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ge蹣跚步態的康復訓練順序
『壹』 偏癱康復訓練一定要按照卧坐站走的順序嗎
你好,正常是要按照卧坐站走的順序,卧如果沒有什麼問題的話,也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下一步的康復訓練,但是切記要循序漸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制定對應的康復計劃。
『貳』 偏癱康復如何訓練
康復介入越早,患者恢復越好康復早期介入,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因卧床引起的並發症,還可以改善病人中後期之站立及行走的異常姿勢。
一、站立與行走訓練
適用對象為偏癱側下肢有一定的運動功能但站起來和行走有困難或姿勢異常者。目的是為了:①使患者能從坐位站起來,增加下肢肌力,並能站穩;②改善平衡能力,糾正異常步態;③提高步行能力,盡可能達到正常行走
具體方法包括站起的訓練、患側下肢負重訓練、訓練患腿向前邁步、在側方幫助患者行走、在後方幫助患者行走五種。
1.站起的訓練
患者坐位,雙足平放在地上,雙手叉握並伸向面前的小桌上(雙上肢盡量伸直);訓練者站在患側,一手扶持患膝,另一手放在患者臀部;囑患者上身前挺,抬臂站起。
2.患側下肢負重訓練
上下肢主被動訓練器是通過電機帶動患者四肢進行主被動訓練,通過正確的運動模式刺激肌肉運動,刺激神經組織,改善患肢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關節活動度,促進四肢功能的恢復。
3.訓練患腿向前邁步
患者站立,並盡量站直,用健手扶欄桿;訓練者在患側後方,一手扶穩患者髖部,另一手幫助患腳先向後退一小步,再向前邁一小步。
4.在側方幫助患者行走
訓練者站在患側,一手握住患手使其掌心向前;另一手放在患側腋下;幫助患者緩慢行走,並糾正異常姿勢。
5.在後方幫助患者行走
訓練者站在患者身後,雙手扶住患者髖部,並讓其站直;在抬起健側下肢時,協助患者用側下肢站穩,並將身體重心緩慢前移;在抬起患側下肢時,協助患者將患側髖部向前、向下轉動.
『叄』 腦梗塞引起的偏癱如何鍛煉
腦梗塞偏癱的康復治療包括一、主動活動;二、床上訓練;三、保持良姿位;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五、被動活動;六、語言的康復訓練。
一、主動活動:盡量讓患者做主動運動,肌肉的收縮為減輕水腫提供了很好的泵的作用。可讓患者在患肢上舉位做一些活動,如手指的抓握活動、抓握木棒、擰毛巾等。
二、床上訓練:為站立和步行打基矗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級訓練,髖、膝、肩、踝等關節抗痙攣訓練以及雙或單腿搭橋訓練,然後坐立位轉換到立位三級平衡訓練,重點是重心向患側移位的訓練。
三、保持良姿位:所謂良姿位即抗痙攣的良好體位,患者除進行康復治療訓練外,其餘時間均應保持偏癱肢體的良姿位。平卧位和患側卧位時,應使肘關節伸展,腕關節背屈;健側卧位時肩關節屈曲約90°,肘關節伸展,手握一毛巾卷,保持腕關節的背屈。良姿位可改善靜脈迴流,減輕手部的腫脹。
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不同採用不同的自護方法,一般采勸替代護理」的方法來照料病人,即病人在被動狀態下,接受護理人員喂飯、漱口、更衣、移動等生活護理,而自我護理是通過耐心地引導、鼓勵、幫助和訓練患者,使患者主動參與訓練。腦卒中患者會有肢體功能障礙,不同程度影響到日常生活能力,採用自我護理,使他們達到部分或全部自理,以利於回歸社會,適應新生活。
五、被動活動:被動活動的動作應輕柔,以免引起疼痛或加劇疼痛。可讓患者做健肢帶動患肢做上舉運動,也可在無痛范圍內做前臂旋前旋後,腕關節的背屈、伸活動等,以保持患肢的關節正常活動范圍。注意預防肩手綜合征的發生,可減輕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坐輪椅時,應確保患肢不垂於輪椅一側,可將手置於輪椅扶手上或輪椅桌板上;應盡量避免在患手輸液,避免過度牽拉手關節及意外的損傷。這樣做不但可預防肩手綜合征的發生,即使在發生後也可防止病情加重,減輕殘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六、語言的康復訓練:首先教會患者及家屬運用數字(1~10)和簡單的字重復訓練。採用口形法向患者示範口形,讓其仔細觀察每一個音的口形變化,糾正錯誤口形進行正確發音等訓練。從簡單數字、句子說起,再循序漸進地加深復雜的語句,鼓勵其經常與家人進行語言交流,為患者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讓患者完成單一的課題,增強患者的信心,逐步提高患者的語言表達能力。
