒逼交易所上幣。
而在交易所上幣之後,分叉幣持有者先用一定的資本拉高分叉幣,營造出追捧假象,再將自己「預挖」的分叉幣賣出套利。
但是玩家也可以認為某些分叉幣有價值,從而進行跟進,因此分叉幣交易所也是有價值的,現在還開展這類活動的還很多,比如bitfinx、幣升、幣安等。

㈣ 比特幣分叉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關於比特幣,這兩天消息滿天飛。

具體是這樣,先是國外有家叫BTN FOUNDATION的基金會宣布,已經組建比特幣分叉開發團隊,要推出一種新的比特幣分叉幣BTN,現在官網都已經上線了,就叫btn.kim。沒兩天,另外一個比特幣開發團隊Bitgo,也宣布要對比特幣進行分叉,名字更好聽,叫BTF,直譯過來就是「比特幣信仰」。

據知名比特幣專欄作家姚遠統計,12月比特幣將「產子」10個,將至少將分叉出BCX、SBTC、LBTC等10個「孩子」。

這些事一出,比特幣市場又開始波動了,部分投資人炸毛了,各種風言風語也都出來了:咋這么多分叉啊?比特幣是不是不行了?

其實比特幣分叉這個事,遠比表現出來的要復雜,不把它的來龍去脈歷史背景交待清楚,還真搞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分叉的由來:底層協議差異

比特幣的分叉由來已有,所謂分叉,指的是因底層協議不同而引發的記賬差異。按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薛洪言主任的解釋,比特幣是由若干點對點的去中心化節點共同維護的,整個系統的有序運轉依靠的是所有節點的共識,即對於哪些交易是可以接受的、哪些節點具有記賬權等關鍵事宜,有一套公認的標准。這套標準是部署在區塊鏈底層協議中自動化執行的。

但節點畢竟是人來操作運行的,即所謂「礦工」,而但凡是由人來操作的事情,就一定會有區別。比如說有些節點的礦工天天上線,有些節點的礦工又偶爾才上線;有些節點在東半球,有些節點在西半球……總之由於種種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比特幣不同節點中,使用的底層協議並不一樣。

如果節點中運行不同版本的底層協議時,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標准,此時就會產生分叉。如果節點之間能夠處理好這些版本差異,最終形成統一標准,那分叉最終會消失,這種分叉被稱之為軟分叉。如果差異不能被消除,部分節點繼續運行不同版本的協議時,分叉將會持續,這就是硬分叉。

軟分叉好解決,就是賬本錯了,修改過來就行。硬分叉不好解決,誰也不認為自己是錯的,都按自己的標准來解釋,最終只能各行其是,各記各的帳。目前所說的比特幣分叉,指的就是硬分叉。

第一次分叉:技術升級

比特幣最早的一次硬分叉,是純粹的技術原因。比特幣本身的結算性能有限,按最初的技術協議,比特幣每秒最多隻能支持7次結算。這在早期不是問題,隨著比特幣的大火,越來越多的人蜂擁而入,結算也變得空前頻繁,此時原有的技術就顯得不夠用了。

因此在2017年年中,一部分礦工就提出了新的技術協議,但另外一部分礦工卻不認同,最終變成雙方各持一端,各自運行自己認同的底層協議,這就是比特幣歷史上的第一次分叉。

分叉越來越多,性質逐漸變味

但隨著比特幣交易手段的發展,投機者逐漸把分叉視作一種圈錢手段,導致目前的分叉性質大為改變。

其原理是這樣的,每一次分叉,實質上都相當於發行了一種新的數字貨幣,而且這種數字貨幣是跟比特幣掛鉤的。面向的受眾人群,比一般的ICO更為龐大,而且也更容易被普通用戶所接受,比起直接發行一種新的數字貨幣來得容易多了。

而創造這種分叉的團隊,因為占盡了先機,所以非常容易掌控新幣種的交易,特別是在前期,只需要很小的成本就能操縱整個幣種的價格走向。這就留下很大的投機炒作空間,分叉團隊只需要讓新幣種得到用戶的接受,就可以人為將價格炒到一個天價,等真正的用戶涌進來之後,再把手頭囤積的大量貨幣全部出手,憑空獲得高額利潤。

