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x6深度評測
A. trx6後四輪負載重就不動還咔咔響
1、 發動機有異響
症狀說明:發動機艙出現異響的可能性會比較多,大多數人也是憑聲音來源判斷出來是發動機艙的異響,通常會是金屬刺耳聲或是風嘯式的異響。
解決辦法:發動機異響標志發動機某一機構的技術狀態已發生變化。主要是因有些零件磨損過甚或裝配、調整不當引起的。有些異響尚可預告發動機將可能發生事故性損傷,因而當發動機出現異響時,應及時修理,防止故障擴大。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是發動機內的異響,車主多半是無法自行解決的,最好送廠檢修。
2、 變速箱有異響
症狀說明:車子在行駛中如果變速箱內部有「沙沙」聲,而踩下離合器或油門後又沒有了,換檔時會有類似吹口哨的聲音。
解決辦法:變速器零件較多,引起響聲的原因也比較復雜,在分析判斷時應注意:是否與特定的速度有關,如有些行星齒發響在50Km/h左右比較明顯。是否與某些檔位有關,這對於判斷變速器故障十分重要,若某檔發響,肯定與影響該檔傳動的部件有關;若所有檔均發響,則往往是常嚙合齒輪軸故障或變速器缺油。是否與特定的動作有關,如加、減檔,起步,急加速,急減速,轉彎等均是判斷異響的有效手段,其中,變換速度、變換方向對於判定後橋故障尤為重要。如果變速器異響明顯,還是建議送專業維修廠檢查出故障部件,然後進行更換。
3、 磨損有異響
症狀說明:在開車踩油門或剎車時總有車身某部位的一些異響,聲音並不大,並且也不影響正常駕駛,但總讓人有一點擔心是哪裡出了故障。現在隨著科技發發展通過不拆修的方式也是可以解決異響的問題
B. 1個trx是多少人民幣
一個TRX幣約等於0.26元人民幣。
拓展資料:
1、人民幣(RMB)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人民幣符號為元的拼音首字母大寫Y加上兩橫即「¥」
2、TRX是Total Resistance Exercise的縮寫,即「全身抗阻力鍛煉」的意思,然而健身界似乎更喜歡稱其為「懸掛訓練系統」。TRX 一直致力於為用戶提供全面、創新的訓練課程和動作設計。
3、在通信系統中,TRX是通訊裡面的收發單元,通常也認為是載頻。TRU(transmission receiver unit)是硬體結構里對載波的統稱,指的是一塊載波,TRX是專門指的收信器和發信器的合稱,是TRU收發信單元的一部分。
4、懸掛訓練繩起源於美國海豹突擊隊,是TRX的旗艦產品,通過抗衡訓練者的自身重量,利用訓練工具進行上百種不同的訓練方式,從而提高訓練者的力量、平衡力、靈活性和核心穩定性。
5、發明者為美國奧林匹克跆拳道運動員,專為格鬥訓練和物理治療而進行的創新型訓練方式,通過利用訓和物理治療而進行的創新型訓練方式,通過利用訓高用戶的旋轉爆發力和核心力量。
6、TRX Training ZoneTM商業健身解決方案可為私教和小團隊訓練提供絕佳的武器,並具備投資小、佔地少、收益大、維護成本低等特點,通過TRX®富具激勵性的上課體驗和無與倫比的健身效果, 提高會員體驗、二次消費和保有率
7、微信支付是騰訊集團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致力於為用戶和企業提供安全、便捷、專業的在線支付服務。以「微信支付,不止支付」為核心理念,為個人用戶創造了多種便民服務和應用場景。微信支付為各類企業以及小微商戶提供專業的收款能力,運營能力,資金結算解決方案,以及安全保障。用戶可以使用微信支付來購物、吃飯、旅遊、就醫、交水電費等。企業、商品、門店、用戶已經通過微信連在了一起,讓智慧生活,變成了現實
C. 求諾基亞GPRS的BTS或BSC級參數介紹
連接名稱:WAP over GPRS
數據承載方式:分組數據
接入點名稱:cmwap
用戶名:無
提示輸入密碼:否
密碼:無
鑒定:普通
主頁:http://wap.monternet.com
選項—>>高級設置:
網路類型:IPV4
手機IP地址:自動
域名伺服器:自動
代理伺服器地址:10.0.0.172
代理埠號碼:80
D. trx6遙控車的電源開關在哪裡
遙控不用,安上電池,在車的底部扳動開關,直接就可以開了。
左邊控制前進後退,右邊按鈕控制方向。
E. 3DMAX8 急求激活碼 申請號PZUL AJLR 6TRX SR15 3L1E EQ8J XH5P
T4KKSQ3F4ZE0DW5P 6W6500RCFNX3VSHQ
F. trx6如何拆波箱
1、准備好工具及盛放各類零件的小盒,在干凈平整的操作台上進行解體.如果沒有該車的維修手冊,應准備好記錄本和做記號的膠布條。
2、拆卸應從前部油泵開始,由前至後,由外及里地逐步進行,並隨時做好記錄。
3、自動變速器殼體大多用鋁合金鑄成,拆卸時,嚴禁使用撬棍和鐵器直接敲打。
4、拆卸液控閥體時,應小心仔細,上下閥體分離時要防止滾珠,卡環等掉地,要准確記住正確位置。
5、拆檢單向離合器時,必須注意其正確的配裝方向,裝合時,決不能顛倒。
6、零件拆卸後,應用汽油洗凈,並用低壓壓縮空氣吹乾,不得使用易掉纖維的棉紗等擦拭閥類零件。
7、墊上O型密封圈等易損件原則上拆卸後應更換新件,不得湊合重復使用老公、變形、磨損的易損件
8、新離合器片、制動器片應在變速箱油中浸泡,待吸足油後才能裝合。
9、閥芯、活塞、密封件等裝合時,均應塗上變速箱油。
10、裝合時,嚴格按規定力矩擰緊螺釘。
G. 其他垂直接收的各種波的時距關系