『肆』 帕金森康復訓練的方法有哪些
這個問題堪稱小眾中的小眾,但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帕金森患者真的非常多,並且絕大部分得不到好得治療。即便在康復科,專業人員碰到帕金森患者也感到無從下手。帕金森(PD),又叫震顫麻痹,是中老年人較為常見的進行性加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通俗點理解就是逐漸加重的大腦病變。帕金森有四大臨床主征,即:靜止性震顫,動作緩慢,肌肉僵直,姿勢步態異常。對於帕金森患者的康復幾乎都是圍繞這四個主征展開的。但是請記住,對於帕金森患者的康復治療只能算作輔助治療,它的意義在於減緩症狀繼續惡化,無法起到決定性作用。1.靜止性震顫。顧名思義,在安靜狀態下,肢體會出現震顫或者叫抖動,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身邊老年人,夾個菜會不會把菜都抖掉了,當然就算有,也不一定就是帕金森。這是個早期出現的首發症狀,由於主要發生於上肢,我們主要採用作業治療手段和手功能訓練方法來治療,比如教患者做一些手工作業,用筷子夾豆子,一些木工活動,網格訓練,刺綉訓練等等,可以訓練患者整個上肢的力量,尤其時力量耐力,以等長收縮為主。2.肌肉僵直。我們用「僵直」這一詞語,可以理解為患者的伸肌和屈肌張力都增高,比如患者的屈肘肌和伸肘肌張力都很高,這樣肘關節就會像根棍子一樣,處於僵直狀態,很難活動。上肢有個最主要的表現「小寫征」:寫字的時候筆記彎曲,越寫越小。下肢就表現為步行時髖膝活動受限,姿勢怪異。那麼針對這個症狀,我們以緩解肌張力為主要治療手段,比較泡溫水浴,在出現張力時做牽伸,PNF技術就很不錯,當然也可以做一些功能訓練,比如練毛筆字,跨欄桿等。3.運動遲緩。這是帕金森患者主要的致殘原因,表現非常具有疾病的代表性:動作啟動困難和運動速度減慢。我們通常看臉部的變化:面具臉。該情況的康復訓練應該為:臉部按摩放鬆,緩解肌張力,大量的粗大運動,比如翻身訓練,翻身坐起,坐站訓練,以及步行(可以走走跑步機),可以加快運動速度和步行速度。前提必須保證患者安全,防止跌倒。4.姿勢步態異常。這沒什麼好展開的,訓練重點是平衡訓練,包括在坐位下和站位下的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典型的比如坐位推拉,站位拋接球訓練。步態異常以糾正不良步態為主,通過調整患者步幅,訓練上肢隨步行時的擺動順序,重心轉移訓練,更為細致的可以做步行時足跟-足趾的順序觸地運動。另外部分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礙,也需要做一些吞咽訓練。以上即是帕金森患者在康復科或者在平時生活中需要做的訓練和治療。很多患者通過葯物治療,輔助以康復訓練可以延緩疾病惡化,但是總歸還是會有些障礙。千萬不要妄想通過康復訓練能治好它。開頭提及了,康復訓練是輔助治療,帕金森患者最基本的治療手段是葯物治療,有需要的可以選擇進行外科手術,主要是神經核團細胞毀損手術與電刺激手術兩種方式,我有個親戚剛做完電刺激手術,在大腦里裝個類似心臟起搏器原理的電子元件,可以抑制腦細胞的異常活動,需要按時充電哦,費用為:40-50萬,全自費。希望以後能列入醫保吧。圖片來自網路,ps:我們一般把「小寫征」放在肌肉僵直的表現中。
『伍』 小兒腦癱的康復訓練有哪些
一)剪刀步態和訓練
1.患兒仰卧位,採用牽拉手法被動屈曲患兒雙腿,做髖關節屈伸動作:採用搖髖法、分髖法對內收肌群進行牽伸,降低張力,保持片刻(這一點很重要),反復操作。
2.採用直腿加壓坐位訓練,固定雙下肢外展位約60°(如果內收肌張力高還可以擴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數不可過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齡兒童更小),以牽拉痙攣的肌肉,降低肌張力,此為靜態訓練。
3.重錘式髖關節訓練椅,將患兒雙下肢做外展—內收—外展的訓練,在運動的同時達到牽拉肌肉,活動髖關節的目的,此為動態訓練。
4.「騎馬」訓練,(用滾桶、木馬、木椅等均可)牽拉痙攣的肌肉,降低張力,恢復功能。
5.「爬高」及「爬行」訓練,(採用蛙式即雙腿盡量外邁)。
6.患兒扶杠側行,以其主動運動逐漸緩解痙攣,擴大關節活動范圍,達到下肢分合動作的熟練和矯正剪刀步態的目的。
7.患兒休息時雙腿間放一枕頭或其它柔軟的物體,雙腳尖盡量朝向外側,鼓勵患兒雙腿分開。
