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管ETH
❶ 蘋果m1max能挖BTC嗎
能
M1版本的eth挖礦程序github上早就有了,油管上也有很多拿M1型號的macbook挖的教程。
❷ 盤點全球著名結構工程師
盤點全球著名結構工程師
結構工程師是指合理的將建築物的結構承重體系(包括水平承重體系的樓、屋蓋等和豎向承重體系的砌體、柱子、剪力牆等)建立和布置起來,以滿足房屋的承載力、安全、穩定和使用等方面的職務和工作。結構工程師即取得相應資質,進行結構計算和繪制結構圖的人。大家知道全球著名結構工程師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是盤點全球著名結構工程師的內容,歡迎閱讀與借鑒!想要了解更多的內容,歡迎關注論壇!
這是個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代表性的問題。一個建築系的學生會問「著名建築師有哪些嗎?」不會,因為隨便找一個建築系學生,他至少也能說出柯布、密斯、賴特、安藤、扎哈、赫爾佐格、庫哈斯、妹島、王澍……但是,隨便拉一個結構工程系的學生,問他著名的或者說優秀的結構工程師有哪些,怕是很難說出幾個。
結構工程師的種類很多:學術界工業界雙棲、樂於為建築師跨刀的、不理建築師自己單乾的、自己建築結構兩門抱的、會結構設計並且還很不錯的建築師……從工業革命到現在,整個近現代結構工程的歷史里,時間跨度也很大,我把時間界定在活躍在20世紀初以後的工程師,活躍在19世紀的布魯奈爾、艾菲爾、羅布林、泰爾福特等等,暫時不包括在內。
而且,由於中文資料的不完備,很多人沒有中文譯名,或者不同的版本里有不同的中文譯名,我就一律寫英文姓名,有中文譯名的我會追加註明。另外,結構工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並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這里列出的代表作,是說結構工程師做出了主導性的、決定性的工作和貢獻,而不是說所有的工作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
以下無責任榜單 TOP20,按出生年份排序,也算是一個結構工程發展歷史的回顧。個人偏見和偏好,不足為憑,僅供參考。
Vladimir Shukhov(1853~1939)。舒霍夫老師絕對是大神級的存在,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追捧特斯拉,卻無人知曉舒霍夫。舒霍夫是梁、殼和膜體系在彈性理論下的應力應變實用數學分析方法研究的先驅。藉助這一領域的研究,他創造性的發展了雙曲殼塔、網狀殼體、張拉結構、柵格殼體以及儲油罐、輸油管、工業鍋爐塔架、船隻和駁船等各種各樣的結構體系。此外,他還是一位化學工程師、機械工程師和設備工程師,他設計了石油的「舒霍夫裂解」的工藝流程、新型油泵、使用裂解油渣作為燃料的新型鍋爐、巴庫油田的輸油管網、好幾座城市的主幹給排水網路……此外,可能有建築師熟悉梅爾尼科夫這個名字,舒霍夫在多個建築項目中與梅爾尼科夫合作,為梅爾尼科夫跨刀。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屹立在俄羅斯大地上的獨具匠心的「舒霍夫」雙曲殼塔。
Robert Maillart(1872~1940)。Maillart 畢業於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是混凝土結構的先驅,也是 David Billington 非常推崇的結構工程師。在那個混凝土剛剛開始興起的年代,Maillart 賦予了混凝土結構靈性和活力,發明了無梁樓蓋、蘑菇柱帽。更為突出的成就是他的混凝土橋梁設計,尤其是混凝土三鉸拱,堪稱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曠世之作 Salginatobel 橋被國際橋協評為20世紀最優美的橋梁,被 ASCE 列入土木工程歷史遺產。Maillart 對圖解分析的嫻熟應用,我覺得依然能夠給現在的.工程師啟發和創意。
Othmar Ammann(1879~1965)1964年美國國家科學獎。Ammann 也是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 的畢業生,與 Maillart 一樣師從 Wilhelm Ritter 教授。此後在美國執業,作為一位頂尖橋梁工程師,Ammann 的根據地在紐約,設計了連接曼哈頓、紐約、新澤西的眾多大跨橋梁,包括 George Washington 橋、Bayonne 橋、Verrazano-Narrows 橋、Bronx–Whitestone 橋、Triborough 橋。Ammman 作為顧問也參與了金門大橋的設計工作。
Eugene Freyssinet(1879~1962)1957年 IStructE 金獎。與同時代的 Maillart 並稱為混凝土雙子星,預應力混凝土的開拓者。完成了大量的設計作品,包括自錨懸索橋、混凝土拱橋、預應力混凝土梁橋、剛構橋等等。與坪井善勝、萊昂哈特類似,Freyssinet 的公司培養出了 Michel Virlogeux、Jean Muller、Michel Placidi 等優秀法國結構工程師。FIB 的結構混凝土獎章以 Freyssinet 的名字命名。
Pier Luigi Nervi(1891~1979)1967年 IStructE 金獎。「混凝土詩人」之一的奈爾維,出生於義大利,畢業於博洛尼亞大學。奈爾維的突出貢獻在於他完善了混凝土的設計理論,藉助著二戰之後百廢待興、大興土木的形勢,成功的讓混凝土成為了主流的建築結構材料,讓高層混凝土剪力牆體系成為了主流的解決方案。作為結構工程師,奈爾維以混凝土薄殼、肋殼、折板薄殼見長,並且對混凝土預制化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設計建造的殼體,不僅美觀、受力合理、用料節省,而且工期短、預制化程度非常高。代表作包括羅馬奧運會的大小體育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會議廳。
