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種行情 » eth項目中國科學家

eth項目中國科學家

發布時間: 2022-10-23 21:38:37

㈠ 麻生明的人物生平

1965年生於浙江東陽。
1982年畢業於浙中名校——東陽市巍山中學
1986年畢業於杭州大學化學系,同年進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師從陸熙炎院士
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
1990年獲該所博士學位
1991年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
1990.12-1992.06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92.06 被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
1992.09-1993.10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ETH)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3.10-1997.03 美國普渡大學(Pure University)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導師:201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Negishi教授)
1995 年獲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1997年3月回國從事科研工作,1997年建組開展工作
1997.09-至今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研究員
2000-2005 國家973項目「創造新物質的分子工程學」的首席科學家之一
2003.02-至今 浙江大學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
2004年獲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Mr. & Mrs. Sun Chan Memorial Award
2005年獲IUPAC OMCOS獎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7年-2013年任華東師范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
2008年9月起,擔任973計劃「惰性化學鍵的選擇性激活、重組及其控制」首席科學家
2008年11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4年1月,任浙江大學理學部主任。
2014年9月,任復旦大學教授。

㈡ 秦偉的個人簡介

1979年至1986年就讀於大連工學院並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
1991年於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1993年10月於北京大學化學系高分子教研室博士後出站;
1998年於南京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9年3月至2003年5月,分別在瑞士聯邦高等理工學院(ETH),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及密西根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任美國Medtronic,Inc.公司高級研發工程師。
2006年7月受中國科學院黨組的指派到工程熱物理所任所長。
2014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院長。
2006年9月起任中科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獲得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二等獎、聯合國機構ICSC-世界實驗室SIMON獎、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科院「百人計劃」擇優支持、山東省首屆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並被授予山東省「泰山學者」及「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等稱號。
秦偉博士的研究方向為發展化學和生物感測器技術檢測海水中有毒污染物。目前主持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百人計劃」、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等項目。

㈢ 溫馨的回憶 永恆的緬懷——紀念黃汲清院士誕辰周年及逝世周年

潘雲唐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卓越的地質科學大師黃汲清院士離開我們已整整15年了,但他的偉業豐功,永垂科學史冊,他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汲清先生出身在一個世代書香的小地主家庭。少幼聰穎好學,成績名列前茅。而且,他思想先進,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他在成都四川省立聯合中學、天津北洋大學預科和北京大學地質系讀書時,都積極參加了學生愛國進步活動。他在學習上極其刻苦努力。在天津和北京的7年大學生活中,他從未回過一次家,一方面由於他家遠在四川,當時交通條件差,另一方面,他也全力以赴地投身到學習中去。

黃汲清在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期間,成績特別優異,1927年,他上三年級時即在《中國地質學會志》(英文刊)上發表了《北京西山寒武奧陶紀層》一文,被授予「優秀論文獎金」(140塊大洋)。1928年,他畢業前夕,與同班同學隨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去熱河省北票等地調查地質,他野外記錄簿文圖俱佳,顯露基本功的絕活,深得翁的青睞。同年夏,他畢業後即考入農礦部地質調查所(當年夏,國民革命軍北伐攻佔北平後,該所歸南京國民政府農礦部管轄)。翁文灝竟安排他這樣一位還沒轉正的「練習生」在他的大辦公室里與他的秘書並排辦公。這簡直是破天荒的禮遇。說明翁真是相中黃汲清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伯樂」他實在是當得太好了。黃汲清入地質調查所一兩年間調查了東北煤田地質,特別是隨丁文江從事了西南地質大調查,又在兩年內撰寫出版了6部關於古生物學、地層學、區域地質學的專著。他初出茅廬,鋒芒畢露、業績輝煌,深為丁文江、翁文灝所青睞和器重,並物色為接班人。1931年5月,翁文顥去南京出席中國地質學會第8屆年會,特意帶上黃汲清去經風雨、見世面。1932年翁又授意並推薦他去瑞士留學。1933年,丁文江去美國出席第16屆國際地質學大會後到歐洲游歷,特別在日內瓦約見黃汲清,告訴他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二疊紀古生物地層學權威查爾斯·舒克特在16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上講述世界二疊系地層對比時,採用了黃的中國二疊系劃分方案,使他也感到很光彩。臨別時,丁更是語重心長地對黃說:「你還年輕,前程無量,我們對你的希望無窮,我的這架布朗屯羅盤,用了幾十年,已經舊了,送給你作紀念吧!」令黃十分感動。

黃汲清1935年在瑞士濃霞台大學獲地質學博士,又游學歐美列國,於1936年1月滿載收獲和榮譽回到祖國,才知丁文江先生於月初病逝於長沙,不禁失聲痛哭。他向當時任實業部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翁文灝匯報情況後,翁滿心歡喜,當年即任命他為該所地質主任,一兩年內就晉升為副所長、代所長、所長。翁1937年3月22日致胡適的信上說:「適之我兄……地質所事交黃汲清君代理,此即在君(即丁文江)與弟共同選定為繼任所長者」道出了個中底細。當時翁文灝身邊能人如雲,不但有黃汲清在北大地質系的三四十歲的老學長,更有農商部地質研究所畢業的40多歲的「元老」,而翁卻按照與丁久已內定的方案,逐步交班給剛留學回國,才三十二三歲年齡的黃汲清,這一驚人之舉自然使整個地質界同仁衷心仰慕黃的天才,當然也許免不了有少數人忌妒。然而丁文江、翁文灝任人唯賢、不搞論資排輩、大膽提拔青年精銳的舉措被歷史證明是完全正確的,而且是無比英明的。

