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配置要求
核心部件是顯卡,它占成本80百分之左右,然後是主板和電源
㈡ linux配置中eth0和eth1做什麼用的
都是上網用的,只是名稱不同。
eth0,eht1相當於windows的本地連接1本地連接2,就是告訴你現在又兩塊網卡,一塊叫eth0,另一塊叫eth1。
例如:
目錄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下面,ifcfg-eth0就代表eth0的配置,把文件改成了eth1,文件內容做下修改, 那就是eth1了。
當然,這種配置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的linux系統,但對RHEL是適用的。
(2)eth配置要求擴展閱讀:
使用注意事項
子網卡在這里並不是實際上的網路介面設備,但是可以作為網路介面在系統中出現,如eth0:1、eth1:2這種網路介面。它們必須要依賴於物理網卡,雖然可以與物理網卡的網路介面同時在系統中存在並使用不同的IP地址,而且也擁有它們自己的網路介面配置文件。但是當所依賴的物理網卡不啟用時(Down狀態)這些子網卡也將一同不能工作。
如果將一個物理網卡通過vconfig命令添加到多個VLAN當中去的話,就會有多個VLAN虛擬網卡出現,他們的信息以及相關的VLAN信息都是保存在/proc/net/vlan/config這個臨時文件中的,而沒有獨自的配置文件。它們的網路介面名是eth0.1、eth1.2這種名字。
㈢ 華為靜態鏈路聚合配置
華為鏈路聚合分為兩種:
● 手動負載均衡模式:在這種模式下,Eth-Trunk的建立、成員介面的加入都是手工配置的,沒有協議
的參與。在該模式下所有活動鏈路都參與數據轉發,平均分坦流量。如果某條活動鏈路出現故障,鏈
路聚合組自動在剩餘的活動鏈路上平均分配流量。
● LACP模式:在LACP模式中,鏈路兩端的設備相互發送LACP報文,協商聚合參數。協商完成後,兩台
設備確定活動介面和非活動介面。LACP模式需要的動創建一個Eth-Trunk口,並添加成員。LACP模式
也叫M:N模式,M代表活動成員鏈路。N代表非活動鏈路,用於冗餘備份。LACP與手動負載均衡的區別在
於,在LACP模式中,有一些鏈路充當備份鏈路,如果有一條活動鏈路發生故障,該鏈路傳輸的數據被
切換到一條優先順序最高的備用鏈路上,這條備用鏈路轉變為活動狀態。而在手動負載均衡模式中,所
有的成員都處於轉發狀態。
㈣ L3000G475A-ETH(I)的配置能玩CF嗎
硬體配置要求:項目 最低配置 推薦配置
CPU P3 1G P4 1.5G
內存 256M 推薦512或以上
硬碟 625M以上剩餘空間 1000M以上剩餘空間
顯卡 GeForce MX400 GeForce 5700 或更好
網路 56K Modem 寬頻
操作系統 Windows 2000, XP
驅動程序 Direct X 9.0c
這個是官網上的最低配置和推薦配置,都是已經很老的東西了
你的硬體配置完全沒問題,可以吧所有效果都開到最好,如果還是卡,就要看看是不是系統,或者網路的問題了
㈤ 華為鏈路聚合配置
配置鏈路聚合
1、創建聚合組
sys
interface eth-trunk 2
2、配置聚合模式為手工模式
interface eth-trunk 2
mode manual load-balance 表示手工模式
mode lacp lacp模式,可以自動檢測鏈路是否錯誤;
3、將介面成員加入聚合組
interface eth-trunk 2
trunkport g1/0/1 to 1/0/3 mode { active | passive }
或者進到介面模式下:
interface g1/0/1
eth-trunk 2 mode { active | passive }
注意:
一個乙太網介面只能加入到一個Eth-Trunk介面;
當成員介面加入Eth-Trunk後,學習MAC地址或ARP地址時是按照Eth-Trunk來學習的,而不是按照成員介面來學習;
刪除聚合組時需要先刪除聚合組中的成員介面
