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克比爾和浦西凱特doge
㈠ 這個電影叫什麼名字,有截圖。
全面回憶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海報與1990版電影相比,此次的翻拍版將更忠於菲利普·迪克的原著小說。法瑞爾飾演Douglas Quaid,他本是一名工人,但忽然發現自己竟是名間諜,盡管還不清楚到底屬於Euromerica或New Shanghai這兩個國家的哪一方;奈伊則扮演抵抗組織領袖Quatto,在90版中,這個角色叫做Kuato,由Marshall Bell扮演;另一名反派人物則是科蘭斯頓飾演的Vilos Cohaagen,作為Euromerica的領袖,為了保護自己的人民,准備秘密襲擊New Shanghai。 查看精彩圖冊中文名:全面回憶外文名:Total Recall導演:倫·懷斯曼編劇:馬克·鮑姆貝克類型:動作,科幻,驚悚,冒險主演:柯林·法瑞爾,凱特·貝金賽爾,傑西卡·貝爾片長:118分鍾上映時間:2012年10月20日中國上映對白語言:英語
全面回憶 人物主要人物▪ Doug Quaid(科林·法瑞爾 飾)▪ Lori(凱特·貝金賽爾 飾)▪ Melina(傑西卡·貝爾 飾)其他人物▪ Vilos Cohaagen(布萊恩·科蘭斯頓 飾)▪ Kuato(比爾·奈伊 飾)▪ McClane(約翰·趙 飾)▪ Henry Reed(史蒂芬·拜爾斯 飾)▪ Harry(博基姆·伍德拜因 飾)▪ Marek(威爾·尹·李 飾)▪ Bergen(庫里·格拉漢姆 飾)▪ Lead Federal Police(傑西·邦德 飾)▪ Stevens(布魯克斯·達內爾 飾)▪ Slacker(斯蒂芬•麥克唐納 飾)
目錄電影劇情演職員表角色介紹影片花絮影片評價影片製作票房失利展開電影劇情演職員表角色介紹影片花絮影片評價影片製作票房失利展開
編輯本段電影劇情新版《全面回憶》故事放在未來的地球上,那時地球上有「新上海」(New Shanghai) 2012年《全面回憶》海報和「歐利堅/歐美國」(Euromerica)兩個國家。男主角是「新上海」一個工廠的普通工人,但他總隱隱覺得自己是間諜,只是不知是為哪方服務的。與此同時「歐利堅/歐美國」的元首Vilos Cohaagen(布萊恩·克萊斯頓扮演,也是本片的大反派),正打算在保護人民的幌子下,秘密入侵「新上海」。他的計劃遭到了以「Quatto」為首的抵抗軍的頑強抵抗,影片已於2012年10月20日上映。編輯本段演職員表演員表角色演員備注Doug Quaid/ Hauser柯林·法瑞爾----Lori凱特·貝金賽爾----Melina傑西卡·貝爾----Vilos Cohaagen布萊恩·科蘭斯頓----Kuato比爾·奈伊----McClane約翰·趙----Henry Reed史蒂芬·拜爾斯----Harry博基姆·伍德拜因----Marek威爾·尹·李----Bergen庫里·格拉漢姆----Lead Federal Police傑西·邦德----Stevens布魯克斯·達內爾----AndersonMichael Therriault----Slacker斯蒂芬•麥克唐納----Marcus/ Resistance Fighter (uncredited)米爾頓·巴恩斯----職員表▪ 製作人:托比·傑非▪ 導演:倫·懷斯曼▪ 編劇:馬克·鮑姆貝克▪ 攝影:保羅·卡麥隆▪ 剪輯:克里斯蒂安·瓦格納▪ 選角導演:黛布拉·贊恩▪ 藝術指導:帕特里克·塔特普洛斯▪ 美術設計:帕克里克·巴尼斯特▪ 服裝設計:桑佳·米爾科維奇·黑斯▪ 布景師:卡洛琳·盧克斯國內公映譯制名單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配音演員柯林·法瑞爾 飾 道格·奎德 / 科爾·豪瑟配音 桂 楠凱特·貝金塞爾 飾 蘿芮配音 黃 鶯傑西卡·貝爾 飾 梅琳娜配音 詹 佳布萊恩·科蘭斯頓 飾 寇黑根配音 劉 欽博基姆·伍德拜因 飾 哈瑞配音 海 帆約翰·趙 飾 麥克雷配音 吳 磊比爾·奈伊 飾 彌塞亞配音 王肖兵其他配音演員趙文赫 趙乾景 夏 磊陸瑤蓉 程玉珠 周 帥楊 鷗 程 燁 王明揚譯制職員翻譯 周 東導演 程玉珠錄音 楊培德混合錄音 楊培德 魏魯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口上海電影(集團)公司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上海電影譯制廠數碼聲製作中國電影股份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發行編輯本段角色介紹奎德/豪瑟(Doug Quaid/Hauser)奎 德(科林·法瑞爾 飾)是一名普通工人,長期受到同一個奇怪夢境的困擾。由於工作不順心情不佳他來到Rekall公司決定來一趟夢境之旅。誰知卻發生意外,醒來後他成了被人 追殺的兇手,而他的妻子也突然變臉成了追殺他的特工。在不斷逃亡與調查的中,他的另一個身份漸漸浮出水面,原來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名被抹掉記憶的特工,名叫豪瑟。科林·法瑞爾1976年生於愛爾蘭都柏林,這位來自愛爾蘭的小夥子外型俊俏,相貌酷似布萊特·皮特。出道以來﹐柯林·法瑞爾在銀幕上扮演的一直都是些陽剛氣十足的角色。他已成為好萊塢新一代硬派小生中的佼佼者。中文名:科林·法瑞爾外文名:Colin Farrell別名:柯林·法萊爾國籍:愛爾蘭出生地:愛爾蘭出生日期:1976年5月31日職業:演員畢業院校:Gaeity Drama School代表作品:《虎島》、《邁阿密風雲》主要成就:66屆金球獎最佳喜劇片男主角電影評論家學會最佳男演員獎特工洛里(Lori)因出演《黑暗傳說》系列而名聲大噪的凱特·貝金賽爾此次在《全面回憶》中首次飾演了一名反派人物。在豪瑟被抹掉記憶變成奎德之後,她假扮成奎德的妻子潛伏 在其身邊,當奎德通過夢境旅行發現了自己身份的秘密時,她終於露出了本來面目,成為為政府效力的特工Lori,也是追殺豪瑟任務的主要執行者。凱特·貝金賽爾,英國女演員。出身於演藝世家,父母都是英國知名演員。代表作包括《珍珠港》、《范海辛》以及《黑夜傳說》。中文名:凱特·貝金賽爾外文名:Kate Beckinsale國籍:英國出生地:英國 倫敦出生日期:1973年7月26日職業:演員代表作品:《珍珠港》,《范海辛》星座:獅子座梅琳娜(Melina)梅琳娜(傑西卡·貝爾 飾)是一名殖民地反叛軍的首領,早年間豪瑟特工被政府派去殖民地調查反叛軍,在調查的過程中卻發現政府的目的是要全面佔領殖民地,豪瑟良心發現決定不再助 紂為虐,遂站在了反叛軍的一方。