黃汲清沒有辜負恩師的信任、器重和全體同仁的期望,他尊老愛幼,上下一心,把地質調查所辦得欣欣向榮,成為中國地質科學事業傑出的第二代領導人。後來,他辭去所長職務,潛心野外調查和科學研究,在基礎地質、應用地質若干領域都有輝煌的建樹。在古生物學、地層學、地史學方面,他建立了中國二疊系生物地層學劃分對比的基礎,有「黃二疊」的美譽。在區域地質學與構造地質學方面,他開拓了中國地質圖類的編繪事業,20世紀40年代他主持編了14幅《1/100萬國際分幅的中國地質圖》及整幅《1/300萬中國地質圖》,60年代初他又領導編繪了國際分幅的1/100萬全國整套地質圖件(地質圖、大地構造圖、成礦規律圖),他又是我國歷史大地構造學的奠基人,創立和發展了「多旋迴構造運動學說」,成為我國大地構造學五大學派之一的代表。在應用地質學如礦床地質學方面,他發展並運用了「陸相生油學說」及「多旋迴成礦學說」指導了石油天然氣及其他重要礦產資源的普查勘探。此外,他在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冰川學以及地質科學史等方面都有若干貢獻。他在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西南地質調查所所長、西南地質局局長,全國礦產普查委員會常委、地質部石油地質局總工程師、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兼大地構造研究室主任、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名譽院長。

1948年,黃汲清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是地質學界6位院士中最年輕的(44歲)。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並長期擔任中科院地學部副主任。他早年即擔任過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改革開放初期的1979年,他當選為該學會第32屆理事長,再一次擔當起全面領導中國地質科學事業的重任。他曾率團出席了在巴黎舉行的第26屆國際地質學大會,又出席了在莫斯科、華盛頓、東京舉行的第27~29屆國際地質學大會。

他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陳嘉庚地球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獎優秀獎。在國際上,他曾獲美洲地質學會名譽會員、蘇黎世瑞士聯邦高等理工大學榮譽博士、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等光榮稱號。

我從中學時代就聽說過黃汲清先生的大名,他當時作為西南地質局局長、也兼任重慶地質學校校長。我所在重慶市一中初中的高班同學有考到重慶地校的,回母校談起他們的黃汲清校長是著名的大地質學家。我也聽我第二位母親(也是我的大姨)劉尊一(西南師范學院教授)所生的弟弟則信說,黃汲清先生和母親是北京大學同學,還倡議過北大同學會的活動,而他與汲清先生的長子浩生還是儒英小學的同班同學和好友,他們一起玩時,浩生突發急性闌尾炎,還是則信背他回家,然後送醫院治療的。他還說姐姐則智在儒英小學與浩生的姐姐潔生也是同班同學、好友。

1957年我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就經常聽說黃汲清先生了,最初的印象主要有兩點:有人說他驕傲自大、趾高氣揚,很不好接近;又有人說他差點被打成右派,後被保護過了關,但也受過批判和沖擊,在那「政治掛帥」的年代,他雖是大科學家,也根本吃不開。而我本人在「紅專辯論」中又被批判為「白專典型」,很受壓抑。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想到去找黃汲清先生。

1963年,大學畢業前夕,我報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楊鍾健院士(學部委員)的研究生,雖然考出了優異的成績,但楊老卻從北大組織上和群眾中聽到關於我「白專典型」的很多微詞,因而公開放出話來:「潘雲唐盡管成績考得最好,可惜我就是不要」。這對我無疑是沉重的打擊,留北京工作的希望不免要落空了。我想作最後一搏,從其他地方尋找慰藉和補償。我就在當年夏天一個下午。不揣冒昧,到百萬庄卯區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宿捨去登門拜訪黃汲清先生,自我介紹之後的由頭是代表則智姐姐、則信弟弟問候潔生姐姐和浩生弟弟,並告知聯系方式。汲清先生和夫人陳傳駿女士明白我的身份和關系後,對我十分熱情親切。並且留我一起吃晚飯,慢慢敘談幾十年兩家的友誼,真是一見如故。

汲清先生深情地對我回憶與父母親的友誼:「我和你媽媽20年代在北京大學同學,雖然不在一個系,但常常一起參加進步集會,又一起上街去示威遊行,你媽媽不畏強暴,敢與軍警搏鬥,堪稱女中豪傑……你爸爸抗日戰爭時期是我的老上司,他是經濟部常務次長,我是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他雖然位高權重,但很平易近人,體恤下屬。我按規定每兩個星期一次去部機關匯報工作(述職)。你的爸爸見了我總是熱情招呼,親切握手,坐下來仔細聽我陳述,然後認真研究工作,有時也輕松愉快地『擺龍門陣』,拉家常。我偶爾遇到所里有急事,去到部機關,翁文灝部長不在時,找到你爸爸,他對地質業務不熟悉,完全尊重我們的意見,我們提出一些要求時,他也不跟我們斤斤計較,看我們說得頭頭是道,八九不離十,就大筆一揮,為我們簽字,然後蓋章,辦各種手續,使我們能及時領到錢和東西,解決我們所里的問題……」陳傳駿夫人說她也認識我的兩位媽媽,並多次去過我們家。後來,他們又問了我個人的若干情況,特別是政治表現、業務功課,外文工具的掌握等,十分親切周到,從那時起,我就稱呼他們為「黃伯伯」、「黃伯母」。

