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種行情 » ltc分析報告

ltc分析報告

發布時間: 2022-03-21 22:48:47

❶ 幣圈項目太多如何判斷哪個好

都說幣圈一天股市一年,雖然有點誇大但並不是沒有道理呀,最近幾天比特幣又是大漲,在今天稍有回落,幣圈牛熊轉換之快估計無人能及啊,然而在眾多但虛擬貨幣之中,怎樣尋找優質項目呢?小編認為牛市出頭的並不驚奇,重點是熊市依舊堅持給出周報的,至少是團隊比較靠譜的項目,今天小編依舊給大家帶來一些優質項目的周報進展。以下是UBTC團隊公布的最近一周的項目進展周報(2018.4.9~4.15),具體信息如下:

對UB智能合約的預先升級:

智能合約是比特聯儲(UB)項目技術路線圖的主要里程碑之一。為了准備在UB上實行智能合約,UB團隊在2018年4月10日進行了一些調整,內容如下:

1、出塊速度從10分鍾調整為1分鍾;

2、難度調整周期為10個塊調整一次;

3、出塊獎勵調整為1個UBTC;

4、UBTC總量從2100萬調整為2000萬;

5、獎勵的成熟期為7200個塊;

此次調整要求用戶下載最新版本的錢包以保證後續使用不受影響。

錢包下載鏈接:https://www.ub.com/project/wallet

研發:

1、UBTC增加native contract功能;

2、UBTC合約功能繼續內測和BUG修復;

3、UBTC合約功能測試用文檔繼續完善;

4、gjavac, gsharpc, uvmassembler, uvmpackagegpc 整理代碼並在github上開源;

5、部署合約版公測鏈;

市場:

1、AnyBit手機錢包充UB獎UB活動於2018年4月4日北京時間晚8點開始,並於2018年4月15日北京時間晚8點結束。活動期間,下載AnyBit並進行UBTC充值的用戶,將會獲得1%的獎勵,最高獎勵1 UBTC。活動僅限前1,000名。

獎勵的計算以2018年4月15日北京時間晚8點的UBTC余額為准。獎勵的UBTC將於4月16日統一發放到對應的UBTC地址。

2、UB團隊4月9日晚上7點至9點在香港灣仔Genesis Block舉行了粉絲見面會,UB基金會董事及項目CEO Wouter van der Schagt先生向到場的粉絲介紹了項目進展及規劃。UB的各大粉絲社區(微信群、電報群、QQ群、BeeChat群、微博、Twitter推特等)進行了實時的現場圖片推送。

3、「UB全球後援會」微博在4月9日舉辦了評論抽獎送UB定製帽子和外套的活動。在微博官方抽獎工具@微博抽獎平台的監督及公證下,寧波的1名熱心粉絲被幸運抽中。該粉絲已經收到了獎品,並在微博@安靜式的安靜式曬出了圖片。

4、UB團隊14日派代表參加了由巴比特主辦的【Chainge】區塊鏈技術沙龍,並與到場嘉賓進行互動交流。此次沙龍在廈門市湖裡區裕隆國際大廈舉行。

5、熱心粉絲為UB在10日的升級調整製作了相關表情包(動圖),並在微信群傳播。

6、「ub訂閱號」微信公眾號即將上線每日簽到抽獎功能,敬請期待!

社區發放:

1、對ETH、LTC社區發放UBTC的最後一次快照已經於4月11日完成,並於5月2日對符合條件的地址進行發放。詳情請參考UB官網www.ub.com 3月18日在新聞版塊的公告。

關於UBTC:

UnitedBitcoin比特聯儲簡稱UB,代碼UBTC。UB不只是升級版的比特幣,更是領先的全球區塊鏈生態。UB由比特幣元老、比特幣核心開發人員、區塊鏈領域的泰山北斗Jeff Garzik擔任首席科學家及基金會董事。

UB百分百繼承了比特幣的區塊鏈,並進行升級優化。UB的升級優化包括將區塊擴容至8MB,支持SegWit隔離見證,並增加智能合約和閃電網路等等。

UB致力於將不活躍的比特幣信用發揮價值。最終基於這些信用,發行錨定法幣的穩定貨幣,用於廣泛、快捷、高效、智能的商業社會。

目前UB團隊已經開發出AnyBit手機錢包APP(AnyBit是一款去中心化的多幣種錢包APP)、Core、Core-QT、Electrum錢包(Electrum是支持多重簽名的輕量級錢包),並發布了完整的區塊鏈瀏覽器。

全球已有超過18家交易平台支持UBTC交易。

❷ 大神你好,對比特幣未來的趨勢怎麼看

比特幣呈現斷崖式下跌 區塊鏈技術發展前景看好
去年12月以來,比特幣呈現斷崖式下跌:從最高近2萬美元/枚到如今最低跌破6000美元/枚,比特幣總市值蒸發近七成,高達2736億美元。分析人士指出,近期比特幣再度開啟暴跌模式,邊際上壓低全球資本市場的風險偏好。但區塊鏈不等同於比特幣,是未來潛在的變革技術,值得長期看好。
比特幣便進入下行通道,呈現斷崖式下跌
此後,比特幣便進入下行通道,比特幣的暴富神話正在破滅。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區塊鏈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分析報告》最新數據顯示,6月25日,比特幣下跌至6160美元一線,而此前一個交易日更是跌破6000美元的關口,創下近半年來新低。相對2017年12月時19187美元的歷史高點,下跌幅度高達68%。
比特幣總量為2100萬枚,以此估算,去年12月比特幣總市值高達4029億美元,目前則縮水至1293.6億元。半年來比特幣總市值蒸發了2735.67億美元,以當前匯率計算,約合人民幣1.79萬億元。
與此同時,其他加密數字貨幣亦同步下跌。以太坊ETH從年初最高1350美元下跌至目前454.9美元附近,累計跌幅達66%。萊特幣LTC從去年12月最高342.25美元跌至目前80.99美元,累計跌幅達76.34%。
價格下跌的負反饋正在產業鏈傳導。在加密貨幣市場價格承壓情況下,中國位居前兩位的比特幣礦機製造商比特大陸(Bitmain)和嘉楠耘智(Canaan)可能會將晶元公司台積電和三星電子的訂單砍掉50%。
監管趨嚴劍指亂象
全球范圍內監管趨嚴是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大跌的主要原因。
6月22日,日本金融廳正式下達對bitFlyer、QUOINE、bitpointjapan、bitbank、BTCbox6、Tech
Bureau等6家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業務改善命令。
日本最大的數字貨幣交易所bitFlyer隨即宣布暫停新賬戶的開立,同時進行整改,特別是在其反洗錢和控制恐怖分子資金來源方面加大整改力度。日本已經發展為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市場之一。此消息一出,比特幣價格應聲跌至半年新低。
6月10日,韓國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rail稱其系統遭到「網路入侵」,也導致了比特幣大幅低開後單日大跌。
從監管態度的變遷來看,各國此前曾對於區塊鏈技術是持有開放和擁抱態度的,但隨著比特幣價格的高漲,利用ICO進行非法融資事件的不斷增加,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已經「變質」,投機活動大幅增加,以及對跨境資本流出的助推,監管機構的態度也在發生改變。
監管方面的趨嚴,帶來的後果是交易量的萎縮和活躍度的下降,因為比特幣價格的定價機制與參與人數是高度正相關的,這就會導致比特幣價格的下跌。當然,我們不認為比特幣或者數字貨幣會消亡,只要全世界還有一個交易口徑存在,比特幣就不會消失,只不過是估值下降而已。
區塊鏈技術—未來潛在的變革技術
比特幣的『炒作』資金代表金融市場風險偏好較強的資金。比特幣的特點為去中心化,作為一種分布式的虛擬貨幣,由用戶單獨記賬,沒有統一的監管核心,比如各大經濟體監管法幣的中央銀行。且各國比特幣市場發展程度不一,統一協調監管難度較大。比特幣的特性導致了其投機屬性色彩更強。
從擴散性的角度來說,近期比特幣再度開啟暴跌模式,可能傳導至股票、商品等風險資產,邊際上壓低全球資本市場的風險偏好。
區塊鏈技術本身不是泡沫,但比特幣有可能是泡沫。比特幣是區塊鏈的首個代表性應用,但是區塊鏈並不等同於比特幣,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儲等特點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是未來潛在的變革新技術,長期看好區塊鏈技術的發展。

