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比特幣
Ⅰ 有沒有人知道北大才子李宇晨
有啊!之前在搜集孫宇晨的資料之前,對他最直觀的認識,就是波場創始人,幣圈有罵他「騙子」的,有不齒於他的營銷手段的,也有被他割韭菜的。不過不得不承認,這個90年出生的年輕人,確實很擅長營銷,尤其是自我營銷。比如這次幣安被黑事件,孫宇晨第一個出來力挺,豪邁放話:只要趙長鵬同意,我願意在幣安存入7000個比特幣。是不是感覺又帥又酷,簡直沒誰了?
而在網路打開孫宇晨的資料,才發現,波場只是他人生的現階段,他的人生經歷,每一項都金光閃閃。
不僅連續好幾年登頂福布斯亞洲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而且還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很多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兒卻在他身上演化地淋漓盡致。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不斷迭代的孫宇晨。
比特幣初探
孫宇晨是最典型通過比特幣吸引而來的員工和信仰者。2013年4月11日,孫宇晨在《New York Times》上看到一則新聞,兩個訛了馬克·扎克伯格錢的人,買了很多比特幣,這是他第一次知道比特幣。
中本聰(DorianS.Nakamoto)發明比特幣的初衷,就是想走一條去中心化和去監管化的道路。而這種理念對於90後的孫宇晨來說,有種獨特的吸引力。尤其是比特幣最核心的幾個特性:去中心化、分布式、匿名性和黑暗互聯網(DeepWeb)。「比特幣讓我感到很震撼,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提供了無需中心節點就能結算的系統。
比特幣第一次實現了在金融清算中,不用通過中心節點,這個概念讓孫宇晨非常震撼。因為一直以來,所有人在貨幣清結算領域,都沒有辦法擺脫中心化的節點。於是孫宇晨把上賓夕法尼亞的所有學費都拿來買比特幣。
不同於現有貨幣體系,比特幣並不需要中國人民銀行或者美聯儲這樣的中心機構來記賬,而是採用分布式的結構,使得點對點(P2P)的、透明的、幾近免費的支付成為可能。
孫宇晨連續參加了三屆新概念作文大賽,直到第四次他終於拿到了一等獎。那時候以為「自己馬上就能變韓寒了。」
而後來,他卻說自己越來越佩服郭敬明。「我感覺郭敬明的商業模式很符合90後的感覺,90後就是做個性化的東西,90後只取悅喜歡自己的人,所以很容易細分市場。郭敬明還有一點跟我很像,就是他也很想要贏的感覺。」
孫宇晨希望給自己打造一個「想贏」的團隊,他舉了孫悟空的例子。孫悟空大鬧天宮,但在護送唐僧去取經的路上,卻經常打不贏路上的妖怪,因為天兵天將都是公務員,但路上的妖怪是自己創業,必須自力更生。「所以我要求我的員工都要有妖怪氣質。」
我更在意能把事情真正做成
即便關於孫宇晨有再多的爭議,也不能否認他真的有很厲害的一面。即便互聯網巨頭BAT實現百億美金市值也走過了將近10年的時間,而去年1月5日,波場的市值達到歷史最高值流通市值130億美金,而孫宇晨表示真實市值可能達到過250億美金,距離去年7月創立波場,才過了半年時間。
他說自己的微信簽名是:年輕時做了很多激烈的事情,只是為了讓世界注意,長大了做一些平淡的事情,只是為了讓世界需要。
他說,可能與成為一個英雄相比,我更在意能把事情真正做成。「我就是一個很簡單想幹事的年輕人,我就把自己想乾的事情給做成了,這其實就是我現在的90後企業家的精神。」
想要了解更多的區塊鏈、幣市信息,可以關注微博@區塊鏈幣海 哦,也可進入網站:幣海啟行https://www.bihai123.com.cn/news
Ⅱ 電子科技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電子科大作為一個傳統的工科學校,擁有眾多的知名校友。我選擇幾個知名度較高的給題主介紹。
網易總裁丁三石
丁磊爸爸1993年本科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創立網易,15年時,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十,《陰陽師》《第五人格》……網易爸爸的游戲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他的總裁丁磊竟然是我校本科生!據說他當年差點因為掛科沒有畢業,因此對我校總是懷有一種不明的怨念。
王東升,京東方董事長,為我校95年碩士畢業生,我校的畢業生涉足於電子信息產業的方方面面哦。
其實我校還有很多很多知名校友
比如馬吟吟學姐,前段時間的電影《無名之輩》就是她主演的,她也有回到學校和同學們介紹自己的經歷,再比如李雨奚學姐,獲得過韓國MAMAMnet亞洲音樂大獎頒獎禮最佳新人獎。還有許多軍方的大佬,等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Ⅲ 數字化生存主要有哪些內容