在工作中,他與梅琳娜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豪瑟被抹掉記憶後,梅琳娜一直在尋找他,她是開啟豪瑟記憶的關鍵人物。傑西卡·貝爾(Jessica Biel)1982年3月3日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成長在科羅拉多,美國著名演員、模特。傑西卡的表演事業開始於14歲,那年她參演了彼得·方達主演的影片《養蜂人家》,隨後出現在華納收視率最高的美劇《七重天》(7th Heaven)里並成名。目前傑西卡·貝爾的男友是美國流行天王、現在在好萊塢發展順風順水的賈斯汀·汀布萊克,二人曾於2011年初分手,但五個月後復合。現在傑西卡·貝爾已是好萊塢的寵兒兼一線紅人。中文名:傑西卡·貝爾外文名:Jessica Biel,Jessica Claire Biel別名:Jesse國籍:美國出生地:美國明尼蘇達州出生日期:1982年3月3日職業:演員,模特代表作品:《德州電鋸殺人狂》《魔術師》身高:173厘米星座:雙魚座編輯本段影片花絮施瓦辛格90年代主演的科幻經典《全面回憶》(Total Recall)將被索尼哥倫比亞公司重拍,日前該片確定了編劇人選,曾為安吉麗娜·朱麗新片《女諜紹特》(Salt)編寫劇本的柯特·維莫(Kurt Wimmer)將負責為這個故事注入新的時代元素。1990年上映的《全面回憶》(Total Recall)由保羅·范霍文(Paul Verhoeven)執導,根據菲利普·K·迪克(Phillip K. Dick)的科幻小說《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改編,講述了施瓦辛格扮演的地球人被自己的噩夢困擾,他想去火星旅遊但遭到妻子反對,於是只好向記憶公司購買火星記憶來達到目的。但他在洗腦時發現自己已經有火星的記憶,為了弄清真相他決定前往火星,但遭到追殺。後來他發現自己是一名被人植入了假記憶的火星反抗軍派往地球的間諜,在一場惡戰後,他完成了自己解放火星人的使命,使火星變成一個適宜人居的星球。該片的特效畫面在當年引起轟動,並最終取得了全球2億多美元的票房。 演員導演陣容由《黑夜傳說》(Underworld)導演倫-懷斯曼(Len Wiseman)執導的索尼影業新片《全面回憶》(Total Recall)日前敲定了三位主演,他們分別是倫-懷斯曼的妻子好萊塢著名女星凱特-貝金賽爾(Kate Beckinsale)、同樣非常出名傑西卡-貝爾(Jessica Biel)以及好萊塢壞小子科林-法瑞爾(Colin Farrell)。上個月就有消息傳出貝金賽爾會在自己丈夫執導的翻拍版《全面回憶》中與科林-法瑞爾上演對手戲,現在索尼影業方面已確認了傑西卡-貝爾正式加盟的消息,並都與三位主演簽訂了正式合同。本片已於本周一在加拿大多倫多正式開機拍攝。傑西卡-貝爾將在片中飾演梅麗娜(Melina),貝金賽爾出演另一名女主角蘿莉(Lori),科林-法瑞爾飾演男主角道格拉斯-奎德(Douglas Quaid),英國男星比爾-奈伊(Bill Nighy)與《絕命毒師》(Breaking Bad)男星布萊恩-科蘭斯頓(Bryan Cranston)將會出演反派角色,而伊桑-霍克(Ethan Hawke)也會在片中友情客串一回。計劃上映時間索尼影業的《全面回憶》將會是在1990年保羅-范霍文(Paul Verhoeven)執導的原版《全面回 憶》基礎上進行翻拍,當時這部電影雲集了阿諾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莎朗-斯通(Sharon Stone)等多位大牌明星。本次翻拍版劇情將會更接近菲利普-K-迪克(Phillip K. Dick)的原著,影片計劃於2012年8月3日正式上映。(David)《全面回憶》宣傳片首露真容日前外國媒體公布了一段時長為30秒的台灣版宣傳片,這段中文宣傳片也是新版《全面回憶》影像的首度曝光。從中我們可以一窺片中未來城市的場景設定,男女主角柯林·法瑞爾、凱特·貝金賽爾以及韓裔男星約翰·趙也在這支宣傳片中亮相。從視頻畫面來看,這支宣傳片中的影像可能來自尚未完成的影片素材。不過小編也相信影片的首支正式預告片相信在不久之後也將同觀眾們見面。 《全面回憶》是根據著名科幻小說家菲利普·迪克的同名原著小說改編,原版影片是由功夫影星施瓦辛格以及莎朗·斯通主演,那麼柯林·法瑞爾的新作能否超越經典呢?我們拭目以待。《全面回憶》曝劇照預告片科幻片《全面回憶》近日曝光了最新海報以及預告片。《全面回憶》是翻拍1990年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全面回憶》,新版《全面回憶》由倫·懷斯曼執導,科林·法瑞爾、萊恩·懷斯曼,以及凱特·貝金賽爾共同出演。《全面回憶》原版影片是由功夫影星施瓦辛格以及莎朗·斯通主演,現在看來也許會嫌特效做的太粗糙,道具太簡陋,但在90年代初《全面回憶》足以傲視科幻電影圈了。不知道新版《全面回憶》利用現代科技是否可以讓影片綻放新的光彩,科林·法瑞爾是否能超越施瓦辛格的經典形象?《全面回憶》發病毒海報《全面回憶》曝光一組病毒宣傳海報(9張)根據阿諾·施瓦辛格同名科幻大片翻拍的《全面回憶》日前曝光多張病毒宣傳海報。這套病毒海報的創意在於,Rekall工廠可以幫助你實現任何夢想:無論是萬眾矚目的歌手、還是足球隊員、嘻哈樂手、甚至是宇航員和西裝革履的職場精英,悉聽尊便。海報底部碩大的官網名稱,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召喚著迷途的人們前往置入全新記憶、體驗不一樣的人生。影片由《我是傳奇》、《速度與激情》系列著名製片人尼爾·H·莫瑞茲監制,《黑夜傳說》系列、《虎膽龍威4》導演倫·懷斯曼執導。柯林·法瑞爾出演男主人公Douglas Quaid,與之搭戲的則是兩位大美女:導演倫·懷斯曼的妻子凱特·貝金賽爾將出演主人公的妻子Lori,傑西卡·貝爾則將出演Melina(舊版里Melina是主人公的夢中情人)。反派陣營亦是戲骨雲集:英國老牌男星比爾·奈伊和大熱美劇《絕命毒師》的男主角布萊恩·科蘭斯頓,還有角色身份仍是謎的伊桑·霍克。據悉,影片定於8月3日北美暑期上映,並將有望引進中國內地。[1]懸疑科幻巨制《全面回憶》首周上映僅三天票房就達2600萬美元,將有望引進國內,網友直呼「這真是一部給高智商人群觀看的影片」。