這次突然造訪的意外成功,對在極「左」形勢下懷才不遇、窮愁潦倒、落魄失意的我真是極大的撫慰。我懊悔自己不了解地質科學事業發展歷史的掌故,以至選錯了專業,投錯了人,在楊鍾健先生那裡遭到冷遇和厄運,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在汲清老伯伯這里卻是「柳暗花明」,使我受寵若驚,實在有「相見恨晚」之感。我回到學校後,立即給汲清老伯伯寫了一封語重心長的信。信上搬用了德國革命家威廉·李卜克內西「回憶馬克思」一文中的話:「我以一個毫無閱歷的、並且滿懷知識飢渴的年輕人,能夠有緣認識馬克思並得到他的教誨這種好運,更是使我感到萬分慶幸的,只不過把『馬克思』和『他』改成『先生』。」不幾天就收到了他的回信,對我勉勵有加,特別是提到最近與我的老師樂森

先生見面時談起我的情況,更表明了他對我的關心。那時畢業以後不像今天這樣自謀職業,有選擇工作的自由,而是強迫命令,硬性分配。考研失敗,我就被分配到四川成都地質部西南地質科學研究所,臨行前又和弟弟一起去拜會黃伯伯,他說:「你學地質,研究古生物,西南區、四川是個好地方。你回老家去好好乾,照樣是很有前途的。」我到了成都之後,也給汲清老伯伯夫婦寫過信,報告當時的情況。

在「四清」和「文革」初期,我都是「黑五類」挨整對象,與汲清老伯伯一家就中斷了聯系,我也聽說汲清老伯伯在「文革」初期受到嚴重沖擊,很為他擔心。1971年林彪自我爆炸以後,形勢有了好轉,我們開始恢復業務工作。我也聽說汲清老伯伯夫婦都從江西「五七」幹校回到了北京,也很為他們高興。

1974年,我為編撰《西南區古生物圖冊·四川分冊》而出差北京地質科學研究院,去汲清老伯伯家中拜望,他們家從原來的一個套間被壓縮到一個單間,十分擁擠。但他們仍十分坦然,隨遇而安,汲清老伯伯剛恢復工作又一心撲在科學事業上。1975年,我出差南京,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聽了汲清老伯伯給青年科技人員的報告,又特別到汲清老伯伯所住的賓館去拜望,傳駿老伯母也在。

「文革」結束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中華大地。1978年研究生制度恢復,我投考了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尹贊勛先生的研究生,並取得了初試第一名的好成績,到北京來復試,復試結束後又在北京出差,為公家辦一些事,並且與則智姐姐一同在友誼醫院侍候患膀胱癌手術成功後康復過程中的母親。聽姐姐說,母親剛住進友誼醫院時,汲清老伯伯夫婦都到醫院探視。汲清老伯伯還特別托他的老朋友、該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鍾惠瀾教授多多關照,再加上母親的老友鄧媽媽(鄧穎超)又請曾任總理醫療組長的吳階平教授(後為兩院院士,曾任人大副委員長)參加會診,所以母親的手術和康復治療才很順利。過了一段時間,我又和則智姐姐、則仁哥哥去三里河南沙溝6幢1門2號汲清老伯伯新居拜望,見他們從局促的一間小屋遷到了一個豪華的大套間,還帶後花園,深深為黨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而由衷高興。

後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嚴濟慈先生,在召開全院招生工作會議時說研究生院要成立師資班,把成績合格者培養成為研究生院未來的教師,於是中科院地質所招辦就高姿態將我劃撥給研究生院師資班。1978年10月來京報到後,去汲清老伯伯家中拜望。從那時起直至他逝世,成了他們家的常客,過從甚密。

1979年初,汲清老伯伯對我說,他大半生發表了很多著作,「文革」中抄家都散失了,希望我有空到圖書館查文獻時,逐漸把他的著作目錄編出來。我欣然接受這個任務,我結合研究生課題運作,在圖書館、資料館查文獻時,也把汲清老伯伯的著作卡片作了三四百張,一篇著作一張,包括公開發表的和內部印刷的,我另抄了一套,連同一個卡片盒一起送到他家,他很高興,審閱之後又提供新的線索,我再去查找,如此反復多次,終於編成了他的著作目錄,以後在很多刊物、專著上發表。

當年有一天,汲清老伯伯打電話約我去他家,並告訴我,當時很多單位部門在爭著出科學家的傳記,讓我抽時間聽他口述,進行筆錄然後整理,我們就在星期日花一整天做了這件事,我整理完了他的傳稿後交他審閱修改,後來,最先發表在北京語言學院教授徐志春主編而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科學家辭典·第一分冊》上。我從給他編傳記中深深體會到他的優秀品質,高風亮節,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不久我送給他們一首舊體詩,全文如下:

七律:感事呈汲清公老世伯

偉矣高哉夫子黃,學壇薄海頌聲揚。

煊煊大業如徐士,赫赫豐功比四光。

追念先君前共事,感懷家母舊同窗。

余儕晚進承霖雨,銘謝栽培恩義長。

落款是「卑職、不肖世侄、愚私淑弟子雲唐拜奉」。

汲清老伯伯接過去反復吟誦,並說:「你的古典文學功底真是深厚,精通舊體詩詞格律,寫得很好。不過,你太客氣了!你太客氣了!」

當時我在家書中向母親匯報了為汲清老伯伯做了一些事的情況,母親很高興,在回信中勉勵我繼續努力,多為黃伯伯服務,也在黃伯伯領導下多作出些成績來。1979年,母親在重慶因膀胱癌復發第二次手術失敗而逝世,我得知噩耗後,請假回重慶奔喪,臨行去到汲清老伯伯家中,他們二老及其他親人也對母親的逝世感到悲傷和惋惜,二老表示立即發唁電並囑我轉達對家鄉親人們的慰問,望我們節哀順變。我從重慶回來後,又去汲清老伯伯家,向他們二老表達兄弟姐妹親人們的感激和問候。我又對他們二老說:「我從小是爸爸和媽媽們最喜歡的兒子,黃伯伯、黃伯母是爸爸和媽媽們最好的朋友,我一定按他們生前的囑咐,忠心耿耿、踏踏實實為黃伯伯效勞」。

1980年初,汲清老伯伯說他原來在中央大學地質系兼課時的高足許靖華教授是美籍華裔學者,當時在蘇黎世瑞士聯邦高等理工大學任教,為該校100周年校慶,打算授予世界著名科學家名譽博士學位,許先生特推薦了他的老恩師汲清老伯伯,因此,要他把有關材料寄過去。汲清老伯伯和我約好時間,去他家整理他的材料。到了約好的那天傍晚,朔風怒吼,大雪飛揚。我騎著自行車,到他家,在門外脫掉大衣,抖掉滿身雪花,然後才進到屋內。汲清老伯伯夫婦和其他親人很驚訝很感動地說:「下這么大的雪你還來了?」我懇切地回答:「有約在先,誠信為重。信者人之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

,小車無

,其可以行之哉?答應了要為黃伯伯做這么重要的事,慢說下雪,下刀子也得來啊!」然後大家坐下來,忙了兩三個小時,把有關材料,主要是汲清老伯伯生平業績的中英文簡介,主要學術著作目錄等,都整理完畢了,他的著作目錄涉及的文種很多,好在我為了學習和科研的需要,涉獵了多種文字,除英、俄文較熟練外,德、法文乃至日文也可勉強抱著字典查查專業文獻。汲清老伯伯面對我為他整理好的材料大發一通感慨,也連帶了幾句牢騷話。他說:「我身邊就缺你這樣的人才,三下五除二,很好地把我預定的任務完成得干凈利落。朱效成、孟繼聲簡直不怎麼樣,1957年就要把我打成右派,報到部里以後,何長工、宋應等部領導保了我,他們還組織大會、小會批判我。文化大革命又整我,誣蔑我是丁文江、翁文灝的走狗,是美蔣經濟特務,把我關進牛棚。『文革』後期我都解放了,成了三結合對象,當上了地科院革委會副主任、副院長,身邊竟然還沒配助手,催得急一點,才派剛畢業的工農兵大學生跟我窮對付。這小夥子人很憨厚,很勤奮,我並不反感,但畢竟在『文革』期間學到的東西有限,幫不了我太大的忙。要是多一些像你這樣的人就好了」!傳駿老伯母插了一句:「你能把雲唐要到身邊來嗎?」他回答:「可惜我官還小了一點,要副部長以上才有資格點名調人。」

1982年10月7~9日,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首屆學術年會——「第一屆全國地質學通史討論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汲清老伯伯和另外幾位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春昱、高振西、張文佑及美籍華裔著名地質學家吳景楨等出席了開幕式。汲清老伯伯作為學會 理事長在會上致了賀詞,開始就說:「近幾年,地質學史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績,參加的同志越來越多。據我初步了解,夏湘蓉、吳鳳鳴、孫榮圭、王根元、李鄂榮、王仰之、聞廣、潘雲唐等同志都做了研究工作……」這是我第一次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被地質科學大師點名表彰。兩年後,我進了該 研究會第二屆10人幹事會班子,想來與汲清老伯伯及諸位師友的提攜也是不無關系的。20多年來,我一直在這個班子里執行領導意圖,與同仁們親密共事,在我的諸多社會兼職中,這無疑是最令我無比執著和全身心投入的。

汲清老伯伯在很多地質學史研究與著述工作中都約我參加,1985年,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擬編輯出版《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系列中的《中國現代地質學家傳》,由中南工業大學教授何紹勛等具體運作,何先生特請汲清老伯伯和他並列全書主編,汲清老伯伯向編委會推薦我寫章鴻釗、丁文江、譚錫疇、田奇

、李春昱、計榮森、程裕淇七位老地質學家的傳記篇目,我寫完後,編入了該書第1集,總共52人,我寫的篇幅大概佔了1/7。1988年,《中國大網路全書·地質卷》編纂過程中,約汲清老伯伯寫「趙亞曾」、「朱森」的簡傳條目,汲清老伯伯特寫信給該卷編輯樓遂,推薦我來寫。後來樓遂又讓我寫了其他地質學家的簡傳條目。我也幫他們做了相關的工作。1993年該書出版時,我被列入「特約編輯」名單。

1987年,汲清老伯伯又約我編《翁文灝選集》,他運籌全局,負責選題,我做具體編輯工作,此書趕在翁文灝老伯伯誕辰100周年之前,由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署名「黃汲清選、潘雲唐編」。他在「序言」中說:「汲清應翁先生親屬和冶金工業出版社的請求,在潘雲唐同志和其他同志幫助下,從事翁先生學術遺產整理工作……編成此書」。