今年10月25日,國內一團隊分叉出比特幣黃金(BTG),而在分叉前兩天,萊比特礦池CEO江卓爾就公開指責這次分叉是圈錢:「BTG創始人廖翔在分叉前已預挖了20萬枚BTG幣,並且想將其兌換成2萬個比特幣,圈錢8000萬元。」

分叉的好處於此可見一斑,以至於炒幣界開始流行一句話「分叉創造價值」,為此還衍生出一個新詞「IFO」—— 首次代幣發行。

知名財經博主何生曾對媒體表示,所謂的IFO大部分可能衍變為收割韭菜的圈錢操作,「很多之前做ICO的在做IFO,ICO還需要寫白皮書和上交易所才可能獲得市場認可,而IFO連白皮書都不用寫。」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在比特幣分叉越來越多,有利可圖呀。說白了,人人都想當中本聰。

能不能不分叉?

無論是蘇寧金融的洪蜀寧,亦或是比特幣錢包軟體提供商BitGo CEO、Segwit2x項目的負責人之一麥克•貝爾西(Mike Belshe),對於比特幣的這種分叉,業界其實是拒絕的。實際上,真正的區塊鏈從業者,一直對投機炒作行為是深惡痛絕的。目前國內區塊鏈行業的領先企業,都明確表示對比特幣分叉泛濫的反對。如推出國內首個可落地的大眾化區塊鏈項目的迅雷,其公司CEO陳磊在接受采訪時就說:「迅雷反對一切利用區塊鏈投機的行為,所以也肯定反對以炒作和割韭菜套利為目的的比特幣分岔。」

但要解決這個問題,光有態度還不夠,得有具體手段。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能不能讓比特幣不分叉?

這很難做到,比特幣自身技術是比較原始的區塊鏈技術,計算能力有限,在面對以前的交易規模時還勉強能行,就目前比特幣大火的情況來看,是難以支撐的。所以比特幣遲早要解決自身算力的問題。

但並不是一點希望都沒有,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創新,總會有一些新的路子出現。比如迅雷提出的共享計算,就能在現有硬體設施不變的條件下,有效提升計算能力總量,並降低單位計算能力的成本。如果將比特幣與共享計算結合到一起,可以有效解決比特幣的算力極限問題,而且還不會產生新的分叉。

其次可通過監管手段來對這種以割韭菜為目的的分叉進行監管。比如對比特幣錢包進行實名制,對交易也實行實名制,可以有效防範金融做局的風險。目前實名制在一些區塊鏈項目中已得到實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迅雷的鏈克,就是國內首個引入實名制的區塊鏈應用,基本杜絕了惡意炒作的隱患。

總之辦法是有的,就看比特幣玩家接不接受了,而且真正施行起來,也有個過程,需要時間。所以在當前這個階段,對各種名目的比特幣分叉,大家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㈤ 那些看上去毫無意義的分叉幣為什麼會有那麼高的價格

作者:黃世亮

來源:閃電HSL

引言

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了,我想不明白,為啥那些即沒技術,又沒團隊,甚至連宣傳都沒人做的分叉幣還會有很好的價格,到底是什麼人在買?

第1章以史為鑒看人類史上最大幅度的造富運動

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有幾件標志性的事情值得我們深思。

第一個歷史事件是英國的英國的圈地運動。這件事被我們的歷史書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描述的非常恐怖,描述成一部分要侵佔另一部分人的土地的霸佔侵略運動。但去看英國人寫的歷史書,你會發現,這是一場確權事件。就是國家和政府將無主之地以法律的名義賦與明確的私人所有權。將原本無主之地分發給個人,無主之地就成了財富。英國也開啟了人類史上的第一輪創造財富革命――工業革命。

第二個歷史事件是美元的西部大開發。當時美國政府鼓勵國民去西部搞生產建設,採取的措施和英國圈地運動類似。美國政府宣布國民只要跑到了一個地方,然後插一桿旗子,那這旗子方圓多少公里的土地就屬於你。原本完全赤貧的美國的西部變成了史無前例的巨額財富。

