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比特和氏幣
1. 有關和氏璧的電視劇叫什麼電視
有關和氏璧的電視劇叫《和氏璧傳奇》,還有提到有關和氏璧的電視劇有《羋月傳》、《西風烈》、《大唐雙龍傳》等。
2. 和氏璧有什麼特徵
和氏璧是什麼玉】
月光石屬長石類礦物。和璧之謎在20世紀80年代被一位地礦學家破譯,他就是中國寶玉石協會會員,地質考古學家郝用威。1986年,他在全國地學史學術會上以《和氏璧探源》為題宣布了這一發現:「和氏璧為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倉坪、陰峪河一帶,那裡是當年卞和抱璞之處……」這一發現不僅獲得了我國地質、考古、寶石界學者專家的肯定和好評,而且在海內外引起很大轟動。在1998年《中國寶玉石》上也有專文介紹。
已故國際著名地質學家、寶玉石和觀賞石專家袁奎榮教授經多年研究以變彩拉長石為原料復制了一個和氏璧,重現了千年古璽的本來面目。
也有學者認為和氏璧是綠松石。
唐代杜光庭在《錄異記》中說:「藏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
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稱:「傳國玉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
中國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根據杜光庭杜光庭的《錄異記》和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對和氏璧顏色現象的描述,認為產自湖北荊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釋為綠松石岩,俗名「襄陽甸子」。因為綠松石是湖北特產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謂荊州地界之內,而且,綠松石通常有一層外皮。
寶石專家李強和李海負也都主張這一觀點。
李強在《和氏璧是綠松石》一文,李海負在《和氏璧不是拉長石而是綠松石》一文中,經過考證,都認為和氏璧就是綠松石。
3. 圓明園中有和氏璧嗎
沒有!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等。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聽說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用計騙過秦王,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後來和氏璧還是被秦國所有,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清代以後,人們開始對和氏璧的真實性產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為這只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
4. 和氏璧有什麼秘密
據傳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卞和,一天在荊山(今湖北省南漳縣西)上砍柴時偶然發現一隻美麗的鳳凰棲在一塊青石上。按當時民間傳說「鳳凰不落無寶地」,卞和認定這塊青石是寶貝,於是將它獻給楚厲王。當時王宮的玉石匠不識此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大怒,以欺王之罪,命令武士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厲王的兒子武王繼位後,卞和又把這塊寶石獻給武王,仍被說是普通的石頭,武王又以同樣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右足。
若干年後,武王的兒子文王即位了,卞和還想去獻寶,可是他因失去了雙腳而無法行走,便抱著這塊寶石坐在荊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淚哭幹了,眼中流出鮮血來。有人把這件事稟告了文王,文王派人去問卞和:「天下受刑被砍掉雙足的人很多,為什麼只有你悲傷得最厲害呢?」卞和回答說:「我痛心的並不是自己雙足被砍斷,而是這塊奇寶被人認為是普通石頭!」
於是,文王派人把卞和接進王宮,並命令玉石匠精心琢磨,剖開石頭,果然從中得到了一塊光潤無瑕、晶瑩光潔的奇寶,文王再命令工匠將它雕琢成一塊玉璧。世人為了紀念卞和的發現,便給玉璧取名為「和氏璧」。這就是「和氏璧」的由來。
幾百年後,楚國相國昭陽,為楚國立了大功,楚威王把「和氏璧」賞給了昭陽。不久,「和氏璧」被人偷走了。究竟被誰偷走?無法查明。過了50多年後,趙國太監繆賢用500兩黃金從一位外地客人手裡買了一塊綺麗奪目的玉璧。經玉石匠辨認,才知道這塊玉璧就是已經失蹤了50多年之久的「和氏璧」。趙惠文王知道這個消息後,立即從太監繆賢手裡把「和氏璧」奪走。從此。「和氏璧」被趙惠文王佔有。