1989年9月15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舉行了「翁文灝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座談會」,該書作為大會文件之一,發給了每一位與會者,受到大家一致好評和翁老伯伯親屬的誠摯感謝。翁老伯伯的三女婿——幼娟三姐的夫君徐永盛兄(台灣「中國葯學會」秘書長)特代表海外親屬來參加大會,見到我時說:「我在台北已經知道,我岳父的這次紀念活動中,很多世交友人都出了大力,其中有潘宜之先生的公子,原來就是您啊!」緊接著,汲清老伯伯又指導我和他的秘書謝廣連編纂了《丁文江選集》,署名為黃汲清、潘雲唐、謝廣連編,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1993年出版。

我先後為汲清老伯伯寫了很多宣傳報道文章,他看了以後都高興,不過,他也常提醒我,一定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所以我每次寫完初稿都請他過目,反復修改,後來我把發表這些文章的報紙、刊物給他送去時,他很滿意,特別是1994年我在大型人物半月刊《中華英才》總101期上發表了《黃汲清——數著地球的脈搏走》一文,他看後特用英文批上「Very good!T.K.Huang」。

1995年3月22日,汲清老伯伯不幸病逝。3月31日,我參加在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上千人的隊列中,向這位卓越的地質科學大師告別。

20世紀末,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親任主編,策劃在科學出版社出版《創新輝煌:科學大師的青年時代》一書,我是編委會成員,也寫了其中的《傑出的地質科學大師——黃汲清》一文,該書於2001年出版,讀者從中外大科學家們青年時代的努力奮斗中能夠汲取不少開拓創新、鑄造輝煌的動力。

2004年是汲清老伯伯百年誕辰,中國地質學會等單位事前籌劃舉行紀念活動,其中有一項工作,就是要編撰《黃汲清年譜》一書,2003年我即在汲清老伯伯早年高足——任紀舜院士等領導下,具體運作此事,此書趕在2004年汲清老伯伯百年誕辰之前出版。當年6月7日,在京西賓館大禮堂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會。路甬祥副委員長、曾培炎副總理兩位國家領導人、數十名院士及數百名專家學者等出席,此書也發給了每一位與會者,署名是「中國地質學會編,執筆人潘雲唐」。當年的3月30日,是汲清老伯伯的百歲生日,他的家鄉——四川仁壽縣的領導特別邀請我去他的母校——仁壽縣第一中學作報告,講述他的生平業績,受到師生員工熱烈歡迎,副縣長王利清、縣政協主席李德全、副主席伍小魯出席了大會,大會上我和他們還為「黃汲清獎學金」得獎者頒了獎。

回想我們兩家三代人大半個世紀的情誼,不禁感慨萬分。我有時想,如果我選對了專業,投對了人,也許我的人生、事業又是另一番情景。具體說,我如果早些利用上這個寶貴的世交關系,分專業時選學構造地質,做汲清老伯伯的研究生,以後做他的秘書、助手,加入他領導的科研團隊,那就極有可能是院士了。因為他是翁文顥老伯伯和先君宜之先生的愛將,我如果到了他身邊,他一定會把我帶出來,尤其是他對我本人學識才華又是那麼青睞,那麼贊賞,那麼器重。可惜我在極「左」形勢的壓抑之下耽誤了寶貴的二三十歲的青春年華。「百年風水輪流轉,三十河東四十西」。等我熬到了雲開霧散的改革開放太平極樂盛世,重新考回北京,再到汲清老伯伯身邊時,已是「不惑」之中年,跟他也只是橫向的關系,只能幫他做做編寫傳記、年譜、著作目錄這類打雜的事了。當然,歷史是無情的,生活沒有「假設」、「也許」,走過的路不能回去重走,只能面對現實,從零開始,向前看,不向後看,人永遠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所以要知足常樂。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我也算滿意了。

再過四年,將是汲清老伯伯110年的誕辰,我想,學術界也許會醞釀新的紀念活動,他的《年譜》可否擴編、再版?可否為他寫出一本長傳?這些問題都可以考慮考慮,讓汲清老伯伯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更多地惠及國家民族和社會。

參考文獻

[1]潘雲唐.黃汲清在地層古生物學上的卓越貢獻.化石,1983(1,總35):8~10

[2]黃汲清選,潘雲唐編.翁文灝選集.見:中國現代自然科學家選集叢書.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9,1~359

[3]姜江.大地構造學家、古生物地層學家、石油地質學家黃汲清(1904-),見:黃汲清,何紹勛主編.中國現代地質學家傳.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74~288

[4]姜春發,黃汲清.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第一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342~362

[5]黃汲清,潘雲唐,謝廣連編.丁文江選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247

[6]潘雲唐,黃汲清.數著地球的脈搏走.中華英才.1994(17,總101):42~43

[7]姜春發.黃汲清(1904~1995).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劉東生本卷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理學編·地學卷·1.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444~460

[8]潘雲唐.誠摯的悼念深情的緬懷——黃汲清老世伯逝世三周年祭.見:中國地質科學院編.黃汲清紀念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115~118

[9]潘雲唐.傑出的地質科學大師——黃汲清,創新輝煌:科學大師的青年時代(路甬祥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783~803

