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長期護理保險LTC
『壹』 長護險評估等級標准
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標準是長期護理保險待遇享受和基金支付的重要依據。 根據《通知》規定,評估指標是綜合性評估指標體系,一級指標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認知能力、感知覺與溝通能力3個,二級指標為進食、穿衣等17個。 失能等級劃分為0—5級。
【拓展資料】
所謂長期護理險(被稱為社保「第六險」),主要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側重於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
2016年,長期護理險開始試點,以長期處於失能狀態的參保人群為保障對象,重點解決重度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所需費用。
2020年9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醫保局會同財政部印發《關於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增至49個。
2020年11月8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發布《深圳經濟特區養老服務條例》,明確長期護理保險於2021年3月1日起實施。
基本定義:
長期護理保險是指對個體由於年老、疾病或傷殘導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在家中或療養院治病醫療由專人陪護所產生的費用進行支付的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屬於健康保險范疇,標的物為個體的身體健康狀況。
通常護理期限較長,可能為半年、一年、幾年甚至十幾年,護理的意義在於盡可能長的維持個體的身體機能而不是以治癒為主要目的,長期護理保險可以作為對護理費用的經濟補償。長期護理險保障主要是支付老年人的日常照顧費用,或者由於疾病或傷殘引起的日常照顧費用。一般分為家庭照料和機構照料。與醫療險的區別在於,醫療險主要保障醫療治療所需要的費用,而長期護理險主要用於保障一般生活照料所支付的費用,一般不包含醫療介入。
提出背景:
長期護理保險大約20年前在美國開始,德國和法國的長期護理保險發展勢頭一直很好,在美國長期護理保險日益成為廣大家庭最受歡迎的險種,已佔美國人壽保險市場30%的份額。
2018年我國老年人口達2.4億,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獨生子女的贍養負擔加重,年輕人工作繁忙使得照顧老年人的時間減少,長期護理保險很有市場前景。
『貳』 long-term care何時進入我國
長期護理(Long-TermCare,LTC),指在持續的一段時間內給喪失活動能力或從未有過某種程度活動能力的人提供的一系列健康護理、個人照料和社會服務項目。而長期護理保險,則是「國家頒布護理保險法律,以社會化籌資的方式,對長期護理期間所發生的護理費用進行分擔給付。」就分擔機制來說,國際上已經有四種較為成熟的模式:長期護理津貼模式、長期護理社會保險模式、長期護理商業保險模式以及社會醫療保險支付模式。其中,德國、日本兩國的長期護理社會保險模式或最為適合中國。原因在於,長期護理津貼模式適用於福利制度較好的國家,它通過國家稅收或投資收益的方式籌措經費,對有護理需要的對象給予護理津貼或幫助。而長期護理商業保險模式屬於商業保險的范疇,被保險人購買一定數額的私人保險,由保險公司負擔護理的最初費用。但這種以盈利為目標的保險模式,僅限於收入較高的中產階層以上的人群。而德、日的模式,均是以社會長期照料保險為依託,實施雙軌制。比如德國,其在1995年實施的社會長期護理保險,延續了俾斯麥型社會保險制度的傳統——保費中工資來源僅佔一部分,政府財政承擔1/3以上的份額,其餘由醫療保險機構承擔。失業人員的保費由聯邦勞動局代為繳付。如果患者本人因病無法償付參保成本,家庭成員就有義務進行援助並提供必要的、法律規定的一定額度的資金。為了防止保費和賠付的資金缺口,另有商業保險可以選擇,以化解金融風險。而日本長期護理保險的資金來源於公、私兩個部門,即中央、都道府縣、市町村級政府共同承擔50%的費用,個人承擔另50%。在三級政府部門承擔的經費中,中央政府負擔其半,餘下的50%由都道府縣和市町村負擔各半。在個人負擔的50%中,19%由65歲以上的老年人被保險人承擔、31%由40至64歲的中老年群體承擔。
『叄』 LTC是什麼意思
LTC(Leads To Cash),從線索到現金,就是從營銷視角建立的一套端到端業務流程。華為就是用LTC來推動整個企業營銷領域能力的提升的。賢牛是LTC思想的踐行者,賢牛通過打通IT服務商內部、外部各系統中的數據,整合IT服務不同環節的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利用數字化的技術與工具推動IT服務商轉型升級,實現企業業務的卓越運營。
『肆』 什麼叫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
長期護理保險(Long Term Care Insurance,簡稱LTCI)是指在人們的身體狀況出現問題,無法再很好的進行自我照顧而需要他人為其日常生活活動提供幫助時,為那些因此而增加的額外費用提供經濟保障的一類保險產品。
隨著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出現了明顯增長。上世紀初,大部分中國人不會相信自己和身邊的親友能活到60歲,因為那個時候的平均壽命不到35歲;而現在,我們能輕易的發現,60歲以上人口已遍布城鄉各個角落;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71.4歲,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歲,是解放前的兩倍,較1955年增加了23歲。
