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發電比特幣挖礦
『壹』 生物質能是怎麼發電的
所謂生物質能是指從生物質轉化產生的能。常用的生物質包括植物——農作物、薪材、草、木、人畜糞便、工農業有機廢物、有機廢水等。這些生物質能都直接或間接地(經過人和動物的消化或工農業加工)來源於綠色植物,來源於太陽能,因此,它又稱「綠色能源」,實質上它是物化的太陽能。據計算,每年全球靠光合作用可產生生物質能1200億噸,其所含能量是當前全球能耗總量的5倍。
由於生物質能的數量巨大,同時轉化過程中很少或不產生污染物,世界各國都正在開發深度利用高效生物能的轉換技術,使生物質成為具有廣泛用途的熱能、電能和動力用燃料,轉化技術有下面兩種:
通過液化將生物質轉化為酒精。燃燒1千克酒精,可以放出29726千焦的熱量,比普通煤的發熱量高。而且酒精是液體能源,便於使用、貯存、運輸。普通汽油發電機稍加改裝,就可以用純酒精作燃料。如果用汽油和酒精的混合物來開汽車,汽車發電機甚至不需改裝就可以使用。1升酒精可以驅動汽車在公路上行使16千米。
酒精是用澱粉、糖等有機物經過微生物發酵作用生產出來的。含有澱粉和糖的生物質很多,包括甘蔗、甜菜、玉米、高粱、木薯、馬鈴薯以及水草、藻類等,它們都可以是生產酒精的原料。
巴西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早在1975年,巴西就制定了「酒精計劃」,逐步用酒精或酒精和汽油的混合物部分替代了石油,解決了交通用能供應的問題,目前巴西有90%的小汽車用酒精做燃料。美國目前有30%的汽油摻有酒精,酒精的摻入量約為10%左右。
通過發酵過程製作以甲烷為主的沼氣。我國每年作為農家燃料燒掉的柴草合標准煤2億噸,佔全國總能耗的15%。但能量的利用效率比較低。
利用人畜糞便和秸稈為主要原料發展沼氣池,既解決了家用燃料問題,又保持了農田肥力,減少化肥對水的污染。1990年,我國就有400多萬戶使用小沼氣池,年產沼氣10多億立方米,沼氣電站裝機2000多千瓦,我國目前是戶用沼氣池最多的國家。
目前,我國很多的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利用處理廠中的固體廢物進行沼氣發酵,產生的沼氣用來發電。在英國的5000多個污水處理廠中,有1/3是用通過發酵所產生的沼氣作為動力的。法國在南部利摩日地區建造了兩座垃圾發酵處理站,每年處理垃圾8.45萬噸,每小時生產沼氣800立方米,這些沼氣已供一些工廠和煤氣公司使用。
如過去的10多年中,美國已建成生物發電的容量達400多萬千瓦,主要是採用木材及木製品工業廢料氣化後的氣體燃料發電。國外結合治理城市環境污染,開始進行垃圾發電,技術已經成熟。僅日本就運行約100座垃圾電站,並計劃把垃圾電站的裝機容量發展到400萬千瓦。因此,利用生物質能發電是當今新能源發電的新趨勢之一。
我國是一個農業國,物質能資源非常豐富,年資源量是薪材3000萬噸,秸稈4.5億噸,稻殼0.15億噸,另外還產生大量的城市排放的生活污水、垃圾、工業廢水等。
利用生物質能發電在我國目前還是小規模、小范圍的利用,稻殼轉化發電容量只有5000瓦,沼氣發電裝置140個左右,總容量也只有2000千瓦。另外,我國還引進發電容量為4000千瓦的垃圾發電站。
『貳』 我想開個生物質發電廠 不知道需要多少資金500萬能開個多大的
500萬的估計只能投資那種小型的燒粉狀物料的懸浮燃燒類型的爐子,產蒸汽來賣,做發電或熱電聯產這點資金是不夠的也是不劃算的,但高溫懸浮燃燒目前仍存在nox排放高的問題,不符合新的環保標准,加裝脫硝裝置運行成本會增加。當然,總體要綜合考慮,看應用場合來選擇合適的爐型和技術方案。
『叄』 一個生物質發電廠大概要投資多少錢
看規模,如一台30MW機組,單機單爐,總投資3個億左右。
『肆』 生物質能發電有利潤嗎
生物質發電普遍虧損為何能盈利
「發電機組一年運轉10個半月,要吃掉秸稈22萬噸。我們通過集中管理、免費收割、創新技術等措施解決了生物質發電的原料問題。同時也實現秸稈的零廢棄、零污染和高效利用。」江蘇生物發電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介紹說。
生物質發電成本怎麼降?