(二)緩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訓練
1.採用仰卧、俯卧位壓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牽拉攣縮的肌腱,緩解痙攣的肌肉。
2.站立彎腰拾物訓練,牽拉痙攣的國繩肌群,緩解張力,同時增強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壓,膝關節伸展,股四頭肌訓練椅的應用,提高股四頭肌肌力,拮抗痙攣的腘繩肌群,提高膝關節自主控制能力。
4.雙杠一階梯及站立挺膝訓練,提高膝關節自主屈伸的能力,協調四肢運動功能的作用。
5.功率車,學步車訓練,提高下肢主動運動的功能,增大關節運動范圍。
(三)膝反張的訓練
「膝反張」原因有三:(1)膝關節本身骨性變化,致膝關節位置不正常;(2)負重情況下,膝關節控制能力較差,表現為膝關節本體感覺消失,關節周圍韌帶鬆弛,股四頭肌及腘繩肌肌力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縮;(3)底屈肌攣縮或肌張力較高時也可導致膝關節過度伸展。腦癱患兒膝反張的主因是肌張力不全。
1.壓膝整足法,牽踝法,搖踝法,底屈肌牽拉訓練。
2.膝關節屈伸,足背屈的訓練,提高伸肌力量,協調拮抗肌張力。
3.爬行訓練,膝關節屈曲位,有利於糾正反張,同時增加膝關節運動的控制能力,協調其運動功能。
4.提高國繩肌肌力降低伸肌張力,協調關節屈伸功能。
5.上、下階梯訓練,對於糾正膝反張及協調步態有較大的作用。
矯正「膝反張」,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運動,一般輕症以運動訓練矯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撐在床墊上,患側膝關節做屈伸訓練,為配合協調運動,兩膝交替屈伸進行訓練,隨著症狀的好轉,變為仰卧位或站立位進行,嚴重者下肢矯正或手術矯正。
(四)尖足,足內、外翻的訓練
1.自我牽拉法—患兒面對牆壁站立,然後緩慢前趴,直到跟腱處感覺牽拉為止,還可把雙腳尖轉向外側(似卓別林)做相同的動作。
2.足背屈肌肌力訓練和坐式踝關節訓練椅,拮抗痙攣的小腿肌,增大踝關節活動范圍,糾正畸形。
3.仰卧,俯卧位壓膝整足法,牽踝,搖踝法,達到糾正畸形的目的。內、外翻扳的應用。
4.上、下台階和跑步車訓練,在運動中牽伸痙攣的肌肉,加大活動范圍,恢復功能,協調步態。
(五)上肢及手功能的訓練
1.肩關節屈曲,內收,內旋的訓練
(1)屈曲位,患兒仰卧,術者一手握前臂,沿身體中線慢慢上舉,接近耳朵為止,反復操作。
(2)內收位,仰卧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平方向移至90°時(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繼續上移,直至耳根部,反復操作。
(3)內旋位,坐或仰卧位,術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將肘關節屈曲後,做外旋下壓動作,反復操作。
(4)上肢負重訓練,啞鈴操,棒操,拉沙袋訓練,增加上肢肌力,擴大關節活動范圍,恢復運動功能。
(5)舉臂摸肩(彎肱撥刀),叉腰挺胸(雛鳥習飛)訓練。
2.肘關節屈曲的訓練
(1)主動、被動肘關節的屈伸運動。
(2)上肢負重,伸肘抓物訓練。
(3)屈伸時關節(采荷挎籃),展肩屈肘(力撥千鈞),肩肘屈伸(白猿獻果),雙手上舉(舉火燒天)。
3.腕指關節屈曲,拇指內收訓練
(1)被動腕手操:術者雙手並列於腕關節下端,兩拇指並列於腕背側,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於手掌,將患兒手腕做屈、伸、抖、牽等手法,然後從指根到指端,用捻法和牽指法交替操作,最後用捋法在批端收尾,反復操作。
(2)手掌抓握,雙手互握,手心向上抓握。(金龍探爪)
(3)撓側抓握(握筆)訓練,拇食指指尖捏法(扣子,黃豆,綠豆,拿湯勺,拿鑰匙開門等)。
(4)腕關節伸展(背屈),屈曲(掌屈),手指外展、內收的訓練(五指分開,合攏動作)。
4.拇指內收的訓練
拇指內收、外展、伸直訓練,拇指屈曲,對掌,對指訓練,雙手交叉訓練。手功能訓練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粗大到精細的過程。
手足徐動型的訓練方法
多年來治療腦癱的臨床經驗證實,「治療是基礎,訓練是關鍵」。缺乏治療的訓練不是無法進行,就是效果不佳。相反亦然,沒有訓練的治療既不能鞏固其治療效果,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治療加訓練事半功倍!