Sir Ove Arup(1895~1988)1973年 IStructE 金獎。阿魯普爵士出生於英格蘭,畢業於丹麥工業大學,此後創辦了自己的工程公司,二戰中為盟軍建造了一些預制混凝土的臨時港口。之後創辦了著名的奧雅納工程咨詢公司,時至今日,奧雅納的業務遍布全球,已經是工程咨詢設計領域的巨頭。阿魯普本人在商業、管理方面的才能令人驚嘆。此外,作為結構工程師,阿魯普主持設計的代表作包括高層混凝土剪力牆體系的早期試水之作 Highpoint I、悉尼歌劇院、Kingsgate 步行橋。阿魯普本人非常喜歡 Kingsgate 步行橋,他去世後,家人按照他的願望在這座橋上撒下了他的骨灰。
Eardo Torroja(1899~1961)。托羅哈也是一位混凝土詩人,國際空間結構協會 IASS 的創始人和第一任主席。在西班牙工程師群星中,他上承高迪,下啟坎德拉。托羅哈擅長混凝土殼體、懸挑、空間網格殼體、預應力混凝土的設計和分析,在西班牙內戰前後等困難時期用最少的材料、最低的造價完成了很多優美的作品。國內羅福午教授最是推崇托羅哈,《建築結構概念設計及案例》一書專門列舉了托羅哈的作品集。IASS 的終身成就獎以托羅哈的名字命名,頒發給對空間結構工程做出貢獻的結構工程師。
Yoshikatsu Tsuboi(坪井善勝)(1907~1990)1976年 IASS 托羅哈獎,曾任 IASS 主席。坪井善勝是傑出的日本工程師,在日本戰後經濟騰飛的那個黃金時代,坪井善勝和建築師丹下建三合作,完成了很多標志性的工程,包括東京奧運會代代木體育館、大阪世博會場館。同時,坪井善勝堪比日本的萊昂哈特,致力於培養年輕工程師,在注重師承傳統的日本業界堪稱一代宗師。坪井善勝也參與了很多 IASS 的工作,IASS 專門設有坪井善勝優秀論文獎。
Fritz Leonhardt(1909~1999)1975年 IStructE 金獎,198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萊昂哈特先後就讀於普渡大學、斯圖加特大學,此後在斯圖加特大學任教,同時也有自己的工程咨詢公司。他是施萊希的導師和引路人,施萊希的職業生涯就是在萊昂哈特公司起步。萊昂哈特對現代斜拉橋、混凝土電視塔、箱梁橋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發明完善了頂推施工方法,設計了大量的優美的懸索橋、斜拉橋和混凝土塔。萊昂哈特的作品還包括著名的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德國工程師協會的結構工程師獎項以萊昂哈特的名字命名。
Felix Candela(1910~1997)1960年 IStructE 金獎。坎德拉也算是個懂結構的建築師,但是懂的非常好,可能超過了很多結構工程師。坎德拉最為著稱的是他的混凝土薄殼,幾乎把混凝土殼體的美麗和優雅發揮到了極限,代表作包括 Los Manantiales 餐廳、L'Oceanogràfic 餐廳、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場館。傳奇之作 Los Manantiales 餐廳的花瓣形殼體跨度30米,厚度僅僅4厘米,令人嘆為觀止。
Tung-Yen Lin(林同炎)(1912~2003)美國工程院院士,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獎。林同炎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後來也在該校任教。林同炎最大的成就是他對預應力混凝土的研究和發展,極大的促進了預應力在實際工程中的大規模應用。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 ASCE 將自己的預應力混凝土獎項命名為林同炎獎。同時,林同炎也有自己的工程咨詢公司,工程設計包括在尼加拉瓜地震廢墟中屹立不倒的美洲銀行大廈、若干橋梁工程。此外,還有未建成的停留在圖板上的 Ruck-A-Chucky 曲面曲線懸索橋。
Heinz Isler(1926~2009)1996年 IASS 托羅哈獎,2006年 Freyssinet 獎。Isler 也是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 的畢業生,一生致力於混凝土殼體的設計和建造,守護著混凝土薄殼最後的榮耀,在美麗的瑞士留下了許多更美麗的混凝土殼體。他對模型設計無比鍾愛,很多工程的設計都是用縮尺模型進行研究,比如一張薄膜,按照支撐條件吊掛好,然後澆上水放在室外,第二天早上,水都凍成了冰,把這個薄膜反過來,這塊冰的形狀就是混凝土殼體的初始合理構型。據說,Isler 老師的小院子里堆滿了各種小模型,Isler 老師還修了一個小鐵路模型,搭配小橋梁模型,玩具火車每天穿行其中,這樣的生活,想想就令人神往。
Christian Menn(1927~),2009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Menn 是一位極其優秀的橋梁工程師,任教於瑞士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預應力混凝土。此外也有大量的工程實踐,主要以混凝土橋見長,尤擅板式斜拉橋、矮塔斜拉橋等等,建成作品有一百多座,代表作包括 Ganter Bridge、Sunniberg Bridge。
Leslie E. Robertson(1928~) 2004年 IStructE 金獎,2004年 Khan 終身成就獎,201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Robertson 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 LERA 理雅的創始人,超高層結構專家。代表作包括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2001年毀於9.11恐怖襲擊)、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中國銀行大廈。Robertson 跟貝聿銘合作頗多,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日本美秀美術館的結構顧問均為理雅。