第三個歷史事件是日本的明治維新。當時日本上層意識到了要搞企業才能將國家變的強大富裕,但老百姓還不懂。日本國家政府就辦了很多國企,企業成功後,就1塊錢賣給了私人。明治維新將一個大清的潘屬國變成一個打敗了主子的國家。日本後來企業辦的非常好,到現在還是有大量的世界級企業,這種將國(無)有(主)資產以清晰的產權發給私人是分不開的。

第四個歷史事件就和我們親近多了。那是新中國,49年之後成立的新中國,非常迅速地消滅了私有制。土地歸國所有,也就是無主所有,企業變成國有企業。結果我們都知道了,窮窮窮,慘慘慘。78年開始了一個新新中國,80年代國家第一次恢復了私有制,雖然非常含蓄。土地30年產權的制度,讓我們中國人突然富裕起來。尼瑪,有土地就終於不用挨餓了。

80年代國家開始讓老百姓炒股,你們懂的,那時候只要你敢買股票,錢就花花地掙。其實80年代的股票就是將國家的企業變成私有化的過程。那時候的企業基本上是國家資源搞起來的。

90年代的中國更是來了一輪更廣泛的造富運動,那時候你敢去辦企業,國家就敢給你批一塊地,然後你只要買幾台機器擺在那裡,就可以向銀行貸款。你這個企業叫有限責任公司,但仔細想想,本質上廠房原本是國家,資本是銀行貸款,銀行是國家的。所以這個過程和日本人用1塊錢買企業是類似的。

90年代的柳傳志、張瑞敏??這一波現在大名鼎鼎的企業家,背後其實都是「侵佔」了國家資源得於發家致富的。聯想開始的那個傳達室當然是國家,聯想的整個工程師團隊也是國家培養的。但這些原本在國家名下的東西,統統不是財富,只要歸到了柳傳志名下,立刻變成令人羨慕的財富。

好了,到了這里,我覺得說的差不多了。最後舉一個例子。

你覺得喜馬拉雅山是財富嗎?不是吧,至少現在不是。可如果我們國家宣布這個山歸你所有,你可以在山腳下造一個圍欄,誰能進,誰能爬山,歸你說了算。那你肯定是世界首富了。

看到了吧,將原本無主的東西變成私人的東西,那這個東西就變成了財富。這就是財富的創造過程。

第2章人類互聯網上的造富運動

互聯網被發明後,出現了和線下世界平行的另一個線上世界。

我在98年的時候,我跑去網吧,注冊了一堆5位數的QQ號,現在5位數的QQ值幾萬塊錢一個。。。。。可惜我早就忘了密碼。

這些QQ號,原本是無主的,但只要被人注冊下來了,歸特定的人所有,沒想到竟然值這么多錢。你不要跟我講什麼泡沫,什麼虛擬財富,這TMD的就是有人願意花幾萬塊錢買一個5位數的QQ號,這是真真切切的財富。

另一個造富神話是域名,我們都知道域名的注冊成本是非常非常低的。域名也原本不屬於誰的,但只要你注冊下來了,就屬於你了。域名現在是一個巨額的財富市場。域名財富最大的那些份額並不是歸域名管理公司,如萬網,狗爹,這樣的企業所有,真正的域名財富是歸那些被私人注冊下來了,屬於私人的那些。哪怕是阿里巴巴搞到一個新的後綴什麼的,一開始拍賣過程也是很便宜,但被私人拿到後,尼瑪就越來越貴。

看到了嗎,在互聯網這個平行的世界,同樣是只要將原本無主的東西,想辦法分配給私人,財富就產生了。

第3章為什麼分叉幣值錢?