除了直達(透射)波外,井中地震還可能接收到很多種波,其中主要的是一次反射波和多次反射波。按波運行的方向,井中地震將波分為兩大類:上行波和下行波。直達(透射)波肯定是下行波,一次反射波肯定是上行波,多次反射波既可能是上行波也可能是下行波。
1.一個平界面的一次反射波時距曲線
假設地下只有一個平界面R,上覆地層地震波速為v,界面傾角為ψ,激發點到界面的法線深度為h (圖2-4-4),利用虛震源方法可以得到井中地震一次反射波的時距曲線方程: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因為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所以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2-4-8)式是在地層上傾方向激發井中觀測時的一次反射波時距曲線方程。如果將激發點移到地層的下傾方向,則時距曲線方程變為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圖2-4-4 一個平界面時一次反射波傳播路徑
當界面水平時,即ψ=0時,時距曲線方程為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這是一個雙曲線方程,即一個水平界面情況下一次反射波時距曲線一般是雙曲線。從方程(2-4-10)式可知,當檢波器的安置深度z變大時,一次反射波的旅行時變小。但是,檢波器的安置深度z最深只能為界面深度h,再深處不可能觀測到該界面的反射波。在z=h處有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當零偏觀測時(d=0),時距曲線雙曲線就變為了直線: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一個水平界面時一次反射波的視速度由(2-4-10)式可求出為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因檢波器的安置深度z最深只能為界面深度h,式中的視速度總為負值。
從直達波和一次反射波的時距曲線方程和視速度公式,可以看出兩者有一定的關系。當檢波器的安置深度z等於界面深度h時,由(2-4-1)式可得直達波的運行時間為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與(2-4-11)式一樣。這二個波在界面處的視速度分別為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可見有符號相反、大小相同的視速度。說明直達波和一次反射波的時距曲線在界面處以相反的視速度相交。當零偏觀測時(d=0),
圖2-4-5 一個平界面時下行二次反射波傳播路徑
2.一個平界面的下行二次反射波時距曲線
下行二次反射波是指經界面一次反射後再經地面二次反射的波,它肯定是下行波。其運行路徑如圖2-4-5所示。
由圖2-4-5所示的幾何關系,利用兩次虛震源分析,可得到井中地震下行二次反射波時距曲線方程: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當界面水平時,上式變為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由此式可知,其旅行時間隨檢波器安置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它的視速度可算出為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它總是正值。
當零偏觀測時(d=0),(2-4-18)式又變為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將它與零偏觀測直達波時距曲線方程(2-4-2)式比較可以發現:二者視速度相同,都等於地層的真速度,即它們的時距曲線具有相同的斜率;但下行二次反射波的旅行時比直達波的旅行時多了一個常數
圖2-4-6 一個水平界面零偏觀測時一次反射波和多次反射波的時距曲線
對於水平單界面的情況,連續使用虛震源分析,可以推廣導出井中地震n次(n為偶數)多次下行反射波的時距曲線為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也可以推廣導出井中地震n次(n為奇數並大於1)多次上行反射波的時距曲線為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下行波視速度為正,上行波視速度為負。零偏觀測時,時距曲線都為直線;各下行波的時距曲線彼此平行,系統地增加一個時間值;各上行波的時距曲線也彼此平行,系統地增加一個時間值。利用這一特點,在井中地震記錄上可以很容易地識別上、下行波。
H. 地震波場分析
地震波場是地下地質體總的地震響應。簡單地質體的地震波場在第一章中已有介紹,特殊的地質構造在水平疊加剖面上會形成由特殊波組成的地震波場,這些特殊波在地震剖面上的空間分布,回聲時間大小、振幅強弱、同相軸的連續性等是識別它們的重要標志。因此,掌握各種特殊地質體的地震波場特徵對正確的解釋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1.單元構造波場特徵分析
單元構造的地震波場是指在均勻介質情況下(單個反射界面),小凹子、小凸起、斷層等局部構造單元在水平疊加剖面上的地震響應。
1)回轉波
地質剖面上有小的凹陷,或在斷層附近由於牽引作用形成凹界面,當其曲率半徑小於埋藏深度時,如同第二章中所討論的那樣,在水平疊加剖面上會形成反射點位置和接收點位置相互倒置的回轉波場。圖5-2-2(a)是二個小凹陷的回轉波場記錄,圖5-2-2(b)是經偏移歸位後的剖面,回轉波已被歸位,恢復了原來二個小凹陷的形態。
