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里埃爾魯比尼比特幣
1. 求一篇簡單易懂的中英文對照的短文,大概A4紙2~3頁
Rising China sees more top thinkers
2010年度思想者出爐 周小川韓寒上榜
When historians look back to the moment when the post-Cold War reign of American power ended, they may well settle on 2010 as a crucial year.
當回顧冷戰後美國霸主地位終結的這一刻,歷史學家們也許會把2010看作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
Everywhere, it seemed, there were signs that the long-predicted "rise of the rest" had finally occurred, whether in the newfound assertiveness of fast-growing China or the impatient diplomacy of new powers like Brazil and Turkey.
無論是快速發展的中國最新獲得的那份自信,還是像巴西和土耳其這樣積極推進本國外交關系的新興勢力。似乎處處都有跡象表明:預言已久的「他國崛起」最終實現了。
Foreign Policy`s second annual list of the Top 100 Global Thinkers fully reflects that new world.
美國雜志《外交政策》交出的第二份「全球100強思想家排行榜」,充分反映出這個新世界格局。
As China asserts a growing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more Chinese candidates find their names on the list, including Zhou Xiaochuan, governor of China`s central bank.
隨著中國在國際平台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排行榜上出現了更多中國面孔,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就是其中之一。
Zhou was listed `for holding the world`s economic fate in his hands.` Proposing a new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 to replace the U.S. dollar and resisting pressure on China to appreciate its Yuan, Zhou is a living embodiment of China`s growing clout in the global economy.
周小川之所以上榜,是因為他「手握世界經濟的命運」。由於提出了用新國際儲備貨幣取代美元來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建議,周小川成為中國影響力在全球經濟中日益增長的真實寫照。
Apart from Zhou, who moved up the list from the previous No. 9 to No. 4, Editor Hu Shuli (No. 82) with Century Weekly and the most-read blogger Han Han (No. 86) were also listed.
周小川從前一份榜單的第九位上升到第四位。此外,《世紀周刊》的主編胡舒立(排在第82位)以及博客人氣王韓寒均榜上有名(排在第86位)。
In the list, we can see some big shots, including world-renowned investor Warren Buffet and Microsoft founder Bill Gates both topped the list for "stepping up as the world`s states falter."
在榜單中,我們還可以見到一些大人物,包括世界著名的投資家沃倫•巴菲特,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憑著「在世界動盪之時挺身而出的精神」,他們並列排在第一位。
Beginning with Warren Buffett and Bill Gates (1), who teamed up to prove that even in tough times great new ideas can emerge, to the forecasting economist Nouriel Roubini (12), to American president Barack Obama (3) and Angela Merkel (10), The "Iron Lady" of Germany, FP presents more than just their big ideas.