與壽命密切相關的是健康問題,隨著壽命延長,人體器官機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這是老年人群健康狀況普遍比年輕人差、更需要得到別人照顧的主要原因。美國健康保險協會(簡稱HIAA)把這種需求歸類為長期護理(Long Term Care,簡稱LTC)需求,把為那些患有慢性疾病或者一段時間內失去自我照顧能力的個體所提供的各種類型的服務統稱為長期護理。
長期護理需求是人口老齡化的伴生物。在美國,聯邦政府正面臨著「人口定時炸彈」的威脅;對中國而言,狀況可能會更加糟糕。人口結構正逐漸呈現「倒金字塔型」。421模式(4個祖父母2個父母1個小孩)下的青年一代和逐漸老去的父母們,經濟上將面臨更加捉襟見肘的局面。
長期護理保險20世紀70年代出現在美國,是兩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嬰兒高峰」(Baby Boom)一代逐漸失去社會主流勞動力地位的產物之一。對老年人群的保險保障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長期護理保險也就應運而生。1985年,德國出現了商業長期護理保險,並在1995年通過政府法令,開始實施強制保險和私人保險並存的長期護理保險體系。日本於2000年將長期護理保障引入國家社會保障體系,要求40歲以上的人都要參加新的長期護理方案,成為繼新加坡之後擁有全民長期護理保障體系的國家。
作為一種新型的保險產品,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長期護理保險與其他保險產品的區別之處。
1.傳統人壽保險: 在被保險人突然死亡,尤其是早期突然死亡時,保險公司為其家人提供經濟保障。
2.傳統健康保險:在被保險人因急性病症接受治療時,保險公司為其發生的醫療費用提供保障。
3.典型的失能收入保險:在被保險人因意外或疾病而產生暫時或永久失能時,保險公司為其遭受的收入損失提供保障;通常,這一保障在被保險人到達退休年齡時終止。
4.典型的長期護理保險:在被保險人因疾病、意外或年老而帶來的身體機能衰竭等狀況導致的慢性病症而接受長期護理時,保險公司為其發生的護理費用提供保障;通常,保障是終身的。
人們對健康標準的不滿主要有:1、醫生的必要性確定過於主觀。2、醫生在做出決定時,可能會面臨各種壓力,診斷的科學性將受到影響。3、預先住院治療的限制。如果被保險人購買了一份有預先住院治療期限制的保險,那麼在他因智力損傷,如罹患老年性痴呆時,在接受長期護理前可能並未接受住院治療,因為老年性痴呆是一種慢性病,他將因無法滿足索賠條件而得不到保險保障。
對失能標准人們則普遍比較接受,因為這一標准也可以進一步用來判定智力損傷(如罹患老年性痴呆)的被保險人是否滿足保險給付的條件,只要被保險人不能完成規定的日常生活活動,他就可以被判定有長期護理的需要,得到對應的保險保障。
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就是商業保險公司推出的長期護理保險產品
『伍』 什麼是長期護理保險 長期護理保險定義
長期護理險主要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側重於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目前,全球有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兩種形式。
長期護理保險是發達國家公共衛生政策和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長期護理保險》一書深入研究了發達國家開展長期護理保險的成功經驗,這也給我國公共衛生政策的設計和制訂者們完善我國國民健康系統提供了得要的參考依據。
拓展資料:
長期護理保險大約20年前在美國開始,德國和法國的長期護理保險發展勢頭一直很好,在美國長期護理保險日益成為廣大家庭最受歡迎的險種,目前已佔美國人壽保險市場30%的份額。
2018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2.4億,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獨生子女的贍養負擔加重,年輕人工作繁忙使得照顧老年人的時間減少,長期護理保險很有市場前景。
給付條件標准:
1.日常活動能力失敗。包括:起床和睡覺,或起居活動、穿衣和脫衣等。
2.醫學上的必要性與住院治療。保險公司要求被保險人住進護理院時與住進醫院一樣,要有醫學上的必要性
3.認知能力障礙。通常,如果被保險人被診斷為在某方面有認知能力障礙,就認為需要長期護理。
保險責任:
各保險公司不一樣,一般有以下內容:
1.長期護理保險金。由意外傷害等原因造成被保險人喪失生活能力。
2.癌症保險金。保險責任范圍內的初次發生特定的癌症。
3.身故保險金。被保險人死亡可獲得。
4.老年護理保險金。被保險人60歲後按規定領取。
5.老年疾病保險金。初次發生合同約定的疾病
『陸』 長護險護理內容有哪些
長護險是指長期護理險,主要可以為被保險人在喪失了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者身故的時候,側重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也就是支付老年人的日常照顧費用、或者因為疾病/傷殘而引起的日常照顧費用,一般可分為家庭照料和機構照料。
【拓展資料】
所謂長期護理險(被稱為社保「第六險」),主要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側重於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的制度安排。