Fazlur Khan(1929~1982)1982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美國工程院院士。Khan 出生於孟加拉,在美國 UIUC 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在 SOM 工作,是 SOM 的合夥人。可以說 Khan 是高層建築的一代宗師,提出並且完善了筒體、桁架筒體、束筒的概念,讓 SOM 成為超高層建築的領頭羊,讓人類可以在經濟合理的范圍內突破400米大關。Khan 同時還提出了電梯分區分段運行和電梯轉換層的設計思路,解決了超高層建築的豎向交通問題。代表作包括雄踞世界第一高樓名號近30年、束筒體系的西爾斯大廈、桁架筒體的漢考克中心。在他英年早逝之後,美國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的終身成就獎以他的名字命名,頒發給對高層結構工程作出貢獻的結構工程師。
Jorg Schlaich(1934~)1990年 IStructE 金獎,2002年萊昂哈特獎,199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2004年 IASS 托羅哈獎,美國科學院院士。我是施萊希老師的腦殘粉,如假包換。就像鄭板橋的「青藤門下牛馬走」,我也很想給自己刻一個這種印章。施萊希是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教授,學術成就包括完善了混凝土的 Strut-and-Tie 模型。更突出的工作是他的工程實踐,優秀作品無數,而且花樣繁多,包羅萬象,大項目做的經濟合理,小項目做的別出心裁。青馬大橋、孟買大橋、A380 車間、漢諾威世博會展館、各種跨線橋、各種人行橋、各種折疊橋、各種可折疊可收放屋面、各種玻璃幕牆和索穹頂……此外,他還關注能源問題,致力於研發太陽能電站相關技術,完善了熱空氣流動型的太陽能電站的工藝和結構,並且已經在西班牙和澳大利亞付諸實施。此外,施萊希老師跟愛因斯坦、福爾摩斯這些高智商大神們一樣,也愛拉小提琴。
Cecil Balmond(1943~)。至少我個人覺得,巴爾蒙德其實更接近於一個懂結構設計的建築師,而且接近的很嚴重。巴爾蒙德是奧雅納的副主席,目前負責奧雅納的 AGU 高級幾何學小組,此外還是哈佛、耶魯的客座教授。巴爾蒙德出生於斯里蘭卡,後來在英國讀書,先後就讀於南安普頓、帝國理工。巴爾蒙德最為著名的就是他與庫哈斯、伊東豐雄、西扎等新銳建築師的合作,將很多紙面上的炫目之作變成了現實。代表作 CCTV 新樓、蛇形畫廊。巴爾蒙德很有才情,寫過好幾本書,Number 9,Element,Informal,此外還熱愛音樂,當年可是在吉他手和結構工程師之間忍痛割愛放棄了吉他手。如果你覺得 CCTV 大褲衩已經超越你的想像了,請看它右邊那一個。
Michel Virlogeux(1946~)1996年 IStructE 金獎,1999年萊昂哈特獎,2003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2006年 Freyssinet 獎,法國科學院院士。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科橋路學院。Virlogeux 起步於 Freyssinet 的工程公司,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橋梁工程師,尤其擅長體外預應力、斜拉橋,代表作世界第一高的米約高架橋、諾曼底大橋等等。
Santiago Calatrava (1951~)1992年 IStructE 金獎。卡拉特拉瓦畢業於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是典型的建築結構兩門抱的工程師加建築師,作品著眼於結構的表現力和雕塑感,靈感往往來自於仿生學,追求的是動感的平衡,非常擅長可折疊可轉動結構的設計。作品包括各種人行橋、景觀橋、交通建築、藝術場館等等。齋藤公男在他的《空間結構的發展與展望》一書中講過這么一個段子,兩位教授碰面,談到卡拉特拉瓦,其中一位立馬單腿金雞獨立,身體下彎,雙臂伸展,做了一個瑜伽動作,兩人相視一笑。這就是卡拉特拉瓦的個人獨特標記。
William F. Baker(Bill Baker)(1953~)2010年 IStructE 金獎,2009年萊昂哈特獎,2008年 Khan 終身成就獎。畢業於 UIUC,SOM 合夥人,頂尖的高層結構專家。代表作世界第一高的迪拜哈里發塔、倫敦 Exchange House、芝加哥 Trump 大廈、南京紫峰大廈、迪拜無限塔。
;
❸ 如塞西爾·巴爾蒙德般的著名結構師有哪些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代表性。一個建築系的學生會問「著名建築師有哪些嗎?」不會,因為隨便找一個建築系學生,他至少也能說出柯布、密斯、賴特、安藤、扎哈、赫爾佐格、庫哈斯、妹島、王澍……但是,隨便拉一個結構工程系的學生,問他著名的或者說優秀的結構工程師有哪些,怕是很難說出幾個。
我不想討論原因,只想做點能改變這一尷尬現狀的事情。
結構工程師的種類很多:學術界工業界雙棲、樂於為建築師跨刀的、不理建築師自己單乾的、自己建築結構兩門抱的、會結構設計並且還很不錯的建築師……從工業革命到現在,整個近現代結構工程的歷史里,時間跨度也很大,我把時間界定在活躍在20世紀初以後的工程師,活躍在19世紀的布魯奈爾、艾菲爾、羅布林、泰爾福特等等,暫時不包括在內。
而且,由於中文資料的不完備,很多人沒有中文譯名,或者不同的版本里有不同的中文譯名,我就一律寫英文姓名,有中文譯名的我會追加註明。另外,結構工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並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這里列出的代表作,是說結構工程師做出了主導性的、決定性的工作和貢獻,而不是說所有的工作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
以下是我的個人榜單 TOP20,按出生年份排序,也算是一個結構工程發展歷史的回顧。個人偏見和偏好,不足為憑,僅供參考。
——————————————————————————
Vladimir Shukhov(1853~1939)。舒霍夫老師絕對是大神級的存在,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追捧特斯拉,卻無人知曉舒霍夫。舒霍夫是梁、殼和膜體系在彈性理論下的應力應變實用數學分析方法研究的先驅。藉助這一領域的研究,他創造性的發展了雙曲殼塔、網狀殼體、張拉結構、柵格殼體以及儲油罐、輸油管、工業鍋爐塔架、船隻和駁船等各種各樣的結構體系。此外,他還是一位化學工程師、機械工程師和設備工程師,他設計了石油的「舒霍夫裂解」的工藝流程、新型油泵、使用裂解油渣作為燃料的新型鍋爐、巴庫油田的輸油管網、好幾座城市的主幹給排水網路……此外,可能有建築師熟悉梅爾尼科夫這個名字,舒霍夫在多個建築項目中與梅爾尼科夫合作,為梅爾尼科夫跨刀。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屹立在俄羅斯大地上的獨具匠心的「舒霍夫」雙曲殼塔。
