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c什麼時候練好
① 關於微觀經濟學的問題
解答:(1)根據題意,有:LMC=且完全競爭廠商的P=MR,根據已知條件P=100,故有MR=100。由利潤最大化的原則MR=LMC,得:3Q2-24Q+40=100整理得
Q2-8Q-20=0解得Q=10(負值捨去了)又因為平均成本函數SAC(Q)=所以,以Q=10代入上式,得:平均成本值SAC=102-12×10+40=20最後,利潤=TR-STC=PQ-STC
=(100×10)-(103-12×102+40×10)=1000-200=800因此,當市場價格P=100時,廠商實現MR=LMC時的產量Q=10,平均成本SAC=20,利潤為л=800。(2)由已知的LTC函數,可得:LAC(Q)=令,即有:,解得Q=6且>0解得Q=6所以Q=6是長期平均成本最小化的解。以Q=6代入LAC(Q),得平均成本的最小值為:LAC=62-12×6+40=4由於完全競爭行業長期均衡時的價格等於廠商的最小的長期平均成本,所以,該行業長期均衡時的價格P=4,單個廠商的產量Q=6。(3)由於完全競爭的成本不變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線,且相應的市場長期均衡價格是固定的,它等於單個廠商的最低的長期平均成本,所以,本題的市場的長期均衡價格固定為P=4。以P=4代入市場需求函數Q=660-15P,便可以得到市場的長期均衡數量為Q=660-15×4=600。現已求得在市場實現長期均衡時,市場均衡數量Q=600,單個廠商的均衡產量Q=6,於是,行業長期均衡時的廠商數量=600÷6=100(家)。
② 微觀經濟學 求助~!!!!
尹伯成習題集,綠皮書上的原題...
唉,給你綠皮書上的准確答案吧...
純手打...
好累...
第一題:
(1)利潤最大化條件MR=MC,由TC可得MC=Q+10.又因為TR=(90-0.5Q)Q,所以MR=90-Q,由MR=MC,可得Q=40,把Q帶入P=90-0.5Q,得P=70,利潤為TR-TC=PQ-(0.5Q^2+10Q),帶入Q=40,得利潤為1600
(2)p=55時由MC=P,得Q+10=55,得Q=45,當Q=45時,TC=0.5*45^2+10*45=1462.5,TR=55*45=2475,利潤=TR-TC=2475-1462=1012.5。
(3)假設限定國內最高價為P=50.,這實際上是對壟斷廠商採取邊際成本定價,即P=MC,這里就是50=Q+10,因此產量為Q=50-10=40。廠商利潤為PQ-TC=800。而當P=50時,Q=80。這是因為市場需求函數為P=90-0.5Q,把P=50代入,得Q=80,此時國內市場會出現短缺.
第二道:
(1)由LTC的LAC=0.001q^2-0.425q+85,由q=300-2.5p得p=120-0.4q,
長期均衡時,實際需求曲線必然和LAC曲線在均衡點上相交,令LAC=p,則有
0.001q^2-0.425q+85=120-0.4q,得q^2-25q-35000=0,得q=200,p=40
(2)長期均衡時,主觀需求曲線和LAC相切,且MR=MC,即LTC=0.01q^3-0.425q^2+85q,得LMC=0.03q^2-0.85q+85,當q=200時,LMC=35,因此這時MR=35,運用公式MR=P(1+1/E),即35=40(1+1/e),得e=-8
(3)由於假定主觀需求曲線為直線,假定為P=A-q,即當q=0時價格為A,即需求曲線和價格軸相交的價格截距為A,則有e=P/(A-P),即8=40/(A-40),得A=45,而主觀需求曲線斜率為b=(A-p)/q=(45-40)/200=0.025,於是主觀需求曲線為p=45-0.025q
終於寫完了...,lz看下吧...
③ 西方經濟學
5、壟斷廠商利潤極大時(c)
A、P=MR=MC B、P>MR=AC C、P>MR=MC D、P>MC=AC
6、要能有效地實行差別定價,下列哪一條以外都是必須具備的條件。(d)
A、分割市場的能力 B、一個巨大的無彈性的總需求
C、每個分市場上不同的需求價格彈性
D、保持市場分割以防止商品在較有彈性時被顧客再售賣
10、假如消費者消費的幾種商品的價格都相同,消費者為達到最大效用滿足他應該購買(d)
A、相同數量的這幾種商品 B、這幾種商品並使其總效用相等
C、這幾種商品並使其邊際效用相等 D、以上答案都對
12、兩種商品在兩個人之間的分配,能被稱為帕累托最優的條件為(d)
A、不使其他個人受損失就不能使另一個人受益
B、個人都處在其消費契約線上
C、個人都處在他們的效用可能行曲線上 D、包括以上所有條件
13、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對於某一種用途的土地而言,其地租率的決定因素應為(c)
A、地主的定價 B、土地的供給曲線 C、土地的需求曲線 D、以上均不是
14、下列(a)是屬於規范經濟學的研究范疇的
A、電冰箱在夏季熱銷的原因分析
B、政府如何改變收入分配不均的現象
C、對中國經濟實現經濟增長率超過8%的研究
D、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研究
15、某商品的價格從5美元下降到4美元,需求量增加了100,該商品需求為(d)
A、缺乏彈性 B、富有彈性 C、單位彈性 D、不能確定
16、小麥歉收導致小麥價格上升,准確地說在這個過程中(c)
A、小麥供給的減少引起需求量下降 B、小麥供給的減少引起需求下降
C、小麥供給量的減少引起需求量下降 D、小麥供給量的減少引起需求下降
17、下列說法(c)可以用機會成本的概念給予說明
A、殺雞焉用牛刀 B、物以稀為貴 C、買賣不成仁義在 D、薄利多銷
18、在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的主要競爭策略是(d)
A、廣告促銷 B、降價促銷 C、漲價盈利 D、降低成本
24、如果完全壟斷廠商在兩個分割的市場中相同的需求曲線,那麼壟斷廠商(c)
A、可以施行差別價格 B、不能施行差別價格
C、既能也不能施行差別價格 D、上述都不對
33、一個消費者想要一單位X商品的心情甚於一單位Y商品,原因是(d)
A、商品X有更多的效用 B、商品X的價格更低
C、商品X緊缺 D、商品X是滿足精神需要的
38、在下列三種商品中,可以採用薄利多銷的方法通過降價來增加總收益的商品是(a)
A、糧食 B、小汽車 C、葯品 D、食鹽
39、假設某國家的總人口數為3000萬人,就業者為1500萬人,失業者為500萬人,則該國的失業率為(c)
A、17% B、34% C、25% D、10%
44、整條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表明(c)
A、需求增加 B、需求減少 C、價格提高 D、價格下降
45、某消費者逐漸增加某種商品的消費量,直到實現效用最大化。在這一過程中,該商品的(c)
A、總效用和邊際效用不斷增加
B、總效用不斷下降,邊際效用不斷增加
C、總效用不斷增加,邊際效用不斷下降
D、總效用和邊際效用不斷減少
48、隨著工資水平的提高,勞動的供給量會(d)
A、一直增加 B、先增加後減少 C、先減少後增加
D、增加到一定程度後既不增加也不減少
49、下列哪一項屬於規范方法的命題?(d)
A、20世紀80年代的高預算赤字導致了貿易逆差
B、低利率會刺激投資 C、擴張的財政政策會降低利率
D、應該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
51、光碟價格上升的替代效應是(a)
A、光碟價格相對其他商品價格的上升對光碟需求的影響
B、光碟價格上升引起光碟供給的增加
C、光碟需求的價格彈性
D、光碟價格上升帶來的消費者實際收入減少對光碟需求的影響
提
希望採納
④ 華為最大的秘密:「鐵三角」銷售法
作者/范厚華
封面/圖蟲創意
就像大多數成功的公司一樣,華為從小到大再到強的過程,也不是靠某個產品或某條驚艷的廣告,而是在全面、扎實的推進各項業務,一步步的穩扎穩打下歷練而成。這其中 ,華為獨特的「鐵三角」銷售法功不可沒 。
市場上很多企業都在學習「鐵三角」銷售體系,但是往往不得其法。 華為前海外市場副總裁 、「華為奇跡」參與者, 擁有17年華為工作經驗的范厚華 老師在新書《華為鐵三角工作法》中,對華為銷售體系進行了系統分析,帶我們了解華為打造銷售奇跡的底層邏輯。
