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合成eth的前提物質是
A. 新鮮園藝產品長期貯藏成功的關鍵有哪些舉例說明
.園藝產品的品質構成因素根據化學成分功能性質的不同可分為四類:風味物質、營養物質、色素物質、質構物質。
2.園藝產品風味物質有香、甜、酸、苦、辣、澀、鮮等幾種,營養物質有維生素、礦物質和澱粉,色素類物質有葉綠素類、類胡蘿卜素、花青素、黃酮類色素,質構物質主要包括水分和果膠物質。
3.蔗糖、果糖、葡萄糖是果蔬中主要的糖類物質。
4.果蔬甜味的強弱受糖酸比的影響,糖酸比越高,甜味越濃,反之酸味增強
5.果蔬的酸味主要來自一些有機酸,其中檸檬酸、蘋果酸、酒石酸在水果中含量較高,故又稱為果酸。
6.維生素分為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又分為VC、維生素B1、維生素B2,脂溶性維生素又分為維生素A和維生素P。
7.酸性食品:穀物、肉類和魚、蛋等食品中,磷、硫、氯等非金屬成分含量很高;同時富含澱粉、蛋白質與脂肪,它們經消化吸收後,其最終氧化產物為CO2,CO2進入血液會使血液pH降低,故稱之為「酸性食品」。【備註:如果食品中內含鈣、鎂、鉀、鈉等陽離子,即為鹼性食品】
8.澱粉含量常常用作衡量某些果蔬品質與採收成熟度的參考指標,澱粉含量越高,耐貯性越強。
9.果蔬質地的好壞取決於組織的結構,而組織結構又與其化學組成密切有關,與果蔬質地有關的化學成分主要是水分和果膠物質。
10.果膠物質有三種形態,即原果膠、可溶性果膠與果膠酸,果膠物質形態的變化是導致果蔬硬度的下降的主要原因,硬度是影響果蔬貯運性能的重要因素。
11.成熟:是指果實生長的最後階段,在此階段,果實充分長大,養分充分積累,已經完成發育並達到生理成熟的階段。
12.完熟:是指果實達到成熟以後,即果實成熟的後期,果實內發生一系列急劇的生理生化變化,果實表現出特有的顏色、風味、質地,達到最適宜食用的階段。
13.衰老:果實在充分完熟以後,進一步發生外觀和品質上的劣變,達到死亡的過程。
14.園藝產品采後生理包括哪幾個方面?
答:呼吸作用、乙烯釋放、失水與出汗、休眠與發芽。
15.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細胞經過某些代謝途徑,把有機物分解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16.有氧呼吸:指生活細胞在氧氣充足條件下,把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並釋放能量的過程。
17.無氧呼吸:指在無氧的條件下,生活細胞降解有機物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18.呼吸強度:又稱呼吸速率,指單位重量的果實在單位時間內消耗O2的量或釋放CO2的量。
19.園藝產品的呼吸與貯藏有何關系?
答:產品的貯藏壽命與呼吸強度成反比,呼吸強度越大,呼吸代謝越旺盛,營養物質消耗越快,成熟衰老越快貯藏壽命也較短。
20. 影響園藝產品的呼吸強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調控園藝產品的呼吸強度?
答:影響因素:種類和品種;發育階段與成熟度;貯藏溫度與濕度;貯藏環境的氣體成分;機械傷;化學物質。
調控方法:適地適種;在適宜的時期採收果實;適宜的低溫控制和創造低濕度環境;適當降低O2和提高CO2的含量;防止機械損傷;使用GA、CCC、重N化合物等化學物質抑制呼吸作用。
21.呼吸熱:采後園藝產品進行呼吸的過程中,消耗呼吸底物,一部分用於合成能量供組織生命活動所用,另一部分則以熱量的形式釋放出來,這一部分熱量稱為呼吸熱。
22.呼吸躍變:指園藝產品在采後初期呼吸強度逐漸下降,而後迅速上升,並出現高峰,隨後迅速下降的現象。
23.請寫出呼吸躍變型和非躍變型的果蔬各5例。
答:躍變型:蘋果、梨、桃、番木瓜、香蕉、芒果、杏、李、西瓜、甜瓜
非躍變型:柑橘、菠蘿、葡萄、草莓、荔枝、龍眼、黃瓜
24.簡述乙烯的生物合成途徑。
答:(1)蛋氨酸循環:蛋氨酸(MET)→S-腺苷蛋氨酸(SAM)
(2)1-氨基環丙烷羧酸(ACC)的形成:SAM在ACC合成酶條件下形成ACC
(3)ETH的合成:ACC在ACC氧化酶作用下形成ETH
25.調控乙烯生理作用的物質有:環辛烯、CO2、NBD、DACP、1-MCP、Ag+,最重要的是1-MCP。
26.乙烯對園藝產品的的貯藏有何影響(或乙烯的生理作用)?如何調控乙烯?
答:提高園藝產品的呼吸強度;促進園藝產品成熟;加快葉綠素的分解,使果蔬變黃;促進植物器官脫落;引起果蔬質地變化,加快果實軟化。
調控方法:控制適當的採收成熟度;防止機械損傷;避免不同種類果蔬混放;使用乙烯吸收劑;控制貯藏環境條件,主要包括適當的低溫和降低O2和提高CO2的含量兩個方面;利用臭氧和其它氧化劑;使用乙烯受體抑制劑1-MCP。
27.蒸騰作用對果蔬采後品質的影響有哪些?