因地因人而辯證施治,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訓練方法,其順序是一抬頭,二挺腰,三作四肢,四體操。
『陸』 急求!老人偏癱康復訓練都有哪些生活中要注意什麼請專業人士進行介紹!
您好,很高興為你解答!老人偏癱康復訓練主要有:
1、按摩與被動鍛煉
對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對其癱瘓肢體進行按摩,預防肌肉萎縮,對大小關節作屈伸膝、屈伸肘,彎伸手指等被動運動,避免關節僵硬。稍能活動的病人可在他人攙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動,以防止心血管機能減退。 2、逐漸開步走路並做上肢鍛煉 在上述階段基本鞏固後,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體向左右兩側活動,下蹲等活動;還可在原地踏步,輪流抬兩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側方移動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鍛煉時,應有意使患肢負重,但要注意活動量應逐漸增加,掌握時間不宜過度疲勞。同時可作患側上肢平舉、抬高、上舉等運動,以改善血循環,消除浮腫,平卧床可主動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並攏、撐開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鐵球等。 3、逐步加強功能鍛煉,達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後,走路時將腿抬高,做跨步態,並逐漸進行跨門檻,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樓梯等運動,逐漸加長距離;下肢恢復較好的病人,還可進行小距離跑步等。對上肢的鍛煉,主要是訓練兩手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如自己梳頭、穿衣、解紐扣、打算盤、寫字、洗臉等,以及參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動,逐漸達到日常生活能夠自理。在進行功能性康復鍛煉的同時應堅持可靠的葯物防治,還可配合針灸,按摩等。注意除應樹立患者康復信心外,陪護家屬還要有耐心和恆心,切不可操之過急或厭煩灰心,半途而廢。只要堅持大多數缺血性腦中風病人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4、動作鍛煉
(1)洗臉動作:開始時用健手洗臉、漱口、梳頭,以後逐步用患手協助健手。 (2)更衣動作:衣服宜寬大柔軟,式樣簡單。穿衣時先穿癱瘓側,然後穿健側,脫衣服時先脫健側,然後再脫患側。穿褲子動作的順序同穿上衣一樣。 (3)洗澡動作:最初須有人協助,淋浴或盆浴均可,洗澡時間不宜過長,逐漸增加次數,然後再逐漸讓患者單獨試行洗浴。 (4)進食動作:發病早期實行餵食,以後逐步試行自食,康復期也以半流質為宜,逐步向正常飲食過度。吞咽困難者要用鼻飼,以後可帶著鼻飼管練習自口進食。仍用流質或糊狀飲食,待進食無嗆咳或返流時,方可去掉鼻飼管。 (5)排便訓練:如有便秘、尿瀦留或大小便失禁者,需給予相應處理。患者一般早期在床上排便,由家屬協助或訓練有關動作後,再由患者自理。 (6)家務勞動:在部分生活自理的基礎上,可從事簡單家務勞動,如疊被、洗碗、開關門窗等活動,或在室外曬被、種花等缺血性腦中風康復鍛煉法。
『柒』 兒童構音障礙,吐字不清,該做怎麼樣的康復訓練
構音功能完善是我們正確、清楚發音的前提條件。
注意:發音訓練是要時刻注意克服鼻音化
鼻音化:指的是寶寶發音時,由於構音器官運動不充分,將鼻音以外的音發成了鼻音。
可通過訓練加強軟齶肌肉的強度,可以慢慢克服鼻音化。
『捌』 蹣跚步態名詞解釋
蹣跚步態是一種典型的病理步態,走路時身體左右搖擺似鴨行,見於小腦共濟失調、佝僂病、大骨節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或先天性雙側髖關節脫位等。出現蹣跚步態需要運動康復訓練,也需要針對原發病治療。
『玖』 腦癱患兒做康復訓練該怎麼做