華為創立於1987年。華為從一個注冊資本2.1萬元、最早 只有6名員工 的小企業,成長為年銷售額近9000億元、擁有 19萬員工 、在世界信息與通信領域位列前三甲的企業, 用了30年時間 。在一個尚無成熟經驗和管理體系的年代裡,走出一家世界級的領先企業, 華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
企業要增長,人才是關鍵。任正非曾說:「 人才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對人才進行管理的能力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由此可見,對人才進行管理,是企業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華為的人才管理體系中, 有一種模式不容忽視 ,那就是 華為「鐵三角」銷售模式。
華為的「鐵三角」銷售法 開始於2007年 ,距今已有13個年頭。2020年,在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和劇烈變化的國際形勢面前,華為依然逆勢取得了8914億元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1.2%, 「鐵三角」銷售法功不可沒 。
關於「鐵三角」銷售法,任正非有一個十分經典的點評:「 三角,並不是一個三權分立的制約體系 ,而是緊緊抱在一起 生死與共、聚焦客戶需求的共同作戰單元 。它的目的只有一個:滿足客戶需求, 成就客戶的理想 。」
「 讓聽見炮聲的人來決策 ,以客戶經理、解決方案專家、交付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 形成面向客戶的小團隊作戰單元 」,「要從客戶經理的單兵作戰轉變為小團隊作戰」。這是任正非對華為鐵三角的闡述,也是華為鐵三角的精髓。
1/ 華為「鐵三角」的緣起
「鐵三角」銷售法是華為 從一線的失敗教訓中痛定思痛總結出來的 銷售管理智慧。
風起於青萍之末,每一座手可摘雲的高樓大廈,都是從挖下地基的第一鏟土開始的。華為 「鐵三角」銷售體系的第一鏟土 ,還要追溯至一次失敗的項目投標。
2006年,華為蘇丹代表處 一次重要投標的失敗 , 暴露出了銷售團隊運作的問題: 組織架構與客戶端的需求不匹配,絕大多數人還在按照傳統模式運作,客戶經理 不懂產品 ,產品經理 不懂交付 ,交付經理 不涉及客戶界面 ,每個產品部 只是簡單地沿用在國內的報價模式 ,只關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缺乏統一協調的整網解決方案。
幸運的是,華為蘇丹代表處很快便從這次失利中吸取了教訓,他們充分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要想在異國市場重新打響名號,就必須及時 對自己的銷售組織和模式加以調整 ,個中 關鍵便在於做實客戶界面。
為解決 組織結構的問題 ,2006年底,蘇丹代表處任命饒曉波、王鍔、王海清 三人組成客戶系統部的核心管理團隊 ,分別負責客戶關系、交付、產品與解決方案, 首次把銷售力、交付力、產品力擰成一股繩 ,面對客戶實現介面歸一化,做到無論是產品介紹、銷售,還是交付,都能實現統一標准,通過協力真正滿足客戶需求。
從那時開始, 三人便一同見客戶,一同交付,一同辦公 ,甚至一起生活,曾經存在的隔閡與「部門牆」被徹底打破,彼此間的了解日益加深,終於做到「 力出一孔 」, 在面對客戶時,基本可以實現「介面歸一化」。
這個失敗的團隊在磨礪三年之後,在2009年獲得了蘇丹運營商的全國G網最大的項目。在客戶的掌聲中, 這個團隊哭了 ,他們給華為高層領導匯報的時候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三人同心,其力斷金,就叫『鐵三角』吧 」!
成功的鐵三角模式迅速在華為內部推廣 ,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廣泛應用在公司業務開展的各領域、各環節 。鐵三角成員在面對客戶時,代表的不僅僅是客戶關系、產品與解決方案或者交付,更是代表客戶訴求和價值成長。
2/ 什麼是華為「鐵三角」銷售體系
在自然界中, 最穩固、最基礎的結構就是三角形 。在古代兵法中,一定繞不過一個 最具有攻擊性的基本陣法 —— 鋒矢陣 。顧名思義,鋒矢陣的形狀類似一枚鋒銳的箭矢, 最精銳的軍隊呈三角形 ,被放置於隊伍前方,攻破敵方陣地缺口,牽動中軍及後方大部隊向前突擊,所向披靡。
銷售同樣如此,銷售是需要 兼備個體進攻性和團隊協同性 的工作,沒有進攻性便拿不下訂單;而沒有團隊的協同配合,即便拿下了訂單也無法長期為客戶提供讓其滿意的產品或服務,客戶滿意度自然無法提升,也就失去了復購和轉介紹的可能。 銷售是一場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作戰 , 絕不是某個關鍵角色的獨角戲。
「鐵三角」銷售法示意圖
華為「鐵三角」體系 由三個角色組成:
第一個是客戶經理,或者叫作銷售經理,簡稱為AR (account responsible,客戶負責人),主要負責客戶關系、業務需求管理、商務談判、合同與回款。一個真正優秀的客戶經理,應該將80%的時間花在客戶身上,要保持與客戶的密切接觸和聯系, 甚至可以直接在客戶那裡上班 ,時刻了解客戶的需求, 而不是深居總部辦公室,給客戶打打電話就算完成任務 在「鐵三角」銷售體系中,對客戶經理的要求是 每天都在客戶身邊出沒 ,時刻關注是否有新的機會點產生。
對客戶經理而言, 在銷售一個產品前,需要了解客戶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 ,從中找到機會點,只要你認定客戶有需求,而且 這個需求是真實的 ,堅信能用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就應該從客戶角度出發,充分為客戶著想,取得客戶的理解和信任。
第二個是方案經理,簡稱為SR (solution responsible,產品方案負責人),主要負責產品需求管理、產品與方案設計、報價與投標、技術問題解決。在「鐵三角」銷售體系中,方案經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他絕不是客戶經理的簡單輔助,而是作為 一個項目的戰略分析者和策劃者 ,負責分析市場和客戶的方方面面, 拉通各方面的資源 ,以求最大概率獲得項目成功。
方案經理 最核心的角色定位 ,是產品格局的構造者、品牌的傳播者以及盈利的守護者。其中,最關鍵的三個核心點是: 營、贏、盈 。
第三個是交付經理,簡稱為FR (fulfill responsible,交付負責人),主要負責從訂單、製造、物流、安裝到交付驗收的項目管理。在「鐵三角」銷售體系中,華為要求交付經理一改以往的弱勢形象, 全程參與項目從立項到合同簽訂的過程 ,全面了解項目的前因後果,並且發表自己的 專業意見。
客戶經理、方案經理和交付經理, 三個角色共同構築了一個三角形的攻堅團隊 ,彼此支持、密切配合,通過極其迅速的響應機制, 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端到端及時響應客戶需求 ,為客戶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將銷售工作最需要的進攻性與協同性融於一體。
「鐵三角」銷售體系並不是秘密,市場上 很多企業都在學習「鐵三角」銷售體系 ,但是往往不得其法,沒有實現好的效果。如何在提升銷售團隊個人能力的同時,把個人能力、經驗轉化為組織的能力,這是很多公司面臨的問題。華為在銷售能力提升方面實踐多年, 有一整套獨到的實踐經驗和提升體系。
3/ 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
對「鐵三角」人員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具體的銷售實踐。不要 出現在戰場上需要打步槍的,而培訓出來的卻是開航母的 。培訓和賦能永遠要跟戰場中的業務需求保持密切一致。磨刀不誤砍柴工,不經過訓練就匆匆忙忙上戰場的士兵,陣亡率是很高的。每位「鐵三角」人員 必須參加相關培訓並通過相關崗位考核,才可以上崗。
每個公司因為 行業屬性和發展階段 不一樣,對「鐵三角」人員的能力 要求也會有所不同 。要梳理清楚 每個崗位的核心能力 要求,以及目前能力的主要差距和問題,再有針對性地開展能力提升計劃。