[2]《全面回憶》堪稱近年來懸疑科幻的代表作,故事結構巧妙在「記憶」與「現實」中來回轉換,男主角自我尋找的過程讓整部作品疑點重重、懸念不斷,甚至有影迷直呼「這真是一部給高智商人群觀看的影片」。國際知名影評人羅傑·艾伯特評價這部作品是「近年來科幻片少見的誠意之作」,他在文章中寫道:「《全面回憶》是一部經過精心設計、活力充沛的科幻電影,和其他根據菲利普·迪克的小說改編的故事一樣,影片有著令人著迷的科幻設想。」據稱,影片《全面回憶》將有望引進國內,不久與影迷們見面。花絮全面回憶精彩劇照(16張)·科林·法瑞爾曾經出演過斯皮爾伯格的《少數派報告》,與本片同樣改編自菲利普·D`迪克的小說,故事發生的時間都是在2040年之後。·湯姆·哈迪、邁克爾·法斯賓德曾是是片中奎德一角的演員人選,而伊娃·格林、戴安·克魯格以及凱特·博斯沃思都曾被考慮過出演傑西卡·貝爾的角色。·新版與老版最大不同在於從未到過火星。新版的故事主要發生在地球上的兩個地點,「新亞洲」(New Asia )和「英聯邦」(United Federation of Britain),而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已經沒有人居住。·電影中百分之七十的服裝都是特別打造的,包括100套的聯邦警察制服。·奎德在「新亞洲」一家生產智能機器人的工廠流水線工作。這些機器人的外觀風格看起來雷同「鋼鐵俠」,不過這並不是偶然,因為影片的特效組Legacy Effects同時也是《鋼鐵俠》系列的幕後視效公司。·「新上海」處處可見中國風的元素,場景潮濕、擁擠和破舊,但在光線上,製片人刻意為了避免模仿《銀翼殺手》中霓虹閃爍的那副景象而在使用了熒光燈。·「新上海」居民基本都身著塑料雨衣式的服裝,顏色是暖色調,包括紅色、綠色、金色和棕色;而「英聯邦」居民的服裝全部都是冷色調,形成鮮明對比。·「英聯邦」(UFB)的外觀彷彿是一座更具未來感的倫敦,一切井井有條,干凈整潔,如同「新上海」的反面,居住者都是富人。一些建築是在當今現有的倫敦建築基礎上加以改造和科幻化的,導演倫·懷斯曼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UFB的交通工具是懸浮汽車,看起來有點像《第五元素》(1999)的空中飛車,但它們實際上並不是在「飛」,而是依靠磁懸浮運行。為了拍攝影片,製作組建造了7、8量真實的道具車,導演倫·懷斯曼堅決反對直接用後期CG來製作效果。電影中的飛車大戰是通過將道具懸浮車固定在由特技人員駕駛的實際車輛的頂端,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拍攝而來的。這對於演員是極大的挑戰,·索尼公司希望影片並非一味地科幻感,而是留下真實的空間讓觀者容易帶入。譬如說,影片中並沒有使用鐳射槍,而是使用了真實發射子彈的槍械。·「BOLO」是影片中一種特殊的武器,它能夠發射出某種射線包圍住對象,然後發射者可以像游戲任天堂的玩家一樣任意改變對象的外觀。·未來世界中的手機是一種鑲嵌在手掌中的設計,並且有著觸摸屏。·「新上海」與「英聯邦」分別在世界的兩端,而中間通過一輛穿越地心的「超級電梯」連接,名字叫做「中國瀑布」(China Fall)。整個穿越地心的過程只需要15到20分鍾。·談到影片的主旨,導演倫·懷斯曼形容為「富人和窮人,宣傳機器與反叛力量之間的對立」,而主演科林·法瑞爾用了「暴力的成因與作用」。而製片人舉例表明《太空漫遊2001》比起2001年更多地反映了它所誕生的那個1969年,同樣《全面回憶》與其說是關於未來,不如說是關於現在。·科林·法瑞爾原先接拍了大衛·柯南伯格的《大都市》,但因為該片遲遲未能開拍而轉而接受索尼公司的邀請出演《全面回憶》。在加拿大拍攝期間他發現,《全面回憶》與《大都市》(後由羅伯特·帕丁森出演)片場緊鄰相隔,這令他感到相當尷尬。編輯本段影片評價(觀看新版時,)具有超強記憶力的Geek和其他戲中戲的愛好者將享受解構菲利普·D·迪棠原著小說和1990年保羅·范霍文拍攝的第一版的愉悅,而其他人則很快就厭煩於導演的構思和布局了。——《世界報》一部製作精良、熱情滿滿的科幻佳作,擁有菲利普·迪克作品中標志性的獨到創意。本片雖然沒有像原作那樣在情感方面有什麼影響,但嚴格地說來這並非必要。——《芝加哥太陽報》導演對於動作場面擁有出色把握,布景美術等環節與《銀翼殺手》水準相當;不過總的來說,這只是一部大銀幕上的電子游戲。 ——《基督教科學箴言》編輯本段影片製作幕後製作《全面回憶》翻拍自1990年同名經典科幻電影,舊版由保羅·范霍文執導,又名「宇宙威龍」,由著名影星阿諾·施瓦辛格與莎朗·斯通主演。故事發生在公元2084年,講述了施瓦辛格飾演的地球采礦工人由於參加了一次虛擬火星旅行而意外喚起他的潛意識,並遭到壞人的連場追殺,於是他一路從地球打到火星。在火星,反叛軍正和獨裁者為了自由和空氣而戰斗著。隨著在火星上的連串遭遇,施瓦辛格撲朔迷離的身份終於揭開。最終他選擇了正義一方,擊敗了獨裁者的陰謀。《全面回憶》是根據著名科幻小說家菲利普·迪克的同名原著小說改編,除了本片之外,他的作品還締造了諸多科幻經典,如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少數派報告》等。新版《全面回憶》在翻拍時,選擇了更加忠於菲利普·迪克的原著小說,同樣也包含了眾多對於老版的致敬段落,包括當年在影院中令很多觀眾目瞪口呆的「三個乳房的女人」。1990年的老版《全面回憶》作為CG特效興起時期、模型特效大片的巔峰之作,片中用模型打造出的未來都市和火星世界堪稱當年的視覺奇觀。這次的新版,在兩億美元投資的驅動下,影片展現出CG時代的視效魅力,宏大的未來都市景象完美超越舊版,高聳入雲的樓宇和川流不息的飛車,科技感強烈的未來交通工具和武器裝備,除了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覺體驗,也同時賦予了新版更廣闊的動作戲施展的舞台。舊版《全面回憶》被譽為科幻經典的原因除了在當時堪稱巔峰的視效,很大一部分還來自影片對夢境與現實的刻意模糊化處理,這一點其實在菲利普·迪克的原著小說中並不存在,但在影片上映後卻引發了影迷和科幻迷的討論和解讀。這也影響到了後世諸多與夢或虛擬世界相關的科幻電影,如《極光追殺令》、《黑客帝國》、《異次元駭客》、《盜夢空間》等一系列科幻名作。新版《全面回憶》能否在視效全面超越舊版的基礎上,探索出對於人類潛意識的科幻新視角,脫離一部簡單的爆米花電影,我們拭目以待。新版《全面回憶》由《我是傳奇》、《速度與激情》系列著名製片人尼爾·H·莫瑞茲監制,《黑夜傳說》系列、《虎膽龍威4》導演倫·懷斯曼執導。