Robert Maillart(1872~1940)。Maillart 畢業於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是混凝土結構的先驅,也是 David Billington 非常推崇的結構工程師。在那個混凝土剛剛開始興起的年代,Maillart 賦予了混凝土結構靈性和活力,發明了無梁樓蓋、蘑菇柱帽。更為突出的成就是他的混凝土橋梁設計,尤其是混凝土三鉸拱,堪稱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曠世之作 Salginatobel 橋被國際橋協評為20世紀最優美的橋梁,被 ASCE 列入土木工程歷史遺產。Maillart 對圖解分析的嫻熟應用,我覺得依然能夠給現在的工程師啟發和創意。
Othmar Ammann(1879~1965)1964年美國國家科學獎。Ammann 也是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 的畢業生,與 Maillart 一樣師從 Wilhelm Ritter 教授。此後在美國執業,作為一位頂尖橋梁工程師,Ammann 的根據地在紐約,設計了連接曼哈頓、紐約、新澤西的眾多大跨橋梁,包括 George Washington 橋、Bayonne 橋、Verrazano-Narrows 橋、Bronx–Whitestone 橋、Triborough 橋。Ammman 作為顧問也參與了金門大橋的設計工作。
Eugene Freyssinet(1879~1962)1957年 IStructE 金獎。與同時代的 Maillart 並稱為混凝土雙子星,預應力混凝土的開拓者。完成了大量的設計作品,包括自錨懸索橋、混凝土拱橋、預應力混凝土梁橋、剛構橋等等。與坪井善勝、萊昂哈特類似,Freyssinet 的公司培養出了 Michel Virlogeux、Jean Muller、Michel Placidi 等優秀法國結構工程師。FIB 的結構混凝土獎章以 Freyssinet 的名字命名。
Pier Luigi Nervi(1891~1979)1967年 IStructE 金獎。「混凝土詩人」之一的奈爾維,出生於義大利,畢業於博洛尼亞大學。奈爾維的突出貢獻在於他完善了混凝土的設計理論,藉助著二戰之後百廢待興、大興土木的形勢,成功的讓混凝土成為了主流的建築結構材料,讓高層混凝土剪力牆體系成為了主流的解決方案。作為結構工程師,奈爾維以混凝土薄殼、肋殼、折板薄殼見長,並且對混凝土預制化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設計建造的殼體,不僅美觀、受力合理、用料節省,而且工期短、預制化程度非常高。代表作包括羅馬奧運會的大小體育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會議廳。
Sir Ove Arup(1895~1988)1973年 IStructE 金獎。阿魯普爵士出生於英格蘭,畢業於丹麥工業大學,此後創辦了自己的工程公司,二戰中為盟軍建造了一些預制混凝土的臨時港口。之後創辦了著名的奧雅納工程咨詢公司,時至今日,奧雅納的業務遍布全球,已經是工程咨詢設計領域的巨頭。阿魯普本人在商業、管理方面的才能令人驚嘆。此外,作為結構工程師,阿魯普主持設計的代表作包括高層混凝土剪力牆體系的早期試水之作 Highpoint I、悉尼歌劇院、Kingsgate 步行橋。阿魯普本人非常喜歡 Kingsgate 步行橋,他去世後,家人按照他的願望在這座橋上撒下了他的骨灰。
Eardo Torroja(1899~1961)。托羅哈也是一位混凝土詩人,國際空間結構協會 IASS 的創始人和第一任主席。在西班牙工程師群星中,他上承高迪,下啟坎德拉。托羅哈擅長混凝土殼體、懸挑、空間網格殼體、預應力混凝土的設計和分析,在西班牙內戰前後等困難時期用最少的材料、最低的造價完成了很多優美的作品。國內羅福午教授最是推崇托羅哈,《建築結構概念設計及案例》一書專門列舉了托羅哈的作品集。IASS 的終身成就獎以托羅哈的名字命名,頒發給對空間結構工程做出貢獻的結構工程師。
Yoshikatsu Tsuboi(坪井善勝)(1907~1990)1976年 IASS 托羅哈獎,曾任 IASS 主席。坪井善勝是傑出的日本工程師,在日本戰後經濟騰飛的那個黃金時代,坪井善勝和建築師丹下建三合作,完成了很多標志性的工程,包括東京奧運會代代木體育館、大阪世博會場館。同時,坪井善勝堪比日本的萊昂哈特,致力於培養年輕工程師,在注重師承傳統的日本業界堪稱一代宗師。坪井善勝也參與了很多 IASS 的工作,IASS 專門設有坪井善勝優秀論文獎。
Fritz Leonhardt(1909~1999)1975年 IStructE 金獎,198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萊昂哈特先後就讀於普渡大學、斯圖加特大學,此後在斯圖加特大學任教,同時也有自己的工程咨詢公司。他是施萊希的導師和引路人,施萊希的職業生涯就是在萊昂哈特公司起步。萊昂哈特對現代斜拉橋、混凝土電視塔、箱梁橋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發明完善了頂推施工方法,設計了大量的優美的懸索橋、斜拉橋和混凝土塔。萊昂哈特的作品還包括著名的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德國工程師協會的結構工程師獎項以萊昂哈特的名字命名。
Felix Candela(1910~1997)1960年 IStructE 金獎。坎德拉也算是個懂結構的建築師,但是懂的非常好,可能超過了很多結構工程師。坎德拉最為著稱的是他的混凝土薄殼,幾乎把混凝土殼體的美麗和優雅發揮到了極限,代表作包括 Los Manantiales 餐廳、L'Oceanogràfic 餐廳、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場館。傳奇之作 Los Manantiales 餐廳的花瓣形殼體跨度30米,厚度僅僅4厘米,令人嘆為觀止。