從聯手證明即便是艱難時代,也能孕育新銳思想的沃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茨,到成功預言金融危機的經濟學家魯里埃爾•魯比尼、再到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德國「鐵娘子」安格拉•默克爾,《外交政策》為人們呈現出這些偉大思想的更多內涵。
2. 美國經濟的過去及現在
好日子結束了
2008年,全球股市狂瀾迭起,人們不禁發問,已經走向衰退的美國,是否正在步入一個持久的經濟困擾時期呢?這樣就會使得就業大量縮減,物價不斷走高,美元持續貶值。
果然,目前就業數字顯示,2008年的美國經濟衰退不可避免。
數月來,美國的決策者和華爾街的經濟學家預測和希望著,美聯儲的一系列降息舉動能夠保持經濟的增長,但這種可能性似乎在7日消失了。
上午8點後,美聯儲宣布採取新一輪措施緩解信貸市場危機。8點半,勞工部公布了一份出人意料的就業形勢報告。幾乎同時,上周還告訴客戶經濟仍然在增長的摩根大通銀行稱,一場衰退似乎從今年初開始了。
公布的讓人沮喪的美國就業形勢報告顯示,該國就業崗位的總體數目低於三個月前的水平。從上世紀70年代初以來,每次美國出現就業崗位的縮減,一場經濟衰退就會隨之而來或者已經發酵。
未來幾個月,美國政府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措施將開始生效,這使得避免經濟衰退仍然存在可能。然而,近幾周預測美國可避免經濟衰退的白宮官員在勞工部的報告公布後稍微改變了口氣。
去年底,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經濟衰退判定委員會的7位經濟學家開始就經濟是否處於衰退邊緣的問題交換意見。但他們7日表示現在還難以確定。
根據該機構的定義,經濟衰退是指經濟活動的顯著和長期下滑,影響收入、就業、零售銷售和行業生產等評測結果。「鑒於這個定義,委員會不可能在衰退持續一段時間前宣布衰退。」加利福尼亞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克里斯蒂娜·羅梅說。
全球影響
「脫鉤」時代,不再恐懼美國
果然,美國衰退已成定勢,那麼,全球其他地區的經濟是否也會被拖垮?如今,全球金融體系緊密相連,美國的經濟衰退會不會壓制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的急速增長,並將歐洲各經濟體拖入泥潭呢?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魯里埃爾·魯比尼說:「當然,現在我們離大蕭條還遠得很。但若說到系統性風險和金融災難風險,大概只有回到當年的大蕭條時期,才能找到可與之相提並論的景象。」
從近期全球經濟的情緒波動來看,儼如患上了「躁狂抑鬱症」。然而,一方面,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和全球眾多出口商品目的地的美國,或許已瀕臨衰退。但與此同時,在各主要經濟體幾乎同步出現了五年的輝煌增長期後,已顯露出經濟學家們稱之為「脫鉤」的跡象。這意味著當美國這個全球經濟火車頭失去動力之際,樂觀派依舊相信,最近數十年來靠它所拉動的列車車廂,尤其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最終也會憑著自身動力獨自前行。
這一切跟中國的股市有何干係呢?隨著成交量上升、資本流動性增大,以及經濟一體化愈發緊密,全球股市已變得同步,與1990年代的情況大相徑庭。雖說全球都在增長,但美國依舊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也是中國和其他許多國家出口商品的最大的單一需求源。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的金融專家王同江說:「現在,中國與全球經濟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多個股市的下跌部分反映了對出口業相關企業未來的悲觀與擔憂。」按經濟常識來講,假如美國打個噴嚏,全球其他國家就會患上感冒,甚至肺炎。
但市場與現實經濟是有區別的。越來越多的商家和經濟學家認為,美國和全球或許正朝著不同的方向前進。美國機械業巨頭卡特彼勒公司主席詹姆斯·歐文斯說:「我們看到了一個全面脫鉤的現象。」他表示,雖然美國需求不振,但「南美、亞洲、俄羅斯、東歐等地以日用品為基礎的出口均非常強勁。這些市場的基本經濟狀況是強健的」。此外,這些國家的公司和消費者都不再主要依賴美國融資來購買拖拉機及施工設備。
「脫鉤」是從達沃斯論壇冒出的熱門術語之一。有一本暢銷書叫《沒有我們的世界》,它說的是沒有人類的地球命運將會如何,而這個書名也可以用作2008年全球經濟的標題。因為,盡管美國無法為經濟增長做出重大貢獻,但加入全球派對的新興經濟體自信可以承擔一切。