影片重組老版的精彩「三角關系」,由柯林·法瑞爾接棒阿諾·施瓦辛格,飾演懷疑自己曾是秘密特工的男主人公;導演倫·懷斯曼的愛妻凱特·貝金賽爾則接過了莎朗·斯通的角色,將從男主人公的妻子搖身一變成為追殺丈夫的致命武器,與傑西卡·貝爾展開美色對決。此外英國老牌男星比爾·奈伊和大熱美劇《絕命毒師》的男主角布萊恩·科蘭斯頓以及伊桑·霍克的助陣更是令影片星光奪目。關於PG-13老版《全面回憶》的最初被定為X級,經過剪輯修才改成R級,其中大量的經典血腥刺激畫面令影迷們記憶猶新。然而新版的《全面回憶》被評為PG-13,這使得很多人擔心會不會使得影片的樂趣大打折扣。不過導演倫·懷斯曼卻表示不必擔心,「時代已經很不同了,現在的PG13不只是新影級別已經不是過去的PG13。我並沒不只是新影有感到被束手束腳」。讓懷斯曼聲名大噪的《黑夜傳說》就是一部R級片,「當初剛入行的時候,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如果不是R不只是新影級別的劇本,千萬不要送給我,因為我絕對不會導。我不知道該如何執導一部PG13級別的電影。然而自從《蝙蝠俠前傳》(注:2005年上映,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打開那扇門之後,如今PG13的感覺已經變了。」2009年倫·懷斯曼執導的《虎膽龍威4》是他的首部PG13級別電影,然而也是他最受評論家肯定的一部作品,在爛番茄上有著82%的好評度,「拍《虎膽龍威4》的時候,我並沒有感覺到和過去拍電影有很大不同」。而在拍攝《全面回憶》的過程中,懷斯曼也是按照自己隨心所欲的方式拍完,只不過在最後剪輯的時候對一些暴力血腥鏡頭按照分級制度作出了修改。事實上,那名露出「三個乳房的女人」就輕松地出現在了新版當中,現在的PG13級別並不會成為一名真正的好的電影人的限制。關於原著和舊版盡管新版《全面回憶》與老版有著很大的不同(譬如整個故事根本沒有去過火星),但用「更忠實於菲利普·K·迪克的原著」來形容它也是不準確的,因為原著根本是一本只有十幾頁的短篇小說,不可能照搬改編成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在主不只是新影演科林·法瑞爾看來,迪克的小說猶如「卡夫卡」式的寓言,新版的電影繼承了其中關於腐敗和不只是新影反烏托邦的理解,但並沒有原書描寫的那麼黑暗。電影中有著豐富的政治暗喻元素,但同時又是一部動作冒險電影。製片人托比賈菲解不只是新影釋了它和阿諾版電影的不同,「新版更加現實主義。沒有火星旅行,我們更關注於地球上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這是一個經典的工人階級反抗那些統治者和剝削者的故事。」而相比於施瓦辛格的奎德,科林·法瑞爾飾演的新版主人公外形更接近原著,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普通人,一名在工廠里的流水線車間賣力工作的普通人。不只是新影當他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身體中暗藏著以一敵十的殺人的本領時,觀眾和他一起感到驚訝。而對於阿諾來說,這簡直是光天化日之下最明擺不過的事情。關於演員來自愛爾蘭的科林·法瑞爾曾經一度是好萊塢的寵兒,然而經過《亞歷山大大帝》、《新世界》以及《邁阿密風雲》等片接二連三的票房失利之後,人們一度以為他與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之間的緣分已斷。不過近年來在《殺手沒有假期》、《卡珊德拉之夢》等片中的表現又讓他脫胎換骨,重新作為一名「性格演員」而得到人們的尊敬。不得不說,這次重返好萊塢,出演一部投資高達2億美元的大製作科幻片對他是個極大的挑戰,同時也承受眾多的質疑。科林本人表示「這讓我嚇到『屁股尿流』,同時這是這種恐懼又吸引著我。」他曾經同影片的哥倫比亞公司製作團隊合作過《反恐特警組》以及《諜海計中計》,因而是那是一段美好的回憶。而影片的劇本以及導演倫·懷斯曼拿出的概念圖對他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我很喜歡劇本,很能感受到主人公忽然失去了一切,茫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來自何方的那種感覺。」這是凱特·貝金賽爾繼《黑夜傳說》系列之後再次在老公懷斯曼的影片中擔任女主角。有這樣一位漂亮非凡的妻子,很容易讓別人羨慕嫉妒恨。事實上,還在打磨劇本的過程中,懷斯曼就認定了這個就角色將由貝金賽爾出演。他於是對她說「有著每一個賤人妻子(bitchwife)的角色我想好了適合你」。貝金賽爾後來在參加comic-con的時候,半開玩笑表示為了這句話,她和懷斯曼在家裡開始了「冷戰」。相比於原本中由莎朗·斯通飾演的奎德妻子,貝金賽爾的這不只是新影一版要狠毒和神通廣大得多,幾乎是全片最大的反派角色。她和傑西卡·貝爾飾演的反叛軍女戰士之間有一段精彩的打鬥戲,其精彩程度讓被晾在一邊的科林·法瑞不只是新影爾感到「十分嫉妒」。貝金賽爾與貝爾都是經常在動作片中亮相的「硬派」美女,不過想來都是打壞蛋流氓和外星大蟲,與長頭發的女人對打還是第一次。一開始兩人都沒法入戲,而且拍攝的時候常常因為被對方衣服上的紐扣纏住了頭發而NG,不過漸漸地就找到了感覺,攻擊性全開。相信這段兩大美女熱血互搏的戲份會成為今年暑期檔大銀幕上最令人興奮的一段動作戲。[3]編輯本段票房失利索尼影業的《全面回憶》上周五在美國3601家影院上映,單館票房7103美元,首映周末票房2557萬美元,排名第2。該片製作費為1.25億美元,還沒算上高昂的宣傳費。如今2557萬美元的首映周末票房,顯然預示著該片的最終票房,無法為之前巨額的投入買單。
望採納 謝謝
㈡ 求NBA的發展史
NBA的發展史
美國人詹姆士·奈什密斯博士在麻省的春田學院,為了給學生們找一個冬季體育鍛煉的方式,在1891年用2隻破筐和一隻代用的足球創造了籃球運動,這才有了今天如火如荼的NBA。而NBA在1946年6月6日誕生時,有一個我們陌生的名字BAA。