Tung-Yen Lin(林同炎)(1912~2003)美國工程院院士,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獎。林同炎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後來也在該校任教。林同炎最大的成就是他對預應力混凝土的研究和發展,極大的促進了預應力在實際工程中的大規模應用。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 ASCE 將自己的預應力混凝土獎項命名為林同炎獎。同時,林同炎也有自己的工程咨詢公司,工程設計包括在尼加拉瓜地震廢墟中屹立不倒的美洲銀行大廈、若干橋梁工程。此外,還有未建成的停留在圖板上的 Ruck-A-Chucky 曲面曲線懸索橋。
Heinz Isler(1926~2009)1996年 IASS 托羅哈獎,2006年 Freyssinet 獎。Isler 也是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 的畢業生,一生致力於混凝土殼體的設計和建造,守護著混凝土薄殼最後的榮耀,在美麗的瑞士留下了許多更美麗的混凝土殼體。他對模型設計無比鍾愛,很多工程的設計都是用縮尺模型進行研究,比如一張薄膜,按照支撐條件吊掛好,然後澆上水放在室外,第二天早上,水都凍成了冰,把這個薄膜反過來,這塊冰的形狀就是混凝土殼體的初始合理構型。據說,Isler 老師的小院子里堆滿了各種小模型,Isler 老師還修了一個小鐵路模型,搭配小橋梁模型,玩具火車每天穿行其中,這樣的生活,想想就令人神往。
Christian Menn(1927~),2009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Menn 是一位極其優秀的橋梁工程師,任教於瑞士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預應力混凝土。此外也有大量的工程實踐,主要以混凝土橋見長,尤擅板式斜拉橋、矮塔斜拉橋等等,建成作品有一百多座,代表作包括 Ganter Bridge、Sunniberg Bridge。
Leslie E. Robertson(1928~) 2004年 IStructE 金獎,2004年 Khan 終身成就獎,201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Robertson 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 LERA 理雅的創始人,超高層結構專家。代表作包括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2001年毀於9.11恐怖襲擊)、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中國銀行大廈。Robertson 跟貝聿銘合作頗多,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日本美秀美術館的結構顧問均為理雅。
Fazlur Khan(1929~1982)1982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美國工程院院士。Khan 出生於孟加拉,在美國 UIUC 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在 SOM 工作,是 SOM 的合夥人。可以說 Khan 是高層建築的一代宗師,提出並且完善了筒體、桁架筒體、束筒的概念,讓 SOM 成為超高層建築的領頭羊,讓人類可以在經濟合理的范圍內突破400米大關。Khan 同時還提出了電梯分區分段運行和電梯轉換層的設計思路,解決了超高層建築的豎向交通問題。代表作包括雄踞世界第一高樓名號近30年、束筒體系的西爾斯大廈、桁架筒體的漢考克中心。在他英年早逝之後,美國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的終身成就獎以他的名字命名,頒發給對高層結構工程作出貢獻的結構工程師。
Jorg Schlaich(1934~)1990年 IStructE 金獎,2002年萊昂哈特獎,1991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2004年 IASS 托羅哈獎,美國科學院院士。我是施萊希老師的腦殘粉,如假包換。就像鄭板橋的「青藤門下牛馬走」,我也很想給自己刻一個這種印章。施萊希是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教授,學術成就包括完善了混凝土的 Strut-and-Tie 模型。更突出的工作是他的工程實踐,優秀作品無數,而且花樣繁多,包羅萬象,大項目做的經濟合理,小項目做的別出心裁。青馬大橋、孟買大橋、A380 車間、漢諾威世博會展館、各種跨線橋、各種人行橋、各種折疊橋、各種可折疊可收放屋面、各種玻璃幕牆和索穹頂……此外,他還關注能源問題,致力於研發太陽能電站相關技術,完善了熱空氣流動型的太陽能電站的工藝和結構,並且已經在西班牙和澳大利亞付諸實施。此外,施萊希老師跟愛因斯坦、福爾摩斯這些高智商大神們一樣,也愛拉小提琴。
Cecil Balmond(1943~)。至少我個人覺得,巴爾蒙德其實更接近於一個懂結構設計的建築師,而且接近的很嚴重。巴爾蒙德是奧雅納的副主席,目前負責奧雅納的 AGU 高級幾何學小組,此外還是哈佛、耶魯的客座教授。巴爾蒙德出生於斯里蘭卡,後來在英國讀書,先後就讀於南安普頓、帝國理工。巴爾蒙德最為著名的就是他與庫哈斯、伊東豐雄、西扎等新銳建築師的合作,將很多紙面上的炫目之作變成了現實。代表作 CCTV 新樓、蛇形畫廊。巴爾蒙德很有才情,寫過好幾本書,Number 9,Element,Informal,此外還熱愛音樂,當年可是在吉他手和結構工程師之間忍痛割愛放棄了吉他手。如果你覺得 CCTV 大褲衩已經超越你的想像了,請看它右邊那一個。
Michel Virlogeux(1946~)1996年 IStructE 金獎,1999年萊昂哈特獎,2003年 IABSE 國際橋協獎章,2006年 Freyssinet 獎,法國科學院院士。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科橋路學院。Virlogeux 起步於 Freyssinet 的工程公司,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橋梁工程師,尤其擅長體外預應力、斜拉橋,代表作世界第一高的米約高架橋、諾曼底大橋等等。