《數字化生存》內容簡介:1991年的一天,《連線》雜志的發起人走進阿姆斯特的一家灑吧,他的心情非常糟,因為他的《連線》雜志瀕臨停刊,為了籌集資金他已經遭遇了無數冷遇。在這間酒吧里他遇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教授,盡管心灰意冷,但他還是向這個陌生人介紹了自己的《連線》雜志。讓他喜出望外的是,幾天後,這位教授決定對雜志進行投資。這位雪中送炭的投資者就是尼葛洛龐帝。
尼葛洛龐帝明確表示為了投資安全、提高雜志品質,要求在最後一頁開辟自己的個人專欄。而就是尼葛洛龐帝的這個個人專欄使《連線》勢如破竹,颳起了媒體旋風。1995年,尼葛洛龐帝將他在《連線》初期發表的18篇文章結集成書出版,這就是著名的《數字化生存》。這本書一推出立刻風行全球,被譯為多種文字出版。
「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尼葛洛龐帝在本書前言中開宗明義地寫道。貫穿全書的一個核心思想是比特(bit,即binarydigit),作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尼葛洛龐帝認為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如果說是「原子」,那麼,數字化革命後的新世界的基本粒子就是「比特」。比特和原子遵循著完全不同的法則,它沒有重量,易於復制,可以以極快的速度傳播。在它傳播時,時空障礙完全消失。原子只能由有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價值越低,比特則可以由無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價值越高。
尼葛洛龐帝認為雖然信息仍然是以報紙、雜志的形式(原子)傳播的,但其真正的價值卻在於內容(比特)。我們仍然用金錢(原子)來購買物品與服務,但是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流——每天數以萬億計——卻是通過電子計算機控制的電子資金轉賬系統(比特)來實現的。現行社會的種種模式正在迅速轉變,形成一個以「比特」為思考基礎的新格局。因此尼葛洛龐帝宣稱,「後信息時代」已悄悄來臨。後信息時代的根本特徵是「真正的個人化」。這里的個人化,不僅僅是指個人選擇的豐富化,而且還包含了人與各種環境之間恰如其分的配合。其間,機器扮演的角色是使這種配合能夠接近過去沒有機器時的自然與和諧。這就要求機器對人的了解程度和人與人之間的默契不相上下。人不再被物役,而物為人所役。在科技的應用上,人再度回歸到個人的自然與獨立。
「信息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基本交換物。信息技術的革命將把受制於鍵盤和顯示器的計算機解放出來,使之成為我們能夠相互交談、共同旅行,能夠撫摸甚至能夠穿戴的對象。這些發展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向我們展示出這一變化的巨大影響。自從加拿大傳播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在20世紀60年代出版了《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以來,公眾一直竭力試圖理解電子時代信息產業的發展。然而,還沒有一部著作像《數字化生存》這樣,在如此寬廣的層面上啟發我們對今日世界和它的奇妙未來的認識。
按照尼葛洛龐帝的觀點,數字化的空間是一個虛擬的,依靠數字邏輯建立的,是不可觸摸的,呈非物質形態的東西。他認為對數字化空間了解的人並不多。在一項關於「數字化的生存」的調查中得到的反饋信息顯示,在對88人次的訪問中,關於「數字化生存的空間是指什麼?」一項中,有58%的人對此一無所知。有12%的人認為:數字化生存不過是一個時髦的名詞而已,就像以前非常流行的語匯,諸如「酷」之類,生活還是原來那種生活。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懂得一些數字化的含義。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正面臨著哪些沖擊?善於運用電腦的新一代,將置身於什麼樣的生活環境?這就是尼葛洛龐帝試圖通過《數字化生存》一書所回答的問題。這是一本非技術性的、關於數字化時代的書,描繪數字新世界的各種面貌。
在中國,尼葛洛龐帝的知名度僅次於比爾·蓋茨,因為很多人特別是對網際網路感興趣的人,都是從他和他的《數字化生存》開始才了解網路這個概念的。「搜狐」網站創始人張朝陽是他的學生,想要成為張朝陽類型的人,你可以先看看本書,或給你的父輩們或給你的老師們看看,這是認識未來數字化生存方式的一本通俗教材。所有在為數字化而焦慮、擔心跟不上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步伐的人不妨讀一讀這本書,因為從廣義上來講,此書是為他們而寫的。年紀較大的人應該感謝本書描繪了他們的孩子正在做或以後將要做的事情;年紀輕一點的人會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得到理解和印證而振奮;年紀更小的人則可以及早開始新的夢想,因為他們才是後信息社會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