當時諸侯、天子迷信「璧環象天」,都想用玉璧作祭天禮器,把「和氏璧」視為「天下獨有的無價之寶」。因此「和氏璧」就成為各諸侯國千方百計爭奪的對象。據西漢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秦昭襄王聽說「和氏璧」在趙國,很想得到這塊寶貝,於是就設下陰謀詭計,欺騙趙國說,願意用15座城池來換取趙國的「和氏璧」。當時秦國的軍事、經濟力量日益強大,國勢正旺,不斷對外擴張和進擊,趙王既捨不得「和氏璧」,又不敢得罪秦王,無奈,只得派使臣藺相如護送「和氏璧」到秦國去。秦王見到「和氏璧」,連聲誇贊。藺相如見秦王毫無給城之意,就憑自己的機智和勇敢,把「和氏璧」從秦王手中拿回來,並巧妙地暗地派人帶著「和氏璧」悄悄潛回趙國。這就是膾炙人口的「完璧歸趙」的歷史故事。
公元前228年,秦國滅掉了趙國,「和氏璧」落到了秦始皇的手裡。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立即命令丞相李斯撰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經玉石匠把這八個字鐫刻在「和氏璧」上。成為皇帝的寶印。從此「和氏璧」開始被稱為「國璽」。
公元前206年,劉邦攻佔咸陽,推翻了秦王朝,秦王子嬰把「和氏璧」獻給劉邦。劉邦於公元前202年打敗項羽後,建立漢朝,傳令將「和氏璧」作為「國璽」代代相傳,因此,「和氏璧」被封為「傳國璽」。
公元5年,出身外戚並掌握了政權的野心家王莽,毒死了平帝,立了一個僅兩歲的宗室子弟孺子嬰為皇太子。這時「和氏璧」由孝元太後代管。王莽為了攫取皇帝的寶座,派堂弟王舜去長樂宮索取「和氏璧」。孝元太後識破了王舜索寶的政治陰謀,但不交出來會有殺身之禍,於是她憤怒地取出「和氏璧」往地上一摔,罵道:「得此亡國寶,看爾兄弟有何好下場!」王舜急忙從地上拾起一看,「和氏璧」已被摔缺了一角。這樣,「和氏璧」就被王莽強佔了。
到公元9年,王莽篡奪了西漢政權,做了皇帝,改國號「新」,他命令玉石匠把「和氏璧」已摔缺的一角用黃金鑲補上。王莽政權滅亡後,「和氏璧」歸東漢光武帝劉秀所有,代代相傳,一直傳到東漢末年漢獻帝時,「和氏璧」又失掉了,下落不明。
公元192年,關東同盟軍討伐董卓。有一天深夜,長河太守孫堅在洛陽城內巡視,偶然發現城南一口水井——「甄宮井」里毫光四射。孫堅立即命令士兵汲取井水。從井底撈出一宮裝打扮的婦人屍體,頸下有一錦囊,內有一金鎖扣著的朱紅小匣。孫堅從小匣里取出一塊純白無瑕、寶光閃爍的玉璽。該璽上鐫五龍交紐,旁缺一角,已用黃金鑲補。孫堅一看就知道這是已失掉了的無價之寶——傳國璽「和氏璧」,於是保藏起來。
孫堅在峴見山戰役陣亡後,「和氏璧」落到了軍閥袁術手裡。袁術死後,廣陵太守徐繆奪得了「和氏璧」,並把它獻給了曹操。曹操以後,「和氏璧」被歷朝傳遞了下來,一直傳到五代十國時期,在戰亂中失落了。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開封東北的陳橋驛發動兵變,自立為帝(宋太祖),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當時不見「和氏璧」。雖然從五代十國以後的1000多年間,各個朝代(尤其是宋紹聖三年、明弘治十三年等)都有傳國璽被發現的傳說,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和氏璧」,而是一些偽造的贗品——假傳國璽。據歷史學家們考證,真正的傳國璽「和氏璧」確實在100多年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已失蹤了。
「和氏璧」從春秋戰國直至唐朝末葉,傳遞了1640多年之久。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奇跡。它在五代十國時期究竟是怎樣失蹤的?流落到哪裡去了?成為千古奇謎。歷代許多人興致勃勃,想方設法地力圖探索這個奇謎,曾掀起過尋寶熱潮。
「和氏璧」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奇寶?它真的像歷史記載的那樣價值連城嗎?這就成了考古和地質學家探討和爭論頗激烈的一大難題。
一些學者認為,「和氏璧」不是一塊玉,因為荊山地區不產玉,玉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較常用常見的東西,並不稀奇,一般人都可以分辨清楚,王宮的玉石匠更不可能不認識玉。因此,當卞和把它獻給楚王時,經驗豐富的內宮玉石匠,決不會把玉誤認為是一塊普通的石頭。由此可以斷定:卞和獻給楚王的,並非玉,而是玉石匠不認識的、不同於一般玉的另一種奇寶。正因為這種奇寶是第一次被發現,所以任何人都不認識它,都分辨不清。由此可見,一些古籍把「和氏璧」描寫成玉璧,這是誤傳。由於誰也不知道這種奇寶的名稱,所以一些古籍就把它錯寫成珍貴的玉璧,很多學者斷定它根本不是玉。
1921年,著名的地質學家章鴻釗先生在他所著的《石雅》中猜測,「和氏璧」是產在荊山地區基性岩中的拉長石,因為拉長石具有碧綠和潔白的閃光,而且不經琢磨往往難以發現這白光。
