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卡超頻和eth超頻
『壹』 2060顯卡eth超頻參數
2060顯卡eth超頻參數:
啟用:重新打開軟體時自動按照設置的參數超頻,無需重新設置。
超頻方式:推薦選擇內置超頻。
功耗:N卡通常設置功耗;A卡通常設置0。
溫度:指安全溫度,顯卡達到設置的溫度會自動降頻工作,設置太高會提示失敗。
核心/電壓:指設置核心頻率和核心電壓,一般設置0。
顯存/電壓:指設置顯存頻率和顯存電壓,一般設置0。
風扇:顯卡溫度高時建議設置高轉速,溫度低時設置低轉速。
工作原理及模式
顯卡是插在主板上的擴展槽里的(一般是PCI-E插槽,此前還有AGP、PCI、ISA等插槽)。它主要負責把主機向顯示器發出的顯示信號轉化為一般電氣信號,使得顯示器能明白個人計算機在讓它做什麼。顯卡主要由顯卡主板、顯示晶元、顯示存儲器、散熱器(散熱片、風扇)等部分組成。
顯卡的主要晶元叫「顯示晶元」(Video chipset,也叫GPU或VPU,圖形處理器或視覺處理器),是顯卡的主要處理單元。顯卡上也有和計算機存儲器相似的存儲器,稱為「顯示存儲器」,簡稱顯存。
『貳』 裝機模擬器超頻方法
《裝機模擬器》中,超頻是游戲中的一個重要技巧,追求超頻能讓游戲中裝完成的機子3D MARK評分更加高一些,下面帶來游戲中的超頻心得。
自從偷梁換柱的勾當被官方封堵了之後,超頻就成為了奸商的利器。對於這部分玩家來說,超頻就是鬧雹孫適當調高點參數,不藍屏的情況下滿足跑分就可以了。但是對於我這樣的養老玩家,游戲庫里充斥著從歐卡美卡農場輪胎,到獵人建築修車等一眾模擬游戲,自然不那麼在乎虛擬賬目上增長的數字。對於本作而言,相比生涯模式無盡的跑分任務,自由模式中構建一台符合自己審美的機器才是我的興趣點,於是探索這個游戲的極限分數就是很重要的部分了。
超頻心得
由於游戲本身相對小眾,而超頻又不是多數非核心玩家願意深究的,相關的教程和分享就更稀少了。所以我就拋磚引玉,講一下我對於現版本超頻的一點心得,希望對有興趣的吧友有所幫助。主要分為顯卡超頻和處理器超頻兩部分來講。
1. 顯卡超頻
顯卡超頻相對簡單,只需要在游戲中的電腦上安裝「GPU協調器」,這個軟體一共有三個參數,電壓,核心頻率和顯存頻率。提高電壓是提高後兩者的前提,電壓不夠會導致壓力測試時藍屏,但是不要忽略過高的電壓只是徒增溫度而已,所以無腦拉20%並不是很好的做法。因為95度的溫度牆會限制頻率的提升,而適當降低電壓而降低的幾度,卻能夠給頻率的提升額外的餘地。至於核心頻率和顯存頻率,單個參數過高都不利於溫度的控制和分數提高,跑分的變化率是隨單一參數增大而減小的。
具體來說,先打開「OCCT」並開啟無限模式,然後打開「GPU協調器」,電壓先拉到20%,之後相應地提高兩個頻率,一般情況下,最佳的位置是顯存頻率略大於核心頻率,觀察顯卡溫度並微調參數使之達到90+(不調到95的原因是,CPU超頻帶來的熱量會使溫度進一步上升,需要在CPU超頻後再精調。),之後降低電壓到藍屏為止。根據本人測試,游戲中最常用於超頻的GIGABYTE 1080Ti Xtreme,最合理的電壓是18%。兩個頻率互相關系則只能在控溫情況下反復調整跑分測試,沒有捷徑。
2. CPU和內存超頻
為什麼內存超頻要和CPU一起講,因為簡單使用XMP自動超頻功能,只能達到內存標稱的最大頻率,實際上這遠不夠極限。而內存超頻的板塊中並沒有可液鏈調整的參數,那怎麼超呢?答案就是超基礎頻率,這個參數位於CPU超頻的板塊。
體的操作步驟分為三步,測試CPU極限,測試內存極限,綜合調整。第一步就是在XMP打開的情況下,保持基礎頻率不變,調整CPU電壓到建議的最大值1.5V,調整「比率」,即倍頻,用「OCCT」進行壓力測試,得到大致的CPU極限頻率。第二步,關閉XMP,將內存電壓調至建議的最大值1.65V,增大基礎頻率以提高內存頻率,同時降低倍頻,控制CPU在剛測得的極限頻率下,同樣進行壓力測試,得到內存的大致極限頻率。最後一步,由於倍頻的步長比較大,如i9的1和線程撕裂者的0.25,所以很難同時達到CPU和內存各自的極限頻率,並且剛測得的極限頻率也只是大致數值,所以要在這個大致的范圍內反復調整,結合跑分得到最佳的參數,最後盡可能降低CPU和內存電壓以降低溫度,減少對顯卡的影響。