答:當失重為重量的5%時即表現出萎蔫狀態;失水影響正常的生理代謝,促進衰老;積累有害物質,使細胞中毒;改變激素平衡,促使器官衰老脫落。
28.影響植物蒸騰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1)內因
表面組織結構、細胞的持水力、比表面積。
自然孔道蒸騰:氣孔、皮孔
角質層蒸騰:厚度、有無蠟質
細胞中可溶性物質含量高、原生質中親水膠體多易保水;比表面積越大越易失水。
(2)外因
相對濕度、環境溫度、空氣流速、光照
29.如何控制園藝產品的蒸騰失水?
答:降低溫度;提高濕度;控制空氣流動;包裝、打蠟或塗膜。
30.結露現象:過多的水汽從空氣中析出而在產品表面上凝結成水珠的現象。【備註:主要原因是溫差太大。設法消除或避免溫度劇烈變化可減少結露現象的發生。】
31.休眠: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或遇到不良的條件時,有的器官會暫時停止生長,這種現象為休眠。
32.主動休眠:由內在原因引起,即使給予適宜發芽的條件也不會萌發,這種現象為主動休眠。
33.被動休眠:由於遇到不適宜的外界環境條件而不萌發,如果遇到適宜發芽的條件即可以萌發,這種現象為被動休眠。
34.休眠與貯藏有何關系?如何延長園藝產品的休眠期?
答:關系:具有休眠特性的產品進入休眠期後,代謝水平降低,生長停止,水分蒸騰減少,呼吸作用減弱,對不良環境條件的抵抗能力增強,有利於保持其生命力和繁殖力,延長其貯藏壽命,保持其貯藏品質。
方法:環境調控:創造低溫、低氧、低濕環境,提高CO2含量可延長休眠
B. 植物生長激素極其詳細作用 有無濃度、細胞成熟情況、器官種類不同而有所差別 謝謝~
1.植物激素: 在植物體內合成,從產生部位運到作用部位,微量濃度就能對植物的生長
發育產生顯著生理作用的活性有機物。
2.乙烯對植物生長的典型效應是:抑制莖的伸長生長;促進橫向加粗;莖失去負向重
力性,上胚軸向水平方向生長。這就是乙烯所特有的「三重反應」(triple response)。
3.偏上生長,是指器官的上部生長速度快於下部的現象。乙烯對莖與葉柄都有偏上生
長的作用,從而造成了莖橫生和葉下垂。
4.除乙烯外,其他四種植物在植物組織內以兩種形式存在:游離型(作用形式)和束
縛型(儲運形式、解毒、調節游離型含量)。植物激素的降解途徑有:酶促降解和光氧化降
解。運輸途徑:生長素(韌皮部運輸、極性運輸);赤黴素(無極性,根尖→導管↑,嫩葉→
篩管↓);細胞分裂素(主:根尖→木質部↑→地上部,少數:葉片→韌皮部);脫落酸(無極
性,木質部、韌皮部)。註:乙烯的運輸是被動的擴散過程,但一般在合成部位起作用,不
被轉運,而其前體ACC 在植物體內可被運輸。
5.五大類植物激素的作用:
生長素:促進生長(雙重作用:對物質運輸的影響。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對離體器官和整株植物效應有別);促進插條不定根的形成;對養分的調運作用;誘導維管束分化;維持頂端優勢;誘導雌花分化(但效果不如乙烯)單性結實;促進光合產物的運輸;葉片的擴大和氣孔的開放;抑制花朵脫落。
赤黴素:促進莖的伸長生長;誘導開花;打破休眠;促進雄花分化;GA 還可加強IAA對養分的動員效應,促進某些植物坐果和延緩葉片衰老
細胞分裂素:促進芽的分化{[CTK]/[IAA]的比值高時,愈傷組織形成芽;[CTK]/[IAA]的比值低時,愈傷組織形成根)後來居上,芽高根低};促進細胞分裂;調節地上部和根細胞分裂;抑制根生長(偏上性生長);促進細胞擴大;促進側芽發育,消除頂端優勢;打破種子休眠;延緩葉片衰老;促進某些植物坐果和延緩葉片衰老。
脫落酸:脫落酸與種子發育;促進休眠;胎萌現象;促進氣孔關閉;乾旱條件下提高根導水率,促進根生長,抑制地上部生長;提高植物抗逆性;促進葉片衰老。
乙烯:改變生長習性(「三重反應」,偏上生長);促進果實成熟;促進根毛生長,打破某些植物種子和芽休眠;促進鳳梨科開花;促進水生植物地下部伸長生長;加速葉片衰老;促進脫落。
植物激素相互作用:
IAA 與GA:有增效作用。促進伸長生長,GA/IAA 比值高時,促進韌皮部分化,GA/IAA比值低時,促進木質部分化。
IAA 與CTK:增效作用: CTK 加強IAA 的極性運輸,加強IAA 效應。
對抗作用: CTK促進側芽生長,破壞頂端優勢;IAA 抑制側芽生長,保持頂端優勢。
IAA 與ETH:IAA 促進ETH 的生物合成,ETH 降低IAA 的含量水平(抑制IAA 的生物合成;提高IAA 氧化酶的活性,加速IAA 的破壞;阻礙IAA 的極性運輸)。
GA 與ABA :都是由異戊二烯單位構成的,相同的前體物質(甲瓦龍酸),對抗:GA打破休眠,促進萌發;ABA 促進休眠,抑制萌發。ABA 使GA 自由型→束縛型。