僅僅有理論知識的培訓是遠遠不夠的, 培訓和實戰一定要結合起來 ,是一個從自學到集中培訓、實戰檢驗、答辯、再學習的循環過程。
1) 自學考試。 針對「鐵三角」人員所需的知識和能力,華為開發出一系列的學習課程,通過I-Learning 學習平台 來管理。「鐵三角」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時隨地申請相關課程的許可權進行學習和考試。業務部門也會根據需要,要求員工自己進行學習和通過相關考試。在參加集中培訓前,為了保證集中培訓的效果,一般會要求參訓員工 先自學完成相關課程並通過考試,才能進入集中培訓階段。 I-Learning平台上的課程隨著業務的變化會不斷地進行調整。在業務發展過程中,如果需要增加某些具體的知識,馬上在學習內容中就會體現出來。如果說業務的發展不需要某些知識了,那就在學習內容中馬上替換掉,及時刷新,不會出現滯後。
2) 集中培訓 。集中培訓的內容 一般分為三類 。
一、講師引導。 這部分內容一般只 佔20%左右的時間 ,都是由 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管理者 或者業務專家來進行引導,帶著自己的實踐經驗為學員授課和分享知識。
二、案例研討。 這部分內容一般會 佔30%左右的時間 。在華為的集中培訓期間,晚上時間一般都會被利用起來做案例研討,由引導員引導學員集中研討具體案例。 案例主要來源於兩方面: 一方面是教材中的相對通用和典型的案例,有成功案例,也有失敗案例;另一方面是學員自身的案例,也可能是在課前收集的案例。華為的案例教學方法不是自己發明的,而是 基於美國的哈佛商學院和毅偉商學院的案例培訓方法 , 發展出了自己的案例教學邏輯 ,包括案例寫作方法、案例教學方法、案例學習和研討方法等。
三、模擬演練。 還有 50%的內容 是學員在課堂上進行研討以及模擬演練。比如銷售項目運作管理的培訓,在課堂中就會搭建相應的沙盤, 採用角色扮演的形式 在課堂中進行模擬演練。這些沙盤都是根據實際業務進行建模和抽象出來的。
3) 實踐檢驗。 在集訓之後,學員會帶著自己的任務回到崗位,去實踐集訓時學到的具體知識、技能等, 通過具體實踐固化行為 ,同時會要求結合培訓課程進行總結和輸出。在實踐檢驗中,部分崗位還會根據任職資格要求為「鐵三角」中每個成員 指定導師 ,導師在角色認知、工作開展中提供指導和幫助。
4) 述職答辯。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每個學員都需要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實踐經歷進行 總結回顧 , 並撰寫感想、收獲、領悟、建議等,最後是答辯 。這些總結一方面要從業務的角度來闡述自己的實踐成果,另一方面是從思想文化也就是價值觀的角度來闡述。那些在業務和思想上都過硬的員工 將會被打上標簽,有機會得到迅速的提拔和晉升。
5) 持續學習。 答辯完成之後,公司會通過I-Learning平台持續推送 更高一階的課程、案例 來幫助員工持續學習,不斷提高。
4/ 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1)華為走上講台進行培訓賦能的大多是 業務專家 或者 由業務專家走上管理崗位的 管理者。
任正非 曾經說過, 要找會開航母的人來教開航母 ,不然就觸礁了。華為要求走上講台的 講師一定是具有實戰經驗的 ,並且每年都會選拔一些有成功項目經驗的人開發課程、走上講台。 走上講台的一定是最優秀的人 ,這些最優秀的人要承擔責任,要給公司培養更優秀的人。華為的 兼職講師庫師資非常豐富 ,管理幹部、業務專家基本上都要走上講台授課,他們走上講台也代表了公司對他們的認可,他們就是最優秀的人,同時也希望他們去發出更多的光芒和熱量去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開發課程和授課也是講師們在任職專業貢獻方面的重要輸入, 支撐其任職資格考核。 一個骨幹員工或者管理者如果沒有課程開發的輸出,或者沒有培訓授課的記錄,他的職業發展前途就會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專職培訓老師也需要不斷加強對業務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深入業務一線進行實踐,參與到具體的業務項目中。 通過在項目當中的磨煉加深自己對公司業務的理解 ,從而在課程項目設計、內容開發、授課和引導的過程中與業務貼合得更緊密。
2)華為認為 最大的浪費是知識和經驗的浪費 ,因此在實踐中逐步建立起一個有效的 知識管理平台和案例庫 。
華為有一個非常龐大的案例庫 ,每個員工都可以在上面發布和分享案例,然後由專家和其他員工進行點評、點贊,討論互動。優秀的案例經過評審之後,管理人員會在內部進行推廣宣傳,甚至 有些案例會被選入培訓教材中 , 作為教學案例使用 。對於提供優秀案例的員工,華為內部設計了各種物質激勵或精神激勵,來促進大家對案例庫的投稿和建設,甚至在一些崗位的任職資格里也 強制性要求升職評估時需要對案例庫有一定的貢獻 ,以保證案例庫有充足的資源。
3) 教精神、教方法重於教知識 ,「精氣神」的打造在華為「鐵三角」的培訓中是不可缺少的模塊。
不管是新上崗「鐵三角」員工的培訓,還是營銷管理幹部的上崗培訓,華為都會安排至少一周的基礎培訓。 培訓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體能訓練和軍訓,培養員工不畏艱苦、勇於挑戰、團隊協作的精神;二是企業文化學習和研討,要讓每位員工真正理解和領悟公司「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長期艱苦奮斗,堅持自我批判」的核心價值觀,並結合自己的工作開展研討;三是讓每個員工理解公司當前的形勢和自己應該承擔的使命與責任,特別是樹立「鐵三角」團隊 必勝的信念 , 對勝利充滿渴望 ,敢於追求,永不言敗! 贏得一個項目有兩次,第一次是在內心中,第二次是在現實中。
5/ LTC流程:「鐵三角」運作的重要保證
從表面上看,「鐵三角」銷售法是 一種銷售戰術 , 但究其本質 ,是華為在過去十多年裡一直提倡的 流程型組織在客戶端的具體實現模式 ,更是「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經營思想的具體體現,而且 這種模式適用於絕大多數現代企業。
說到「鐵三角」銷售法,LTC流程便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鐵三角」是銷售一線最小的作戰單元 ,也可以理解為 最小的經營單元 。所有的業務都是有流程支撐的,這個流程打通了 從發現銷售線索到機會點,再到完成交付與回款 的全過程, 也就是所謂的LTC 。依託LTC流程,可以高效推進銷售業務的效率,有效提升項目成功率,而「鐵三角」則各自帶動中台和後台的資源來服務客戶,為客戶創造最大的價值。
LTC流程與「鐵三角」
從圖中可以看出,LTC流程就是 從管理線索到管理機會點,再到管理合同執行 的主業務流程。也就是說, 首先要重視市場研究和前期拓展 , 收集和生成項目線索, 然後 形成機會點 ,發展成與客戶的合同,通過合同執行把產品和服務交付給客戶,實現客戶價值創造, 客戶為獲取到的價值而支付 , 企業把款收回來,最後關閉合同 。這是一個完整的價值創造的端到端流程,而 運作這套流程的主角就是「鐵三角」銷售團隊。
打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LTC流程比作一條高速公路,那麼與 線索、項目、合同、訂單、產品和服務 相關的信息、數據和規則,就是賓士在這條高速公路上的車輛。既然是高速公路,必然會存在相關的交通 規則 以及交通 管制措施 ,而作為「鐵三角」銷售團隊中的每一個角色,就好比不同車輛的司機,自然需要遵守這些規則,才能從甲地平安到達乙地,順利完成整個運輸過程。
LTC流程管理,目標是對准客戶的業務流程,拉通線索、機會點、合同簽訂、合同執行、回款到合同關閉的全流程並集成 ,構建起整套以客戶為中心的LTC流程架構及體系。
LTC變革目標是實現客戶價值創造
華為經過7年的LTC變革方案開發和試點,提升了作戰能力並支撐商業獲得成功,那麼 華為是如何構建起 一套簡單、有序、有效 並適應大客戶服務的LTC 業務管理體系的呢 ?