❸ 從旅遊業的發展歷史看影響旅遊業發展的因素

2008上半年旅遊產業發展評析

作者:秦川 孫瑞娟
來源:2008年09月22日 中國旅遊報
時間:2008-9-22 16:42:01

----------------------------------------------------------------------
為了更好地把握2008年旅遊產業的發展與市場趨勢,《旅遊運營·投融資》專版組織了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的專業研究人員,對上半年的產業發展狀況進行了總結分析。《旅遊上市公司2008上半年業績評析》(9月12日在本版發表)是旅遊產業總結的第一部分,今天見報的是第二部分。

一、上半年中國旅遊發展總體情況

2008年對中國來說是個喜慶的年份,但同時也伴隨著不利的因素,這些都影響著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國將向全球傳遞「安全的中國」、「友好的中國」、「文明的中國」等有利於旅遊產業發展的訊息,將極大地傳播中國國家的文化與品牌,從而拉動旅遊產業的發展。但是,春節前後的雪災、「5·12」汶川大地震等災害,對中國旅遊影響巨大。同時,《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的執行,取消了五一黃金周,導致旅遊市場格局重組。這些重大事件的發生,對旅遊業發展趨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總體上,我國旅遊業發展在曲折中不斷前進。

1、入境旅遊

今年上半年,我國入境旅遊人數為6491.37萬人次,同比增長2.44%。其中,入境旅遊的外國人達1264.0527萬人次,同比增長4.34%。全國共實現旅遊外匯收入202.32億美元,同比增長2.12%。

總體來說,我國入境旅遊受影響較小,諸多負面影響難掩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但增速較去年有較大減緩。

2、國內旅遊

受災害事件影響,我國國內旅遊業快速增長的勢頭受到不小打擊。從一季度部分省的統計數字來看,南方受雪災影響嚴重的省市國內游同比增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沒有受影響的北方省市則保持高速增長;拉薩「3·14」事件使得西藏旅遊業受到嚴重影響,5月份西藏自治區接待旅遊人數為11.3萬人次,同比下降76%。「5·12汶川」大地震對四川旅遊業造成沉重打擊,按5月底四川省旅遊局公布的最新數字來看,此次災害導致四川省旅遊行業直接損失合計625億元,佔四川省旅遊收入的一半。陝西、甘肅、西藏、重慶、雲南的旅遊,也受到地震的一定影響。

3、出境旅遊

入境旅遊和國內旅遊的情況,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出境旅遊的發展。2008年1至4月,除2月受到惡劣的天氣因素影響導致內地到港人數同比有所下降外,其餘月份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長趨勢。大陸公民赴台旅遊成行,而我國公民赴美旅遊首發團也於6月17日順利從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啟程。總體來說,出境旅遊的市場格局保持穩定。小黃金周的調整刺激港澳等短途出境旅遊市場繼續升溫。

二、我國經濟發展形勢對旅遊的影響

旅遊業的關聯性非常強,因此影響旅遊發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旅遊又是高消費行業,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對旅遊的影響非常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物價上漲

去年以來,我國價格總水平出現較大幅度上漲,甚至同比漲幅連續5個月超過6%。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而產生的社會需求拉動;城鄉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提高產品成本和消費能力,從兩方面促進物價上漲;食品價格上漲迅猛;國際市場價格影響(原材料、糧食、原油等);企業成本推動以及資源價格和服務價格改革推動(稅制改革鼓勵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價格上漲傳導至服務價格)等。

物價上漲對旅遊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景區門票上漲;交通支出普遍增加;購物消費提高以及其他旅遊要素如餐飲住宿等的上漲,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旅遊業的發展。

2、人民幣升值對旅遊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旅遊影響主要表現在出境游和入境游上,對國內游影響不大。

一方面,人民幣升值能夠讓日趨紅火的出境游更添一把火,既能增加無計劃出境游的旅遊者,又能轉移一部分原國內旅遊的客群。出境旅遊者增多,直接導致旅遊消費增多,使得國內大量閑散資金輸出,加劇旅遊國際收支不平衡現象。同時,出境旅遊者增多,會對國內旅遊產業有一定影響。

另一方面,對入境游來說,人民幣升值是起到了抑製作用,主要表現在抑制入境客流增速、降低旅行社經營利潤和減少景區(旅遊)外匯收入上。但由於中國旅遊產品和服務價格在全球范圍內都是非常便宜的,即使人民幣升值,對本來就很便宜的中國旅遊而言,入境旅遊者數量不會因價格效應而明顯減少。同時奧運會的舉辦,將極大地提升中國的國際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國出境旅遊者,因此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入境旅遊長遠影響不大。

3、其他

包括房地產市場低迷、股市低迷等,這對我國旅遊發展也有著一定程度的消極作用———資產減值,導致消費意願降低。房地產市場與股票市場投資的熱度下降,不少閑置資金瞄準中長線且現金流穩定的旅遊行業,這對旅遊投資來說,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上半年重大事件對旅遊的影響

1、奧運:入境游趨緩,奧運城市游升溫

2008年上半年屬於前奧運階段,對我國旅遊業影響並不是特別突出。2008年1至3月,我國入境游接待總人數達3260.15萬人次,同比增長7.04%;其中接待外國遊客625.28萬人,同比增長14.59%,增速均低於2007年同期水平。

以北京為例,1至3月,北京接待入境遊客84.6萬,同比增長6.6%,其中港澳台遊客10.7萬,同比下降10.1%;4月接待入境遊客38.6萬,同比下降5.3%,其中港澳台遊客3.8萬,同比下降30%。據悉,5月份的下滑更為明顯。究其原因,可能受奧運期間舉辦城市酒店價格大幅增長、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增加了入境游的成本;與此同時,對中國感興趣的遊客也更願意在奧運後選擇到北京,而不是選擇去「擠車」。

對主辦和協辦城市來說,奧運帶來了一些新的旅遊契機,如北京一改5月的下滑,6月前後就掀起了為錯開高峰而提前赴京感受奧運氣氛的旅遊小高潮,鳥巢、水立方等也進入旅行社的觀賞線路之中;天津也積極利用奧運商機,主動進行旅遊推介,並拿出10多億元提升城市環境。今年前5個月,天津接待遊客近5000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約四成;青島作為奧帆賽舉辦城市,在春節長假中大有斬獲,僅2月5日、6日奧帆基地免費對外開放的兩天里,慕名前往參觀的遊客日均超過2萬人;香港作為奧運會賽馬比賽的舉辦地和奧運火炬國內傳遞的第一站,旅遊發展局不惜斥資4000餘萬港幣大力進行奧運推廣活動,而與五一小長假同期的火炬傳遞也達到8.4萬和7.8萬人(1、2日),均比2007年同期增長2萬多人。

2、雪災:對全年影響有限

今年春節前後,我國南方發生了大范圍雪災,截至2月9日,全國旅遊業因雪災導致直接經濟損失約69.7億元。初步統計,全國旅行社退團1.58萬個,約30萬人,其中入境旅遊者約6萬、國內旅遊者約24萬;全國19個受災省份中,有824處景觀遭受嚴重破壞,5231間建築、1.5萬處旅遊公共服務設施、2542公里旅遊道路不同程度損壞,1662家景區被迫停業關閉,雪災對旅遊行業造成巨大損失。《2008年春節黃金周旅遊統計報告》顯示,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春節黃金周共接待遊客8737萬人次,同比下降5.2%;實現旅遊收入393億元,同比下降6.2%。這是我國2000年實施第一個春節黃金周以來,客流量和旅遊收入首次出現減速現象,但部分沒有受雪災影響的傳統旅遊熱點城市,遊客仍呈增長勢頭。