3. 超頻的影響因素
最重要的就是「體質」,已知CPU和顯卡體質差異在這個游戲中是確實存在的,內存的體質目前沒有說法。判斷體質的方法就是多試,記錄下來自己能調到的最高參數,如果下一次不能達到,那就是體質差,如果下一次更高,那就記錄下來。如**質不佳,自由模式將部件拆除重新安裝就等於更換了,而生涯模式需要重新購買。顯卡的體質很容易體現出來,而CPU的體質則由於倍頻的步長問題,很難實際有所提高,但是卻能反應在同一參數下更低的工作溫度,從而間接影響顯卡的超頻。
之後就是一些猜想,主板是否像現肆早實中一樣影響供電不得而知,機箱大小和風扇數量是否有影響也沒有相關證明。保險起見,我一直用的EVGA的DG87,因為它有360冷排位以及游戲中最多的5個140風扇位,還有機箱內溫度顯示,對於極限跑分是最合適的,風扇和水冷都一律使用參數最高的,主板選最貴的,也就只能做到這樣了。
以上就裝機模擬器超頻方法,希望能幫到各位,更多游戲攻略敬請關注深空,深空高玩將持續為各位帶來更多游戲攻略,敬請期待。
『叄』 戰斧3060tiv2如何設置超頻參數
設置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使用windows 10系統1709或 更高版本。
2.分配足夠的虛擬螞敗悄內存,可按單卡6g進行設置。
3.不要設置rxboost、自動時序。不要開計算模式。不需要簽名。
4.內核選擇nbminer35.2+
設置參數如枯燃下:
[幣種悶渣] [算力] [功耗] [溫度] [核心][顯存][軟顯功耗]
ETH、ETC 59.36MH/s 60 0 0 900~1200 121W
CFX 45.56MH/s 75 0 100 0 165W
『肆』 顯卡怎麼超頻硬超和軟超有何區別哪個效果好
直接使用專門的驅動程序軟體就能超頻,方便、安全。
區別:通過BIOS設置的超頻方法就叫硬超,通過一些超頻軟體調節顯卡頻率而使顯卡以超出默認頻率來運行的是軟超。
效果:培激同一顯卡硬超和軟超相同頻率的下比較,性能一樣,但硬超使用方便一次刷入永久超頻,軟超每次重啟需要重新進行參數設置。
『伍』 顯卡超頻 怎麼超 有什麼用
顯卡超頻是通過提高顯卡核心與顯存的工作頻率來達到提升性能的目的。同CPU超頻類似,主要手段有改變核心和顯存的電壓、頻率,如果要達到較高的穩定頻率,還必須加強顯卡的散熱系統。但是無論採用何伍碼種方式,超頻都可能會對顯卡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顯卡超頻一般分為硬體超頻和軟體超頻兩種。硬體超頻是通過提升系統的外頻而提高AGP匯流排的頻率,適當的時候可以給AGP加電壓。但硬體超頻的難度和風險都比較大,操作不當容易導致機器燒毀。相對於硬體超頻,軟體超頻比較安全而且容易上手,多為大部分超頻玩家所採用
(5)單卡超頻和eth超頻擴展閱讀:
顯卡超頻注意輪旁事項:
1、最好安裝圖形晶元開發商提供的公版驅動程序,而不用顯卡生產商提供的驅動程序,因為後者往往在前者的基礎之上進行了增刪或修改,與超頻軟體配合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
2、在超頻相同幅度的情況下絕大多數測試證明,核心超頻明顯比顯存超頻更能提高顯卡整體性能。但在一些特殊情況,如顯卡顯存位寬縮水、填充紋理數據比較大的情況下,顯存超頻效果會比核心超頻更為明顯一些。
『陸』 電腦通常說的顯卡超頻、內存超頻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超頻就是把通過加電壓讓CPU 顯卡 內寸超過他們本身的頻率...通過此春超頻讓功率變大..比如本身CPU奔不動4870的顯卡..通過超CPU的就可以按上4870了.
一般來說做工越好的硬體超頻越多...但是超頻不易超太多..超頻時不要心黑。一點點來...
超頻的方法1.硬體超頻 2.軟體超頻
1.硬體開機按ESC進入.(具體方法LZ自己找吧..網上很多)
2.軟體可以下SoftFSB..比較長用的一個超頻軟體..
區別就是硬體一次完成.軟唯扒遲件就是煩點.每次開機指李進入系統都要設置一次..