中國的經濟學家對前景同樣樂觀。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說:「中國財政狀況良好,而且國內需求強勁。」不過,由於向美國的出口需求下降,中國過熱的經濟很可能會減速。余永定認為,2008年,中國的增速將從目前約11%降到9%或10%,「而且,這是我非常保守的說法」。
的確,產品全部出口到美國的中國玩具車生產廠家可能會受到沖擊。但中國以及其他地方的汽車生產商卻在為新興市場生產。可以肯定的是,美國有賴於外國援手才能走出困境。隨著美元的疲軟,大量的美國企業都靠出口支撐。
1990年代,拉丁美洲、俄羅斯、遠東等發展中國家出現的危機攪亂了全球市場。而今,發達國家則問題百出,美國的次貸危機、英國北岩銀行遭遇破產險境、法國興業銀行的欺詐交易丑聞等等。無疑,一個新的金融秩序正初現端倪。美國會繼續抗爭,而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多半也會由「超速擋」調低為「高速擋」。
但這並不表示全球正面臨第二次大蕭條。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坦曾在達沃斯經濟論壇上指出,新興市場已佔全球經濟的一半份額。假如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疲軟,而新興經濟體增長5%或6%,那麼2008年全球經濟仍會有像樣的增長。(
3. 外國經濟學家名字中帶魯的
安德魯·施萊弗
安德魯·格林
保羅·羅賓·克魯格曼
德布魯
弗·布魯斯
羅拉爾·德布魯
魯迪格·多恩布希
魯道夫·希法亭
魯里埃爾·魯比尼
以上只是部分,實際數量應該超過100個。
4. 美國爆發經濟危機的原因
在危機之前的數年,低利率和大量美國國外資金的流入創造寬松的信貸條件,為房市暴漲加油添火,並鼓勵負債融資性消費。美國家庭擁房的比例從1994年的64%(自1980年以來就大約如此)到2004年的史上最高水平69.2%。次級抵押貸款對家庭擁房率和整體住房需求量的增加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1997年到2006年間,一般的美國住房價格增加了124%。在2001年結束往前算的20年間,全國房價中值是2.9到3.1倍的中產家庭收入。這個比例在2004年上升至4.0,而2006年則升至4.6。這房地產泡沫 導致了不少業主對其住屋以較低利率再融資,或透過免除由房價上漲保證的二次貸款為消費者開銷提供融資。時至2007年底,美國家庭債務對年度個人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為127%,而在1990年為77%。
在房價不斷增加同時,消費者較少儲蓄,借貸和開支更多。消費主義文化是在「植基於立即滿足需求的經濟」中的一種要素。從2005年開始,美國家庭已經將超過99.5%的個人可支配收入投入消費或支付利息。如果把大多數涉及業主自用住房的估計自這些計算里除去,自1999年開始,每年美國家庭開銷超過其個人可支配收入。家庭債務增長於1974年年終,從7千50億,60%個人可支配收入,到2000年年底的7萬4千億,並最後於2008年中期達到14萬5千億,合134%的個人可支配收入。在2008年期間,一般美國家庭擁有13張信用卡,40%的家庭在信用卡上仍有未付賬款,較1970年時的6%更多。
這信貸和房價的爆炸導致了建房榮景,以及後來未能售出的房屋。這造成美國房價在2006年中期升至頂點並開始下跌。在信貸的寬松,且相信房價將繼續升值的前提下,鼓勵了許多次級貸款借款人去取得浮動利率抵押貸款。這些抵押貸款以在預先確定的期限間低於市場利率引誘借款人,期限過後剩下的則是以是市場利率計算。一旦初期的寬限期結束前無法支付較高月付款的借款人大概會試著再融資其抵押貸款。一旦房地產價格在美國許多地區開始下降,再融資變得更加困難。發現自己無法透過再融資以擺脫較高的月付款之借款人開始違約。
隨著越來越多的借款人停止支付他們的抵押貸款還款,法拍和待售房屋庫存增加。這使得住房價格面臨下行壓力,從而進一步降低業主的抵押資產的凈值。抵押貸款還款的下降也降低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的價值,這削弱了銀行的凈資產和財務狀況。這種惡性循環是危機的核心。
時至2008年9月,美國住房價格自2006年中期峰值以來平均下降了20%以上。這種房價大幅並出人意料地下降意味著許多借款人的住房凈值為零或者為負資產。換句話說,這意味著他們的住房價值低於其抵押貸款。截至2008年3月為止,估計880萬借款人–所有業主的10.8% –的住房已是負資產,據臆測該數目至2008年11月為止已上升至1200萬。借款人在這種情況下,有著自他們的抵押貸款「脫離」並放棄住房的誘因,即使這樣做會在接下來的若干年損害其信用評級。
法拍率的增加助長了待售的房屋庫存。在2007年新屋銷售率為26.4%,低於前一年。時至2008年1月,未售出新屋庫存為2007年12月銷售量的9.8倍,這是自1981年以來這一比例的最高值。更進一步,近400萬戶現存房屋待售,其中近290萬是無人居住的空房。這種過剩的待售屋降低了房價。隨著價格下跌,更多的業主處於違約或法拍危機邊緣。房屋價格預計將繼續下降,直到未售出房屋庫存(一種經濟學供應過剩的實例)下降到正常水平。