[10]何起祥.黃汲清先生榮膺ETH榮譽博士學位.中國地質學會8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634

[11]禹啟仁.設立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的前前後後,見:中國地質學會8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2002,634

[12]潘雲唐.黃汲清與二疊紀——紀念著名地質科學大師黃汲清院士百年華誕,化石,2004(3):32~34

[13]潘雲唐.黃汲清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球,2004(2,總136):7~8

[14]潘雲唐.參政議政的楷模——紀念黃汲清院士百年華誕.民主與科學,2004(3,總58):51~52

[15]單卿(潘雲唐).四川仁壽縣隆重紀念黃汲清百年華誕.中國地質學會會訊,2004(1,總94):57~58

[16]中國地質學會編.黃汲清年譜,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1~341

[17]黃潔生.黃汲清(1904~1995).見:錢偉長總主編,孫鴻烈本卷主編.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地學卷·地質學分冊(一),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387~396

㈣ 科學家實現在不破壞量子態的情況下測量機械量子系統的屬性

在單個量子水平上控制機械運動的系統正在成為一個有前途的量子技術平台。新的實驗工作現在確定了如何在不破壞量子態的情況下測量這種系統的量子特性--這是充分挖掘機械量子系統潛力的一個關鍵因素。 當提到量子力學系統時,人們可能會想到單光子和隔離良好的離子和原子,或者電子在晶體中傳播。在量子力學的背景下,更奇特的是真正的機械量子系統;也就是說,大質量物體的機械運動,如振動是量化的。

圖為聲學共振器的光學顯微鏡圖像(兩個較大的圓盤,其內部是壓電換能器)和連接到超導量子軌道(白色結構)的天線

在一系列開創性的實驗中,機械繫統的基本量子力學特徵已經被觀察到,包括能量量化和糾纏。然而,為了將這些系統用於基礎研究和技術應用,觀察量子特性僅僅是第一步。下一步是掌握機械量子物體的處理方法,使其量子狀態可以被控制、測量,並最終在類似設備的結構中得到利用。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固體物理實驗室的Zhu Yiwen小組現在已經在這個方向取得了重大進展。他們在《自然-物理學》雜志上撰文,報告了從機械量子系統中提取信息而不破壞珍貴的量子狀態。這一進展為量子糾錯等應用鋪平了道路,甚至更多。

大規模量子力學

ETH的物理學家們採用了一塊厚度略低於半毫米的高質量的藍寶石作為他們的機械繫統。在它的頂部有一個薄薄的壓電換能器可以用來激發聲波,這些聲波在底部被反射,從而在板塊內延伸出一個明確的體積。激發行為是大量原子的集體運動,但它們是可以量化的(以被稱為聲子的能量單位),並且至少在原則上可以受到量子操作的影響,其方式與原子、光子和電子的量子狀態非常相似。

耐人尋味的是,有可能將機械諧振器與其他量子系統,特別是與超導量子比特連接。後者是微小的電子電路,其中的電磁能量狀態是量化的,它們目前是構建可擴展量子計算機的主要平台之一。與超導電路相關的電磁場使量子比特能夠與聲學共振器的壓電換能器耦合,從而與它的機械量子態耦合。

倒裝晶元粘接的混合裝置

倒裝晶元粘合的混合裝置的照片,聲學共振器晶元在超導量子比特晶元的頂部。底部晶元的長度為7毫米。

在這樣的混合型量子比特-共振器設備中,可以結合兩個世界的優點。具體來說,超導量子比特的高度發達的計算能力可以與聲學模式的穩健性和長壽命同步使用,後者可以作為量子存儲器或感測器。然而,對於這樣的應用,僅僅耦合量子比特和諧振器的狀態是不夠的。例如,對諧振器中的量子狀態的直接測量會破壞它,使重復測量成為不可能。相反,需要的是以更溫和的、良好控制的方式提取機械量子態信息的能力。

非破壞性的路徑

Zhu Yiwen帶領的博士生Uwe von Lüpke、Yu Yang和Marius Bild與Branco Weiss研究員Matteo Fadel合作,並在學期項目學生Laurent Michaud的支持下,現在已經實現這種所謂的量子非破壞性測量的協議。在他們的實驗測量過程中,超導量子比特和聲學共振器之間沒有直接的能量交換。相反,量子比特的屬性取決於聲學共振器中的聲子數量,不需要直接"接觸"機械量子狀態--想想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演奏過的特雷門琴(Theremin),這種樂器的音高取決於音樂家的手的位置,而不需要與樂器進行物理接觸。

創建一個混合系統,其中諧振器的狀態反映在量子比特的頻譜中,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對於量子狀態在量子比特和諧振器中能維持多長時間,才會因外界的不完善和擾動而消失,有著嚴格的要求。因此,該團隊的任務是推動量子比特和諧振器量子狀態的壽命。通過一系列的改進後他們成功了,包括仔細選擇所使用的超導量子比特的類型,並將混合裝置封裝在一個超導鋁腔中以確保嚴密的電磁屏蔽。

在需要了解的基礎上提供量子信息

在成功地將他們的系統推入所需的操作體系(被稱為"強色散體系")之後,該團隊能夠在用不同的振幅刺激聲學共振器,然後溫和地提取其聲子數量分布。此外,他們展示了一種方法,可以在一次測量中確定共振器中的聲子數量是偶數還是奇數--一種所謂的奇偶性測量--而不需要了解關於聲子分布的任何其他信息。獲得這種非常具體的信息,但沒有其他信息,在一些量子技術應用中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奇偶性的變化(從奇數到偶數的轉變或反之亦然)可以表明一個錯誤已經影響到了量子態,需要進行糾正。當然,這里至關重要的是,被糾正的狀態不被破壞。