最後說句..超頻不易太多..
『柒』 超頻問題
任何一個對計算機硬體感興趣的發燒友對超頻都一定不會陌生,但是更多PC的使用者們可能對此並不十分清楚,所以什麼是超頻的這個問題,還是先向大家講述一下吧!
嚴格意義上的超頻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是指任何提高計算機某一部件工作頻率而使之工作在非標准頻率下的行為及相關行動都應該稱之為超頻,其中包括CPU超頻、主板超頻、內存超頻、顯示卡超頻和硬碟超頻等等很多部分,而就大多數人的理解,他們的理解僅僅是提高CPU的工作頻率而已,這可以算是狹義意義上的超頻概念。英文中,超頻是"OverClock",也被簡寫成OC,超頻者就是"OverClocker",它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超越標準的時鍾頻率,因此國外的朋友們也認為讓硬體產品以超越標準的頻率工作便是超頻了。而至於超頻的起源目前已無法考證,誰是始作俑者更是無人知曉,其起源大概是從生活在386時代的前人開始嘗試,至今超頻的發展還是依然有跡可尋。
有人說超頻是在鑽CPU製造商設計和製造中的空子,也有人說這是為了榨乾CPU的性能潛力,要解釋這兩種說法,這需要從CPU的製造方面開始說起。CPU是一拆扒種高科技的結晶,代表人類的最新科技實力,所以它的製造同樣也需要最先進的技術來完成。正是由於CPU總是位於科技潮水的最前沿,所以即使以Intel的實力,依然無法做到對CPU生產過程的完全監控和掌握,就是說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夾雜在CPU製造其中。這就造成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無法完全確定一款CPU最合理的工作頻率。簡單的來說就是某生產線上製造出的CPU只能保證最終產品在一定頻率范圍之內運行,而不可能「恰好」定在某個需要的頻率上。至於偏差情況有多嚴重,則要視具體生產工藝水平和製造CPU的晶圓片品質而定。因此生產線下來的CPU每一顆都要經過細致的測試以後,才能最終標定它的頻率,這個標定出來的頻率就是我們在CPU殼上看到的頻率了,這個頻率的高低完全由CPU生產商來定。
一般來說,CPU製造商都會為了保證產品質量而預留的一點頻率餘地,例如實際能達到2GHz的P4 CPU可能只標稱成1.8GHz來銷售,因此這一點CPU頻率的保留空間便成了部分硬體發燒友們最初的超頻的靈感來源,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把這失去的旅亂昌性能自己給討回來,這便發展到了CPU的超頻。
[b]如何超頻[/b]
要說如何去超頻就要先講一下CPU頻率設定的問題。CPU的工作時鍾頻率(主頻)是由兩部分:外頻與倍頻來決定的,兩者的乘積就是主頻。所謂外部頻率,指的就是整體的系統匯流排頻率,它並不等同於經常聽到的前端匯流排(FrontSideBus)的頻率,而是由外頻唯一決定了前端匯流排的頻率——前端匯流排是連接CPU和北橋晶元的匯流排。AMD系統前端匯流排頻率是兩倍的外率,而P4平台上是4倍的外率,只有在以前的老Athlon和PIII/PII平台上,前端匯流排頻率才和外頻相等。目前主流CPU的外頻大多為100MHz、133MHz和166MHz,Intel基於200MHz外頻(即FSB=800MHz)的P4才剛剛發布,而AMD公司800MHz前端匯流排的Athlon還沒有發布。倍頻的全稱是倍頻系數,CPU的時鍾頻率與外頻之間存在著一個比值關系,這個比值就是倍頻系數,是個簡稱倍頻,倍頻是以自然數為基礎的數字,以0.5為間隔,例如11.5,12,13這類,現在最高的倍頻能達到將近25。比如P4 2.8G CPU就是由133MHz的外頻乘以21的倍頻得到的。
超頻從整體上來說,就是手動去設置CPU的外頻和倍頻,以使得CPU工作在更高的頻率下,然而現在Intel的CPU倍頻都是鎖死的,而AMD AthlonXP也僅有很少數的產品是沒有鎖倍頻的,因此現在的超頻大多數都是從外頻上面去做手腳,也就是提高外部匯流排的頻率這個被乘數來使CPU的主頻得以提高。
現在的主板廠商很多都作了人性化的超頻功能,因此超頻的方法也從以前的硬超頻變成了現在更方便更簡單的軟超頻。所謂硬超頻是指通過主板上面的跳陪高線或者DIP開關手動設置外頻和CPU、內存等工作電壓來實現的,而軟超頻指的是在系統的BIOS裡面進行設置外頻、倍頻和各部分電壓等參數,一些主板廠商還推出了傻瓜超頻功能(例如碩泰克的紅色風暴 RedStrom)就是主板可以自動以1MHz為單位逐步提高外頻頻率,自動為用戶找到一個讓CPU能夠穩定運行的最高頻率,這是一種傻瓜化自動化的超頻。此外一些針對超頻玩家而推出的主板還可能帶有DEBUG指示燈為超頻者在超頻中提供指示與幫助,DEBUG指示燈[圖DEBUG]就是板載在一塊DEBUG卡,有兩位7段數字的作為顯示,計算機在啟動過程中會自動順序檢測個部分硬體是否連接好並工作正常,如果哪一部分出現問題,就會在顯示出該部分的代號,這樣用戶就可以很容易的按照手冊找到出現問題的是哪個部分,便於超頻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最終沒有問題,順利啟動通過,就會顯示"FF"的字樣,也指示一切正常。