經濟學家魯里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在2009年1月寫道,次級貸款違約引發更廣泛的環球信貸危機,但只是多個債務泡沫崩潰的一種症狀:「這不只單單是美國房市泡沫破滅或者美國次級貸款區域的崩潰。造成這次災難的信貸過度是全球性的。有許多的泡沫,其觸角延伸不僅僅許多國家的住房,還包括商業房地產抵押貸款、信用卡、汽車貸款、以及學生貸款。有些氣泡是為了許多轉換這些抵押貸款到復雜、有毒、以及破壞性金融工具的證券化產品。而且還有更多的泡沫是為了向地方政府借款、杠桿收購、對沖基金、商業和工業貸款、企業債券、物資和信貸違約掉期...」他認為許多氣泡的破滅,是造成此危機擴散到全球且其沖擊加倍的原因。
5. 上海在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過程中如何防範風險
現在的世界面臨經濟全球化,跨國界的金融風險就像是傳染病一樣。」紐約大學教授魯里埃爾·魯比尼談起金融市場風險的全球傳遞性,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在魯里埃爾·魯比尼看來,次貸危機並沒有逐漸好轉,而是越來越糟糕,並不斷向全球其他市場蔓延。「金融風險能夠輕易地跨越國境傳遞到其他的國家,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時間不長,大概不到20年,所以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
不過,西班牙銀行國際事務副總監費麗奧斯卻表示,發達國家金融風險對發展中國家影響非常有限。費麗奧斯說:「發達國家的金融風險,如果傳遞到亞洲等一些發展中國家,有一定的傳遞性,但影響不是非常大,短期來說仍是非常有限的傳遞性。」
上海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則認為,作為一個開放的市場,很有可能對市場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很脆弱。資本市場是一個好的市場,當然也有風險,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越開放,越有可能受到世界經濟風險的影響,也越有可能脆弱。美國次貸危機是多方面造成的,但貸款審批不嚴難逃其責。對中國而言,應該接受當今金融市場所面臨的巨大變化,快速地接受這些變化,吸取其他國家和市場的經驗教訓,這樣,無論是在融資上,還是在儲蓄、投資方面,都能夠達到最高效的資源分配。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化傳奇。」摩根史丹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在發出感慨的同時表示,作為全球化非常主要的受益者之一,相對應全球所發生的諸多問題也會影響著中國。鑒於此,中國不能夠放鬆警惕,不能夠以為世界上萬事大吉。史蒂芬·羅奇強調說,「中國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出現這樣的繁榮,關鍵要關注全球市場。現在就要開始採取措施,關注未來的機會,並關注未來的風險。中國銀行業一定要在管理風險控制方面有很好的措施。」
6.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建重
2009年12月中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凱恩和民主黨參議員瑪麗亞·坎特韋爾一同建議重立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重新分離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在眾議院也有重立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部分內容的建議。美國銀行等銀行強烈反對這個做法。
2010年1月21日總統貝拉克·奧巴馬建議銀行管理中包括類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對銀行商業和投資的限制。這個建議是以贊成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部分觀點的保羅·沃爾克命名的。不過在2010年5月的一次采訪中沃爾克也說他並不建議回到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狀態上或者完全分離投資和商業銀行。同月經濟學家魯里埃爾·魯比尼在采訪中認為沃爾克的建議不夠,只是一種輕型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在這個建議下利益沖突依然存在,金融企業依然會「大到不能倒」。他說這個模型是一個災害,並說:「我們需要徹底執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時期的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限制。」