腦癱(CP)作為一種運動性傷殘,主要影響兒童生長發育,也很影響心理社會和情緒成熟。上學可出現許多特殊的困難,工作的訓練、就業和融入成人社會也面臨挑戰。CP患兒將增加損傷的危險和易於患病,在保健、康復和教育方面都將有大量經濟負擔。平均壽命也明顯縮短。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因此,我們應尋找減少CP發生率,減輕其嚴重性的解決辦法。預防是首選的。CP的兩個主要伴隨情況是窒息和早產。預防窒息和早產並使之得到最優的處理以減少腦損傷,這對減少腦癱發生有重要意義。
早期診斷
腦癱是一種在出生後1個月內發育時期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可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行為異常或感知覺障礙等,並需要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癱瘓及正常小兒一過性的發育落後。
腦癱病兒存在以下4方面異常:運動發育落後;肌張力和姿勢異常;主動運動減少和/或出現異常運動;反射異常。
但是腦癱徵象可延遲出現和復雜的發育性質使早期確診腦癱有一定的困難。腦癱兒童在新生兒時期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和健康的。由於伸肌張力過高,可使嬰兒在俯卧位能提早抬頭,下肢張力過高,5~6月前,表現為拉孩子坐位時,髖和膝關節伸展而站立起來,這時期正常兒只能拉到坐位。腦癱是一種運動功能異常,是一種殘疾。作為腦癱的運動功能異常沒有定量標准,沒有早期能確定診斷的徵象、影像學或實驗室試驗。腦癱總是一個探測性診斷,因為肯定的證據是間接的,只是按某時期的行為和發育為依據。
腦癱雖然是一種非進行性疾病,但它的性質是發展的,必需看作和生長中的嬰兒變化有關,應看到病變靜止性和發展動態變化的雙重特徵。運動異常在嬰兒期出現較晚。當神經通路變得有功能時表現出來,如上肢癱要等手的功能出現時才表現。神經選擇性生長發育的過程,使運動缺陷出現不同速度和順序。只有當受損神經系統成熟時出現異常運動特徵。如痙攣性腦癱證據可能到7~9個月時才能看到。高膽紅素腦病嬰兒一個月後出現肌張力低下,正常反射保持1年,運動發育延遲,直到1~2歲逐漸從低張力變為強直,然後伴有手足徐動樣運動。共濟失調一般在30個月到3歲以後才表現出來。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可導致激惹、喂養困難和睡眠障礙,這些發現可能和以後真正的運動感覺障礙有關,也可能是一時性神經缺陷。
由於腦癱早期干預更有效,不能等到出現痙攣性足、張力障礙的姿勢或共濟失調的步態才作診斷和開始治療。又不能過早的沒有足夠依據的診斷腦癱,以免對家長帶來精神上和物質上沉重負擔。必需用發育的方法作為診斷的基礎,要求兒科醫生、婦幼保健人員有寬厚的生理和病理知識,熟悉兒童運動和智能發育方面的規律,才能盡可能早的認識發育異常,並使用適當的方法直接有效的糾正神經系統的各種缺陷。
發育診斷方法及步驟
1、發育歷史:主訴;家庭及遺傳史,如妊娠,臨產/分娩,圍產/新生兒;發育指標,何時出現微笑、俯卧抬頭、手抓握、坐、爬和站立等;其他發育特徵,社會交往、生活自理和情緒;既往史,特別是驚厥、頭痛和行為異常等;
2、發育性體格檢查:頭圍大小、異常體征、對環境反應、各感覺器官功能活動情況和行為特點。
3.發育性神經檢查:包括一般性觀察;一般運動(GMs)質量,GMs有兩種類型:(1)扭動運動(Writhing Movement) 從孕9周至生後第8周;不安定運動(Fidgety Movement) 足月後6~9周開始到生後20周。GMs質量的改變是腦功能障礙的可靠指針。預測2歲預後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敏感性 94.5%(從早產、足月到第3個月);特異性 早期較低,逐漸增加 足月~3個月,達82%~100%;肌張力運動行為型包括原始運動型即原始反射;姿勢運動型即姿勢反射;感覺:觸摸、疼痛;顱神經;小腦功能;張力障礙,運動徵象,上神經元,下神經元。
4、 發育篩查:如NBNA,Ameil-Tison 和CDCC等等
5、實驗室評價:有選擇性 血尿常規、血清鉛、 TORCH 篩查、甲狀腺功能、PKU、尿液氨基酸篩查、CT、MRI 等,有抽風者做EEG。
