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種行情 » 妹島ETH學術中心

妹島ETH學術中心

發布時間: 2023-01-11 13:00:28

① ETH為什麼錄取率低更青睞哪一類的學生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是世界最著名的理工大學之一,享有「歐陸第一名校」的美譽,是一所世界頂尖的研究型大學。ETH常年在US news世界大學排行,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行,QS世界大學排行,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等各大高校排名上名列前茅,並開設著眾多的英語授課課程,還有著較高的性價比,因此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眾多學子,尤其是理工科學子。也正是因為這個,申請ETH的學生非常多,競爭是非常激烈的,而每個專業招收的人數並不算多,除去本土學生以及歐盟學生,招收的國際學生數量比較有限,所以錄取率並不高,申請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比較熱門的專業,比如物理,化學,建築,地球科學等。而碩士階段是ETH最為重視的部分。因此,相對於本科和博士,錄取的審核相對也會更為嚴格一些。
ETH在挑選學生時更傾向於名校,高績點的學生,就國內大學來說,雙非的學生他們是很少會考慮的,且錄取學生的GT分數也普遍偏高。當然對你來說,院校背景是有優勢的,也可以豁免托福。接下來可以主要focus在提升均分和刷GRE分數上。

② 盤點全球著名結構工程師

盤點全球著名結構工程師

結構工程師是指合理的將建築物的結構承重體系(包括水平承重體系的樓、屋蓋等和豎向承重體系的砌體、柱子、剪力牆等)建立和布置起來,以滿足房屋的承載力、安全、穩定和使用等方面的職務和工作。結構工程師即取得相應資質,進行結構計算和繪制結構圖的人。大家知道全球著名結構工程師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是盤點全球著名結構工程師的內容,歡迎閱讀與借鑒!想要了解更多的內容,歡迎關注論壇!

這是個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代表性的問題。一個建築系的學生會問「著名建築師有哪些嗎?」不會,因為隨便找一個建築系學生,他至少也能說出柯布、密斯、賴特、安藤、扎哈、赫爾佐格、庫哈斯、妹島、王澍……但是,隨便拉一個結構工程系的學生,問他著名的或者說優秀的結構工程師有哪些,怕是很難說出幾個。

結構工程師的種類很多:學術界工業界雙棲、樂於為建築師跨刀的、不理建築師自己單乾的、自己建築結構兩門抱的、會結構設計並且還很不錯的建築師……從工業革命到現在,整個近現代結構工程的歷史里,時間跨度也很大,我把時間界定在活躍在20世紀初以後的工程師,活躍在19世紀的布魯奈爾、艾菲爾、羅布林、泰爾福特等等,暫時不包括在內。

而且,由於中文資料的不完備,很多人沒有中文譯名,或者不同的版本里有不同的中文譯名,我就一律寫英文姓名,有中文譯名的我會追加註明。另外,結構工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並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這里列出的代表作,是說結構工程師做出了主導性的、決定性的工作和貢獻,而不是說所有的工作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

以下無責任榜單 TOP20,按出生年份排序,也算是一個結構工程發展歷史的回顧。個人偏見和偏好,不足為憑,僅供參考。

Vladimir Shukhov(1853~1939)。舒霍夫老師絕對是大神級的存在,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追捧特斯拉,卻無人知曉舒霍夫。舒霍夫是梁、殼和膜體系在彈性理論下的應力應變實用數學分析方法研究的先驅。藉助這一領域的研究,他創造性的發展了雙曲殼塔、網狀殼體、張拉結構、柵格殼體以及儲油罐、輸油管、工業鍋爐塔架、船隻和駁船等各種各樣的結構體系。此外,他還是一位化學工程師、機械工程師和設備工程師,他設計了石油的「舒霍夫裂解」的工藝流程、新型油泵、使用裂解油渣作為燃料的新型鍋爐、巴庫油田的輸油管網、好幾座城市的主幹給排水網路……此外,可能有建築師熟悉梅爾尼科夫這個名字,舒霍夫在多個建築項目中與梅爾尼科夫合作,為梅爾尼科夫跨刀。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屹立在俄羅斯大地上的獨具匠心的「舒霍夫」雙曲殼塔。

Robert Maillart(1872~1940)。Maillart 畢業於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是混凝土結構的先驅,也是 David Billington 非常推崇的結構工程師。在那個混凝土剛剛開始興起的年代,Maillart 賦予了混凝土結構靈性和活力,發明了無梁樓蓋、蘑菇柱帽。更為突出的成就是他的混凝土橋梁設計,尤其是混凝土三鉸拱,堪稱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曠世之作 Salginatobel 橋被國際橋協評為20世紀最優美的橋梁,被 ASCE 列入土木工程歷史遺產。Maillart 對圖解分析的嫻熟應用,我覺得依然能夠給現在的.工程師啟發和創意。

Othmar Ammann(1879~1965)1964年美國國家科學獎。Ammann 也是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 的畢業生,與 Maillart 一樣師從 Wilhelm Ritter 教授。此後在美國執業,作為一位頂尖橋梁工程師,Ammann 的根據地在紐約,設計了連接曼哈頓、紐約、新澤西的眾多大跨橋梁,包括 George Washington 橋、Bayonne 橋、Verrazano-Narrows 橋、Bronx–Whitestone 橋、Triborough 橋。Ammman 作為顧問也參與了金門大橋的設計工作。