2011年馬西·卡普蒂爾重立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部分規定的努力。
在歐洲大陸,尤其是在法國、德國和義大利越來越多的智庫呼籲使用基於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國家或歐盟立法來管理銀行。
7. 努里埃爾·魯比尼的魯比尼-簡介
國籍:美籍猶太人
畢業學校:哈佛大學
職稱:經濟學教授
研究領域:國際宏觀經濟和金融、宏觀經濟學和財政政策
政治經濟:增長理論、歐洲貨幣
主要觀點:次級債又一場信用危機(2007.08) 又被人稱為「末日博士」 1958年3月29日出生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1982年以最優異成績獲得義大利博克尼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
1988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魯比尼全球經濟公司創始人、董事長
經濟學網站RGE主席
1998-1999年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國際事務高級經濟學家1999年7月-2000年1月任負責國際事務的副財長的高級顧問、美國財政部政策制定與評估辦公室主任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執行官埃利安表示,魯比尼的優點之一就是他願意「進行創造性思考」。這種反抗傳統的特質,某種程度上源於魯比尼四處游歷的成長過程。
■據他在哈佛的導師薩克斯(「休克療法」之父)的說法,魯比尼在數學和經濟直覺方面,有非比尋常的天賦。
英國《金融時報》將其形容為當代經濟界的「先知」。
■《紐約時報》因此封他為「新末日博士」。
■美國《財富》雜志曾於2005年發表了魯比尼的觀點:房地產泡沫正在發酵,投機行為將震動整個美國經濟。自這個觀點發表後,魯比尼得個綽號卡珊德拉(凶事預言家,烏鴉嘴)。
■2009年9月,魯比尼再次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敲警鍾,稱在未來幾個月或者一年內,美國房地產業將經歷「一輩子見一次」的罕見大破裂,油價會隨之劇烈震動,人們喪失消費信心,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但在那個看起來很美的繁榮時期,沒人相信他的話。IMF一位業內人士評論魯比尼的分析缺乏數學模型的支撐。此後發生的一切一一應驗了魯比尼的猜測。2008年上半年魯比尼又准確預測了投資銀行的傾覆。由此IMF經濟學家朗格尼送他綽號「先知」。 當個成功的預言家,只要堅持一個趨勢,不論多頭或空頭,總會遇到對的時候。
魯比尼似乎就是一個永恆的空頭,這點連他自己都不否認。不過,就時下這場金融危機,魯比尼說自己反倒成為現主義者,而不是悲觀主義者,因為事情變得比他原先的預測還要糟糕。
魯比尼並不是僥幸猜中的,他進行了一系列關於上世紀90年代新興國家經濟崩潰的研究,從1994年的墨西哥、1997年的泰國、印尼、韓國,1998年的俄羅斯與巴西,到2000年的阿根廷,他發現現代國家經濟要崩盤有一大共同點:赤字太多,支出大於收入。在了解症結後,他決定找出下一個會崩盤的經濟體,反復研究比較許多國家後,他驚訝地發現,下一個面臨風暴的國家竟然是美國。
彼時正當2006年7月,多頭氣勢正盛。在那個年代率先預測衰退是需要勇氣的,他被人們視為杞人憂天或危言聳聽的烏鴉。但是在他預測全球金融體系崩潰的十二步,如同依據他寫的腳本一步不差地全部成真之後,人們奉他為先知。
此後,他又在2008年上半年預言了投資銀行的傾覆。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人們共同見證了投資銀行帝國的分崩離析。盡管魯比尼一直在唱空,但他還是頗受追捧。投資大師索羅斯說:「他是所有經濟學家中最正確的一個。」奧巴馬政府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薩默斯則表示,「魯比尼的偉大美德在於他是正確的。他提出的許多觀點曾經被人們視作胡言亂語,如今它們都成為事實,因此我要給他記上一功。」此外,擁有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魯比尼曾在耶魯大學經濟學系工作,並在華盛頓扮演過兩年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包括充當時任財政部副部長蓋特納的高級顧問,如今,奧巴馬已經任命蓋特納為財政部長。有趣的是,雖然魯比尼早就預言經濟衰退,不過據報他自己的投資仍是一成不變——定時定額買股票基金;而他學者氣質的另一面卻是喜歡開派對、泡美女。他自己說,既然末日已到,何不及時行樂?