回轉波波場有如下特點:
A.回轉波呈「蝴蝶結」的幾何形態,它的回轉范圍與界面的埋深及彎曲程度有關。界面越深越彎曲、回轉區越大,反之則回轉區越小。當凹界面的曲率中心正好處在地面上時,自激自收的射線將聚焦成一點。
B.凹界面如同凹面鏡一樣,有能量聚焦的作用。尤其在平界面反射波與回轉波的切點處(也叫回轉點),兩波相切,振幅較強。
C.回轉波的波場具有「背斜」形,其「背斜」的頂點應是小凹陷的底點。正是由於回轉波具有似「背斜」的同相軸形狀,解釋時容易誤認為是地下背斜構造的反映,這一點應引起注意。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某石油公司誤將回轉波解釋為背斜構造,形成打鑽之誤。為了銘記此教訓,他們將回轉波形專門作為教材的封面引以為戒。
圖5-2-2 水平疊加剖面 (a) 和偏移剖面 (b) 上的回轉波
圖5-2-3 背斜型界面及其自激自收t0 時間剖面
2)發散波
圖5-2-3 的下部是一個背斜型界面。在水平疊加剖面上,背斜界面的反射波仍然是背斜形狀,但是其向上隆起的范圍和幅度都比實際的背斜增加了,如圖5-2-3的上部所示。
背斜型界面如同凸面鏡一樣,對能量有擴散的作用,故稱之為發散波。
3)繞射波
在岩性的突變點,如斷點、尖滅點、侵蝕面上的稜角點處都會產生繞射波。
圖5-2-4 斷點的繞射波
圖5-2-4 是我國松遼盆地孤店斷層所產生的繞射波,該測線垂直斷層走向,在剖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向下彎曲的同相軸,它就是斷點產生的繞射波。
圖5-2-5是侵蝕面上所產生的繞射波。
圖5-2-5 侵蝕面上的繞射波
繞射波有以下特點:
A.在均勻介質情況下繞射波在水平疊加剖面上的幾何形態為雙曲線,這在理論上已經得到證明。把繞射波形象地比喻為「似背斜」,「似背斜」的頂就是繞射點的位置。如果繞射波是由斷點產生的,則繞射點就為斷點。
B.繞射波在繞射點處能量最強,然後向兩側變弱。振幅的強弱還決定於繞射點兩側岩性的差異,差異大振幅強,反之就弱。另外決定於接收點與繞射點的相對位置,若接收點位於繞射點正上方,能量就強,接收點遠離繞射點,能量則弱。
斷點產生的繞射波與平界面的反射波在繞射點相切,從切點把繞射波分為兩個半支,兩半支相位相差180°。在剖面上外半支比較明顯,內半支往往被強的反射所淹沒而不明顯。這樣在水平疊加剖面上就會出現所謂「層斷(有斷層)波不斷,反射連繞射」的現象。
4)斷面波
當斷層的斷距較大,斷層面兩側的岩層波阻抗有著明顯差別,且斷面又比較光滑時,斷層面本身就是一個反射界面,此界面上產生的反射波叫做斷面波。圖5-2-6就是自激自收剖面上的斷面波。
圖5-2-7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正斷層的自激自收t0 時間剖面示意圖。
斷面波有以下特點:
圖5-2-6 斷面反射波
A.斷面波往往與下降盤的反射波斜交,在斷棱點還有繞射波,構成了反射連繞射,繞射連斷面波,斷面波又連繞射的波動圖像(圖5-2-7)。
圖5-2-7 正斷層的自激自收t0 時間剖面示意圖
B.斷面波時強時弱,時有時無,斷續出現,這與斷面兩側岩性變化而使反射系數時大時小有關。
除了上述四種與特殊地質構造有關的波動之外,在水平疊加剖面上還常見到以下兩種特殊的地震波動。
5)多次波
在地震反射資料的採集和處理中,雖然採用了多種辦法來壓制多次波,但在多次波很發育的地區(尤其在海上,盡管採用了較長的排列、較高的覆蓋次數,試圖增加多次波的剩餘時差,以利於削弱多次波),這種努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因為一般要求排列的長度約等於勘探目的層的深度,不可能設計得太長,覆蓋次數也受到地表條件和生產效率的制約),在剖面上還或多或少存在有多次波殘留的能量。
圖5-2-8是一條海上多次波的剖面。
圖5-2-8 海上多次波剖面
在水平疊加剖面上多次波有以下特點(也可以作為識別標志):
A.傾角和t 0 時間標志。對於全程多次波,這種標志更為明顯,它們近似地等於多次波次數的整數倍。
B.速度標志。多次波在速度譜上表現出低速的特點。
C.產狀標志。如果在產狀比較平緩的淺層產生多次波,則在剖面的中、深部就會出現二次、三次波,干擾了真實的具有一定傾角的中、深層反射,出現多次波與中、深層一次反射波的斜交干涉現象,造成對比困難。
多次波的產生往往也告訴我們,地下存在著強波阻抗面的特殊岩性體(如火成岩),以這一點來說,多次波又是一種有用的信息。
6)側面波
當測線平行地層走向時,在水平疊加剖面上,常會出現來自測線垂直平面外的一種波動,稱之為側面波。
圖5-2-9是說明側面波形成機制的示意圖。圖5-2-9a是一個簡單的正斷層模型,其地表布置了主測線與聯絡測線(X為主測線,Y為聯絡測線),在測線的交點S處可作下降盤與斷層的法向射線。圖5-2-9b說明在聯絡測線上可以有兩個射線平面,圖5-2-9 c作出了理論t0 時間(自激自收)剖面,t0B是下降盤的理論t0 時間,t0A是斷面的理論t0 時間,即為地表上通過S點在聯絡測線上所接收到的側面波達到時間。
圖5-2-9 側面波的形成機理
a、b、c說明見正文
圖5-2-10是松遼盆地孤店斷層的側反射。該圖右側為工區構造圖。在1480測線的地震解釋剖面上,在1s左右有一組較強、較連續、且與上下反射層產狀都不協調的彎曲起伏的異常反射,它來自何處?結合工區的地質構造特點並對剖面作地質解釋,甚至在作出構造圖之後,才對該異常波作出了合理的解釋。這也說明剖面的對比是一個反復認識、綜合解釋的過程。