Eugene Freyssinet(1879~1962)1957年 IStructE 金獎。與同時代的 Maillart 並稱為混凝土雙子星,預應力混凝土的開拓者。完成了大量的設計作品,包括自錨懸索橋、混凝土拱橋、預應力混凝土梁橋、剛構橋等等。與坪井善勝、萊昂哈特類似,Freyssinet 的公司培養出了 Michel Virlogeux、Jean Muller、Michel Placidi 等優秀法國結構工程師。FIB 的結構混凝土獎章以 Freyssinet 的名字命名。

Pier Luigi Nervi(1891~1979)1967年 IStructE 金獎。「混凝土詩人」之一的奈爾維,出生於義大利,畢業於博洛尼亞大學。奈爾維的突出貢獻在於他完善了混凝土的設計理論,藉助著二戰之後百廢待興、大興土木的形勢,成功的讓混凝土成為了主流的建築結構材料,讓高層混凝土剪力牆體系成為了主流的解決方案。作為結構工程師,奈爾維以混凝土薄殼、肋殼、折板薄殼見長,並且對混凝土預制化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設計建造的殼體,不僅美觀、受力合理、用料節省,而且工期短、預制化程度非常高。代表作包括羅馬奧運會的大小體育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會議廳。

Sir Ove Arup(1895~1988)1973年 IStructE 金獎。阿魯普爵士出生於英格蘭,畢業於丹麥工業大學,此後創辦了自己的工程公司,二戰中為盟軍建造了一些預制混凝土的臨時港口。之後創辦了著名的奧雅納工程咨詢公司,時至今日,奧雅納的業務遍布全球,已經是工程咨詢設計領域的巨頭。阿魯普本人在商業、管理方面的才能令人驚嘆。此外,作為結構工程師,阿魯普主持設計的代表作包括高層混凝土剪力牆體系的早期試水之作 Highpoint I、悉尼歌劇院、Kingsgate 步行橋。阿魯普本人非常喜歡 Kingsgate 步行橋,他去世後,家人按照他的願望在這座橋上撒下了他的骨灰。

Eardo Torroja(1899~1961)。托羅哈也是一位混凝土詩人,國際空間結構協會 IASS 的創始人和第一任主席。在西班牙工程師群星中,他上承高迪,下啟坎德拉。托羅哈擅長混凝土殼體、懸挑、空間網格殼體、預應力混凝土的設計和分析,在西班牙內戰前後等困難時期用最少的材料、最低的造價完成了很多優美的作品。國內羅福午教授最是推崇托羅哈,《建築結構概念設計及案例》一書專門列舉了托羅哈的作品集。IASS 的終身成就獎以托羅哈的名字命名,頒發給對空間結構工程做出貢獻的結構工程師。

Yoshikatsu Tsuboi(坪井善勝)(1907~1990)1976年 IASS 托羅哈獎,曾任 IASS 主席。坪井善勝是傑出的日本工程師,在日本戰後經濟騰飛的那個黃金時代,坪井善勝和建築師丹下建三合作,完成了很多標志性的工程,包括東京奧運會代代木體育館、大阪世博會場館。同時,坪井善勝堪比日本的萊昂哈特,致力於培養年輕工程師,在注重師承傳統的日本業界堪稱一代宗師。坪井善勝也參與了很多 IASS 的工作,IASS 專門設有坪井善勝優秀論文獎。

Fritz Leonhardt(1909~1999)1975年 IStructE 金獎,198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萊昂哈特先後就讀於普渡大學、斯圖加特大學,此後在斯圖加特大學任教,同時也有自己的工程咨詢公司。他是施萊希的導師和引路人,施萊希的職業生涯就是在萊昂哈特公司起步。萊昂哈特對現代斜拉橋、混凝土電視塔、箱梁橋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發明完善了頂推施工方法,設計了大量的優美的懸索橋、斜拉橋和混凝土塔。萊昂哈特的作品還包括著名的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德國工程師協會的結構工程師獎項以萊昂哈特的名字命名。

Felix Candela(1910~1997)1960年 IStructE 金獎。坎德拉也算是個懂結構的建築師,但是懂的非常好,可能超過了很多結構工程師。坎德拉最為著稱的是他的混凝土薄殼,幾乎把混凝土殼體的美麗和優雅發揮到了極限,代表作包括 Los Manantiales 餐廳、L'Oceanogràfic 餐廳、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場館。傳奇之作 Los Manantiales 餐廳的花瓣形殼體跨度30米,厚度僅僅4厘米,令人嘆為觀止。

Tung-Yen Lin(林同炎)(1912~2003)美國工程院院士,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獎。林同炎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後來也在該校任教。林同炎最大的成就是他對預應力混凝土的研究和發展,極大的促進了預應力在實際工程中的大規模應用。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 ASCE 將自己的預應力混凝土獎項命名為林同炎獎。同時,林同炎也有自己的工程咨詢公司,工程設計包括在尼加拉瓜地震廢墟中屹立不倒的美洲銀行大廈、若干橋梁工程。此外,還有未建成的停留在圖板上的 Ruck-A-Chucky 曲面曲線懸索橋。