Santiago Calatrava (1951~)1992年 IStructE 金獎。卡拉特拉瓦畢業於蘇黎世聯邦高工 ETH,是典型的建築結構兩門抱的工程師加建築師,作品著眼於結構的表現力和雕塑感,靈感往往來自於仿生學,追求的是動感的平衡,非常擅長可折疊可轉動結構的設計。作品包括各種人行橋、景觀橋、交通建築、藝術場館等等。齋藤公男在他的《空間結構的發展與展望》一書中講過這么一個段子,兩位教授碰面,談到卡拉特拉瓦,其中一位立馬單腿金雞獨立,身體下彎,雙臂伸展,做了一個瑜伽動作,兩人相視一笑。這就是卡拉特拉瓦的個人獨特標記。
William F. Baker(Bill Baker)(1953~)2010年 IStructE 金獎,2009年萊昂哈特獎,2008年 Khan 終身成就獎。畢業於 UIUC,SOM 合夥人,頂尖的高層結構專家。代表作世界第一高的迪拜哈里發塔、倫敦 Exchange House、芝加哥 Trump 大廈、南京紫峰大廈、迪拜無限塔。
——————————————————————————
If you want to build a ship, don't drum up people to collect wood and don't assign them tasks and work, but rather teach them to long for the endless immensity of the sea.
—— Antoine de Saint Exupéry
❹ 活塞式壓縮機主要零部件的檢查與休理內容有哪些
活塞式製冷壓縮機的基本構造
活塞式製冷壓縮機主要由機體、曲軸、連桿、活塞組、閥門、軸封、油泵、能量調節裝置、油循環系統等部件組成。
1、機體:包括汽缸體和曲軸箱兩部分,一般採用高強度灰鑄鐵(HT20-40)鑄成一個整體。它是支承汽缸套、曲軸連桿機構及其它所有零部件重量並保證各零部件之間具有正確的相對位置的本體。汽缸採用汽缸套結構,安裝在汽缸體上的缸套座孔中,便於當汽缸套磨損時維修或更換。因而結構簡單,檢修方便。
2、曲軸:曲軸是活塞式製冷壓縮機的主要部件之一,傳遞著壓縮機的全部功率。其主要作用是將電動機的旋轉運動通過連桿改變為活塞的往復直線運動。曲軸在運動時,承受拉、壓、剪切、彎曲和扭轉的交變復合負載,工作條件惡劣,要求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以及主軸頸與曲軸銷的耐磨性。故曲軸一般採用40、45或50號優質碳素鋼鍛造,但現在已廣泛採用球墨鑄鐵(如QT50-1.5與QT60-2等)鑄造。
3、連桿:連桿是曲軸與活塞間的連接件,它將曲軸的回轉運動轉化為活塞的往復運動,並把動力傳遞給活塞對汽體做功。連桿包括連桿體、連桿小頭襯套、連桿大頭軸瓦和連桿螺栓。
連桿體在工作時承受拉、壓交變載荷,故一般用優質中碳鋼鍛造或用球墨鑄鐵(如QT40-10)鑄造,桿身多採用工字形截面且中間鑽一長孔作為油道。
連桿小頭通過活塞銷與活塞相連,銷孔中加襯套以提高耐磨、耐沖擊能力。連桿小頭襯套常用錫磷青銅ZQSn10-1做成整體筒狀,外圓面車有環槽並鑽有油孔,內表面開有軸向油槽。
連桿大頭與曲軸連接。連桿大頭一般做成剖分式,以便於裝拆和檢修。為了改善連桿大頭與曲柄銷之間的磨損狀況,大頭孔內一般均裝有軸承合金軸瓦即連桿大頭軸瓦。連桿大頭軸瓦分薄壁和厚壁兩種,系列製冷壓縮機都採用薄壁軸瓦。軸瓦的上瓦與連桿油孔相應的地方也開有油孔。
連桿螺栓用於連接剖分式連桿大頭與大頭蓋。連桿螺栓是曲柄連桿機構中受力嚴重的零件,它不僅受反復的拉伸且受振動和沖擊作用,很容易松脫和斷裂,以致引起嚴重事故。所以對連桿螺栓的設計、加工、裝配均有嚴格要求。連桿螺栓常用40Cr、45Cr鋼等製造,且採用細牙螺紋,其安裝時要求有一定的預緊力,以免在載荷變化時連桿大頭上下瓦和曲柄銷之間松動敲擊,加速機器零件的損壞。但預緊力過大也是不利的。所以在上緊連桿螺栓時,最好用扭力扳手按說明書規定施力。
當8≤d≤18時,連桿螺栓上緊力:
F=977.2-397.613d+63.2d2-4.91042d3+0.1875d4-0.0028125d5
4、活塞組:活塞組是活塞、活塞銷及活塞環的總稱。活塞組在連桿帶動下,在汽缸內作往復直線運動,從而與汽缸等共同組成一個可變的工作容積,以實現吸氣、壓縮、排氣等過程。
活塞---活塞可分為筒形和盤形兩大類。我國系列製冷壓縮機的活塞均採用筒形結構,它由頂部、環部和裙部三部分組成。活塞頂部組成封閉汽缸的工作面。活塞環部的外圓上開有安裝活塞環的環槽,環槽的深度略大於活塞環的徑向厚度,使活塞環有一定的活動餘地。活塞裙部在汽缸中起導向作用並承受側壓力。
活塞的材料一般為鋁合金或鑄鐵。灰鑄鐵活塞過去在製冷壓縮機中應用較廣,但由於鑄鐵活塞的質量大且導熱性能差,因此,近年來系列製冷壓縮機的活塞都採用鋁合金活塞。鋁合金活塞的優點是質量輕、導熱性能好,表面經陽極處理後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但鋁合金活塞比鑄鐵活塞的機械強度低、耐磨性差也差。
活塞銷---活塞銷是用來連接活塞和連桿小頭的零件,在工作時承受復雜的交變載荷。活塞銷的損壞將會造成嚴重的事故,故要求其有足夠的強度、耐磨性和抗疲勞、抗沖擊的性能。因此,活塞銷通常用20號鋼、20Cr鋼或45號鋼製造。
活塞環---活塞環包括汽環和油環。汽環的主要作用是使活塞和汽缸壁之間形成密封,防止被壓縮蒸氣從活塞和汽缸壁之間的間隙中泄漏。為了減少壓縮汽體從環的鎖口泄漏,多道汽環安裝時鎖口應相互錯開。油環的作用是布油和颳去汽缸壁上多餘的潤滑油。汽環可裝一至三道,油環通常只裝一道且裝在汽環的下面,常見的油環斷面形狀有斜面式和槽式兩種,斜面式油環安裝時斜面應向上。
5、汽閥與軸封:汽閥是壓縮機的一個重要部件,屬於易損件。它的質量及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壓縮機的輸汽量、功率損耗和運轉的可*性。汽閥包括吸氣閥和排氣閥,活塞每上下往復運動一次,吸、排氣閥各啟閉一次,從而控制壓縮機並使其完成吸氣、壓縮、排氣等四個工作過程。由於閥門啟閉工作頻繁且對壓縮機的性能影響很大,因此汽閥需滿足如下要求:氣體流過閥門時的流動阻力要小,要有足夠的通道截面,通道表面應光滑,啟閉及時、關閉嚴密,堅韌、耐磨,工作可*。
軸封---軸封的作用在於防止製冷劑蒸汽沿曲軸伸出端向外泄漏,或者是當曲軸箱內壓力低於大氣壓時,防止外界空氣漏入。因此,軸封應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安全可*性、且結構簡單、裝拆方便、並具有一定的使用壽命。