圖5-2-10 側面波
2.復雜構造地震波場特徵分析
1)單界面復雜構造的波場
如果所研究的某個地層的界面起伏很大,背斜、向斜、斷裂等構造比較發育,這時在水平疊加時間剖面上就會出現上述各種特殊波的復雜組合,它們之間出現相切、斜交和干涉等各種現象,形成復雜的波動圖像。
2)多層界面復雜構造的波場
若地質剖面上有幾個構造層,各層構造的發育可能是繼承性的,或不是繼承性的。根據水平疊加剖面自激自收成像的原理,從最深反射界面沿法線射線向上傳播的波,在上覆介質的所有界面上都要產生傳播方向的偏折,致使所形成的像與真實的地質構造不一致,出現「假構造」,「假斷點」等復雜現象。
為使討論問題簡單化,採用了只考慮地震波運動學特點的數學模擬方法。
圖5-2-11 三層界面射線追蹤的理論t 0 時間剖面
a.第2界面的;b.第3水平界面的;c.第4斜界面的;d.三層界面總的理論t0 剖面
圖5-2-11是用射線追蹤正演計算所得的三層界面層狀介質的理論t0 時間剖面。該層狀介質的第2界面起伏很大,由兩個小凹陷與小凸起所構成,該層的t0 時間剖面如5-2-11 a圖。圖上反射波、繞射波、回轉波、發散波等波之間出現相切連接、斜交干涉等現象,幾何形態猶如兩個相套的「蝴蝶結」。在空間分布上,似乎有四個向上隆起的反射同相軸,這種復雜的波場圖像並不能直接反映地質構造的真實形態,往往給解釋工作造成假象,甚至出現錯誤。
層狀介質的第3個界面是水平的,圖5-2-11 b顯示了其相應的理論t0 時間剖面。由於從該界面沿法線向上傳播的波,經第一個界面的凹陷部分處射線向中心「聚焦」,在凸起部分處射線向兩側「發散」,致使該水平界面的理論t0 時間剖面發生與上覆界面的同步起伏。這種上覆復雜構造對下伏簡單構造波場的影響,在常規地震資料解釋中叫做速度陷阱。因為速度橫向不均勻,致使波傳播的射線發生偏折,結果也使t0 時間大小不等,出現所謂的假構造。速度橫向變化越大(上下界面波速差異大),這種影響也越厲害。
同理可分析圖5-2-11 c的第4個斜界面的波場。而圖5-2-11 d是三層界面總的復雜波場。
圖5-2-12是我國南海大陸坡實際的水平疊加剖面。從圖上可以看出海底地形起伏很大,有海底溝槽,有平緩的台地,有狹窄陡峭的海底山。由於地形變化劇烈而形成的速度陷阱,使水平疊加剖面上海底以下各反射層的起伏與地形起伏幾乎完全一致(同步起伏),剖面上表現的「背斜」和「向斜」是海水低速層的「淺」和「深」所引起的反射時間上拉或下拉而造成的假象,並不是構造的真實形態,對這種剖面進行解釋時,應特別注意海底地形的影響。
圖5-2-12 南海大陸坡海底地形的地震剖面
T2—上第三系粵海組底界反射;T4—上第三系韓江組底界反射;T5—上第三系珠江組內部反射;T7—下第三系珠海組底界反射;T8—新生界底的反射
上述分析了上覆凹陷、隆起式構造對下伏簡單構造波場的影響,在實際中還存在上覆斷裂構造對下伏構造波場的影響。圖5-2-13是一個上覆界面有正斷層,下伏界面為水平界面的模型,假設v2>v1,正斷層的波場如同圖5-2-7 一樣(這里不考慮繞射波),下伏水平界面的波場成了互相錯斷的三節同相軸,出現了假斷點。
從以上對波場的分析可知,水平疊加剖面不是地質剖面簡單的映象,兩者有內在聯系(相似),又有區別(不相同)。一般來說,當構造較簡單時,反射波同相軸可以比較直觀地反映構造的幾何形態;當構造復雜時,水平疊加剖面上常會出現三種假象:一種是由於水平疊加剖面自激自收成像所出現的偏移效應;第二種是與速度有關的假象,或叫上覆凹陷、隆起、斷裂等復雜構造對下伏界面地震波場的影響;第三種假象是地震剖面上的側面波,一個反射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卻有兩個反射波,為克服之,應做三維地震工作。
圖5-2-13 斷裂對下伏波場的影響
3.古潛山、底辟構造、礁等特殊地質體在地震上的波場特徵
1)古潛山的波場特徵
古潛山是指不整合面以下的古地形高,它往往是由碳酸鹽地層組成的,在一定條件下能形成圈閉。我國的華北油田就是以古潛山為主體的油氣藏。
圖5-2-14是古潛山的地震剖面,它的波場比較復雜,潛山頂面是不整合面,具有不整合面反射波的特點,表現為低頻強相位、多相位的波形,並伴有繞射波、斷面波、回轉波、側面波等。
圖5-2-14 古潛山的水平疊加剖面
對比這種地震剖面時,應特別仔細。要弄清各種波的來龍去脈和相互間的關系,並參考偏移剖面來幫助進行解釋。
2)底辟構造的波場特徵
鹽丘或泥丘底辟是儲油構造的一種重要類型,它可以與圍岩形成地層圈閉油氣藏。
圖5-2-15 是我國湖北潛江凹陷的鹽丘背斜的偏移剖面。從剖面上可以看出,鹽源層頂面與底板的反射波產狀不協調,呈現出鹽源層頂厚翼薄、底板微弱上凸的特徵。鹽丘本身因沒有很好的成層結構,只有零星的反射同相軸。
圖5-2-15 鹽丘背斜的偏移剖面
3)礁的波場特徵
海相碳酸岩中的礁是找油的一種重要現象,可形成礁塊油田。圖5-2-16是我國珠江口盆地邊緣礁的地震剖面,礁在剖面上表現出礁頂強反射、礁內無反射、兩側有上超、礁下有彎曲、側底有繞射、速度有異常、反射呈丘狀等的特徵(剖面上各反射層地質年代如同圖5-2-12)。
圖5-2-16 台地邊緣礁的地震剖面
在地震資料解釋中,識別和對比地震剖面上的各種地震波動,分析研究地震波場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目前不僅僅局限於此,還出現了另一種地震模擬方法,即實質是根據初步解釋結果建立初始地質模型,計算理論地震波場,與實際波場進行比較,使解釋方案更為合理。
I. 碳酸鹽岩縫洞型儲層波場數值模擬