Heinz Isler(1926~2009)1996年 IASS 托羅哈獎,2006年 Freyssinet 獎。Isler 也是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 的畢業生,一生致力於混凝土殼體的設計和建造,守護著混凝土薄殼最後的榮耀,在美麗的瑞士留下了許多更美麗的混凝土殼體。他對模型設計無比鍾愛,很多工程的設計都是用縮尺模型進行研究,比如一張薄膜,按照支撐條件吊掛好,然後澆上水放在室外,第二天早上,水都凍成了冰,把這個薄膜反過來,這塊冰的形狀就是混凝土殼體的初始合理構型。據說,Isler 老師的小院子里堆滿了各種小模型,Isler 老師還修了一個小鐵路模型,搭配小橋梁模型,玩具火車每天穿行其中,這樣的生活,想想就令人神往。

Christian Menn(1927~),2009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Menn 是一位極其優秀的橋梁工程師,任教於瑞士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預應力混凝土。此外也有大量的工程實踐,主要以混凝土橋見長,尤擅板式斜拉橋、矮塔斜拉橋等等,建成作品有一百多座,代表作包括 Ganter Bridge、Sunniberg Bridge。

Leslie E. Robertson(1928~) 2004年 IStructE 金獎,2004年 Khan 終身成就獎,201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Robertson 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 LERA 理雅的創始人,超高層結構專家。代表作包括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2001年毀於9.11恐怖襲擊)、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中國銀行大廈。Robertson 跟貝聿銘合作頗多,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日本美秀美術館的結構顧問均為理雅。

Fazlur Khan(1929~1982)1982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美國工程院院士。Khan 出生於孟加拉,在美國 UIUC 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在 SOM 工作,是 SOM 的合夥人。可以說 Khan 是高層建築的一代宗師,提出並且完善了筒體、桁架筒體、束筒的概念,讓 SOM 成為超高層建築的領頭羊,讓人類可以在經濟合理的范圍內突破400米大關。Khan 同時還提出了電梯分區分段運行和電梯轉換層的設計思路,解決了超高層建築的豎向交通問題。代表作包括雄踞世界第一高樓名號近30年、束筒體系的西爾斯大廈、桁架筒體的漢考克中心。在他英年早逝之後,美國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的終身成就獎以他的名字命名,頒發給對高層結構工程作出貢獻的結構工程師。

Jorg Schlaich(1934~)1990年 IStructE 金獎,2002年萊昂哈特獎,199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2004年 IASS 托羅哈獎,美國科學院院士。我是施萊希老師的腦殘粉,如假包換。就像鄭板橋的「青藤門下牛馬走」,我也很想給自己刻一個這種印章。施萊希是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教授,學術成就包括完善了混凝土的 Strut-and-Tie 模型。更突出的工作是他的工程實踐,優秀作品無數,而且花樣繁多,包羅萬象,大項目做的經濟合理,小項目做的別出心裁。青馬大橋、孟買大橋、A380 車間、漢諾威世博會展館、各種跨線橋、各種人行橋、各種折疊橋、各種可折疊可收放屋面、各種玻璃幕牆和索穹頂……此外,他還關注能源問題,致力於研發太陽能電站相關技術,完善了熱空氣流動型的太陽能電站的工藝和結構,並且已經在西班牙和澳大利亞付諸實施。此外,施萊希老師跟愛因斯坦、福爾摩斯這些高智商大神們一樣,也愛拉小提琴。

Cecil Balmond(1943~)。至少我個人覺得,巴爾蒙德其實更接近於一個懂結構設計的建築師,而且接近的很嚴重。巴爾蒙德是奧雅納的副主席,目前負責奧雅納的 AGU 高級幾何學小組,此外還是哈佛、耶魯的客座教授。巴爾蒙德出生於斯里蘭卡,後來在英國讀書,先後就讀於南安普頓、帝國理工。巴爾蒙德最為著名的就是他與庫哈斯、伊東豐雄、西扎等新銳建築師的合作,將很多紙面上的炫目之作變成了現實。代表作 CCTV 新樓、蛇形畫廊。巴爾蒙德很有才情,寫過好幾本書,Number 9,Element,Informal,此外還熱愛音樂,當年可是在吉他手和結構工程師之間忍痛割愛放棄了吉他手。如果你覺得 CCTV 大褲衩已經超越你的想像了,請看它右邊那一個。

Michel Virlogeux(1946~)1996年 IStructE 金獎,1999年萊昂哈特獎,2003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2006年 Freyssinet 獎,法國科學院院士。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科橋路學院。Virlogeux 起步於 Freyssinet 的工程公司,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橋梁工程師,尤其擅長體外預應力、斜拉橋,代表作世界第一高的米約高架橋、諾曼底大橋等等。