具體到旅遊相關的方方面面,雪災對餐飲酒店行業影響不大,一方面由於家中電、氣緊張甚至短缺,使得市民傾向於外出就餐住宿,同時,交通癱瘓極大地限制了旅遊區的旅遊就餐人員;對景區景點來說,雪災既損壞了一些基礎設施以及古樹名木,同時也因交通原因導致遊客銳減,個別景區形成的特色雪景也很難表達;對旅行社行業來說,則由於酒店等的預訂和退團,損失巨大;對旅遊交通來說,則是最直接的負面影響;對其他相關的方面,如旅遊購物、娛樂等,雪災也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就全年旅遊而言,雪災的影響則較為有限,甚至不足1%,因為雪災的影響時間較短而且集中在春節前後,此時是全國旅遊的淡季,春節黃金周在旅遊中的貢獻也有限(2008年全國同比減少6.2%),僅佔全國的4%左右。從以往災後旅遊的發展情況來看,由於推動我國旅遊業長期快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沒有變化、帶薪休假制度的試行和法定節假日的改變、奧運會的舉辦,災後中國旅遊業本來應迎來迅速回升期,但雪災後我國又發生了汶川地震等災害性事件,這進一步延緩旅遊高增長期的到來。

3、汶川地震:重創四川旅遊

「5·12」汶川大地震的發生使我國許多產業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失,旅遊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屬於可選擇性消費范疇,地震之後的消費收縮對旅遊業的負面影響將超過大部分行業。

據初步估計,地震災害給四川旅遊帶來的直接損失由三部分組成:第一個是有形資產的損失,數額達到400多億;第二是產能損失,也就是生產能力遭到了破壞,到6月15號開放以前,達到92個億;第三是抗震救災的支出,約2000萬。因此,總的來說,地震給四川旅遊帶來500多億的經濟損失。因為地震,四川全省384家旅遊景區、524家星級飯店、684家旅行社、58家旅遊汽車公司停業或基本停業,全省超過30萬旅遊從業人員面臨沒有工作、減少或沒有收入的困境。

四川世界遺產地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在這次地震中基本未受損害,通過震後恢復工作正式解禁後,遊客也以散客為主,遊客量較小,災後九寨溝僅門票一項就損失上億。今年1月到7月,四川旅遊總收入下降了19%,入境遊客量不到震前的20%。

除了對本省的影響之外,地震對周邊市場也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按照國家旅遊局的緊急通知,各地旅行社5月12日起即被要求停止組織赴災區或途經災區的旅遊業務,由於周邊重慶、西藏、雲南等地區的很多旅遊線路與川西受災景區聯系在一起,因此,在川西受災導致旅行社大面積退團後,周邊地區的旅遊業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重慶旅行社業已經取消團隊7540個,共計19.85萬人次,收入損失6.79億元,各景區境外、國內取消團隊人數10萬人次。重慶旅遊業內人士預計後半年到明年初將減少70萬人次,近20000個團隊被取消,預計損失20億元左右,地震對重慶旅遊業的負面影響已經超過了非典。

4、黃金周:調整迎接新發展

黃金周長假曾經給全國百姓提供了良好的旅遊機會,2001年至2006年,每年三個黃金周旅遊接待人數從1.83億人次增加到3.57億人次。在19個黃金周中,共計接待遊客16.3億人次,總計實現旅遊收入6704億元,黃金周旅遊在拉動內需,擴大消費方面正發揮著積極的作用。2008年,維持8年的五一黃金周改為五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3天的小長假,黃金周旅遊格局也隨之發生改變。下表為只用5月1至3日這3天時間進行五一黃金周與小長假的比較。

根據119個直報景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小長假日均接待同比只下降6.5%,在今年這個多事之秋,是可以接受的。雲南、海南等外省旅遊大省受影響較大,略有下降,而其他省份則呈上升區勢,可見人們旅遊的熱情並沒有因為假期的縮短而降低。若將2008年上半年已經經歷的3個小長假的旅遊人數相加,則基本能和2007年五一黃金周在人數上基本持平。就總體出遊情況而言,五一在三個小長假中出遊人數最多,端午和清明的總體出遊情況相近,為五一出遊人數的70%多。攜程的統計數據表明:短途方面,清明期間的出遊人次比平時周末多出3倍,五一期間比平時周末多出5倍,端午比平時周末多了4倍。

隨著小長假的來臨,旅遊市場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短線游備受青睞,而歷年火暴的長線游呈明顯下降趨勢。今年五一統計的遊客中,有80%都是省內游,且出遊天數也是1至2日居多,比如銀川市的過夜遊客比去年下降了20%,一日游遊客增長了9.7%。二是休閑游和鄉村旅遊成為人們旅遊的主要選擇,比如長沙周邊「農家樂」這類農業休閑旅遊企業,5月1日至3日床位出租率高達94%,遠高於同期全市住宿設施77%的平均出租率。三是自由行,自助游,自駕車旅遊成為旅遊的主要方式,根據部分景區反映,每日遊客之中80%屬於此類,而以往承擔人們旅遊載體的傳統旅行社業,在改革假期制度後面臨了嚴峻的挑戰。招商國旅稱,今年五一很多長線旅遊路線的人都沒有招滿,整體出遊人數只有去年的一半左右。中旅稱,五一出遊路線中,只有自駕游路線最好,其餘的都很一般。

總體來說,2008年上半年3個小長假雖然沒有帶來像往年黃金周那樣的旅遊明顯增長,但是卻使人們進行旅遊的時間安排得更合理化,改變了以前三個黃金周佔到全年旅遊六七成的不合理規律。雖然短期內若黃金周取消,對於旅遊行業特別是景點行業的影響較大,但從長遠考慮,休閑時間的增多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旅遊行業必將因此而受益,而且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消費升級等都將有利於中國旅遊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5、其他

其他主要事件包括拉薩「3·14」事件等,2008年5月以來,西藏接待遊客11.3萬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6%,而拉薩「3·14」事件以前的1、2月,西藏接待遊客11萬人次,創造了西藏旅遊淡季的新高峰。統計結果顯示,今年上半年,西藏接待遊客總數為34.2萬人次,同比下降69%;上半年旅遊總收入2.9億元,同比下降71.2%。隨著北京奧運聖火5月8日在珠穆朗瑪峰成功登頂,6月21日又在拉薩順利傳遞,顯示了西藏穩定的局勢,西藏旅遊正在全面恢復中,長期發展依然看好。

四、未來旅遊總體發展趨好

縱觀我國上半年發生的旅遊大事及旅遊業的影響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由於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旅遊人次和旅遊收入總體上呈明顯下降趨勢,對旅遊業將產生較大負面影響。而從長期發展趨勢來看,受旅遊市場需求旺盛和旅遊消費升級兩輪驅動的影響,我國旅遊業將會進入景氣回升周期。因此在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人均收入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旅遊行業長期向好趨勢不會因災害事件而改變。

1、災害性事件影響是短暫性的

對以往對於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的大事件進行分析發現,這些事件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都是暫時性的,1998年洪災、2003年SARS都未能阻止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步伐。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雪災、地震等災害性事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也將是短暫的。經過對雪災、地震等事件對旅遊的影響分析得出,這些事件對我國旅遊市場的影響也將是短暫的、區域性的,隨著國內旅遊環境的不斷完善和事件影響的衰退,我國旅遊市場將會穩步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2、奧運將對我國旅遊產生長遠影響