然而,在實施這種糾錯方案之前,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混合系統,特別是要提高操作的保真度。但是,到目前為止,量子糾錯還不是地平線上的唯一用途。在科學文獻中,有大量令人興奮的理論建議,用於量子信息協議以及基礎研究,這些建議得益於聲學量子態駐留在大質量物體中的事實。例如,這為 探索 大型系統極限下的量子力學范圍以及利用機械量子系統作為感測器提供了獨特的機會。

㈤ 為什麼覺得黑洞很可怕

了解了就不可怕。
黑洞(英文:Black Hole)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故而,「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
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這個解表明,如果一個靜態球對稱星體實際半徑小於一個定值,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存在一個界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這個定值稱作史瓦西半徑,這種「不可思議的天體」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命名為「黑洞」。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的因黑洞引力帶來的加速度導致的摩擦而放出x射線和γ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藉由間接觀測恆星或星際雲氣團繞行軌跡來得出,還可以取得其位置以及質量。
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21時,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面世,該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被證明在極端條件下仍然成立。
北京時間3月24日晚10點,中國科學家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TH)合作組織公布最新研究成果:發現了偏振光下M87超大質量黑洞的影像。

㈥ 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以太坊一度突破3400美元,以太坊的發明人是誰

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以太坊一度突破3400美元

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以太坊周一首次突破3000美元,周二進一步上漲,一度突破3400美元,再創新高。市值一度達到3952億美元,全球資產市值排名第18位,超過萬事達和英偉達,接近沃爾瑪。交易員將比特幣的崛起歸因於2020年底比特幣的崛起,而區塊鏈乙太網的升級讓比特幣變得更加有用。今年到目前為止,以太坊增長了365%左右。

比特幣網路其實是一個分布式資料庫,而乙太網則更進一步。可以看作分布式計算機:區塊鏈是計算機的ROM,合同是程序,乙太網的礦工負責計算,扮演CPU的角色。當然這台電腦不是也不能免費使用,否則任何人都可以儲存各種垃圾信息,進行各種瑣碎的計算。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內容了。

㈦ 高清黑洞照片發布,科學團隊還發現了什麼其他成果

2021年3月24日晚上10點,由中國科學家組成的事件地平線望遠鏡(ETH)協作組織宣布了最新研究結果:偏振光下M87超大質量黑洞的圖像。這是兩年前成功拍攝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黑洞照片後的最新進展。這也是天文學家第一次測量極化信息,該極化信息表徵了如此靠近黑洞邊緣的磁場。這一結果是解釋距地球5500萬光年的M87星系如何從其核心傳播巨大能量射流的關鍵。

在最新的觀測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和中國的三個團隊分別對黑洞的距離,質量,旋轉和演化進行了最准確的測量,最終獲得了 X1黑洞的最新距離7200多光年,人們發現該系統包含一個質量為太陽質量21倍的黑洞,並且黑洞的視界以至少光速的95%的速度旋轉。這是人類發現並確認的唯一黑洞,其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20倍,並且會像這樣旋轉。最快的X射線雙星系統。人類探索黑洞的結果仍在繼續。去年10月6日,英國人羅傑·彭羅斯,德國人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安德烈婭·蓋茲因其對黑洞研究的貢獻而獲得2020年諾貝爾獎物理獎。

㈧ 黑洞的剋星是什麼

黑洞算是宇宙中的霸王,似乎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和它抗衡。就算是光也沒辦法逃脫它的影響,基本沒有任何物質敢和黑洞正面對上,因為基本所有接近的物質都會被它吞噬掉,主要因為黑洞有著強大的引力。

有科學家認為,當時間加上霍金輻射的時候,黑洞就會被消滅。這是霍金提出的一個想法,他認為黑洞會不斷發射出輻射,並且不斷向外面輻射著能量,只能更快降低黑洞的質量,讓黑洞真正的蒸發從而達到消散的結果。

(8)eth項目中國科學家擴展閱讀: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的因黑洞引力帶來的加速度導致的摩擦而放出x射線和γ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藉由間接觀測恆星或星際雲氣團繞行軌跡來得出,還可以取得其位置以及質量。

北京時間3月24日晚10點,中國科學家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TH)合作組織公布最新研究成果:偏振光下M87超大質量黑洞的影像。