Santiago Calatrava (1951~)1992年 IStructE 金獎。卡拉特拉瓦畢業於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是典型的建築結構兩門抱的工程師加建築師,作品著眼於結構的表現力和雕塑感,靈感往往來自於仿生學,追求的是動感的平衡,非常擅長可折疊可轉動結構的設計。作品包括各種人行橋、景觀橋、交通建築、藝術場館等等。齋藤公男在他的《空間結構的發展與展望》一書中講過這么一個段子,兩位教授碰面,談到卡拉特拉瓦,其中一位立馬單腿金雞獨立,身體下彎,雙臂伸展,做了一個瑜伽動作,兩人相視一笑。這就是卡拉特拉瓦的個人獨特標記。

William F. Baker(Bill Baker)(1953~)2010年 IStructE 金獎,2009年萊昂哈特獎,2008年 Khan 終身成就獎。畢業於 UIUC,SOM 合夥人,頂尖的高層結構專家。代表作世界第一高的迪拜哈里發塔、倫敦 Exchange House、芝加哥 Trump 大廈、南京紫峰大廈、迪拜無限塔。

;

③ 如塞西爾·巴爾蒙德般的著名結構師有哪些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代表性。一個建築系的學生會問「著名建築師有哪些嗎?」不會,因為隨便找一個建築系學生,他至少也能說出柯布、密斯、賴特、安藤、扎哈、赫爾佐格、庫哈斯、妹島、王澍……但是,隨便拉一個結構工程系的學生,問他著名的或者說優秀的結構工程師有哪些,怕是很難說出幾個。

我不想討論原因,只想做點能改變這一尷尬現狀的事情。

結構工程師的種類很多:學術界工業界雙棲、樂於為建築師跨刀的、不理建築師自己單乾的、自己建築結構兩門抱的、會結構設計並且還很不錯的建築師……從工業革命到現在,整個近現代結構工程的歷史里,時間跨度也很大,我把時間界定在活躍在20世紀初以後的工程師,活躍在19世紀的布魯奈爾、艾菲爾、羅布林、泰爾福特等等,暫時不包括在內。
而且,由於中文資料的不完備,很多人沒有中文譯名,或者不同的版本里有不同的中文譯名,我就一律寫英文姓名,有中文譯名的我會追加註明。另外,結構工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並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這里列出的代表作,是說結構工程師做出了主導性的、決定性的工作和貢獻,而不是說所有的工作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

以下是我的個人榜單 TOP20,按出生年份排序,也算是一個結構工程發展歷史的回顧。個人偏見和偏好,不足為憑,僅供參考。
——————————————————————————
Vladimir Shukhov(1853~1939)。舒霍夫老師絕對是大神級的存在,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追捧特斯拉,卻無人知曉舒霍夫。舒霍夫是梁、殼和膜體系在彈性理論下的應力應變實用數學分析方法研究的先驅。藉助這一領域的研究,他創造性的發展了雙曲殼塔、網狀殼體、張拉結構、柵格殼體以及儲油罐、輸油管、工業鍋爐塔架、船隻和駁船等各種各樣的結構體系。此外,他還是一位化學工程師、機械工程師和設備工程師,他設計了石油的「舒霍夫裂解」的工藝流程、新型油泵、使用裂解油渣作為燃料的新型鍋爐、巴庫油田的輸油管網、好幾座城市的主幹給排水網路……此外,可能有建築師熟悉梅爾尼科夫這個名字,舒霍夫在多個建築項目中與梅爾尼科夫合作,為梅爾尼科夫跨刀。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屹立在俄羅斯大地上的獨具匠心的「舒霍夫」雙曲殼塔。

Robert Maillart(1872~1940)。Maillart 畢業於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是混凝土結構的先驅,也是 David Billington 非常推崇的結構工程師。在那個混凝土剛剛開始興起的年代,Maillart 賦予了混凝土結構靈性和活力,發明了無梁樓蓋、蘑菇柱帽。更為突出的成就是他的混凝土橋梁設計,尤其是混凝土三鉸拱,堪稱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曠世之作 Salginatobel 橋被國際橋協評為20世紀最優美的橋梁,被 ASCE 列入土木工程歷史遺產。Maillart 對圖解分析的嫻熟應用,我覺得依然能夠給現在的工程師啟發和創意。

Othmar Ammann(1879~1965)1964年美國國家科學獎。Ammann 也是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 的畢業生,與 Maillart 一樣師從 Wilhelm Ritter 教授。此後在美國執業,作為一位頂尖橋梁工程師,Ammann 的根據地在紐約,設計了連接曼哈頓、紐約、新澤西的眾多大跨橋梁,包括 George Washington 橋、Bayonne 橋、Verrazano-Narrows 橋、Bronx–Whitestone 橋、Triborough 橋。Ammman 作為顧問也參與了金門大橋的設計工作。

Eugene Freyssinet(1879~1962)1957年 IStructE 金獎。與同時代的 Maillart 並稱為混凝土雙子星,預應力混凝土的開拓者。完成了大量的設計作品,包括自錨懸索橋、混凝土拱橋、預應力混凝土梁橋、剛構橋等等。與坪井善勝、萊昂哈特類似,Freyssinet 的公司培養出了 Michel Virlogeux、Jean Muller、Michel Placidi 等優秀法國結構工程師。FIB 的結構混凝土獎章以 Freyssinet 的名字命名。