很多學者不同意章鴻釗先生這一論斷,他們認為,雖然荊山地區有產拉長石的基性岩脈。但迄今尚未發現這種具有寶石性質的拉長石。
有些學者認為,和氏璧是地球上極為罕見的、至今人們還不知道它真名、十分奇特的一種天然寶石,它不僅晶瑩剔透、瑰麗多彩,而且在光澤、耐磨程度和規格上都超過了一般寶石;它不僅在於外表美觀,而且在於它內在的特性比一般寶石更為奇妙。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奇妙的寶貝?誰也說不清楚。總之,「和氏璧」的真相究竟如何?為什麼秦昭襄王願用15座城市去對換它?為什麼歷代帝王將相拚命去爭奪它?它的身價為何如此高貴?至今仍是無法徹底揭曉的一個奇謎。
5. 有關和氏璧的歷史故事。
有個姓和的楚國人,在楚山中得到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璞,捧著它去獻給楚厲王。厲王叫玉匠鑒別它。
玉匠說:「這是一塊石頭。」厲王認為和氏欺騙了自己,因而叫人砍去了他的左腳。
等到厲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和氏又捧著它去獻給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鑒別它。玉匠又說:「這是一塊石頭。」武王也認為和氏欺騙了自己,因此叫人砍去了他的右腳。
武王去世,文王登位。和氏抱著那塊玉璞在楚山腳下嚎啕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盡後,接著流出了一滴滴的鮮血。文王聽到這個消息,便派人去問他痛哭的緣由:「天下被砍去腳的人很多呀!你為什麼哭的這么悲傷呢?」和氏說:「我並不是為了被砍去腳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寶玉稱做石頭,正直忠誠的人,被當作騙子。這是我悲傷的原因呀!」
文王知道後,這才叫玉匠治理那塊玉璞,果然從中得到了一塊珍貴的寶石,於是把它命名為「和氏璧」。
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只憑著主觀認定而做出來的判斷,可能使我們錯失許多可貴的機會;其實這樣的教訓,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不勝枚舉。
從小發育遲緩,曾經被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由於母親的包容與體諒,憑借堅定不移的信心與堅苦卓絕的毅力,苦心教導不被看好的愛迪生。愛迪生堅定自己的目標,不屈不撓的研究精神,一生共發明了兩千多種東西,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舉凡世上一切美好的、有價值的東西,一開始都是不被人們所認識的,甚至在長久的時間中是被詆毀與唾棄的,然而往往經過一些人為維護真理而犧牲奮斗,全力以赴,在真相大白後,開花結果,帶給世人莫大的福音。
6. 和氏璧有什麼象徵意義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歷代封建帝王視為皇權最高象徵的著名美玉。
秦嬴政統一中國,稱「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璽,命丞相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形同龍鳳鳥之狀,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代代相傳,因此稱為「傳國璽」。
(6)有比特和氏幣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是崇尚「玉」的民族,中國人的崇「玉」觀念滲透於中國文化的一切領域,也蘊積在作為文化載體的漢語成語中。在成語中「玉」頻繁出現,可以是財富、尊貴地位和美麗的象徵,也是中華美德和堅貞人格的化身。
在漢民族的話語敘述中,「玉」具有獨特的文化意蘊和審美價值;中國人的崇「玉」意識滲透於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也蘊積在作為文化載體的漢語成語中,從成語即可窺見「玉」在中國文化中耐人尋味的象徵意義。
「玉」在史前伴隨著石器生產而生。它源自石,是石之美者,但已從石脫胎而出,具備石所沒有的美麗與靈性。「玉」有溫潤的光澤,清晰的紋理,清越的聲音,所以中國人說,「金銀有價,玉無價」,「玉」有金、銀的貴重,而且有金、銀沒有的美麗與珍奇。
7. 和氏璧有什麼用啊 求解
和氏璧,皇權的象徵,傳國玉璽嘛。
原始社會,沒有貨幣,以物易物,壁就作為一種共同的價值尺度,成了錢幣的替代品,歷史上有「和氏璧」以十五城而不易的故事。壁能用作祭天,還能當殉葬品。
8. 秦始皇最終有沒有得到和氏璧
得到了,後來和氏璧被做成了傳國玉璽,上面有李斯手書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只是後來傳國玉璽失蹤了
9. 和氏璧的來歷,是誰發現它的,它現在還有嗎
