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tcorg
① 論語.子罕的全文翻譯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罕是希少。言是直言。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周禮春官大司樂注,「發端曰言,答述曰語。」依此解釋,有問有答名為語,無問而自己直說名為言。
論語記載孔子所說的「利、命、仁」,多數是答問語,雖然也有直言,如里仁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放於利而行,多怨」,堯曰篇「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但像這些例子不多,可見孔子輕易不說利命仁,所以此章說「子罕言」。
何以罕言?集解說:「利者義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利者義之和也,是乾文言傳之文。
Dear lingxi607:如果您要子罕篇全部的解釋翻譯,請看徐自民教授的論語講要第九:
http://www.amtbtc.org.tw/article/lun/LunYua0309.htm
Btc Nano BTN放大招啦! 注冊即送100個BTN,邀請好友注冊再得40個BTN,您的好友也可得10個BTN!! 推薦滿100人可再領取1000個BTN,趕快跟好友一起賺取BTN啦~~~
邀請鏈: https://www.btcnano.org/index_cn.html?invitedId=521985
邀請碼:521985
③ 和而不同在現代有何借鑒意義
所謂「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所謂「同而不和」則是指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某一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這本是極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應該通過交換意見、溝通思想而求得共識;即使暫時統一不了思想也不會傷了和氣,可以經過時間的檢驗來證明誰的意見更為正確;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並不尋求時時處處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對方有其獨立的見解,並不去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才算得上赤誠相見、肝膽相照。但是,那些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雲亦雲、見風使舵;更有甚者,便是黨同伐異、以人劃線:凡是「朋友」的意見,即使是錯了也要加以捍衛;凡是「敵人」的觀點,即使是對的也要加以反對。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就劃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幫派。其「朋友」的真正意義也便盪然無存了。
或許,這種「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於一種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來,孤立的個體是很容易吃虧和受到傷害的,如果不加入某個幫派、不擠進某個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這種安全感的獲得卻是以犧牲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為代價的。當一個人連真實的思想都不敢表達,連自己的見解都無權具備的話,這個人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更有甚者,這種「同而不和」的小人行為方式不僅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滲透到了如今的學術領域。其結果,便是把學術之爭變成了門戶之見。我們知道,學術之爭的本意是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與碰撞而去偽存真,促進學術的發展;而門戶之見則是無原則地堅持和捍衛自己學派的觀點,將學術之爭演變為利益之爭:顯而易見,後者已由人格的異化擴展到了學術的異化,而異化的根源,就在一個「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樣:「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宋·歐陽修《朋黨論》)又或曰:「君子論是非,小人計利害。」(清·申居鄖《西岩贅語》)
與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注重人際往來中的利益糾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勇於堅持立場;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計較人際往來中的是非恩怨,但卻能在正視不同意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因此,這樣的人或許即使也還會有些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