[b]硬超頻:
[/b]
現在採用純跳線方式超頻的主板已經沒有了,代替它們的都是採用DIP開關這樣的形式,而現在的CPU都是所頻的,倍頻設置都是主板自動偵測,因此一般倍頻設置也被省略了。下面我們以磐英EPOX EP-4SDA+主板為例說明一下如何調節DIP開關來進行硬超頻。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jpg
如圖所示,在這款P4主板上可以看到四個印刷表格,仔細看一下,他們分別代表的是:SW1--AGP電壓調節(AGP 4X);SW2--DDR內存電壓(VCC2.5);SW3--CPU核心電壓(CPU V-Core);SW4--CPU增加電壓量(CPU VOLTAGE),此外還有JCLK1這個跳線,可以設定外頻是100MHz、133MHz還是自動。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jpg
如果我們現在用一塊P4 2.0GA CPU進行超頻測試,它的規范頻率設置應該是100MHz x 20=2000MHz,如果採用硬超頻,就需要把外頻從標準的100MHz提升到133MHz,而至於CPU是不是能以133外頻工作(2.66GHz),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從說明上[JP1-1.JPG]可以看到,默認的位置是3-4連接,也就是自動偵測CPU外頻,我們需要把1-2短接,強制將外頻設定在133MHz下!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3.jpg
改後如圖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有三角標示的那一端為第一針,順序不要搞混。
此外為了提高整體的穩定性,也是為了做示範,我們打算把CPU的核心電壓和內存電壓也都提高一些,而SW1的AGP電壓就不改變了,因此我們還需要調節SW2、SW3和SW4這三個DIP開關。首先調節SW2的內存電壓,DDR默認電壓為2.5V,我們可以適當的提高到2.6V,如表格所示,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4.jpg
需要將默認狀態的OFF-OFF-OFF改變成OFF-OFF-ON,修改後的SW2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5.jpg
P4 CPU的標准電壓為1.5V,我們打算將超頻後的電壓設定在1.65V,CPU實際的工作電壓==BIOS設置+SW4的設置電壓(SW3設為AUTO)==SW3設置電壓+SW4的設置電壓(BIOS設置為DEFAULT)。現在BIOS設置為默認電壓,那麼需要調整SW3和SW4的設置。SW3默認設置都是OFF,我們打算將電壓設置為1.55V,按照主板上所示,我們需要把1四個開關都置於ON的狀態下,調整好了以後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6.jpg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7.jpg
另外的SW4-CPU增加電壓量上我們也要設置成+0.1V,因此根據圖中所示,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8.jpg
我們還需要把SW4的第一個開關放在ON的位置上,調整前後的SW4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9.jpg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0.jpg
硬超頻部分的工作就這么多了,下面你要做的工作就是檢查一下硬體各部分的連接,准備嘗試開機了。
[b]2.軟超頻:
[/b]
軟超頻就是開機以後進入系統的BIOS中,進行超頻設置的過程。進入BIOS的方法是開機以後按下DEL鍵或是F1鍵就直接進入主板的BIOS中了,不同BIOS版本的主板進入方式會有一些不同之處,
Award BIOS,進入方式為按下DEL鍵;而Phoenix BIOS大多是要按下F1鍵來進入。不同BIOS版本,不同的平台中軟超頻的設置方式也存在一些差異,在此我們以Award BIOS、AMI BIOS和Phoenix BIOS三種最常見的BIOS版本為例,平台則是兩個P4平台,一個XP平台,介紹的內容包括手動的軟性設置與紅色風暴這種自動超頻方法。
Award BIOS(SiS645晶元組--P4平台)
我們打算軟超頻CPU還是這塊P4 2.0GA,開機會按下DEL鍵進入BIOS主菜單,BIOS主菜單畫面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1.jpg