華為的LTC變革設計,聚焦在 組織能力 的提升和 管理體系 的改進,目的是實現流程集成、決策高效、供給及時、數據准確和能力到位,構建起一套集成LTC 規則、流程、組織和運營的業務平台、資源平台和數據平台,使用靈活的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雲服務和智能化技術, 組成全球運營的IT數字化系統 ,從而實現客戶價值創造,保障客戶更滿意、運營更高效。
6/ 人在一起叫「團伙」,心在一起才叫「團隊」
常言道: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而要想讓車頭馬力十足,更多地去負重,就 必須給它足夠的動力 。企業的 激勵管理,本身就隱含著對優秀人才工作表現的期許 。華為的激勵管理,不是普惠眾人的福利,而是對那些敢於奮斗、善於奮斗、能真正貢獻成果的人才給予重點激勵。
有很多業內的HR 感嘆:「 華為要挖我們的人很容易,我們要挖華為的人就困難多了 。」這背後,就是華為的 激勵管理體系 在發揮作用。華為一直倡導「長期艱苦奮斗」,指的主要是精神上的艱苦奮斗,這與物質上的激勵並不矛盾。華為 對員工物質上的激勵,從來都是非常大方的。
對「鐵三角」銷售團隊的 考核 ,主要包括 合同財務、卓越運營 和 客戶滿意度 三大指標。合同財務指標包含收入、利潤、現金流和成本達成情況;卓越運營指標包含業務、質量、時間和預算等合同條款履行情況;客戶滿意度指標則包含客戶體驗、問題解決和關系維護情況等。
華為在一線「鐵三角」銷售團隊的獎金分配上, 堅持不搞「銷售提成制」 , 而是基於目標達成率的「獎金包分配模式」 ,即按照「貢獻和利潤分享制」,再輔以項目獎勵, 實現集體與個人的利益平衡。 通過這種方法,企業可以不斷 強化「鐵三角」團隊協作機制 , 擺脫個人英雄主義 ,走向團隊共贏,實現共同目標。
華為還一直堅持 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相結合 的原則。短期激勵一般是指即時激勵和項目獎金,上面案例中發給參與攻克空白拓展市場的「鐵三角」團隊的 700 萬元 , 便屬於短期激勵 ,這種 及時雨的形式 會更加激發員工的奮斗精神。而於2013年 再次發給該團隊的1000萬元 激勵是面向未來更大的市場機會的, 不是面向過去的獎勵 ,屬於長期激勵的范疇,有助於強化「鐵三角」團隊的長期經營意識,實現短、中、長期利益的平衡。
需要強調的是 火車頭對銷售團隊的作用 ,不僅僅是推,也不僅僅是拉。所有考核和激勵的目的, 是讓每節車廂都能成為動力源 ,協同一致;要讓大家腳踩風火輪,三頭六臂,生龍活虎,各顯神通,讓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敢於爭先,勇於爭先。
請記住, 人在一起叫「團伙」,心在一起才叫「團隊」 。學習「鐵三角」銷售法,首先觀念上要轉變,面對客戶,無論你來自銷售部門、產品部門、交付部門還是研發部門,都是代表公司, 沒有「我們」「你們」「他們」,只有「我們」,客戶也只會記住你公司的名字。
⑤ 在微觀經濟學ltc是什麼意思
長期成本曲線,Long-Run Total Cost (LTC)。
在經濟學中,成本函數表示生產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的最低成本。在長期成本曲線是成本函數模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最小的成本,這意味著投入是不固定的。使用長期成本曲線,企業可以擴大生產資料的規模以降低生產商品的成本。
微觀經濟分析中使用了三個主要成本函數(或「曲線」):
1、 長期總成本(LRTC) 是成本函數,表示所有產品的生產總成本。
2、 長期平均成本(LRAC) 是成本函數,表示生產某種商品的每單位平均成本。
3、 長期邊際成本(LRMC) 是成本函數,表示多生產一單位某種商品的成本。
公司理想化的「長期」是指公司在其生產技術中可以採用的投入(例如生產要素)沒有基於時間的限制。
例如,企業不能在短期內增建工廠,但從長遠來看,這種限制並不適用。由於預測引入了復雜性,公司通常假設長期成本基於公司當前面臨的技術、信息和價格。長期成本曲線並不試圖預測公司、技術或行業的變化。它僅反映了在當前期間對更改投入沒有限制的情況下,成本將如何不同。
理想的成本曲線假設技術效率,因為公司總是有盡可能提高技術效率的動機。企業有多種方法來使用不同數量的投入,他們為任何給定的產出量(生產的數量)選擇最低總成本的方法。
例如,如果一家微型企業想要製作一些別針,最便宜的方法可能是聘請一個多面手,買一點廢金屬,讓他在家工作。但是,如果一家公司想要生產數千個別針,可以通過租用工廠、購買專用設備並僱用工廠工人的裝配線在生產別針的每個階段執行專門操作來實現最低的總成本。
在短期內,公司可能沒有時間租用工廠、購買專用工具和僱用工廠工人。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將無法實現短期最低成本,但長期成本會低得多。長期生產選擇的增加意味著長期成本等於或小於短期成本,其他條件不變。
術語曲線並不一定意味著成本函數具有任何曲率。然而,許多經濟模型假設成本曲線是可微的,因此 LRMC 是明確定義的。傳統上,成本曲線的橫軸為數量,縱軸為成本。
規模經濟
長期總成本以規模經濟和規模報酬為導向。
1、規模經濟:對於相對較小的生產水平,企業往往會經歷規模經濟和規模報酬遞增。這是因為經營規模的增加(公司控制下的所有投入按比例增加)會影響生產成本。
2、規模不經濟:對於相對較大的生產水平,企業往往會經歷規模不經濟和規模報酬遞減。這是因為運營規模的增加會影響生產成本。
⑥ 急急急!有誰知到 LTC時間碼 的編碼方式和的解碼方法嗎
時間編碼
一、概念
這里我們要說明一下媒體流處理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時間編碼。
時間編碼是一個為了視頻和音頻流的一種輔助的數據。它包含在視頻和音頻文件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時間戳。
SMPTE timecode 是一個SMPTE 時間和控制碼的總和,它是一視頻和音頻流中的連續數字地址楨,標志和附加數據。它被定義在ANSI/SMPTE12-1986。它的目的就是提供一個可用計算機處理的視頻和音頻地址。
最多SMPTE時間碼的數據結構是一個80bit的一楨,它包含下面的內容:
a、 一個hh::mm::ss::ff(小時::分鍾::秒::楨)格式的時間戳。
b、 8個4位的二進制數據通常叫做「用戶位」。
c、 不同的標志位
d、 同步序列
e、 效驗和
這個格式在DirectShow中被定義為TIMECODE_SAMPLE。
時間碼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線性的時間格式LTC(縱向編碼),在連續時間中每一個時間碼就代表一楨。另外一種時間碼是VITC(橫向編碼),它在垂直消隱間隔中儲存視頻信號的兩條線,有些地方在10到20之間。
LTC時間碼要加到比如錄像帶中會非常容易,因為它是分離的音頻信號編碼。但它不能在磁帶機暫停、慢進、快進的時候被讀取。另外在非專業的錄像機中它有可能會丟失一路音頻信號。
VITC時間碼和LTC不同,它可以在0-15倍速度的時候讀取。它還可以從視頻捕獲卡中讀取。但是它要是想被錄制到磁帶上可能就需要一些別的設備了,通常那些設備比較昂貴。
SMPTE時間碼同時支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非丟楨模式,一種是丟楨模式。在非丟楨模式中,時間碼是被連續增長的記錄下來。它可以完成時實的播放工作達到30楨,或更高。
NTSC制式的視頻播放標准為29.97楨/ 每秒,這是考慮到單色電視系統的兼容性所致。這就導致一個問提,在非掉楨模式下會導致一個小時會有108楨的不同步,就是真實時間中一個小時的時候,時間碼只讀了00:59:56:12,當你計算流媒體的播放時間的時候會有一些問題。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我們可以在可以容忍的情況下跳楨實現。這種方式的實現是通過在每分鍾開始計數的時候跳過兩楨但00,20,30,40,50分鍾時不跳楨。採用這樣的方案我們的網路測試結果每小時誤差少於一楨,每24小時誤差大概在3楨左右。
在現在的實際工作中,雖然兩種模式都被同時提供,但丟楨模式通常被我們採納。
二、 時間碼的典型應用
控制外圍設備來進行視頻捕獲和編輯是一種典型的應用程序。這種應用程序就需要標識視頻和音頻楨的每一楨,它們使用的方法就是使用SMPTE時間碼。線性編輯系統通常會控制三個或者更多的磁帶機器,而且還要盡可能的切換視頻於光碟刻錄機之間。計算機必須精確的執行命令,因此必須要在特定的時間得到錄像帶指定位置的地址。應用程序使用時間碼的方法有很多中,主要有下面這些種:
a、 在整個編輯處理過程中跟蹤視頻和音頻源
b、 同步視頻和音頻。
c、 同步多個設備
d、 在時間碼中使用未定義的位元組,叫做:userbits。這裡面通常包含日期,ascii碼或者電影的工業信息等待。
三、 捕獲時間碼
通常,時間碼是通過一些有產生時間碼能力的捕獲卡設備來產生的。比如一個rs-422就需要時間碼來控制外圍設備和主機通信。
在時間嗎產生以後,我們需要從流格式的視頻和音頻中獲得時間碼,這是可以在以後進行訪問的。然後我們處理時間碼通過下面兩步:
a、 建立一個每一楨位置的非連續的索引,將時間碼和每一楨一一對應。這個列表是在捕獲完成後的文件末尾被寫入的。列表可以是一個象下面的這個結構的矩陣數組,為了簡明起見,這里提供的只是DirectShowTIMECODE_SAMPLE結構的一個簡化。
struct {
DWORD dwOffset; // 在楨中的偏移位
char[11] szTC; // 在偏移值中的時間碼的值
// hh:mm:ss:ff是非掉楨的格式 hh:mm:ss;ff 是掉楨的格式
} TIMECODE;
例如,這里可以給出一個視頻捕獲流中的時間碼:
{0, 02:00:00:02},
{16305, 15:21:13:29} // 位於16305楨的時間格式
使用了這張表,任何楨的時間碼都會很好計算。