C. 植物中ETH是什麼物質
是植物激素乙烯(ethylene, ETH)。
乙烯的生理作用
1、三重反應(抑制莖伸長,使莖加粗,失去負向地性)偏上生長
2、促進果實成熟
3、促進花的分化
4、促進器官脫落
5、促進次生物排泌
D. 什麼是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 自身代謝產生的一 類有機物質,並自 產生部位移動到作 用部位,在極低濃 度下就有明顯的生 理效應的微量物質 ,也被稱為植物天 然激素或植物內源 激素。
中文名:植物激素 外文名:plant hormone,phytohormon e 來源:自身代謝產生的一類有機物質 作用: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與分化
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phytohormone )
是指植物細胞接受特定環境信號誘導產生 的、低濃度時可調節植物生理反應的
活性物質。它們在細胞分裂與伸長、組織 與器官分化、開花與結實、成熟與衰老、 休眠與萌發以及離體組織培養等方面,分 別或相互協調地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與 分化。這種調節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可通 過使用外源激素或人工合成植物生長調節 劑的濃度與配比變化,進而改變內源激素 水平與平衡來實現。
分類
即生長素(auxin)、赤黴素(GA)、細 胞分裂素(CTK)、脫落酸(abscisic aci d,ABA)、乙烯(ethyne,ETH)和油菜 素甾醇(brassinosteroid,BR)。它們都 是些簡單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但它們的 生理效應卻非常復雜、多樣。例如從影響 細胞的分裂、伸長、分化到影響植物發芽 、生根、開花、結實、性別的決定、休眠 和脫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對植物的生長 發育有重要的調節控製作用。
植物激素的化學結構已為人所知,人工合 成的相似物質稱為生長調節劑,如吲哚乙 酸;有的還不能人工合成,如赤黴素。目 前市場上售出的赤黴素試劑是從赤黴菌的 培養過濾物中製取的。這些外加於植物的 吲哚乙酸和赤黴素,與植物體自身產生的 吲哚乙酸和赤黴素在來源上有所不同,所 以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也有稱為外源植 物激素。
最近新確認的植物激素有,多胺,水楊酸 類,茉莉酸(酯)等等。
植物體內產生的植物激素有赤黴素、激動 素、脫落酸等。現已能人工合成某些類似 植物激素作用的物質如2,4-D(2,4-二氯 苯酚代乙酚)等。
植物自身產生的、運往其他部位後能調節 植物生長發育的微量有機物質稱為植物激 素。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質 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已知的植物激素主 要有以下5類: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 裂素、脫落酸和乙烯。而油菜素甾醇也逐 漸被公認為第六大類植物激素。
生長素
D.Darwin在1880年研究植物向性運動時 ,只有各種激素的協調配合,發現植物幼 嫩的尖端受單側光照射後產生的一種影響 ,能傳到莖的伸長區引起彎曲。1928年荷 蘭F.W.溫特從燕麥胚芽鞘尖端分離出一種 具生理活性的物質,稱為生長素,它正是 引起胚芽鞘伸長的物質。1934年荷蘭F.克 格爾等從人尿得到生長素的結晶,經鑒定 為吲哚乙酸。促進橡膠樹漆樹等排出乳汁 。在植物中,則吲哚乙酸通過酶促反應從 色氨酸合成。十字花科植物中合成吲哚乙 酸的前體為吲哚乙腈,西葫蘆中有相當多 的吲哚乙醇,也可轉變為吲哚乙酸。已合 成的生長素又可被植物體內的酶或外界的 光所分解,因而處於不斷的合成與分解之 中。
生長素在低等和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生 長素主要集中在幼嫩、正生長的部位,如 禾穀類的胚芽鞘,它的產生具有「自促作用 」,雙子葉植物的莖頂端、幼葉、花粉和子 房以及正在生長的果實、種子等;衰老器 官中含量極少。
用胚芽鞘切段證明植物體內的生長素通常 只能從植物的上端向下端運輸,而不能相 反。這種運輸方式稱為極性運輸,能以遠 快於擴散的速度進行。但從外部施用的生 長素類葯劑的運輸方向則隨施用部位和濃 度而定,如根部吸收的生長素可隨蒸騰流 上升到地上幼嫩部位。