進行軟超頻的設置在右邊一欄的第一行"Frequency/Voltage Control",我們進入這個菜單中,進入後的主畫面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2.jpg
首先我們先來調整CPU的外頻,利用鍵盤上的"上下"按鍵使游標移動到"CPU Clock"上面,然後按一下回車鍵,就會出現如圖的菜單,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3.jpg
手動輸入想設置成的CPU外頻數值,在此允許輸入數值范圍在100-200之間,可以以每1MHz的頻率提高進行線性超頻,最大限度的挖掘CPU的潛能。原則上來講,第一次超頻CPU因為不清楚CPU究竟可以在多高的外頻下工作,因此設置外頻的數值可以以三至五兆赫茲為台階提高來慢慢試驗,在此為了示範,直接將外頻設置成了133MHz這個標准外頻,設置了正確的外頻數字以後再按回車鍵確定。
第二步再來設置一下內存匯流排的頻率,這是在"CPU:DRAM Clock Ratio"中進行選擇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4.jpg
這裡面設置的是外頻與內存匯流排頻率的比值,可以選擇"4:3""1:1"和"4:5"三個,如果你使用的是DDR333內存,那麼它的標准運行頻率可以達到166MHz,剛才我們已經把外頻設置成了133MHz,因此在此可以選擇"4:5",讓內存也運行在最高的水平,如果你使用的是DDR266內存,可以設置成"1:1"讓二者同步工作,也可以還設置成"4:5",然後再加一些內存電壓,嘗試一下超頻內存。
第三個步驟是調節CPU的核心電壓,如果要想讓CPU在一個高頻率下工作,通常都需要適當的加一點兒電壓來保證CPU的穩定運行。這在"Current Voltage"項目裡面設置,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5.jpg
P4 CPU的額定核心工作電壓為1.5V,通常不超過1.65V的電壓都是安全的,當然超頻提高電壓是要在保證穩定工作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少加電壓,這是從散熱方面考慮為了將CPU的溫度盡可能的控制在低水平下。電壓也可以一點一點兒的逐漸嘗試提高,不必急於一步到位,在此我們先選擇1.55V嘗試一下。請注意超過1.70V的電壓對於北木核心的P4來說都是危險的,有可能會燒壞CPU,因此電壓不宜加的過高!
第三步不是必須的,就是來提高給DDR內存供電的電壓,DIMM模組的默認電壓為2.5V,如果內存品質不好,或是也超頻了內存,那麼可以適當提高一點內存電壓,加壓幅度盡量不要超過0.5V,後則有可能會損壞內存。由於我們在此用的是DDR333內存,完全可以在166MHz下正常運行,因此只是示意性的選擇了增加0.1v,如圖所示。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6.jpg
最後,在這裡面還可以看到給AGP顯示卡提高工作電壓的選項,如果你超頻是為標准外頻,也讓顯示卡超頻工作了的話,那麼可以考慮適當提高一些AGP的電壓,AGP默認電壓為1.5V,在此我們也示意性的提高了0.1V,最後用戶最好再來檢查一下設置有沒有錯誤。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7.jpg
如果無誤的話,那麼就可以按ESC鍵,退出這個菜單了。最後存入CMOS設置再退出,重新啟動。
如果超頻不成功或是機器重新啟動後沒有點亮,那麼需要關閉計算機,利用主板上的CMOS跳線清除CMOS信息,再開機重新設置;另一種方法是關閉計算機後,一直按住鍵盤上的Insert按鍵開機,直到點亮了以後再松開,這兩種方法都可以讓超頻失敗的計算機重新點亮。
[b]AMI BIOS(Intel 845PE晶元組--P4平台)[/b]
上面我們已經介紹了P4 CPU的軟超頻方法,這部分來介紹一種傻瓜化的自動超頻技術——紅色風暴。這種技術是某主板廠商開發的一種自動超頻功能,使用它以後,主板會以1MHz為增加量,自動逐步提高外頻來偵測CPU最高的穩定運行頻率,而讓用戶免去了反復嘗試外頻,反復重新啟動、清除CMOS等煩惱,因此說這是一種傻瓜化的超頻技術,有些相似於照相中的傻瓜相機和普通手動相機之間的差異。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n18.jpg
進入這個主板的BIOS以後,可以從上圖看到這是採用AMI BIOS的主板,三個廠商的BIOS版本中的基本內容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它們之間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別,這並不妨礙我們在BIOS中進行軟超頻的工作。不過並不是所有主板都提供了軟超頻方面的功能,目前主板廠商裡面,EPOX、Abit、Asus、Soltek、雙捷Albatron等廠商的主板產品在這方面做得不錯。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個Red Strom紅色風暴技術。