奧運會的舉辦提升了我國的國際知名度,並使得北京、青島等舉辦城市的經濟規模和基礎軟、硬體設施躍上了新的台階,為我國奧運後續旅遊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了舉辦奧運會,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完善各種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同時對部分著名景點進行修葺,美化了城市環境,提高了城市吸引力。如申辦奧運會時,北京向奧委會承諾:到2008年將建有星級飯店800家,其中五星級飯店40家,四星級飯店70家。這些承諾的實現將大大提升了北京服務業的質量。類似這種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是長遠的,有助於各城市旅遊業的長期發展。

3、經濟持續增長將繼續推動旅遊發展

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將繼續推動旅遊業的快速發展。2007年我國GDP增長11.4%中的消費拉動4.4個百分點,高於投資0.1個百分點,總體消費的增長帶動對GDP的貢獻七年來首次超過投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正確處理好投資和消費、內需和外需的關系,最根本的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以文化和休閑為特徵的旅遊消費將是中國人消費升級的重要內容。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國的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就將啟動,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將普遍產生跨境游。我國在2003年人均GDP就超過了1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因此,可以說我國的國內旅遊消費才剛剛啟動,而出國旅遊消費將進入啟動階段,今後幾年我國旅遊業進入又一個快速發展階段。據國家統計局分析,我國人均消費從2003年到2020年將以每年10.8%的速度遞增,在這種大好形勢下,隨著整個消費升級概念的不斷深入人心及政府關於職工帶薪休假政策的出台,人們將會不斷地向更高生活水平看齊,旅遊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4、假期政策的調整助推旅遊業發展

帶薪假期的實行,為人們走出去提供了時間保證,旅遊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隨著黃金周假期的調整和小長假政策的實施,居民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帶薪假期使得長距離旅遊成為可能;由於小長假時間較短,因此對短途旅遊市場影響較大。總的來說,我國假期政策的調整,成為旅遊發展的助推器,不斷地推動著我國旅遊市場向好發展。

因此,盡管我國上半年發生了眾多不利於旅遊發展的災害性事件,但在中國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奧運熱潮的推動下,我國未來旅遊業發展將繼續呈現出良好態勢

❹ 關於營養的一些名詞,請給解釋一下!

白三烯
開放分類: 醫學、白三烯

品 名:白三烯
拼音:sanxi
英文名稱:leukotriene;LT
說明:從花生四烯酸在白細胞中代謝產物分離得到的具有共軛三烯結構的二十碳不飽和酸。可按取代基性質分為A、B、C、D、E、F六類,其中LTA3的結構為2001下標3代表碳鏈中雙鍵總數。LTA4為5,6-環氧-7,9,11,14-二十碳四烯酸;LTB4為5,12-二羥基-6,8,10,14-二十碳四烯酸;LTC4為5-羥基-6-S-谷胱甘基-7,9,11,14-二十碳四烯酸;LTD4、LTE4、LTF4與LTC4類似,只是6位取代基LTD4不含谷氨酸,LTF4不含甘氨酸,LTE4隻有半胱氨酸,其他白三烯命名法類似。白三烯可由花生四烯酸經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催化而製得。在體內含量雖微,但卻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並且是某些變態反應、炎症以及心血管等疾病中的化學介質。白三烯及其類似物——阻斷劑的研究,對於免疫以及發炎、過敏的治療都有重要意義。
生物學功能:使毛細血管和微靜脈通透性增加,造成局部水腫。
高能磷酸化合物(energy rich phosphate compounds)

機體內有許多磷酸化合物如ATP,3—磷酸甘油酸,氨甲醯磷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肌酸,磷酸精氨酸等,它們的磷酸基團水解時,可釋放出大量的自由能,這類化合物稱為高能磷酸化合物。ATP是這類化合物的典型代表。ATP水解生成ADP及無機磷酸時,可釋放自由能7.3千卡(30.52千焦)。一般將水解時釋放自由能在5.0千卡(20.9千焦)以上的稱為高能化合物。5.0千卡以下的稱為低能化合物,化學家認為鍵能是指斷裂一個鍵所需要的能量,而生物化學家所指的是含有高能鍵的化合物水解後釋放出的自由能。高能鍵用「~」表示。
在生物體的能量代謝中,ATP為最關鍵性的高能化合物,是生命活動中的直接供能者,生物體需要利用能量時,都是從高能化合物ATP水解中得到。ATP的生成,概括起來有兩種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電子傳遞水平磷酸化)。

檔案一:什麼是肌酸?

肌酸(Creatine)是一種存在於人體中的天然營養素,由三種必須氨基酸即精氨酸(Arginine)、甘氨酸(Glycine)及甲硫氨酸(Methionine)所組成。它是製造人體細胞能量—三磷酸腺甘(ATP)不可或缺之物,能提供肌肉進行快速、爆發之動作。肌酸在人體中約有95%集中在骨骼肌它b於心臟、腦及睾丸中。人體可藉由一般食物或營養補充品中獲得肌酸;如果體內肌酸含量不足時,人體也可藉由肝臟、胰臟及腎臟自行合成少量的肌酸以供使用。

檔案二:肌酸的基本功能

1. 增加肌肉細胞的含水量:

剛開始使用肌酸時,你會明顯地感覺肌肉變得更大也更結實。這是因為肌酸會使人體的肌肉細胞儲存較多量的水分;而當所有的肌肉細胞都吸收較多量的水分而增加容積時,肌肉自然會變的更加飽滿、有形。
2. 幫助肌肉細胞儲存能量:

人體的肌纖維中含有兩種不同形式的肌酸:未鍵結的肌酸及帶有磷酸根的磷酸肌酸,而其中磷酸肌酸約佔了三分之二總肌酸的含量。當肌肉收縮產生運動時,身體會利用一種稱為ATP的化合物當作其能量來源。不幸的是,人體的肌肉細胞只可提供低於十秒急速收縮所需之ATP能量,必須要有更多的ATP產生才能維持持續的運動,而此時存於肌肉中的磷酸肌酸,便會犧牲自己的磷酸根而使得ATP再次生合成。因此,如果肌肉內的肌酸較多,肌肉便有更大的潛在力量得以發揮。

此外,肌酸的補充也可幫助疲憊的肌肉細胞恢復活力,原因是當肌肉中的ATP能量耗盡時,身體也會激活另一種ATP生成系統(glycolysis)而產生乳酸(Lactic acid)。當身體激烈運動時大量的乳酸產生會使得肌肉產生酸痛感及疲憊感;此時肌肉中若能儲存較多的磷酸肌酸以提供ATP,身體便會減少乳酸的製造而減少肌肉細胞的疲憊感,讓我們能運動的更持久、更具爆發力。

3. 增加蛋白質的生合成:

肌酸的攝取能使身體利用較多的蛋白質來增長肌肉。而肌肉中的兩種蛋白質結構物;肌動蛋白及肌凝蛋白,更是使肌肉纖維收縮而產生運動的最主要成分。因此若能補充足夠量的肌酸,使得身體減少蛋白質在能量上的消耗而去合成較多量的肌動蛋白及肌凝蛋白細胞,肌肉自然會變得更強壯、更有力量。

檔案三;肌酸對什麼人有益?

任何人、任何年齡,無論是想增長肌肉、增加運動時的爆發力及肌耐力、或只是單純想要身體變得較強健者,都可藉由肌酸的使用而得到助益。雖然目前有關肌酸對於提升各種運動表現的研究還不算很多,但根據現今已有的研究報告顯示,愈需要爆發力或瞬間動作型的運動員愈能從肌酸中得到最大的助益。一些運動如健美、舉重、短跑、游泳、棒球、橄欖球或甚至於武術家、角力選手....等,由於需要經常做出瞬間超大負荷動力的動作,因此若能藉由肌酸的補充而使肌肉於短時間內能得到最多的能量,相對的其爆發力及運動成績表現一定會提升許多。
另一方面,肌酸對於耐力性運動項目如馬拉松、自由車等,目前仍未被科學家證實有所助益。但已有研究證實可藉由提升肌酸的利用率來延緩疲勞之發生,並可降低運動後乳酸的堆積進而減少疲勞及縮短恢復的時間。

檔案四;我能從食物中獲得足夠的肌酸嗎?