劉 炯 魏修成 陳天勝(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縫洞型碳酸鹽岩儲層作為當今最重要的儲層類型之一,一直是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的研究重點。但是這類儲層往往結構比較復雜,因而地震預測比較困難。本文利用裂縫等效介質理論和隨機介質理論建立了在定向裂縫介質中含有隨機分布孔洞的各向異性隨機模型來描述碳酸鹽岩縫洞型儲層,並採用偽譜法模擬地震波在模型中的傳播。模擬結果顯示:由於定向裂縫的作用地震波在縫洞型儲層中傳播時,地震波會出現橫波分裂的現象;此外地震波會因儲層中的孔洞發生散射,使得空間波場變得復雜。
關鍵詞 裂縫 孔洞 各向異性 隨機介質
Wavefield Simulation in Carbonate Karst Reservoirs
LIU Jiong,WEI Xiucheng,CHEN Tiansheng(SINOPEC Exploration & Pro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Carbonate karst reservoi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rvoir types in the world,and it has been a research center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Because of the complex structure,karst reservoir is difficult to be predicted by tradit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Based on fracture equivalent media theory and random media theory,the anisotropic random model is set up to depict carbonate karst reservoir,in which caves and aligned fractures are common.Then pseudospectral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this type of reservoir.Results show that when seismic wave propagate in karst reservoir shear waves will split because of aligned fractures.And on the surfaces of caves,seismic wave will scatter,which makes the wavefield complicated in space.
Key words fracture;cave;anisotropy;random media
隨著勘探程度的提高,大型構造型油氣藏越來越少,勘探目標開始轉向復雜儲層,如向含裂縫型儲層以及裂縫、孔洞結構並存的碳酸鹽岩介質轉移。
裂縫作為一種復雜的空間結構,大量存在於岩石、地層中。大量的油氣勘探實踐表明,在儲存空間中的裂縫是流體運移的通道,直接關繫到油氣的產量,同時裂縫在許多儲層中也是油氣儲層的空間,影響儲層的油氣含量。許多學者對裂縫進行了大量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Crampint[1]通過研究發現,地震波在定向裂隙介質中傳播時和波在各向異性介質中的傳播等效,都會出現快橫波和慢橫波分裂的現象,並將含定向裂隙的介質稱為廣泛擴容性各向異性EDA(extensive dilatancy anisotropy)介質。對於一般岩石EDA介質中的眾多小裂縫,Hudson[2,3 ]將它們看成是一個個非常扁的橢球體,並用彈性擾動理論推導出裂縫等效各向異性介質的彈性系數與各向同性背景介質的彈性系數、裂縫參數之間的關系,還給出了裂縫中不同充填物對彈性常數的影響。Schoenberg和Sayers[4]將裂縫看成是具有線性滑動邊界條件的柔性邊界,推導出了裂縫等效各向異性介質的柔性矩陣。隨後很多學者運用這兩種等效介質理論研究了地震波在裂縫介質中的傳播特點。在這些研究中,人們主要從裂縫角度來考慮對地震波的影響,然而實際地層不僅包含裂縫,還可能含有大量尺度不等的其他結構,如孔、洞等。
地層中的孔洞作為區別於背景介質的不均勻結構,往往使得地震波在界面上發生散射、衰減,從而使得波場變得復雜。許多學者對地層中不規則孔洞做了許多工作,研究了它們對地震波傳播的影響[5,6]。在以往的孔洞研究中,學者往往用確定性的方法來描述孔洞在空間中的位置,然而對於實際中大量存在的尺度比波長小很多的孔洞,用空間隨機分布的方法去表述更為合理。隨機模型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Aki[7]提出了地下介質的隨機不均勻性引起的尾波是導致地下振動長久持續的主要原因。Berteusen[8]將隨機介質中標量波散射理論應用於大孔徑台陣遠震P波記錄的相位、振幅漲落問題研究。Frankel和Clayton[9]的方法是用數值研究隨機彈性介質中縱波的散射衰減。Liu[10]等運用孔隙介質理論和隨機理論建立了隨機孔隙介質模型,並研究了地震波在其間傳播的能量衰減。