2016年,長期護理險開始試點,以長期處於失能狀態的參保人群為保障對象,重點解決重度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所需費用。
2020年11月8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發布《深圳經濟特區養老服務條例》,明確長期護理保險於2021年3月1日起實施。
長期護理保險是指對個體由於年老、疾病或傷殘導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在家中或療養院治病醫療由專人陪護所產生的費用進行支付的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屬於健康保險范疇,標的物為個體的身體健康狀況。通常護理期限較長,可能為半年、一年、幾年甚至十幾年,護理的意義在於盡可能長的維持個體的身體機能而不是以治癒為主要目的,長期護理保險可以作為對護理費用的經濟補償。長期護理險保障主要是支付老年人的日常照顧費用,或者由於疾病或傷殘引起的日常照顧費用。一般分為家庭照料和機構照料。與醫療險的區別在於,醫療險主要保障醫療治療所需要的費用,而長期護理險主要用於保障一般生活照料所支付的費用,一般不包含醫療介入。
長期護理保險大約20年前在美國開始,德國和法國的長期護理保險發展勢頭一直很好,在美國長期護理保險日益成為廣大家庭最受歡迎的險種,已佔美國人壽保險市場30%的份額。
2018年我國老年人口達2.4億,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獨生子女的贍養負擔加重,年輕人工作繁忙使得照顧老年人的時間減少,長期護理保險很有市場前景。
『柒』 長期護理險申請的條件是什麼
想要申請長期護理險必須要求申請人年滿60周歲以上;然後需要參加當地居民或職工醫保,並且按照規定進行繳費且享受醫保待遇的;經醫療機構或康復機構規范診療,失能狀態持續6個月以上,經申請通過評估認定的失能參保人員可按規定享受相關待遇。
另外根據護理等級、服務提供方式等不同實行差別化待遇保障政策。是會根據失能程度等級不同每周可以獲得不同時長的護理服務。
拓展資料
護理保險是指為那些因年老、疾病或傷殘需要長期照顧的被保險人提供護理服務費用補償的保險。這種保險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是當時社會老齡化發展下的時代產物。隨後,德國、英國、愛爾蘭、南非等國家也相繼出現了護理保險。在亞洲,日本更是將護理保險作為公共服務產品引入國家社會保障體系,要求40歲以上的人都要參加。目前,我國保險市場上也推出了部分護理保險產品,如「太平盛世附加護理健康保險」、「安安長期護理健康保險」、「中意附加老年重大疾病長期護理健康保險」等。但這些險種基本上都是針對老年人的護理問題,並且是作為其他人身險的附加險出現,其運作方式與養老類保險大同小異,和真正意義上的護理保險還有較大的差距。
從中國目前的社會發展現狀來看,護理保險市場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
第一,高齡人群護理需求。據《中國21世紀人口與發展》白皮書統計,20世紀末,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0%。按照國際通行標准,中國已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2005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近1.44億,約占總人口的11%,預計到2040 年,60歲以上老人將達2.5 億以上,占總人口的23.79%,是20 歲左右人口的2--3倍。隨著大量「四二一」、「四二二」、甚至「八四二一」結構家庭以及「空巢家庭」、「丁克家庭」的出現,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晚年面臨關懷和照顧的缺失風險,市場對老年人護理保險產品的需求急劇上升。
第二,重大疾病後期護理需求。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環境污染等問題正日益成為人們的健康殺手,各種重疾發生率不斷上升。重大疾病除了巨大的直接治療費用外,後期的看護費用、營養費用、恢復費用以及後續治療費用等還需一大筆開支,例如癱瘓的治療費、住院費、護理費等綜合起來,平均每天大約要500元的支出,如果再考慮照顧病人引起的長時期收入損失,重疾風險將給患病家庭帶來不可想像的災難。
因此,急需一種可以為重疾患者提供後期護理服務以及費用補償的護理保險來減輕患病家庭的沉重負擔。
第三,傷殘人士護理需求。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傷殘人士指在心理、生理和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或功能喪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目前我國共有殘疾人6000多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即平均每5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有殘疾人。
這其中包括聽力言語殘疾人2057萬,智力殘疾人1182萬,肢體殘疾人877萬,視力殘疾人877萬,精神殘疾人225萬,多重及其他殘疾人782萬,其中還有600多萬是兒童。傷殘人士由於行動不便,日常生活往往需要家人的關心和照料,為此,他們的家人不能擁有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在經濟和精神的雙重摺磨下顯得疲憊不堪。鑒於此,社會上對傷殘人士護理保險的呼聲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