一般而言平均每人每天會消耗掉1~2克的肌酸,但對於經常運動或練健身的人而言,對於肌酸的需求量遠大於這個數字。肌酸主要存在於肉類、魚類等動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的含量相當少;此外,過度的烹煮也會破壞食物中的肌酸含量。平均來說,我們每日約可由飲食中攝取到將近1克的肌酸。
在此須注意的是,肌酸雖然可從大量的動物性食品中攝取,但其中通常夾雜著大量的油脂及膽固醇(如牛肉、豬肉等),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最佳的攝取方式,最好還是利用脫脂、脫膽固醇的肌酸水化物(Creatine Monohydrate)

檔案五;肌酸安全嗎?

肌酸在體內經由腎臟代謝成肌酸酐,服用過多是否會造成腎臟功能失調?目前科學家證實每天服用二十克肌酸並未對人體產生副作用。唯一發現當超過身體負荷時,會有腹瀉的情形發生,但此腹瀉情形會隨著服用量之減少而停止;對於其它會造成嚴重副作用的類固醇增強劑而言,肌酸真是既安全又可靠不過了。

肌酸與磷酸組成的化合物,為高能磷酸基的暫時貯存形式,存在於肌肉和其他興奮性組織,如腦和神經細胞中。在脊椎動物中,肌酸與ATP反應可逆地生成磷酸肌酸,這個反應是由肌酸激酶催化的。

磷酸肌酸的功能是保持肌肉,特別是骨骼肌有較高的ATP水平。當細胞處於休息狀態,ATP濃度相對高時,此反應朝磷酸肌酸凈合成的方向進行;而當細胞有高代謝活性,ATP濃度低的時候,平衡移向ATP的凈合成。磷酸肌酸就這樣在含有肌酸激酶的組織中起作用。通常休息狀態的脊椎動物骨骼肌含有充分的磷酸肌酸,可提供其自由能需求達數分鍾(但在最大限度使用時只有數秒鍾)。在某些無脊椎動物,如蟹的肌肉中,磷酸精氨酸的功能與上述磷酸肌酸的功能相同

去甲腎上腺素
開放分類: 醫學、葯理學、擬腎上腺素葯、α受體興奮葯

原文也可寫做norepinephrine或L-arterenol。它是從副腎髓質和腎上腺素一起被提取出來的激素(廣義)。在哺乳動物中,它從交感神經的末端作為化學傳遞物質被分泌出來。是從腎上腺素中去掉N-甲基的物質。牛的副腎髓質里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的含量是1∶4(1份去甲腎上腺素,4份腎上腺素)。市售的腎上腺素含有10—20%的去甲腎上腺素。其作用如表所示與腎上腺素類似,但在量上和或質上均稍有差別。去甲腎上腺通過轉甲基作用,變成腎上腺素,這種轉甲基作用的反應,需要有副腎內的酶和ATP的存在。髓質以外的很多嗜鉻組織,也能分泌出去甲腎上腺素。

去甲腎上腺素是一種血管收縮葯和正性肌力葯。葯物作用後心排血量可以增高,也可以降低,其結果取決於血管阻力大小、左心功能的好壞和各種反射的強弱,例如頸動脈壓力感受器的反射。

去甲腎上腺素經常會造成腎血管和腸系膜血管收縮。嚴重低血壓(收縮壓<70mmHg)和周圍血管低阻力是其應用的適應症,其應用的相對適應症是低血容量。應該注意該葯可以造成心肌需氧量增加,所以對於缺血性心臟病患者應謹慎應用。去甲腎上腺素滲漏可以造成缺血性壞死和淺表組織的脫落。

去甲腎上腺素的具體用法:將去甲腎上腺素4mg或重酒石酸去甲腎上腺素8mg(2mg重酒石酸去甲腎上腺素效價與1mg去甲腎上腺素相同)加入250ml含鹽或不含鹽的平衡液中,產生16ug/mL去甲腎上腺素液或32ug/mL重酒石酸去甲腎上腺素液。去甲腎上腺素起始劑量為0.5-1.0ug/分鍾,逐漸調節至有效劑量。頑固性休克患者需要去甲腎上腺素量為8-30ug/分鍾。需要注意的是給葯時不能在同一輸液管道內給予鹼性液體,後者可以使葯物失活。如果發生葯物滲漏,盡快給予含5-10mg酚妥拉明的鹽水10-15ml,以免發生壞死和組織脫落。

功用作用: 主要激動α受體,對β受體激動作用很弱,具有很強的血管收縮作用,使全身小動脈與小靜脈都收縮(但冠狀血管擴張),外周阻力增高,血壓上升。興奮心臟及抑制平滑肌的作用都比腎上腺素弱。臨床上主要利用它的升壓作用,靜滴用於各種休克(但出血性休克禁用),以提高血壓,保證對重要器官(如腦)的血液供應。</P><P> 使用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可引起血管持續強烈收縮,使組織缺氧情況加重。應用酚妥拉明以對抗過分強烈的血管收縮作用,常能改善休克時的組織血液供應。
用法用量:(1)靜滴:臨用前稀釋,每分鍾滴入4~10μg,根據病情調整用量。可用1~2mg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100ml內靜滴,根據情況掌握滴注速度,待血壓升至所需水平後,減慢滴速,以維持血壓於正常范圍。如效果不好,應換用其他升壓葯。對危急病例可用1~2mg稀釋到10~20ml,徐徐推入靜脈,同時根據血壓以調節其劑量,俟血壓回升後,再用滴注法維持。</P><P> (2)口服:治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注射液1~3ml(1~3mg),1日3次,加入適量冷鹽水服下。</P><P>
注意事項:(1)搶救時長時間持續使用本品或其他血管收縮葯,重要器官如心、腎等將因毛細血管灌注不良而受不良影響,甚至導致不可逆性休克,須注意。
(2)高血壓、動脈硬化、無尿病人忌用。
(3)本品遇光即漸變色,應避光貯存,如注射液呈棕色或有沉澱,即不宜再用。
(4)不宜與偏鹼性葯物如磺胺嘧啶鈉、氨茶鹼等配伍注射,以免失效;在鹼性溶液中如與含鐵離子雜質的葯物(如谷氨酸鈉、乳酸鈉等)相遇,則變紫色,並降低升壓作用。
(5)濃度高時,注射局部和周圍發生反應性血管痙攣、局部皮膚蒼白,時久可引起缺血性壞死,故滴注時嚴防葯液外漏,滴注以前應對受壓部位(如臀部)採取措施,減輕壓迫(如墊棉墊)。如一旦發現壞死,除使用血管擴張劑外,並應盡快熱敷並給予普魯卡因大劑量封閉。小兒應選粗大靜脈注射並須更換注射部位。靜脈給葯時必須防止葯液漏出血管外。
(6)用葯當中須隨時測量血壓,調整給葯速度,使血壓保持在正常范圍內。
(7)其他參見腎上腺素。

5-羥色胺
開放分類: 化學、化合物、有機物

5-hydroxy tryptamine

一種吲哚衍生物。分子式C10H12N2O。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組織中 。

色氨酸經色氨酸羥化酶催化首先生成5-羥色氨酸,再經5-羥色氨酸脫羧酶催化成5-羥色胺。
5-羥色胺最早是從血清中發現的,又名血清素,廣泛存在於哺乳動物組織中,特別在大腦皮層質及神經突觸內含量很高,它也是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在外周組織,5-羥色胺是一種強血管收縮劑和平滑肌收縮刺激劑。在體內,5-羥色胺可以經單胺氧化酶催化成5-羥色醛以及5-羥吲哚乙酸而隨尿液排出體外。