Pier Luigi Nervi(1891~1979)1967年 IStructE 金獎。「混凝土詩人」之一的奈爾維,出生於義大利,畢業於博洛尼亞大學。奈爾維的突出貢獻在於他完善了混凝土的設計理論,藉助著二戰之後百廢待興、大興土木的形勢,成功的讓混凝土成為了主流的建築結構材料,讓高層混凝土剪力牆體系成為了主流的解決方案。作為結構工程師,奈爾維以混凝土薄殼、肋殼、折板薄殼見長,並且對混凝土預制化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設計建造的殼體,不僅美觀、受力合理、用料節省,而且工期短、預制化程度非常高。代表作包括羅馬奧運會的大小體育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會議廳。

Sir Ove Arup(1895~1988)1973年 IStructE 金獎。阿魯普爵士出生於英格蘭,畢業於丹麥工業大學,此後創辦了自己的工程公司,二戰中為盟軍建造了一些預制混凝土的臨時港口。之後創辦了著名的奧雅納工程咨詢公司,時至今日,奧雅納的業務遍布全球,已經是工程咨詢設計領域的巨頭。阿魯普本人在商業、管理方面的才能令人驚嘆。此外,作為結構工程師,阿魯普主持設計的代表作包括高層混凝土剪力牆體系的早期試水之作 Highpoint I、悉尼歌劇院、Kingsgate 步行橋。阿魯普本人非常喜歡 Kingsgate 步行橋,他去世後,家人按照他的願望在這座橋上撒下了他的骨灰。

Eardo Torroja(1899~1961)。托羅哈也是一位混凝土詩人,國際空間結構協會 IASS 的創始人和第一任主席。在西班牙工程師群星中,他上承高迪,下啟坎德拉。托羅哈擅長混凝土殼體、懸挑、空間網格殼體、預應力混凝土的設計和分析,在西班牙內戰前後等困難時期用最少的材料、最低的造價完成了很多優美的作品。國內羅福午教授最是推崇托羅哈,《建築結構概念設計及案例》一書專門列舉了托羅哈的作品集。IASS 的終身成就獎以托羅哈的名字命名,頒發給對空間結構工程做出貢獻的結構工程師。

Yoshikatsu Tsuboi(坪井善勝)(1907~1990)1976年 IASS 托羅哈獎,曾任 IASS 主席。坪井善勝是傑出的日本工程師,在日本戰後經濟騰飛的那個黃金時代,坪井善勝和建築師丹下建三合作,完成了很多標志性的工程,包括東京奧運會代代木體育館、大阪世博會場館。同時,坪井善勝堪比日本的萊昂哈特,致力於培養年輕工程師,在注重師承傳統的日本業界堪稱一代宗師。坪井善勝也參與了很多 IASS 的工作,IASS 專門設有坪井善勝優秀論文獎。

Fritz Leonhardt(1909~1999)1975年 IStructE 金獎,198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萊昂哈特先後就讀於普渡大學、斯圖加特大學,此後在斯圖加特大學任教,同時也有自己的工程咨詢公司。他是施萊希的導師和引路人,施萊希的職業生涯就是在萊昂哈特公司起步。萊昂哈特對現代斜拉橋、混凝土電視塔、箱梁橋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發明完善了頂推施工方法,設計了大量的優美的懸索橋、斜拉橋和混凝土塔。萊昂哈特的作品還包括著名的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德國工程師協會的結構工程師獎項以萊昂哈特的名字命名。

Felix Candela(1910~1997)1960年 IStructE 金獎。坎德拉也算是個懂結構的建築師,但是懂的非常好,可能超過了很多結構工程師。坎德拉最為著稱的是他的混凝土薄殼,幾乎把混凝土殼體的美麗和優雅發揮到了極限,代表作包括 Los Manantiales 餐廳、L'Oceanogràfic 餐廳、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場館。傳奇之作 Los Manantiales 餐廳的花瓣形殼體跨度30米,厚度僅僅4厘米,令人嘆為觀止。

Tung-Yen Lin(林同炎)(1912~2003)美國工程院院士,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獎。林同炎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後來也在該校任教。林同炎最大的成就是他對預應力混凝土的研究和發展,極大的促進了預應力在實際工程中的大規模應用。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 ASCE 將自己的預應力混凝土獎項命名為林同炎獎。同時,林同炎也有自己的工程咨詢公司,工程設計包括在尼加拉瓜地震廢墟中屹立不倒的美洲銀行大廈、若干橋梁工程。此外,還有未建成的停留在圖板上的 Ruck-A-Chucky 曲面曲線懸索橋。

Heinz Isler(1926~2009)1996年 IASS 托羅哈獎,2006年 Freyssinet 獎。Isler 也是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 的畢業生,一生致力於混凝土殼體的設計和建造,守護著混凝土薄殼最後的榮耀,在美麗的瑞士留下了許多更美麗的混凝土殼體。他對模型設計無比鍾愛,很多工程的設計都是用縮尺模型進行研究,比如一張薄膜,按照支撐條件吊掛好,然後澆上水放在室外,第二天早上,水都凍成了冰,把這個薄膜反過來,這塊冰的形狀就是混凝土殼體的初始合理構型。據說,Isler 老師的小院子里堆滿了各種小模型,Isler 老師還修了一個小鐵路模型,搭配小橋梁模型,玩具火車每天穿行其中,這樣的生活,想想就令人神往。