E. 暗黑破壞神2 合成eth物品的代碼
請參考貼吧論壇上的用修改器修改cubemain.txt的做法。因為沒用過修改器,所以不太了解現在有沒修正過來。
如果搞定,請加分;未搞定,就不用理我了。
F. 何種激素能燈籠椒果實快速膨大
植物生長激素 植物激素 概念:植物體內合成的,並能從產生之處運送到別處,對植物生長發育產生顯著作用的有機化學物質。 植物激素種類:目前得到普遍公認的有生長素類、赤黴素類、細胞分裂素類、脫落酸和乙烯五大類。除此之外,還有芸薹素、月光素和多胺素等也具有生長物質活性。 植物激素特點: 1、內生的。它是植物生活動過程中的正常代謝產物。也稱為內源激素。 2、能移動的。即從產生部位或合成器官經運輸到靶器官起作用。 3、非營養物質。它在體內含量低,但對代謝過程起極大的調節作用。微克級 一、生長素 (一)發現 生長素是發現最早的植物激素。 1872年波蘭的西斯勒克發現水平根彎麴生長是受重力影響,感應部位在根尖,因而推測根尖向根基傳導刺激性物質。 1880年英國達爾文父子進行了胚芽鞘向光性試驗,證實單側光影響胚芽鞘尖產生刺激並傳遞。 1928年荷蘭人溫特證明胚芽鞘確有物質傳遞,並首先在鞘尖上分離了與生長有關的物質。 1934年荷蘭人郭葛分離純粹的激素,經鑒定為吲哚乙酸,簡稱IAA (二)分布和運輸 生長素在植物體內分布廣,但主要分布在生長旺盛和幼嫩的部位。如:莖尖、根尖、受精子房等。 運輸存在極性運輸(只能從形態學上端向下端運輸而不能反向運輸)和非極性運輸現象。在莖部是通過韌皮部,胚芽鞘是薄壁細胞,葉片中則是在葉脈。 (三)生理作用 1、促進植物生長 生長素能促進營養器官的伸長,在適宜濃度下對芽、莖、根細胞的伸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不同器官適宜的激素濃度不一樣,濃度增大反而會起抑製作用。一般莖端最高,芽次之,根最低。 2、生長素還能促進細胞分裂、果實發育和單性結實、保持頂端優勢、愈傷組織的產生,子房膨大和無子果實,插枝生根、器官脫落等有關。 二、赤黴素 (一)發現 1926年日本黑澤英一在研究引起水稻植株徒長的惡苗病時發現的。惡苗病是一種由名為赤黴菌的分泌物引起的水稻苗徒長且葉片發黃,易倒伏,赤黴素因此而得名。 1938年日本藪田貞次提取之,為赤霉酸GA 3。 1959年鑒定出化學結構。 到目前為止,各種植物中均發現有赤黴素存在。根據報道,從低等到高等植物中已分離的赤黴素百餘種,做過化學結構鑒定的已有 50餘種。命名是根據發現前後常以GA1,GA2,GA 3..... 來命名的。 微克級 (二)合成部位和運輸 赤黴素普遍存在於高等植物體內,赤黴素活性最高的部位是植株生長最旺盛的部位。營養芽、幼葉、正在發育的種子和胚胎等含量高,合成也最活躍。成熟或衰老的部位則含量低。 赤黴素在植物體內沒有極性運輸,體內合成後可做雙向運輸,向下運輸通過韌皮部,向上運輸通過木質部隨蒸騰流上升。 (三)生理作用 1、促進細胞分裂和莖的伸長 這是赤黴素最顯著的生理效應,尤其對矮生突變品種的效果特別顯著。原因是矮生品種如玉米和豌豆系單基因突變使植物缺少赤黴素的產生能力。對以葉莖為收獲目的的植物象芹菜、萵苣、韭菜、薴麻茶葉等應用後可以提前收獲並增加產量。且無高濃度抑制問題。(與IAA明顯不同) 2、促進抽薹開花 日照長短和溫度高低是影響一些植物能否開花的制約因子(見12章成化生理)。如芹菜要求低溫和長日照兩個因子均滿足才能抽薹、開花,通過GA3處理,便可誘導開花,替代了植物需要的低溫和長日照。對於花芽已分化的植物,GA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針葉樹種)。 3、打破休眠 GA能有效的打破許多延存器官(種子、塊莖)的休眠,促進萌發。如當年收獲的馬鈴薯芽眼處於休眠狀態,0.1~1PPM的赤黴素浸泡10~15分鍾,即可打破休眠,一年兩季栽培。 4、促進雄花分化和提高結實率 對雌雄同株異花植物,使用GA後雄花比例增加,如黃瓜。還可提高梨蘋果的座果率,20~50PPM赤黴素噴施可防止棉花脫落。 5、促進單性結實 如用200~500PPM的赤黴素水溶液噴灑開花一周後的果穗,便可形成無子葡萄,無核率達60~90%。 三、細胞分裂素 (一)發現 細胞分裂素是一類具有促進細胞分裂等生理功能的植物生長物質的總稱。 1962~1964 Lethem首次從受精後11~16天的甜玉米灌漿初期的子粒中分離出天然的細胞分裂素,命名為玉米素並鑒定了化學結構。到目前為止已鑒定出幾十種。 (二)運輸和代謝 細胞分裂素普遍存在於旺盛生長的、正在進行分裂的組織或器官、未成熟種子、萌發種子和正在生長的果實。 合成部位為根系。生物合成了解甚少。 運輸無極性,可隨木質部蒸騰流向上輸送。 (三)生理作用 1、促進細胞分裂 細胞分裂過程包括細胞核分裂和細胞質分裂兩方面,通常認為生長素主要促進核的有絲分裂,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質的分裂。故缺乏細胞分裂素時易形成多核細胞。 2、促進芽的分化 植物組織培養試驗發現CTK/IAA比例可對愈傷組織根芽分化起到調控作用。高比值有利於芽的分化,反之則有利於根的形成。比值適當愈傷組織保持生長而不分化。 3、促進細胞擴大 用CTK處理四季豆黃花葉的圓片或菜豆、蘿卜的子葉可見細胞明顯地擴大。 4、促進側芽發育,解除頂端優勢 CTK作用於腋芽可促進維管束分化有利於營養物質的運輸,從而促進腋芽的發育。 5、延緩葉片衰老 離體葉片上如塗抹CTK則塗抹部位可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鮮綠,因而CTK具有延緩葉片衰老的作用。CTK移動性差,塗抹後可從周圍吸取營養,以保持其新鮮度,而使周圍組織迅速衰老。因此CTK若處理水果和鮮花則有保鮮保綠的作用。還有解除需光種子的休眠等作用。 四 脫落酸 一、脫落酸的發現 (一)脫落酸的發現 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是指能引起芽休眠、葉子脫落和抑制生長等生理作用的植物激素。它是人們在研究植物體內與休眠、脫落和種子萌發等生理過程有關的生長抑制物質時發現的。 1961年劉(W.C.liu)等在研究棉花幼鈴的脫落時,從成熟的干棉殼中分離純化出了促進脫落的物質,並命名這種物質為脫落素(後來阿迪柯特將其稱為脫落素Ⅰ)。1963年大熊和彥和阿迪柯特(K.Ohkuma and F.T.Addicott)等從225kg 4~7天齡的鮮棉鈴中分離純化出了9mg具有高度活性的促進脫落的物質,命名為脫落素Ⅱ(abscisinⅡ)。 在阿迪柯特領導的小組研究棉鈴脫落的同時,英國的韋爾林和康福思)領導的小組正在進行著木本植物休眠的研究。幾乎就在脫落素Ⅱ發現的同時,伊格爾斯(C.F.Eagles)和韋爾林從樺樹葉中提取出了一種能抑制生長並誘導旺盛生長的枝條進入休眠的物質,他們將其命名為休眠素(dormin)。1965年康福思等從28kg秋天的干槭樹葉中得到了260μg的休眠素純結晶,通過與脫落素Ⅱ的分子量、紅外光譜和熔點等的比較鑒定,確定休眠素和脫落素Ⅱ是同一物質。1967年在渥太華召開的第六屆國際生長物質會議上,這種生長調節物質正式被定名為脫落酸。 (二)ABA的結構特點 ABA是以異戊二烯為基本單位的倍半萜羧酸,化學名稱為5-(1′-羥基 2′,6′,6′-三甲基-4′-氧代-2′-環己烯-1′-基)-3-甲基-2-順-4-反-戊二烯酸〔5-(1′-hydroxy-2′,6′,6′-trimethyl-4′-oxo-2′-cyclohexen-1′-yl)-3-methyl-2-cis -4-trans-pentadienoic acid〕,分子式為C15H20O4,分子量為264.3。ABA環1′位上為不對稱碳原子,故有兩種旋光異構體。植物體內的天然形式主要為右旋ABA即(+)-ABA,又寫作(S)-ABA。 (三) ABA的分布與運輸 脫落酸存在於全部維管植物中,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苔類和藻類植物中含有一種化學性質與脫落酸相近的生長抑制劑,稱為半月苔酸(lunlaric acid),此外,在某些苔蘚和藻類中也發現存在有ABA。 高等植物各器官和組織中都有脫落酸,其中以將要脫落或進入休眠的器官和組織中較多,在逆境條件下ABA含量會迅速增多。水生植物的ABA含量很低,一般為3~5μg·kg-1;陸生植物含量高些,溫帶谷類作物通常含50~500μg·kg-1 ,鱷梨的中果皮與團花種子含量高達10mg·kg-1與11.7mg·kg-1。 脫落酸運輸不具有極性。在菜豆葉柄切段中,14C-脫落酸向基運輸的速度是向頂運輸速度的2倍~3倍。脫落酸主要以游離型的形式運輸,也有部分以脫落酸糖苷的形式運輸。脫落酸在植物體的運輸速度很快,在莖或葉柄中的運輸速率大約是20mm·h-1。 二、脫落酸的生理效應 (一) 促進休眠 外用ABA時,可使旺盛生長的枝條停止生長而進入休眠,這是它最初也被稱為"休眠素"的原因。在秋天的短日條件下,葉中甲瓦龍酸合成GA的量減少,而合成的ABA量不斷增加,使芽進入休眠狀態以便越冬。種子休眠與種子中存在脫落酸有關,如桃、薔薇的休眠種子的外種皮中存在脫落酸,所以只有通過層積處理,脫落酸水平降低後,種子才能正常發芽。 (二) 促進氣孔關閉 ABA可引起氣孔關閉,降低蒸騰,這是ABA最重要的生理效應之一。科尼什(K.Cornish,1986)發現水分脅迫下葉片保衛細胞中的ABA含量是正常水分條件下含量的18倍。ABA促使氣孔關閉的原因是它使保衛細胞中的K+外滲,從而使保衛細胞的水勢高於周圍細胞的水勢而失水。