在上圖的BIOS主頁面上,從左邊一欄最下面的"Frequency/Voltage Control"中進入主板的超頻選項裡面,進入後的頁面如圖[Redstrom-1.jpg]。在"CPU Ratio Selection"裡面顯示的是CPU是鎖頻的,因此倍頻不能被更改。而主板在"CPU Linear Frequency"裡面也提供了手動調節CPU外頻的功能,在CPU Linear Frequency改為Enable以後,就可以手動更改CPU的外頻了,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19.jpg
也可以以1MHz為增加量,手動調節線性提高外頻。
在最上面可以看到有"Redstrom Overclocking Tech",這就是要介紹的紅色風暴超頻技術,進入以後就會看到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0.jpg
上圖提示的,說明你已經進入紅色風暴超頻項目中,按下回車鍵便開始紅色風暴的自動超頻。按下Enter鍵以後,接下來系統自動會1MHz、1MHz的緩慢提高外頻,大約每一秒鍾提高1MHz,直至紅色風暴所認為CPU能承受的最高工作頻率為止,這塊P4 2GA CPU利用紅色風暴在不加電壓的前提下超頻,外頻能逐步達到120MHz最終停止,在終止頻率下系統會暫停5秒鍾左右,接下來系統就會自動重新啟動。
超頻愛好者們大多還是喜歡手動調節外頻來尋找CPU的最佳超頻極限,而紅色風暴可以作為一種參考依據來用。這款主板沒有提供CPU電壓調節功能,因此在這塊主板上測試的CPU超頻極限勢必沒有在提高電壓後超頻來的高,因此紅色風暴也有優點有缺點,在此為大家介紹一下僅供參考。
[b]Phoenix BIOS(nForce2晶元組--Athlon XP平台)[/b]
在介紹過了兩個Intel CPU平台的超頻以後,我們來看一下AMD Athlon XP處理器的超頻情況,我們選擇的主板是頗具超頻功能的nForce2晶元組的EPOX主板,它的BIOS版本為Phoenix公司的,也是為了讓大家全面了解一下各個不同版本BIOS之間的異同之處。CPU採用的是最新的Barton核心的XP 3000+處理器,內存依然為Kingston DDR333內存。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1.jpg
如圖所示,這是Phoenix BIOS的主頁面,雖然在裡面看不到"Frequency/Voltage Control"的項目,但是頻率調節和超頻功能依然有,它們被分散在了其他的幾個項目之中。首先進入"Power BIOS Features"項目中。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2.jpg
在這裡面有三個選項,分別是調節CPU、AGP和內存模組電壓的。XP3000+的默認電壓是1.65V,工作在13x倍頻下,默認的前端匯流排頻率(FSB)為166MHz,它的實際工作頻率是2,158MHz==13 x 166。我們打算嘗試一下200MHz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把它設置在11 x 200==2.2GHz這樣的頻率下工作,電壓也稍微提高一些,同時打算讓DDR333內存運行在200MHz的頻率下,等同於DDR400。在此我們先提高0.1V的CPU核心電壓,這樣XP就工作在了1.75V。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3.jpg
因為也超頻了內存,因此也需要適當的提高一些內存電壓,在此將DIMM電壓提高到2.77V,增加量0.27V,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4.jpg
在此不增加AGP電壓了,這些設置好以後可以按ESC退出這個選項。接著退回到主界面以後,進入"Advanced Chipset Features"項目。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5.jpg
如圖,這是 Advanced Chipset Features項目的默認設置,在裡面我們可以改變CPU的外頻、倍頻和內存的運行頻率。首先先要改變一下"System Performance"項目,將它改變為"Expert"專家模式,全手動設置狀態。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6.jpg
接著和我們前面說到的一樣,在"CPU Clock Ratio"中改變CPU倍頻,在"FSB Frequency"中改變外頻頻率,新倍頻設置為11,新外頻設置為200MHz,改變如圖。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n27.jpg