Christian Menn(1927~),2009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Menn 是一位極其優秀的橋梁工程師,任教於瑞士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預應力混凝土。此外也有大量的工程實踐,主要以混凝土橋見長,尤擅板式斜拉橋、矮塔斜拉橋等等,建成作品有一百多座,代表作包括 Ganter Bridge、Sunniberg Bridge。

Leslie E. Robertson(1928~) 2004年 IStructE 金獎,2004年 Khan 終身成就獎,201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Robertson 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 LERA 理雅的創始人,超高層結構專家。代表作包括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2001年毀於9.11恐怖襲擊)、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中國銀行大廈。Robertson 跟貝聿銘合作頗多,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日本美秀美術館的結構顧問均為理雅。

Fazlur Khan(1929~1982)1982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美國工程院院士。Khan 出生於孟加拉,在美國 UIUC 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在 SOM 工作,是 SOM 的合夥人。可以說 Khan 是高層建築的一代宗師,提出並且完善了筒體、桁架筒體、束筒的概念,讓 SOM 成為超高層建築的領頭羊,讓人類可以在經濟合理的范圍內突破400米大關。Khan 同時還提出了電梯分區分段運行和電梯轉換層的設計思路,解決了超高層建築的豎向交通問題。代表作包括雄踞世界第一高樓名號近30年、束筒體系的西爾斯大廈、桁架筒體的漢考克中心。在他英年早逝之後,美國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的終身成就獎以他的名字命名,頒發給對高層結構工程作出貢獻的結構工程師。

Jorg Schlaich(1934~)1990年 IStructE 金獎,2002年萊昂哈特獎,199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2004年 IASS 托羅哈獎,美國科學院院士。我是施萊希老師的腦殘粉,如假包換。就像鄭板橋的「青藤門下牛馬走」,我也很想給自己刻一個這種印章。施萊希是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教授,學術成就包括完善了混凝土的 Strut-and-Tie 模型。更突出的工作是他的工程實踐,優秀作品無數,而且花樣繁多,包羅萬象,大項目做的經濟合理,小項目做的別出心裁。青馬大橋、孟買大橋、A380 車間、漢諾威世博會展館、各種跨線橋、各種人行橋、各種折疊橋、各種可折疊可收放屋面、各種玻璃幕牆和索穹頂……此外,他還關注能源問題,致力於研發太陽能電站相關技術,完善了熱空氣流動型的太陽能電站的工藝和結構,並且已經在西班牙和澳大利亞付諸實施。此外,施萊希老師跟愛因斯坦、福爾摩斯這些高智商大神們一樣,也愛拉小提琴。

Cecil Balmond(1943~)。至少我個人覺得,巴爾蒙德其實更接近於一個懂結構設計的建築師,而且接近的很嚴重。巴爾蒙德是奧雅納的副主席,目前負責奧雅納的 AGU 高級幾何學小組,此外還是哈佛、耶魯的客座教授。巴爾蒙德出生於斯里蘭卡,後來在英國讀書,先後就讀於南安普頓、帝國理工。巴爾蒙德最為著名的就是他與庫哈斯、伊東豐雄、西扎等新銳建築師的合作,將很多紙面上的炫目之作變成了現實。代表作 CCTV 新樓、蛇形畫廊。巴爾蒙德很有才情,寫過好幾本書,Number 9,Element,Informal,此外還熱愛音樂,當年可是在吉他手和結構工程師之間忍痛割愛放棄了吉他手。如果你覺得 CCTV 大褲衩已經超越你的想像了,請看它右邊那一個。

Michel Virlogeux(1946~)1996年 IStructE 金獎,1999年萊昂哈特獎,2003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2006年 Freyssinet 獎,法國科學院院士。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科橋路學院。Virlogeux 起步於 Freyssinet 的工程公司,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橋梁工程師,尤其擅長體外預應力、斜拉橋,代表作世界第一高的米約高架橋、諾曼底大橋等等。

Santiago Calatrava (1951~)1992年 IStructE 金獎。卡拉特拉瓦畢業於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是典型的建築結構兩門抱的工程師加建築師,作品著眼於結構的表現力和雕塑感,靈感往往來自於仿生學,追求的是動感的平衡,非常擅長可折疊可轉動結構的設計。作品包括各種人行橋、景觀橋、交通建築、藝術場館等等。齋藤公男在他的《空間結構的發展與展望》一書中講過這么一個段子,兩位教授碰面,談到卡拉特拉瓦,其中一位立馬單腿金雞獨立,身體下彎,雙臂伸展,做了一個瑜伽動作,兩人相視一笑。這就是卡拉特拉瓦的個人獨特標記。