ABA還能促進根系的吸水與溢泌速率,增加其向地上部的供水量,因此ABA是植物體內調節蒸騰的激素,也可作為抗蒸騰劑使用。 (三) 抑制生長 ABA能抑制整株植物或離體器官的生長,也能抑制種子的萌發。ABA的抑制效應比植物體內的另一類天然抑制劑--酚要高千倍。酚類物質是通過毒害發揮其抑制效應的,是不可逆的,而ABA的抑制效應則是可逆的,一旦去除ABA,枝條的生長或種子的萌發又會立即開始。 (四)促進脫落 ABA是在研究棉花幼鈴脫落時發現的。ABA促進器官脫落主要是促進了離層的形成。將ABA塗抹於去除葉片的棉花外植體葉柄切口上,幾天後葉柄就開始脫落,此效應十分明顯,已被用於脫落酸的生物檢定。 (五)增加抗逆性 一般來說,乾旱、寒冷、高溫、鹽漬和水澇等逆境都能使植物體內ABA迅速增加,同時抗逆性增強。如ABA可顯著降低高溫對葉綠體超微結構的破壞,增加葉綠體的熱穩定性;ABA可誘導某些酶的重新合成而增加植物的抗冷性、抗澇性和抗鹽性。因此,ABA被稱為應激激素或脅迫激素(stress hormone)。 五 乙烯 一、乙烯的發現 早在上個世紀中葉(1864)就有關於燃氣街燈漏氣會促進附近的樹落葉的報道,但到本世紀初(1901)俄國的植物學家奈劉波(Neljubow)才首先證實是照明氣中的乙烯在起作用,他還發現乙烯能引起黃化豌豆苗的三重反應。第一個發現植物材料能產生一種氣體並對鄰近植物材料的生長產生影響的人是卡曾斯,他發現橘子產生的氣體能催熟同船混裝的香蕉。 雖然1930年以前人們就已認識到乙烯對植物具有多方面的影響,但直到1934年甘恩(Gane)才獲得植物組織確實能產生乙烯的化學證據。 1959年,由於氣相色譜的應用,伯格(S.P.Burg)等測出了未成熟果實中有極少量的乙烯產生,隨著果實的成熟,產生的乙烯量不斷增加。此後幾年,在乙烯的生物化學和生理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並證明高等植物的各個部位都能產生乙烯,還發現乙烯對許多生理過程、包括從種子萌發到衰老的整個過程都起重要的調節作用。1965年在柏格的提議下,乙烯才被公認為是植物的天然激素。 乙烯(ethylene,ET,ETH)是一種不飽和烴,其化學結構為CH2=CH2,是各種植物激素中分子結構最簡單的一種。乙烯在常溫下是氣體,分子量為28,輕於空氣。乙烯在極低濃度(0.01~0.1μl·L-1)時就對植物產生生理效應。種子植物、蕨類、苔蘚、真菌和細菌都可產生乙烯。 二、乙烯在植物體內的分布及運輸 乙烯在植物體內易於移動,並遵循虎克擴散定律。此外,乙烯還可穿過被電擊死了的莖段。這些都證明乙烯的運輸是被動的擴散過程,但其生物合成過程一定要在具有完整膜結構的活細胞中才能進行。 一般情況下,乙烯就在合成部位起作用。乙烯的前體ACC可溶於水溶液,因而推測ACC可能是乙烯在植物體內遠距離運輸的形式。 三、乙烯的生理效應 1、改變生長習性 乙烯對植物生長的典型效應是:抑制莖的伸長生長、促進莖或根的橫向增粗及莖的橫向生長(即使莖失去負向重力性),這就是乙烯所特有的"三重反應"乙烯促使莖橫向生長是由於它引起偏上生長所造成的。所謂偏上生長,是指器官的上部生長速度快於下部的現象。乙烯對莖與葉柄都有偏上生長的作用,從而造成了莖橫生和葉下垂。 2、促進成熟 催熟是乙烯最主要和最顯著的效應,因此乙烯也稱為催熟激素。乙烯對果實成熟、棉鈴開裂、水稻的灌漿與成熟都有顯著的效果。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知道,一旦箱里出現了一隻爛蘋果,如不立即除去,它會很快使整個一箱蘋果都爛掉。這是由於腐爛蘋果產生的乙烯比正常蘋果的多,觸發了附近的蘋果也大量產生乙烯,使箱內乙烯的濃度在較短時間內劇增,誘導呼吸躍變,加快蘋果完熟和貯藏物質消耗的緣故。又如柿子,即使在樹上已成熟,但仍很澀口,不能食用,只有經過後熟過程後才能食用。由於乙烯是氣體,易擴散,故散放的柿子後熟過程很慢,放置十天半月後仍難食用。若將容器密閉(如用塑料袋封裝),果實產生的乙烯就不會擴散掉,再加上自身催化作用,後熟過程加快,一般5天後就可食用了。 3、促進脫落 乙烯是控制葉片脫落的主要激素。這是因為乙烯能促進細胞壁降解酶--纖維素酶的合辦成並且控制纖維素酶由原生質體釋放到細胞壁中,從而促進細胞衰老和細胞壁的分解,引起離區近莖側的細胞膨脹,從而迫使葉片、花或果實機械地脫離。 4、促進開花和雌花分化 乙烯可促進菠蘿和其它一些植物開花,還可改變花的性別,促進黃瓜雌花分化,並使雌、雄異花同株的雌花著生節位下降。乙烯在這方面的效應與IAA相似,而與GA相反,現在知道IAA增加雌花分化就是由於IAA誘導產生乙烯的結果。 5、乙烯的其它效應 乙烯還可誘導插枝不定根的形成,促進根的生長和分化,打破種子和芽的休眠,誘導次生物質(如橡膠樹的乳膠)的分泌等。