NBA的出現和發展是籃球運動前五十年積累和沉澱。自從1891年,籃球運動被詹姆士·奈什密斯博士發明之後,1898年,美國新澤西州特倫頓的一支球隊用25美元租用了當地一家禮堂比賽並向觀眾售票。在賽後的分紅中隊長庫珀組織比賽有功,首先領到了1美元。這場「有償籃球賽」被不列顛大網路全書認定為第一場「職業籃球賽」,而庫珀成為第一個從籃球比賽中得到收入的「職業選手」。這場比賽的真正貢獻在於發現並實現了籃球的市場價值。25美元里含著一個投資與收益的關系,當時在禮堂里比賽的雙方隊員人數已經無從考察,假如每隊至少有5名隊員(這是比賽一方最少的人數),那麼雙方共有10名隊員,每名隊員得到15美元。全部收入就是150美元,加上隊長庫珀的1美元獎金,25美元的投資帶來了151美元的收入。96年之後,151美元發展到40多億美元。NBA運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則和當年庫珀租借禮堂的想法是一樣的。特倫頓比賽之後,「有償比賽」在全美迅速展開。為了保護參加「有償比賽」選手的利益,1898年各地的球隊成立了第一個職業籃球組織--「國家聯盟」(NBL)。由於各球隊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相差甚遠,加上沒有成熟的市場運作經驗和規則,NBL僅僅經過三四個賽季便名存實亡了,競技術水平和經營水平都很低下。NBL成立之後,美國又出現了許多類似的職業籃球組織,但都如過眼雲煙、自生自滅。30年代,NBL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復甦,進行一些規模不大的聯賽。但是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來推廣促銷,籃球的影響力始終沒有形成。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得勝的美國只沉浸於一片狂歡之中。一批精明的商人在二戰中狂發了一筆戰爭財,寂寞已久的體育經紀人看準了這一點,他們聯絡11支球隊老闆,發起成立了BAA這個組織。BAA是NBA的前身,NBA的真正生日應該是1946年6月6日,這一天,紐約中央車站附近的「艦長飯店」里,BAA(BASKETBALL ASSOCIATON OF AMERICA)--全美籃球協會的「亞當」和「夏娃」們召開了成立大會,會議定11支參賽球隊和每隊要進行60場常規賽。BAA成立時的11支球隊分別是紐約尼克斯隊、波士頓凱爾特人隊、芝加哥牡鹿隊、克利夫蘭叛逆隊、底特律獵鷹隊、費城武士隊、西茲堡鐵人隊、普羅維登斯蒸汽機隊、聖路易斯轟炸隊、多倫多愛斯基摩人隊和華盛頓國會隊。50年以後,這些球隊只剩下費城武士隊(現金州勇士隊),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紐約尼克斯隊3支球隊仍然在NBA賽場上征戰。
BAA由十一家冰球館和體育館的老闆們共同發起成立,初衷是為了讓體育館在冰球比賽以外的時候不至於空閑冷場。這些體育館的老闆們對於經營體育場是行家裡手,他們針對NBA「國家籃球聯盟」的球隊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一些中、城市的現實情況提出一定要在當時的大城市內建立當地有名球隊,建立一個全國范圍的籃球組織的概念。因此BAA和當時其他大大小小的籃球聯盟有三個明顯不同特點:其一,所有十一支球隊的老闆都有自己的體育館,這樣球隊就有屬於自己的經營領地;其二,BAA的隊員都是剛剛大學畢業的籃球選手,因為當時採用主客場制的大學業余聯賽已非常成功;其三,BAA聯賽借鑒了當時冰球聯賽的賽程安排,把球隊分成東、西部兩個聯盟,然後再按地理位置分成若干賽區。在常規賽季中,每個聯盟內部的球隊要打兩個主客場,和另一個聯盟的球隊要打一個主客場。最後按成績好壞排隊出進入季後賽的名次,只有進入季後賽才有希望奪得總冠軍。BAA採用4節共48分鍾制,人盯人防守並禁止聯防。至今這些仍然是NBA區別於業余籃球的最基本特徵。
BAA的發起人之一,波士頓花園體育館的老闆沃爾特·阿布郎同時提出新的職業籃球概念,即職業籃球必須有雄厚的財力支援,一名選手只能為一傢俱樂部效力並要簽訂嚴格的合同,聯賽還要建立選手儲備制。這些理論貢獻在於將巨額資金和法制制約引入籃球,為日後的NBA的發展奠定了高薪制和合同制這兩大基石。
1949年,隨著BAA吞並NBL後,為了避免可能引起的法律上的麻煩,正式改名為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即NBA。
50年代的NBA
1949-1950賽季,當BAA吞並NBL,「統一六國」後,便以浩浩盪盪的17支球隊開始了新賽季,並正式改名為NBA--全國籃球協會(NATIONALBASKETBALL ASSOCIATION)。1952年,絕路逢生,NBA出籠了24秒制,大大提高的比賽的觀賞性和得分率。
還在BAA進入第一個賽季的時候,便出現了一位明星喬·富爾克斯。富爾克斯身高1米69,來自肯塔基大學。在當時一場比賽很難超過80分的時代里,富爾克斯的成績十分突出,他是賽季中唯一一位每場得分超過17分的選手,平均每場得分高達23.2分。盡管富爾克斯表現突出,但仍缺少一個舉國矚目的明星。而且BAA同時也遇到了一系列麻煩,第二賽季開始時,BAA僅存7支球隊,盡管巴爾的摩新組建了一支球隊加入了BAA,使BAA達到了8支參賽隊伍,但沒有人敢肯定地說,這一職業籃球聯盟是否能在以大學籃球為中心的美國生存下來;其次,8支球隊中有6支來自東部,他們實行地域保護主義,對其他地區的隊伍不太友善。
BAA在頭兩賽季中就遭到了重創,虧損嚴重。不僅失去了4支球隊,而且,聯賽的規模也由60場銳減到48場,門票收入隨之減少。比賽減少之後也影響了聯盟擴充新的球隊。在進退兩難的情況下,BAA總裁普多洛夫決定實施他吞並NBL的第一步計劃,將NBL的明星球員喬治·邁肯挖過來。因為這位身高2米08的巨人是當時籃球場的「搖錢樹」。喬治·邁肯在大學時即聞名遐爾,但是1946年大學畢業時選擇了NBL。為得到這一關鍵人物,普多洛夫頂住了BAA內部「貴族」的壓力,決心不分球隊貧富、城市大小,只要願意加入BAA,就一律接納,目的是引誘擁有邁肯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而爭取邁肯的努力在實施過程中實際變成了一項更為龐大的擴軍計劃。精於外交的普多洛夫說服了有關各方,將邁肯以及他所在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和韋思堡尼塞隊、羅切斯特皇家隊、印第安那波利斯步行者隊共四支球隊,從NBL「策反」到了BAA。在隨後的1949-1950賽季中,NBL剩下的6支球隊又全部加盟BAA,而BAA的始創球隊之一的普羅維登斯蒸汽機隊卻宣布解散。1949-1950賽季,BAA在吞並NBL後改名為NBA,將它的17支球隊分成了3個賽區,開始了美國職業籃球新的發展歷程。普多洛夫憑他的果斷和遠見,成為NBA的總裁,使得NBA由艱難的創業時期走上了穩步發展的坦途。50年代的NBA,是一個「喬治·邁肯」時代。