William F. Baker(Bill Baker)(1953~)2010年 IStructE 金獎,2009年萊昂哈特獎,2008年 Khan 終身成就獎。畢業於 UIUC,SOM 合夥人,頂尖的高層結構專家。代表作世界第一高的迪拜哈里發塔、倫敦 Exchange House、芝加哥 Trump 大廈、南京紫峰大廈、迪拜無限塔。

——————————————————————————
If you want to build a ship, don't drum up people to collect wood and don't assign them tasks and work, but rather teach them to long for the endless immensity of the sea.
—— Antoine de Saint Exupéry

④ 去ETH Zürich要考雅思還是托福還是GRE

雅思和托福作為很專業的語言考試,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認可,所以它們對你的學業或者未來就業或許是有著極大的幫助的,但也有很多人會懷疑,不是只有出國留學才需要考雅思托福嗎?畢竟考試也不是免費的....如果已經考出了成績最後卻又因為各種情況沒去出國留學,難道那些考試費就白花了嗎?其實...都不是,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考雅思和托福的好處。

航空

許多航空公司也對雅思成績有明確的要求。例如,中國南方航空公司雅思考試要求6.0。

教師

當你的雅思成績達到7.5分及以上時,你會成為許多教育機構眼裡的香餑餑!

所以,不論是是否選擇出國留學,能拿出一個雅思或者托福考試成績都是對你的學業以及將來的就業有很大幫助的,所以算是一個兩手准備吧。不過要注意哦,雅思和托福的有效期只有兩年,一定要安排好時間再考哦。

⑤ ETH是什麼大學

ETH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簡稱,又名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是聞名全球的世界頂尖研究型大學,連續多年位居歐洲大陸高校翹首,被譽為「歐陸第一名校」,以極低的錄取率和極高的教學淘汰率聞名。蘇黎世理工學院校友中,有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32名諾貝爾獎得主,4名菲爾茲獎得主、1名圖靈獎得主。該校是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全球大學高研院聯盟成員。
蘇黎世理工學院位列2020QS世界大學排名第6位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3位 、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19位 、2020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25位。根據2020年6月10日最新消息,蘇黎世理工學院依然位列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6。

⑥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留學費用是多少

學校名稱: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 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

所在位置:瑞士,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 Zurich, Canton of Zurich, Switzerland
學費:1460 瑞郎
錄取率:0.152
學校中文網址:https://ruishi.liuxue86.com/school/7631/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德語名 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簡稱ETH Zürich,英文名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坐落於瑞士蘇黎世,是享譽全球的世界頂尖大學,連續多年位居歐洲大陸高校翹首,享有「歐陸第一名校」的美譽。ETH是德語區高校之最,在全世界范圍與英語教學下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享有同樣崇高的聲譽。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是瑞士聯邦政府為了國家工業化的需要,在1855年建立的,這是第一所聯邦所屬的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2015/2016年QS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名列綜合排名全球第9,其中工程和技術領域第3,自然科學第4;同樣,2015/201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名列綜合排名全球第9,工程和技術第8,自然科學第11;2014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名列綜合排名全球第19。以下是出國留學網為大家整理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留學費用的相關信息。
學費
根據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的收費條例,瑞士國籍的學生和非瑞士國籍的學生學費相同,下面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收取的學費和學期費:
學費:一個學期580法郎
學費包括課程登記費。學生每一個學期都需要支付學費,包括寫碩士論文的那個學期。
學生登記同一課程的學士課程和碩士課程,只需支付一份學費;但是如果登記不同的課程學習,則每一門課程都需要額外收費。
強制性的費用

費用類型

費用總額

總共的強制性學期費用

64.00法郎

· 蘇黎世學術體育協會 (ASVZ)

25.00法郎

· 獎學金基金

7.00法郎

· 蘇黎世學生會基本服務費(VSETH)

32.00法郎

自願捐款
自願捐款每一個學期可以自願選擇

捐款項目類型

費用總額

提供給留學生的團結資金(該基金可以給第一學位的留學生提供獎學金)

5.00法郎

SOSeth會員 (德語)
SOSeth 為其會員提供廣泛的優惠服務(如電影院,數字領域等等)

5.00法郎

學生會VSETH會員 (德語)
費用用於支持適當學術項目的學生協會,雨傘組織,以及蘇黎世學生會

10.00法郎

休學一個學期的學生不適用以上費用。如果學生在休學期登記了一門課程,學生上課的一個學期時收取50法郎,最多收取580法郎(一個學期的學費)。但是,學生必須支付強制性費用。
生活成本
蘇黎世是一個生活愉快的地方,但是生活成本也是比較高的。
學生在蘇黎世一個月的花費大約如下:法郎/一個月
學費和學生費用:一個學期644法郎/107法郎
學習資料(書籍等等):50-100
實地考察旅行:費用達50
房屋租金:450-800
食物(包括學生餐廳用餐):500
公共交通:50-100
強制性的健康保險:80-300
一個月總計花費:1243-1957
請注意:以上開銷不包括一些基本的個人開銷,如衣服,電話費,衛生用品,休閑娛樂等等。一般來說,學生在蘇黎世一個月很容易就花費2000法郎。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⑦ 請問如果要申請留學瑞士ETH,對GPA及托佛或雅思成績的具體要求