B、還有一種做法就是將時間碼作為視頻和音頻數據寫入。這種我們不推薦使用因此不作介紹了。
被寫入時間碼的文件就可以編輯,復合,同步等操作了。這里就寫到這里,對於我們理解時間碼已經足夠了。其它的很多是關於標準的介紹,大家感興趣可以參閱一下。
⑦ 一些經濟學的題目,幫我詳解一下,辛苦了
一) 資本積累是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不是全部資本集中,是剩餘,也就是surplus
二)MPL/MPK=PL/PK MPL/MPK>PL/PK 說明的是投入勞動量帶來總增量比投入資本帶來總增量大,邊際的含義啊童鞋
三)壟斷廠商擁有定價權,他會設定消費者接受的最大價格,設定價格分級,壓榨消費者剩餘
四)對,MRP(marginal revenue proct)邊際收入產出 MFC=MRP就是MR=MC
要解釋的話太長了 你可以消息我或者Hi我
五)增加貨幣供給->提升價格水平->提高購買->提高短期需求,注意僅僅是短期需求,長期總需求不變
六)記牢三點,為啥要發展經濟--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無周期性失業,存在摩擦和結構失業),穩定通脹
七)規模經濟就是economies of scale,樓上你在說啥...這句話是錯的,很簡單 規模經濟是個開口向下的拋物線。
八)LTC是廠商最優產量時的短期總成本STC。 因此, LTC與STC相切於最優產量那一點。
九)虧損最小,因為只要均衡點大於AFC企業就會繼續生產減少成本
十)我也不會...
十一)見第五,增加貨幣供給->提升價格水平->提高購買->提高短期需求,注意僅僅是短期需求,長期總需求不變
然後為什麼會不變呢,增加貨幣供給->提升價格水平->提高成本->降低短期供給->長期總需求不變
我懂的都給你寫出來了。。實在不好意思我學的是CFA,有英文也有中文的。。所以很多術語中文都知道怎麼說。。 話說樓上不知道的也太多了吧- -!
不懂請猛擊 hi找我 哪裡用得著分啊,one for all,all for one么
⑧ 經濟學原理
本章要討論的問題
成本的概念
短期成本曲線
短期產量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
長期總成本
長期平均成本與長期邊際成本
范圍經濟
一、成本的概念
1、會計成本 :企業的生產成本通常被看成是企業對所購買的生產要素的貨幣支出。
這是 歷史成本
2、機會成本 :生產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是指生產者 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用途 中所能得到的 最高收入 。
稀缺性 使得一個社會(或企業)用一定的資源生產某種或某幾種產品時,這些資源就不能再被用於其他生產用途。
3、顯成本和隱成本 :企業生產的顯成本是指廠商在生產要素市場上購買或租用所需要的生產要素的實際支出。
雇傭工人;貸款;租用土地
(1)企業生產的 顯成本 是指廠商在生產要素市場上購買或租用所需要的生產要素的 實際支出 。
從機會成本的角度講,這筆支出的總價格必須等於這些相同的生產要素使用在其他最好用途時所能得到的收入。
(2)企業生產的隱成本是指 廠商本身自己所擁有的且被用於該企業生產過程的那些生產要素 的總價格。
親自管理企業;使用自己的資金;使用自己的土地
隱成本也必須從機會成本的角度按照企業自有生產要素在其他最佳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收入來支付。
4、沉澱成本(sunk cost)沉沒成本 :沉澱成本上升是已經發生而無法收回的支出。
沉澱成本通常是可見的,但在制定未來經濟決策之時應該忽略它
預期沉澱成本是投資
5、利潤 :在經濟學中,企業的利潤是指 經濟利潤 ,即企業的 總收益和總成本之間的差 額。
企業所追求的最大利潤,就是最大的經濟利潤。
經濟利潤也被稱為超額利潤。
(1)經濟利潤與正常利潤
正常利潤是指廠商對自己所提供的企業家才能支付的報酬。
正常利潤是隱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
經濟利潤中不包括正常利潤。
當廠商的經濟利潤為零時,廠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潤。
6、短期成本和長期成本: 成本理論是建立在生產理論基礎上的
1)短期內企業根據其所要達到的產量,只能調整部分生產要素的數量而不能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量,所以短期成本有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之分。
2)長期內所有要素都是可變的,因此長期成本沒有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之分。
7、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
(1)固定成本(Fixed Cost) :無論產出水平如何都不會變化的那部分成本
只有企業 退出生產 ,固定成本才不會發生(關閉並不意味著退出)
根據不同的環境,固定成本可能包括 維持廠房的費用、保險金、暖氣費、電費和少量雇員的工資
現實中許多企業不區分沉澱成本和固定成本
(2)可變成本(variable cost ) :隨產量不同而發生變化的那部分成本
可變成本可能包括 工資、獎金和原材料支出
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的劃分,取決於考慮的時間長短
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的劃分,對企業管理層而言很重要
二、短期成本曲線
1、短期成本的分類:總不變成本、總可變成本和總成本
(1)總不變成本(TFC)
廠商在短期內為生產一定量的產品對不變生產要素所支付的總成本。
(2)總可變成本(TVC)
廠商在短期內為生產一定量的產品對可變生產要素所支付的總成本。
(3)總成本(TC)
廠商在短期內為生產一定量的產品對全部生產要素所支付的總成本。
總不變成本和總可變成本之和 TC=TFC+TVC
2、平均不變成本、平均可變成本和平均總成本
(1)平均不變成本(AFC) AFC(Q)=TFC/Q
廠商在短期內平均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不變成本。
(2)平均可變成本(AVC) AVC(Q)=TVC/Q
廠商在短期內平均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可變成本。
(3)平均總成本(AC) AC(Q)=TC(Q)/Q
廠商在短期內平均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
平均不變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之和 AC(Q)= AVC(Q)+ AFC(Q)
(4)邊際成本(MC)
廠商在短期內增加一單位產量時所增加的總成本。 短期內總成本的變化只能源於可變成本
廠商在短期內增加一單位產量時所增加的總成本。 當產量變化非常微小時
3、結論
三、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回憶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是指:在短期生產過程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一種可變要素投入量的連續增加,它所帶來的邊際產量先是遞增的,達到最大值以後再遞減。
短期產量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
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在邊際報酬遞增階段:增加一單位可變要素投入所產生的邊際產量是遞增的,這意味著可以反過來說,在這一階段增加一單位產量所需要的邊際成本是遞減的。
短期產量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
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在邊際報酬遞減階段:增加一單位可變要素投入所產生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這意味著可以反過來說,在這一階段增加一單位產量所需要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
短期產量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
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四、短期邊際產量與短期邊際成本
在短期生產中,邊際產量的遞增階段對應著邊際成本的遞減階段,邊際產量的遞減階段對應著邊際成本的遞增階段,與邊際產量的最大值對應著邊際成本的最小值。
短期產量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
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結論
在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下,邊際成本MC曲線表現出先降後升的U形特徵。
短期產量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
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短期邊際產量與短期邊際成本
證明
假設短期內勞動是唯一的可變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勞動的價格w是既定的