G. 高中生物常考的幾種激素包括植物激素,生理作用,最好有題......
植物激素有5大類:即生長素(auxin)、赤黴素(GA)、細胞分裂素(CTK)、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乙烯(ethyne,ETH)。
生長素
Charles.D.Darwin在1880年研究植物向性運動時,只有各種激素的協調配合,發現植物幼嫩的尖端受單側光照射後產生的一種影響,能傳到莖的伸長區引起彎曲。1928年荷蘭F.W.溫特從燕麥胚芽鞘尖端分離出一種具生理活性的物質,稱為生長素,它正是引起胚芽鞘伸長的物質。1934年荷蘭F.克格爾等從人尿得到生長素的結晶,經鑒定為吲哚乙酸。促進橡膠樹漆樹等排出乳汁。在植物中,則吲哚乙酸通過酶促反應從色氨酸合成。十字花科植物中合成吲哚乙酸的前體為吲哚乙腈,西葫蘆中有相當多的吲哚乙醇,也可轉變為吲哚乙酸。已合成的生長素又可被植物體內的酶或外界的光所分解,因而處於不斷的合成與分解之中。
生長素在低等和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
生長素在低等和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生長素主要集中在幼嫩、正生長的部位,如禾穀類的胚芽鞘,它的產生具有「自促作用」,雙子葉植物的莖頂端、幼葉、花粉和子房以及正在生長的果實、種子等;衰老器官中含量極少。
用胚芽鞘切段證明植物體內的生長素通常只能從植物的上端向下端運輸,而不能相反。這種運輸方式稱為極性運輸,能以遠快於擴散的速度進行。但從外部施用的生長素類葯劑的運輸方向則隨施用部位和濃度而定,如根部吸收的生長素可隨蒸騰流上升到地上幼嫩部位。
低濃度的生長素有促進器官伸長的作用。從而可減少蒸騰失水。超過最適濃度時由於會導致乙烯產生,生長的促進作用下降,甚至反會轉為抑制。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反應不同,根最敏感,芽次之,莖的敏感性最差。種子中較高的脫落酸含量是種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的主要原因,在於它能使細胞壁環境酸化、水解酶的活性增加,從而使細胞壁的結構鬆弛、可塑性增加,有利於細胞體積增大。生長素還能促進RNA和蛋白質的合成,促進細胞的分裂與分化。生長素具有雙重性,不僅能促進植物生長,也能抑制植物生長。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植物生長,過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植物生長。2,4-D曾被用做選擇性除草劑。
吲哚乙酸可以人工合成。生產上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類似生長素的物質如吲哚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2,4-D、4-碘苯氧乙酸等,可用於防止脫落、促進單性結實、疏花疏果、插條生根、防止馬鈴薯發芽等方面。愈傷組織容易生根;反之容易生芽。
赤黴素
1926年日本黑澤在水稻惡苗病的研究中,發現感病稻苗的徒長和黃化現象與赤黴菌(Gibberellafujikuroi)有關。1935年藪田和住木從赤黴菌的分泌物中分離出了有生理活性的物質,定名為赤黴素(GA)。從50年代開始,英、美的科學工作者對赤黴素進行了研究,現已從赤黴菌和高等植物中分離出60多種赤黴素,分別被命名為GA1,GA2等。以後從植物中發現有十多種細胞分裂素,赤黴素廣泛存在於菌類、藻類、蕨類、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商品生產的赤黴素是GA3、GA4和GA7。GA3又稱赤霉酸,是最早分離、鑒定出來的赤黴素,分子式為C19H22O6。即6-呋喃氨基嘌呤。
高等植物中的赤黴素主要存在於幼根、幼葉、幼嫩種子和果實等部位,由甲羥戊酸經貝殼杉烯等中間物合成。後證明其中含有一種能誘導細胞分裂的成分,赤黴素在植物體內運輸時無極性,通常由木質部向上運輸,由韌皮部向下或雙向運輸。赤黴素最顯著的效應是促進植物莖伸長。無合成赤黴素的遺傳基因的矮生品種,用赤黴素處理可以明顯地引起莖稈伸長。目前在啤酒工業上多用赤黴素促進a-澱粉酶的產生,赤黴素也促進禾本科植物葉的伸長。在蔬菜生產上,常用赤黴素來提高莖葉用蔬菜的產量。一些需低溫和長日照才能開花的二年生植物,干種子吸水後,用赤黴素處理可以代替低溫作用,使之在第1年開花。赤黴素還可促進果實發育和單性結實,打破塊莖和種子的休眠,促進發芽。干種子吸水後,胚中產生的赤黴素能誘導糊粉層內a-澱粉酶的合成和其他水解酶活性的增加,促使澱粉水解,加速種子發芽。目前在啤酒工業上多用赤黴素促進a-澱粉酶的產生,避免大麥種子由於發芽而造成的大量有機物消耗,從而節約成本。
細胞分裂素
這種物質的發現是從激動素的發現開始的。由韌皮部向下或雙向運輸。1955年美國人F.斯庫格等在煙草髓部組織培養中偶然發現培養基中加入從變質鯡魚精子提取的DNA,可促進煙草愈傷組織強烈生長。後證明其中含有一種能誘導細胞分裂的成分,稱為激動素。第一個天然細胞分裂素是1964年D.S.萊瑟姆等從未成熟的玉米種子中分離出來的玉米素。以後從植物中發現有十多種細胞分裂素,GA2等。都是腺嘌呤的衍生物。
高等植物細胞分裂素存在於植物的根、葉、種子、果實等部位。根尖合成的細胞分裂素可向上運到莖葉,但在未成熟的果實、種子中也有細胞分裂素形成。細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和防止葉子衰老。綠色植物葉子衰老變黃是由於其中的蛋白質和葉綠素分解;而細胞分裂素可維持蛋白質的合成,從而使葉片保持綠色,發現感病稻苗的徒長和黃化現象與赤黴菌(Gibberellafujikuroi)有關。延長其壽命。細胞分裂素還可促進芽的分化。在組織培養中當它們的含量大於生長素時,愈傷組織容易生芽;反之容易生根。可用於防止脫落、促進單性結實、疏花疏果、插條生根、防止馬鈴薯發芽等方面。
人工合成的細胞分裂素苄基腺嘌呤常用於防止萵苣、芹菜、甘藍等在貯存期間衰老變質。4-滴、4-碘苯氧乙酸等,
脫落酸60年代初美國人F.T.阿迪科特和英國人P.F.韋爾林分別從脫落的棉花幼果和樺樹葉中分離出脫落酸,其分子式為C15H20O4。
脫落酸