申請留學瑞士ETH,對GPA、托佛和雅思成績的具體要求:

雅思(IELTS)7-8分,托福(TOEFL)110-120分,GPA需要在3.0分以上。

ETH全名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2016年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列世界第9位;2017年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列世界第8位;2018年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列世界第10位;2019年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列世界第7位。

ETH還以其極高的教學淘汰率及極低的錄取率聞名,錄取率只有不到10%。

(7)妹島ETH學術中心擴展閱讀: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相關要求規定:

1、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本科課程的主要教學語言是德語(但個別課程的教學語言為英語或法語)。大部分碩士課程為英語授課。除此之外,一部分課程為英、德雙語教學,也有少數課程以德語授課為主。

2、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主圖書館收藏書報、地圖等資料逾六百九十萬件,是瑞士最大的圖書館,也是瑞士科技信息中心[5]。主圖書館負責維護瑞士圖書館與信息中心網路(NEBIS),讀者可以通過此網路借閱全瑞士八十多個高校或研究機構圖書館的資料。

3、根據世界四大排名(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行,QS世界大學排行,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均高居世界Top20,連續多年位居歐洲大陸理工高校翹首,在全世界范圍亦與麻省理工學院享有同樣崇高的聲譽。

⑧ 歐洲IDEA聯盟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德語: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簡稱ETH Zürich),2011世界三大大學排行: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行全球第15名,US news世界大學排行全球第18名,QS高等教育評價世界大學排行全球第15名。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是歐洲最富盛名的理工大學,有著歐洲大陸第一理工大學的美譽,在全球范圍與麻省理工學院享有同樣的聲譽。該校來自八十多個國家的一萬八千名師生分布於16個系,教研領域涵蓋建築、工程學、數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誕生了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2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世界最著名的理工大學之一。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創立於1855年,與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及其他四家聯邦研究機構一起組成ETH-Bereich聯合體,隸屬於瑞士聯邦內政部。該校還是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IDEA聯盟等國際高校合作組織的成員。
1854年2月7日,經過長期關於在州立大學外另立聯邦高校必要性之討論,瑞士聯邦通過了建立聯邦理工學校的法律。1855年10月16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校(Eidgenössische Polytechnische Schule)在蘇黎世成立。1909年,該校進行課程改革,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11年,更為現名聯邦理工學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1993年,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與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及其他四家聯邦研究機構一起組成ETH-Bereich聯合體,隸屬於瑞士聯邦內政部。
為紀念1958年12月15日去世的該校物理學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沃爾夫岡·泡利,蘇黎世理工數學和物理學系於1962年起舉辦「沃爾夫岡·泡利講座」。講座一般於每年十二月或一月舉行,邀請一位著名科學家在一周內舉行三次系列講座,內容集中於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領域。自1962年生物物理學家馬克斯·德爾布呂克(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演講以來,沃爾夫岡·泡利講座已舉行了四十餘屆,其中有24位演講者是諾貝爾獎得主。2005年,為紀念建校150周年和世界物理年,講座邀請了17位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舉行研討會。近年講座一般於每年五六月間一周的周一、二、四晚上在主樓最大的教室Auditorium Maximum舉行。
ETH日(ETH-Tag)每年於11月20日校慶日左右舉行,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學術節日(Dies academicus)。這一天在主樓會有一系列活動,包括獎勵優秀學生論文、頒發榮譽博士學位等。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年度舞會Polyball始於1860年代,於每年十一月底在主樓舉行,面向公眾開放,是該校最隆重的年度活動,也是歐洲最大的舞會。
自1951年起,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與相鄰的蘇黎世大學每年在市中心的利馬特河上舉行師生劃艇比賽(Uni-Poly Rudermatch),吸引全市公眾觀看。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誕生了一大批對瑞士乃至世界有影響力的人物,包括愛因斯坦等21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她的許多畢業生成為瑞士政商學界要人。

⑨ 著名建築師是誰

戴帆(DAI FAN)創立了先鋒室內與建築設計事務所——共振設計集團與DESTROY建築事務所⌄共振設計集團與DESTROY建築事務所也是當代亞洲和中國知名度最高的頂級設計集團。曾榮獲環球設計大獎、亞洲設計大獎,在學術界和公眾中享有廣泛聲譽。

熱點內容
在幣圈賺1千萬正常嗎原理 發布:2025-07-26 20:57:45 瀏覽:466
比特幣交易中每一筆輸入 發布:2025-07-26 20:54:03 瀏覽:303
Usdt什麼用 發布:2025-07-26 20:54:02 瀏覽:83
菲爾幣礦機是什麼 發布:2025-07-26 20:13:58 瀏覽:645
比特幣在中國最高價格多少錢 發布:2025-07-26 20:12:07 瀏覽:172
以太坊企業聯盟官網 發布:2025-07-26 20:05:22 瀏覽:516
區塊鏈的賺錢養殖軟體 發布:2025-07-26 19:58:41 瀏覽:610
以太坊實現空間存儲 發布:2025-07-26 19:35:26 瀏覽:103
紅usdt怎麼換藍usdt 發布:2025-07-26 19:28:05 瀏覽:130
中國ltc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26 19:18:59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