關於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並且情節大致相向。說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裡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厲土,歷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理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幹了眼淚後又繼續哭血。文王得知後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命名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爾人。後來.楚國向趙回求婚,使和氏壁義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秦國聽說趙國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壁送回了趙國。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但後來,和氏壁還是被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壁」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壁送給了秦國。
從此以後,關於和氏壁的記載屢見不鮮,並大都相信《韓非子》、《新序》等書的記載。如西晉傅咸《玉賦》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唐代詩文中關於和氏壁的記載更多.大詩人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便製造了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後,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御璽成為「漢傳國空」。到漢末董卓之亂,御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五胡十六國時,一度流於諸強,後被南朝承襲。隋滅陳後,御璽被陳朝的蕭太後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滅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在六朝以後的記載中,大都認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璽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後,人們開始對和氏壁的真實性產生懷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獻玉說》中,認為這只是韓非子的寓言而已。
10. 「和氏璧」有怎樣的秘密
「和氏璧」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奇寶?它真的像歷史記載的那樣價值連城嗎?這就成了考古和地質學家探討和爭論頗激烈的一大難題。
一些學者認為,「和氏璧」不是一塊玉,因為荊山地區不產玉,玉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較常用常見的東西,並不稀奇,一般人都可以分辨清楚,王宮的玉石匠更不可能不認識玉。因此,當卞和把它獻給楚王時,經驗豐富的內宮玉石匠,決不會把玉誤認為是一塊普通的石頭。由此可以斷定:卞和獻給楚王的,並非玉,而是玉石匠不認識的、不同於一般玉的另一種奇寶。正因為這種奇寶是第一次被發現,所以任何人都不認識它,都分辨不清。由此可見,一些古籍把「和氏璧」描寫成玉璧,這是誤傳。由於誰也不知道這種奇寶的名稱,所以一些古籍就把它錯寫成珍貴的玉璧,很多學者斷定它根本不是玉。
1921年,著名的地質學家章鴻釗先生在他所著的《石雅》中猜測,「和氏璧」是產在荊山地區基性岩中的拉長石,因為拉長石具有碧綠和潔白的閃光,而且不經琢磨往往難以發現這白光。
很多學者不同意章鴻釗先生這一論斷,他們認為,雖然荊山地區有產拉長石的基性岩脈。但迄今尚未發現這種具有寶石性質的拉長石。
有些學者認為,「和氏璧是地球上極為罕見的、至今人們還不知道它真名、十分奇特的一種天然寶石,它不僅晶瑩剔透、瑰麗多彩,而且在光澤、耐磨程度和規格上都超過了一般寶石;它不僅在於外表美觀,而且在於它內在的特性比一般寶石更為奇妙。它究竟是一種什麼樣奇妙的寶貝?誰也說不清楚。總之,「和氏璧」的真相究竟如何?為什麼秦昭襄王願用15座城市去對換它?為什麼歷代帝王將相拚命去爭奪它?它的身價為何如此高貴?至今仍是無法徹底揭曉的一個奇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