軸封裝置主要有機械式和填料式兩種。目前常用的機械式軸封主要有摩擦環式和波紋管式。其中,國產系列活塞式製冷壓縮機大都採用摩擦環式軸封,這種軸封由活動環(摩擦環)、固定環、彈簧及彈簧座、壓圈和兩個「0」形耐油橡膠圈所組成。活動環槽內嵌一橡膠密封圈並與活動環一同套裝在軸上,在彈簧力和壓圈的作用下,活動環與橡膠圈一同被壓緊在軸上且使活動環緊貼在固定環上。工作時彈簧座與彈簧、軸上橡膠密封圈及活動環隨同曲軸一起轉動,固定環及其上的橡膠圈則固定不動。故工作時活動環和固定環作相對運動,緊貼的摩擦面起防止製冷劑往外泄漏的密封作用,軸上橡膠圈用來密封軸與活動環之間的間隙,固定環上的耐油橡膠密封圈起防止軸封室內潤滑油外泄的作用。
6、能量調節裝置:在製冷系統中,隨著冷間熱負荷的變化,其耗冷量亦有變化,因此壓縮機的製冷量亦應作必要的調整。壓縮機製冷量的調節是由能量調節裝置來實現的,所謂壓縮機的能量調節裝置實際上就是排氣量調節裝置。它的作用有二,一是實現壓縮機的空載啟動或在較小負荷狀態下啟動,二是調節壓縮機的製冷量。壓縮機排氣量的調節方法有:1°頂開部分汽缸的吸氣閥片;2°改變壓縮機的轉速;3°用旁通閥使部分缸的排氣旁通回吸氣腔,這種方法用於順流式壓縮機;4°改變附加余隙容積的大小。頂開汽缸吸氣閥片的調節方法是一種廣泛應用的調節方法,國產系列活塞式製冷壓縮機,均採用頂開部分汽缸吸氣閥片的輸氣量調節裝置,
頂開部分汽缸吸氣閥片的輸氣量調節裝置的原理很簡單,即用頂桿將部分汽缸的吸氣閥片頂起,使之常開,使活塞在壓縮過程中,壓力不能升高,吸入蒸汽又通過吸氣閥排回吸氣側,故該汽缸無排氣量,從而達到調節輸氣量的目的即能量調節。
頂開吸氣閥片能量調節裝置可分為執行機構、傳動機構和油分配機構三部分,主要由油分配閥、油缸、油活塞、拉桿、轉動環、頂桿和彈簧等部件組成。拉桿上有兩個凸圓,分別嵌在兩個汽缸套外部的轉動環中。若不向油缸中供油,由於油活塞左側彈簧的作用,油活塞處於油缸的右端位置,汽缸套外部的頂桿都是處在轉動環斜槽的最高位置,將吸汽閥片頂開,於是該汽缸卸載。當壓力油經油分配閥向油缸供油時,因油壓的作用,克服彈簧力使油活塞及拉桿向左移動,並通過拉桿上的凸圓使轉動環轉動一定角度,相應地使頂桿在頂桿彈簧作用放下而下滑到斜槽的最低處),這時吸汽閥片在重力和彈簧力作用下降落在閥座上並可以自由啟閉,則該汽缸處於工作狀態。
壓縮機起動時,由於機器尚未轉動,油壓為零,因而全部汽缸的吸汽閥片都被頂桿頂開,汽缸不起壓縮作用,從而實現了空載啟動。
我國系列活塞式製冷壓縮機,以兩個汽缸為一組,即每一個油活塞和拉桿控制兩個汽缸。8AS—12.5型壓縮機的油分配閥上標有0、1/4、1/2、和1五個擋位,也就是說可以根據製冷量的需要,使製冷量按0、25%、50%、75%及100%來進行調節。
利用卸載裝置來調節壓縮機的製冷量,比採用溫度控制器和低壓繼電器來控制壓縮機的停、開要好得多。特別是大功率的電動機,停開過於頻繁是電源所不允許的。
活塞式壓縮機檢修規程
小修一般不進行無負荷試車;中修無負荷試車2小時,大修4小時。
3.4.2連桿螺栓必須用放大鏡或探傷檢查是否有裂紋,連桿螺栓擰緊時的伸長不超過原有長度的千分之一,殘余伸長超過原有長度的千 OD/GW分之二時應更換。
2.2.3檢查修理或更換活塞、活塞環、導向環及活塞桿。
OD/GW 表七 單位:毫米3.9.4活塞環在專用檢驗工具內,其徑向間隙應符合表八規定,並用燈光檢驗時整個園周上漏光不多於兩處,總長不超過45°,且距開口處不小於30°。
3.1.5中體滑道的中心線與裝氣缸的定位止口中心線不同軸度不大 OD/GW於0.03毫米。
4.1.1.2拆除進排氣閥,加裝金屬絲網。
表二 單位:毫米3.3.5定位主軸瓦的軸向間隙為0.02~0.30毫米。
2.3.2解體、清洗整台壓縮機。
1檢修周期: 小修3個月;中修6-12個月;大修12-24個月。
3.8.5氣缸與滑道的不同軸度不得大於0.05毫米/米。
3.檢修方法3.1 進行拆卸檢修前必須確認已切斷電機電源,並關閉物料進、出口閥門。
3.10.2閥座結合面不應有劃痕、麻點,閥片與閥座應接觸良好。
2.2.7檢查、修理或更換全部的壓力表、溫度計、安全閥和循環閥。
3.5.2十字頭銷或活塞銷最大磨損不允許超過表三規定。
4.2驗收檢修質量符合本規程要求,檢修記錄齊全、准確、試車正常,即可按規定辦理驗收手續,移交生產。
3.7.2密封原件安裝前均需研磨刮配,平面和徑向密封面應均勻接觸;每平方厘米不少於5-6個色印,接觸面積不少於80%。
3.2.5主軸頸與曲柄銷最大磨損量(磨成橢園或錐形)見表一。
4.1.1.4盤車兩圈無異常現象。
3.6.4活塞裝在壓縮機上後,用盤車的方法測量活塞桿的擺動量,其值不得超過0.10毫米/米。
2.3.3檢查十字頭部件、曲軸部件、十字頭滑道的磨損情況,必要時修理或更換。
3.3.2軸承合金的磨損量不得超過原厚度的1/3。
2檢修內容:2.1小修:2.1.1檢查並緊固各連接螺栓、地腳螺栓和十字頭銷。
3.8.6氣缸水壓試驗壓力為操作壓力的1.5倍,氣缸冷卻水套的試驗壓力為0.5MPa,不允許滲漏。
4.1.7 工質負荷試車應達到如下要求:4.1.7.1 進排氣溫度不得超過設計溫度10℃。
表三 單位:毫米3.5.3十字頭滑板與滑道之間的間隙按表四選取,超過極限間隙應進行調整或修理。
2.2.8檢查、清洗或更換逆止閥。
h為活塞環高度。
表一 單位:毫米3.2.6曲柄銷和主軸頸因磨損變形而需機械加工的,其加工減小量不得超過原軸頸的1%。
2.3.8 檢查調整飛輪跳動量。
2.1.6檢查調整傳動帶或聯軸器。
4.1.1.3開啟冷卻水系夾套保溫呼吸閥統、電機通風系統、潤滑系統、注油器系統,而且檢查水壓、油壓、和注油器上油情況。
OD/GW表十二 單位:毫米4.1.5 無負荷試車結束後,檢查各連接件無松動、異常磨損等現象即可進行空氣負荷試車,空氣負荷試車的時間規定如下:中修2小時,大修4小時。
2.3.9檢查及修理基礎。
表八 單位:毫米表九 單位:毫米3.9.5活塞環的端面不平度應符合表九的規定;活塞環彈力允許偏差20%。
2.2中修:2.2.1包括小修內容。
2.3.4修理更換氣缸套,並進行水壓試驗,未經修理過的氣缸使用6年後需試壓一次。
3.7填料箱密封3.7.1金屬或塑料的密封原件不允許有劃痕、損傷等缺陷。
3.3.3軸瓦與軸、瓦殼與機體或連桿大小頭體應均勻接觸,用塗色法檢查時,軸瓦與軸不小於2~3個印/平方厘米,瓦殼與機體或連桿大小頭體接觸面積不小於70%。
2.1.2檢查及清除氣閥部件上的結焦及污垢。
十字頭滑板與滑道應接觸均勻,面積不少於70%,每平方厘米不少於2個色印。
OD/GW2.2.9檢查清掃冷卻水系統。
4.1.7.2 進排氣壓力應符合設計要求,流量不小於原流量的90%。
3.10閥片與閥座3.10.1閥片表面應平整光潔,不允許有裂紋、傷痕、麻點等缺陷。
3.2.7曲軸安裝的水平度不大於0.10毫米/米。