5-羥色胺能與酸作用生成結晶鹽 。其鹽酸鹽熔點167~168℃ ;苦味酸鹽熔點185~189℃。5-羥色胺在腦組織中的濃度較高,它是調節神經活動的一種重要物質。有些肌體組織當受到某些葯物作用時,可以釋放出5-羥色胺,例如一個利血平分子可以使受作用的組織釋放出幾百個5-羥色胺分子,因而產生利血平的一系列生理作用。
作為自體活性物質,約90%合成和分布於腸嗜鉻細胞,通常與ATP等物質一起儲存於細胞顆粒內。在刺激因素作用下,5-HT從顆粒內釋放、彌散到血液,並被血小板攝取和儲存,儲存量約佔全身的8%。5-HT作為神經遞質,主要分布於松果體和下丘腦,可能參與痛覺、睡眠和體溫等生理功能的調節。中樞神經系統5-HT含量及功能異常可能與精神病和偏頭痛等多種疾病的發病有關。

5-HT必須通過相應受體的介導才能產生作用。5-HT受體分型復雜,已發現7種5-HT受體亞型。5-HT通過激動不同的5-HT受體亞型,可具有不同的葯理作用,但5-HT本身尚無臨床應用價值。

摩爾
開放分類: 化學、單位、伊斯蘭、物理量、中世紀

摩爾
摩爾是表示物質的量的單位,每摩物質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個微粒。
摩爾簡稱摩,符號為mol。
根據科學實驗的精確測定,知道12g相對原子質量為12的碳中含有的碳原子數約6.02×10^23。
科學上把含有6.02×10^23個微粒的集體作為一個單位,叫摩。摩爾是表示物質的量(符號是n)的單位,簡稱為摩,單位符號是mol。
1mol的碳原子含6.02×10^23個碳原子,質量為12g。
1mol的硫原子含6.02×10^23個硫原子,質量為32g,同理,1摩任何原子的質量都是以克為單位,數值上等於該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式量)。
同樣我們可以推算出,1摩任何物質的質量,都是以克為單位,數值上等於該種物質的式量。
水的式量是18,1mol的質量為18g,含6.02×10^23個水分子。
通常把1mol物質的質量,叫做該物質的摩爾質量(符號是M),摩爾質量的單位是克/摩(符號是「g/mol」)例如,水的摩爾質量為18g/mol,寫成M(H2O)=18g/mol。
物質的質量(m)、物質的量(n)與物質的摩爾質量(M)相互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
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物質的量之比和質量之比。例如:
系數之比2∶1∶2
微粒數之比2∶1∶2
物質的量之比2∶1∶2
質量之比4∶32∶36
從以上分析可知,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系數之比就是它們之間的物質的量之比。運用這個原理就可以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各物質的量的有關計算。
物質的量的單位,符號為mol,是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之一。摩爾是一系統物質的量,該系統中所包含的基本微粒數與12g12C的原子數目相等。使用摩爾時基本微粒應予指明,可以是原子、分子、離子及其他粒子,或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體。
12C=12,是國際相對原子質量(式量)的基準。現知12g12C中含6.0221367×10^23個碳原子。這個數叫阿伏加德羅數,所以也可以說,包含阿伏加德羅數個基本微粒的物質的量就是1mol。例如1mol氧分子O2中含6.0221367×10^23個氧分子。其質量為31.9988g。1mol氫離子H+中含6.0221367×10^23個氫離子,其質量為1.00794g。
摩爾是在1971年10月,有41個國家參加的第14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增加的國際單位制(SI)的第七個基本單位。摩爾應用於計算微粒的數量、物質的質量、氣體的體積、溶液的濃度、反應過程的熱量變化等。
1971年第十四屆國際計量大會關於摩爾的定義有如下兩段規定:「摩爾是一系統的物質的量,該系統中所包含的基本單元數與0.012kg碳—12的原子數目相等。」「在使用摩爾時應予以指明基本單元,它可以是原子、分子、離子、電子及其他粒子,或是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上兩段話應該看做是一個整體。0.012kg碳—12核素所包含的碳原子數目就是阿伏加德羅常數(NA),目前實驗測得的近似數值為NA=6.02×10^23。摩爾跟一般的單位不同,它有兩個特點:①它計量的對象是微觀基本單元,如分子、離子等,而不能用於計量宏觀物質。②它以阿伏加德羅數為計量單位,是個批量,不是以個數來計量分子、原子等微粒的數量。也可以用於計量微觀粒子的特定組合,例如,用摩爾計量硫酸的物質的量,即1mol硫酸含有6.02×1023個硫酸分子。摩爾是化學上應用最廣的計量單位,如用於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溶液中的計算,溶液的配製及其稀釋,有關化學平衡的計算,氣體摩爾體積及熱化學中都離不開這個基本單位。