8. 求,日本上世紀末主導東亞經濟式的雁陣模式的詳細資料
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留下了兩個對比鮮明的教訓:一個是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亞洲人應學到的教訓;另一個是亞洲人實際學到的教訓。
西方經濟學家得出的結論是,新興經濟體應採取靈活的匯率制度,並建立現代的、監管良好的、有競爭力的金融市場。而亞洲人則決定選擇有競爭力的匯率、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和大規模積累外匯儲備。問題是亞洲人是否需要改變自己的選擇。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10年前,當泰銖出現的下行壓力時,沒人預料到接下來發生的事——7月初它開始貶值。這件看似很小的事件導致了一場金融「海嘯」,「吞沒」了東亞的大部分地區,席捲了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和泰國。其結果是匯率制度瓦解,金融體系崩潰,政府在信用違約的邊緣搖搖欲墜,經濟紛紛陷入深度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官員們奔走於各個遭遇危機重擊的國家之間。最終,這場危機波及到全球各地,1998年8月席捲了俄羅斯,1999年初又殃及巴西。
與它的爆發一樣,此次亞洲金融危機的結果也非常出人意料。從它的嚴重程度和地理局限性上講,1997至1998年的危機成為上世紀80、90年代折磨新興經濟體的一連串金融危機中的最後一次(除了2001年的阿根廷和土耳其危機)。如今,外部投資者將資金投入這些經濟體的慾望十分強烈,證據包括走勢強勁的金融市場、較低的外部借款息差和規模龐大的私人資本流入——例如,2006年,新興經濟體的私人資本凈流入達到2560億美元。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幾乎無事可做了。
如何解釋這種新的穩定性?正如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s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的魯里埃爾�6�1魯比尼(Nouriel Roubini)所言,亞洲人沒有學到多數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他們應該學到的教訓。這並不是否認亞洲經濟體已經出現實質性的結構改善,尤其在金融體系的資本化和監管方面。但這不是問題的核心。重要問題是在其它方面:亞洲決策者經過總結認為,重大錯誤不是盯住匯率制,而是匯率高估。正是這個錯誤,才使聽命於美國財政部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員到亞洲來指手劃腳。
「下不為例」成了口號。結果便是再也沒有下一次。現在,東亞的新興經濟體大多成為債權國。此外,它們積累的大部分外部資產都集中在官方手裡(見表)。截至今年2月,東南亞國家的外匯儲備總量已經達到3.28萬億美元,較1999年初增加了2.49萬億美元。單就中國而言,其同期儲備額就增加了1.01萬億美元,達到1.16萬億美元。雖然在危機之後大量積累外匯儲備似乎是個合理的保障方式(盡管有些代價高昂),但如今的水平看來過高了。在大多數東亞經濟體中,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的比例為4比1或5比1。
外匯儲備的規模表明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這些國家拒絕實行許多外部經濟學家建議的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它們反而選擇壓低本國匯率。這繼而導致了經常賬戶盈餘。保持這種盈餘需要本國儲蓄持續高於國內投資。這些國家採用的手段就是「沖銷」外匯儲備累積對本國貨幣供應的影響,以防貨幣和信貸的正常擴張、經濟過熱、通脹以及外部競爭力喪失。
如果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區域正在產生巨額經常賬戶盈餘,那麼其它地區一定出現等額的赤字。在油價飆升之際,這一結論變得更有說服力。因為油價飆升導致收入轉移到了那些有過痛苦經歷的國家——這些國家已吸取教訓,不再迅速消耗其額外收入。然而,在一個匯率不斷波動的世界裡,那些能夠用本幣自由借貸的國家最容易累積大量凈外債。原因很簡單:只有這些國家可以大量借貸,且不會造成金融體系內部出現嚴重的匯率失調。因此,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赤字大國,就毫不奇怪了。它是作為最後手段的借款人。只有美國能夠成為一個巨大的凈債務國,而不會危及其本國金融體系的健康。
那麼,一些經濟學家所謂的「新布雷頓森體體系」(Bretton Woods Two,一種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能否化解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金融不穩定,並成為可持續的出口主導型增長的基石呢?