前人對單獨的裂縫結構和孔洞結構儲層已經做了許多研究。然而在實際地層中,地質結構往往不是單一的,如海相碳酸鹽岩儲層中,由於地質作用,裂縫、孔洞同時存在。為此本文運用Hudson裂縫等效介質理論和隨機介質理論建立裂縫介質中含有空間分布小孔洞的各向異性隨機介質模型,並採用偽譜法來模擬地震波在該模型中的傳播,以此來認識地震波在含微小裂縫和宏觀小孔洞的碳酸鹽岩儲層中的傳播規律。
1 各向異性隨機介質模型的原理和方法
本部分首先介紹裂縫等效各向異性介質的Hudson理論,然後對彈性波在二維方位各向異性介質中的傳播方程做了推導,最後闡述了空間隨機介質的建模方法。
1.1 Hudson裂縫等效介質理論
20世紀80年代,Hudson在長波近似、地震波場范圍內裂紋位置分布均勻、裂紋在岩石空間中稀疏且彼此不連通的假設前提下,得到了小縱橫比扁球體裂縫性質同岩石整體宏觀性質之間的關系。在Hudson理論中,含小裂縫的岩石等效彈性常數 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式中: 是各向同性背景介質的彈性常數; 是由於裂縫存在而產生的一階、二階修正。
對於垂直裂縫組,裂縫介質顯示出橫向各向同性的對稱性,其總體彈性參數矩陣可以表示為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在Hudson理論中,式(2)的各彈性常數的表達式如下: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式中:λ、μ是各向同性背景介質的拉梅常數;ε表示裂縫密度;參數可以表示成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垂直裂縫彈性常數表達式中的U1、U3依賴於裂縫內的充填,本文考慮裂縫乾燥含氣時的狀態,表達式如下: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1.2 二維方位各向異性介質中地震波的傳播
裂縫介質總體彈性系數矩陣(2)是在自身本構坐標系下的表達形式。當裂縫在地質構造作用下發生變化,如層位發生傾斜,即裂縫所在的本構坐標系和觀測坐標系存在一定的傾角時,觀測坐標系下的彈性矩陣形式會有變化,可以由本構坐標系下的彈性矩陣通過Bond變換獲得,其關系如下: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式中:C、C′分別是裂縫介質在本構坐標系和觀測坐標系下的彈性系數矩陣;M是坐標轉換的Bond矩陣,M′是M的轉置。
由式(12)得到裂縫方位各向異性介質的彈性矩陣,其元素一般都不為0。在此基礎上,運用彈性介質理論,將應變-位移關系代入關於C′的本構方程中,並將е/еy取為0,可以得到x-z平面內的應力-位移關系如下: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式中:σx、σz分別是介質沿x、z方向的正應力;τyz、τxz、τxy是介質的剪應力;ux、uz是空間質點沿x、z軸的位移分量; 是一般方位各向同性介質的彈性常數。
一般方位各向同性介質中,x-z面內質點的運動方程如下: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式中:ρ表示介質的密度。
方程(13)~(20)構成了方位各向同性介質x-z平面內彈性波傳播的控制方程。
1.3 隨機介質理論
以往波傳播問題的研究多考慮均勻或分層均勻的情況,而實際介質往往是非均勻的。對於實際地下大量存在而且分布不規則的異常介質往往用隨機介質模型來描述更接近真實情況。
根據隨機過程理論,任意二維空間隨機分布量f可以表示成如下平均值和擾動量之和的形式[11]: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式中:f0表示f的空間平均值,它是常數;γ(x,z)是在點(x,z)處f相對於平均值的擾動。為了數學上的處理方便,假設空間隨機擾動γ(x,z)是均值為0的空間平穩隨機過程,即: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除了均值,人們還往往用方差σ2和自相關函數φ來描述平穩隨機過程,它們的表達式如下: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上述方程中〈·〉 表示空間平均運算元。
根據隨機過程理論,γ(x,z)的功率譜就是其自相關函數φ(x,z)的傅立葉變換,所以可以用隨機過程的自相關函數用譜展開的方法來構建γ(x,z)空間隨機分布。在構建隨機介質的過程中自相關函數φ(x,z)的選擇有多種,如高斯型、指數型、VonKarman型,本文採用指數型自相關函數,其形式如下: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其中a和b分別是隨機介質在x和z方向上的自相關長度。
對於均勻背景介質中含孔洞隨機分布的模型,可以按以下的方法建立:首先選取指數型函數(25)作為某空間分布量的自相關函數,並選取自相關函數中相關長度,然後用譜展開方法得到函數值的空間隨機分布。選取某值作為閾值,當空間某點的分布量大於閾值時認為該點為背景介質區域,否則就是孔洞區域。
2 平面各向異性隨機模型的建立和地震波的數值模擬
本節首先建立同時反映裂縫、孔洞性質的各向異性隨機模型,並通過地震波波動方程數值模擬的方法,來直觀認識地震波在含裂縫、孔洞復雜碳酸鹽岩儲層中的傳播規律。然後建立含碳酸鹽岩儲層隨機各向異性介質的兩層地質模型,通過記錄地表地震的方法來認識隨機各向異性介質模型在地震反射記錄上的特點。為了方便認識裂縫、孔洞對地震波的作用,我們對兩種模型對應的只含裂縫的情況也做了相應的數值模擬。