❺ 世界最權威力學雜志

國內的話力學雜志有《力學進展》、《力學與實踐》等。給lz一些國際的期刊。

國際知名的力學期刊

刊名 原文名 創刊年 附註
《應用數學和力學》(中國) (AppliedMa 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80
《應用數學和力學》編輯委員會
《熱應力雜志》(美) 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 1978 美國 Hemispheres Publishing Co.
《國際非線性力學雜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1966 英國 Pergamon Press Ltd.
《國際固體與結構雜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1965 英國Pergamon Press Ltd.
《國際多相流雜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 1973 英國Pergamon Press Ltd.
《地震工程與結構動力學》 (英)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tructural Dynamics 1972 英國John Wiley Sons Ltd.
《國際熱與熱流雜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 1979 英國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ubli-Cations
Ltd.
《國際地震工程與土壤動力學雜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oil Dynamics1981 英國 CML Publications
《工程斷裂力學》(英)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1968 英國 Pergamon Press Ltd.
《國際壓力容器與管道雜 志》(英)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ure
Vessels Piping 1973 英國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td.
《國際工程數值方法雜志》 (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1969 英國John Wiley Sons Ltd.
《工程材料與結構的疲勞》 (英) Fatigu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1978 英國Pergamon Press Ltd
《國際疲勞雜志》(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1979 英國 IP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國際岩石力學與采礦學及地 質力學文摘》(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Mining
Scienc Geomechanics ABSTRACTS 1964 英國Pergamon Press Ltd.
《水利》(法) La Houille Blanche 1902 法國
《理論與應用力學雜志》(法) Journal de Mecanique Theorique et Appliquee
(Le) 1962 法國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
《工程師文獻》(聯邦德國) Ingenieur-Archiv 1929 聯邦德國 Springer-Verlag
《岩石力學與岩石工程》 (奧地利) Rock Mechanics Rock Engineering
1929 奧地利 Springer-Verlag
《固體力學文獻》(荷蘭) Solid Mechanics Archives 1976 荷蘭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應用力學和工程技術中的計算機方法》(荷蘭)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972 荷蘭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風工程和工業空氣動力學雜志》(荷蘭)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strial Aerodynamics 1975 荷蘭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原
名為Journal of Instrial Aerodynamics,1980年改為 現名)
《國際斷裂雜志》(荷蘭)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1965 荷蘭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水利學研究雜志》(荷蘭)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1963 荷蘭International Assiciation for Hydraulic Research
《非牛頓流體力學雜志》 (荷蘭) Journal of Non-Newtonian Flluid Mechanics 1975 荷蘭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波動》(荷蘭) Wave Motion 1979 荷蘭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土木工程學報》(中國)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1954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ociety
《力學學報》(中國) Acta Me-chanica Subuca 1957 中國力學學會《力學學報》編輯委員會(The Editorial Board of ACTAMECHANIC A SINICA,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力學譯叢》(中國) 1964 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分所
《力學進展》(中國) 1982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應用力學》(中國) 1982 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分所
《固體力學學報》(中國)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80 《固體力學》學報編輯委員會員
《應用數學和力學》(中國)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1980 《應用數學和力學》編輯委員會
《建築結構學報》(中國)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1980 中國建築學會
《上海力學》(中國) 1980 《上海力學》編輯部
《爆炸與沖擊》(中國) 1981 《爆炸與沖擊》編輯部
《振動與沖擊》(中國) 1982 《振動與沖擊》編輯委員會
《空氣動力學學報》(中國) Acta Aerodynamica Sinica 1983 《空氣動力學學報》編輯委員會
《數學物理學報》(中國) 1981 《數學物理學報》編輯委員會
《實驗應力分析學會會報》 (美)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1943 美國實驗應力分析學會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實驗力學》(美) Experimental Mechanics 1961 美國實驗應力分析學會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結構力學雜志》(美) Journal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1972 美國Marcel Dekker Ine.
《流變學雜志》(美) Journal of Rheology 1957 美國John Wiley Sons Inc. Publishers.
《液壓與氣體力學》 (美) Hydraulics Pneumatics; Magazine of Fluid Power
and Control Systems 1948 美國Penton/IPC
《流體物理學》(美) Physics of Fluids 1958 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流體力學年評》(美)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1969 美國Annual Review Inc.
《應用力學雜志》(美)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1935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實驗應力分析學會年度春 季會議錄》(美) Proceedings
of the SESA Annual Spring Meeting 美國實驗應力分析學會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
《聚合物科學雜志》(美)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1946 美國John Wiley Sons Inc Publishers
《生物工程學雜志》(美)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
Engineering 1977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復合材料雜志》(美)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1967 美國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 Inc.
《流體工程學雜志》(美) 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 1973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美
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報--工程力學組雜志》(美)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Journal of the Engineer Mechanics Division 1873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自動車工程師學會匯刊》 (美) SAE Transactions 1906 自動車工程師學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船舶研究雜志》(美)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1893 造船與輪機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Marine Engineers)
《美國航空與航天學會志》 (美) AIAA Journal 1930 美國航空與航天學會 (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蘇聯流體力學研究》(美) Fluid Mechanics-Soviet Research 1972 美國
Scripta Publishing Co.
《流體動力學》(美) Fluid Dynamics 1966 美國 Plenum Publishing Co.
《倫敦皇家學會會報,A輯: 數學及物理科學》(英)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A:
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1854 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匯刊,A 輯數學與物理科學》(英)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A: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1854 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887年(第178卷)起分A,B兩輯出版
《力學研究通訊》(英) 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974 英國
Pergamon Press Ltd
《生物流變學》(英) Biorheology 1963 英國 Pergamon Press Ltd.
《生物力學雜志》(英)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1968 英國 Pergamon Press Ltd.
《材料科學雜志》(英)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1966 英國 Chapman and Hall Ltd.
《應變》(英) Strain 1964 英國應變測量學會 (British Society for Strain Measurement)
《工程設計應變分析雜志》 (英) Journal of Strain Analysis for Engineering
Design 1965 英國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ublications Ltd.
《力學研究》(英) Research Mechanica 1980 英國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計算機與結構》(英) Computers Structures 1971 英國
《計算機與流體》(英) Computers Fluid 1971 英國 Pergamon Press Ltd.
《水力氣體機械動力》(英) Hydraulic Pneumatic Mechanical Power 1955 英國Trade Technical Press Ltd. Ltd.
《飛機工程》(英) Aircraft Engineering 1929 英國 Bunhill Publications Ltd.
《航空季刊》(英) Aeronautical Quarterly 1949 英國皇家學會(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
《航空雜志》(英) Aeronautical Journal 1897 英國皇家學會(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
《星際航行學報》(英) Acta
Astronautica 1955 英國1974年改為現名,1955~
1973年刊名為Astronautica Acta,Pergamon Press Ltc.
《應用數學與力學雜志》(英)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Mechanics
1958 英國1974年改為現名,1955~ 1973年刊名為Astronautica Acta,Pergamon Press Ltd
《理性力學與分析文 獻》(聯邦德國) Archive for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 1957 聯邦德國 springer-Verlag
《流變學學報》(聯邦德國) Rheologica Acta 1958 聯邦德國 Dr. Dietrich Steinkopff Verlag
《流體力學實驗》(聯邦德國) Experiments in Fluid 1983 聯邦德國
springer-Verlag
《油壓力學與氣體力學》 (聯邦德國) Olhydraulik und Pneumatik 1957 聯邦德國 Krausskopf Verlagsgruppe
《數學生物學雜志》(聯邦德國)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1974 聯邦德國 springer-Verlag
《熱力學與流體力學》 (聯邦德國) Warme-und Stoffubertragung 1968 聯邦德國 springer-Verlag
《法國流變學小組手冊》 《通報》(法) Cahiers et Bulletin Groupe Franais de rheologie 1965 法國
《法國科學院會議周報,A-B輯:數理科學》(法) Comptes Rens Hebdomadaires des Seances de
L』Academie des Sciences, Series A et B:」Sciences Mathematiques,Sciences
Physiques」 1835 法國 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
《應用力學紀事》(法) Journal de Mecanique Appliquee 1977 法國
Centrale des Revues Dunod Gauthier-Villars
《力學》(意) Mechanica 1966 義大利 Pitagora Editrice
《力學學報》(奧地利) Acta Mechanica 1965 奧地利 Springer-Verlag
《彈性體雜志》(荷) Journal of Elasticity 1971 荷蘭
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天體力學》(荷) Celestial Mechanics 1969 荷蘭 D.Reidel Publishing Co.
《工程數學雜志》(荷)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1966 荷蘭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材料力學》(荷)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981 荷蘭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
《澳大利亞地質力學雜志》 (澳) The Australian Geomechanics Journal 1971 澳大利亞
《加拿大航空與空間雜志》 (加) Canadian Aeronautics Space
Journal 1955 加拿大,1962年改為現名,1955
~1961年刊名為:Canadian Aeronautics Journal.
《核工程與設計》(瑞士)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1965 瑞士
Elsevier Sequoia S.A.
《應用數學與力學雜志》 (民主德國) ZAMM-Zeitschrift fur Angewandt Mathematik
und Mechanik 1921 民主德國 Akademic-Verlag
《理論與應用力學》(波蘭) Mechanika Teoretyczna i Stosowana 1964 波蘭 PWN
《工程匯刊》(波蘭) Rozprawy Inzynierskie 1953 波蘭 PWN
《力學文獻集》(波蘭) Archives of Mechanics 1849 波蘭 PWN
《羅馬尼亞技術科學雜志, 應用力學輯》(羅) Revue Roumaine des sciences
Techniques,Serie Mecanique Appliquee
1956 羅馬尼亞科學出版社
《應用力學研究》(羅) Studii si Cerctari de Mecanica Applicata 1942 羅馬尼亞科學出版社
《日本應用力學全國會議 錄》(日)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Mechanics 1953 日本中央科學社
《材料》(日)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Materials Science 1952 日本材料學會
《日本機械學會論文集》(日) Transaction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 1935 日本機械學會
《土木協會論文報告集》(日)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44 日本土木工學會
《日本造船協會志》(日)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Naval Archiects of Japan 1915 日本造船協會
《流體工程學》(日) 流體工學 1965 日本產業開發社(原名:學, 1965~1973.7)
《日本材料強度學會志》 日本材料強度學會志 1967 日本材料強度學會
《力學研究所報告》(日) 力學研究所報告 1967 日本力學研究所
《日本流變學會志》(日) 日本一學會志 1973 日本流變學會
《應用數學與力學》(蘇聯) 1936 蘇聯
《蘇聯科學院通報:固體力 學》(蘇) 1966 蘇聯,美國出版有英譯本
《磁流體力學》(蘇) 1965 蘇聯,美國出版有英譯本
《燃燒與爆炸物理學》(蘇) 1965 蘇聯
《應用力學與物理學雜志》 (蘇) 1960 蘇聯,美國出版有英譯本
《應用力學》(蘇) 1955 蘇聯
《復合材料力學》(蘇) 1965 蘇聯
《建築力學與建築物計算》 (蘇) 1959 蘇聯
《莫斯科大學力學通報》(美) Moscow University Mechanics Bulletin 1969 美國 Allerton Press Inc (譯自俄文)
《得克薩斯大學巴爾科研究 中心年報》(美) Annual Repoet-Balcones Research Center,Univ.of Texas at Austin 美國
《劍橋哲學會數學匯刊》(英) Re Mathematical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7 英國Cambridge Univ.Press,
1977年改為現名,1843~1976 年名為Proceedings of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Mathematical Physical Sciences
《力學與應用數學季刊》(英) Quarterly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1948 英國
《流體力學雜志》(英)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956 英國 Cambridge Univ.Press
《應用力學研究所報告》(日) Reports of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pplied Mathematics 1952 日本九州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
《東京大學航天研究所報告》 ISAS (Institute of Space Aeronautical Science,Univ. Tokyo) 日本東京大學航天研究所
《布加勒斯特喬治烏德治工 學院通報:力學輯》(羅) Buletinul Institutului Politehnic「Gheorghe Gheorghiu-Dij」 1949 羅馬尼亞
《列寧格勒大學通報:數學, 力學和天文學類》(蘇) 1946 蘇聯
《莫斯科大學通報:數學力學類》(蘇) 1946 蘇聯
《國外科技資料館藏目錄━ 數學,力學》(中國) 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力學文摘━流體力學部分》 (中國) 1958 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重慶 分所翻譯,蘇聯科學院科學情報 研究所文摘編輯委員會編輯
《力學文摘━一般力學部分》 (中國) 1958 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重慶 分所翻譯,蘇聯科學院科學情 報研究所文摘編輯委員會編輯
《力學文摘━彈性力學部分》 (中國) 1958 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重慶 分所翻譯,蘇聯科學院科學情 報研究所文摘編輯委員會編輯
《數學文摘》(美) Mathematical Reviewswith Index toMathematical
Reviews 1940 美國數學會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沖擊與振動研究輯要》(美) Shock and Vibration Digest 1969 美國沖擊與振動情報中心
《流變學通報》(美) Rheology Bulletin 1937 美國物理學會 American Institute ofPhysics
《應用力學文摘》(美)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1948 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地震工程文摘雜志》(美) Abstracts Journal 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68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 校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Univ. of California,
Berkele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工程索引》(美) Engineering Index (Annual) 1884 美國 Engineering Index Inc.
《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匯 刊》(美)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1852 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科學引文索引》 (美) Science Citation Index 1961 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土木工程水利文摘》(英) Civil Engineering Hydraulics
Abstracts 1968 英國流體力學研究協會 British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
《流變學文摘》(英) Rheology Abstracts 1940 英國 Pergamon Press
《固體-液體流文摘》(英) Solid-Liquid Flow
Abstracts 1973 英國流體力學研究協會 British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
《工業空氣動力學文摘》(英) Instrial Aerodynamics Abstracts 1970 英國流體力學研究協會 British Hydromechanics
《流體動力學文摘》(英) Fluid Power Abstracts 1965 英國流體力學研究協會 Hydromecha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
《英國土木工程師協會文 摘》(英) ICE Abstracts 1972 英國流體力學研究協會,1974 年改為現名(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法國全國科學研究中心 文摘通報,第130輯:數學, 物理,光學,聲學,力學, 熱學》(法) Bulletin Signaletique C.N.R,S.,Section 130 hysique Mathematique, Optique, Acoustique, Mecanique, Chaleur 1961 法國全國科學研究中心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機 械工學編》(日) Currdnt Bibliography on Science Technology 1975 日本科學技術情報中心 (日本科學技術情報)
《文摘雜志:力學(綜合本) 》(蘇) 1953 蘇聯全蘇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力學與實踐》(中國) 1979 《力學與實踐》編輯委員會
《美國物理學雜志》(美)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1933 美國物理學會 American Institute