魯比尼的回答是否定的。這種政策將導致外匯儲備增加,最終達到難以沖銷的水平。這將導致貨幣供應增長過快、國內資產價格泡沫、經濟過熱、通脹和競爭力喪失——而這些國家的政府本來壓制名義匯率的上升,就是為了防範這些問題。通過將利率維持在均衡水準以下,這種政策將會扭曲國內金融體系。低收益率外匯資產的累積可能會導致巨額資本損失,造成資源的浪費。這種政策會令亞洲經濟體過度依賴於外部需求。這將導致美國的保護主義加劇。它最終會迫使美國貨幣當局保持寬松的貨幣政策,以抵消巨額經常賬戶赤字所導致的國內需求減少。
事實證明,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政策體系比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預期的要穩固。但問題的關鍵是中國。盡管中國沒有直接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它也是用這種亞洲方式吸取教訓的國家之一。如今站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龐然大物。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的外匯儲備平均每月增長500億美元,而IMF預測,中國經常賬戶盈餘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今年將達到10%。我認為,這些驚人的趨勢既不理想也不可持續。我將在下周討論其原因和應對措施。
9. 你認為歐洲債務危機產生的原因以及你對未來歐元走勢的看法,三百字左右
末日博士、紐約大學教授魯里埃爾·羅比尼:全球經濟研判
2009年23日《福布斯》發表了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末日博士」魯里埃爾-羅比尼(Nouriel Roubini)的評論文章,稱全球經濟整個2009年將出現衰退,復甦最快要到2010年,全球經濟的底部將是U形。他還對幾乎全球所有地區2009年的經濟形勢作出了判斷。
全球經濟正處在一輪同步收縮的中途,2009年全球將出現數十年來首次負增長。這將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和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下滑。全球貿易面臨著戰後最劇烈的萎縮——由於全球需求嚴重持續下滑、整個供給鏈出現產能過剩、貿易金融持續萎縮,2009年全球貿易可能下降12%。
現在許多分析師和評論家指出,經濟活動的二階導數正在轉為正值(也就是說,經濟仍在萎縮,但速度放慢了,而不是加速),經濟復甦的早期跡像已經出現。但我對各種數據進行分析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全球經濟收縮仍在加足馬力進行,將出現非常嚴重的、深度的、延續的U形衰退。
去年大家一致認為會出現V形的短期、輕微衰退,現在已經沒人提了。盡管目前經濟收縮的速度相比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的自由落體式下滑有所緩和,但我們距離經濟底部和持續的增長仍相當遙遠。尤其是歐洲和日本,它們基本沒有出現經濟活動的二階導數由負轉正的跡象。
不過,在2009年一季度末,在某些國家出現了一些下滑步伐放慢的跡象,尤其是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政策反應力度要更大一些,製造業的一些領先指標可能已經領先歐洲和日本見底了。不過,包括所有G7成員國在內的主要經濟體仍將在整個2009年繼續下滑,盡管速度要比年初時慢一些。
而且,全球復甦最快也要2010年發生,而且疲軟無力,因為我們還面臨諸多問題:金融機構的信貸虧損、信貸危機陰魂不散、經常項目赤字國家裡過度負債的家庭需要節儉度日、大規模政府刺激之下需求恢復緩慢。
下面是一些主要判斷:
1 2009年全球經濟活動可能萎縮1.9%。發達國家2009年將收縮4%。日本和歐元區將遭遇最嚴重的滑坡。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將繼續萎縮,盡管整個2009年步伐會不斷放慢,但每個季度都是負增長。
2 新興市場將會從近幾年的爆發式增長大幅回落,巴俄印中經濟增幅將只有2008年的一半。
3 貿易條件的惡化、資本流動的放緩和信貸趨緊將使得拉丁美洲從2008年4.1%的增長直接進入衰退。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和委瑞內拉將全部陷入負增長,而秘魯這些小國家則將經歷大幅減速。