2.1 二維各向異性隨機模型及其波場模擬
根據前面介紹的Hudson理論建立含微小裂縫的等效各向異性介質,然後以等效的各向異性介質為背景,用譜展開理論建立了含孔洞的各向異性隨機介質模型。
為了描述孔洞空間的大小,本文借用孔隙度的概念定義孔洞孔隙度φ如下: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1年博士後學術論壇文集.4
式中:Vc表示孔洞的體積;Vt是整個模型空間的體積。
2.1.1 二維各向異性隨機模型
取自相關函數(25)中的相關尺寸a=b=15m,建立二維各向異性隨機模型。如圖1所示,背景是含裂縫的等效各向異性介質,其中裂縫主軸水平,偏離觀測坐標系x軸-45°。在含裂縫的介質中,背景各向同性介質的密度ρ =2510kg/m3,拉梅常數 λ =7.7351 ×109Pa,μ=23.044×109Pa,裂縫體積密度ε=0.05,其內部假設為乾的狀態。圖1中散布的點代表小尺度孔洞,孔洞中包含物設定為各向同性的泥漿,密度ρc=1580kg/m3,其彈性參數為λc=0.5432×109Pa,μc=1.3665×109Pa,孔洞所佔總空間的孔隙度為0.1%。
圖1 各向異性隨機模型
2.1.2 各向異性隨機模型的波場模擬
偽譜法作為波動方程數值模擬的方法之一,主要通過傅立葉變換的方法把物理變數對空間的微分轉化為空間頻率域中的代數運算,然後再把結果通過傅立葉逆變換轉換到物理空間,從而求得對應量的空間微分值[12,13]。理論上其精度可以和有限差分、空間差分精度達到無窮時的情況相當[14]。在本文研究中我們採用偽譜法來模擬地震波在各向異性隨機模型中的傳播。
首先對圖1所示的二維各向異性隨機介質空間採用dx=dz=15m的正方形網格進行離散,然後採用偽譜法數值求解。模擬中時間步長取為dt=0.5ms,震源採用心頻率取為50Hz的雷克子波,以x方向集中力源的形式安置在模型的中心點。圖2是地震波在各向異性隨機模型中傳播0.325 s時x、y、z3個方向位移分量的波場快照。為了更好地顯示孔洞結構對整體波場的影響,我們對只含方位水平裂縫介質的情況也進行了模擬,對應時刻的三分量位移快照如圖3所示。
圖2 各向異性隨機介質中的位移波場快照
從圖2、圖3的波場快照可以看出准縱波qP、快橫波qS1、慢橫波qS2的傳播,這表明偽譜法可以很好地模擬地震波在各向異性隨機介質和裂縫介質中的傳播。模擬的結果也表明,由於不同偏振方向的橫波傳播速度不同,像在裂縫介質中一樣,橫波在各向異性隨機介質中也會產生分裂的現象。與在裂縫介質中不同的是,地震波在各向異性隨機模型傳播過程中還會出現很多雜亂的散射波。這是因為波遇到孔洞會發生散射,此時每一個小孔洞等效於次生震源,並以此為中心產生與均勻各向異性介質中相似的次生波場。由於模型中含有多個孔洞,多個孔洞產生的次生波場與原波場相互疊加,導致空間總波場變得復雜。
圖3 裂縫介質的位移波場快照
2.2 碳酸鹽儲層各向異性隨機模型的地震記錄模擬
為了觀測縫洞型碳酸鹽岩儲層在地震記錄上的特點,我們設計了含碳酸鹽岩儲層的兩層地質模型,通過偽譜法來模擬地震波在其間的傳播,並在地表布置檢波器來接收三分量地震位移記錄。
2.2.1 含碳酸鹽儲層的各向異性隨機模型
設計含孔洞型碳酸鹽岩儲層的兩層介質模型如圖4所示。其中,第一層從0至960m的深度,為碳酸鹽岩的各向異性隨機介質,其裂縫的對稱軸水平,偏離觀測坐標系-45°夾角。背景介質的密度ρ1=2400kg/m3,λ1=3.287×109Pa,μ1=17.496×109Pa,裂縫體積密度ε=0.05,孔洞內物質參數同2.2中的各向異性模型,但隨機孔洞的孔隙度取為0.05%。第二層從690m至1755m深度,為均勻各向同性介質,其密度ρ2=2650kg/m3,λ2=6.731×109Pa,μ2=32.463×109Pa。
圖4 含碳酸鹽岩儲層的兩層地質模型
圖5 各向異性隨機兩層模型的三分量地震記錄
2.2.2 碳酸鹽儲層各向異性隨機模型的地震記錄模擬
用偽譜法對地震波的傳播進行數值模擬。模擬中用dx=dz=15m的正方形網格進行空間離散,時間步長dt=0.5ms;縱波震源採用50Hz的雷克子波,其中心位於x=870m,z=150m的空間點上。在地表每隔15m布置一個檢波器接收位移三分量地震記錄。整個模擬時間取為0.7s。為了消除人工邊界的影響,在模型四周加了完全匹配層吸收邊界條件。得到的位移地震記錄如圖5所示。為了更好地顯示各向異性隨機模型的反射特徵,我們對同樣兩層模型但第一層是不含孔洞的裂縫各向異性介質的情況也做了模擬,其地震記錄如圖6所示。
圖6 各向異性兩層模型的三分量地震記錄
從圖5、圖6的直達准縱波記錄qP和直達准橫波qS可以看出,雖然在模擬中採用縱波震源激發,但激發的縱波也會產生橫波,這是由於在方位裂縫各向異性介質中不同方向的運動是相互耦合的。從模擬結果還可以看出各向異性模型記錄中出現了反射准縱波qPqP、反射快橫波qPqS1和反射慢橫波qPqS2,而碳酸鹽岩各向異性隨機模型的地震記錄上也出現了同樣的現象。這是因為准縱波在向下傳播時遇到不同介質的分界面,一部分准縱波發生反射並向上傳播至地表形成反射准縱波qPqP,一部分准縱波在下行傳播過程中遭遇界面時會發生波型轉換產生反射橫波。由於裂縫結構的作用,反射的橫波會分裂成快橫波qPqS1和慢橫波qPqS2,並先後被地表檢波器所接收。從模擬結果還可以看出,在各向異性隨機介質的地震記錄中出現明顯散射現象,而裂縫各向異性介質的地震波記錄卻沒有出現這種現象。這是因為准縱波在傳播遭遇到孔洞時,會發生反射和波型轉換,產生反射准縱波和反射准橫波,這些疊加在裂縫介質的地震記錄上,形成各向異性隨機介質的復雜地震記錄。當孔洞的反射很強時,孔洞的反射波可能會掩蓋其他的反射波,如在圖5的z方向位移記錄上,由於孔洞的影響,反射慢橫波變得不明顯。