不管是什麼東西,只要有明確清晰的產權制度,歸私人所有,那不管這玩意多麼垃圾,反正就是你的,那這個玩意就極有可能變成財富。

土地如此,無主之地不是財富,所以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領土國,但窮的要死,如果普京將西伯利亞賣給中國私人,讓中國人只要給幾個比特幣就可以買走幾公頃土地,我告訴你,不出十年,俄羅斯就會成為世界財富的一大中心。重新創造大英帝國的圈地運動和美帝國主義的西部大開發神話。

如果誰擁有了喜馬拉雅山,那一定是世界首富級別的人物。但現在這玩意現在歸國家所有,那就不是財富。

企業也是如此,只要想辦法給私人清晰的所有權,無論是什麼辦法,白給也好,給1塊錢賣給私人也好,摸著石頭過河也好,只要國家承認,並且真實的可執行的法律在背後做保證,那企業就變成巨額財富,股票就變成財富。

域名也如此,QQ號也如此。

比特幣和區塊鏈,天然地擁有清晰的所有權制度,只要你掌握了私鑰,這就是你的,誰也搶不走。任何一種幣,你先別管它是個啥,只要真實歸你所有,因為區塊鏈的屬性,這種歸你所有的特性是那麼的有保證,這個不需要法律,不需要政府,我們只要相信數學,就清晰地知道這個玩意真的是歸我所有。擁有這樣的特性,就非常容易變成財富。每一個人都會想,這玩意就是我的,哪怕它是狗屎,也是我的,你想拿走,白送是不可能的,花錢來買。

這就是分叉幣能賣到好價格的底層原因吧。

第4章為什麼李笑來要送幣

李笑來送出了big.one的交易所代幣big,免費哦。還要送press.one的代幣prs。為什麼要送?

可能邏輯也是一樣的,只要按特定的規則,將特定的東西固定成所有權,那這玩意就成了財富。

big幣免費送出去一部分,但更大的份額,幾億個歸發行者所有。那送出去的部分,變成了私人物品,變成了財富,順便把發行者的那一部分也估出了巨額的財產。

第5章結束語

比特幣這種清晰准確保證私人所有權的東西,怎麼可能便宜的了。

了解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幣升客公眾號

歡迎加入幣升客數字貨幣交流群

添加幣升客:Btcman001,備注「交流群」即可

㈥ 什麼是分叉幣怎麼操作的

分叉幣,顧名思義,來源於區塊鏈中「分叉」的概念。早期對於比特幣的分叉,是針對比特幣的區塊擴容問題產生的妥協方案。
分叉意味著對比特幣的一次不完全升級,升級後,部分未升級的節點拒絕驗證已經升級的節點生產出的區塊,不過已經升級的節點可以驗證未升級節點生產出的區塊,從而分出了兩條鏈。

現在市場上山寨幣泛濫,實際上就是一些分叉幣。

典型的分叉幣操作是:通過宣布分叉幣,為每個用戶按1:1的比例贈送特殊的新「分叉幣」「糖果」。
在用戶普遍獲得分叉後的新幣之後,自然會產生交易需求,這時可以引導輿論,以龐大的用戶數量和交易需求倒逼交易所上幣。
而在交易所上幣之後,分叉幣持有者先用一定的資本拉高分叉幣,營造出追捧假象,再將自己「預挖」的分叉幣賣出套利。

但是玩家也可以認為某些分叉幣有價值,從而進行跟進,因此分叉幣交易所也是有價值的,現在還開展這類活動的還很多,比如bitfinx、幣升、幣安等。

㈦ 比特幣作為虛擬貨幣,為什麼在市場上可以擁有那麼大的價值

比特幣褒貶不一,但長期價值猶在

比特幣是一種總量恆定在2100萬的數字貨幣,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具有去中心化、全球化、匿名性等特性。2017年是比特幣大放異彩的一年。其價格從2017年1月的778美元飆漲到了12月17日的歷史高點——超過了1.9萬美元。比特幣的衍生品交易也正式開啟,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先後推出了比特幣合約。

從股票角度,大型上市公司如騰訊、美圖等紛紛開始區塊鏈技術的探索和應用,並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區塊鏈技術架構,將會內化為公司生產力並提升效率。但直接參與數字貨幣或者ICO的公司要謹慎小心,因為與監管方向相違背。