在"Memory Frequency"裡面設置的是一個百分數,這個數值其實是內存運行頻率和外頻的比值,因為設置後的外頻已經達到了200MHz,因此內存頻率和它同步就已經達到DDR400的工作頻率了,所以設置為100%就可以了,如果錯誤的設置為"200%",那麼內存實際工作頻率就達到了400MHz,這相當於DDR800內存了,多麼可怕的頻率啊!"Memory Timings"裡面可以進一步詳細設置內存的各種數值參數,在CPU的部分就不過多介紹了。設置完成以後檢查一下是否有錯誤,
[img]http://www.gd21ec.com/xxkk/wlzx/yjimage/cp27.jpg
確認無誤後ESC鍵退出該菜單,最後存儲CMOS設置信息,退出BIOS重新啟動就可以了。
[b]超頻的影響與危害[/b]
不同頻率的CPU都是以一定的額定功率工作的,因此正常的工作下就勢必會產生熱量,然而為了便於理解,在CPU發熱方面大家甚至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電熱絲,而對體積很小的CPU來說,如果散熱不好,在局部的熱量積累就很可能產生很高的溫度,從而對CPU造成危害。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一定溫度內的高熱並不會直接損壞CPU,而是因高熱所導致的「電子遷移現象」會破壞了CPU內部的晶元組織體系;而過高的電壓卻有可能將一些PN結和邏輯門電路擊穿造成CPU永久性的損壞。理論上說「電子遷移現象」是絕對的過程,然而它發展速度的快慢就是程度的問題了,如果能保證CPU內部的核心溫度低於80℃,這樣就不會減緩電子遷移這一物理現象的發生。再快速的電子遷移過程也不會立即毀掉你的CPU,而是一個「慢性」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就是縮短CPU的壽命。
什麼是電子遷移現象呢?「電子遷移」是50年代在微電子科學領域發現的一種從屬現象,指因電子的流動所導致的金屬原子移動的現象。因為此時流動的「物體」已經包括了金屬原子,所以也有人稱之為「金屬遷移」。在電流密度很高的導體上,電子的流動會產生不小的動量,這種動量作用在金屬原子上時,就可能使一些金屬原子脫離金屬表面到處流竄,結果就會導致原本光滑的金屬導線的表面變得凹凸不平,造成永久性的損害。這種損害是個逐漸積累的過程,當這種「凹凸不平」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造成CPU內部導線的斷路與短路,而最終使得CPU報廢。溫度越高,電子流動所產生的作用就越大,其徹底破壞CPU內一條通路的時間就越少,即CPU的壽命也就越短,這也就是高溫會縮短CPU壽命的本質原因。
此外伴隨著超頻的還會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這要從幾方面來說。一方面是CPU的散熱,超頻後的CPU功率要比標准頻率下大,因此伴隨的發熱量也要比標准頻率大,如果多散發出來的熱量不能及時有效的傳遞走,那麼勢必會造成CPU溫度的升高,比如超頻前CPU工作在38度,而超頻後的CPU卻有可能工作在48度。CPU長時間在高溫下工作,穩定性方面的就會大折扣,也就是CPU在五六十度這種高溫度下工作時的出錯幾率要遠高於在三四十度下的工作出錯幾率。
另一方面,超頻者往往不能將外頻保證工作在100MHz、133MHz或是166MHz這種標准頻率下,因為PC系統中除了系統匯流排以外,還有AGP顯示卡的AGP匯流排頻率,PCI匯流排頻率、內存匯流排頻率等其他和系統匯流排頻率相關的匯流排速度,而這些頻率有的是可以獨立調節的,有的卻要由系統匯流排的頻率來決定。PCI和AGP的標准頻率是33MHz和66MHz,比如在100MHz外頻下,為了讓PCI和AGP工作在標準的頻率下,PCI對系統匯流排就是1/3分頻,而AGP對系統匯流排就是2/3分頻;而在133MHz外頻下,它們的分頻則可以分別設置成1/4和1/2,一樣可以保證PCI和AGP匯流排分別運行在33MHz和66MHz的標准頻率下。如果超頻者將系統外頻設置為120MHz,那麼按照1/3和2/3分頻的設置,PCI和AGP就分別運行在40MHz和60MHz下,隨之,連接在PCI匯流排上的硬碟、音效卡、網卡和SCSI卡等產品也就運行在了40MHz下,而連接在AGP匯流排上的顯示卡就會運行在60MHz下,這與這些部件是不是能夠超過他們的標准運行頻率來穩定運行呢?這誰也沒法保證,硬碟可能會出現讀寫錯誤、音效卡可能沒法正常發聲、網卡和SCSI卡可能會出現無法使用的情況,而顯示卡有可能會花屏或是致使系統死機,因此超頻至非標准外頻下勢必會造成這種周邊部件的不穩定性。如果超頻者能將超頻後的頻率也達到100MHz、133MHz或是166MHz這種標准頻率,那麼周邊部件就一樣會以標准頻率運行,因此就不會出現上面所說的這種不穩定性因素了,所以建議超頻者能讓超頻後的PC依然運行在標准外頻下以保證周邊部件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詳解電腦超頻的五大害處
超頻後果一:CPU功耗增加
現在所有CPU的晶元都是由CMOS(互補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工藝製成。CMOS電路的動態功耗計算公式如下:
P=C×V2×f
C是電容負載,V是電源電壓,f則是開關頻率。
因為超頻帶來的CPU頻率的增加,會造成動態功耗隨頻率成正比增長。而在超頻的過程中,為了讓CPU能夠工作在更高頻率上,常見的手段之一就是加電壓。而這更加快了功耗增長的速度。
假設一塊額定頻率為1GHz、額定電壓為1.5V的CPU其動態功耗為P0 。經過超頻以後,工作電壓加壓到1.65V,穩定運行在 1.3GHz ,此時其動態功耗為P1。因為CPU製成以後,其電容值C也就基本固定,可以看作常量,也就是說超頻前後的電容值C相等。
可以得到: P0 = 1.5 ×1.5×1 ×C = 2.25C (W)
P1 = 1.65×1.65×1.3×C = 3.54C (W)
兩式相除得到: P1/P0 = 3.54C / 2.25C = 1.573
此式的意義是,這款超頻後的CPU較未超頻時,其動態功耗增加了57.3% ,因為對CMOS電路來說,靜態功耗相對於動態功耗較小。因此其動態功耗的增長率近似為CPU總功耗的增長率。也就是說假設原來的CPU額定功率僅為60W,經加壓超頻後此時也將達到近95W ! 如果不更換更好的散熱設備,將不可避免的引起CPU工作溫度的上升。當處理器溫度超過最大允許值,輕則無法正常工作,嚴重則導致CPU燒毀。
超頻後果二:電遷徙
在前些年在提及超頻後果的時候,經常會提起電遷徙(有人稱為電子遷移)造成的危害。在半導體製造業中,最早的互連金屬是鋁,而且現在它也是矽片製造業中最普通的互連金屬。然而鋁有著眾所周知的由電遷徙引起的可*性問題。
由於傳輸電流的電子將動量轉移,會引起鋁原子在導體中發生位移。在大電流密度的情況下,電子不斷對鋁原子進行沖擊,造成鋁原子逐漸移動而造成導體自身的不斷損耗。在導體中,當過多的鋁原子被沖擊脫離原來的位置,在相應的位置就會產生坑窪和空洞。輕則造成某部分導線變細變薄而電阻增大,嚴重的會引起斷路。而在導線的另一些部分則會產生鋁原子堆積,形成一些小丘,如果堆積過多會造成導線於相鄰導線之間發生連接,引起短路。不論集成電路內部斷路還是短路,其後果都是災難性的。電遷徙或許是集成電路中最廣泛研究的失效機制問題之一。
超頻的結果會使通過導線的電流增大,引起的功耗增加也會使晶元溫度上升。而電流和溫度的增加都會使晶元更容易產生電遷徙,從而對集成電路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因此長期過度超頻可能會造成CPU的永久報廢。
曾經有人這樣反映:CPU超頻到某個頻率後,經過近一年的使用一直都很穩定。但是後來有一天就發現了CPU已經無法在這個頻率上繼續穩定工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可能是過度超頻而散熱措施不好,盡管CPU體質不錯,在較高的溫度下也能超到一個較高的頻率。但是惡劣的工作環境和超負荷的工作讓CPU內部發生嚴重的電遷徙。雖然沒有造成短路或者斷路,但是導線已經嚴重受到損傷,導線電阻R增大,最終引起布線延時RC(和布線電阻和布線電容有關)增加,導致時序錯亂影響CPU正常工作。
一方面CPU集成的晶體管密度的不斷提升,造成晶元中的導線密度不斷增加,導線寬度和間距不斷減小;另一方面CPU頻率不斷提升,功率逐漸加大而電壓卻在減小。CPU運作需要更細的導線去承載更大的電流,鋁互連的應用日益受到挑戰。因此更低電阻的銅互連將在集成電路的設計和製造中逐步取代原有的鋁工藝。
很重要的一點是,銅具有良好的抗電遷徙的特性,幾乎不需要考慮電遷徙問題。而目前市面上出售的CPU基本都已採用銅互連工藝。在AMD的Athlon(Thunderbird核心)和Intel的P4(NorthWood核心)發布以後的CPU都採用了銅互連技術,因此大多數人可以不必再為電遷徙而過於擔心。
『捌』 顯卡怎麼超頻
下載超頻軟體,微星的AFTERBURNER軟體,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兼容絕大多數的顯卡,打開選擇超頻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這個軟體提供自動超頻,就是自動調至最佳性能,不過為了穩定還是相對的保守,並不是它的極限,所以我們需要手動拉動參數進行超頻。
在超頻之前,記得先要在「設置」中解鎖電壓。
然後就是先拉電壓保證供電,然後一點點的嘗試增加核心和顯存頻率,倘若溫度過高記得把最底下的風扇拉滿。
建議大家以基本核心頻率為基礎增加 10%,往後要一點一點的嘗試,如果超多了會藍屏死機。
倘若遇到藍屏死機先別慌,重啟後會自動回到初始狀態,again 就是了,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慢慢摸索。
如果你的顯卡超頻產生的熱量較高,我建議你給機箱多裝幾個風扇,不然過熱會激發顯卡或主板的保護機制頻繁關機。
不喜歡光污染的玩家,可以選擇這類伺服器大風扇,散熱快也比較實用。
超頻的原因:
超頻活動多為個人電腦的愛好者所喜愛,其目的是把自己的電腦發揮至最強效能。一些用戶會購買低階裝置,並把它們的效能超頻至高階裝置的水平。然而更多的人會購買高配置電腦,通過高級散熱系統輔助超頻。