短期產量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
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總產量曲線下凸對應著總成本曲線和總可變成本曲線下凹;總產量曲線下凹對應著總成本曲線和總可變成本曲線下凸;總產量曲線的拐點對應著總成本曲線和總可變成本曲線的拐點。
結論
平均可變成本和平均產量的變動方向是相反的。前者呈遞增時,後者呈遞減;前者呈遞減時,後者呈遞增;前者的最高點對應後者的最低點。
五、長期總成本
1、長期總成本函數和長期總成本曲線
廠商在長期對全部要素投入量的調整意味著對企業的生產規模的調整。
從長期看,廠商總是可以在每一個產量水平上選擇最優的生產規模進行生產。
長期總成本LTC是指廠商在長期中在每一個產量水平上通過選擇最優的生產規模所能達到的最低總成本。
2、結論
長期總成本曲線是無數條短期總成本曲線的包絡線。
在連續變化的每一個產量水平上,都存在著LTC曲線和一條STC曲線的相切點,該STC曲線所代表的生產規模就是生產該產量的最優生產規模,該切點所對應的總成本就是生產該產量的最低總成本。
LTC曲線表示長期內廠商在每一產量水平上由最優生產規模所帶來的最小生產總成本。
長期總成本LTC曲線是從原點出發向右上方傾斜的。
當產量為零時,長期總成本為零,以後隨著產量的增加,長期總成本是增加的;而且,長期總成本LTC曲線的斜率先遞減,經拐點之後,又變為遞增。
LAC表示廠商在長期內按產量平均計算的最低總成本。
3、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推導
(1)第一種方法
長期總成本曲線上的任一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表示相應產量水平上的長期平均成本
與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推導一樣
(2)第二種方法
根據短期平均成本曲線求得
在長期,廠商可以選擇最優的生產規模進行生產,這意味著在每一個產量水平上,總存在唯一一個最小的平均成本與之相對應。
結論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無數條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包絡線。
在連續變化的每一個產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線和一條SAC曲線的相切點,該SAC曲線所代表的生產規模就是生產該產量的最優生產規模,該切點所對應的平均成本就是相應的最低平均成本。
LAC曲線表示長期內廠商在每一產量水平上可以實現的最小平均成本。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呈先降後升的U形。
六、長期平均成本
1、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形狀
1、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
在企業生產擴張的開始階段,廠商由於擴大生產規模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這叫規模經濟。
廠商產量增加的倍數大於成本增加的倍數
當生產擴張到一定的規模以後,廠商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就會使經濟效益下降,這叫規模不經濟。
廠商產量增加的倍數小於成本增加的倍數
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都是由廠商變動自己的企業生產規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稱作為內在經濟和內在不經濟。
—在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張過程中,會先後出現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
—正是由於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作用,決定了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表現出先下降後上升的U形特徵。
2、規模經濟的度量(成本—產出彈性)
—EC < 1:MC < AC
—平均成本反映了規模經濟遞增
—EC = 1:MC = AC
—平均成本反映了規模經濟不變
—EC > 1:MC > AC
—平均成本反映了規模不經濟遞減
3、規模經濟、規模不經濟與規模報酬的變化
–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分析包括了規模報酬變化的特殊情況。
–規模報酬分析是以廠商以相同的比例變動全部要素投入量為前提條件的。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位置
外在經濟和外在不經濟
—外在經濟是由於廠商的生產活動所依賴的外界環境得到改善而產生的。
—外在不經濟是由於廠商的生產活動所依賴的外界環境惡化而產生的。
外在經濟和外在不經濟是由企業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響廠商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位置。
企業的外在經濟使LAC1曲線向下移至LAC2曲線的位置。
相反,企業的外在不經濟使LAC2曲線向上移至LAC1曲線的位置。
長期邊際成本函數
LMC表示廠商在長期內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引起的最低總成本的增量。
長期平均成本與長期邊際成本
長期邊際成本
長期邊際成本曲線的推導
第一種方法
—LTC曲線上的任一點的斜率值表示相應產量水平上的長期邊際成本。
—與短期邊際成本曲線的推導相同
第二種方法
–根據短期邊際成本曲線求得
–長期總成本曲線是短期總成本曲線的包絡線,說明在長期的每一個產量水平上這兩條曲線的斜率是相等的,即在每一個產量水平上的LMC值都與代表最優生產規模的SMC值相等。
長期邊際成本曲線的形狀
長期邊際成本曲線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相交於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
—如果LMC
—如果LMC>LAC,LAC被LMC拉上升;
—在LAC的最低點處:LMC=LAC。
長期邊際成本曲線呈U形
因為LAC曲線在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作用下呈先降後升的U形,這就使得LMC曲線也必然呈先降後升的U形。
推論(對長期總成本曲線形狀的解釋)
因為LMC曲線呈先降後升的U形,且LMC值又是LTC曲線上相應的點的斜率,所以LTC曲線的斜率必定要隨著產量的增加表現出先遞減達到拐點以後再遞增的特徵。
短期成本曲線和長期成本曲線的綜合關系
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情況下的短期成本和長期成本
在每一產量水平,都存在三個特殊點:
LTC曲線與代表最優生產規模的唯一一條STC曲線的切點
LAC曲線與代表最優生產規模的唯一一條SAC曲線的切點
LMC曲線與代表最優生產規模的唯一一條SMC曲線的交點
總結
LTC曲線的拐點與LMC曲線的最低點相對應
LMC曲線與LAC曲線相交於LAC曲線的最低點
存在一條從原點出發的直線與LTC曲線相切,其切點與LAC曲線的最低點相對應。
在LAC曲線的最低點,LAC曲線與代表最優生產規模的SAC曲線恰好相切於兩者的最低點,LMC曲線與代表最優生產規模的SMC曲線也恰好相交於這一點。
在不少行業的生產過程中,企業在得到規模經濟的全部好處之後,規模不經濟的情況往往要在很高的產量水平上才出現。
L形長期平均成本
在一些企業中往往有這樣的現象,當廠商得到規模經濟的全部好處以後,工廠的生產規模必定達到了LAC曲線的最低點。
為了保持最低平均成本水平,廠商通常用增設相同工廠的做法擴大生產規模。
結論L形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規模報酬不變的結果
⑨ 西方經濟學
第二章需求和供給曲線概述以及基本概念
詞彙
需求:在一定的時間內給消費者的商品需求函數的數量可能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價格水平。
需求函數:數量之間的關系要求的商品和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宗商品的需求。
需求表:一個序列的數字顯示要求的商品的數量,在不同的價格水平,並與各種相應的商品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
商品的需求曲線:根據不同的價格的商品需求表 - 要求相結合的平面情節繪制曲線。
供應:供應的商品是願意和能夠提足夠的生產商,在一段時間的價格售出貨品的數量。
供給函數:是有一對一種商品的供應和商品價格之間的關系。
供給表:大宗商品價格和商品的供應量,對應於各種價格的數字序列表之間的關系。
商品的供給曲線:曲線上繪制的平面曲線根據不同價格的商品供給表中的結合 - 供應。
平衡:最一般的意義上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實現相對靜止的狀態變數的相互作用有關的經濟事項。
均衡價格:商品的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的價格相等。的供應和需求平衡的價格水平的數目等於被稱為均衡數量。