3.4.3連桿螺栓與螺母擰緊後,作好防松措施。
3.2 曲軸3.2.1 曲軸進行探傷或放大鏡檢查,不允許有裂紋等缺陷。
4.1.7.5潤滑油系統、氣缸注油系統、冷卻水系統正常。
3.6.2活塞桿的最大磨損不得超過表五的規定表五 呼吸閥 單位:毫米3.6.3活塞桿的不直度不大於0.05毫米/米。
3.3軸瓦和滾動軸承3.3.1軸承合金與瓦殼結合必須良好,不應有裂紋、氣孔和分層,表面不允許有碰傷、劃痕等缺陷。
OD/GW3.10.4氣閥組裝完畢後用煤油試漏,五分鍾不超過5滴。
3.2 4檢修質量標准3.1機座與中體3.1.1機座的縱向和橫向水平度偏差不得超過0.05毫米/米。
4.1.6 工質負荷試車,中修為8小時,大修為24小時,按銘牌壓力試車,方法與空氣負荷相同。
2.2.4檢查、刮研連桿大頭瓦和小頭瓦,調整間隙或更換。
3.9.8對於非鑄鐵活塞環其介面間隙及軸向間隙按下列二個公式計算: 介面間隙A=ðDá(t2-t1) 軸向間隙B=há(t2-t1) D為活塞環外徑. t2為活塞環工作時溫度,通常取氣體排出溫度. t1為檢驗間隙時溫度. 為非鑄鐵活塞環的線脹系數(但其值與組分、成型工藝、溫度都有較大的變化)。
2.3.7曲軸、十字頭銷、連桿、連桿螺栓、活塞桿進行探傷檢查。
4.1.4經二次啟動後無異常現象即可進行無負荷試車,無負荷試車時摩擦付的最高溫度不得超過60℃,基礎振動不得超過表十二的規定。
2.1.5檢查及修理注油器、逆止閥、油過濾網、油管接頭等潤滑系統。
3.9.3 活塞中心與活塞桿孔中心的不同軸度不大於0.02-0.05毫米,活塞桿孔中心與活塞軸肩支承面的垂直度不大於0.02毫米/100毫米,活塞環槽兩端面應垂直於活塞桿孔,其不垂直度不大於0.02毫米/100毫米。
OD/GW3.6活塞桿3.6.1活塞桿應進行探傷或放大鏡檢查不允許有裂紋。
2.3大修:2.3.1包括中修內容。
3.2.9曲軸鍵槽損壞後,可根據損壞的情況適當加大,最大可按標准尺寸增大一級,結構和受力情況允許時,可在距離原鍵槽120度位置上另加工鍵槽。
3.8.2檢查氣缸的橢園度、不柱度,均勻磨損值超過表六規定的范圍時,應鏜缸或鑲缸套。
3.3.7當連桿小頭襯套為銅合金襯套直接壓入時,其與連桿體的配合為H7/s6。
3.10.5聯軸器: 聯軸器的找正偏差應符合表十一的規定。
3.8氣缸3.8.1氣缸內表面應光潔,無裂紋、砂眼、銹疤和拉毛;運轉後發現拉毛出現溝槽,其超過1/4園周或溝槽深度超過0.2-0.5毫米時,應鏜缸或鑲缸套。
3.3.6連桿小頭襯套如採用銅合金直接壓入時,其間隙為(0.0006~0.0012)d;如採用軸承合金時其間隙為(0.0004~0.0006)d(d為十字頭銷的直徑)。
3.9活塞與活塞環3.9.1活塞與活塞環表面應光滑無裂紋、砂眼、傷痕等缺陷。
3.1.2機座與中體的貼合面對軸承中心線的不平行度不大於0.02毫米/100毫米。
2.2.5檢查、調整主軸瓦間隙或更換主軸瓦。
3.5活塞銷、十字頭、十字頭銷和滑道。
4.1.2瞬時啟動,檢查各部位有無全天候呼吸閥障礙異聲等。
4.1.7.6填料箱無明顯泄漏,其他各密封無泄漏。
4.1.7.7壓縮機基礎在工作時的雙振幅不得超過表十二所規定的數值。
3.2.3主軸頸中心線與曲柄銷中心線不平行度不大於0.02毫米/100毫米,各主軸頸的不同軸度不大於0.03毫米.3.2.4主軸頸與曲柄銷修復後的不柱度及橢園度小於公差之半。
表十一 單位:毫米4試車與驗收4.1試車4.1.1試車前的准備工作:4.1.1.1清理場地,並檢查儀表、電器、水系統、油系統、氣系統具備試車條件。
3.1.3中體與氣缸貼合面對十字頭滑道中心線的不垂直度不大於0.02毫米/100毫米。
3.9.2測量活塞與氣缸的安裝間隙,鑄鐵活塞為(0.8-1.2)D/1000,鑄鋁活塞為(1.6-2.4)D/1000;其磨損值不得超過表七的規定(D為氣缸直徑)。
2.阻火呼吸閥2.6檢查和調整活塞死點間隙。
3.5.1活塞銷、十字頭和十字頭銷用放大鏡或探傷檢查有無裂紋。
OD/GW 活塞式壓縮機檢修規程 本規程適用於工作壓力為5MPa以下的活塞式壓縮機的檢修。
表六 單位:毫米3.8.3氣缸經過多次鏜缸後,其缸徑的擴大值不得超過原缸徑的1%,但如比原氣缸內徑超過2毫米時,應另外配製活塞及活塞環。
3.3.8滾動軸承應轉動靈活無雜音,滾子和外圈的滾動面應無銹蝕、麻點等缺陷,內圈與軸的配合為H7/k6,外圈的配合為K7/h6。
4.1.3第二次啟動,運轉5分鍾,檢查各部位有無異聲、發熱及振動情況等。
3.2.2與軸瓦配合面擦傷面積不得大於2%,深度不得大於0.1毫米,超過者須進行修理,小量輕度擦傷也須磨光。
2.2.10更換潤滑油。
3.8.4氣缸的水平度或垂直度偏差不得超過0.05毫米/米。
3.4連桿3.4.1連桿大小頭瓦中心線的不平行度不大於0.03毫米/100毫米。
OD/GW表十 單位:毫米3.9.7活塞環裝於活塞環槽內應能靈活轉動一圈,活塞環安裝時其相鄰活塞環的介面應錯開120°,且盡量避開進氣口。
3.1.4機座存油處進行煤油試漏,2~4小時不得有滲漏。
3.9.6活塞環置於氣缸中其介面間隙、軸向間隙和最大允許磨損值應符合表十規定。
表四 防爆阻火呼吸閥 單位:毫米3.5.4十字頭滑板與滑道的間隙應盡量留在十字頭不受力側或少受力側帶接管阻火呼吸閥。
2.1.3檢查或更換填料箱密封圈。
試車的最高壓力按有關的技術規范進行。
3.2.8曲軸安裝時的曲臂差應不大於0.0001S(S為壓縮機的行程),連軸器聯上原動機後其曲臂差為0.00025S,測量處為離曲柄銷中心線1/2(S+d)處(d為主軸頸)。
2.3.5校正各部件的中心與水平。
3.10.3氣閥彈簧不允許傾斜,同一閥片的彈簧自由長度的相差不超過1毫米。
2.3.6檢查、修理或更換各冷卻器、分離器,並進行水壓試驗、氣密性試驗。
3.7.3金屬填料密封元件的軸向間隙為0.05-0.20毫米;塑料密封元件的軸向間隙按其線脹系數大小來確定,一般為金屬密封元件的2-3倍。
2.2.2清除氣室、水夾套內污物,測量氣缸內壁磨損情況。
4.1.7.4 軸承、十字頭滑道溫度不得超過65℃,填料溫度不超過70℃。
2.3.10防腐刷漆。
升壓可分3-4次進行,每次升壓時間不少於3分鍾,並需緩饅均勻。
2.1.4檢查或更換閥片、彈簧、閥座及升高限止器。
4.1.7.3各部件無異常響聲及振動。
3.3.4 主軸瓦、連桿大頭瓦的間隙。
❺ 杜拜是哪個國家的城市
杜拜是阿聯酋第二大酋長國,它現在已經是中東輻射向非洲貿易樞紐,類似香港。
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3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