4 由於國外信貸撤出和嚴重金融危機的風險,東歐和前蘇聯國家將面臨最嚴重的收縮。石油收入下降和財政困難將使得俄羅斯經濟萎縮5%,而某些國家可能出現兩位數的萎縮,尤其是波羅的海諸國。
5 依賴出口的亞洲2009年經濟增長將會大幅放緩至3%以下。中國經濟將出現硬著陸,GDP增幅跌至5.5%,而印度將急劇放緩至4.3%。所有「亞洲四小龍」(新加坡、台灣、韓國、香港)和馬來西亞、泰國將陷入衰退。
6 中東和非洲將取得非常緩慢的增長,只有2008年增速的一半,原因是資本流入下降、美歐需求下降和大宗商品價格和產出下降。以色列和南非將面臨輕微下滑。
7 史無前例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將緩和私人需求的大規模萎縮並降低全球進入L形「類蕭條」的風險。不過債務融資對很多國家而言可能是一個挑戰,尤其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或最脆弱的西歐國家。
8 由於違約率上升及其給銀行帶來的額外風險,這次全球衰退的失業率可能會超過上一次衰退。2010年發達國家失業率將會達到兩位數(美國2009年年中可能就會達到),並讓發展中國家中更多人陷入貧困。這樣嚴重的收縮將會引發一些社會和政治不安定因素。
9 盡管產量削減,大宗商品總體在2009年可能會重新面臨壓力。我預計西得克薩斯中間基(WTI)原油2009年平均價格大約為40美元,因為需求萎縮的速度將繼續超過原油供給下降的速度。
魯里埃爾?魯比尼-《走向金融災難的12步》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s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的教授魯里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的《走向金融災難的12步》:
第一步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房地產市場衰退。他表示,房價將從峰值水平下跌20%至30%,造成4萬億至6萬億美元的家庭財富灰飛煙滅。10萬個家庭最終將持有負資產,因此迫切希望將房子鑰匙投入郵箱,然後動身前往更佳之地。更多的房屋建築商將破產。
第二步是次級抵押貸款進一步虧損,超出當前估計的 2500億至3000億美元。魯比尼教授提出,在2005年至2007年開始發放的所有抵押貸款中,約60%具有「草率或有害的特徵」。高盛 (Goldman Sachs)估計,抵押貸款損失為4000億美元。但如果房價下跌超過20%,虧損將更大。這會進一步損害銀行發放貸款的能力。
第三步是無擔保消費貸款出現巨額虧損,其中包括信用卡、汽車貸款、學生貸款等等。「信貸緊縮」屆時將從抵押貸款擴大至廣泛的消費信貸領域。
第四步是債券保險公司評級被下調,它們沒有資格獲得其業務所依賴的AAA等級。接著,還要減記1500億美元的資產擔保證券。
第五步是商業地產市場崩盤。
第六步是大型區域性或全國性銀行破產。
第七步是草率的杠桿收購出現巨額虧損。在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上,此類貸款高達數千億美元。
第八步是一波企業違約浪潮。美國公司普遍狀態良好,但公司「肥尾」(fat tail)盈利能力低下且債務負擔沉重。這類違約將使為這些債務提供保險的「信貸違約互換」虧損面擴大。虧損額可能高達2500億美元。一些保險商可能破產。
第九步是「影子金融體系」的垮台。由於對沖基金、特殊投資工具等機構無法直接從中央銀行獲得貸款,解決它們面臨的困境將變得更為困難。
第十步是股價進一步下挫。對沖基金、保證金追繳通知和做空行為的失敗可能導致股價連續暴跌。
第十一步是一系列金融市場流動性枯竭,包括銀行間市場和貨幣市場。其背後的原因將是對償付能力的擔憂急劇增加。
第十二步將是「虧損、資本減少、信貸收縮、被迫清算和以低於基本面價格廉價出售資產的惡性循環」。
美聯儲不能抵擋這種風險的8個理由:
(1)美元和通脹風險限制了美國貨幣政策的放寬;
(2)激進的寬松政策只能解決缺乏流動性的問題,不能解決償債能力;
(3)債券保險公司將喪失它們的信用評級,這會產生可怕的後果;
(4)主權財富基金將無法應對過於龐大的總體損失;
(5)公共政策干預的力度不足以穩定住宅市場損失;
(6)美聯儲無法解決影子金融體系的問題;
(7)監管機構無法在損失透明度和監管自律之間找到一條合適的中間道路,這兩者都是必須的;
(8)以交易為導向的金融系統本身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