6、診斷: 發育延遲,當發現有懷疑指標,但不能確診為腦癱者,最好告知父母孩子有發育延遲,使家長在思想上加以重視。這個初步診斷為進一步處理打下基礎。告知家長要定期來門診,以便監察變化,建議進一步的診斷和實驗室檢查;指導家長如何照看發育延遲的孩子;開始干預,指導家長如何促進嬰兒神經系統正常發育,糾正和克服發育延遲的徵象。必須強調腦癱確診應在1歲以後。但是如果有窒息和早產等高危因素。在3~4個月內有GMs肯定異常,肌張力不正常,原始反射延遲消失,姿勢運動出現延遲或不完全。即使在明顯腦癱徵象出現以前,早期可以做出可能是腦癱的診斷。利用這種連續的發育評價步驟能在生後頭幾個月內為診斷腦癱提供系統的基礎。隨中樞神經系統生長發育,必然會看到腦癱固定的運動病變。這是一個動力過程,至少從出生即刻開始,在早期非常輕的病例運動徵象也可消失。只有當一系列運動發育障礙出現後才考慮為腦癱。腦癱特殊型的確定也常和年齡一致,如9~10個月不能形成拇食指捏取,這可能是偏癱上肢異常的第一個指征。當孩子成長才能做出腦癱特殊類型、受累的程度和范圍的診斷。
一、什麼是小兒腦癱
小兒腦癱是小兒腦性癱瘓的簡稱,是指如感染、出血、外傷等原因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從而導致運動功能障礙而發展為癱瘓的疾病。患兒表現為智力不足及聽覺、視覺、觸覺、語言功能障礙、牙齒發育障礙等表現。嚴重者伴有癲癇、肢體抽搐。
二、小兒腦癱病因。主要是因為先天後天因素導致大腦運動功能失靈造成的。
1、先天性原因。大多是由先天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先天畸形、遺傳缺陷、子宮內感染、先兆流產、母體接觸毒性物質、放射線損害、妊娠高血壓等以及分娩時困難,引起胎兒窒息或顱內出血,出生後不呼吸,腦缺氧時間較長所致。
2、後天性原因。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顱內血腫、敗血症導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張、外傷等導致腦缺氧引起的的後遺症。
三、小兒腦癱的病理。
1、腦部中樞腦神經的損害,是指脊髓前角細胞以上部位的神經系統損害所致的癱瘓。這有區別於任何脊髓前角細胞及以下部位的損害所致的癱瘓,如脊髓灰質炎、坐骨神經損傷等所致的肢體癱瘓均不屬於腦性癱瘓。
2、發育性損害,是指腦組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到的損傷。指各種原因作用於未成熟的正在生長發育中的腦組織上,而不是作用在已發育成熟的腦組織上。這有區別於成年人的某些顱內疾患引起肢體運動障礙。
3、非進行性損傷,即病情以不在向前發展為特點,區別於腦炎、腦瘤等疾病,但是對那些進行性不明顯,或進展緩慢的脫髓鞘疾病、先天性疾病,與腦癱也是難鑒別的。
四、小兒腦癱症狀
腦癱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早期階段:.開始1—6個月為第一階段,患兒常表現為肌肉無力,抬頭困難,坐不住,哺喂困難,如吸吮無力,哭聲弱或多哭,易受驚嚇。手指及大腿等各關節都過度背屆,當然也站不穩,患兒表現得過分安靜,主動運動少。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旋,頭頸後仰等。運動發育落後。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小兒俯卧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4個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2.半年到兩年為第二階段。患兒表現為運動發育遲緩,比同齡兒童明顯落後,抬頭、翻身、坐立困難。病兒的肢體很少動作,特別是下肢更為明顯,常表現為偏癱、雙側癱、四肢癱等。由於自主運動困難,動作僵硬,不協調,常出現異常的運動模式。
3、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臨床症狀分型。
1)痙攣型:此型是臨床中最常見的類型,病變主要在錐體束。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被動運動阻力增高,有折刀樣痙攣,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線。
2)隨意運動型:病變主要在錐體外系,以不隨意運動為特徵。表現為緊張興奮時,不自主運動增多,安靜時減少,常在睡眠中消失。主要影響肢體遠端,一般上肢重於下肢,站。坐不穩,關節活動過度。累及顏面則出現擠眉弄眼、口齒不清、流涎等表現。
3)共濟失調型:此型較少見。通常表現肌張力過低,動作不協調,走路時搖晃不定,平衡性差,伴智力低下,取物時出現意向性震顫。
4)混合型:即具上述類型兩種或兩種以上特點者,如痙攣型伴不隨意運動型,常為錐體系和錐體外系或小腦均受損引起。
5)其他類型:較少見,如肌力低下型是以肌張力低下為主;強直型表現為運動阻力明顯增高,呈鉛管樣強直。