需求的變化: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所造成的商品需求的數量變化。
需求的變化:在同等條件下的商品價格,數量的變化,由於其他因素導致大宗商品的需求變化。
,供應變化:在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商品的供應量的變化,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
供應的變化:一個商品的價格,在同等條件下,供應的商品的數量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所造成的變化。
國際貿易理論:在其他條件的情況下保持不變,需求的變化,導致在同一方向的均衡價格和數量的變化,供應均衡價格的變化而產生的變化在相反的方向時,使在相同的方向上的平衡的變動的數目。
經濟理論的現實的經濟事務和內部關系和抽象的基礎上的系統描述的現實經濟的東西的主要特點:概述。
經濟模型:用來描述經濟研究的東西有關經濟變數之間的關系的理論結構。
外生變數:已知變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決定的,它是建立在模型中,根據外部條件。
內生變數的變數在模型系統的描述。
外生變數和內生變數,外生變數決定的內生變數和外生變數無法解釋的模型系統。
參數:的值通常是相同??的變數,並且還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常數變數。
靈活:在一般情況下,只要有兩個經濟變數之間的函數關系,我們可以使用彈性來表示因變數的變化響應的靈敏度。
彈性系數=因變數的變化比例÷可變比例
價格需求彈性:需求的某一段時間內的變化商品的商品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或者,在一定時間內變化的百分比%,由於對商品的需求的商品的價格變化。
價格弧彈性的需求:需求的變化,價格變動的商品需求曲線上兩點之間的反應程度。簡單地說,它代表了需求曲線上兩點之間的彈性。
需求的價格彈性:當需求曲線上兩點之間的變化量趨於無窮小時,用點彈性表示需求的價格彈性。換句話說,它表示一個點的需求曲線需求的變化響應於價格變動。
交叉價格彈性的需求:產品的價格的變化在一定的時間內對一種商品的需求變化的反應程度。或者變動的百分比時,在一定的時間內的商品百分之一的價格變化引起的另一種商品的需求。
替代品:兩種商品之間可以相互替換,以滿足消費者的願望聲稱,有兩種商品之間的替代關系,這兩種商品的替代品。的產品。
互補的產品:如果兩種商品必須同時使用,以滿足消費者的願望,那麼這兩種商品,兩種商品的互補性商品之間是一種互補的關系。的收入彈性
需求:表示量的變化,消費者的收入在某一時期內的商品,為消費者的需求變化的反應程度。
正常的商品:商品在同一方向變化的需求和收入。可以進一步分為必需品和奢侈品。
偽劣商品:商品的需求和收入成相反方向的變化。
供給價格彈性:一個給定的周期變化在供應的商品的商品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或者變動的百分比時,在一定的時間內供應的商品價格變化引起的商品%。
價格的弧形彈性的供給:一種商品的供給曲線的兩點之間的變化對價格變化的反應的供應。
供給價格彈性:一種商品的供給曲線一點點的靈活性。
恩格爾定律:一個家庭或一個國家,食品支出的比例隨著收入的減少收入的增長。為了表達彈性的概念:對於一個家庭或國家的富裕程度較高的,規模較小的食物支出的收入彈性,反之,越大。
章效用理論
實用工具:商品滿足慾望的人的能力評估,或在消費品,公用事業消費者感到滿意的水平。
公用事業單位的效用大小的度量單位。
總效用(TU):消費者從消費一定數量的商品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得的效用總和。
邊際效用(MU):消費者在某一段時間,以增加一個單位的商品消費的效用量的增量。
邊際量:表示量的單元參數的變化引起的因變數的變化量。
邊際量的變化量的獨立變數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一定的時間內,消費其他商品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從每單位商品的不斷增加,為消費者增加消費的商品,??消費者得到的效用增量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消費者均衡:研究個人消費者在購買各種商品的有限的貨幣收入分配,以獲得最大的效益。
商品的需求價格: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在一定時間內,一定量的商品。
消費者剩餘:最高支付的全部價款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消費者之間的差異是願意購買一定數量的商品。
無差異曲線:表示所有組合相同的兩種商品的消費者喜好。或者,它被認為是能夠給消費者帶來的所有組合的兩個同級別的效用或滿意的商品。
效用函數:一個特定的商品組合,以消費者的效用水平。
效用函數:對應的無差異曲線的效用函數。
邊際替代率(MRS):增加一個單位的商品的前提下,保持了同樣水平的公用事業消費者的消費需要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
替代商品遞減規律:邊際稅率的情況下保持相同的效用水平,不斷增加的消費的商品,??這種商品的消費者對各單位。需要放棄另一種商品消費的減少。
完美的替代品:兩種商品之間的替代比例是固定的。
完全互補的產品同時使用這兩種商品需要固定的比例。
預算線:也被稱為約束,消費可能線和價格線。說,在消費者的收入和商品價格給定的條件下,總收入的消費者可以購買的兩種商品的各種組合。
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一定的預算約束,以達到最大的效益,消費者應選擇最佳的商品組合,使替代的兩種商品的邊際稅率的比例是相等的比這兩種商品的價格。
補償預算線:當商品價格變動所造成的變化,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的詩歌,以維護消費者以假設的貨幣收入增加或減少的實際收入水平不變的一種分析工具, 。
收入效應的商品價格變化所造成的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從而在大宗商品的需求變化所造成的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
替代效應:變化中的商品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對價格,進而引起商品需求的商品價格的相對變動。
總效用=收入效應+替代效應
不確定性:經濟行為者在事先不能准確地知道一些決策的結果,或者說,只要經濟可能出現的結果,決定的演員不止一個,它會產生不確定性。
風險:消費者的決策有一定的行為知道的各種可能的結果,如果消費者知道的各種可能結果的概率,你可以調用這個形勢不明朗的風險。
生產者(製造商,企業)生產理論的能力,使一個統一的生產決策的單個經濟單位。
交易成本:作為一種成本約交易合約。
生產函數:在一定的時間內生產的各種因素的數目,在相同的技術水平的情況下,生產使用,並且能夠產生最大產量的關系。
固定替代比例生產函數:任何兩種生產要素之間的替代比例是固定的在每生產水平。
固定比例投入的生產函數:任何對要素投入之間的比例是固定的在每生產水平。
短期:唯一的生產時間來調整所有的生產要素的數量。有至少一個因素的生產量是一個固定的時間段。
長期:生產者可以調整生產時間周期的所有因素。
勞動總產量TP一定的可變因素的勞動投入相應的最高產量。
勞動力的平均收益率是指平均每單位可變要素勞動投入,產量。
勞動的邊際產品的單位可變要素勞動投入量的增加意味著增加生產。
在連續和等量的可變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遞減:廣泛存在於生產這樣的現象:在技術水平相同的條件下,該法增加了其他生產因素的過程中,這種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量是小於一定值時,相同數量的一個或多個內容,增加的元素的邊際產品增加;當此變數因子,增加連續輸入超過特定值的元素,以增加投入的邊際產量遞減。因此,邊際產品最終必然會呈現下降的功能。
收益曲線的軌跡的不同組合的兩個生產要素的投入,在技術水平相同的條件下產生相同的收益率。
邊際替代率在維持生產水平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增加在要素投入一定量的的單元量減少另一元件的輸入端。
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維持生產水平不變的條件,當的一個因素,生產投入量的增加,各單位生產的因素可以取代另一個一個生產要素的數量正在減少。
成本線:成熟的成本,並建立了生產要素價格的條件下,生產商可以購買的兩種生產要素的各種數字組合軌跡。
等值線:這兩個因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相等的點群的等產量線的軌跡。
延長線:生產要素的生產技術和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價格,如果是改變企業的成本,其他成本線發生平移,改變企業收益曲線將耗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產平衡,這些生產平衡軌跡延長線相切的線。
(延長線必須是斜線)
章成本理論的機會成本:生產一個單位的機會一種商品的成本是收入最高的生產商放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可以在其他生產用途。
會計核算成本費用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已經投入貨幣金額反映在企業的會計賬簿。