㈧ 比特幣即將分叉,怎麼看待新比特幣現金

比特幣現金(BCH)是比特幣的分叉幣。其實,除了比特幣現金,比特幣還有很多分叉幣,那麼分叉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第一節 為什麼一言不合就分叉?
分叉這個概念最早來源於比特幣。
我們知道,比特幣交易是基於比特幣區塊鏈網路的(一個一個區塊構成一個前後關聯的鏈條,形成比特幣區塊鏈網路),區塊既然是一個塊,它肯定是有容量的(大家腦補一下區塊這個東西,無非是一堆一堆代碼的集合),區塊容量的大小會對交易的效率產生限制,如果區塊容量太小,那麼自然所容納的交易數量也越小,一旦交易量過大,就會造成擁堵。
比特幣區塊的容量只有 1M,它所能容納的交易數量大概也就 5-7 筆而已。早先比特幣交易的用戶比較少,這個容量倒是沒什麼問題,但是隨著比特幣價格的上漲,越來越多的用戶湧入,比特幣區塊容納不下這么多交易,就出現了擁堵的現象。
比特幣心裡急啊:慢點啊兄dei們,我跟不上你們的交易速度啊喂!用戶心裡也急啊:大哥,你能不能快點啊喂!
這是個大問題,不僅在於大家耐心有限,最主要的原因是,比特幣的定位是貨幣啊,你作為一個貨幣,就應該快准狠地實現支付收款嘛,要是一直這么慢,啥時候才能實現貨幣屬性?所以,這是一個大問題。
比特幣社區當然知道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至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比特幣社區就出現了分歧,這個分歧在於要不要擴大比特幣區塊的容量(因為我們剛剛說了,正是比特幣區塊容量太少才導致了交易速度過慢、擁堵的情況)。
爭議主要分成兩個陣營:
以 Core 為首的比特幣原開發團隊認為:比特幣是一種價值儲存品的電子黃金,一旦擴容則會破壞其核心的東西;
而以吳忌寒為首的礦工團隊則認為:比特幣未來應該是一種可快速流通的貨幣,需要對其進行擴容以解決交易擁堵問題。因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任何個人和機構都無法決定比特幣系統該如何去「擴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大家的意見產生了分歧,誰也不願意退讓,於是,大家一拍兩散,各走各的路。比特幣這條鏈便分裂成了BTC和BCH兩條鏈,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所謂的「分叉」。
這是分叉的由來。
第二節 分叉之後會怎麼樣?
對於區塊鏈來講,分叉就是區塊鏈協議的改變,類似於對區塊鏈做一個升級,來彌補系統存在的不足。這就好比我們現在的手機軟體也經常提示你升級是一個道理的。
但是,我們知道,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它不像你的手機軟體那樣,開發者說升級就升級。在區塊鏈的世界裡,任何的修改都需要全體成員達成共識,沒有人能夠決定什麼時候改變、如何改變區塊鏈底層協議。
所以,當比特幣原開發團隊和礦工團隊產生分歧之後,系統就會一分為二,出現兩個基於原有區塊鏈的新系統,大家各過各的,誰也不能幹預誰。這樣一來,比特幣系統便分成了兩條鏈:BTC 和 BCH,也就是所謂的「分叉」,而 BCH 就被稱為分叉幣(比特幣的分叉幣)。
其實,不止 BCH,比特幣的分叉幣還有很多。為什麼一提到分叉幣首先想到的是 BCH 呢,這是因為,BCH 是做得比較成功的分叉幣,它的市值最高的時候排在加密貨幣市值排行的第四位,僅次於比特幣、以太坊和EOS這三大主流幣種。
第三節 硬分叉和軟分叉
我們打一個比喻,如果說比特幣系統是一棵大樹的樹干,那麼BCH等分叉幣就是大樹的分枝。但是,分叉並不像這個比喻這么簡單,分叉還分為硬分叉和軟分叉。
一、硬分叉:再見再也不見
我們上面說的BCH就屬於硬分叉。硬分叉意味著,使用舊軟體的節點再也不能驗證使用新軟體節點生產的區塊了。你想驗證你只能升級,而升級之後就相當於換了賽道,跑在另一個新系統上了,就好比 BCH 之於 BTC,BCH 就是一個全新的賽道(一個全新的鏈),這個鏈上的幣就是BCH(比特幣現金),那麼,使用BCH系統的節點再也無法去BTC網路上進行交易驗證了。硬分叉,通俗講,就是各走各的路,再也沒有什麼交集了。
二、軟分叉:變得更好來重逢
與硬分叉相對的是軟分叉。軟分叉意味著,使用舊版本的節點可以驗證使用新版本節點所生產出的區塊,使用新版本的節點也可以驗證使用舊版本節點生產出的區塊,兩種版本可以兼容。
比特幣 2017 年隔離見證升級所採用的方式就是軟分叉。在整個過程中,不管是使用舊版本還是使用新版本都沒有關系,因為兩者兼容,新版本只是更好地解決了一些問題,本質上大家還是在比特幣這一條鏈上跑,沒有新幣產生。
總結來講,軟分叉與硬分叉的區別就在於,使用舊軟體的節點能否兼容使用新軟體的節點,可以兼容就是軟分叉,不能兼容就是硬分叉。