存在於植物的葉、休眠芽、成熟種子中。通常在衰老的器官或組織中的含量比在幼嫩部分中的多。它的作用在於抑制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抑制莖和側芽生長,因此是一種生長抑制劑,有利於細胞體積增大。與赤黴素有拮抗作用。脫落酸通過促進離層的形成而促進葉柄的脫落,在於它能使細胞壁環境酸化、水解酶的活性增加,還能促進芽和種子休眠。種子中較高的脫落酸含量是種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經層積處理的桃、紅松等種子,芽次之,因其中的脫落酸含量減少而易於萌發,脫落酸也與葉片氣孔的開閉有關。小麥葉片乾旱時,保衛細胞內脫落酸含量增加,氣孔就關閉,從而可減少蒸騰失水。根尖的向重力性運動與脫落酸的分布有關。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葉片等。分布:將要脫落的器官和組織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抑制種子萌發。
乙烯
早在20世紀初就發現用煤氣燈照明時有一種氣體能促進綠色檸檬變黃而成熟,這種氣體就是乙烯。但直至60年代初期用氣相層析儀從未成熟的果實中檢測出極微量的乙烯後,乙烯才被列為植物激素。乙烯廣泛存在於植物的各種組織、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條件下轉化而成的。它的產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積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產生。乙烯可以促進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在高等植物體內,並使細胞膜的透性增加, 加速呼吸作用。因而果實中乙烯含量增加時,已合成的生長素又可被植物體內的酶或外界的光所分解,可促進其中有機物質的轉化,加速成熟。乙烯也有促進器官脫落和衰老的作用。用乙烯處理黃化幼苗莖可使莖加粗和葉柄偏上生長。乙烯還可使瓜類植物雌花增多,在植物中,促進橡膠樹、漆樹等排出乳汁。乙烯是氣體,在田間應用不方便。一種能釋放乙烯的液體化合物2-氯乙基膦酸(商品名乙烯利)已廣泛應用於果實催熟、棉花採收前脫葉和促進棉鈴開裂吐絮、刺激橡膠乳汁分泌、水稻矮化、增加瓜類雌花及促進菠蘿開花等。合成部位:植物體各個部位。主要作用:促進果實成熟,促進器官脫落和衰老。
其他植物激素
主要有油菜素甾醇、水楊酸、茉莉酸等,目前比較公認的第六大類植物激素是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油菜素甾醇是甾體類激素,與動物甾體激素的作用機理不同。其具有促進細胞伸長和細胞分裂、促進維管分化、促進花粉管伸長而保持雄性育性、加速組織衰老、促進根的橫向發育、頂端優勢的維持、促進種子萌發等生理作用。而目前油菜素甾醇的信號轉導途徑也是目前研究的前沿和熱點之一。
動物激素:
動物的某些器官、組織或細胞所產生的一類微量但高效的調節代謝的化學物質。
肽類和蛋白質類激素
1. 垂體分泌的激素
(1)生長激素:由垂體分泌,作用於全身,功能是促進生長,主要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和骨的生長。
(2)促甲狀腺激素:由垂體分泌,作用於甲狀腺,功能是促進甲狀腺的生長發育,調節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促性腺激素:由垂體分泌,作用於性腺,功能是促進性腺的生長和發育,調節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等。
(4)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由垂體分泌,作用於腎上腺,功能是促進腎上腺皮質合成和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
(5)催乳素:由垂體分泌,功能是調控某些動物對幼仔的照顧行為,促進某些合成食物的器官發育和生理機能的完成,如促進哺乳動物乳腺的發育和泌乳,促進鴿的嗉囊分泌鴿乳等。
2. 下丘腦分泌的激素
(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腦神經細胞分泌,垂體後葉釋放,作用於腎小管和集合管,功能是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
(2)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下丘腦分泌,作用於垂體,功能是促進垂體合成和分泌促甲狀腺激素。
(3)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下丘腦分泌,作用於垂體,功能是促進垂體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3. 胰島分泌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胰島A細胞分泌,功能是保進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使血糖升高。
(2)胰島素:胰島B細胞分泌,功能是調節糖類代謝,降低血糖含量,促進血糖合成糖元,抑制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使血糖降低。
二、氨基酸衍生物類激素
1. 甲狀腺激素:由甲狀腺分泌,功能是促進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尤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響,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2. 腎上腺素:由腎上腺髓質分泌,功能是促進肝糖元分解為葡萄糖,從而使血糖含量升高。
三、固醇類激素
1. 雄激素:主要由睾丸分泌,功能是促進雄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生成,激發和維持雄性的第二性徵。
2.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功能是促進雌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生成,激發和維持雌性的第二性徵和正常的性周期。
3. 孕激素:由卵巢分泌,功能是促進子宮內膜和乳腺等的生長發育,為受精卵著床和泌乳准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