工業化管理秸稈的收、儲、運,建築廢木料破碎摻燒,提高熱值
「我們利用循環流化床技術,以小麥、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秸稈和其他生物質為原料發電供熱。」走在廠區大道上,王說,目前,通過升壓站,將電輸送到長灣變電所並入國家電網,年可發電量1.8億度,供電量1.6億度,供熱35萬噸。
據介紹,可年處理秸稈22萬噸,相當於節約原煤1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萬噸,減排二氧化硫1.8萬噸,減排煙塵5200噸。而秸稈燃燒後的灰燼富含鉀、磷等成分,可還田作為有機肥。
在生物質發電行業中,原料成本約占總成本的60%~70%,也是盈虧關鍵所在。目前,收運大多依靠人工,隨著勞動力、燃油等成本的提高,以及秸稈收購價格的不斷攀升,支出成本不斷增加,也導致了生物質發電企業普遍經營虧損。
數據顯示,2013年,江蘇省13家秸稈發電企業中,9家虧損,4家盈利,是盈利的4家之一。
2010年建廠之初,就購買了多台收割機,免費為農戶收割農作物。農戶既節省了200元/畝的收割費,又減少了秸稈處置的麻煩,而則解決了秸稈來源的難題。
由於秸稈熱值較低,要達到發電能量,通常添加15%~20%的煤。通過技術創新,專門從德國進口了打碎機,對建築廢木料破碎後摻燒,來提高秸稈熱值(熱值在5000大卡左右)。
雖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每年秸稈收集的人力成本、燃油成本的上漲等,仍讓倍感壓力。
原料成本怎麼降低?
探索秸稈收集利用新模式,簽訂近萬畝土地集體流轉協議
幾十台收割機在稻田裡作業,扒草機將產生的秸稈收集,打捆機將秸稈打成重約400公斤的包裝,夾包機夾到路邊卡車上,然後運回發電廠。這是探索的秸稈收集利用新模式在訪仙鎮農場秋收時展現出的景象。
鎮農服中心副主任侯新華介紹說,作為市最大的農場,農場水稻種植面積有7000多畝,佔了全鎮水稻總面積的1/5。
2013年,投資2.5億元,上馬了30萬噸大米加工項目,並與村簽訂全村近萬畝土地的集體流轉協議,打造當地最大的稻米種植基地。
為方便收集秸稈,投資4000多萬元,統一派發種子、統一播種、統一收割、統一收糧,將流轉農田交由31位受聘農戶管理,農戶管理工資為400元/畝,每畝要上交600斤麥子、1050斤稻子,超產部分由農戶和農場分成。這31位種糧大戶中最多的管理近千畝,最少的也有200多畝。
如何延伸產業鏈?
構建循環農業產業鏈,打造集發電、稻麥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企業
「機械、種子、農葯等農資都由公司承擔,我們出人工、拿報酬,種得好還能拿超產分成,去年收入有10多萬元。」一名受聘農戶坦言,在家種田有這樣的收入,真是做夢也沒想到。
據悉,農場的主導產品是優質無公害稻米,生產過程中採用稻、鴨共養模式,使用無公害的有機肥料,收獲的稻穀運往公司稻米加工廠加工,稻麥秸稈則作為生物發電廠的原料,發電後剩下的草木灰返還到基地作為有機肥料,循環利用,形成生態、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循環農業產業鏈。
據測算,每畝糧田稻麥兩季可回收秸稈近一噸,每噸秸稈可發電800度,每年農場及周邊農戶回收的秸稈可達兩萬噸,可生產1600萬度電。回收的秸稈經過能源化處理產生草木灰,再回歸農田作為農場的生態肥料,形成頗具特色的清潔環保、生態循環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產業鏈。
目前,該公司已是一家集生物質發電、優質稻麥生產、優質大米加工銷售等涉農項目於一體的農業龍頭企業。
『伍』 生物質發電廠是boo 還是bot
為解決基礎設施主體多元化,加快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的問題,現今在國際上通行採用的融資方式主要有BT、BOT、BOOT、BOO等方式,也就是說,一種從BOT方式演變而來的BT方式已成為國際項目融資的重要方式之一。BT(build-transfer,即「建設-移交」)是指者通過BT項目招投標,中標取得BT建設的者(承包人)負責建設資金的籌集和項目建設,並在項目完工經驗收合格後立即移交給建設單位(通常為),建設單位向BT建設者(承包人)支付工程建設費用和融資費用,支付時間由BT建設雙方約定。因此,BT是通過融資進行項目建設的一種融方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設—經營—轉讓」)是指或授權項目業主,將擬建設的某個基礎設施項目,通過招投標方式選擇BOT項目者並按約定授權中標者來融資、、建設、經營、維護該項目,該者在協議規定的時期內通過經營來獲取收益,並承擔風險。