4、根據運動障礙涉及部位的臨床分型。單肢癱:單個肢體受累;偏癱:一側肢體及軀干受累;三肢癱:三個肢體受累;四肢癱:四肢及軀干均受累;雙癱:四肢均受累,雙上肢及軀干較輕,雙下肢受累較重。
五、小兒腦癱診斷檢查。根據臨床表現和病史,結合輔助檢查,一般可作出診斷。
1、一般檢查。一般體檢以外,應注重有無淺表淋巴結腫大,及具體神經系統檢查,並結合病史而有所側重。
2、X射線頭顱平片,可提供顱壓增高及定位的證據。
3、超聲波檢查:中線波向健側移位。B超斷層顯像能看到佔位病變位置的大小。
4、CT、MRI掃描:可掃描出各層次具體的內部結構和腦組織的不同圖像,有病變處密度增高。
5、放射性同位素腦掃描,可見同位素濃集現象。
6、腦電圖檢查:對幕上腫瘤的定位陽性率高,病變區皮層出現慢波。
7、血管造影:可作定位以定性診斷。
8、腦室造影:對位於中線、腦室內性命及顱後窗的腫瘤適用。
五、小兒腦癱治療方法。
早診斷、早治療、早訓練,是小兒腦癱治療的關鍵。包括以下方面:
1、現代醫學治療。包括手術、矯形器、光電聲療法、.語言交流訓練等。其中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簡稱SPR手術)是治療痙攣性腦癱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1978年由義大利一名外科醫生創立並很快在全世界推廣。因為大腦皮質的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後,不能控制下運動神經元的活動,某些神經纖維是造成肌張力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作SPR手術就是運用現代電生理技術和顯微外科技術尋找出並切除這些神經纖維,令過分活躍的反射弧回復穩定,改善痙攣。成功率大約在 50-80%。手術後還要進行康復訓練和肌力平衡協調訓練。該手術的適應症是年齡 5-7歲,單純性痙攣性腦癱,智力基本正常,肌張力 3 級以上,有一定的控制運動能力,同時沒有肌張力低下、手足徐動、共濟失調、肌肉攣縮等情況。目前在北京宣武醫院等多家醫院開展了此項手術。
2、中醫治療。包括針灸、按摩、中葯等。
3、肢體康復治療。
目前認為小兒腦癱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後遺症,如頭部控制的小兒腦癱康復訓練、軀乾和下肢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上肢和手的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等;恢復期治療對於腦癱患者來講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變肢體麻木障礙、改善肌張力和關節活動障礙等症狀,使之達到最佳狀態,並逐漸恢復部分肢體運動。尤其是在恢復肢體運動障礙方面更為顯得突出。
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於「鍛煉」,急於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慣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在對腦癱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於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後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運動恢復。它本身以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後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癱瘓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更快的恢復患兒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4、葯物治療。口服或注射有關葯物:腦神經營養葯、肌肉鬆弛葯、活血葯等。服葯除了要注意時間、次數外,尚須注意方法。在明確診斷之前,最好不要隨便用葯。症狀往往是疾病診斷的依據之一,隨便用葯會掩蓋症狀,造成診斷困難,甚至誤診。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