3 結 論
本文運用Hudson裂縫等效介質理論和隨機介質理論建立裂縫介質中含有空間分布小孔洞的各向異性隨機介質模型來描述海相碳酸鹽岩儲層中尺度比波長小很多的裂縫和宏觀孔洞,採用偽譜法來模擬地震波在該模型中的傳播波場;並建立了含碳酸鹽岩儲層各向異性隨機介質的兩層模型,模擬了地震波在該模型中的地震反射記錄。為了方便認識,同時對不含孔洞的裂縫各向異性模型也做了相應模擬。
兩種數值結果都表明,由於介質中定向裂縫的存在,地震波在各向異性隨機模型中傳播時,會發生橫波分裂的現象;地震波會在空間隨機分布的孔洞上發生散射,使得整個空間的波場變得復雜,當孔洞的反射很強時,這種散射波可能會在地表記錄干擾其他的反射波型,實際解釋時要特別加以注意。
參考文獻
[1]Crapmpin S.Effective anisotropic elastic constants for wave propagation through cracked solids.Geophysical Journ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1984,76(1):135~145.
[2]Hudson J A.Overall properties of a cracked solid.Mathematical Proceeding of the Cambridge,1980,88:371~384.
[3]Hudson J A.Wave speeds and attenuation of elastic waves in material containing cracks.Geophysical Journ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64(1):133~150.
[4]Schoenberg M,Sayers C M.Seismic anisotropy anisotropy of frctred rock.Geophysics,1995,60:204 ~211.
[5]Huang B S.A program for two-dimensional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by the pseudospectrum method.Computers & Geosciences,1992,32:289 ~307.
[6]董良國,黃超,劉玉柱,等.溶洞地震反射波特徵數值模擬研究.石油物探,2010,49(2):121~124.
[7]Aki K.Analysis of the seismic coda of local earthquakes as scattered wave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69,74:615~631.
[8]Berteussen K A,Christoffersson A E S,Husebye E S,and Dahle A.Wave scattering theory in analysis of P wave anomalies at NORSAR and LASA:Geophysical Journal.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1975,42:403 ~417.
[9]Frankel A,Clayton R W.Finite-difference simulations of seismic scatter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pagation of short-period seismic waves in the crust and models of crustal heterogeneity.Journal of Geophysics Research,1986,91,6465 ~6489.
[10]Liu J,Ba J,Ma J W,Yang H Z.An analysis of seismic attenuation in random porous media: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Astronomy,2010,53:628~637.
[11]姚姚,奚先.隨機介質模型正演模擬及其地震波場分析.石油物探,2002,41(1):31~36.
[12]Gazdag J.Modeling of the acoustic wave equation with transform methods.Geophysics,1981,46(6):854~859.
[13]Kosloff D D,Baysal E.Forward modeling by a Fourier method.Geophysics,1982,47(10):1402~1412.
[14]Forberg B.The pseudospectral method:Comparisons with finite differences for the elastic wave equation.Geophysics,1987,52(4):48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