4、配置鏈路聚合的負載分擔方式(可選)
Eth-Trunk的負載分擔是逐流進行的,逐流負載分擔能保證包的順序,保證了同一數據
流的幀在同一條物理鏈路轉發。而不同數據流在不同的物理鏈路上轉發從而實現分擔負載;
可以配置普通負載分擔模式,基於報文的IP地址或MAC地址來分擔負載;
由於負載分擔只對出方向的流量有效,因此鏈路兩端介面的負載分擔模式可以不一致,兩端互不影響;
配置普通負載分擔方式:
interface eth-trunk 2
load-balance { dst-ip | dst-mac | src-ip | src-mac | src-dst-ip | src-dstmac }
dst-ip(目的IP地址)模式:根據目的IP地址進行負載分擔;
dst-mac(目的MAC地址)模式;
src-ip(源IP地址)模式;
src-mac(源MAC地址)模式;
src-dst-ip(源IP地址異或目的IP地址)模式:根據源IP異或目的IP地址的結果進行負載分擔。
src-dst-mac(源MAC地址異或目的MAC地址)模式;
5、檢查配置結果
display eth-trunk 2 查看Eth-Trunk的配置信息;
display trunkmembership eth-trunk 2,查看Eth-Trunk的成員介面信息
㈥ ETH介面是什麼
ETH介面指的是介面,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區域網通訊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協議。而乙太網介面就是網路數據連接的埠。
乙太網的每個版本都有電纜的最大長度限制(即無須放大的長度),這個范圍內的信號可以正常傳播,超過這個范圍信號將無法傳播。
為了允許建設更大的網路,可以用中繼器把多條電纜連接起來。中繼器是一個物理層設備,它能接收、放大並在兩個方向上重發信號。
(6)eth配置要求擴展閱讀
幾種常見的乙太網介面類型。
1、SC光纖介面
SC光纖介面在100Base-TX乙太網時代就已經得到了應用,因此當時稱為100Base-FX(F是光纖單詞fiber的縮寫),不過當時由於性能並不比雙絞線突出但是成本卻較高,因此沒有得到普及,現在業界大力推廣千兆網路,SC光纖介面則重新受到重視。
2、RJ-45介面
這種介面就是我們現在最常見的網路設備介面,俗稱「水晶頭」,專業術語為RJ-45連接器,屬於雙絞線乙太網介面類型。RJ-45插頭只能沿固定方向插入,設有一個塑料彈片與RJ-45插槽卡住以防止脫落。
3、FDDI介面
FDDI是目前成熟的LAN技術中傳輸速率最高的一種,具有定時令牌協議的特性,支持多種拓撲結構,傳輸媒體為光纖。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FDDI)是由美國國家標准化組織(ANSI)制定的在光纜上發送數字信號的一組協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乙太網介面
㈦ linux配置中eth0和eth1做什麼用的
是一種光纖乙太網介面卡,按照乙太網通信協議進行信號傳輸。一般通過光纜與光纖乙太網交換機連接。
Eth0和eth1用於區分網卡名。它們的含義與windows本地連接1和本地連接2相同。
這里的子網卡不是一個實用的網路介面,但是它可以作為一個集合介面在系統中閃現,比如eth0:1,eth1:2。
(7)eth配置要求擴展閱讀:
Linux操作系統嵌入了TCP/IP協議棧,協議軟體具有路由轉發功能。路由和轉發依賴於在主機中安裝多個網卡作為路由器。
當某一網卡接收到度包時,系統內核會根據度包的目的IP地址查詢路由表,然後根據查詢結果將度包發送到另一網卡,最後通過該網卡發送度包。主機的進程是路由器的核心功能。
路由功能是通過修改Linux內核參數來實現的。sysctl命令用於配置和顯示/proc/sys目錄中的內核參數。
出於安全原因,Linux內核默認禁止數據包路由和轉發。在Linux系統中,有臨時和永久兩種方法啟用轉發功能。
㈧ 如何使用STM32CubeMX配置ETH