㈨ 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的傑出校友

諾貝爾獎得主 年份領域得主ETH淵源1901物理威廉·倫琴畢業生1913化學阿爾弗雷德·維爾納教授1915化學里夏德·維爾施泰特教授1918化學弗里茨·哈伯畢業生1920物理夏爾·紀堯姆畢業生1921物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畢業生及教授1936化學彼得·德拜教授1938化學里夏德·庫恩教授1939化學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教授1943物理奧托·施特恩教師1945物理沃爾夫岡·泡利教授1950醫學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畢業生1952物理費利克斯·布洛赫畢業生1953化學赫爾曼·施陶丁格教師1975化學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教授1978醫學沃納·亞伯畢業生1986物理海因里希·羅雷爾畢業生1987物理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畢業生1987物理卡爾·米勒畢業生1991化學理查德·恩斯特畢業生及教授2002化學庫爾特·維特里希教授其他傑出校友
沃納·馮·布勞恩,畢業生。火箭專家,二十世紀航天事業的先驅之一。
約翰·馮·諾伊曼,畢業生。數學家,對數學、物理、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都做出過巨大貢獻。
格奧爾格·康托爾,畢業生。數學家,集合論的創始人。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教授。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
尼克勞斯·埃米爾·維爾特,教授。計算機科學家,發明了Pascal語言、Euler語言、Mola-2和Oberon,獲1987年的圖靈獎。
奧列爾·斯托多拉,教授。汽輪機專家,最早研究動態系統穩定性的科學家。
赫爾曼·外爾,教授。數學家、物理學家,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早期的重要成員。
華人
周培源,博士後。理論物理學家、流體力學家,歷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湯德全,博士。礦山機電領域著名專家和奠基者,歷任同濟大學、中國礦業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英龍,博士。台灣企業家,曾兼任台灣大學教授。
吳啟迪,博士。智能控制專家,歷任同濟大學教授、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許靖華,教授。地質學家,歷任該學院地球科學院院長、地質研究所所長。

㈩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知名校友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誕生了一大批對瑞士乃至世界有影響力的人物,包括愛因斯坦等21位諾貝爾獎得主,她的許多畢業生成為瑞士政商學界要人。
諾貝爾獎得主 1901 物理 威廉·倫琴 畢業生 1913 化學 阿爾弗雷德·維爾納 教授 1915 化學 里夏德·維爾施泰特 教授 1918 化學 弗里茨·哈伯 畢業生 1920 物理 夏爾·紀堯姆 畢業生 1921 物理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畢業生及教授 1936 化學 彼得·德拜 教授 1938 化學 里夏德·庫恩 教授 1939 化學 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 教授 1943 物理 奧托·施特恩 教師 1945 物理 沃爾夫岡·泡利 教授 1950 醫學 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 畢業生 1952 物理 費利克斯·布洛赫 畢業生 1953 化學 赫爾曼·施陶丁格 教師 1975 化學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 教授 1978 醫學 沃納·亞伯 畢業生 1986 物理 海因里希·羅雷爾 畢業生 1987 物理 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 畢業生 1987 物理 卡爾·米勒 畢業生 1991 化學 理查德·恩斯特 畢業生及教授 2002 化學 庫爾特·維特里希 教授 其他傑出校友
沃納·馮·布勞恩,畢業生。火箭專家,二十世紀航天事業的先驅之一。
約翰·馮·諾伊曼,畢業生。數學家,對數學、物理、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都做出過巨大貢獻。
曼洛頓·馬克,畢業生。發明第一台凈水設備,被稱為凈水設備之父,世界健康飲水標准制定者,被歐盟各國一致採納並完善沿用至今。
格奧爾格·康托爾,畢業生。數學家,集合論的創始人。
華人
周培源,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後。理論物理學家、流體力學家,歷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湯德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礦山機電領域著名專家和奠基者,歷任同濟大學、中國礦業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英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台灣企業家,曾兼任台灣大學教授。
吳啟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智能控制專家,歷任同濟大學教授、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許靖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地質學家,歷任該學院地球科學院院長、地質研究所所長。
李靜海,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ETH的十大科學家
斯托多拉:歷史上最早研究動態系統穩定性的科學家,他和另一個同校教授胡爾維茨在1892年找到了系統傳輸方程根的正負性和動態系統穩定性之間的關系。
倫琴:X光的發現者,曾是ETH的副校長,他於1901年獲得了第一個諾貝爾物理獎。
威爾斯台塔爾:發現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獲1915年諾貝爾化學獎。
愛因斯坦: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1896年考入蘇黎世聯邦工學院,幾年後當他成了該校的教授時,還是一樣的曲高和寡,沒人聽得懂他在講什麼。
理查德昆:發現維生素和胡蘿卜素,獲193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沃爾夫岡·泡利:揭露了原子中電子雲的排列規律,發現了泡利不相容原理。獲1945年諾貝爾物理獎。
理查德·歐內斯:發現核磁共振,獲199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尼克勞斯·沃思:發明了Pascal語言、Mola-2和Oberon,獲1987年的圖靈獎。
榮格:瑞士心理學家,在1912發表的《潛意識心理學》是心理學上一個巨大的里程碑。他被無數的大學授予榮譽博士。
Jakob Ackeret:空氣動力學的先鋒,對超音速發動機和火箭成功研究。

熱點內容
比特幣礦機每天用電量 發布:2025-07-30 23:40:14 瀏覽:245
礦機被斷電 發布:2025-07-30 22:47:00 瀏覽:668
比特幣礦機連無線 發布:2025-07-30 22:11:58 瀏覽:880
測試btc中國 發布:2025-07-30 22:06:38 瀏覽:250
比特幣11月8 發布:2025-07-30 21:29:44 瀏覽:788
usdt匯率場外交易 發布:2025-07-30 21:07:46 瀏覽:815
xrp加密交易平台 發布:2025-07-30 20:28:37 瀏覽:613
2011年比特幣挖礦效率 發布:2025-07-30 19:50:54 瀏覽:558
比特幣礦機的主要生產商 發布:2025-07-30 19:43:58 瀏覽:33
虛擬幣礦機賺錢嗎 發布:2025-07-30 19:31:23 瀏覽: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