他和他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在由NBL加入BAA的頭一個賽季(1948-1949賽季)就奪得了BAA總冠軍。在1948-1954年的6年裡,除1950-1951賽季的NBA冠軍被羅切斯特皇家隊奪走外,其餘5次均被由邁肯領銜的湖人隊奪得。1954年下半年,隨著喬治·邁肯的退役,湖人隊的冠軍位置被新崛起的聖路易斯等隊所取代,但是偉大的「邁肯時代」卻留在了NBA的歷史中,留在了人們心裡,因為只有喬治·邁肯才能使組織者(NBA)為他而改變3秒區的大小,改變籃筐的高度(從3.05米改為3.66米),以此來削弱他的威力。
50年代後期,在還沒有可以參照的選撥資料來評判一名球員的天分的情況下,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教練阿諾德·里德·奧爾巴奇用2名優秀選手前鋒德·麥考利和克利夫·哈根與聖路易斯鷹隊交換到了拉賽爾的選秀權,又在1956年選秀會上搶中了神投手托姆·海因索恩。組成以庫西沙曼為主力後衛和海因索恩為主力前鋒,拉塞爾為主力中鋒的強力陣容,成為一支在各個位置上都無懈可擊的勁旅,並在1957年以4:3力克聖路易斯鷹隊,第一次榮登冠軍寶座,也為凱爾特人隊60年代的輝煌積聚了力量和經驗。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聖路易斯鷹隊因麥考利·哈根和超級球星鮑勃·佩蒂特配合默契而實力大增,在總決賽中4:2擊敗凱爾特人隊,奪得總冠軍,報了去年一箭之仇,但以後,這樣的事卻沒有能夠再發生。
1952年,因NBA比賽死氣沉沉,比賽有演變成犯規大戰和罰球大戰的趨勢,由錫拉丘茲民族隊的老闆丹尼·比安松提出了對運動員持球時間進行限制的24秒制,即進功球隊如果在24秒內不投籃,那就失去機會改由對方控制球。這一制度從1954-1955賽季試實行,結果第一個賽季每隊平均每場得分即增加了13.6分,達到93.1分。三年之後,NBA平均得分突破100分。同時,又規定在一節比賽中,犯規次數不得多於6次。假如一支球隊在一節比賽中已經犯規6次,那麼從第7次犯規開始,對應的罰球由兩投變為三投。這些新規則的制定,均大大提高了NBA的觀賞性
60年代的NBA
60年代的NBA屬於里德·奧爾巴克和他的波士頓凱爾特人隊,他們從1959-1966年,創下了不可思議的「八連冠」,又在1968、1969年兩度稱雄,寫下了「綠色王朝」NBA歷史上的光輝一頁。此時在1964年,NBA將禁區寬度擴大至6英尺,開創了籃球新的生命空間。
由「紅衣主教」里德·奧爾巴克執教的50年代後期,波士頓凱爾特人隊已初露王者風范。從1957年凱爾特人隊奪得他們歷史上第一個NBA總冠軍後,奧爾巴克繼續發揮他的「伯樂」作用,為球隊選來了一批批的新鮮血液,他們是:費蘭克·拉姆塞,山姆·瓊斯,托姆·桑德斯,約翰·哈夫利切克。這些球員與拉賽爾、沙曼、庫西和海因德恩一起使凱爾特人隊走向強大,開創了他們的黃金時代。盡管此時,被認為最有技巧的得分手埃爾金·貝勒於1958年落戶到了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而威爾特·張伯倫1959年加盟了費城武士隊,奧斯卡·羅伯遜也於1960年來到了辛辛那提,但是波士頓凱爾特人隊在60年代的NBA中所向無敵。
1959-1960年,波士頓凱爾特人隊一鼓作氣,一連奪了8個NBA總冠軍。這不可思議的「八連冠」是凱爾特人隊這一「綠色王朝」在NBA掀起的狂風巨浪,在NBA歷史上無人能及。在這8個賽季中,凱爾特人隊每個賽季在常規賽中平均取勝57.6場,從來沒有輸掉過26場以上比賽的紀錄。1959年的總決賽中,凱爾特人隊4:0大勝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1960年,他們在總決賽的第7場比賽中,以122:103戰勝聖路易斯鷹隊。時隔一年,又以4:1的比分再降聖路易斯鷹隊。在1962年總決賽的第7場比賽中,他們以110:107勝了洛杉磯湖人隊(即原來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事實上,一旦進入復賽,凱爾特人隊就變得異常強大。在1963-1964賽季中,同在東區的由羅伯遜率領的辛辛那提皇家隊在常規賽中取得了僅比凱爾特人隊少勝4場的55勝的驕人戰績。而在東區半決賽中就以1:4敗下陣來,且平均每場輸給對手13分。在1964-1965賽季,波士頓凱爾特人隊依然奪得了冠軍。但在隨後二年的奪冠路上卻披荊斬棘,打得十分辛苦,率隊奪得8連冠實在得益於奧爾巴克的老謀深算。在當年的常規賽中,擁有天才張伯倫和坎寧安的費城76人隊已具有與波士頓相抗衡的實力,他們取得了比凱爾特人隊多勝一場比賽的紀錄,獲得東區第一名,迫使凱爾特人隊不得不在復賽首輪中與辛辛那提皇家隊火拚,而自己則輪空,坐收漁翁之利。這也是10年來凱爾特人隊第一次不以東區冠軍而以第二名的身份進入復賽。波士頓與辛辛那提的較量打滿了5場,最後才艱難取勝。而在東區決賽中與費城76人隊交手,以4:1橫掃失去鬥志的76人隊,闖入了總決賽。在總決賽中,凱爾特人隊與宿敵洛杉磯湖人隊也打得並不輕松,首場就在主場失利。此後,將在1966年季後賽退職的奧爾巴克突然宣布將由拉塞爾在1966-1967賽季接替他的職務,成為NBA歷史上第一位黑人主帥後,凱爾特人隊士氣大振,連續3場獲勝。最終以4:3艱難地戰勝了湖人隊,完成了他們的八連冠。 1966-1967賽季,隨著奧爾巴克走上凱爾特人隊行政管理層,隊員們出現「老齡化」問題,曾經不可一世的波士頓凱特人隊終於被費城76人隊拉下馬來。而到了1968年-1969年賽季,全隊平均年齡已達31歲,其中山姆·瓊斯已近36歲,而隊員兼教練的拉塞爾也已35歲,形勢更加嚴峻。面對著巴爾的摩子彈隊,費城76人隊和紐約尼克斯隊的崛起,新星韋斯·昂塞爾德、韋利斯里德,瓦爾特·弗雷澤,比爾布雷德利,迪克·巴納特的涌現,雖然凱爾特又獲1968-1969年的2年NBA總冠軍,但球隊走向衰弱,巨人時代的結束已成為不爭的現實。「綠色王朝」雖然沒落了。但比爾·拉塞爾卻是當時最耀眼的明星,他是NBA中獲得總冠軍戒指最多的人,共11個。
賽制上,1964年,由於又一位超級巨人張伯倫的存在,NBA迫使將禁區寬度擴大至16英尺。而戰前,在1952年,為了對付巨人邁肯,NBA曾將3秒區寬度由6英尺擴大到12英尺。因為籃球比賽場地很小,球員卻高大魁梧。中鋒們往籃下一站,更使禁區變得擁擠不堪。3秒區的豁然開朗,使NBA真正完成了由低空向「高空」全體化發展的過渡。
70年代的NBA