具體配置過程:
1、打開STM32CubeMX,並選擇好相應的晶元。
文中的晶元為STM32F207VCT6,選擇後:
2、配置RCC時鍾、ETH、PA8以及使能LWIP;
由於此處的開發板硬體上為RMII方式,因此選擇ETH-RMII,若有同志的開發板為MII方式,請參考MII的配置方法,此處只針對RMII;
RCC選擇外部時鍾源,另外勾選MCO1,軟體會自動將PA8配置為MCO1模式,該引腳對於RMII方式很重要,用於為PHY晶元提供50MHz時鍾;
使能LWIP;
3、時鍾樹的相關配置,必須保證MCO1輸出為50Mhz,如果這個頻率不對會導致PHY晶元無法工作;
這里因為晶元為207VCT6,為了使MCO1輸出為50Mhz,做了PLL倍頻參數的一些調整,總體如下:(同志們配置時可根據自己的晶元靈活配置,但需保證MCO1的輸出為50Mhz)
4、ETH、LWIP、RCC相關參數設置;
至此,比較重要的都在前面了,但是還有一點仍需要注意,即PA8引腳輸出速度,幾次不成功都是因為這個引腳沒注意。
後續的參數設置可以根據同志們自己的需求分別設置,這里給出設置供參考;
ETH參數保持默認,但中斷勾選一下;
LWIP參數設置如下:(因為這里是配置UDP伺服器,IP選擇靜態分配)
5、生成工程,做最後的函數修改;
給生成的工程添加UDP伺服器的初始化以及埠綁定等相關函數;
這里直接將之前的官方常式中的UDP伺服器文件加進來,如下:
之後將。
c文件添加到用戶程序,主函數添加Udp的。
h頭文件;
如下:(udp文件的具體內容在後面給出)
6、主函數還需要添加一下幾個函數,在這里不對函數作用及實現原理講解,僅做添加說明。
㈨ 華為eth-trunk配置
VRRP與介面狀態聯動簡介
VRRP主備備份功能有時需要額外的技術來完善其工作。例如,Master設備到達某網路的鏈路突然斷掉時,VRRP無法感知故障進行切換,導致主機無法通過Master設備遠程訪問該網路。此時,可以通過VRRP與介面狀態聯動,解決這個問題。
當Master設備發現上行介面發生故障時,Master設備降低自己的優先順序(使得Master設備的優先順序低於Backup設備的優先順序),並立即發送VRRP報文。Backup設備接收到優先順序比自己低的VRRP報文後,切換至Master狀態,充當VRRP備份組中新的Master設備,從而保證了流量的正常轉發。
配置注意事項
· 保證同一備份組的設備上配置相同的備份組號(virtual-router-id)。
· 不同備份組之間的虛擬IP地址不能重復,並且必須和介面的IP地址在同一網段。
· 一個VRRP備份組最多可以配置監視8個介面。並且,當設備為IP地址擁有者時,不允許對其配置監視介面。
組網需求
如圖1所示,用戶通過Switch雙歸屬到SwitchA和SwitchB。用戶希望實現:
· 正常情況下,主機以SwitchA為默認網關接入Internet,當SwitchA或者其上下行介面故障時,SwitchB接替作為網關繼續進行工作,實現網關的冗餘備份。
· SwitchA和SwitchB之間增加帶寬,實現鏈路冗餘備份,提高鏈路可靠性。
· SwitchA故障恢復後,可以在20秒內重新成為網關。
配置思路
採用VRRP主備備份實現網關冗餘備份,配置思路如下:
1. 配置各設備介面IP地址及路由協議,使各設備間網路層連通。
2. 在SwitchA和SwitchB上部署VLAN聚合,實現VLAN101~VLAN180二層隔離三層互通,節省了IP地址。
3. 在SwitchA和SwitchB上創建Eth-Trunk介面並加入成員介面,實現增加鏈路帶寬,提供鏈路冗餘備份。
4. 在SwitchA和SwitchB上配置VRRP備份組。其中,SwitchA上配置較高優先順序和20秒搶占延時,作為Master設備承擔流量轉發;SwitchB上配置較低優先順序,作為備用設備,實現網關冗餘備份。
5. 在SwitchA上配置VRRP與介面狀態聯動,監視介面GE1/0/1和介面GE1/0/2,實現主設備故障時,VRRP備份組及時感知並進行主備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