顯著的成本:購買或租賃的其他製造商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生產要素在市場上的實際支出。
隱性成本:企業本身,用於在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要素的總價格。 (由於成本也必須支付按照自己的生產要素得到其他用途的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收入最高的,否則,製造商將擁有的生產要素轉移出去的企業,已獲得更高的利潤)。
經濟效益:銷售收入和總成本,也被稱為超額利潤的區別。
正常利潤:製造商自己的獎勵創業。
短期固定成本(FC):供應商付款的不變因子的生產在短期內支付的價格,它不會改變的變化,生產的總成本,長期可變成本(VC):在短期內為生產一定量的生產製造商的工資,VC的變化與產量變動的可變元素。總成本(TC)是由製造商支付的總成本,為生產一定量的產品在短期內為所有的生產要素。平均固定成本(AFC)是不變的生產成本是在短期內,每單位產出的平均消費量。 AFC = FC / Q,在法律上的變化:在產量較小的AFC一直在下降,下降的快後慢。平均可變成本(AVC)是廠商在短期內平均可變成本,生產一個單位產出消耗的每一個。平均總成本(AC)是生產一個單位的消費量生產廠家在短期內的全部費用。的邊際成本(MC)是在由製造商在短期內的單位造成的生產成本的增加的量的增加。
長期總成本(LTC)LTC生產的變化和變化,當產量為零時,有沒有總成本的變化趨勢與產量的增加,也增加迅速,後增加是較慢,並最終迅速增加(與短期總成本)。長期平均成本(LAC):在長期平均生產總成本最低的製造商。長期邊際成本(LMC):製造商長期總成本最低的生產增量的增加。
經濟體內部經濟的規模開始擴大生產,擴大再生產規模的製造商2磅性能得到了改進。規模不經濟(外部經濟):當生產擴張到一定規模後,廠商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將是經濟衰退。
第六章完全競爭的市場
市場:買家和賣家相互能夠確定的形式,組織或制度安排的一些互動其交易價格。
市場: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壟斷市場
行業:生產的商品市場,所有的供應商提供商品整體。
完全競爭市場:不收取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的因素。
銷售收入:製造商的收入。
總收入(TR):廠商在一定的價格出售某種產品??獲得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入(AR):每單位產品的供應商的供應商的收入。
邊際收益(MR):供應商單位產品銷售總收入的逐步增加。
生產者剩餘:製造商之間的差異實際收到的總薪酬提供一定量的產品,並願意接受的最低薪酬總額。
成本在同行業工業產值的需求變化,生產變化的因素造成的,不影響生產要素的價格。
成本遞增行業:工業生產增加,由於生產要素的需求增加將導致生產要素的價格的提高。
降低成本行業:產業產值的增加所引起的生產要素的需求的增加將導致生產要素的價格的下降。
第七章完全競爭的市場
壟斷市場:只有一個製造商在行業中的市場組織作為一個整體。
價格歧視:相同的產品在不同的價格銷售。
價格歧視(完全價格歧視):廠商為每單位產品的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出售。
二級價格歧視:只要求所需數量的不同消費群的價格。
度價格歧視:壟斷者對同一產品在不同的市場(或不同的消費群)收取不同的價格。
壟斷競爭市場:許多供應商的差異相當於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市場。
生產集團:量產上市的總和是非常接近的同種產品的製造商。
理想的生產完全競爭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LAC曲線最低點的收益率。
生產能力:實際產量和理想的產率之間的差異。
非價格競爭:壟斷競爭,製造商通常會通過提高產品質量,精心設計的商標和包裝,以及改善售後服務,以及廣告等手段,擴大其產品的市場佔有率。
寡頭壟斷市場也被稱為寡頭壟斷的市場。指極少數廠商控制整個市場的生產市場組織。
占優策略:什麼樣的策略,無論其他參與者,參與者的最優策略是佔主導地位的戰略。
博弈均衡:所有參與者在游戲中不想改變自己的策略,這樣一個相對靜止的狀態。
佔主導地位的戰略平衡:平衡所帶來的主導戰略游戲的所有參與者。
任何參與者不會改變自己的最優策略納什均衡:如果其他參與者不改變他們的最優策略。
靜態博弈:一個游戲,每個參與者的戰略選擇和整個游戲的平衡的結果,將決定每個參與者不再有任何效果的過程,游戲的結果。
動態博弈重復博弈。
重復博弈:在同一波的結構已經被重復了很多次。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游戲。
「針鋒相對」策略:開始合作的所有成員。對於每個成員,他只要其他成員的合作,把雙方的合作將繼續下去。但只要有一次採取不合作的戰略合作協議的成員,其他成員將採取「以眼還眼」的懲罰和報復戰略,和其他成員國也採取了相同的策略的非合作,並這種不合作的策略再次重復博弈繼續上顯示的第一個破壞協議的懲罰和報復。
第八章的需求方決定生產要素的價格
生產要素和生產要素價格的生產要素分為三類,即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三種類型的生產要素的價格被稱為租金,工資和利潤。
事業需要的廠家的生產要素的需求是來自消費者的直接需求的產品,因此,西方學者認為,生產要素的需求是「派生出來的」需求「導致了」需求。
完全競爭廠商在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完全競爭廠商。
邊際產品價值(VMP):增加元素的使用單位完全競爭廠商的邊際收益。
邊際要素成本(MFC):成本的增量和增量比率的元素,即,衍生元件的成本。
邊際收益產品(MRP):指賣方壟斷者的單位元素的使用,增加收入。
賣方壟斷者的產品在市場上(作為賣方)製造商是壟斷的,但完全競爭的要素市場的要素(作為買方)。
買壟斷:製造商是壟斷者在要素市場的要素(作為買方)(作為賣方的產品,但市場上的產品)是一個完美的競爭對手。
第九章供給方決定
勞動供給曲線:只有在其他條件的情況下,生產要素的價格保持不變,在一定的時間內願意和能夠提供的勞動時間,工人的工資水平可能。
「自有資源」:剩餘的所有資源的資源,消除供應市場的生產要素。
的價格延長線:預算線繞式E(初始狀態的消費者)的幾何點的旋轉和無差異曲線的切點,也被稱為曲線的PEP。
</
閑暇時間除了睡覺以外的時間和勞動供給時間:所有活動。
工資率的替代效應是指工資率的變化的影響,勞動者的消費休閑等商品之??間的替代關系。
工資率變動的收入效應的工資率的變化,勞動者的收入和勞動時間的影響。
利率利率:公司使用資本的價格,這是指製造商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資金提供「服務」的價格。
資本的經濟系統本身產生的,並作為進一步生產更多的商品和服務項目的生產投入,綁的土地和勞動力作為一種生產要素。
租金:一般資源服務的價格,有一個固定的供應。
准租金的短期收益(率)
經濟租金是固定的資源或生產要素的一些元素,元素的總收入減去,這部分將不會影響的元素的供應。這是由於需求的增加,生產商的因素,可以得到保留的元素攻擊,但至少多支付成本的平衡。
洛倫茲曲線:用來反映社會平均收入分布曲線。
歐拉定理:充分的市場競爭條件下,如果規模報酬不變,足夠整個產品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分配,但不會太大。該定理也被稱為分配凈盡定理。
基尼系數洛倫茲曲線指標反映了收入分配的平等。
章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局部均衡分析:假設其他市場不變,一個單獨的分析價格的變化,市場的供應和需求(或經濟單位)的分析方法。
局部均衡:假設一個單一市場或單一的要素市場均衡的市場條件保持不變。
一般均衡的經濟,所有的經濟單位,其市場處於平衡狀態。
瓦爾拉斯的法律:當所有的市場聯系起來加以考慮,無論商品的價格是高的,所有支出必須等於所有經濟總收入的總和。
生產可能性曲線:集合既定的技術和資源,可以產生一個經濟體系,也被稱為產品轉換曲線的條件下,這兩種產品的最大生產。
帕累托最優狀態(經濟效率):這是不可能的,而不會影響其他成員的經濟和社會狀況的重新分配資源的條件下,使改善有些人的局面。
帕累托改進:通過資源的重新配置,可以達到的情況,至少有一個人沒有任何人差。
合同契約曲線:曲線變成了交換契約曲線(或效率曲線)和生產契約曲線(或效率曲線)。外匯合約的曲線代表的兩款產品集合兩者之間的消費者的最佳分配。生產契約曲線表示兩個元素之間的兩家生產商的最佳配置狀態的集合。
第十一章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
市場失靈的現實資本主義市場機制不能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在許多場合自由市場均衡的偏離帕累托最優。
價格控制:這是假設政府實行了價格管制的壟斷行業,它提供了一個控制價或低於市場的價格上限價格壟斷,壟斷企業將獲得一定的量的超額利潤原則的決定,但這個利潤是低於壟斷者自主定價的決定超額利潤,政府規定,低於最高限價供應商自主定價的,等於廠商的市場需求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管制價格的邊際成本。
自然壟斷行業,控制所謂的自然壟斷的行業,規模經濟的產量范圍內,相對的市場需求的范圍,逐漸降低,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的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