70年的NBA,在1973年走上了電視,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賣下了3年的播映權。1976年,又吐故納新,吞並了ABA擴充了自己的實力。賽場上,一改60年代一支隊伍獨霸冠軍的局面。開始了百家爭鳴,先後有8支球隊榮登冠軍寶座。同時,70年代的NBA也是一個後衛變化的時代。
70年代NBA在發展道路上完成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NBA走上了電視。在冰球、橄欖球、棒球和籃球四大職業項目中,籃球的場地最小,可是球最大,這就註定它要屬於電視。70年代,隨著電視在美國家庭的普及,1973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以2700萬美元買下了NBA比賽的3年播映權。當時雖然沒有實況傳播,只能播放錄像,但這對NBA來說,卻是走進百姓家庭,邁向世界的開端。NBA完成的第二件大事是,通過與美國又一個職業籃球聯盟-ABA(美國籃球協會AMERICAN BASKETBALL ASSCCIATON)將近十年的競爭後,終於在1976年將它納入了自己的軌道。ABA成立於1967年2月2日,它的出現有點像一群孩子們興致的游戲,成立之初,為了增加聯盟的知名度,ABA特地聘用了20年前NBA著名中鋒「巨人」喬治·邁肯為總裁。邁肯對籃球的獨特感受是別人無法企及的,他以開放性的聯賽姿態與保守的NBA分庭抗禮。邁肯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件,就是將棕色的籃球改為紅白籃三色球。作為新聯盟的一個醒目標志。同時向所有的能打籃球的人敞開聯賽大門,特別是那些大學尚未畢業的好手。這舉措使得以前對ABA不屑一顧的NBA倍感壓力。因為當時的NBA規定,只有進入大學後滿四年的隊員,才有資格加入NBA聯賽。又為了增加比賽的精彩程度。ABA採用了三分球規則和全明星賽中的扣籃比賽。當時ABA比賽特點是快攻多、傳球多、可以投三分還可以用各種方式扣籃,只要你能做得出動作,你可以盡情發揮。這些吸引了「J博士」歐文,「超級彈簧腿」戴維·湯普遜,「冰人」喬治·格溫和摩西·馬龍等眾多好手,ABA也隨之和它的三色球一起風靡美國。
ABA與NBA的抗爭,因爭奪大學球員和雙方球員互相跳槽而引起的法律官司急劇增多。經過9年的對峙後,雙方都被因競爭而抬起來的合同價格壓得難以承受。加之ABA本身內部不善經營,未注冊三色球專利,經濟不景氣,到了1976年已幾乎無法支撐下去,而NBA卻已發展到了18支球隊,於是雙方總裁德布斯加爾(ABA)和奧布萊恩(NBA第三位總裁),進行談判,NBA以合並的名義吞並了ABA,並接收了其中3支球隊,(即現在的步行者隊、丹佛金塊隊,馬剌隊和新澤西網隊)。NBA在形成了一個規模化大型籃球市場後,也從ABA吸取了精華,開始注重觀賞性,不再排斥扣籃,並從1979年開始也實行了3分制。可以說沒有ABA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精彩的NBA比賽。
70年代的NBA戰場是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局面。1970年由韋利斯·里德領軍的紐約尼克斯隊獲得他們第一個NBA總冠軍頭銜,後在1973年再度稱雄。1970--1971年賽季,密爾沃基雄鹿隊憑借他們在1969年NBA選秀會上,和菲尼克斯太陽隊用擲硬幣的方法決定誰獲第一輪首位選秀權而贏來的一代巨星賈巴爾,以及從辛辛那提皇家隊轉會而來的奧斯卡·羅伯遜贏得了當年的NBA總冠軍。1971--1972年賽季,擁有「籃球皇帝」張伯倫的洛杉磯湖人隊技壓群雄,問鼎冠軍。而波士頓凱爾特人隊在失去拉塞爾之後又卷土重來,在1974年和1976年兩度稱雄。金州勇士隊也在1975年獨領風騷。1976年隨著ABA被NBA的合並,一批ABA的明星加入,更是精彩紛呈。
朱利葉斯·歐文加盟費城76人隊,丹佛金塊隊獲得了1976年的ABA第一新人戴維·湯普遜和丹伊塞爾,「冰人」喬治格溫和拉里·肯農落戶到了聖奧馬剌隊,印第安納步行者隊擁有了得分手比利·奈特,這使得各隊的實力更加接近,比賽更加扣人心弦。而NBA本來的球星們也不甘示示弱,1976-1977年賽季,中鋒比爾·沃爾頓健康地打滿了一個賽季,並率領他的波特蘭開拓者隊在決賽中挑翻了由歐文領銜的費城76人隊,榮登寶座。球星林立的西雅圖超音速隊和華盛頓子彈隊則包攬了70年代的最後兩個NBA總冠軍,子彈隊獲1978年NBA冠軍,超音速隊獲1979年的NBA冠軍。
群雄爭霸的NBA隨著西雅圖超音速隊奪冠而在70年代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迎接他們的是更輝煌的80年代。
80年代的NBA
80年代,NBA走進了它的黃金十年。擁有「魔術師」約翰遜的洛杉磯湖人隊和擁有「大鳥」拉里·伯德的波士頓凱爾特人隊進行長達十年的較量。後隨「飛人」喬丹加盟芝加哥公牛隊,「大猩猩」尤因入主紐約尼克斯隊,NBA走向了力量均衡。同時,由於第四位總裁大衛·斯特恩的上位。NBA走上商業化和國際化的道路。
80年代,這是NBA平穩過渡後,真正走上輝煌的年代。一代巨星「魔術師」約翰遜和「大鳥」拉里·伯德橫空出世,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競爭。1985年,隨著邁克爾·喬丹和帕克里克·尤因的加盟,一時間NBA,新星、舊星群星閃耀,人才濟濟,將NBA演變成為地球上最精彩的體育表演。早在1978-1979賽季,人們就對NBA涌現出來的明日之星--來自全美大學生籃球冠軍密西根州立大學的控球後衛「魔術師」約翰遜和來自印第安那州立大學的「白人前鋒」拉里·伯德即將加盟NBA的消息感到振奮激動。是這兩人以高超的個人技術改寫了傳統的位置定義。身高2米06的約翰遜擔任控球後衛一職,在場上指揮若定。又由於身材的優勢,必要時前鋒、中鋒也勝任有餘。與約翰遜一般高的伯德,技術全面,處理球膽大而心細,有著足以和「魔術師」媲美的傳球技巧,尤其拿手的是關鍵時刻的3分球。由於伯德和約翰遜的到來,NBA吸引了更多人的興趣,而他們也沒有讓球迷失望。「魔術師」約翰遜在加盟的頭一年的總決賽中,第6場頂替受傷的賈巴爾打中鋒,不負眾望,率隊以123:107擊敗了由歐文領軍的費城76人隊,他一人獨得42分,搶得15個籃板球並有7次助攻。他的才能使他名聲大噪,也獲得了他第一個NBA總冠軍。伯德的表現也十分出色,他率凱爾特人隊奪得了大西洋區的冠軍。並捧得「最佳新人獎」。當時,NBA是湖人隊,凱爾特人隊和76人隊三強鼎立。凱爾特人隊在奧爾巴奇的運籌帷幄下,組成了由拉里·伯德、羅伯特·帕里什和凱文·麥克黑爾組成的新一代「鐵三角」,並於1981年奪得NBA總冠軍。1982年,洛杉磯湖人隊再度搶回寶座皇位。1983年,擁有歐文、摩西·馬龍的費城76人隊,老當益壯,贏得NBA總冠軍。