❻ 四大數字貨幣交易所有哪些

市場上數字貨幣交易所比較多的,不過面對社會對數字貨幣交易的管控,很多數字貨幣交易所都有所限制。不過有一家合規的數字貨幣交易所發展勢頭還不錯,近期融資了4.21億美元,驚動了整個數字貨幣行業。就是FTX交易所,如果你也是個體育愛好者,一定還知道FTX交易所與邁阿密熱火隊合作,邁阿密熱火隊主體育場被命名為FTX體育場,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 (MLB) 超級巨星 Shohei Ohtani 也成為了FTX的品牌大使。

❼ 比特幣未來趨勢如何會成為主流貨幣呢

就技術創新這塊來說,懂區塊鏈的人都是非常支持的;關於比特幣未來趨勢,作為最早區塊鏈產物,目前已經基本穩居市場了,至於未來有多大餅,可以看我的這篇分享!

【約翰·麥克菲、IBM主管、PayPal董事會,都預測比特幣將達到100萬美元】

最近幾天市場出現了暫時的放緩。然而,這並沒有嚇退投資者。正如之前報道,盡管一些看跌壓力正在形成,但多頭反應良好,保持了價格的穩定。

自從比特幣在試圖突破5450美元失敗後回落以來,比特幣多頭們一直將價格保持在5000美元以上。近日,經過一個穩定的周末,幾乎沒有關於價格走勢的報告,市場適當上漲一些。現在所有的注意力都轉向5200美元,作為下一個關鍵目標,然後最終重新測試5450美元的阻力位。

截止發稿時(4月15日),比特幣的邊際收益還不到2%,交易價格為5160美元。此前,在前一天早些時候一度升至5193美元的高點,但未能達到5200美元的目標。


隨後比特幣回落至5157美元。多頭們保持高價格並推動價格上漲的這種高度穩定和彈性,顯示出當前的牛市勢頭有多麼強勁。只要比特幣能夠保持在5000美元以上,並避免大幅回調,看漲的走勢就會繼續得到更多支持,並推動價格走向更高。

比特幣(BTC)價格將到達100萬美元

PayPal首次投資區塊鏈技術幾周後,其最新的董事會對比特幣做出了大膽的價格預測。溫塞斯.卡薩雷斯(Wences Casares)(PayPal董事會成員)表示,比特幣可能在未來10年內將達到100萬美元。IBM區塊鏈& 數字貨幣主管傑西·隆德(Jesse Lund)和約翰·麥克菲(John McAfee)也做過這樣的預測,許多人認為此預測過於自信。

在我(主觀)看來,成功的機會至少有50%。如果比特幣真的成功了,那麼在7到10年內,一個比特幣的價值可能會超過100萬美元。

比特幣增長拉動了山寨幣

隨著比特幣的崛起,大多數山寨幣也都跟著上漲。收益雖然相對較低,大多數山寨幣大約有1%到4%的收益,但這種增長有可能會進一步延續。

截稿前,萊特幣的LTC是表現最好的幣之一。過去幾周,這個幣的表現異常出色,似乎再次決定了山寨幣的價格走勢。

XRP和ETH也在上漲區域,但邊際收益分別為0.30%和1.26%。XRP的近期目標是回到0.33美元上方,長期目標是0.4美元上方。另一方面,ETH則希望重新攀升至超過170美元,成為其下一個目標,其更希望的位置在190美元以上。

熱點內容
調研組在調研btc天 發布:2025-05-18 04:19:18 瀏覽:556
數字貨幣ddm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8 04:14:59 瀏覽:266
怎麼算摩擦力的能量 發布:2025-05-18 04:13:26 瀏覽:694
幣印礦池dcr算力驟減 發布:2025-05-18 04:11:52 瀏覽:646
虛擬貨幣唯有茅台和比特幣 發布:2025-05-18 03:56:07 瀏覽:944
比特幣挖礦不是浪費錢 發布:2025-05-18 03:51:32 瀏覽:403
usdt如何賣出人民幣 發布:2025-05-18 03:43:08 瀏覽:417
元宇宙區塊鏈代幣yyz 發布:2025-05-18 03:42:28 瀏覽:419
測繪次新元宇宙 發布:2025-05-18 02:37:55 瀏覽:970
比特幣轉讓幣手續 發布:2025-05-18 02:37:53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