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與浮點運算速度
㈠ 按照現在的比特幣難度來算的話,1T的速度多長時間能挖到一個比特幣
比特幣的話,我算算大概是0.13個,一天,每天收益500+塊錢
㈡ 比特幣系統每秒可以處理多少筆交易
比特幣的交易速度約為每秒 7 筆交易。慢嗎?硬分叉和軟分叉的原理是什麼?比特幣每秒約 7 筆交易的處理速度受到社區用戶的批評。比特幣網路交易擁堵時有發生。更重要的是,交易在發出後24小時都沒有被打包和確認。類似的現象遵循比特幣的價格。區塊鏈市場用戶數量的增加和用戶數量的激增愈演愈烈。硬分叉是比特幣規則的重大變化,區塊結構可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分叉後,按照新規則生成的區塊在按照舊規則驗證區塊的節點下被視為無效。因此,在硬分叉期間,所有按照舊規則工作的節點都需要升級其軟體版本。如果一組節點繼續使用舊軟體而其他節點使用新軟體,則區塊鏈可能會分裂成兩條同源鏈。
以太坊 2016 的硬叉為例。在黑客利用代碼漏洞進行攻擊後,DAO 社區希望通過分叉來找回這部分丟失的 Ether,但這與區塊鏈是一致的。 “去中心化”的願景背道而馳。因此,以太坊硬分叉派和以太坊經典派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雙方始終沒有達成共識,導致各自認為正確的鏈上挖礦。在活動結束時,以太坊的分裂創造了兩條同源鏈,以太坊和以太坊經典。就比特幣而言,比特幣現金是比特幣最大的硬分叉,有傳言稱其價格屬性最終會超越比特幣。軟分叉:與硬分叉相比,軟分叉是對規則的微調,不影響區塊結構。它創建被舊軟體識別為有效的塊。也就是向下兼容,軟分叉一般不會產生永久的分叉鏈。
㈢ 一個比特幣要挖多久
挖比特幣的話它是隨機產生的,並不是說你花一定的時間就能給你一個,所以這個要挖多久並不能確定。
㈣ 比特幣挖礦的效率為什麼和顯卡掛鉤 不是算block么這東西就好像用戶名一樣
CPU浮點運算比顯卡垃圾多了,基本全靠頂級顯卡挖才有收獲。
㈤ 比特幣為什麼需要消耗大量計算
大量計算,是為了檢測一個礦池的運算速度。運算速度越高,越有可能奪得記賬權,也就是交易流水的打包。為什麼要爭奪記賬權呢?因為記賬的同時,能獲得新挖出來的幣。運算速度越高,意味著礦場的投入成本越大,或者該礦池內包含的礦工越多。就像選總統,誰花費的錢最多,或者誰背後的支持者最多,誰就應該當總統。當上總統後,也要誠實的做事,如果不誠實,民眾一樣能把這個總統廢掉。
更深層的意義是:誠實的礦池運算速度越高,那麼偽造比特幣的那個礦池需要的運算速度更高才行。如果他投入了血本挖礦,卻在造假幣,萬一大家都不承認(大家一定會拒絕假幣的),他豈不是血本無歸?還不如老老實實的挖真幣。這樣還能收回成本。
㈥ 挖比特幣gpu對比cpu的效率
至少是CPU的幾十倍,還有比特幣用的是opencl,7系A卡效率遠超N卡。
㈦ 挖比特幣的速度,求計算,和意思
已經挖礦成功,共一台設備(cpu挖礦,4核吧),算力:12.75khash/s(一般簡寫為kh/s)。
kh/s已經非常罕見了,Mh/s也一樣;現在比較常見的是Gh/s,Th/s,Ph/s。之間的換算率大約為1P=1000T=1000G=1000M=1000k。
現在的基本單位是Gh/s,幾百G的礦機已經很普遍了。
【比特幣挖礦機】
比特幣挖礦機,就是用於賺取比特幣的電腦,這類電腦一般有專業的挖礦晶元,多採用燒顯卡的方式工作,耗電量較大。用戶用個人計算機下載軟體然後運行特定演算法,與遠方伺服器通訊後可得到相應比特幣,是獲取比特幣的方式之一。
2013年流行的數字貨幣有,比特幣、萊特幣、澤塔幣、便士幣(外網)、隱形金條、紅幣、極點幣、燒烤幣、質數幣。目前全世界發行有上百種數字貨幣。
㈧ 大家比特幣挖礦速度都多少
正常,NIVDIA系列顯卡都是這個速度,挖礦速度要起來就要用ATI系列顯卡
ATI 7950可以達到300M
㈨ 為什挖比特幣比的是顯卡而不是比cpu
其實挖比特幣比的也不是顯卡也不是CPU,而是單獨的浮點計算單元,正常來說CPU里有4條,8條,最多16條管線可以獨立計算浮點,而顯卡特別是6系列以上的A卡採用的大規模多管線技術可以最多同時提供2048條管線,而且還能四卡交火!雖說就單獨計算能力來看CPU的計算管線水平更高,可以計算更復雜的東西,但挖礦來說本來就很簡單,所以一條線就是一條線,CPU就是不如顯卡,而且差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