到了80年代中期,NBA已是湖人隊和凱爾特人隊的兩強對峙。交替坐皇位。由於彼此間毫無止息的良性競爭,而使球員的潛力發揮到了頂峰,球賽的質量和球員的水平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對「魔術師」和「大鳥」的宣傳,NBA魅力迅速上升。NBA今天受到了全世界球迷的瘋狂熱愛,這段歷程無疑奠定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在1983-1984年賽季,NBA的職業籃球已真正上了一個新台階。由杜·莫執教的丹佛金塊隊在常規賽中以平均每場得123.7分居第一位。其中被載入NBA史冊的是丹拂金塊隊與底特律活塞隊的一場比賽。雖然金塊隊在這場比賽中的得分高達184分,卻仍輸掉了比賽,因為活塞隊得186分。這也是至今為止NBA歷史上得分最高的一場賽事。
90年代的NBA
90年代,NBA成了擁有29支球隊,並且風靡全世界的一項體育運動。1995年,NBA收入達30億美元,全球無以匹敵。1992年,NBA「夢之隊」又橫空出世,2奪奧運會金牌,1奪世界男籃錦標賽冠軍。在NBA內部,雖然休斯頓火箭隊兩主沉浮,但這個年代仍屬於邁克爾·喬丹和他的芝加哥公牛隊。 90年代的NBA,經過大衛·斯特恩的化石點金,又在國際的大好形勢之下,繼續走著它國際化和商業化的黃金大道。自1989年,國際籃聯向NBA的職業選手們敞開了世界體壇的大門後,1992年,NBA的明星球員們首次組成了夢之隊參加了巴塞羅那奧運會。這支由「魔術師」約翰遜和「大鳥」拉里·伯德作為聯合隊長,著名教練查克·戴利掛帥的隊伍在西班牙傲視群雄,橫掃千軍,一舉奪魁。而且在殺入四強的前8場比賽中,他們平均每場勝出對手44分。半決賽中以127:76的懸疏比分淘汰立陶宛隊,決賽以117:85戰勝克羅埃西亞隊,真是盡得奧運風流,獨領籃壇風騷。1994年,NBA又組建了「夢之二隊」參加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世界男籃錦標賽。1996年,派「夢之三隊」出戰亞特蘭大奧運會,均載譽而歸,但卻顯得十分寂寞。由於NBA的球星們的加入,現在在世界體壇的一系列重大賽事中,以往誰都以金牌為最高目標,現在變成了銀牌。但應該看到,NBA從「夢之隊」到「夢之二隊」,再到「夢之三隊」,美國籃球的世界霸主夢似乎一年不如一年完滿。然而這也是NBA走向世界的結果。今後或許還會有「夢之四隊」,「夢之五隊」以至「夢之1×1隊」,但他們離現實世界的距離會越來越近,距離感漸趨於無。總有一天,「夢之1×1隊」會成為世界籃壇一支普普通通的隊伍,但因NBA的加入,那時的世界男籃水平也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大衛·斯特恩的帶領下,NBA本身也在不斷成長擴大。1995年斯特恩招收加拿大新軍多倫多猛龍隊與溫哥華灰熊隊入盟,向NBA國際化邁出又一個重要步伐。到2000年,NBA將在墨西哥建隊,隊數將擴展至32支。同時,NBA為了推廣它在世界的影響力,自1990年11月3日起將NBA常規賽季的兩場開場賽在日本東京舉行,並決定以後每隔兩年舉行一次。賽場上,盡管風起雲涌,但九十年代的NBA無疑屬於一代天驕「飛人」邁克爾·喬丹和他的芝加哥公牛隊,當然其中還有教練菲爾·傑克遜知人善用,周密布局的功勞。1990-1991、1991-1992、1992-1993的三個賽季中,憑借著喬丹、皮蓬和格蘭特組成的鐵三角,芝加哥公牛隊三次登上NBA總冠軍的寶座,其中在1992--1993賽季中,公牛隊在常規賽中取得了創紀錄的67場勝15負的好成績,喬丹本人則連續第6次奪得了「得分王」的稱號。喬丹此時已在NBA獲得了太多的榮譽,比起和他同一年加入NBA的球星黑肯·奧拉朱旺、查爾斯·巴克利,他無疑是上帝的寵兒。功成名就的他於是在1993年宣布退役,改打職業棒球,這一舉措使舉世球迷感到震驚與失落。對NBA來說,則遭受了一次重大打擊。隨著喬丹的離去,公牛隊的勢力開始消弱,由黑肯·奧拉朱旺領銜的休斯頓火箭隊開始發威。在1993-1994、1994-1995的兩個賽季中蟬聯NBA總冠軍稱號。1995年,棒球水平一般的喬丹再也無法忍受遠離籃球場的痛苦,終於在當年的3月正式復出,與皮蓬和羅德曼一起獲得了他第四個冠軍。在1995-1996這一賽季中,喬丹還率領公牛隊創下了NBA歷史上一個賽季里87場勝13場負的最好紀錄。而他們在常規賽中獲得的72勝10場負的成績也超過了由湖人隊在1971-1972賽季創下的69場勝13負的紀錄,成為NBA歷史最好成績,上帝的光環再次籠罩在喬丹和他的公牛隊身上,他們在1996-1997和1997-1998賽季再次奪冠。喬丹在他復出後再次使公牛隊來一個「三連冠」。 現在的NBA在美國,已超過職業冰球、棒球、橄欖球排在首位,並通過電視轉播傳向了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世界最熱門的體育賽之一。他與國內排名第二的職業籃球聯盟--美國大陸籃球協會CBA(CONTINENTALBASKETBALL ASSOCIATION)形成一種攜手互補的關系,CBA為NBA輸送人才,成為NBA規則的試驗場,是NBA的可靠後方。邁入二十一世紀,NBA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走向新的輝煌。
21世紀的NBA
21世紀的NBA無疑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NBA正在積極尋找喬丹退役後的新的領袖。不論是沙克·奧尼爾、格蘭特·希爾等中生代球員還是阿倫·艾弗森、蒂姆·鄧肯、文斯·卡特等這些新生代球星。他們必將主宰新世紀的NBA,馬刺隊奪得1998-1999賽季,也就是喬丹走後的第一個總冠軍,但人們普遍認為馬刺奪冠是過度性的,事實確實如此,在1999-2000賽季季後賽中,馬刺隊1;3首輪被太陽隊淘汰。菲爾·傑克遜來到洛杉磯,他能否再塑如公牛王朝般的輝煌。皮蓬轉會波特蘭,車輪戰是否更加深奧。新世紀的NBA帶給人們太多的幻想與激情,更大的懸念將發生在每一場比賽中。美國是製造英雄的社會,NBA同樣是製造英雄的群體,只不過NBA中的英雄,顯得更加的有血有肉,他們是在用最簡單的方法闡述英雄的含義。喬丹的弟二次重返NBA,加盟年輕的奇才隊,能否重抖公牛王朝時的風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