或授權項目業主在此期間保留對該項目的監督調控權。協議期滿,根據協議由授權的者將該項目移交給或授權項目業主的一種模式。適用於對現在不能盈利而未來卻有較好或一定的盈利潛力的項目。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即「建設一擁有一經營一轉讓」),是國內者(承包人)或國際財團對中標承包的市政工程項目及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待項目建成後,在規定的期限內擁有所有權並進行經營,期滿後將項目移交給或其授權的業主。BOO(Build-Own-Operate即「建設一轉讓一經營」) ,社會者根據賦予的特許權,建設並經營基礎設施項目,但是並不將此項基礎設施項目移交給或其授權的業主。
『陸』 生物質發電廢渣能利用嗎
能廢物利用的
『柒』 現在生物質發電補貼還有嗎往後幾年前景怎麼樣
生物質能利用的方式主要是直接燃燒、發電、氣化和轉變為成型燃料。所謂生物質氣化是指利用工業手段將秸稈變成天然氣,用秸稈轉變而成的天然氣雖然與煤相比缺乏競爭力,但是和煤氣、天然氣相比是具有競爭力的。秸稈氣化也可解決小區域集中供氣問題。此外生物質成型燃料是替代煤的好產品。成型燃料在我國已實踐了幾年,技術已比較成熟,如秸稈固化成型是成熟的技術。
近年來,隨著對可再生能源的加大開發、利用,生物質能發電得到了快速發展。2016年我國生物質能發電項目裝機容量達到1224.8萬千瓦,較2015年再增加104.9萬千瓦,發電量達到634.1億千瓦時,相當於2/3個三峽水電。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生物質發電項目達到了665個,僅2016年一年內就再添66個項目,成為投資領域的新寵。
圖表:2012-2017年生物質能發電項目累計裝機容量(單位:GW)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分布式能源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
『捌』 什麼是生物質發電
生物質發電包括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和沼氣發電,建設重點為:
1.在糧食主產區建設以秸稈為燃料的生物質發電廠,或將已有燃煤小火電機組改造為燃用秸稈的生物質發電機組。在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部分林區和灌木集中分布區、木材加工廠,建設以稻殼、灌木林和木材加工剩餘物為原料的生物質發電廠。在「十一五」前3年,建設農業生物質發電(主要以秸稈為燃料)和林業生物質發電示範項目各20萬千瓦,到2020年達到2400萬千瓦。在宜林荒山、荒地、沙地開展能源林建設,為農林生物質發電提供燃料。
2.在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工業有機廢水處理和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沼氣工程,合理配套安裝沼氣發電設施。在「十一五」前3年,建設100個沼氣工程及發電示範項目,總裝機容量5萬千瓦。到2020年,建成大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10000座、工業有機廢水沼氣工程6000座,年產沼氣約140億立方米,沼氣發電達到300萬千瓦。
3.在經濟較發達、土地資源稀缺地區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重點地區為直轄市、省級城市、沿海城市、旅遊風景名勝城市、主要江河和湖泊附近城市。積極推廣垃圾衛生填埋技術,在大中型垃圾填埋場建設沼氣回收和發電裝置。
『玖』 生物質發電的實例,及其可執行性
生物質發電已有許多實例:如江蘇的如東秸稈燃燒發電廠、淮陰的秸稈燃燒發電廠等都是採用秸稈直燃的方式,江蘇高郵的秸稈發電廠則是採用秸稈氣化的方式發電的。其它還有沼氣發電的形式等等。這些都是已投入商業運行的電廠,當然具有可復制性和可執行性。
如果要想建立一個統一的模型來描述秸稈發電比較困難,因為,不同的秸稈的組分不同,熱值不同,而且是直燃還是氣化等方式的差別也巨大,在一個模型中實現不是不可以,但工作量巨大,不一定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