㈨ 比特幣為什麼要進行分叉

在區塊鏈和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討論中,我們經常聽到 「分叉」 這個詞,那麼到底什麼是分叉呢?分叉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區塊鏈

在說分叉之前,先普及一點區塊鏈的小知識,這樣更容易幫助我們理解分叉是什麼(如果你對區塊鏈一點概念也沒有,歡迎翻閱我以前的文章,都是些通俗的話語幫你了解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顧名思義,就是由區塊組成的鏈條,當然這種鏈條只是一個形象比喻,說白了就是數據區塊有序地連接起來。在比特幣中,區塊中存放的是比特幣的交易記錄,區塊的大小和交易記錄所佔用的空間決定了一個區塊能存放多少交易記錄。這些交易記錄被打包到區塊中,然後區塊一個個相連就構成了區塊鏈。

為什麼要分叉

我們知道,比特幣軟體像其他軟體一樣,需要定期更新和修改,以便讓他更好。所以新的版本就會出現,但是由於不是所有人都即使下載了新版本,所以有個礦工就運行了舊版本,有的則運行了新版本,那麼一旦新舊版本不兼容的話,區塊鏈就會分叉。因為因版本的區塊和舊版本的區塊可能存在差異,所以他們不能被連接到同一個區塊鏈上,所以就會出現兩條鏈,甚至多條鏈,這就是分叉。

軟分叉

軟分叉指的是,當新共識規則發布後,沒有升級的節點會因為不知道新共識規則下,而生產不合法的區塊,就會產生臨時性分叉。這種分叉會隨著節點的升級而逐漸修復。

硬分叉

硬分叉指的是,區塊鏈發生永久性分歧,在新共識規則發布後,部分沒有升級的節點無法驗證已經升級的節點生產的區塊,通常硬叉就會發生。所以,在數字貨幣領域,硬分叉往往導致新的幣種出現。例如以太坊的硬分叉就導致了 ETH的出現。

原文:什麼是分叉?什麼是比特幣分叉?

熱點內容
螞蟻礦池產量 發布:2025-07-09 18:58:14 瀏覽:184
比特幣私鑰與公鑰 發布:2025-07-09 18:50:28 瀏覽:12
幣圈推單的大神 發布:2025-07-09 18:30:48 瀏覽:789
區塊鏈認證測試 發布:2025-07-09 18:30:13 瀏覽:982
比特幣玩波段 發布:2025-07-09 18:23:24 瀏覽:614
菲律賓區塊鏈博彩 發布:2025-07-09 18:16:16 瀏覽:766
區塊鏈有哪些應用領域 發布:2025-07-09 18:16:13 瀏覽:744
btc哪個礦池收益高6 發布:2025-07-09 17:56:17 瀏覽:467
怎麼做區塊鏈節點 發布:2025-07-09 17:52:21 瀏覽:793
eth鳳凰礦機 發布:2025-07-09 17:28:04 瀏覽: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